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审美感知与艺术表现
通过学唱歌曲《送别》,能用连贯的气息,自然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歌曲《送别》,掌握艺术表现技能。感受歌曲清新自然又略带哀愁的情绪,丰富审美体验,提高审美情趣,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珍惜彼此间的友谊。
2.创意实践与文化理解
通过“感知”、“发现”、“体验”、“欣赏”等方法,使学生充分理解歌曲内涵,抒发感情,联系现实生活进行实际应用与艺术创新。并了解学堂乐歌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对文化发展的贡献和价值,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重点难点
重点:学唱歌曲,感受多声部音乐的和谐美。
难点:能用自然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二声部歌曲,了解音乐与影视的关系
教具准备
陶埙、吉他、电钢琴、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在开启这节音乐课之前,老师先来让大家认识一件乐器“埙”(走进学生中去),它已经有 7000多年的历史,今天老师就用我们的传统乐器“埙”为大家演奏一首乐曲,大家静静的聆听。师;我想同学们听的这么认真,老师在你的眼神中感受到了你对这件古老的乐器忧郁、绵长的音色吹奏出乐器。运用陶埙演奏《送别》。
【设计意图:简要介绍我国古老的民族乐器-陶埙,陶埙的音色苍凉、悠远特别适合塑造一定的音乐形象。基于学生的“第一印象”,关注学生的音乐兴趣,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又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
2.简介歌曲《送别》师:有谁知道这首乐曲的名字 生:《送别》师:虽然同学们耳热能详,但这首并不是我们中国的原创。这首乐曲名字叫做《梦见家和母亲》,由美国通俗音乐家,约翰.庞德.奥德威创作,表达了对家乡和母亲的思念之情。后来经李叔同先生填词,造就了这段家喻户晓的歌曲《送别》。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作品的源头,了解文化情境中艺术作品的内涵,拓宽学生音乐视野。】
(二)趣味学唱
1.发声练习
师:让我们用“wu”来模拟埙的音色,来感受一下这深情的旋律。孩子们身体坐正,注意听前奏(教师弹琴)出示 ppt。
教师对学生演唱时的声音进行指导,要求轻声自然,气息要稳。
师:老师从大家的歌声中感受到了别样的深情。用“Wu”哼唱旋律。
【设计意图:用“Wu”哼唱旋律与陶埙音色相近,学唱歌曲前起到练声作用,调节各歌唱器官的协作运动,养成良好的歌唱状态,有利于用自身实践体会旋律蕴含的深层含义】
2.聆听歌曲
师:接下来让我们走进歌曲,听一听歌曲描述了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说说给了你什么感受
生:伤感、送别友人的场景。
师:是的,这首歌曲完美的抒写了人生离合的真实体验和世间永存的执意真情,所以听起来有一点伤感。
【设计意图:播放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以及描述的场景。使学生初步感知旋律特点、感知音乐情绪、了解歌词意境,为接下来的有感情朗读歌词做好铺垫。】
3.朗读歌词
师:人间最难舍就是“离别之情”。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不知何年才能相见。因而古人更重离别,一送再送,一别再别,一直到长亭之外,古道的尽头。让我们朗读一遍歌词,来感受一下作者那难舍的深情。请同学们,试着边听,边来划一划旋律线,注意聆听乐曲高潮部分的变化,感首歌曲的伤感情绪。
【设计意图:。采用情境教学角色带入,通过语言引导、以及歌词字体大小的提示,让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培养合作意识,提高音乐表现力,让学生读出心中所想、所念,让其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通过歌词朗读渲染歌曲气氛,为歌曲学唱打下基础。】
4.学唱歌谱,填词演唱
(1) 师: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琴声学唱歌谱,学唱时注意挺胸抬头、面带微笑。识谱训练后自主填词演唱。注意歌曲中出现的 D.C.和 Fine记号,D.C.反复记号就是从头反复,当出现Fine时至 Fine记号处结束。
(2)人们常说音乐是语言的升华,让我们试着加入歌词学唱一遍:注意仔细聆听前奏以及乐曲的反复记号。同学们的歌声已经很好听了,唱不难,难得是唱出感情。
(3)处理咬字发音第二遍学唱:为了更好的表达歌曲离别的伤感,请注意老师在二分音符、附点二分音符的歌唱方法,注意聆听老师的咬字、发音是怎样的 (教师范唱)
生:...
师:没错,老师把声母和韵母分开,拉长了,最后再归韵。并且要奇张的唱出来。(太直白,可以换种说法)才能更好的表达作曲家的依依不舍.........
师:好,孩子们现在我们一起来一遍,注意声音的位置,演唱状态。
生:...(带领学生逐句练习,力求出效果)
师:恩!通过改变发音和咬字的演唱,让我感受到了那种离别时的悲伤。
【设计意图:根据艺术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于小学生具有识谱的初步能力,这首歌的难易程度正适合五年级的学生进行识读乐谱训练,还可以通过唱谱解决学唱中的难点。识谱训练后进行自主填词演唱,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5.歌曲处理
(1)第一、二部份在情绪上有什么变化?师:作者在创作歌曲时为了更好的表达对友人离别的伤感,第一部分运用了舒缓的旋律,第一、二两个乐句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出寂静冷落的气氛,声音应该怎样?
