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3 15:01:56

文档简介

南昌市东湖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参考答案
【答案】
1. A “从研发到爆破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错,原文表述是“从突破原子弹到突破氡弹,我国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氢弹的研发工作从1960年底就开始了。故选A。
2. B “1961……他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改学原子核理论”错,张冠李戴。原文表述是“1951年,从北京大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所时,于敏接受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改学原子核理论”,不是“1961年初加入氢弹技术的理论探索”时。故选B。
3. D 该项只谈到了我国青年科研者取得的成果。其他三项都谈到了老一辈科学家精神对青年科研者的感召。故选D。
4. ①先通过氢弹爆炸成功的意义引出对中国科技者科学精神的分析;②其次,阐述氢弹研究的详细过程,特别是于敏对氢弹研究做出的贡献;③最后,具体分析氢弹成功爆破产生的影响及其中蕴含的科学家精神对科技工作者的感召。
第一部分1—4段,根据“中国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这颗成功爆炸的氢弹,不仅‘炸’出了中国科技工作者在极端困难情况下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坚毅品格,更‘炸’出了中国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勇气、信心、智慧和力量,由其凝练而成的‘两弹一星’精神,更成为催人上进的精神食粮”可知,第一部分先通过氢弹爆炸成功的意义引出对中国科技者科学精神的分析。
第二部分5—17段,根据“1960年底…氢弹的预研工作被正式提上日程”“1960年12月的一个早晨……开始了氢弹技术的理论探索”“1961年初加入的于敏是队伍中的灵魂人物”“与上次不同,这次于敏是从基础性很强的科研领域,转到氢弹原理这个应用性很强的领域”“于敏和团队发现了轻核材料燃烧过程中几个特征量与释放能量的关系…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1966年12月28日……氢弹原理试验成功”“半年后的1967年6月17日,由徐克江…携带降落伞的氢弹”可知,第二部分阐述氢弹研究的详细过程,特别是于敏对氢弹研究做出的贡献。
第三部分18—最后,根据“氢弹这曲改变了新中国命运的交响乐,是成千上万人努力拼搏合奏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广大航天青年…为我国航天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再立新功”“回望历史…由它铸就的‘两弹一星’精神,也早已穿越时空,照耀着一代又一代的科技工作者不断创造新的奇迹,攀登新的高峰”可知,第三部分具体分析氢弹成功爆破产生的影响及其中蕴含的科学家精神对科技工作者的感召。
5. ①在极端困难情况下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坚毅品格。②向更高目标不断攀登的勇气、信心,智慧和力量。③淡泊名利、心怀天下、服务人民的家国情怀,使命担当。④不断创新、求实务实、互相合作、育人树人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根据材料一“这颗成功爆炸的氢弹,不仅‘炸’出了中国科技工作者在极端困难情况下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坚毅品格”“在戈壁荒漠上,穿军装和不穿军装的人,隐姓埋名,历尽艰辛曲折,为民族的兴盛和老百姓扬眉吐气做着有用的事”,可从在极端困难情况下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坚毅品格角度分析。
