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唐雎不辱使命 第1课时 教案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朗读课文,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识记文学常识。
2.理解文章内容,弄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3.学习唐雎不畏强权、敢于斗争的精神,培养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编者简介】
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他在学术文化上的主要贡献是对古籍做了全面系统的分类整理工作,撰有《别录》,为中国目录学之祖。《战国策》是他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
【知识补充】
《战国策》,我国古代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按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次序,编订为三十三篇。这部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了各诸侯国之间在政治、军事、外交上的斗争。它不仅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文献,同时也是先秦历史散文中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战国策》与成语:
安步当车 亡羊补牢 狐假虎威 门庭若市 画蛇添足 鹬蚌相争
《邹忌讽齐王纳谏》:通过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故事,说明要广泛听取意见,修明政治,才能称雄诸侯的道理。文章具有笔调轻灵,语言精炼自然而又富于变化,生动的心理描写,比喻贴切的艺术特点。
《冯谖客孟尝君》:通过士人冯谖(yuán)为孟尝君营造“三窟”,使孟尝君相位稳固的事迹,颂扬了“士”的智谋及其在战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颂扬了冯谖争取民心的政治卓见。这段文字的艺术特点是:情节曲折、细致,富有故事性;运用烘托手法,刻划了一个有胆识的策士形象,以人物性格发展为中心,安排情节结构。
《战国策》历史散文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文体知识】
传统史书体例
(1)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编排史实。如《春秋》《左传》。
(2)纪传体:主要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当时的史实。“纪”是帝王本纪,列在全书的前面,“传”是其他人物的列传。创始于汉代司马迁的《史记》,中国古代的“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
(3)国别体:以国家(诸侯国)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如《国语》《战国策》。
(4)通史:连贯叙述各个时代史实的史书。如《史记》《中国通史》(区别于“断代史”)。
(5)断代史:记述某一个朝代或某一个历史阶段史实的史书。如《汉书》《宋史》等(区别于“通史”)。
由于划分标准不同,同一史书可能同时属于多个史书体例。如《史记》属于纪传体、通史;《三国志》属于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
【背景链接】
出处: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战国策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题目是后人加的。
缘由:秦国已于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先后“灭韩亡魏”,安陵作为魏国的附庸小国,已无独存的希望。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轻取安陵。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要求,秦王不悦。于是唐雎临危受命,出使秦国。
地图
【字音字形】
【读课文】
认真阅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探究研读时解决。
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播放音频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ɡuǎ)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fú)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jū)/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fú)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ɡuān)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ɡ)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fú)/专诸之刺王僚(liáo)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ɡuī)也,白虹贯日;要(yāo)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jìn)/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ɡǎo)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疏通文意】
译文: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就答应我吧!”
译文:安陵君说:“大王施与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于是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译文: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况且秦国灭亡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译文: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而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哪里只是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呢?
译文: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横尸在地百万,血流千里。”
译文: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下帽子,光着脚,用头撞地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胆识有才能的人发怒。
译文:(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时,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时,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
译文:要离刺杀庆忌时,苍鹰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胆识有才能的人,心里的愤怒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变成四个人了。
译文:如果有胆识有才能的人一定发怒,就会横尸在地两人,血流五步远,全国人民都要穿白色丧服,今天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站起来。
译文:秦王面露胆怯之色,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故事的开端。交代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第二部分(2-3):主体部分。写唐雎在秦庭不屈不挠、英勇斗争的经过。
第三部分(4):故事的结局。写秦王“色挠”屈服,长跪道歉;唐雎不辱使命,在这场外交斗争中取得了胜利。
【整体感知】
唐雎和秦王的斗争经过了三个回合。请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梳理。并依次给课文划分层次。
唐雎与秦王斗争的三个回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