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二中教育集团高2022级高二(上)
期中质量监测地理试题 答案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时量75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数九”又称冬九九。“数九”从每年冬至日开始,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九尽桃花开”,天气就暖和了。据此回答1~2题。
1.“数九”开始时太阳直射
A.23°26'S B.20°N C.23°26'N D.20°S
2.“九尽桃花开”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移动方向是
A.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 向北 B.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 向南
C.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 向北 D.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 向南
1.A“数九”从每年冬至日开始,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即23°26'S。A项正确。
2.C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开始,经过81天,日期还不到春分日。因此“九尽桃花开”时,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且向北移,C项正确。
下图中MON表示晨昏线,阴影部分表示6日,非阴影部分与阴影部分的日期不同,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线速度:P=Q=M=O>N B.MO为晨线
C.所在半球河流右岸侵蚀严重 D.NO为晨线
4.此时关于日期和时间的说法,正确的是
A.Q点的地方时为17:00
B.N地地方时为6:00
C.若阴影部分日期是6日,则非阴影部分是5日
D.此时北京时间是7日12时
3.MON表示晨昏线,O为切点,所以O点的时间为0点或正午12点。OP是晨昏线的平分线,位于昼半球或夜半球的中间。根据自转方向,图示为南极,极点是S。阴影部分与非阴影部分日期不同,所以SP与SQ是两个日期分界线。SQ不是晨昏线的平分线,不可能是0点的经线,所以SP是时间0点的经线,南极点附近是极夜现象,说明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顺着自转方向过NO线,是由夜进入昼,所以NO为晨线,D对。
4.结合前面分析,SP是0点的经线,SQ是日界线,顺自转方向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所以非阴影部分表示7日。SQ是日界线,所以SP是西经60度,时刻为0点。可以计算出北京时间是7日12时,D对。
倒暖锋是在北半球,由北向偏南方向逆行的暖锋;倒暖锋是我国某地区特有的天气现象,一般出现在寒潮过境之后的两三天之内,自北向南依次产生降水,同时出现北部气温高于南部气温的反常现象。下图为某次倒暖锋过境时近地面气压(单位:hPa)形式图。据此完成5~7题。
5.图中四地最可能出现倒暖锋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该地区出现倒暖锋的必要条件是( )
A.该地区地形平坦,缺少地形阻挡 B.该地区气温较高,形成暖气团
C.有暖湿气流从东北海上吹来 D.寒潮过境带来一定的降水
7.倒暖锋形成时,该地区自北向南依次产生降水的原因是( )
A.寒潮自北向南移动造成的 B.该地区地形平坦,抬升作用弱
C.北部受高大山脉阻挡 D.与暖湿气流的来源有关
5.C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①②④三地气压均为北高南低,气温应为北低南高,不会出现倒暖锋,A、B、D错误;位于东北地区的③地,出现气温北高南低的状态,会形成倒暖锋,C正确。
6.C在倒暖锋形成之前,东北地区经历寒潮过境,陆地气温迅速降低;鄂霍次克海气温高,形成强暖中心,暖湿空气随着东北方向气流进入东北地区,造成东北地区北部迅速增温;由于东北地区南部受寒潮影响,气温较低,出现了北部气温比南部高的反常现象。所以其形成必要条件是有暖湿气流从附近海上吹来,C正确;地形平坦、形成暖气团、寒潮过境带来降水都不是倒暖锋出现的必要条件,A、B、D错误。
7.D来自鄂霍次克海上空的暖湿气流(倒暖锋的水汽),由东北向西南输送与冷空气相遇,产生自北向南的降水,故该地区自北向南依次产生降水的原因与暖湿气流的来源有关,D正确;寒潮移动方向、地形不是导致自北向南产生降水的因素,A、B错误;北部高大山脉阻挡不会导致自北向南产生降水,C错误。
我国珠江口外庙湾岛上的花岗岩表面多凹坑,这些凹坑多出现在裸露的巨石顶部及平坦或坡度较小的岩石面上。研究者在凹坑内发现岩石中的长石经外力作用,其钙、钾等元素流失,并向黏土矿物转化。下左图示意凹坑剖面,右图示意岩石圈物质循环。据此完成8~9题。
8. 按成因分类,庙湾岛上的岩石多属于( )
A. ①类岩石 B. ②类岩石 C. ③类岩石 D. ④类岩石
9. 形成庙湾岛岩石凹坑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 风力侵蚀 B. 流水侵蚀 C. 化学风化 D. 海浪侵蚀
【答案】8. A 9. C
【8题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庙湾岛上的风化坑岩石是花岗岩,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而侵入型岩浆岩是由岩浆侵入地表冷凝形成的。依据右图判断,①为岩浆侵入而形成的侵入岩,②为岩浆喷出而形成的喷出型岩浆岩,③为由沉积物转化而成的沉积岩,④为变质岩,因此形成庙湾岛风化坑的岩石属于①类岩石,A正确、BCD错误。故选A。