根据材料一“更‘炸’出了中国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勇气、信心、智慧和力量,由其凝练而成的‘两弹一星’精神,更成为催人上进的精神食粮”,可从向更高目标不断攀登的勇气、信心,智慧和力量角度分析。
根据材料二“对于科学家精神,72.9%的受访青少年首推‘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在受访青少年选出的科学家最令自己佩服的品质中,有家国使命感(66.7%)排在第一位”,可从淡泊名利、心怀天下、服务人民的家国情怀,使命担当角度分析。
根据材料二“新一代青年科技工作者开始在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挑大梁、当主角”“在各大高校,一批批青年科学家和科研团队走向广阔天地,取得了众多重大科研成果”“我们倡议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为引领,创新报国,踔厉奋发,共同逐梦星辰大海”,可从不断创新、求实务实、互相合作、育人树人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角度分析。
6.A “文中的含义就是实指三月里一场带着清香的、洁白的雪”理解错误,“三月香雪”含义丰富,指本文的主要人物“香雪”,渴望现代文明的乡村姑娘们,改革开放后走进现代文明的姑娘们,还指文末所写的雪景。
7. B “用比拟手法”错误,本句运用比喻手法,把火车比作恋人,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少女对火车到来的热切渴望。
8. ①“火车”是现代文明的象征。“火车”是“香雪们”了解现代文明的一个小小窗口,它让贫穷山区的女孩们有了向往与憧憬美好生活的愿望,带给女孩们美好的感受。
②“火车”又是富足美好的物质生活的象征。“火车”是本文中改变山区贫困落后面貌的重要交通工具,火车带来了大批的游客,让当地人不用再只是向往美好生活,而是切实地改变了他们贫苦的条件,让他们过上了富足美好的生活。(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9. ①物质生活方面:三十五年前,山区农村闭塞贫穷,三十五年后成为旅游风景区,开放富裕。
②人物方面:从前的香雪们贫穷卑微,向往美好,渴求变化;如今的香雪们从容自信,有经济意识。
③精神方面: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精神发展、心灵成长速度滞后。
10.D 【解析】“因为”是因此创作的意思
11.C 【解析】“转徙于江湖间”,是状语后置句,“句读之不知”是宾语前置句,因此是不一致。
12.C 【解析】“不但白居易自己很重视这首诗”错误,文中讲“时之所重,仆之所轻。”时俗所重视的,正是我所轻视的。
13.(1)没有想到,心愿没有实现但是悔恨已经产生,诗歌没有被君王知道但是诽谤却已经形成。
“岂”,怎么、怎能(意译为没有也可);“就”,实现;“闻”,被动用法,被听说,被知道。“谤”,诽谤。
(2)“出官”,到地方任职;“恬然”,宁静安适;“斯人”,这个歌女;“迁谪”,降职外调。
14.①被事情拖累,很少空睱。 ②想写的东西没有超出元九的见解 ③浏览元九书的新旧文章,阅读领会到了其中的含义,想一吐为快。
参考译文:
文本一:
月日,白居易说,微之足下:自从足下被贬到江陵府到现在,你赠送和酬答我的诗已近一百首了。每逢寄诗来,你还不辞辛苦,有时作序,有时写信,都冠在卷头。这都是用来阐述古今诗歌的意义,并且说明自己做文章的缘由和年月的先后的。我既然接受了你的诗,又理解了你这番意图,也就常常想要回答来信,概略地谈谈诗歌的基本道理,并陈述自己做文章的意图,总起来写一封信,送到足下面前。但是,几年以来,为事故拖累,很少空睱。偶然有了空闲,有时想做这件事,又想到我所说的并没有超出足下的见解,所以有好几次都是铺开信纸又做罢了的。最终没能实现过去的心愿,直到如今。
现在被贬调到浔阳任职,除去起居饮食之外,没有别的事可做,于是就浏览你到通州去时留下的二十六轴新旧文章,开卷阅读领会其中的含义,真好像和你会面谈心一样。我长时蓄积于内心的想法,便想一吐为快,恍恍惚惚感觉你还在面前,竟忘记了你是在遥远的通州。从而,我的郁积不平的感情想要有所发泄,于是就回忆起从前的心愿,勉力地写了这封信。希望足下为我用心看一看,是很以为荣幸的。
