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沁左翼中旗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
2.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选择题(共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这一时期的特点有( )
①有了宫殿建筑、天文建筑及礼器 ②阶层分化比较明显
③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享成果 ④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灭商后,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封邦建国”,形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局面。对西周历史理解准确的有( )
①实行分封制和井田制 ②中国历史进入到“万邦时代”
③体现早期国家的特点 ④周天子拥有绝对的统治权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3.西周初期将京师之地称为“中国”,后该词的指称范围扩大到周王朝分封的中原诸侯国,常以“中国”称“华夏”,同时具有了族类的含义。这些做法( )
A.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控制 B.有利于华夏民族的形成
C.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 D.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
4.河北辉县战国墓出土铁器179件,其中有锄36件,犁4件,镰1件;在石家庄市出土的战国时期的生产工具中,铁质农具占到65%;北到辽宁、南到广东、东到山东、西到四川和陕西均有战国中期的铁农具出土。这些材料能说明战国时期( )
A.广泛使用铁农具生产 B.法律保护官营冶铁业发展
C.牛耕提高了生产效率 D.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实力
5.先秦很多思想都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其中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是( )
A.道法自然 B.天人合一 C.以天下为己任 D.为政以德
6.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这样评价秦代的一项制度: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这则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分封制的推行 B.郡县制的形成 C.秦朝面临危机 D.贵族政治衰落
7.春秋时期秦楚等国因地处偏僻,被中原诸侯国视为蛮夷之国。战国时期秦楚却成为七雄中的强国与其他诸侯争雄,僻处西部的秦国更是“六王毕、四海一”,建立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上述变化 ( )
①增进了华夏认同的民族意识 ②展现了宗法分封制的政治影响力
③强化了中华民族大一统观念 ④推动了阶级分化和中华文明诞生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8.下表所示为反秦起义者的构成情况。据表中信息知,反秦大起义( )
主要力量 身份
大泽乡发难者 出身于贫苦农民的九百戍卒
响应者 魏故宁陵君咎、楚怀王孙心、楚贵族景驹、楚国大将之后项羽率子弟
少数民族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等
A.得到了社会众多阶层的支持 B.是农民阶级对地主阶级的暴动
C.由东方六国旧贵族领导发动 D.源于统治阶层内部矛盾的激化
9.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面对这一客观形势,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
A.严刑峻法 B.对外扩张 C.与民休息 D.盐铁官营
10.某同学在历史笔记中列举了“推恩令”“初置刺史”“尊崇儒术”等措施。由此可知,他正在学习的内容是( )
A.周武王推行分封制 B.汉高祖建立汉朝
C.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D.汉光武帝重建汉朝
11.据西汉农书《氾胜之书》记载,公元前1世纪晚期,小麦和大麦已经在关中得到广泛种植,逐渐成为北方重要的主食,同时,西瓜、黄瓜、葱、大蒜、芝麻、葡萄、苜蓿等也陆续出现。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
A.关中形成精耕细作农业技术体系 B.张骞通西域丰富了农作物品种
C.租佃契约关系推动农产品商品化 D.原产美洲的作物得到广泛种植
12.东汉建立后,刘秀改御史大夫为司空,不再承担监察百官之责;以御史中丞为御史台长官,负责监察百官。朝廷举行廷议、讨论重要事项时,往往会为御史中丞与尚书令特设专席。这反映了,东汉初年( )
A.中央行政体系完备 B.丞相失去参政机会
C.君主集权得到加强 D.监察官员擅权干政
13.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业发展迅速,陶瓷、丝织、制造船等手工行业也有较大进步。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包括( )
①人口的大量南迁 ②优越的自然条件 ③南北统一的实现 ④相对和平的环境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4.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迁都洛阳后规定:“吴人(江南人)投国者,处金陵馆。三年已后,赐宅归正里。”后洛阳城归正里的北徙南人渐多,有“三千余家,自立巷市”,民间称之为“吴人坊”。这反映了( )
A.北魏政权封建化的完成 B.南北方民族差异已消除
C.南北方的文化融合加强 D.北方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15.以下我国古代朝代更迭示意图中,①、②、③依次应该是( )
A.东汉、蜀、前秦 B.西汉、东汉、前秦
C.西晋、东晋、北魏 D.西晋、东汉、北魏
16.大运河打通了南北诸河流的联系,将扬州和全国连接成一体,扬州自此成为东南地区的交通枢纽,至中、晚唐时期,成为雄富冠天下的一方都会;而运河最南端的余杭,在大运河的影响下,也从一个边境前哨地一跃而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材料反映出大运河的开通( )
