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模拟历史试题C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模拟历史试题C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13 21:02: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淮滨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模拟历史试题C
单选题(每题2分50分)
1.《史记·五帝本纪》写道:“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即黄帝,轩辕采取了“修德振兵”“萩五种(种植五谷),抚万民,度四方”等一系列措施,增强了自身的力量,然后“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最终战胜了炎帝。上述传说反映了 ( )
A.仰韶文化前期部落间战争频繁 B.黄帝部落以从事农耕生产为主
C.黄帝的胜利标志万邦时代结束 D.华夏族形成后与周边族群交流
2.在河南郑州和偃师的商朝都城遗址,都发现了大规模的城墙,城内发现了宫殿建筑基址、军事防卫设施和祭祀场所,而生产活动的痕迹则非常少见。这说明商朝时 ( )
A.原始的农耕活动尚未形成 B.都城屡迁主要是在逃避战争
C.不同都城间存在分工合作 D.城市主要功能是军事和政治
3.《礼记·王制》云:“……天地寒暖燥湿,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西周封建着眼于天、地、人,尊“地之义”“民之行”“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以求“藏天下于地方、由地方以见天下”。据此可知,西周封建 ( )
A.消弭了地域间的文化差异 B.源于自然风土民情
C.秉持天下一家的治国理念 D.以神权政治为核心
4.圭是古代帝王,诸侯在举行典礼时拿的一种玉器,据《周礼》记载,在朝觐礼中,“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以作为各自的身份凭证,不同的人所执的圭是不同的。据此可知,周代的圭( )
A.使周王拥有了绝对的权威 B.体现了中央集权的特色
C.是王权和神权结合的象征 D.具有一定的政治等级性
5.公元前 546年,晋楚会盟,达成停战协议。根据协议,南方楚国不仅与中原华夏族的霸主晋国平起平坐,而且赢得众多华夏贵胄诸侯如鲁、宋、郑、卫等国的隶属、朝贡与膜拜关系。据此推断 ( )
A,中央集权国家形成 B,国家统一初具雏形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民族认同渐成主流
6.西周时期,楚君熊渠以“蛮夷”自居,并分封诸子与西周对峙;春秋时期,楚庄王将《诗》等典籍用于楚贵族的教育中,并积极参与诸侯争霸的伟业;战国时期,楚国成为七雄之一,既积极北上中原,又将五帝之一的“颛顼”奉为自己的先祖。这一状况反映了( )
A.楚国恪守“华夷之辨”的文化传统 B.宗法体系长期受到诸侯的抵制
C.楚国“华夏认同”的程度日益加深 D.战争冲突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交融
7.《左传》记载:公元前605年郑国大夫子公参加国君的宴会,正值食用罕见的鼋(大甲鱼,楚人奉献)汤,郑灵公赐大夫食用,独“子公弗与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公怒,欲杀子公”。当年夏天,子公“弑灵公”。在上述事件中( )
A.楚国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B.记载者冲破了传统价值观念
C.传统宗法制度失去了功能 D.君臣都存在一定的失礼行为
8.据司马迁《史记》等记载,胡亥当政时期法令和吏治严苛、赋敛无度、百姓困穷而皇帝却不收容救济。近年湖南出土的《秦二世元年十月甲午诏书》则展现出胡亥重视赦免罪人、“德惠”吏民的皇帝形象。这说明 ( )
A.秦亡的传统认识已被颠覆 B.研究历史需多重证据
C.出土文献相对更具可信度 D.秦末的历史得到厘清
9.西汉景帝时期改王国丞相为相,减省吏员。汉武帝时期颁布左官律和附议法,前者规定王国官为左官,以示歧视,后者限制士人、官僚与诸王交流。这些调整旨在 ( )
A.精简地方行政机构 B.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C.节约中央财政开支 D.废除郡国并行体制
10.汉武帝时期,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下列属于这一阶段的关键词有 ( )
A.推恩令五经博士 刺史制度 九品中正 B.大一统中外朝制 黄老无为 均输平准
C.盐铁官营独尊儒术:党锢之祸凿空西域 D.河西四郡 贤良方正春秋决狱算缗告缗
