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滨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模拟历史试题A
单选题(每题2分50分)
《尚书·牧誓》记载,当年武王伐纣,在发起总攻前以“西土之人”统帅的身份,“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举行隆重的战前誓师动员大会:历数商纣“暴虐百姓”“奸宄商邑”的无道、失德行径,称自己的伐商之举是“惟恭行天之罚”。周武王此举意在( )
A.依靠血缘宗法维护统治 B.构建海内一统的理想蓝图
C.借助天命实现政治认同 D.消除社会底层的敌对情绪
2.“福”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西周早期文献中,求“福”常与“祭礼”相结合,即“事神致福”。西周中期,求“福”途径增加了继承和模仿“祖先之威仪”,后期又增加了善待百姓、“以德求福”的内容。求“福”途径的变化 ( )
A.反映中国古代治国理念的成熟 B.说明西周时期抛弃了鬼神信仰
C.体现稳定宗法分封秩序的探索 D.反映我国商业文明的发展需求
3.西周把平民分为两类,居住在城中的人称“国人”,
居住在城外的人叫作“野人”。国人享有一定的政治和经济权利,野人则只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不得
参与政事。这种制度 ( )
A.加速了城乡之间人口流动 B.强化了社会的等级观念
C.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地位 D.促进了土地制度的改革
4.顾栋高曰:“春秋之世,楚之经营中国,先北向而后
东图,其所吞灭诸国,未尝越洞庭湖以南一步。盖其时湖南与闽、广均为荒远之地,惟群蛮、百濮居之,无系于中国之利害,故楚也有所不争也。”材料意在说明,春秋时期 ( )
A.礼崩乐坏,宗法分封制彻底瓦解 B.南方群蛮、百濮的实力强大
C.经济文化重心在黄河流域 D.楚国雄心壮志,欲统一中国
5.春秋后期产生了一批私营工商业者,其中一些人拥有庞大的资产,如陶朱公“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子贡经商致富,“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以上史实反映了 ( )
A.工商食官格局逐渐被冲破 B.各国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出现一批商贾云集的城市 D.贵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被打破
6.战国时期的“士”几乎与出身无关,可能来自贵族,也可能出身微贱,但他们都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智慧或才能。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发展的需要 B.个人发展的需要
C.人才流动的需要 D.百家争鸣的需要
7.春秋笔法,讲究遣词造句、微言大义,以一字定褒贬。春秋开篇的经典故事《郑伯克段于鄢》正是春
秋笔法的体现。这一笔法 ( )
A.体现了克己复礼的主张 B.寄托着孔子的政治思想
C.表达对政治变革的赞许 D.反映出儒家的中庸态度
8.荀子认为“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韩非认为“故明主之治国也,适其时事以致财物,论其税赋以均贫富,厚其爵禄以尽贤能,重其刑罚以禁奸邪”。据此可知,二者都 ( )
A.遵循传统礼乐制度 B.旨在提倡民本思想
C.主张明君治理国家 D.反对贵族徇私枉法
9.战国时期,墨子主张“举公义,辟私怨”,荀子认为“公义明而私事息”,韩非子则提出“所谓直者,义必公正,公心不偏党也”。这反映出三者 ( )
A.在义利观上存有本质差异 B.认同以公为义的价值取向
C.强调以君权抑制贵族官僚 D.代表的阶级利益趋向一致
10.有学者认为,比起诸子百家来,儒家“具有特别的文化优势”,“就连道家、法家、墨家等学者,自幼也得读儒家之书,因为那是社会的基本教科书”。儒家“特别的文化优势”主要得益于 ( )
A.植根于久远的文化传统 B.满足统治者富国强兵的需要
C.吸收了诸子的核心思想 D.适应“大一统”的发展趋势
11.大量战国简帛的出土,为研究诸子百家提供依据,其中郭店简中,可看到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混同;上博简中,可看到儒家思想与墨家思想混同;马王堆帛书中,可看到道家思想与法家思想混同。这表
明这一时期 ( )
A.儒家思想融合诸子百家的思想 B.诸子百家思想趋同性逐渐加强
C.诸子百家思想的融合已经出现 D.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12.《召公谏厉王弭谤》载:“召公曰:‘……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这段话主要体现了 ( )
