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县(市)一中期中联考
高 一 语 文 答案
一、语言文字应用(每小题3分,共18分)
1. C解析:A乍暖还(huán)寒 B契阔(qì) D觉时之枕席(jiào)
2. B。A“使读者感到余味无穷,不忍释手”前面偷换主语。 C结构混乱,可把“创造的”改为“创造了”。 D“ 所以这样的活动应着力于中小学就要抓紧抓好”两谓杂糅
3. D,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非近体诗
4. B,“每个小组开展家乡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应该全面涉及各种主题”错,应为“开展家乡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可以选择不同的主题”。
5. C,表示特定称谓。A表示反语或者讽刺;B表示着重强调;D表示直接引用。
6. ①原文的表达形成排比;(点出手法1分)②增加了语言的节奏感,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答表示强调或增强气势亦可)(1分);③将现阶段培育的杂交水稻的缺点说得清楚、透彻。(1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
(一)完成7-10小题(课内古诗文基础知识)。
7 . D A却:退回; B信:确实、实在; C方:四周环绕)
8. B,古今同义,随手
9. C.凄凄不似向前声(非比喻)
10答案C。①④名词作状语,②⑤名词活用作动词,③形容词使动用法,⑥形容词意动用法。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19分)
11.A。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元和元年”作句首时间状语,其后断开,排除BD;“百余篇”作“乐府及诗”的后置定语,之间不能断开,“乐府及诗百余篇”作“作”的宾语,之间不可断开,排除C。“规讽时事/流闻禁中”属于对称句;“禁中”作“闻”的宾语,之间不可断开。故选A。
D。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可以更改年号,称为改元。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13.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他却写了篇《新井篇》,词句十分浮夸华丽,正是品行不好,不得重用”错误。原文“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这是传言,并不是事实。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当时有盗贼刺杀了宰相,京城议论纷纷。白居易第一个上疏皇帝,请求紧急抓捕盗贼。
得分点:汹汹,议论纷纷;首,第一个;亟,马上,紧急;句意分。
与元稹都很有名气,最擅长写诗,其他体裁文章,称不上好。
得分点:俱,都;长,擅长;是,好;句意分
15、顾况对白居易的态度经历了由开始的轻视到翻阅白居易试卷后的赞叹;(1分)发生这种转变的原因是顾况翻阅白居易的诗作后,很佩服白居易的才华。(1分)
参考译文: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他在年近二十名声未起的时候,(有一次)去京城游玩,拜见(当时名流)顾况。顾况是南方吴地人氏,自恃有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人,于是就取笑白居易说:“长安城什么东西都贵,要想‘居’于此,是非常不容易的。”等到翻阅白居易诗卷,读到其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诗时,他就又感慨道:“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想居天下都不难。老夫我之前的话是开玩笑的了。”
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主持进士考试,选拔英才,白居易全都考中,被朝廷授任为校书郎。元和元年,白居易写作乐府及诗歌一百多篇,讽谏时事,流传到了宫中。皇帝读了他的诗后非常喜欢他,召见他并且授任他翰林学士一职,接着又历任了左拾遗。当时有盗贼刺杀了宰相,京城议论纷纷。白居易第一个上疏皇帝,请求紧急抓捕盗贼。有权贵厌嫌他越职行事,对他十分恼怒。不久就有传言说:“白居易的母亲落井而死,他却写了篇《新井篇》,词句十分浮夸华丽,如此品行不可重用。”后来白居易就被贬为江州司马。唐文宗即位后,下诏升任白居易为刑部侍郎。会昌初年辞官回家,最后死在家中。
白居易多次因为忠诚耿直遭到排斥,于是就纵情喝酒作诗。(白居易)被重新任用后,(由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曾经有一次光着头,像箕一样张开腿盘坐着,谈论佛理,吟咏古诗,十分清静安闲。自己号称醉吟先生,并且还为此作了篇传记。白居易十分喜欢佛教,也常常几个月不吃荤,自称香山居士。
白居易的诗以风雅颂赋比兴六义为主,不推崇艰涩难懂。每写成一篇,必定让他家里的老婆婆先读一读,询问老婆婆,直到她理解了才抄录下来。后人评价白居易的诗作就像崤山以东的百姓谈论农桑之事,字字句句都是非常朴实的话。鸡林国的商人把他的诗作卖给他们的国相,每篇都是一百两银子,如果是伪造的,鸡林国相马上就能分辨出来。白居易与元稹关系十分要好,友情可谓如胶似漆,写诗追求的音韵也相同,天下人把他们并称为“元白”。元稹死后,白居易与刘禹锡齐名,并称为“刘白”。
评论:白居易在元和、长庆年间,与元稹都很有名气,最擅长写诗,其他体裁文章,未足称佳,诗多至数千篇,为唐以来所没有的。他自己说:“有关歌颂或讽刺的,叫做讽喻诗;歌咏性情的,叫做闲适诗;碰到事情有感而发的,叫做感伤诗。其他的为杂律诗。”又自讽说:“世人所钟爱的只是杂律诗,他们看重的,正是我所轻视的。至于讽喻诗,含意激切但言辞是质朴的,闲适诗思虑恬静淡泊而文辞迁缓,由于质直并迂缓,人们不喜爱也是应该的了。”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6-17题。(7分)
16.C【解析]“运用拟物的手法”错误,“戎葵凝笑墙东”意思是“墙边的蜀葵,迎着东边的太阳开颜而笑”,赋予“戎.葵"人的情感,应为运用拟人的手法。另外,此句还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借蜀葵向阳的特性抒发词人始终如一的爱国情思。
17.[答案]同:都关注时局、心系朝廷、热爱国家、壮志难酬。(1分)