11.诸侯相,统领百官,汉初多由功臣担任。文景时期,多选宽厚长者任诸侯相;汉武帝后,众多儒生被选任诸侯国的相、中尉和内史等官职,“傅相皆儒者,旦夕讲诵,足以正身虞意”。上述变化反映出,西汉 ( )
A.注重推进移风易俗 B.行政中枢权力转移
C.主流治国理念变动 D.郡国并行体制完善
12.汉武帝时期,乐平侯卫侈因“坐买田宅不法,有请赇吏”,被处死;淮南王刘安因王后荼、太子迁及女陵“侵夺民田宅”,被削地;衡山王刘赐因“数夺人田,坏人冢为田”,被剥夺俸禄二百石以上官员的任免权。这些处罚( )
A.通过经济手段巩固了专制集权 B.一定程度上利于缓解土地兼并
C.通过政治手段解决了王国问题 D.有效地抑制了地方的豪强大族
13.魏晋时期的士族是指门阀贵族,但是到了唐朝后期,士族是指读书应举的布衣之家,或指进士出身的家族,也指公卿百官,虽然还没有一个非常确定的含义,但无论如何都不是用来指称魏晋时期的旧士族,也不是用来指称他们的后裔。这种变化反映了 ( )
A.科举制赋予士族新的内涵 B.封建四民结构得以重建
C.门阀政治退出了历史舞台 D.九品中正制走向了衰落
14.唐代科举除设明经、进士等常举科目外,还设置了由皇帝亲自主持的临时性的制举科目,包括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科等,平民百姓和官吏均可应试。这表明唐代 ( )
A.士族阶层开始衰落 B.科举取士具有随意性
C.平民政治地位提高 D.官吏选拔具有多元性
15.初唐时,宰相薛元超认为“平生有三恨”,第一为“不以进士及第”。中唐时,礼部员外郎沈既济说:“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辰(十二日)而周闻天下。”这反映出( )
A.科举制度中的进士科受时人推崇 B.才能是唐朝官吏选拔的唯一标准
C.魏晋以来的门第观念已消失殆尽 D.唐朝士人都是通过科举考试做官
16.《旧唐书·刘祎之传》记载: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 ”据此可知,在唐代( )
A.诏敕经凤阁鸾台议审才合规 B.相权膨胀威胁到武则天决策
C.皇权受到宰相的质疑和破坏 D.三省六部制是为了限制皇权
17.唐朝初年,尚书省的地位明显高于中书、门下两省,其实际最高长官尚书仆射为群相之首。贞观年间,唐太宗委派亲信重臣主持门下省的工作,又在门下省设立政事堂,使三省长官同堂议事。这一调整
A.旨在提高门下省的地位 B.有利于决策的科学民主
C.使宰相的权力名存实亡 D.便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18.唐玄宗时期,政事堂更名“中书门下”,并附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作为僚属秘书机构,皇帝下发诏令,原则上须经宰相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这一调整 ( )
A.有助于宰相权力扩大 B.促进政府决策民主化
C.有助于中央集权加强 D.促进三省合一的出现
19.《新唐书》写道:“自天宝以来,大盗屡起,方镇数叛,兵革之兴,累世不息,而用度之数,不能节矣。加以骄君昏主,奸吏邪臣,取济一时,屡更其制,而经常之法,荡然尽矣……盖口分、世业之田坏而为兼并,租、庸、调之法坏而为两税。至于盐铁、转运、屯田……无所不为矣。盖愈烦而愈弊,以至于亡焉。”这段材料旨在说明 ( )
A.藩镇割据的现象 B.两税法实施的结果
C.唐朝灭亡的原因 D.宦官专权的危害性
20.唐前期,关中261个军府拥兵26万,约占全国军府总数和兵力总额的40%。唐玄宗天宝年间,却设置了安西等九个节度使和一个岭南五府经略使,十镇兵力驻军约49万人,约占当时全国总兵力的86%。这一举措 ( )
A.体现了唐内重外轻的布局 B.为唐朝衰落埋下隐患
C.遏制了边疆少数民族叛乱 D.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21.藩镇是唐朝至关重要的军事要地,藩镇的统帅即为节度使,节度使不仅手握重兵,同时还兼管管理屯田的营田使及管理军需的支度使。天宝年间之后,又获得了对道采访使(监督州县)的掌管权力。这
些现象 ( )
A.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B.标志着郡县制度的彻底废除
C.必然导致藩镇割据局面出现 D.表明中央集权制度面临危机
22.自晚周以降,“中国”一词从地理中心、政治中心含义派生出文化中心含义。赵武灵王指出,夷狄也拥有可资学习的文化长处,如“胡服骑射”便利于作战,中原人应当借取。这说明 ( )
A.春秋时期已有了“华夏认同”观念 B.晚周前期“夷狄”主动融入了华夏族
C.先秦时进入“胡汉”交融高涨阶段 D.战国时“中国”文化含义具有开放色彩
23.战国时期,朝觐作为邦交手段主要有诸侯朝天子诸侯相朝、天子朝诸侯三种。据统计,秦国受朝觐16次,魏6次,周、赵、齐各3次,韩1次。这反映出当时( )
A.诸侯争霸斗争激烈 B.统一趋势十分明显
C.周王统治名存实亡 D.诸侯外交非常频繁
