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6单元达标练习(单元测试)2023-2024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注意卷面整洁。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
A.遨游 (áo) B.威胁 (xié) C.恩赐 (chì) D.璀璨(cuǐ)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是哪一项( )
A.乱砍滥伐 滥用 B.围追堵截 目睹
C.碧波浩渺 渺小 D.毁誉参半 毁坏
3.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句中引号的用法是下列哪一项?( )
A.表示引用的部分 B.表示特殊的含义
C.表示特定的称谓 D.表示着重论述的对象
4.对“青山不老”这个题目理解正确的是哪一项?( )
A.题目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青山常绿的特点。
B.题目突出了老人创造的奇迹是这一片青山。
C.题目包含了对“造林英雄”感谢、敬佩和年岁已老的感慨。
D.题目表面指老人创造的奇迹,实际象征了老人的精神像青山一样充满生机,赞颂了老人高贵的品质。
5.下列语句和《只有一个地球》所表现的主题不符的一项是( )
A.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B.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C.有限的资源,无限的循环。 D.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6.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句是( )
A.小说一般有比较鲜明的人物形象。我们可以通过小说的情节和环境描写,感受人物形象。《童年》是苏联作家高尔基的小说。书中的主人公是阿廖沙,祖母对他的爱给他无比坚强的力量,去勇敢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苦。
B.“粉墨登场、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科班出身”这些词语都与戏曲有关。“粉墨登场”的意思是化好妆上台演戏。
C.“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增强语气,加重情感的表达。
D.“读古诗时,可以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有画面的诗句,可以通过想象体会;多了解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对我们学习古诗词也有很大帮助。”这句话中的分号用得不正确。
二、判断题
判断下面各句的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7.《江南春》前两句写了江南特有的景色,后两句写了烟雨迷蒙之景,展示了一幅历史悠远的画面。( )
8.“两山排闼送青来”运用了拟人手法。( )
9.“浪淘风簸”形容风浪很大。( )
10.“如今直上银河去”中的“银河”指银色的河。( )
三、填空题
11.读句子,根据拼音,将汉字有序地写在田字格里。
四季如画如歌,给诗人以líng gǎn( )。春天,可以看百花zhàn fàng( ),正是“万紫千红总是春”;夏天,可以听鸟鸣qīngcuì ( ),正是“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秋天,可以观枫叶rán shāo( ),正是“霜叶红于二月花”;冬天,可以盼wàn xiàng gēng xīn( ),正是“总把新桃换旧符”。
12.形近字组词。
浪( ) 沙( ) 啼( ) 壁( )
粮( ) 抄( ) 谛( ) 璧( )
13.读句子,写出加点字的反义词。
(1)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 )
(2)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
(3)但是,即使这些设想能实现,也是遥远的事情。( )
(4)人类不能指望地球被破坏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
(5)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 )
14.写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1)这么松散的地,简直是一张软床。( )
(2)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 )
(3)这么好的床,麦籽儿躺下去挺舒服,就想发芽,赶紧钻出来吸些雨露。( )
(4)看见自己种的荞麦已经开花,白霎霎的像一片雪。( )
1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江南春》的作者是 ,他是晚唐一位著名诗人。与李商隐合称为 ,以区别于李白和杜甫的 。著有《 》。
(2)《只有一个地球》一文以 的形式,从 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 ”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 。
(3)《青山不老》一文作者是 ,运用了 、 等修辞方法,描绘了 的故事,让我们感动的是 。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
只有一个地球<节选>
①有人会说,宇宙空间不是大得很吗,那里有数不清的星球,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