因家庭贫困而又多事故,直到二十七岁我才应进士试。考中以后,虽然专心于分科考试,还是没有停止做诗。到了做校书郎的时候,诗作足有三四百首。有时拿出来让足下这样的朋友们看。大家一见都说写得工巧,其实我并没有达到诗作者的水平。自从到朝廷作官以来,年龄渐长,经历的事情也渐多,每逢与人谈话,多询问时政,每逢读书史,多探求治理国家的道理。这才知道文章应该为时事而著作,诗歌应该为现实而创作。这时候,皇帝刚刚继位,政府之中有正直的人士,屡次下诏书,调查人民的疾苦。
我正是在这时升做翰林学士,又做左拾遗的官,亲手领取写谏章的用纸,除写奏章直接向皇帝陈述意见之外,有可以解救人民疾苦,弥补时政的缺失,而又难于直接说明的事项,就写成诗歌,慢慢地让皇帝知道。首先是用来开阔皇帝的见闻,对他考虑和处理国家大事有所帮助。其次是报答皇帝的恩情奖励,尽到谏官的职责。最后是实现个人平生振兴诗道的心愿。没有想到,心愿没有实现而悔恨已经产,诗歌没有闻于上,而诽谤却已经形成了。
现在我的诗,人们喜爱的,通通不过杂律诗和《长恨歌》以下那些作品。时俗所重视的,正是我所轻视的。至于那些讽谕诗,意思激切而言语质直,闲适诗思虑恬静,文词迂缓。由于质直并迂缓,人们不喜爱也是应该的了。现在爱我的诗,与我同时活在世上的,就只有足下而已。
文本二:略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B “杜诗颔联则写月亮由隐到升的短暂过程”错误,月亮是由升到隐。
16.李诗风格清新飘逸。
①初月弯而尖,像云生脚爪、水浸眉弯,想象新颖奇特,比喻不落窠臼。②“离”“湿”“生”“浸”等用语信手拈来,不事雕琢,却将初月跳脱灵动之美表现得十分自然真切。
杜诗风格沉郁顿挫。
①“古塞”“暮云”“河汉”“关山”,描绘了微弱的月光下荒凉清冷的边塞景象,寓时世感慨,情感沉郁不抒。②“寒”极写关山清冷、心中凄清,一语双关,“暗”“团”写月色昏暗,菊花朦胧难辨,以人情写物情,体物入微。
(1)谢公宿处今尚在 渌水荡漾清猿啼
(2)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见长江滚滚来或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3)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4)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5)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18. A不再有这种向下推的重力 B航天员可以戴隐形眼镜吗(每空2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干要求也可酌情给分。)
A处,语境中横线前的内容指出人处于太空的微重力环境时,横线后的内容是身体的系统仍向上推动液体,所以横线上应填“不再有这种向下推的重力”。B处,由横线后的“?”可知,横线上的句子应该是提出了某个问题,横线后航天员戴隐形眼镜的内容则是对“答案”的具体解释,此处应填“航天员可以戴隐形眼镜吗”之类的语句。
(1)第②句,修改为:这就是许多航天员从太空返回时脸部浮肿的原因;(2)第⑤句,修改为:还要进行复杂的科研工作;(3)第⑦句,修改为:这也是科学家们关心的问题。(每指出一处并做正确修改,给1分。)第②句,句式杂糅,将“这就是为什么……”和“这就是……的原因”两种句式杂糅在一起,选择其中一个即可。第⑤句,搭配不当,动词“施行”和“科研工作”搭配不当。第⑦句,主语残缺,在句首加上“这”。)
20、①日渐强大、日益强大;逐渐强盛②珍馐美味③生生不息[每空1分,其他答案符合文意即可。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①处。从前文几度繁衍,以及后文“剑指中原,席卷六国,一统江山。”可知,秦部落不断的强大。第②处,根据后文“曾摆满皇宫御宴”可知,语境是说皇家的宴席上摆满了珍贵、美味的食品,应填“珍馐美味(珍馐美馔)”。珍馐美馔(珍馐美味):指珍奇贵重、味道鲜美的食物。第③处,语境是说秦岭孕育了中华文明,同时为中华文明的不断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应填“生生不息”。生生不息:不断地生长、繁殖.]