异:①陈词有对年华老去的悲叹;(1分)
②辛词表达自己并不服老,有为国效力的愿望和能力以及对奸佞惑君误国的痛恨之情。(答对其中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2分)
[解析]“万事一身伤老矣”意思是:万事在如今,只是空有一身老病在。这一声长叹,感慨自己年华老去,却功业无成,抒发了词人对家国离乱、个人身世的感慨之情。“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意思是: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词人以廉颇自比,内蕴丰富,一是表明决心,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三是抒写忧虑,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却为奸人所害,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奸佞惑君。故两句在情感表达上有共同点:都关注时局、心系朝廷、热爱国家、壮志难酬。不同点是:陈词中“老矣”包含着对年华老去的悲叹;辛词以廉颇之典故,表达自己不服老,有为国效力的愿望和能力以及对奸佞惑君误国的痛恨之情。
(四)名篇名句默写(8分)
18(1)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2)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3)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4)雄姿英发;早生华发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19. 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
20. 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文章第五段中仅提到“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却没有与现代社会进行比较。
B、“熟悉和信任”是调节乡土社会中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而“法律并不是。”
C、原文“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并未说这种信用远胜于契约。
21.B【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说明的是泥土在中国文化中的可贵。
22.①举例论证:第3段中,举语言学家研究的成果为例,从语言角度来看,用例独特,证明农民黏着土地的特点
②比喻论证:第4段: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生动形象写出宣泄出外的农民的情态。表明上一段所言的农民黏着土地并非完全一成不变,而是在宏观历史上稳定时代定居,但是个别时候仍有一些人会离开家乡土地,即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③对比论证:第7段中,将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进行对比,说明所谓的社会这一概念通常有两种不同形态呈现,我们的乡土社会其实就是礼俗社会
④引用论证:第8段中作者引用并解释《论语》中的第一句话,其实还是为了说明中国乡土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礼俗社会,而非法理社会。
评分要点:上述论证方法学生任选一个就可给分,点明论证方法给1分,结合文本举出例子给1分,点明作用给1分
23.①从中国大陆到中国香港的迁移,是乡土社会向现代都市社会发展,人口迁移的结果。
②迁居后出现大陆地名,是因为中国传统社会是乡土社会,“土”在文化里占据重要位置,故乡是人精神上的归宿,中国人有浓厚的安土重迁的思想。
评分要点:答对一点2分,两点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
24、C. “我的懒惰与任性”理解有误,结合“通常这个时候,我都还在睡懒觉,他们知道我憋屈,也不叫我出工,由着我的性子来”分析,“睡懒觉”是因为主人公感到憋屈而表现出的任性行为,并非其习性。
25、①环境:描绘藏区的美丽与和谐生活场景,为故事设置背景。②情节:“纤细娇艳的格桑花蓬蓬勃勃一路开到雪山之巅”,照应了后文藏族小伙送花等情节。③人物、主题:川藏公路的热闹和繁忙离不开养路工人的工作,表现了养路工人的勤劳和无私的付出。(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4分,答对三点给5分)
26、得分要点参考:
示例一:小说的主人公是“我”。①小说的主要情节描写了“我”的情感及思想转变的过程。②表现了“我”在成长过程中的生命感动。③表现了川藏线养路工人及牺牲的藏族士兵使“我”醒悟转变。④格桑花是我转变的媒介。
示例二:主人公是以父亲、李大姐为代表的川藏线的养路工人。①小说从“我”的视角叙写了以父亲、李大姐为代表的川藏线的养路工人的献身事迹。②小说最后两段卒章显志,揭示了养路工人的工作意义:给藏区人民带来吉祥幸福的生活。③讴歌养路工人的无私奉献精神。④小说中的“格桑梅朵”象征了养路工人给藏区带来吉祥幸福的生活。
示例三:主人公是一个群体,包括父亲、李大姐、“我”、藏族士兵。①“我”把这些人物有机地串联在一起,构成一组人物群像。②小说明写“我”与藏族老阿妈、藏族士兵的故事,暗写父亲、李大姐等养路工人。 ③“格桑梅朵”含义是吉祥幸福,小说中的父亲、李大姐、“我”、藏族士兵等人都在为藏区人民的幸福生活而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甚至献出生命。④小说表现这一组人物群体为了藏区的幸福生活而无私奉献的精神。
评分要点: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4分,答对三点给6分。能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主题、文题等角度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四、作文
27.【审题】
本次作文的写作方向及写作内容,针对当下社会错误的偶像观,意在引导考生对偶像的思考:我们应该摒弃什么样的偶像?我们心中的偶像应该是什么样子(有何特征表现)?为什么我们要崇拜这样的偶像?社会需要怎样偶像?