24.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新兴贵族地主崛起。以卿大夫为代表的“私家”与“公室”的争斗愈演愈烈,其结果各诸侯国的“公室”程度不等地衰落下去,卿大夫逐渐掌握政权。这反映了 ( )
A.西周的分封制彻底崩溃 B.政治体制与社会经济发生矛盾
C.诸侯争霸导致社会动荡 D.礼崩乐坏局面推动社会的变革
25.春秋战国时期兴起了一些区域性的或全国性的经济都会,如定陶因交通发达被推为“天下之中”,邯郸“北通燕、涿,南有郑、卫”,雒邑“东贾齐、鲁,南贾梁、楚”。这些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
A.分封制的瓦解促进了经济发展 B.生产技术进步推动了商业发展
C.诸侯争霸兼并推动了商业发展 D.各国的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失败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秦汉统一帝国形成后,民族认同意识进一步增强。司马迁在《史记》中,以黄帝为华夏第一帝,将“五方”之民,将秦、楚、越,以及中国四边的匈奴族、南越族、东越族、西南夷等的祖先一同纳入华夏同祖共源的世系中去,成为古代中国人“同源同祖”的渊源,由此构建了由五帝三王起始的中国五千年的政治与民族、文明的历史。
--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材料二经历孝文帝融合和后来的发展,百多万鲜卑包括北方各族移民迁移到中原和洛阳,并最终融入了汉族之中,成为汉族的一部分,为汉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而鲜卑民族也在一个新的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在吸收了鲜卑各族文化后,以汉族为主体的文化远远超越了南方的汉族文化,民族融合波澜壮阔,南北文化相互碰撞。
-一焦兴青《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启示》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迁在民族认同方面的贡献及时代背景。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为推动“民族交融”的举措及影响。
综合以上材料,指出影响民族交融的因素。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 魏晋士族是历史地形成的一个社会阶层,是东汉士家大族势力发展的延续……东汉至西晋时期,世族在政治上发挥的作用显著提高,但总体上仍然处于皇权的控制之下,不足以超越皇权。到了东晋时期,权力结构才发生了变化,门阀士族的势力得以平行甚至超越皇权,皇权政治从此演化为门阀政治。从东晋时期的史实来看,士族在这一时期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权益,不容皇权侵犯。与此同时,皇权也不容许任何一姓士族擅自废立。皇权与士族势力的均衡与共治才得确保统治秩序的平稳……淝水之战后,形势出现了重大变化,士族势力大不如昔,东晋政权也日渐式微,门阀政治呈现日趋崩坏之势……士族虽保留了很大的社会政治影响,但严格意义上的门阀政治已不复存在,门阀政治逐渐回归于皇权政治。门阀士族存在并起着不同程度政治作用的历史时期,并不都是门阀政治时期,严格意义上的门阀政治只存在于江左的东晋时期。南北朝后期,门阀士族已经显出衰落的迹象。至隋唐时期,终于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严格意义上的门阀政治只存在于江左的东晋时期”的理解。
参考答案
1-5BDCDD
6-10CDBAD
11-15CBADA
16-20ADACB
21-25DDCBB
26.答案:(1)贡献:构建起“同源同祖”的思想观念。时代背景: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加强;大一统思想。
(2)举措:迁都洛阳、穿汉服、讲汉话、改籍贯、改汉姓、通汉婚。影响:适应了北方民族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民族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3)因素:国家政策(统治者推动);民族交流;思想观念变革。
27.答案:理解:门阀政治强调的是士族特权,是东晋时期出现
的士族与皇权共治的历史现象,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状态;东晋门阀政治的产生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一是成熟而有力量的社会阶层即士族的存在,一是微弱但尚有一定号召力的皇权的存在,加之民族矛盾尖锐的外部条件;门阀政治的存在是暂时性的,它从皇权政治而来,又在一定条件下回归于皇权政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