21.①从修辞手法来看,原句运用了排比、拟人和对偶的修辞手法,既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秦岭如母亲般的情怀,又增强了语势,凸显了秦岭磅礴的气势;②从句式来看,原句句式整齐,且长短句交错使用,使语言具有交错之美,增强节奏感。③改句只是客观叙述了秦岭中的河流及其走势,句子的节奏感的律感不强,也不如原句生动形象。(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答此类题目,应从句式、修辞、词语运用等角度解析。句式的角度,分号前后两个句子构成整句,句子内部“携嘉陵,纳天水,收丹江”和“穿汉中,通安康,贯荆楚”也构成整句,使整个句子句式整齐,节奏鲜明,韵律优美,形成强烈的语势,凸显了秦岭磅礴的气势;两句中“携、纳、收、穿”等动词将秦岭拟人化,生动形象,表现了秦岭母亲般的情怀。改句没有这样的效果。)
第(1)句中的“特别”:形容词,表示与众不同的,不普通的。
第(2)句中的“特别”:副词,尤其,表示更进一步,程度更深。
23.本题为为任务驱动型作文。
1、 主题任务——围绕“新时代的英雄”主题回答三个问题
2、 情景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青年论坛,班级代表身份
3、 文体任务——发言稿(无需落款)
4、 特定要求——结合第二单元课文
【命题意图】
让新时代青年(“我”“我们”)思考自身使命,勇挑重担,争做英雄。南昌市东湖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那一天,一架战机在新疆罗布泊上空投下了一个“大炮仗”,伴随着升腾而起的蘑菇云和一声巨响,耀眼的光芒让大漠上空又升起了第二个“太阳”。中国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从突破原子弹到突破氢弹,我国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抢在法国前面,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氢弹的国家。
这颗成功爆炸的氢弹,不仅“炸”出了中国科技工作者在极端困难情况下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坚毅品格,更“炸”出了中国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勇气、信心、智慧和力量,由其凝练而成的“两弹一星”精神,更成为催人上进的精神食粮。
“在戈壁荒漠上,穿军装和不穿军装的人,隐姓埋名,历尽艰辛曲折,为民族的兴盛和老百姓扬眉吐气做着有用的事。这是一份家国情怀,更是一种使命担当。”杜祥琬说。
1960年底,在原子弹研制逐渐走上正轨、重大攻关进展顺利时,氢弹的预研工作被正式提上日程。
氢弹是真正的热核武器。不同于原子弹依靠核裂变产生能量造成杀伤,氢弹凭借核聚变反应,能够产生数十倍乃至百倍于原子弹的威力。
中国开始研制第一颗原子弹时,还有一些资料,在当时有核国家封锁遏制的严酷局势下,中国氢弹研制攻关中没有一点可供参考的信息资料,只能从概念研究、原理探索起步。
1960年12月的一个早晨,在钱三强的组织下,一群年轻的科学工作者秘密地开始了氢弹技术的理论探索。
1961年初加入的于敏是队伍中的灵魂人物。
1951年,从北京大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所时,于敏接受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改学原子核理论。历经10年刻苦研究,于敏发表了专著、论文20余篇。
与上次不同,这次于敏是从基础性很强的科研领域,转到氢弹原理这个应用性很强的领域。这次转身,对一个刚刚崭露头角的青年科学家来说,意味着巨大牺牲——核武器研制集体性强,需要隐姓埋名常年奔波,从此,他的名字从原子核理论研究领域消失了。
除了组长黄祖洽、副组长于敏,理论组最初成立时还有蔡少辉、萨本豪、刘宪辉等人。后来,擅长粒子物理的何祚庥也加入进来,领导具体业务。此后队伍逐渐壮大,最多时有四十多人,绝大多数都是三十岁上下的年轻人。
经过仔细分析,于敏认为在原子弹中加入聚变材料虽然能够提升其威力,但由于聚变材料燃烧不充分,威力虽有提高,但较氢弹仍相去甚远。
于敏一边忙着给科研人员讲课,提高大家的物理概念和分析能力,一面日夜思索寻求大幅度提高热核材料燃耗的可行途径。终于他想到了一种方案,立即组织力量进行计算验证,并很快看到了成功的苗头。
在对大量计算结果抽丝剥茧地研究、对多个可能模型反复数值模拟后,于敏和团队发现了轻核材料燃烧过程中几个特征量与释放能量的关系,并找到了实现自持热核反应的关键条件,逐渐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
1966年12月28日,罗布泊上空传来一声巨响,经过对所获爆炸数据的分析,研究人员得出结论,氢弹原理试验成功。“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事后曾这样评价,这是我国掌握氢弹的实际开端。按这个时间点算,从突破原子弹到氢弹原理试验成功,我国只用了两年零两个月。
半年后的1967年6月17日,同样在罗布泊,由徐克江机组驾驶的轰炸机从空中投下携带降落伞的氢弹。在闪过一束盖过太阳的耀眼光芒后,紧接着传来一声巨响,强烈的冲击波横扫过罗布泊,我国第一颗氢弹空投爆炸试验成功。两年零八个月,我国创造了从突破原子弹到突破氢弹的世界最快速度。