A.等级意识 B.法制观念
C.重民思想 D.制衡理念
13.据《孟子》一书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公田指的是国君直接经营的全国土地 B.反映了井田制度下的耕作、劳役方式
C.描述了战国时的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D.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奴隶主土地私有制
14.我国考古学史上首次发现的大批秦简,被称为《云梦睡虎地秦简》。这批秦简中,秦律占50%以上,主要记载了从战国末期至秦始皇年间的秦代史事和秦代施行的600余个法条,内容涉及民法、刑法、行政法、诉讼程序等,蕴含着人权、生态、环保等理念。这反映了 ( )
A.秦律调整封建经济的作用 B.秦始皇集司法大权于一身
C.秦时期法律严苛刑罚严酷 D.秦律具有先进性与完备性
15.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指出,察举的权力,在各地方官员手中。当一个人做到有权察举时,经他察举的,便是他的门生故吏,将来在政治上得意,有机会必然也会察举他的后人。这就造成了
后来所谓的士族门第。据此可知 ( )
A.士族制与察举制有一定渊源 B.九品中正制造就士族制度
C.察举制瓦解了中央集权体制 D.士族门阀制约了君主专制
16.北魏末年大乱时,山东豪族高翼在临终前对子孙说:“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今社稷阽危,人神愤怨,破家报国,在此时也。”同样身逢北魏末年乱世的汉族名士封隆之发起了对北魏勤王之号召。这一现
象反映了 ( )
A.北方民族交融影响深远 B.南北朝改换了正统地位
C.儒学独尊地位得到巩固 D.门阀政治发挥重大作用
17.唐德宗朝“四镇之乱”时;朱滔、田悦、王武俊、李纳分别称王,但仍尊唐中央为正统,而朱泚在长安称帝,却是企图取唐而代之,所以唐廷宁可赦肇乱的河北而讨朱泚。唐政府的这种做法 ( )
A.旨在维护儒学正统地位 B.使藩镇割据得以长期存在
C.使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D.直接导致了唐王朝的灭亡
18.宋代宰相杜范认为:“凡废置予夺,(君主)一切以宰执熟议其可否,而后见之施行,如有未当,给、舍得以缴驳,台、谏得以论奏。是以天下为天下,不以一己为天下,虽万世不易可也。”这反映了宋代( )
A.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B.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宰相试图限制君权 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
19.宋太宗说:“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需谨此。”为此,宋太宗的施政措施( )
A.彻底结束了武人政治 B.给边防危机埋下隐患
C.维护了皇族内部团结 D.有助于学术思想繁荣
20.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主考官苏易简恪尽职守,为免徇私,主动赴贡院避免与举子见面。此举正是科举考试中主考官锁宿的由来,真宗时又两次下诏重申,锁院制度遂得以确立。由此可见,宋代
科举 ( )
A.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B.逐渐完善了科举流程
C.确保了考试公平公正 D.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
21.南宋高宗时,监察御史方庭实上疏反对向金人求和,他指出“天下者……群臣、万姓、三军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孝宗死时,因光宗拒不主持丧礼,导致政局动荡,众大臣在征得太皇太后同意后,强迫光宗禅位于宁宗。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皇权受到文官体制的威胁 B.伦常观念受到冲击
C.士人“与君共治”意识强烈 D.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22.辽太宗时期在燕云十六州地区设科考试,专为汉人而设,无固定的科考时间规划;辽圣宗时期开科取士通常每年一次,分词赋、法律两科,不允许契丹等北方部族人参加。这些措施 ( )
A.体现辽二元化政治体制 B.促使少数民族完成封建化
C.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有利于增强汉人政治认同
23.王钦若出任宰相之后,宋真宗又把与王钦若派系不同、政见不同的寇准任命为宰相。有人对此表示不理解,宋真宗将其中奥妙说破:“且要异论相搅,即各不敢为非。”由此可见,宋代 ( )
