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自己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掌握多义词的义项,积累通假字、文言虚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自己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解,点拨
教学过程:
导入
学习本课前,我们先来看一些古训:孔子曰:“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庄子曰:“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颜真卿说: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以上古训无一不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学习在我们慢慢人生中的重要性!
那么学习为何那么重要呢?我们人为什么就一定要学习呢?还有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又该注意哪些方法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关于学习,荀子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进入文题(劝:勉励、鼓励)在聆听荀子的鼓励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荀子。
荀子及其著作和思想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时期儒家学派最后一个代表人物。至此,儒家学派的三个代表我们都有所了解了。
时人尊称为荀卿,后因避汉宣帝刘询之讳而改称孙卿,曾游学于齐,到楚任兰陵令,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大部分是荀子所著,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现存20卷,32篇,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治学、处世学术等。
《荀子》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其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 质朴,句法绵密。
荀子思想概说:
1、自然观:反对迷信,认为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是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2、政治上:主张选贤任能,兼用礼、法治理国家,他的许多思想被法家所吸取.法家代表性人物韩非子、李斯皆是其弟子。
3、人性论:提出“性恶论”,强调发挥教育和礼法的作用,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坚持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而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使人的本性改变,从良向善,“今之人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因此,荀子十分强调教育的作用和学习,这与儒家一贯重视学习的思想一脉相承。
荀子的学习观:
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荀子·荣辱》)
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荀子·儒效》)
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则所见者忠信敬让之行也。身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也者,靡使然也。(《荀子·性恶》)
三、熟读全文,找出本文中心论点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看看荀子是怎样来论证这个观点的?
四、梳理字词,赏析文章。
(一)学习第二段
1。第2段作者例举了生活中哪些现象?通过这些现象的例举到底要揭示怎样的道理?
点拨:青青于蓝;冰寒于水;从这两种客观事物的变化过程,我们可以看见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之后是有可能比原来更好的。那么作者在这里提这两种事物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呢?由物到人,说明人经过学习之后是可以得到发展和提升的;还举了直木为轮、曲木变直、金属刀剑经磨刀石的磨砺后变得锋利的现象,从这些现象我们可以看见事物的本来面貌是可以得到改变的。那么用在这里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呢?---人的本来面貌(性本恶)也是可以改变的,改变的方式是什么?广泛地学习,并每天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检查反省。学习可以改变自己,使得坏人变好人、愚人便聪明人。这里主要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比喻论证!
板书设计:
(二)学习第三段
1。第3段作者例举了生活中哪些现象?通过这些现象的例举到底要揭示怎样的道理?
由这些现象,我们可以发现事物都有自己的不足,但是如果我们善于借助于外力,那么我们便能够做到事半功倍!那么举这些现象作者又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人也有自己的不足,谁都不是天生圣明,如果只是自己在那冥思苦想终究只能是事倍功半,学习就是我们提升自己的最好外力!借助于学习,我们便能更快提升自己!
借助外物:其实孔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茫;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板书设计:
(三)学习第四段
1。荀子在本段中强调了哪些优秀学习品质?在原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本段中强调的三种优秀品质——积累、恒心、专注。
积累: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恒心:锲而不舍。
专注:用心一也。
板书设计:
五、思路小结
论证艺术小结
本文的设喻特点: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
(2)设喻方式多样:
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
②正反设喻,如“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蚓”和“蟹”,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
③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学以致用:请写一个排比式比喻论证语段来阐述知识的重要性,比喻要恰当。
参考:
知识如人体的血液,
缺少了血液的身体终将在衰弱中慢慢枯竭。
知识如生活的明灯,
缺少了知识的生活终将在黑暗中迷失方向。
知识如夜幕的繁星,
没有繁星的夜幕终将在夜空中堕入虚无。
七、类文阅读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师旷劝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苏东坡劝学:《李氏山房藏书记》
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乎?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士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