氢弹这曲改变了新中国命运的交响乐,是成千上万人努力拼搏合奏出来的。于敏也一直表示,“不要叫我‘氢弹之父’,我只是其中的一个‘小卒子’。”
与于敏一样,因研制氢弹改变了命运的人,还有很多。
2022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广大航天青年,希望广大航天青年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勇于创新突破,在逐梦太空的征途上发出青春的夺目光彩,为我国航天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再立新功。
回望历史,55年前的那一声巨响、那一束耀眼的光芒,不仅在我国科技创新的长河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由它铸就的“两弹一星”精神,也早已穿越时空,照耀着一代又一代的科技工作者不断创造新的奇迹,攀登新的高峰。
(摘编自都芃 孙瑜《从原子弹到氢弹两年零八个月背后的创新奇迹》)
材料二: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少年眼中的科学家精神是怎样的?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发布的“青少年眼中的科学和科学家精神”调查显示,对于科学家精神,72.9%的受访青少年首推“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在受访青少年选出的科学家最令自己佩服的品质中,有家国使命感(66.7%)排在第一位。
在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精神传承感召下,新一代青年科技工作者开始在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挑大梁、当主角。
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科技成果转化是将科学技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在各大高校,一批批青年科学家和科研团队走向广阔天地,取得了众多重大科研成果,“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未来已来,青春元宇宙发出回响。我们倡议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为引领,创新报国,踔厉奋发,共同逐梦星辰大海。
(摘编自崔丽 韩飏 先藕洁《致敬科学家精神!青春元宇宙回响创新自立最强音》)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从研发到爆破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氢弹的国家。
B. 氢弹是凭借核聚变反应,产生数十倍乃至百倍于原子弹的威力的热核武器,与原子弹依靠核裂变产生能量造成杀伤有区别。
C. 于敏在忙着给科研人员讲课的同时,还日夜思索寻求大幅度提高热核材料燃耗的可行途径,想到方案后立即组织力量进行计算验证。
D. 研制氢弹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精神也影响着新一代青年科技工作者在科技创新领域勇当大任。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中国在没有任何可供参考的信息资料的情形下,从概念研究、原理探索起步进行氢弹研制攻关的工作。
B. 加入氢弹技术的理论探索的于敏是队伍中的核心人物,他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改学原子核理论。
C. 材料一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氢弹成功爆破的创新奇迹,氢弹的成功爆破是成千上万人努力拼搏的结果。
D. 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大高校,众多重大的科研成果来自高校的青年科学家和科研团队。
3.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精神传承感召”的一项是( )(3分)
A. 航空工业沈飞新机装配试制中心的董舒说,罗阳的航空梦,是航空人的报国梦,更是中国的强国梦,“我要像罗阳一样,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祖国的航空事业做出青春贡献。”
B. 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的学生陈新龙说:“袁隆平院士‘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深深激励着我。我将以袁老为榜样,创新争先,躬耕实践。”
C. 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的学生罗杰感慨道:“我国著名化学工程学家张洪沅先生的科学家精神一直激励着我。我们这一代青年将砥砺奋进,为国家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贡献力量。”