A.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 B.促进了沿岸城市的发展
C.加快了隋朝统一进程 D.加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17.唐高祖沿用北周及隋传统,多用关陇贵族辅政。唐太宗则打破地域偏见,大量拔擢关东和江南士人,又不问门第,擢用寒门庶族,故“贞观一朝得人为盛”。这说明贞观年间( )
A.贵族退出政治舞台 B.国力达到鼎盛阶段
C.政治风气较为开明 D.重文轻武大兴文治
18.隋唐科举制不问门第,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不论家庭出身和品级等第,只要通过科举博取功名,就能跻身官僚阶层。这样的选官制度,与魏晋南北朝时期那种,士庶相隔的九品中正制有天壤之别。据此可知,科举制( )
A.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 B.推动了社会风气的转变
C.利于扩大封建统治基础 D.消除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19.唐朝时期,每一政令的下达,必须经过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然而,由于三省分工不同,观点难免有异,致使政令不能及时下达,贻误事机。为此创设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度,以救其弊。这说明( )
A.三省职权分工不明确 B.三省六部制不断完善
C.三省制度强化了相权 D.尚书省职权进步扩大
20.唐朝初年,一位农民在农忙时节可以通过交绢帛或麻布给政府,来避免因服徭役而耽搁农事。这一情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国家税收的增加 B.三省六部的设立 C.以庸代役的实施 D.民众衣料的变化
21.780年“炎建议做两税法,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这一调整( )
A.规定了农民负担的上限和下限 B.延续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C.需依托国家对农民的土地分配 D.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22.《虎溪三笑图》描绘的系佛门传说,虎溪在庐山东林寺前,相传晋僧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溪。一日,儒者陶潜、道士陆修静来访,与语甚契,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这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
A.社会思想多元并存 B.儒学独尊地位确立
C.佛教完成了本土化 D.道教最受官方尊崇
23.新罗仿唐设医学博士讲授中国医书《本草》、《针经》,设算学博士教授缀术、九章等;日本法隆寺传法堂是按唐式结构建造的,日本遣唐留学生吉备真备带回《大衍历立成》、《大衍历经》等,对日本历法改革起重要影响。以上材料说明( )
A.东亚各国文化独立发展 B.唐朝文化辐射周边国家
C.唐朝吸收周边国家文化 D.唐朝文学已发展到顶峰
24.有学者用轻重之说解释王朝的更替,在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分权偏重的时候,就称之为“外重内轻”,反之则为“内重外轻”,而轻重相维是一种理想状态。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商朝内外服制导致“内重外轻”
②西汉“推恩令”有利于缓解“外重内轻”
③唐朝的灭亡体现“外重内轻”的教训
④北宋吸取历史教训,采取措施强化“内重外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5.宋太祖时期,建立了由中书、枢密院“对持大柄”的二府制度。中书“为宰相治事之所”,枢密院掌“天下兵籍”。太宗淳化元年(990年),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这说明宋初体制的演变特点是( )
A.事权分化,皇权加强 B.军权独立,形成割据
C.军政统一,效率提升 D.吸取教训,重文轻武
26.宋代是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强化的重要阶段。为加强对州的控制,北宋政府( )
①设置转运司 ②增设通判 ③设立御史大夫 ④设立参知政事
A.①② B.①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7.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
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28.王安石变法是“庆历新政”的继续,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却以“理财”“整军”为中心。这表明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
A.模仿庆历新政 B.实现富国强兵 C.加强经济控制 D.贯彻守内政策
29.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人为地造成行省间犬牙交错的局面,从而使行省长官失去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这一举措有利于( )
A.加强中央集权 B.强化地方权力 C.改善自然环境 D.完善选官制度
30.元朝建立后,进入中原的回回人开始大量做官或经商,他们的活动范围北至和林、上都,南及云贵,东达江浙,西抵甘陕,其后裔也在大江南北不断繁衍开来,因此有回回人遍天下之说。这一现象( )
A.加剧了当时的民族矛盾 B.有利于促进民族间的相互交融
C.推动了各地的经济发展 D.反映了中央对地方管理的强化
二、非选择题(共6题,共52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据阎步克《汉选官制变迁史稿》
材料二
魏晋时代,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尤以德才为先,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据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表3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据2018年全国高考历史III卷整理
材料四
