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答案
现代文阅读(共35分)
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分,17分)
.C(2).B (3).D
(4分)材料一.首先从制止浪费的地方倡议和中央指示谈起,提出崇俭抑奢反对浪费的论述,阐述了崇俭抑奢反对浪费的重要意义,然后提出要让饮食文化简朴、俭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分论点,最后提出号召,践行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涵养简约文明的饮食文化。
(4分)(1).制止餐饮浪费行为(2).加强粮食储备管理(3).加快构建粮食安全保险体系(4).加大宣传,增强忧患意识 (5).倡导节粮减损
(6)健康粮食应急供应保障体系
(二)现代文阅读2(本题共4小题,18分)
B 7.A
8.(1)单纯、简单推测、轻易怀疑王五是偷鸡贼(2)性情温和,她性子绵不会骂人,她骂王五时羞得脸红(3)当她得知王五挨骂得病后,心中愧疚,还亲手做了鸡蛋甜汤,让朝晖送给王五。
9.主观题
二、文言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A 11.B 12.A
13.(1)到刚成年时就博览精通经传历史,写文章每天达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
(2)只是他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使得他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
14.乐观豁达、豪迈、赏识人才,是伯乐、为官清廉、爱民。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C (3分)
16(6分)以动衬静(动静结合,以鹊躁衬托禾地之静,蝶飞动景衬托晚禾秋草)视听结合(晚禾、秋草是视觉描写,鹊躁是听觉描写)远近结合(鹊躁、晚禾地是远景,蝶飞秋草畦是近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
17.(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问怅茫大地,谁主沉浮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
18.A(3分)
19.B(3分)
20(5分)
整个排比句利用相似的结构,诗化的语言将武夷山,苏州园林,鼓浪屿等世界文化遗产罗列出来,节奏和谐,感情充沛,表现出不同文化遗产地域风韵和文化特征,强化了保护世界遗产的重要意义。
(二)语言文字运用
21(6分)
1论词作
2竟在流放中度过
3如果没有他
22(3分)
1苏东坡是艺术领域的全才
2苏东坡人生坎坷却乐观豁达
3苏东坡精神丰富永恒邢台市临西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共 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小题。
材料一:
近日,在不少地方的倡议下,制止浪费成为商家和顾客的共识;宣扬大吃大喝、暴饮暴食的直播不见了,推广绿色健康饮食理念的直播受到追捧;节约粮食和资源,杜绝任何形式的浪费,成为许多家庭家风家教的重要内容······连日来,中央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重要指示得到全社会热烈响应,凝聚起崇俭抑奢、反对浪费的强大正能量。
风俗者,天下之大事也。从“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严厉要求,到“坚决杜绝食用野生动物的陋习”的令行禁止,再“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的热情动员,国家高度重视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和饮食风尚不是小事,通过这个小切口,可以推动价值理念的大革新、经济活动的大升级,可以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向往。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以健康生活为目标,来一场饮食文化“绿色革命”,可谓正当其时。
让饮食文化简朴俭约起来。《资治通鉴》里讲:“俭约,所以彰其美也。”苏轼感慨:“口腹之欲,何穷之有 每加节俭,亦是惜福延寿之道。”穷奢极欲、暴殄天物素为中国人所反对,物尽其用、利用厚生素为中国文化所提倡。勤俭节约这个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传家宝”,无论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都不能丢。当下一些地方餐饮浪费现象仍然存在,“触目惊心、令人痛心!”只有驰而不息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不断扭转讲排场、比阔气的错误观念,清除未富先奢、炫富竞奢的土壤,才能力戒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
让饮食文化绿色低碳起来。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深刻指出:“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也应成为生活方式和饮食文化的重要指导原则。我们必须把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融入日常生活,提倡绿色、低碳、环保、可持续,戒除滥食野生动物等破坏生态平衡的饮食陋习。