【9题详解】读图可知,岩石凹坑中有积水,根据庙湾岛位置,可进一步推断出凹坑中积水为海水。海水会与岩石发生化学反应,导致钙等元素流失并向黏土矿物转化,该过程属于化学风化范畴;凹坑内水的流动性差,侵蚀作用弱,C正确、ABD错误。故选C。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10~12题。
10.图中甲、乙、丙、丁的地质历史顺序由早到晚排列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 B.乙、丁、甲、丙
C.丙、丁、乙、甲 D.丁、乙、丙、甲
11.若丁岩石与丙岩石之间产生一种新的岩石,则该岩石为
A.大理岩 B.片麻 C.石英岩 D.板岩
12.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分析,该地经历过几次整体的地壳抬升运动
A.2次 B.3次 C.4次 D.5次
10.D 11.A 12.C 解析:第10题,读图可知,该区域先经过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层丁;后来发生断裂移动,形成断层乙;接着经过-段时间的侵蚀和沉积作用,而后岩浆侵入形成侵入岩丙;最终经过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岩层甲。故选D。第11题,读图可知,丁岩石类型为石灰岩,丙为侵入型岩浆岩;岩浆和丁岩石接触的部位,使于岩石受热发生变质,形成大理岩,A正确。第12题,图中的侵蚀面是由于地壳整体抬升后受外力侵蚀而形成的,读图可知,图中总共有4个侵蚀面,由此可以推测该地经历了4次地壳整体抬升运动。故选C。
直布罗陀半岛位于地中海至大西洋狭窄通道的东端北岸,陡峭延绵的巨石山体与莱万特风结合,就产生莱万特云。所谓莱万特风,实际就是高压带南部形成的偏东气流。下图为某日莱万特风形成时等压线图。夏(冬)季降水量与年降水量之比称为夏(冬)雨率。据此完成13~15题。
13. 莱万特云最有可能形成在( )
A. 4月 B. 7月 C. 11月 D. 1月
14. 此时,甲地风向为( )
A. 东北风 B. 东南风 C. 西南风 D. 西北风
15. 关于图中甲、乙两地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甲地冬雨率比乙地高 B. 乙地受盛行西风控制的时间比甲地长
C. 乙地冬雨率比甲地高 D. 甲地年降水量低于乙地
【答案】13. B 14. C 15. C
【13题详解】结合图片可知,此时地中海受高气压控制,根据其纬度,应为副热带高气压带;结合所学可知,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到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到西风带控制,因此该图所示的时间为夏季;结合选项,7月应为夏季,故选B。
【14题详解】根据风向的判读方法,甲地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1025百帕等压线指向1020百帕,根据地转偏向力的偏转,北半球向右,故风向为西南风。故选C。
【15题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地中海气候是由副高和盛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甲地处于北部,受盛行西风带控制时间长,降水多,降水时间长,冬雨率低;乙地处于南部,受盛行西风带控制时间短,降水少,降水时间短,降水集中,冬雨率高,A错误,C正确;乙地纬度相比甲地较低,因此乙地受到西风控制的时间比甲地短,B错误;甲地纬度相比乙地较高,受到西风带控制时间较长,因此甲地降水量较多,D错误。故选C。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5分)
16.(17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锋前增温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冷空气到来之前,处在冷锋锋面前的区域被暖湿气流控制,随着冷锋逼近,冷气团把原来占主导地位的暖气团迅速挤压到狭窄区域,聚集增温。下图示意我国局部地区某日8:00的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在图中适当位置用锋面符号绘制锋面示意图,并指出“锋前增温”现象发生的区域。(8分)
据图判断此次天气现象产生的季节,并说明判断依据。(4分)
(3)指出“锋前增温"现象与冷气团强弱的关系,并阐释产生该现象的原理。(5分)
答案(1)绘图见下图所示。左侧(西侧)槽线为冷锋,右侧(东侧)槽线为暖锋。(4分)锋前增温现象发生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冷锋锋面前的区域,即浙江省中部和江西省中部地区。(4分)
(2)冬季。(2分)依据:我国北部受高压中心控制,海洋上形成相对的低压中心;图中大部分地区盛行偏北风。(2分,任答一点即可)
(3)关系:锋前增温现象与冷气团势力强弱呈正相关。(2分)原理:冷气团势力强,对暖气团挤压速度快,使暖气团快速在狭窄区域聚集增温。(3分)
17.(2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不断增加。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非洲国家中,马拉维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该国气候受某气压带和某风带交替控制。