②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人类不能指望地球被破坏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③不错,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设想,例如,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但是,即使这些设想能实现,也是遥远的事情。再说,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
④“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是宇航员邀游太空目睹地球时发出的感叹。
⑤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
16.画“ ”的句子形象地概括出了地球的两大特征: 和 。
17.选文①~④自然段的主要观点是 ;选文是从 和 两个方面表达出这个观点的。
18.下面是三位同学对文中画“ ”这句话中加点词语“至少”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至少”强调了目前的研究成果,还只限于这个范围,四十万亿千米以外的情况还不能确定,体现了说明文的严谨性。
B.“至少”表示最小限度,说明四十万亿千米以内没有,但这距离以外一定存在。
C.“至少”一词表示目前的最大程度,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很难超过四十万亿千米的距离,说明人类航天技术水平有限。
19.第③自然段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运用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是 。
20.第⑤自然段告诉我们要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请你针对破坏环境的现象设计宣传语,字数不超过15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
无声的尊重
①一个冬日的傍晚,身在德国的我如往常一样加入候车队伍,等待回家的公交车。候车者五六人,有序而安静。此时,一个人牵着一只狗,从远处走来。
②渐行渐近,只见年轻男子高大魁梧,腰板挺直。紧贴着他的德国牧羊犬配有专业的拉杆——这是导盲犬的标准装备。哦,是一位盲人。男子徐徐走向车站,在候车队伍的不远处停了下来。
③没有人招呼那盲人男子,我也正犹豫着是否上前领他过来,却看到后车队伍中为首的中年男子,瞬间收起手中正在阅读的书籍,已经大步走到盲人男子身后,其他候车人也陆续紧随其后,没有一丝骚动。我身旁一个火红短发女孩,瞥了一眼导盲犬,想必是怕烟味影响到它的嗅觉,稍作迟疑便掐灭了点燃的烟,跟了过去。
④一个新的候车队伍,在一人一狗的身后排开。陌生的人们在无声之中达成的默契,令我惊异。//
⑤沉默依旧,直到公交车的到来。“您稍等一下,我这就……”司机刚要离开驾驶座准备搀扶盲人男子上车,被男人礼貌地回绝了“谢谢,不用。”盲人男子执意在导盲犬地引领下,自行上车。此时正值下班高峰,车上已满是乘客。然而,自那名男子上车后,人们迅速向后部集中,在原本狭促的车厢里为他腾出了一小块空间。
⑥紧挨着司机身后,坐着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站在旁边的妈妈猛地拉起小男孩,让出了座位。虽然妈妈举动突然,但乖巧的小男孩没有流露出一丝不悦。导盲犬抬头看了一眼,便将主人引领到空位上,然后静地趴在一旁。这些过程,盲人男子全然不知。
⑦“您好,您要去哪里?”
⑧“您好!我要去莫尔大街。”
⑨“好的,陛下!”司机诙谐的回答惹得车内一阵欢笑,汽车载着欢乐的人们继续前行
⑩车上,人们都在默默地打量着憨态可掬的导盲犬,即使在急转弯的时候,它也摇头晃地努力保持直视前方的姿态,神情专注。与平日里对待宠物狗的情形不同,没有人试图靠近去抚摸它,或是用手机拍照。//
小城不大,男子很快到站了,与司机简短道别后与导盲犬下了车。公交车内沉默依旧,而此时的我,在沉默中体会到了无声的关爱、深沉的尊重。
窗外,寒风习习。心里,暖意融融……
21.请根据文章情节发展,将“//”分成的三部分分别用一个词简单概括。
—— ——
2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文章的主要人物是 ,他是一个 的人。文章围绕中心意思还写到了其他几个代表性人物,他们分别是
24.文章第③自然段中画线句子侧重 描写,从这些描写中你体会到了
25.请结合语境解释文章第④自然段中“默契”的意思。
默契:
26.文章第 自然段结尾在表达上很有特点,写出你的理解。(至少写出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写出你对“无声的尊重”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28.习作。
请以《我爱我的家乡》为题,写一篇作文,可以写家乡的美景,可以写家乡的环境,可以写爱护家乡环境的倡议书等,不少于450字。
参考答案:
1.C
【详解】考查汉字字音。
C.恩赐(chì)——(cì),帝王赏赐臣下,现泛指因怜悯而施舍。
2.A
【详解】考查多义字。
A.乱砍滥伐:毫无限制地砍伐林木。滥:不加选择,不加节制。
滥用:没有选择胡乱地过度使用。滥:不加选择,不加节制。
B.围追堵截:意为把军队分成几路同时进行包围式的追击,将敌人堵截成几块,加以消灭。堵:堵塞。
目睹:亲眼看见。睹:看见。
C.碧波浩渺:形容大片水域壮观景象,通常修饰相对平静的江河湖泊。渺:形容水大。
渺小:指非常微小或无关紧要,并且常指同类事物中相比时较卑贱微不足道的。渺:渺小。
D.毁誉参半:指说坏话的和说好话的各占一半。毁:说别人坏话;诽谤。
毁坏:毁损破坏。毁:破坏;糟蹋。
3.C
【详解】本题考查破折号的作用。
“纱衣”是指大气层,表示特定的称谓和强调。
故选C。
4.D
【详解】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的掌握。