让饮食文化文明健康起来。“纵口欲而百病生”,饮食与健康关系密切。暴饮暴食、油大味重、荤素失衡,诸如此类问题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各类病症的发生。不科学不健康饮食习惯还可能加剧医疗负担、引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影响不可小觑。健康中国,离不开健康饮食。如今生活条件改善了,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一去不复返了,“吃得对、吃得好、吃得健康”理应是高品质生活关注的重点。生熟食分开存放和加工,添加公筷公勺、实行分餐制,合理膳食、荤素搭配、营养平衡,这些健康科学的生活理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家庭所接受。
全面小康既是物质丰盛的小康,更是饮食健康、饮食环保的小康。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践行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涵养简约文明的饮食文化。
(摘编自《勤俭节约是传家宝》)
材料二:
2020年突发的疫情对原本正常运转的国际经贸产生不小冲击,可以说是让粮食安全危机意识重回大众最直接的原因。2020年3月下旬,越南率先宣布禁止该国大米出口,到4月中旬则有俄罗斯、埃及、印度、哈萨克斯坦、泰国、乌克兰等14个国家出台限制农产品和食品出口政策。中国因为人均耕地资源不足等问题,一直是粮食净进口国,虽然口粮方面进口占比较低,但如果国际贸易再受到不可预测事件的冲击,难保不影响国内粮食的供应。
此外,诸如特大气象灾害等因素,也会影响粮食的供给。就2020年来说,国外出现了“蝗灾”,数千亿只蝗虫自非洲飞越红海进入西亚和南亚的巴基斯坦和印度,过境处粮食大幅度减产,一度引发全球粮食安全担忧;国内则出现了长江流域特大洪水,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透露,2020年洪灾使6000 公顷的农田遭到破坏,其中11400公顷的土地没有收成,好在还不至于影响中国粮食安全。
疫情发生之前的2019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指出中国“谷物供应基本上自给自足,口粮绝对安全”。疫情并没有影响国内粮食生产丰收,目前过度担忧粮食短缺大可不必。不过,接连出现的突发情况也提醒我们,近忧虽无,远虑不可不防,而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正是目前国人应对可能出现的粮食安全问题谋远虑的有效应对措施。
(摘编自《粮食安全无近忧,但需谋远虑》)
材料三:
以服务宏观调控、调节稳定市场、应对突发事件和提升国家安全能力为目标,科学确定粮食储备功能和规模,改革完善粮食储备管理体制,健全粮食储备运行机制,强化内控管理和外部监督,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增强爱粮节粮意识,抑制不合理消费需求,减少“餐桌上的浪费”,形成科学消费、健康消费、文明消费的良好风尚。普及推广经济、适用、防虫、防霉储粮新装具、新技术,帮助农民减少产后损失。示范推广绿色、环保、智能粮食储藏设施设备,鼓励适度加工,提高物流效率,减少粮食流通环节的损失损耗。
优化粮食应急供应、配送、加工网点的布局,建成一批规范化粮油配送中心、粮油应急加工企业和应急供应网点,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备、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粮食应急供应保障体系,强化应急处置功能,提升应急供应保障水平。
(摘自《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推广绿色健康饮食理念的直播受到追捧,从而导致价值理念产生大革新,促进了经济活动的大升级,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向往。
B.《资治通鉴》和《自然辩证法》都有对餐饮文化的论述,倡导人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戒除滥食野生动物等破坏生态平衡的饮食陋习。
C、在国内、国际突发疫情和自然灾害的背景下,强调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增强人们对粮食安全的危机意识,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D、《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认为,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是为了健全粮食储备运行机制。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很多地方的倡议下,制止浪费成为商家和顾客的共识;而节约粮食和资源,杜绝浪费,也成为许多家庭家风家教的重要内容。
B.健康中国,离不开健康饮食。不科学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一定会导致各类病症的发生、加剧医疗负担、引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C.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其也应成为生活方式和饮食文化的重要指导原则,这与中国文化物尽其用的理念一致。