A.统治宽松促进言论自由 B.防范重臣置于效率之上
C.皇权相权矛盾不可调和 D.重视台谏政治发展完善
24.王安石变法时改革科举制度,增设“明法”新科,考试内容是律令、《刑统》大义和断案。凡在“明法”考试中被录取的,即由吏部列入备用的司法人员名单当中,其名次列在及第进士之上。“明法”新科的设立意在 ( )
A.改变科举制度的基本原则 B.选拔变法需要的人才
C.北宋开始以法家思想治国 D.挽救南宋衰亡的命运
25.宋代中期,文人一改前期“耻言兵”的风尚,“士大夫人人言兵”。但许多文人在大谈兵事时又极力强调自己的儒者身份,否认“兵家”立场。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文人尚武风尚提高了兵家的理论化水平 B.理学思想加速向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渗透
C.边疆形势的被动降低了武人的社会地位 D.国家治理取向与现实需要间的矛盾困境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私”字大行的时代,财产私有化迅猛发展;人们为争私利熙熙攘攘而奔走上下,直至大打出手,朝野不安;社会关系以私为纽带进行了空前的大改组;士人的私理、私论大行其道、传播天下。总之,私字布满社会各个角落。
--刘泽华《春秋战国的“立公灭私”观念与社会整合(上)》
材料二
春秋战国两个时期革新最核心的差异在于是否以君主集权为旨归。结果,国君权力分散走低的趋势至此出现转机,开始了君主集权占据主流的时期……君主集权成为最可行能救急的模式,故制度的调整或改良就成为巩固权力的一个硬性要求,客观上促进了革新的深入与加速……数量日益上升的国家编户齐民,扩大了兵源,重纳租移点了国家财政的相当比重……乡里行政制度渐渐严密,国家控制加强,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整个行政权力架构对下层民众的倚重。……因此,全面的社会变革导致了新的国家形态产生,童书业先生指出:“春秋之末,宗法’‘封建’之制开始解体,新国家已在形成过程中。”
--摘编自苏辉《春秋战国之际的动荡格局与权力更迭》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私’字大行”出现的时代背景。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国家”的内涵并概括其各方面的表现。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 秦始皇用秦朝的经济模式来统一原六国的经济,把货币统一作为国家控制经济资源的手段,沉重地打击了东方六国的私营工商业。在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贵族和地方豪强都占有相当数量的土地和山川林泽等经济资源,在长途贩运、贱买贵卖的同时,经营矿冶和经济作物种植等商品生产活动。而秦国从商鞅变法以来,除了厉行重农抑商以外,还严控山川林泽等资源,吏民均无使用山川林泽的自由。始皇帝统一货币后,那些贵族和工商业主不能像以往那样凭借其技术和资源私铸钱币以牟利,其正常的商业经营也因此而中断或者受到限制。
--摘编自臧知非《汉初货币制度变革与经济结构的变动一-兼谈张家山汉简、钱律〉问题》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5CCBCA
6-10ABCBA
11-15CCBDA
16-20ABCBB
21-25CDBBD
26.答案:(1)时代背景: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产生并快速发展;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逐步瓦解;士阶层的崛起;百家争鸣的推动。
(2)内涵:“新国家”指国家走向君主集权。
表现:国家编户齐民成为主要财政租税来源;乡里行政制度使国家控制加强;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废除世卿世禄,实行军功爵制,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
27.论题:统一货币巩固了秦朝的统治。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使用不同的货币。秦始皇灭东方六国后,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这就改变了春秋战国以来各国货币形制、重量、单位等币制混乱的状况,削弱了六国贵族对工商业的影响,加强了国家对资源的控制,促进了各地经济的交流,维护了国家大一统的局面,稳固了政局。
总之,币制统一顺应时代发展,是秦朝中央政府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有效方式,进一步巩固了秦朝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