《青山不老》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记叙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十五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的故事,赞扬了老人与环境做斗争的不屈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青山”指的是苍翠浓郁、绿意荡漾的高山;“不老”指的是永远不会衰老。
青山,表面上是指老人创造的那片绿洲,其实是指老人不怕困难,无私奉献的精神,以此衬托老人他的精神是永垂不朽的。
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创造了这片绿洲,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其生命的意义在这茫茫的绿洲中得到延伸,其精神与青山共存,永垂不朽。D选项正确。
5.A
【详解】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理解。
《只有一个地球》是明白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懂得要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A.比喻只要还有生命,就有将来和希望。
B.我们从现在开始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不要只顾眼前的利益,而让子孙承受我们破坏环境带来的后患。
C.让现在有限的可用资源,在子孙手里无限的循环下去。
D.爱护环境,珍惜资源,共同营造生命绿色,要保护自然环境。
故A与主题不符。
6.D
【详解】A.考查学生对小说体裁的理解及作家作品的识记能力。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小说一般有比较鲜明的人物形象。留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我们还可以通过小说的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童年》是前苏联作家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该作讲述了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前苏联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书中的祖母对他的爱给了他无比坚强的力量,让他可以勇敢地去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苦。由此可知本项正确。
B.考查学生词语的分类及词语解释能力。
粉墨登场:指演员化妆上台演戏。
字正腔圆:字音准确,腔调圆润(多用于戏曲或曲艺)。
有板有眼:指唱腔合乎节拍。亦指言语行事有节奏、有条理。
科班出身:指经过专业戏曲培养的人士。现比喻具有受过正规教育或训练的资格。
由此可知这些词语都与戏曲有关,“粉墨登场”的意思是化好妆上台演戏。本项正确。
C.“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这句话由三个结构相同的分句排列在一起,是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加强了句子的语气,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由此可知本项正确。
D.考查学生对分号的掌握能力。
分号是标点符号的一种,用于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或分行列举的各项之间。结合句子可知,分句“有画面的诗句,可以通过想象体会”与“多了解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对我们学习古诗词也有很大帮助”之间是并列关系,中间用分号隔开。由此可知本项不正确,这句话中的分号是使用正确的。
故选:D。
7.√ 8.√ 9.√ 10.×
【解析】7.本题考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正确。《江南春》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全诗: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意思是: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到处是香烟缭绕的寺庙,亭台楼阁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8.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辨析。
正确。“两山排闼送青来”出自宋代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意思是:两座大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的有情有趣。
9.本题考查对字词的理解。
正确。浪淘风簸: 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浪淘:波浪淘洗。簸:掀翻,上下簸动。
10.本题考查对字词的理解。
错误。银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河,叫做银河。银河由许许多多的恒星构成。通称“天河”。
11. 灵感 绽放 清脆 燃烧 万象更新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根据语境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绽、清、脆、燃、烧”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12. 浪花 沙土 啼叫 壁垒 粮食 抄写 真谛 璧玉