材料二:下左图为马拉维的地理位置示意图,下右图为该国A地降水资料图。
(1)据材料信息,指出A地的气候类型及气候特征。(4分)
(2)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分析A地12月降水较多的原因。(4分)
(3)根据A、B两点的地理位置差异,推测B地相较于A地,年降水量差异与雨季长短差异并分析原因。(8分)
(4)近年来我国对该国援助力度大,有许多中国工人来到该国务工,针对该国自然环境特征,指出为保障身体健康,我国工人应重点防范的问题。(4分)
17.(1)热带草原气候。(2分) 全年高温,干湿季分明(2分)
(2)12月,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偏南(或南移)(2分),A地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较多(2分)。
(3)B地年降水量较多(2分),雨季较长(2分)。原因:B地纬度较低或离赤道更近,受赤道低压带控制时间较长(2分),B地位于湖泊西侧,(东南)信风经湖泊增湿受山地抬升(2分),故降水较多,雨季较长。
(4)中暑;晒伤;蚊虫叮咬或疟疾;野生动物侵袭;疫病等(任答两点4分)。
18.(18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下面图1为黄河冲积扇局部分布图,商丘古城即坐落于此。图2为图1中洛阳北至商丘一线冲积扇剖面图。
简述黄河冲积扇的形成过程。(4分)
描述从洛阳北至商丘一线黄河冲积扇沉积物颗粒大小和沉积厚度的变化特征,并说明原因。(8分)
该区域古城多分布在冲积平原上,分析河流冲积平原为古城的建立提供的有利条件。(6分)
18.答案(1)在山区,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水中挟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1分)当水流流出山口时(1分),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1分),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沉积下来,形成冲积扇。(1分)
(2)沉积物颗粒越来越小,沉积厚度逐渐变薄。(2分)原因:黄河冲出山口后,流速逐渐降低,搬运能力逐渐减弱(2分),颗粒大的先沉积且沉积较多,颗粒小的后沉积且沉积较少。(2分)越靠近冲积扇外缘,沉积物质越少。(2分)
(3)河流可以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冲积平原地势平坦,便于建城;土壤肥沃,便于耕作(或农业发达),可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河流可作为交通运输通道,方便对外联系和运输。(任答三点6分)万州二中教育集团高 2022 级高二(上)
期中质量监测地理试题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7 页。时量 75 分钟,满分 100 分。
第Ⅰ卷 选择题(共 45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个小题,每小题 3分,共 45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
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数九”又称冬九九。“数九”从每年冬至日开始,每九天算一“九”,一直
数到“九九”,“九尽桃花开”,天气就暖和了。据此回答 1~2 题。
1.“数九”开始时太阳直射
A.23°26'S B.20°N C.23°26'N D.20°S
2.“九尽桃花开”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移动方向是
A.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 向北 B.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 向南
C.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 向北 D.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 向南
下图中 MON 表示晨昏线,O 点为晨昏线上纬度最高的点,地方时为 12 点或 0
点;阴影部分表示 6 日,非阴影部分与阴影部分的日期不同。读图回答 3~4
题。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线速度:P=Q=M=O>N B.长江此时正值枯水期
地理中期考试题 共 7页 1
{#{QQABaYwQogiAAhAAAAhCUwFACAIQkBACAIoOgFAIIAABwQFABAA=}#}
C.所在半球河流右岸侵蚀严重 D.NO 为晨线
4.此时关于日期和时间的说法,正确的是
A.Q点的地方时为 17:00
B.N 地地方时为 6:00
C.图中阴影部分日期是 6日,则非阴影部分是 5日
D.此时北京时间是 7日 12 时
倒暖锋是在北半球,由北向偏南方向逆行的暖锋;倒暖锋是我国某地区特
有的天气现象,一般出现在寒潮过境之后的两三天之内,自北向南依次产生降
水,同时出现北部气温高于南部气温的反常现象。下图为某次倒暖锋过境时近
地面气压(单位:hPa)形式图。据此完成 5~7 题。
5.图中四地最可能出现倒暖锋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该地区出现倒暖锋的必要条件是( )
A.该地区地形平坦,缺少地形阻挡 B.该地区气温较高,形成暖气团
C.有暖湿气流从东北海上吹来 D.寒潮过境带来一定的降水
7.倒暖锋形成时,该地区自北向南依次产生降水的原因是( )