D. 清华女博士白蕊带领的研究团队在RNA剪接体的研究中取得了进一步的突破,率先发表学术论文。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奖典礼上,白蕊拿下了“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奖项。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构思脉络。(4分)
5. 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科学家精神的具体内涵。(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6~9题。
三月香雪 铁凝
①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写过一篇名叫《哦,香雪》的短篇小说发表在《人民日报》上,一个关于女孩子和火车的故事,小说的主人公叫香雪。
②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曾在山区农村有过短暂的生活。还记得那是一个晚秋,我从京原线(北京-太原)出发,乘火车在京冀交界处的一个小村下了车。站在高高的路基向下望,就看见了村口那个破败的小学校:没有玻璃、没有窗纸的教室门窗大敞着;一群衣衫褴褛的小学生正在黄土院子里做着手势含混、动作随意的课间操;几只黑猪白猪就在学生的队伍里穿行……贫瘠的土地和多而无用的石头禁锢了这里的百姓和他们的日子,他们不知道四周那奇妙峻美的大山是多么诱人,也不知道一只鸡和一斤挂面的价值区别——这里无法播种小麦,白面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于是就有了北京人乘一百公里火车,携带挂面到这里换鸡的奇特交易:一斤挂面等于一只肥鸡!这小村的生活无疑是拮据寒酸的,滞重封闭的,求变的热望似乎不在年老的一代身上,而是在那些女孩子的眼神里、行动上。
③我在一个晚上发现房东的女儿和几个女伴梳洗打扮、更换衣裳。我以为她们是去看电影,问过之后才知道她们从来没有看过电影,她们是去看火车,去看每晚七点钟在村口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这一分钟就是香雪们一天里最宝贵的文化生活。为了这一分钟,她们仔细地洗去劳动一天蒙在脸上的黄土,她们甚至还洗脚,穿起本该过年才拿出来的家底做新鞋,也不顾火车到站已是夜色模糊。这使我有点心酸——那火车上的人,谁会留神车窗下边这些深山少女的脚和鞋呢。然而这就是梦想的开始,这就是希冀的起点。她们会为了一个年轻列车员而吃醋、不和,她们会为没有看清车上某个女人头上的新型发卡而遗憾。少女像企盼恋人一样地注视无比高大的火车,火车里的旅客也会借了这一分钟欣赏窗外的风景——或许这风景里也包括女孩子们。火车上的人们永远不会留神女孩子那刻意的打扮,可她们对火车仍然一往情深。
④于是就有了小说主人公香雪用一篮子鸡蛋换来火车上乘客的一只铅笔盒的“惊险”。为了这件样式新颖、带有磁铁开关、被香雪艳羡不已的文具,她冒险跳上火车去交易,火车开动了,从未出过家门的香雪被载到下一站。香雪从火车上下来,怀抱铅笔盒,在黑夜的山风里独自沿着铁轨,勇敢地行走三十华里回到她的村子。以香雪的眼光,火车和铅笔盒就是文明和文化的象征,火车冲进深山的同时也冲进香雪的心。
⑤三十五年过去了,香雪的深山已是河北省著名的旅游景区,火车和铁路终于让更多的人发现这里原本有着珍禽异兽出没的原始次生林,有着可与非洲白蚁媲美的成堆的红蚁,有着气势磅礴的百里大峡谷,有着清澈明丽的拒马河,从前那些无用的石头们在今天也变成可以欣赏的风景。从前的香雪们早就不像等待恋人一样地等待火车,她们有的考入度假村做了服务员、导游,有的则成为家庭旅馆的店主。她们的目光从容自信,她们的衣着干净时新,她们懂得价值……而香雪们的下一代也已成人。
⑥如今,养育我们的山川大地已是日新月异,旧貌换新颜,为什么许多读者还会心疼和怀念香雪那样的连什么叫受骗都不知道的少女?我想起当年一位读者给我的信中写到,纯净的香雪涤荡了我们心头征战生活多年的灰尘。当我们渴望精神发展的速度和心灵成长的速度能够跟上科学发明的速度,有时候我们必须有放慢脚步回望从前的勇气,有屏住呼吸审视心灵的能力。遥远的香雪们身上散发出来的人间温暖和清新的美德,就依然值得我们葆有和珍惜。
⑦1983年3月的《人民日报》在我手上已经发黄发脆,但我面前呈现的却是一场晶莹的香雪过后,如云如烟的山桃花怒放之后,鸟儿鸣唱,满目青山。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6月16日,有删节)
6.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标题“三月香雪”在文中的含义就是实指三月里一场带着清香的、洁白的雪,文章结尾以“一场晶莹的香雪”对标题做了照应。
B. 文中写“北京人乘一百公里火车,到山村用一斤挂面换得一只肥鸡”的情节,借夸大的物品间的价值落差,突出了山村的拮据寒酸、封闭落后。
C. 第⑥段写“我想起当年一位读者给我的信……”看似闲笔,实则表现了人们对温暖、清新的美德的珍惜,深化了主题。