D、一些国家出台限制农产品和食品出口政策,国际粮食贸易面临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的干扰,说明当今世界粮食安全形势严峻。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健康科学的饮食理念范畴的一项是( )(3分)
A、许多学校、酒店实行分餐制
B、早饭吃好,午饭吃饱,晚饭吃少
C、生食、熟食分类存放在冰箱中
D、饭店餐桌放置“光盘行动”标语牌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请结合材料内容,概括我国为确保粮食安全而采取的措施。(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黑 锅
李培俊
小麦家的红公鸡丢了,一大早小麦打开鸡窝,那只红公鸡率先钻出鸡窝,拍打着翅膀飞上墙头,撤过欢,落在榆树下的阴凉里,叨食着一颗颗肥大的榆钱。可到了傍晚,鸡该进窝了,那只红公鸡却没影了,不见了。小麦和朝晖两口子分头走出家门,在房前、屋后、路沟里寻找,两口子在家门口重新会合时,摇着头叹了口气。
这只公鸡是两口子的宝贝,火红火红的不带一点杂色,脖颈那儿有一圈金黄的毛羽,像戴了个金色的项圈。红公鸡的叫声也很特别,纯净、清脆、嘹亮,那声咯咯咯,先高后低,中间拐个弯,然后长声扬起,尾声拖得特别长,有点女高音的味道。
红公鸡没了,丢了,夫妻俩的生活便少了许多乐趣。晚上躺在床上,两口子唉声叹气一番,惋惜一番。小麦说,你说,咱家的公鸡咋就丢了呢?朝晖说,可能让黄鼠狼拉走了吧。小麦说,不像,要是野物吃了,总得留下点鸡毛啥的。朝晖说,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被人捉去吃了。小麦挺身坐起,说,瞧我这脑子,咋没想到这回事呢。接下来,两口子把村里人过了一遍筛子。最后,两口子把焦点集中到王五身上。王五是村里有名的穷汉,因为穷,老婆跟一个收中药材的外乡人跑了,一去十年没有踪影。王五心凉了,地也不好好侍弄,收下的粮食仅够填饱肚子。
吃鸡子要煮要炖,煮了炖了就会有香味飘出来,正好抓个现行。两口子半夜起身,偷偷踅摸到王五家附近。王五已经睡了,屋里黑洞洞的不见一星灯光,隔着破窗户,能听见王五粗重的鼻鼾,长一声短一声的。
不过,两口子还是断定,红公鸡是被王五偷了,怕露馅,今天没煮没炖。
第二天一早,小麦路过王五门口,清清嗓子,骂起阵来。小麦说,我家红公鸡被人逮去吃了,谁吃了让他口舌长疔疮,让他拉肚子。小麦性子绵,不惯骂人,骂声显得有气无力,只是比往常说话声音大了点而已,而且脸还红着。不大一会,王五家门口便围了不少人,小麦这种叫阵就大有深意了,有所指了,不然,咋没到别的地方骂?大家的目光紧紧盯住王五房门。王
五出来了,王五问小麦,出了啥事?咋都跑到我家来了?小麦说,我家红公鸡让人吃了。王五说,你家公鸡让人吃了,跑到我这儿骂啥?小麦说,不吃盐不发渴,我骂偷鸡子的贼,你吃啥热呢?王五说,你这是怀疑我了?小麦说,谁吃谁知道!小麦又把刚才骂人的话重复了一遍便草草收场。
下午三点多,二嫂匆匆跑到小麦家,说,应了!应了!小麦就问啥应了?二嫂说,去村卫生所拿药,正碰上王五也去看病,你猜咋了?他真拉肚子呢,人软得像根面条。
小麦却高兴不起来,二嫂一走,小麦对朝晖说,都是你,叫我骂人家咒人家,咒得王五真拉肚子了,看这事弄得!朝晖脸上木木的,没说话。小麦说,不就一只鸡子吗?值几个,丢了咱再养,总比人家害病强吧。朝晖说,病都骂出来了,你说咋办?小麦说,拉肚子这病我有经验,光吃药不行,甜汤里打鸡蛋,最补肚子。小麦进了厨房,搅了一大碗甜汤,磕进去两个鸡蛋,端给朝晖,说,事儿是你让惹的,你得送去。朝晖很不情愿,小麦就把脸挂起来,说,你不去我也不逼你,今天晚上你睡沙发啊。朝晖忙说,我去,我去。
王五也是有个性的人,小麦骂了他,让他很没面子,窝了一肚子火,王五越想越气,中午也没做饭,吃了一碗昨天的剩饭,把肚子吃坏了。可他没有想到,朝晖竟送来一碗鸡蛋甜汤。
王五下决心找回小麦家的红公鸡,以证明自己的清白。两天后,王五还真在小山一个洼地里找到了那只红公鸡,公鸡被野藤缠住脚了。王五一阵狂喜,亮起巴掌,对着红公鸡虚挥一掌,说,我打死你个小东西,让老子挨骂背黑锅。
王五把红公鸡送到朝晖家,小麦接了,说朝晖,还不让五哥去屋里坐?小麦还说,今天五哥别走了,我给炒几个菜,你哥俩喝二两。菜端上桌,瓷盆里盛着的却是那只红公鸡。王五说,小麦,你……你……小麦说,你啥呢,不就一只鸡子嘛,比人的情义还要紧?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节)
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公鸡”是小说的线索,故事情节可以分为“丢鸡”“找鸡”“得鸡”“杀鸡”四个阶段,线索清晰,叙述井然有序。
B.王五是小说重点描述的人物之一,因为小麦家的公鸡丢失,他无端地背了偷鸡的黑锅,小说以“黑锅”为标题,表现了对他的同情和对小麦夫妇的批评。
C.小麦夫妇猜测他们家的公鸡是王五偷走的,是因为王五既穷,又不好好地侍弄土地,收的粮食只够填饱肚子。
D.写王五在一个洼地里找到了那只红公鸡,是为了说明王五做事认真,这既是情节的合理发展,又为下文写“杀鸡”做铺垫。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篇幅短小,但人物形象十分鲜明,这主要得益于作者采用了对比、反衬的艺术手法,还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社会环境描写等。
B.文章用大量的笔墨描写红公鸡漂亮的外貌、嘹亮的啼鸣,是为后文丢鸡、小麦为找鸡在王老五门口骂人这一情节做铺垫。