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据《明史》卷七十《选举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汉与魏晋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4分)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科举制。(6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古代选官制度所蕴含的政治智慧。(4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是为宋太祖。赵匡胤当皇帝后,担心宋朝会成为继五代后的又一个短命王朝,为此而彻夜难眠。一天,他问宰相赵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赵普回答说:“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材料二
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离局面。统治者鉴于唐朝后期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出北宋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表现。(6分)
33.开辟道路交通是中国古代王朝经略边疆的重要举措,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起到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7分)
材料一
统一后,秦朝铺设有以首都咸阳为中心辐射于全国的驰道,并对在道路上行驶的车子两轮间的距离作了统一规定。为了与匈奴作战时能迅速地将军队派往长城,以咸阳为起点修筑了一条直线延伸向北的道路。秦朝还在山区修筑了通往西南夷的五尺道,加强了对云、贵一带的控制。一条道路可以通往帝国最偏僻的地方,就中央而言,任何地方道路的中断,都意味着妨碍了对那里的统治。
——摘编自〔日〕鹤间和幸《秦汉帝国:始皇帝的遗产》
材料二
西域自昔戎胡错居,道路时为闭塞。至汉征匈奴,武帝闻月氏族与匈奴有怨,欲诱之共击匈奴,乃遣张骞使月氏……后霍去病破匈奴右地,金城河西、盐泽之间,不复有匈奴,于是……设四郡,武帝发使抵安息、奄察、黎轩诸国,使者相望于道。
唐初设州府以经营云贵,后扶南诏制吐蕃,又拓建、修缮道路。后南诏渐强,与唐交恶,以滇川黔相邻处之道入川,屡战于唐。为占滇川黔相邻地,南诏乃东向,建东城,修道路。唐为制防之,更视滇川黔相邻地之道路为重。二者乃战不息,皆有减损。
——据马亚辉《边疆经略与交通变迁的互动》等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在道路交通建设方面的举措,概括其实施的政治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汉唐王朝经略边疆的相同方式。结合所学,简述汉武帝时期“张骞使月氏”的影响。(8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古代中国道路交通开辟与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之间的关系。(4分)
高一期中(历史)答题卡
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非选择题(共3题,共40分)
31.(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西汉与魏晋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科举制。(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古代选官制度所蕴含的政治智慧。(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2.(1)根据材料一回答,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出北宋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表现。(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在道路交通建设方面的举措,概括其实施的政治意义。(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归纳汉唐王朝经略边疆的相同方式。结合所学,简述汉武帝时期“张骞使月氏”的影响。(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古代中国道路交通开辟与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之间的关系。(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B A D B A A C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C A C C B C C B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A B C A A A B A B
二、材料题
31.
(1)西汉,察举制。(2分)魏晋:九品中正制。(2分)
(2)积极: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大一统;打破门阀士族的特权垄断,扩大统治基;以公开考试的形式,提供公平公正的选拔机会;以才学为考试标准,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任答两点得4分)
消极:选拔标准单一,压抑个性;以儒学为考试内容,忽视自然科学;重才轻品,使读书功利化,促成官本位思想。(任答一点得2分)
(3)平衡利益;顺应民心;追求公平公正;激发社会活力,与时俱进。(任答两点得4分。言之有理即可)
32.
(1)藩镇权力太大,君弱臣强。(2分)
(2)表现:杯酒释兵权,削弱地方节度使兵权;设立禁军,拱卫京师;实行更戍法,兵将轮换,互不相识;设转运使,把地方余钱上收;文官担任知州,并设通判监督;分散相权,加强君权;重文抑武。(任答三点得6分)
33.
(1)举措:修筑驰道、直道、五尺道;统一车轨;(4分)
政治意义:加强边疆管理,强化中央集权,巩固统一。(任答两点得2分)
(2)方式:设置机构;开通道路;付诸战争。(任答两点得4分)
影响: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基础。(言之有理即可,4分)
(3)关系:道路交通开辟对统一民族国家巩固起到重要作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进一步促进了古代中国道路交通的开辟。(言之有理即可,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