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唐雎不辱使命 第2课时 教案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朗读课文,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识记文学常识。
2.理解文章内容,弄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3.学习唐雎不畏强权、敢于斗争的精神,培养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课时安排】2课时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学情回顾】
上一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文章。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研读,分析人物形象,并从中学习说话的技巧。
分析第一段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ɡuǎ)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1、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秦王不是出于什么好心,而是采取“以大易小”的欺诈手段,企图不战而直接吞并安陵小国。
2.秦王说的是否是真心话?为什么说秦王“易地”的要求是别有用心的?
不是真心话。
(1)双方的实力相差悬殊,一向以强凌弱的秦王以大易小,这让人觉得很反常。
(2)“出小饵而钓大鱼”是秦国国君的老伎俩。秦惠文王(许商於六百里地给楚怀王以促齐楚断交)、秦昭王(十五城请易赵惠文王和氏璧)都曾使用过这个伎俩。
3.安陵君用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安陵君识破秦王的骗局而婉言拒绝。不亢不卑中透着坚定,“受地于先王,愿终守先王之地,弗敢易”。
预示着将会有一场大风雨。
4.用一句话概括第1段的内容。
第一段是故事的开端阶段。秦王企图吞并安陵,遭到拒绝而不悦。
分析第二段
秦王: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唐雎:“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1.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
有恩于安陵君。
2.秦王对唐雎说“秦灭韩亡魏”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安陵君如果违抗秦王的意愿,将会遭到和韩国、魏国一样的下场。
3.唐雎回答秦王与安陵君回答秦王使者的话,在内容和语气上有何异同?
两人拒绝秦王的理由是一样的。
安陵君拒绝的口吻没有唐雎那样坚决。安陵君只是说“愿终守之,弗敢易”,比较委婉;唐雎口气强硬,用“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的反问句回答秦王,语气坚定,表达了维护国土的强硬立场。
4.用一句话概括第2段的内容。
第2段是故事的发展阶段。唐雎坚决抵制秦王骗局,维护国土。
分析第三段
1.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
“天子之怒”是指“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秦王的骗局未能成功,想以武力威胁恐吓唐雎,使之屈服。
2.面对秦王大怒并发出威胁时,唐雎表现如何?
针锋相对,大义凛然。指出“布衣之怒”超过“天子之怒”,边说边拔剑而起。这些言行体现出唐雎不畏强权,敢于斗争的精神。
3.唐雎为什么要说专诸、聂政、要离三人行刺的故事?请简要分析。
(1)反击秦王:面对恐吓,唐雎毫不示弱,以“士之怒”来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2)表明决心:唐雎表示要效法这三位有胆识有才能的人,不惜牺牲性命与秦王斗争到底。
4.用一句话概括第3段的内容。
第3段是故事发展的高潮阶段。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分析第四段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秦王前倨后恭,反衬出唐雎的才智胆气。
1.秦王有什么样的言语和行动?
神色木然而道歉(色挠,长跪而谢)。
2.写出了秦王的什么心态?
欺软怕硬、内心虚弱、卑躬屈膝,色厉内荏、前倨后恭。
3.秦王对唐雎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
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之
4.说说秦王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秦王情绪的变化,是对安陵国君臣坚强不屈、英勇斗争行为的反应,他从“不说”到“怒”,最后到“色挠”,从自以为是、不可一世到赔礼道歉,情绪经历了一个大起大落的过程,颇具戏剧性。
5.用一句话概括第4段主要内容。
第4段是故事发展的结局阶段。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取胜。
秦王vs唐雎(胜)
【整体感知】
2.试分析文中唐雎人物形象?从文中找出相应语句。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爱国忠君、舍生取义
…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机智勇敢
3.试分析文中秦王人物形象,从文中找出相应语句。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骄横狡诈,不可一世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色厉内荏、外强中干
【课文主旨】
本文记叙了小国之臣唐雎临危受命,出使秦国,完成使命的故事,运用人物对话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歌颂了他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爱国精神,同时也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写作特色】
1.通过对话展示情节,表现性格
本文几乎全是对话,用对话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高潮和结局,重点突出,层次感强。文中共写了三个人的语言,第1段中,安陵君通过使者回复秦王的一段话,明知是骗局,却慑于秦国的威势,故言辞委婉;“弗敢易”又于委婉中透出坚决之态度。第2、3段主要是唐雎与秦王的对话,突出了斗争的激烈,将情节推向高潮。最后一段以秦王向唐雎屈服,宣告了故事的结束。文章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安陵君的委婉而坚定,唐雎的沉着干练、口锋锐利、英勇无畏,秦王的骄横无理、色厉内荏,无不跃然纸上。
2.运用衬托对比,刻画人物形象
作者主要运用了两组关系的对比。一,对比了唐雎和安陵君。大敌当前,安陵君身为一国之君,只能婉拒秦王的无理要求,但唐雎却能据理力争,最终取得了外交的胜利。二,对比了唐雎和秦王。两人一会面就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秦王是大国君主,盛气凌人,又是质问又是威胁,却偏又摆出一副关心弱小之邦的虚伪面孔,力图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唐雎;唐雎是弱小之邦的使者,却从容镇定,据理力争,丝毫不畏惧秦王的威胁。一个前倨后恭、色厉内荏、外强中干;一个临危不惧、机智果敢,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小说”笔法,增添文学色彩
本文的记事,已经摆脱了史料的束缚,增加了虚构成分。例如按秦律,上殿面君不得带兵器,但文中唐雎却有剑。塑造人物上多用“小说”笔法,如细节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等。本文叙事,把人物置于充满矛盾、紧张激烈的斗争场面中,有开端、有发展、有高潮,人物个性鲜明,文学色彩浓厚。
【板书设计】
【字词清单】
通假字
故不错意也 “错”同“措”,放置、安置。
仓鹰击于殿上
古今异义
虽然,受地于先王
古义:是两个词,意思是虽然如此。
今义: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
非若是也
古义:这样,如此。 ; 今义:判断动词。
岂直五百里哉
古义:仅,只是。
今义:成直线的(跟“曲”相对)。
休祲降于天
古义:吉祥。 今义:休息。
长跪而谢之
古义:道歉。 今义:感谢;(花或叶子)脱落。
徒以有先生也
古义:只,仅仅。 今义:徒弟,学生。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请广于君 形容词用作动词,增广、扩充
轻寡人与 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看不起
天下缟素 名词用作动词,指穿白色丧服
伏尸百万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倒下
流血千里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流
且秦灭韩亡魏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文言句式
判断句:
非若是也 “……也”表判断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者,…也”表判断
省略句:
受地于先王 省略主语“吾”,即“(吾)受地于先王”
挺剑而起 省略主语“唐雎”,即“(唐雎)挺剑而起”
倒装句:
受地于先王 状语后置,即“于先王受地”
【素养提升】
晏子使楚(节选)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译文】
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赐给晏子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名公差绑着一个人来到楚王面前。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公差)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吗?”晏子离开了座位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变成枳树,只是叶子相像罢了,它们果实的味道却不同。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水土条件不相同啊。现在这个人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起来了,莫非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善于偷窃吗?”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晏子和唐雎同为外交使者,同样不辱使命,他们维护国家利益的方式有何异同?
课外文言文阅读“三步法”
【课后作业】
小组合作,研读课文,分角色扮演,用表演的形式展示课本内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