生:(轻柔、连贯) 力度
生:(稍弱)。第二部分随着旋律的拉宽,并用天之涯、地之角气势磅礴的文字,与前面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成激动,更为深沉的感叹(加上渐强、渐弱记号润唱)。第三部分重复了第一部分加强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赋予它一种特别的美感,就像依依不舍地看着朋友渐渐远去(渐慢、渐弱处理),更加深刻的表达了李叔同先生忧伤的情感世界。
(2)同学们带着对歌词的理解,把这种优伤用你的歌声表达出来,老师感受到了同学们激情澎湃的内心变化。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节奏疏密、旋律起伏、音乐记号等了解歌曲的情绪变化,对拼音结构的分析和分析歌曲写作特点两种方式帮助学生提炼有感情歌唱的方法、技巧,使歌唱效果达到事半功倍。
6.完整演唱跟随教师指挥,有感情的完整演唱歌曲。
7.学唱二声部
师:朋友送别三步一回头,五步一挥手,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见,为了更好体现友人的相思与呼唤,也为歌曲创作了二声部,寄托对彼此的牵挂。出示二声部旋律,老师分组指导,特别是低声部变化音的演唱。跟琴学唱歌曲,注意在演唱的时要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演唱自己声部的同时注意倾听另一个声部。教师用科尔文手势提示孩子们音高。
师:朋友送别三步一回头,五步一挥手,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见,为了更好体现友人的相思与呼唤,也为歌曲创作了二声部,寄托对彼此的牵挂。出示二声部旋律,老师分组指导,特别是低声部变化音的演唱。跟琴学唱歌曲,注意在演唱的时要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演唱自己声部的同时注意倾听另一个声部。教师用科尔文手势提示孩子们音高。
8.合作表演
由师生配合,老师演唱二声部,学生来演唱一声部,我们互相倾听,体会朋友之间那种融洽却还是要离别的伤感。教师指挥,生生合作分声部合唱歌曲
【设计意图:根据艺术课程标准要求,有感情的与同伴进行较为简单的合唱,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等多种形式巩固合唱部分的学唱。能够适切的表达歌曲的情感,并对指挥动作做出恰当反应。】
(三)多维体验,创意表现。
1.师:我们学唱的这是一首距离我们有一百多年的学堂乐歌,作者李叔同,他为中国的音乐事业做出了大量的贡献。通过今天同学们的演唱,用歌声唱出了这种离别之感,这首歌曲不光能表达我们的情感,它在我们的电影,电视作品中也起到了渲染剧情的作用,这首歌曲曾经就运用在《早春二月》《城南旧事》等影视作品中,为影片增添了无限的诗情画意。
2.请孩子们小组为单位交流分享自己知道的影视音乐作品,班级内分享感受,在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过程,获得对音乐最直接的感受和体验。
【设计意图:整个第四单元以影视音乐为主题,紧紧围绕音乐与影视展开,因此介绍《送别》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与渲染作用更能契合本单元的主题。在聆听、演唱、合唱环节后,进行更深一步的知识迁移在音乐实践中,学生将自己的音乐和生活积累进行融合后进行输出,为提高音乐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3.教师吉他弹唱创编歌曲《送别》。
拍与 拍的对比情绪带来的变化。
师:同学们你们以后也会经历与同学、老师的分别,其实我们大可不必这么伤感,我们现在的生活与改在不了,我们可以通过手机、网络、多媒体,将世界变得很小,世界就是个家园,即便你在大洋的彼岸。我们还能通过视频彼此问候、彼此关心、增进友谊。接下来老师用现在民谣的形式改编了这首歌送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同学们跟我一起唱好吗 (长亭外....)人生难得是欢聚,难有别离时。
【设计意图:今时不同往日,学生们生活在新时代,此设计能引导学生跳出歌曲忧伤的情绪,以新的情感体验演唱这首歌曲,获得不同的音乐体验。】
4.最后在《送别》的歌声中结束这节课。
【设计意图:再现课堂开始时的音乐曲调,再经过一系列音乐体验活动后,相信学生会有一番别样的感受。】
教学反思
本堂课学习了学堂乐歌这一特殊的音乐历史产物,同学们认识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奠基者—李叔同,并且欣赏、学唱了他的代表作品《送别》。了解了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重要作用。结合学生的学情,利用学生喜爱的乐器吉他改编歌曲,老歌新唱,使歌曲不再是略带忧伤的基调,而是充满着回忆与幸福,同时焕发新的生机和魅力。纵观全课,始终以音乐为主线,教学任务已基本完成,时间控制相对较好,但是在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方面还需加强,歌曲二声部的处理和准确性上要做到更精细,要不断学习,丰富教学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学生动态,随机应变,上好每一节音乐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