【详解】本题考查形近字组词。
浪:风浪、海浪、波浪、流浪。
粮:粗粮、杂粮、粮仓、干粮。
沙:沙拉、沙子、长沙、沙包。
抄:摘抄、抄袭、抄送、抄家。
啼:啼哭、啼鸣、夜啼、啼鸣。
谛:谛听、谛视、世谛、要谛。
壁:墙壁、壁虎、戈壁、碰壁。
璧:环璧、联璧、灵璧、和氏璧。
13. 吝啬 庞大 邻近 爱护 无限
【详解】本题考查反义词。
(1)慷慨:大方而不吝啬。反义词是:吝啬、小气。
(2)渺小:藐小。反义词是:庞大、巨大。
(3)遥远:很远。反义词是:邻近、眼前。
(4)破坏:使受到损坏或损害。反义词是:爱护、保护。
(5)有限:数量不多;程度不高。反义词是:无限、无穷。
14. 比喻 比喻 拟人 比喻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方法的解析和运用。
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方法。
(1)把“松散的地”比作“软床”,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2)把“地”比作“像妇女们刚梳的头”,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3)把“麦籽儿”看作了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4)把“大麦花”比作“雪”,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15. 杜牧 小李杜 李杜 樊川文集 说明文 人类生存 仅限于一个地球 爱护我们的家园 梁衡 拟人 比喻 一位老人坚持多年在沙漠植树造林 他的坚持不懈
【详解】考查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世称小杜。与李商隐齐名,合称“小李杜”。代表作《泊秦淮》《江南春》《赤壁》《题乌江亭》等,脍炙人口。著有《樊川文集》。现代一般多指李杜为唐朝大诗人“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的并称,也有称李白和杜甫为“大李杜”。
(2)《只有一个地球》以(科学小品文或者说明文)的形式,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从地球的美丽和渺小,自然资源有限、目前人类无法移居三个方面说明了“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呼吁人类应该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3)《青山不老》是梁衡创作的散文作品。《青山不老》讲述了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创造了这片绿洲,以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文章中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
16. 可爱 易破碎 17. 我们很难移居到别的星球 在很大范围内没有第二个适宜居住的星球 科学家们的移居设想很难实现 18.A 19. 举例子 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读者更明白,增强说服力 20.生命源于自然,健康来自环保。
【解析】16.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从画线句的“地球太可爱了”与“又太容易破碎”可知地球的两大特征是可爱与易碎。这句话引用了宇航员的感叹,与前文相照应,简洁、形象地概括了地球的特征,突出保护地球环境的重要性。这样的表达不仅形象生动,同时又能引起人们警觉,突出保护地球的紧迫性。
1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概括。
选文①——④自然段主要写的是:科学家已经证明,在茫茫宇宙中,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到火星或月球去建造移民基地,也仅仅是科学家的设想。所以说如果“只有一个”的地球被破坏了,我们将别无所去。
文段主要想表达的观点是“当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人类无法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主要是从“没有适合的第二个星球”和“建造移民基地无法实现”两个方面来写的。
18.本题考查分析字词句的含义与作用。
“至少”的意思是:表示最小的限度。“至少”强调了目前的研究果还只限于这个范围。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
故选A。
19.本题考查说明方法。
从第③自然段的“例如,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可知,第③自然段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一个具体的例子,可以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更生动形象,读者更明白,增强说服力。
20.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题目要求针对破坏环境的现象设计宣传语。创作宣传语时,我们要谨记两点:一是有明确的主题,二是用简练的语言。注意题目限定宣传语的字数不超过15字。
示例:保护生态环境,共建美好家园。
