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1课时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1课时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3 17:35: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第一课时)
一、教材解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崛、范”等8个生字,会写本课“肃、晰、振”等13个生字,正确理解“严肃、疑惑不解、清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4、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三、教学重点
1、学会写本课生字,正确理解本课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
1、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2、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五、课前准备
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词,会写部分生字吗,正确理解词语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一)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生畅所欲言。
2、伟人介绍,引出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有一个这样的人他活着的时候为人民鞠躬尽瘁地工作,为国家呕心沥血地奋斗;是他,在民族面临重大苦难之时挺身而出;是他,在国家陷入极度混乱之时,力挽狂澜,保存正气。有这样一个人当他离开这个世界时成千上万的人们自发为他落泪送行,联合国全体成员为他下旗致哀;有这样一个人,上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没有留下一个后人,一分财产,一点骨灰,却永永远远地留在中国老百姓的心头上。他就是——周恩来。
周恩来是为了什么而读书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引导学生断句、有节奏地读)。
4、理解课题。
(二)初读感知,字词学习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出示词语:模范 魏校长 清晰 效仿 淮安 疑惑 惩处 训斥
指名认读,及时纠错,强调多音字:模和处。
肃sù(严肃) 晰xī(清晰) 振zhèn(振动)
胸xiōng(胸怀) 怀huái(怀抱) 赞zàn(称赞)
效xiào(效果) 疑yí(疑问) 惑huò(疑惑)
出示句子,根据句子意思确定多音字“为”和“背”的正确读音。
①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
②一个星期天,周恩来背着伯父,约了一个同学来到了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
3、学习重难点字词。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自由朗读课文,找到周恩来是什么时候说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除了他还有其他同学也回答了吗?
2、概括本部分的主要内容,说说发生了什么事。
默读课文1—10,想想这几段写了哪件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答:修身课上,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回答让魏校长震撼和赞赏。
3、小组讨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四)学习1—10自然段
1、默读课文1—10自然段,找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并通过主要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
2、找出描写周恩来和魏校长的语句,思考:
①面对魏校长的提问,其他同学争先恐后回答问题时,周恩来在做什么?有什么具体表现?
“默默坐在那里,若有所思。”
②通过周恩来的表现,你想用什么词来评价他?
(认真思考、信念坚定)
③听了周恩来的回答,魏校长有什么反应?从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震撼、赞赏)
3、带着坚定、震撼与赞赏的感情朗读课文5—9自然段,边想象边做出相应的动作。
4、思考:那么多的回答里,魏校长为什么对周恩来的回答尤为赞赏?还发出“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的赞叹?“当效此生”是什么意思?
答:应当向这位同学学习。
思考:为什么应该向他学习呢?周恩来的回答跟其他人有什么不同?
答:其他同学都是从自身角度出发,而周恩来从国家角度出发,他心怀国家和民族,所以值得我们学习。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1、周恩来为何会有如此远大的志向呢?课文中还写了哪些事?可以模仿本节课的学习,找出时间、地点、主要人物,用自己的话先进行概括。
2、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更深入地理解周总理立下远大志向的原因。
板书设计: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魏校长
认真思考 震撼
信念坚定 赞赏
其他同学(自身角度)
周恩来(国家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