D. 文中作者讲述了小说《哦,香雪》的创作动机,开头写《哦,香雪》在《人民日报》发表,结尾又写到那张发黄发脆的《人民日报》,首尾照应。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作者以20世纪八十年代初发表的一篇小说《哦,香雪》为线索,串联起三十五年来一个小山村的巨变,构思独特而巧妙。
B. “少女像企盼恋人一样地注视无比高大的火车”,用比拟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少女们对火车到来的热切渴望。
C. 文章生动描绘“香雪们”梳洗打扮赶着去看七点钟只停靠一分钟的火车的细节,突出了她们对火车在“这一分钟”所呈现的东西的期盼。
D. 文章最后一段,作者通过想象,描绘了一幅山村鸟鸣山青图,寄托了作者对山村的美好怀念与诚挚期待。
8. 在铁凝的《哦,香雪》和本文中,“火车”这一物象被寄寓了丰富的内涵,极具象征性。请结合文本以及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一物象的理解。(4分)
9. 本文善用对比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文本一:
月日,居易白。微之①足下:自足下谪江陵至于今,凡枉赠答诗仅百篇。每诗来,或辱序,或辱书,冠于卷首,皆所以陈古今歌诗之义,且自叙为文因缘,与年月之远近也。仆既受足下诗,又谕足下此意,常欲承答来旨粗论歌诗大端,并自述为文之意,总为一书,致足下前。累岁已来,牵故少暇。间有容隙,或欲为之;又自思所陈,亦无出足下之见;临纸复罢者数四,卒不能成就其志,以至于今。
今俟罪浔阳,除盥栉食寝外无余事,因览足下去通州日所留新旧文二十六轴,开卷得意,忽如会面,心所畜者,便欲快言,往往自疑,不知相去万里也。既而愤悱之气,思有所浊,遂追就前志,勉为此书,足下幸试为仆留意一省。
家贫多故,年二十七方从乡试。既第之后,虽专于科试,亦不废诗。及授校书郎时,已盈三四百首。或出示交友如足下辈,见皆谓之工,其实未窥作者之域耳。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时皇帝初即位,宰府有正人,屡降玺书,访人急病。
仆当此日,擢在翰林,身是谏官,手请谏纸。启奏之外,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直言者,辄咏歌之,欲稍稍递进闻于上。上以广宸聪,副忧勤;次以酬恩奖,塞言责;下以复吾平生之志。岂图志未就而悔已生,言未闻而谤已成矣!
今仆之诗,人所爱者,悉不过杂律诗与《长恨歌》已下耳。时之所重,仆之所轻。至于讽谕者,意激而言质;闲适者,思澹而辞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今所爱者,并世而生,独足下耳。
(白居易《与元九书》,有删改)
文本二: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琶琵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白居易《琵琶行》,有删减)
注:①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白居易的好友。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冠于卷首 冠:做动词用,放在上面或前面的意思。
B.屡降玺书,访人急病 病:疾苦
C.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明年:第二年
D.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因为:因此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句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言,指谈论,用作动词,与“凡六百一十六言”的“言”,两者用法不同。
B.谏官,指古时规劝天子改正过失的官员,这里指白居易时任左拾遗。
C.转徙于江湖间,从文言句式特点看,与《师说》中“句读之不知”一致。
D.信,随意、随便,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烟涛微茫信难求”的“信”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白居易既专注于科举考试,也热爱写诗,他写的诗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受到挚友的赞扬。
B.白居易认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了创作与社会政治、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肯定了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和现实意义。
C.白居易通过写诗来救民疾苦、针砭时弊,《长恨歌》就属于这类作品,不但白居易自己很重视这首诗,也深受当时人们的喜爱。
D.序文简明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了琵琶女的悲凉身世,交代了写作缘由,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岂图志未就而悔已生,言未闻而谤已成矣!