C.采取全知视角,采用第三人称,以旁观者身份来讲述了“红公鸡”的故事,不受时空限制,叙述自由灵活,显得客观冷静。
D.文章结尾“杀鸡待客”这一情节,既出人意料,也在情理之中,彰显了人性的美。
8.结合小说情节,简要分析小麦的性格特点。(6分)
9.有人说小说以“红公鸡”为题更好,你认为哪个为题更好,请说明理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 文言文,完成 10~14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淘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势书。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碟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穷治无所得,轼遂请外,通判杭州。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
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徒知徐州。河决曹村,城将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光不以为然。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延之上。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B. 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C.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C.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礼仪、祭祀、贡举、学校、宗俗教化、接待外宾之事。
B.《春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与《乐经》《尚书》《诗经》《礼记》合称“五经”。
C.“知免役之害”中“知”意为“知道”,与《劝学》中“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中的“知”不同。
D.举子即举人,唐、宋时称可以应进士考试的人为“举人”;明、清时,称乡试中试的人为“举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轼才华出众。欧阳修在梅圣俞面前很是推崇苏轼,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一开始都很厌烦苏轼,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B.苏轼勤政爱民。黄河决口,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苏轼说服卒长带领手下人尽力筑堤,苏轼自己也以身作则,过家门而不入,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C.苏轼敢于直言。苏轼和司马光对差役制和免役制的利弊的看法不同,司马光很愤怒,苏轼用司马光做谏官时的事情对他进行反驳。
D.苏轼仕途坎坷。苏轼从中举以来,坚定地以忠于君主为根本,其忠心耿直、正直无畏远在群臣之上,但由于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
1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4分)
(2)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4分)
14.结合文中第一段内容,说说欧阳修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 题。
秋日送客至潜水驿
刘禹锡
候吏立沙际,田家连竹溪。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
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点出送别的地点及其周围的环境,“沙际”点明送客的地点在水边,接着写竹林、溪流环绕田舍,自然环境清新可喜。
B.颔联描写送别时的景象,枫林社鼓喧腾、茅屋声声鸡鸣,描绘了静谧安详的自然景象,写出了秋季时令特征和生活趣味。
C.颔联上下句用枫林、鼓声、茅屋、鸡鸣等构成意象组合,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D.颈联中作者观察视角聚焦在送别环境,突出田野中富有生机的一面,围绕题目中的“秋日”选择意象,营造了送客将别时的环境。
16.诗歌颈联“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历来为人称道,试赏析本诗颈联写景手法。(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师说》中的“ , ”两句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心态。
(2)《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出“ , ”的怅问,表现了革命家的伟大抱负。