21. 盲人上车 大家让座 盲人下车 22.有一位盲人上公交车,人们纷纷礼让他,直到盲人下车。 23. 盲人/盲人男子 自尊、有礼貌 中年男子 短发女孩 司机 小男孩和妈妈 24. 动作 一系列动词体现了动作的无声和自然,表现了朋克女孩对盲人男子的无声尊重。 25.本文指等公交车的路人默默地达成一致,都排到盲人和导盲犬的后面。 26.①用环境的寒冷衬托(反衬)“我”在看到乘客无声地尊重盲人男子时内心的感到与温暖。②升华情感,紧扣主题。 27.生活中一些拄拐杖的残疾朋友,他们腿脚不方便,我们不要用好奇的眼光去打量他们,不要用我们所谓的“帮助”去怜悯他们,应该是坦然地不留痕迹地尊重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只是不方便,与正常人是平等的。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对段落层意的概括能力。
阅读全文,第一部分是①至④自然段这里讲的是一个盲人男子在候车站准备上车,第二部分是第⑤至⑩自然段写盲人男子上公交车大家都在默默关心他并让座,第三部分是 至 盲人男子到站下车。再用简单的词语概括即可,答案不唯一。
故答案为:盲人上车(盲人候车)——大家让座(乘客礼让)——盲人下车
2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
可根据上题对层意的概括来整理出主要内容,写的时候要注意语句要通顺,答案不唯一。
故答案为:一位盲人男子在候车站准备上公交车,在公交车内大家纷纷礼让默默关心着这位盲人,直到盲人下车。
23.本题考查对人物的分析。
阅读文章可知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盲人,从文中“司机刚要离开驾驶座准备搀扶盲人男子上车,被男人礼貌地回绝了“谢谢,不用。”盲人男子执意在导盲犬地引领下,自行上车。”可以看出盲人是一个讲自尊,有礼貌的人。文章围绕中心还写了其他几个代表性人物,从“后车队伍中为首的中年男子,已经大步走到盲人男子身后”“一个火红短发女孩,瞥了一眼导盲犬,想必是怕烟味影响到它的嗅觉,稍作迟疑便掐灭了点燃的烟”“司机刚要离开驾驶座准备搀扶盲人男子上车”“站在旁边的妈妈猛地拉起小男孩,让出了座位”可知,这些人物分别是中年男子、火红短发女孩、司机、小男孩和妈妈。
24.本题考查对描写手法的赏析。
划线句子“我身旁一个火红短发女孩,瞥了一眼导盲犬,想必是怕烟味影响到它的嗅觉,稍作迟疑便掐灭了点燃的烟,跟了过去。”中用“憋”“掐灭”“跟”一系列的动词对短发女孩进行描写,故这句话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表现出短发女孩对盲人男子无声的尊重。
2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词语的理解。
“默契”意思是心灵相通,配合得很好。结合上下文,从“一个新的候车队伍,在一人一狗的身后排开”和“沉默依旧,直到公交车的到来”可知,文中的“默契”指的是等公交车的路人默默地达成一致,都排到盲人和导盲犬的后面。
26.本题考查对文章尾段表达上的理解。
文章的最后一段“窗外,寒风习习。心里,暖意融融……”是环境描写,且句式相同,用窗外的寒冷来衬托乘客对盲人男子无声地尊重让人的内心感到温暖,突出了人心美。这种结尾方式做到紧扣主题,升华情感,乘客们无声的关爱与尊重给人带来了内心的温暖,同时也是对他们“无声的尊重”的赞美。
27.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思维拓展能力。
题干要求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去写对“无声的尊重”的理解,因此我们要结合各自的生活实际去理解,答案不唯一,符合题意即可。
示例:文章中那些乘客给予那位盲人男子“无声的尊重”让我想到在生活中也有一些残疾人士,也许我们能做到不用异样的眼光去打量他们,也能做到用我们自己认为的“帮助”去怜悯他们,但是那些残疾人士可能更希望别人能把他们当正常人看,他们只是某些方面有点残缺而已,他们也想要平等对待,我们用默默地不留痕迹地尊重的方式去帮助他们,会更让他们感受到尊重和温暖。
28.例文:
我爱我的家乡
我爱我的家乡。温暖的春天给大地上的万物带来了无比的恩惠,使大地充满了生机,家乡里的山上开满了山花,那山花是粉红的,虽然它们没有玫瑰的气味浓香,也没有牡丹的国色天仙,可它却显得那样平凡、大方、善良,还有那一朵一朵的映山红,红灿灿的,也十分引人注目。
我爱我的家乡。炎热的夏日当空,正烤着大地。白天,我们在大树下乘凉,骄傲的知了在枝头上大叫,仿佛在为我们解闷,我们去买冰棒,咬上一口,凉飕飕的,开心极了;晚上,我们把板凳拿出去,放在坪里,一边聊天,一边吃西瓜,睡觉还可以在地上、席子上,可凉快了, 我爱我的家乡。秋高气爽的秋天来了,它给人们增添了许多开心而有温暖的笑容,因为秋天正是丰收的季节,从远处看那些金灿灿的谷子,就像是一块块用金子镶成的地毯,使人看了心里暖洋洋的。到了秋末的时候,菊花开了,人们可一用它来做装饰品、做“香包”、泡茶,还可以用来做药呢!
我爱我的家乡。凛冽的寒风猛烈地刮着,大雪纷纷地下着,它们想冻死所有生灵,征服一切,可坚定梅花却不以为然,在风中、雪中绽放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正在顽强的对抗风雪。我们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开心了!
啊!我爱我的家乡!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本题为命题作文,以“我爱我的家乡”为题,写一篇作文,可以写家乡的美景,可以写家乡的环境,可以写爱护家乡环境的倡议书等。“爱”表明自己对家乡的感情是喜爱之情。“家乡”是爱的对象。“我爱我的家乡”要交代出自己家乡的地点,为什么爱自己的家乡。要交代“我”眼里的家乡是什么样子的,有哪些美丽的风景或者人和事,把自己最想写的写出来,然后扣住题目来写。写作时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开头:开门见山直接入题表达对家乡的热。
中间:从不同的角度通过具体的描写表现主题,突出其特色。如不同季节的家乡,不同时代的家乡变化等。
结尾:升华主题,照应开头,再次表达对家乡的爱。
注意:详略得当,恰当地运用修辞方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