第一段材料南京大学学生对顶流明星到来的冷漠与无视,第二段材料上海民众对34位科技明星的欢迎与崇敬,两相比较,意在告诉我们应树立正确的偶像观,偶像不应该是徒有漂亮脸蛋和华丽外表的影视明星,而应该是真正具有实力和内涵,为人民、为国家做出卓越贡献的科技工作者等。
提示语阐释了偶像概念,从偶像对个人成长和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效应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意在构建一个对学生友好的写作语境,助力议论文写作刚入门的学生打开写作思路。而对反面现象的概述则是在引导学生反思当下社会错误的偶像观,关注社会现实,从而树立正确的偶像观。
写作要求有三个任务,第一是写作者的身份定位,界定学生身份为新时代青年,这意味着在写作时须关联当下,站在时代的高度进行思考;第二是问题引导,点明写作的核心话题;第三是要求结合材料,不能脱离材料范围写作,对偶像话题作出自己的认识与思考。
【立意】
切题立意:
1.青年当追求富于正能量的精神偶像。
2.偶像崇拜不能迷失方向,盲目崇拜。
3.追随英雄偶像,献身祖国建设。
4.谁感动中国,谁就是青年的偶像。
5.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将有专业、有勇气、有担当的人当作偶像。
【关于“等级评分”】
文章要贴近时代,力求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思考具有独立性;表达准确流畅,合理运用词语、句式、修辞等。
评分标准:
1.本次作文建议分四个等级打分:第一等54-60;第二等45-53分;第三等36-44分;第四等0-35分。建议从44分切入。没有回应材料中错误的偶像观的,不能评50以上。好文章要敢于打高分,差文章也要敢打低分。
2、一类卷,有较好的思辨能力,一方面阐明正确的偶像观,并深入分析;另一方面能回应材料中错误的偶像观,把文章立意与考生个人生活体验、时代问题、人生经历等相联系,有现实意义。评分要求:①符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材料典型、丰富、新颖;②文体特征鲜明,论述说理深入,逻辑严密;③语言流畅,有文采。
二类卷,能围绕偶像这一话题,阐明正确的偶像观,有理有据,说理充分,有一定个性化思考认识。评分要求:①基本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个别材料不切题;②文体特征较鲜明,结构完整;③语言通顺。
三类卷,只完成完成偶像这一话题,罗列现象或结构不够完整。评分要求:①中心较明确,内容单薄;②文体特征不鲜明,结构松散;③语言较通顺。
四类文,①完全偏离题意,中心分散,内容空洞,材料不切题;②文体特征不鲜明,结构混乱;③语言不通,错别字多。
上 中 下
一类(60-54) 60-58 57-56 55-54
二类(53-45) 53-51 50-48 47-45
三类(44-36) 44-42 41-39 38-36
四类(35-0) 35-25 24-14 13-0
3其他评分要求:
(1)书写与卷面应该作为赋分的一种参考标准。书写美观,卷面漂亮,在赋分区间可酌情加2分;书写清楚,卷面整洁,在赋分区间可酌情加1分左右;书写潦草,卷面不洁,在赋分区间可酌情扣1-2分左右。书写潦草、卷面不洁者一般不宜评54分以上。
(2)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 个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扣满 5分为止;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3)书写字数600字左右,在整体赋分的基础上,减4分;字数500字左右25分,400字左右20分;300字左右15分;300字以下不超过10分。只写标题的,给2分。(
学校:
高一年
班
号
姓名:
准考证号: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八县(市、区)一中期中联考
高中一年语文科试卷
考试时间:11月8日 完卷时间:150分钟 满 分:150分
一、语言文字应用(每小题3分,共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譬如(pì) 忸怩(niǔ) 乍暖还(hái)寒 籼稻(xiān)
B、契阔(qiè) 百舸(gě) 兜鍪(móu) 窸窣(sū)
C、嘲哳(zhāo) 守拙(zhuō) 寥廓(kuò) 绕树三匝(zā)
D、佛狸祠(bì) 羁(jī)鸟 觉时之枕席(jué) 袺(jié)之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读完茹志娟的《百合花》,读者就会被这用诗一般的语言所谱写的短篇小说感染,使读者感到
余味无穷,不忍释手。
B、他为家乡主编的致富信息小报,信息量大,可读性强。每月印出来后,不到一小时,数百份小
报就被老乡们索要一空。
C、李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造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意境,拓宽了诗歌的题材范围,提高了
诗歌的表现技巧,对诗歌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D、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教风和学风建设,而中小学是人生品格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这
样的活动应着力于中小学就要抓紧抓好。
3、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短歌行》中,“青青子衿”,“子”是对对方的尊称,“衿”指衣服的交领。“青衿”指代周代读
书人青色交领的服装。
B、《琵琶行》中的“五陵”指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在长安附近,富家
豪族多聚居在这一带。
C、用典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即在古诗词中直接或间接地引用前人诗文名句、神话传
说、历史故事等典故,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短歌行》等均运
用了用典手法。
D、近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指的是成熟于唐代的律诗和绝句,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梦游