(3)关于学与思的关系,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荀子在《劝学》中则认为“ , ”,你觉得他们之间矛盾吗?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文国际频道隆重推出的纪录片《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广受观众 ,很是喜爱。本片系统地梳理了已有的中国世界遗产,聚焦世界遗产保护与传题,揭示了中国政府在保护世界遗产方面做出的努力。武夷山、九寨沟和黄龙三处世界遗产,者美的自然景观而闻名于世,令人向往的武夷山丹霞地貌,层林尽染的九寨沟景观, 的钙华池,宛若人间仙境,游者走在其间, 。
武夷山九曲溪上的竹排,划过了历史的长河;苏州园林的曲水修廊,阅尽了人间的沧桑;鼓上的琴声,飘散在夏日的海风中……这些都是文明的传承、活态的遗产,也是中华民族
的历史见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财富,是我们的共同责任,是人类文明赓续续和世界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交口称赞 绚丽多彩 怡然自得 生生不息
B. 脍炙人口 浓墨重彩 泰然自若 生生不息
C. 交口称赞 浓墨重彩 怡然自得 历久弥新
D. 脍炙人口 绚丽多彩泰然自若 历久弥新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本片系统地梳理了已有的中国世界遗产,聚焦世界遗产保护与传承为主题,展示了中国政府在保护世界遗产方面做出的努力。
B.本片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已有的世界遗产,聚焦世界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主题,展示了中国政府在保护世界遗产方面做出的努力。
C.本片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已有的世界遗产,聚焦世界遗产保护与传承为主题,展示了中国政府在保护世界遗产方面做出的努力。
D.本片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已有的世界遗产,聚焦世界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主题,展览了中国政府在保护世界遗产方面做出的努力。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林语堂曾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论散文,他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论诗歌,他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① ,他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论书法,他被尊为“宋四家”之首;论绘画,他是中国文人画鼻祖。
这样一位具有家国情怀才华横溢的人。“奋厉有当世志”。官居礼部尚书,但刚正不阿秉言直书的性格,使他仕途多舛几次被贬,一生的大部分时间 ② 。让人钦佩的是苏东坡在精神上摆脱了得失的痛苦,以乐观的心态面对世事沧桑变化,在坎坷中独享清趣,在清淡中品尝滋味,在绝境中活出精彩。
他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乐观襟怀,也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睿智思辨;他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气象,也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高雅脱俗,也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浩荡气节。 ③ ,北宋乃至中国文化将会失去多少光彩!纵然人生如须臾一瞬,苏东坡的精神却获得了永生。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①..........................................................................
②..........................................................................
③.............................................................................
22.请以“苏东坡”为开头,分别用一个陈述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5个字。(3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对于一只盲目的船来说,所有方向的风都是逆风。”
“无目标的努力,有如在黑暗中远征。”
古老的谚语告诉人们,拥有目标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为实现目标而奋斗是一种多么难能可贵的品格。
21世纪的中国,正是有这样一群有目标、敢奋斗的追梦人,他们深知美好生活要靠双手创造、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不惧风雨、不惧路远,在自己目标的轨道里坚定前行,以昂扬的姿态绘就着国家最生动的图景。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请确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