(2)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14.元稹赠答白居易的诗文已近百首,白居易也时常想写一封信答复,开始没有回信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如今回信的原因又是什么?请结合原文简要概述。(3分)
(二)古诗鉴赏(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歌,完成15~16题。
初 月 李白 初 月 杜甫
玉蟾离海上,白露湿花时。 光细弦欲上,影斜轮未安。
云畔风生爪,沙头水浸眉。 微升古塞外,已隐暮云端。
乐哉弦管客,愁杀战征儿。 河汉不改色,关山空自寒。
因绝西园赏,临风一咏诗。 庭前有白露,暗满菊花团。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诗都写了“白露”与“花”,李诗用来衬托月光的莹润,杜诗则用来表现月光的微弱。
B.李诗颔联用“爪”与“眉”描绘初月的不同形态,杜诗颔联则写月亮由隐到升的短暂过程。
C.李诗颈联“乐”“愁”直接点出初月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杜诗颈联则侧面描写月光暗淡,意境凄清。
D.李诗尾联想到边关将士,诗人拒绝游赏西园,独自来到江边,写诗寄托愁绪;杜诗则在景物描写中暗寓愁思。
16.请结合两首诗分析李白和杜甫的语言风格。(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了著名诗人谢灵运住过的地方溪水荡漾,猿啼凄清的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西村》是一首律诗,中间两联是对仗的。杜甫《登高》中也有两联是对仗的,请写出其中一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描写诗人第二次听到琵琶女弹琴时感慨自己的不幸遭遇,把满怀悲伤化作泪水。“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4)曹操在《短歌行》中借《诗经》中的句子表达了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归园田居》中描写乡村常见声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在国际空间站停留的航天员中,约有70%的人眼睛会出现肿胀。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现象?特别常见的观点认为,它跟液体在整个身体的分布方式有关。当人生活在地球上时,重力将人体内的所有液体向下推,为了抵消这种作用,人的心脏和心血管系统已经进化到以相反的方向将液体向上推。当人处于太空的微重力环境时, A ,但身体的系统仍向上推动液体,因此,①液体往往聚集在身体的上部,②这就是为什么许多航天员从太空返回时脸部浮肿的原因。③基于这种情况,④航天员要在太空戴框架眼镜,⑤还要施行复杂的科研工作,⑥多少会有些不方便,⑦也是科学家们关心的问题。
既然在太空戴传统的框架眼镜有点麻烦, B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在太空停留的美国航天员就有配戴。不过,要想在太空戴隐形眼镜时感觉更舒适,可能还需要一点“黑科技”。因此有厂商与航天机构合作,在太空中做了一些实验,开发出了更适合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下使用的特别的隐形眼镜。
18.请在文中横线A、B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19.文中画横线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那个时候,它还不叫秦岭。在陇南的褶皱里,崛起一群剽悍的秦部族。他们几度繁衍, ① ;剑指中原,席卷六国,一统江山。而渭河南缘那座绵延千里的大山,因为这个传奇帝国的雄起才始称秦岭。
秦岭是一座父亲山。它护佑了古都的繁荣与成长。它的山石林木,曾成为周秦汉唐夯宫筑苑的基础和廊柱;它的 ② 、五谷佳酿,曾摆满皇宫御宴;它成全了汉武大帝开疆拓土的美梦,特别是将煌煌大唐推向万国来朝的盛世峰巅。只有父亲一样的秦岭,才有这样的胆识和气魄,辅佐人类成就开国立制的伟业!
秦岭是一座母亲山。它携嘉陵,纳天水,收丹江,一路东进入长江;它穿汉中,通安康,贯荆楚,一路南下抵重庆。万里长江滔滔不绝,奔涌不息,秦山汉水砥柱中流,居功至伟。华夏文明的两大母亲河,都流淌着秦岭的乳汁和血液,浇灌着两岸的民生与风光,成为中华民族 ③ 的动力源泉。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或成语。(3分)
2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它汇集了嘉陵江、天水、丹江等河流,向东注入长江;它纵贯汉中、安康、湖北等地区,一直抵达重庆”,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6分)
22.下面两个句子分别出自语言文字运用I和语言文字运用Ⅱ,结合语境分析加点词表意上的不同。(2分)
(1)开发出了更适合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下使用的特别的隐形眼镜。
(2)它成全了汉武大帝开疆拓土的美梦,特别是将煌煌大唐推向万国来朝的盛世峰巅。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说,时势造英雄;有人说,英雄引领时代。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英雄。何为英雄?英雄来自何方?今天的时代需要什么样的英雄?这些问题却很少有人思考,有不少年轻人认为英雄离自己很遥远,甚至有人将英雄与所谓“大V”“明星”混为一谈。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需要崇尚英雄、学习英雄、大力弘扬英雄精神。南昌中学拟举行主题为“新时代的英雄”青年论坛,请你作为班级代表(统一以李华的身份)在会上发言,对以上问题,谈一谈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结合语文《必修》(上)第二单元课文的素材,写一篇发言稿。自拟标题,文体明确,格式正确,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