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岭市一般高中协作校期中考试
个在婚姻中产生失望的男人对特克尔倾诉说,他每天最快乐的时光,就是一边摇晃着孩子们的
秋千,一边在《第二人生》中和陌生人倾诉衷肠。如果我们对现实中的亲密关系产生挫败感、无
语文试卷
助感,那么,这款游戏当然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出口,成为我们最安全的庇护所,我们对现实的
不满,也都可以从游戏中找到安慰。进一步讲,线下社交与线上社交自此形成了巨大反差,前者
考生注意:
复杂、多变,时常会让我们产生挫败感、无助感:后者简单、理想化,总能让我们感到满足、幸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其二是互联网带给我们虚假的友谊想象。特克尔再次分享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她在社交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媒体上向一位自己钟爱的作家发出好友邀请,那位作家也接受了这份邀请。此时,特克尔脑海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中突然浮现出一个餐厅的画面,两个人在网络世界的虚拟餐桌旁坐了下来,但现实地考虑一下,
特克尔觉得自己太把这件事情当真了一虽然社交媒体上显示,两个人已经成为“好友”,但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际上,他们在现实中连朋友都算不上。这就是网络和现实的区别。特克尔认为,互联网社交本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质上是一种单薄社交,它能为我们带来的,更多的是一种碎片化的弱连接。当我们在社交媒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上拥有几百位关注者时,仿佛已经成为社交场中游刃有余、收获颇丰的猎手,但这幅热闹场景的
材料一:
背后,难掩这样略显悲伤的悖论:现代人在社交网站上可以拥有几百个所谓的好友,但如果人们
我们无疑生活在一个热衷于造词的年代。在商业领域,这一,点尤为凸显。不论是早些时候
被问到在遇到紧急情况时会向谁求助时,越来越多的人表示,他们唯一的选择就是自己的家人。
的病毒营销,还是近两年的共享经济,新生的词汇总会携带着人们的希望或恐慌,随着商业浪潮
其三是互联网让人们的社交时间形成此消彼长之势。这一逻辑假定一个人投入到社交的
向我们席卷而来。太阳底下无新事,2018年,某商业机构公布了名为“孤独经济”的白皮书,并
时间总量是有限的,那么,徘徊在互联网中的时间便不可避免地占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交往时
如
在其中推出了“孤独社交”这一概念。它描述了一种“线上活跃、线下落寞”的生存状态,也传递
间。后续的实证研究也给出了类似的量化结论:在网上冲浪1分钟,与家庭成员的交流就会减
少20秒,与朋友的交流减少7秒,与同事的交流减少11秒。按照这一逻辑,从时间分配上看,
了一种现实生活中孤独难耐,通过社交媒体进行“补偿性交往”的人际行为。这样一种因果推演
似乎可以解释诸多现实问题,例如我们可以将那些联机在网游中狂欢的行为,看作是在掩盖生
线上关系与线下关系更像是一种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
总结来看,这样三种担忧—浅层社交替代深层社交,虚拟想象替代真实关系,线上社交挤
活中的落寞:也可以将那些在互联网上寻找陌生网友的行为,看作是在形单影只的夜晚中,一种
出线下社交一共同映照了“孤独社交”这一概念的内核:人们很可能会逃离真实厚重的线下社
在虚拟世界里的自我麻痹。如果这样一种关系成立的话,那么,两种社会态度便会自然浮出水
交,拥抱虚假浅薄的线上社交。如此一来,互联网技术如同21世纪的巫术一般,形成了这般不
面:对创业者而言意味着机遇,陌生人网络社交领域大有可为:对社会而言则未必是一件好事,
断往复的恶性循环。
因为它咸胁到了现实社群的凝聚性,进而会摧毁现实社群中的人际纽带。
(摘编自董晨宇张恬《反思“孤独社交”:社交媒体真的让我们更加疏离吗)
如果我们试图在学术版图中寻找与“孤独社交”相互映照的概念,麻省理工学院学者雪莉·
材料二:
特克尔提出的“群体性孤独”,也许是最恰当的思考起,点。特克尔的导师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大
当代青年成长于科技发达的数字时代,他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却越来越孤独。
卫·理斯曼。特克尔沿袭了理斯曼的名著《孤独的人群》,在互联网时代向前又走了一步,表达
2018年,国外的一项调查显示,孤独最为严重的群体近半数为16至24岁的青年群体。他们的
了人们因为社交软件而彼此疏离的反讽现实:我们越来越迷恋虚拟世界中的社交关系,进而与
孤独被科技放大,波及范围广,造成了辐射性的影响。著名心理社会学家雪莉·特克尔说:“随