地理中期考试题 共 7页 2
{#{QQABaYwQogiAAhAAAAhCUwFACAIQkBACAIoOgFAIIAABwQFABAA=}#}
A.寒潮自北向南移动造成的 B.该地区地形平坦,抬升作用弱
C.北部受高大山脉阻挡 D.与暖湿气流的来源有关
我国珠江口外庙湾岛上的花岗岩表面多凹坑,这些凹坑多出现在裸露的巨
石顶部及平坦或坡度较小的岩石面上。研究者在凹坑内发现岩石中的长石经外
力作用,其钙、钾等元素流失,并向黏土矿物转化。下左图示意凹坑剖面,右图示
意岩石圈物质循环。据此完成 8~9 题。
8. 按成因分类,庙湾岛上的岩石多属于右图中的( )
A.①类岩石 B.②类岩石 C.③类岩石 D.④类岩石
9. 形成庙湾岛岩石凹坑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 风力侵蚀 B. 流水侵蚀 C. 化学风化 D. 海浪侵蚀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 10~12 题。
10.图中甲、乙、丙、丁的地质历史顺序由早到晚排列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 B.乙、丁、甲、丙
C.丙、丁、乙、甲 D.丁、乙、丙、甲
11.若丁岩石与丙岩石之间产生一种新的岩石,则该岩石为
A.大理岩 B.片麻 C.石英岩 D.板岩
地理中期考试题 共 7页 3
{#{QQABaYwQogiAAhAAAAhCUwFACAIQkBACAIoOgFAIIAABwQFABAA=}#}
12.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分析,该地经历过几次整体的地壳抬升运动
A.2 次 B.3 次 C.4 次 D.5 次
直布罗陀半岛位于地中海至大西洋狭窄通道的东端北岸,陡峭延绵的巨石
山体与莱万特风结合,就产生莱万特云。所谓莱万特风,实际就是高压带南部
形成的偏东气流。下图为某日莱万特风形成时等压线图。夏(冬)季降水量与
年降水量之比称为夏(冬)雨率。据此完成 13~15题。
13. 莱万特云最有可能形成在( )
A. 4 月 B. 7 月 C. 11 月 D. 1 月
14. 此时,甲地风向为( )
A. 东北风 B. 东南风 C. 西南风 D. 西北风
15. 关于图中甲、乙两地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甲地冬雨率比乙地高 B. 乙地受盛行西风控制的时间比甲地长
C. 乙地冬雨率比甲地高 D. 甲地年降水量低于乙地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 55 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 3小题,共 55 分)
16.(17 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锋前增温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冷空气到来之前,处在
冷锋锋面前的区域被暖湿气流控制,随着冷锋逼近,冷气团把原来占主导地位
的暖气团迅速挤压到狭窄区域,聚集增温。下图示意我国局部地区某日 8:00
的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地理中期考试题 共 7页 4
{#{QQABaYwQogiAAhAAAAhCUwFACAIQkBACAIoOgFAIIAABwQFABAA=}#}
(1) 在图中适当位置用锋面符号绘制锋面示意图,并指出“锋前增温”现象发
生的区域(用文字描述)。(8分)
(2) 据图判断此次天气现象产生的季节,并说明判断依据。(4分)
(3)指出“锋前增温"现象与冷气团强弱的关系,并阐释产生该现象的原理。(5
分)
17.(2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不断增加。
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非洲国家中,马拉维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该国气候受
某气压带和某风带交替控制。
地理中期考试题 共 7页 5
{#{QQABaYwQogiAAhAAAAhCUwFACAIQkBACAIoOgFAIIAABwQFABAA=}#}
材料二:下左图为马拉维的地理位置示意图,下右图为该国 A地降水资料
图。
(1)据材料信息,指出 A地的气候类型及气候特征。(4分)
(2)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分析 A地 12 月降水较多的原因。(4
分)
(3)根据 A、B两点的地理位置差异,推测 B地相较于 A地,年降水量差异与雨
季长短差异并分析原因。(8分)
(4)近年来我国对该国援助力度大,有许多中国工人来到该国务工,针对该国自
然环境特征,指出为保障身体健康,我国工人应重点防范的问题。(4分)
地理中期考试题 共 7页 6
{#{QQABaYwQogiAAhAAAAhCUwFACAIQkBACAIoOgFAIIAABwQFABAA=}#}
18.(18 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下面左图为黄河冲积扇局部分布图,商丘古城即坐落于此。右图为左图中洛阳
北至商丘一线冲积扇剖面图。
(1) 简述黄河冲积扇的形成过程。(4 分)
(2) 据右图描述从洛阳北至商丘一线黄河冲积扇沉积物颗粒大小和沉积厚度的
变化特征,并说明原因。(8 分)
(3) 该区域古城多分布在冲积平原上,分析河流冲积平原为古城的建立提供的
有利条件。(6 分)
地理中期考试题 共 7页 7
{#{QQABaYwQogiAAhAAAAhCUwFACAIQkBACAIoOgFAIIAABwQF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