现实世界中更加真实的亲密关系越走越远。互联网一方面实现了“天涯若比邻”的人类愿景,却
着人们与机器交流的增多,我们对彼此的期待越来越少。”
在另一方面,将“比邻”放逐到天涯。因此,我们便不难解释如下的现象:在朋友聚会中,我们总
当代青年衣食住行的需求都可以通过网络完成,无须在线下进行人际交往。由于网络匿名
是忍不住查看某软件上的最新消息提醒,或者无意识地重复翻看自己的朋友圈;即便和亲人享
性的特点,年轻人在虚拟世界尽情释放天性,沉迷于线上狂欢,却丧失了线下社交的亲密感,陷
受晚间时光时,每个家庭成员也都在对着智能手机发呆,好像是活在各自的“气泡”里。我们可
入“群体性孤独”之中。享受虚拟世界的冲浪时,大数据为我们展示多姿多彩的世界,动动手指
以远离现实中的人群,却绝不能失去线上的友邻。
点赞、评论就能收获共情与认同。
互联网为何会造成这种反社交的讽刺结果呢?按照特克尔的观,点,其中的缘由可以简单总
每一个个体都被襄挟在定制化的、个性化的信息流中,收获着新鲜感与满足感;但回归现实
结为三条。其一是互联网提供了舒适的“浅层社交”,为我们剔除掉现实中的种种复杂与牵绊。
生活,作为社会分工中的个体时,我们却往往难以收获类似的认同感,巨大的心理落差致使孤独
特克尔以一个访谈中的故事为证。2003年,美国出现了一款叫作《第二人生》的游戏。这个游
感不断加深。面对社会加速下生活的压力和困境,孤独的青年有陪伴的社交刚需,他们比任何
戏最大的特点在于,游戏者并不是为了分出胜负,而是希望在互联网中为自己建立一个新的家
时代都渴望被拥抱。
园。在《第二人生》中,人们可以购买土地、建造房屋、结交朋友、参加聚会,甚至与网友结婚。一
(摘编自王昕迪胡鹏辉《搭子社交:当代社会青年新型社交趋势与形成逻辑》)
【高三语文第1页(共8页)】
·24-156C
【高三语文第2页(共8页)】
,24-156C·铁岭市一般高中协作校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B(B项强加因果关系)
2.C(强加因果关系。作者主要关注了互联网社交对现实社交的影响和替代关系,以及人们对
虚拟世界社交的倾向,并没有提到社会秩序的变化)
3.A(选项A提到人们在互联网上社交活跃,但现实中人们越来越疏远,最适合作为材料中第二
段的论据)》
4.①举例论证。(1分)使用了人们在虚拟世界游戏中找到了情感依托,在社交媒体上拥有大量
关注者,但在现实中无法找到真正的支持和亲密关系等例子来说明。(1分)②对比论证。
(1分)通过对比互联网社交和现实社交的特点,强调了它们之间的差异。(1分)
5.①现实社交诚弱和疏离感增加;②增加虚假的社交体验;③现实社会凝聚力下降;④容易沉迷
于虚拟世界;⑤生活中的亲密关系下降;⑥线上的认同感跟线下的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每
点1分)》
6.A(“令他内心感到阵阵疼痛”不正确。从下文“多有意思”及联系全文看,嵇康热爱打铁,把打
铁当作一种享受)》
7.D(“嵇康与钟会见面时的冲突就比较紧张激烈”错,文章描写嵇康与钟会的见面,从钟会同宾
从出现的场面和嵇康的毫不理睬开始,以一问一答结束。并未制造激烈的冲突场面)
8.①这些评论是嵇、钟两人之间特殊事端产生的影响,是情节的自然延伸,同时照应前文“被当
时人视为美谈”。②借助评论巧妙交代嵇、钟两人的身份、地位,揭示人们不同的思想观念,展
现当时的社会环境。③从侧面表现嵇康纵情任性、不附权贵的高洁品性,使人物形象更加鲜
明生动。(每点2分,答对任意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9.①文中主人公嵇康以及向秀、钟会均为真实的历史人物,主要事件如嵇康拒交钟会等也于史
有据,体现了“历史”的一面。②文中描述嵇康打铁的情景以及人物的神情、对话等均为作者
借助想象虚构而成,具有浓郁的文学色彩,体现了“小说”的一面。③历史性和文学性有机结
合,使得小说既有历史的真实性,又有文学韵味,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
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10.BEF[(原文标点)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竞劝而尚德。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
11,B(两句中的“本”字含义相同,均为“根本”)
12.D(张冠李戴,“就会实行灵活顺势的政治”不是担任司寇的法家之才,而是担任三孤的术家
之才)
13.(1)因此得到了贤士(的辅佐),那么(君主)谋划(国事)就不困难,身体就不劳累,功成名就,
美善(得到)彰显并且丑恶不会产生。(“谋”“劳”“彰”翻译正确各1分,句意1分)
(2)由此推论,人才各有其适宜担当的职位,不能只用高低大小去论说(概括)。(“所宜”“独”
“谓”翻译正确各1分,句意1分)
14.①材料一侧重阐述崇尚贤士是治国的根本,(1分)②材料二侧重阐述人才各自有其适合的
位置,要人尽其才。(2分)(意思答对即可)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
·24-156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