天姥吟留别》即属于此类。
4、下列关于“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的相关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运用专题访谈、网上查阅、实地考察等调查方法取得的资料大多是鲜活生动的,但往往比较零
散,故而对资料进行整理就十分必要。
B、每个小组开展家乡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应该全面涉及各种主题,如人际关系、道德风尚、文物
(
高
一语文
试卷
第
1
页
共
8
页
高
一语文
试卷
第
2
页
共
8
页
) 古迹的保护、文化生活的方式等。
C、调查前要规划调查路线,确定调查重点。调查时要认真观察,做好记录,尽可能详尽地留下第
一手材料(包括影像资料)。要注意准确记录各种信息的来源。
D、我们开展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时,要对材料做深入挖掘分析,对家乡文化生活现状有自己的
认识和思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世界公认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客观地分析了现阶段培育的杂交稻的缺点,并把这些缺点概括为“三个有余,三个不足”:前劲有余,后劲不足;分蘖有余,成穗不足;穗大有余,结实不足。他主持的“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课题通过了国家“863”计划论证,正式立项开展研究,袁隆平担任了国家“863-101-01”专题的责任专家。1995年,两系杂交稻基本研究成功,被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并列为榜首。
5、下列句中引号与文中划线句子中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每次大扫除,他都有理由不参加,可是让人“佩服”啊!
B、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
C、于是乡下人在屋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D、“我胖得够美了!”这里豌豆说,“我胖得要爆裂开来了。”
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前劲、分蘖、穗大有余,后劲、成穗、结实不足”,从语意
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3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
(一)完成7-10小题(课内古诗文基础知识)。(每小题2分,共8分)
7、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2分)
A、挥斥方遒(强劲有力) 却坐促弦弦转急(表示转折)
B、烟涛微茫信难求(相信) 一尊还酹江月(将酒洒在地上,表示凭吊)
C、方宅十余亩(方形) 元嘉草草(轻率)
D、对酒当歌(对) 唤渠朝餐歇半霎(他)
8.下列加点字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2分)
A、大江东去 B、低眉信手续续弹 C、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D、怎一个愁字了得
9、下列各项中,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乱石穿空(夸张) B、唯有杜康(借代)
C、凄凄不似向前声(比喻) D、对此欲倒东南倾(拟人)
10、下列句子加点字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①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②羽扇纶巾 ③艰难苦恨繁霜鬓
④梦啼妆泪红阑干 ⑤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⑥去日苦多
A、①/②⑤/④/③⑥ B、①④/②⑤/③⑥
C、①④/②⑤/③/⑥ D、①④/②/⑤/③⑥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19分)
材料一: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
贞元十六年,中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尝科头①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②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
(节选自《唐才子传》,有删改)
材料二:赞曰:居易在元和、长庆时,与元稹俱有名,最长于诗,它文未能称是也,多至数千篇,唐以来所未有。其自叙言:“关美刺者,谓之讽谕;咏性情者,谓之闲适;触事而发,谓之感伤;其它为杂律。”又讥“世人所爱惟杂律诗,彼所重,我所轻。至讽谕意激而言质,闲适思澹而辞迁,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 (节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有删改)
(注)①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②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11、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
B、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
C、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
D、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弱冠,男子20岁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B、“恃才少所推可”与“少无适俗韵”(《归园田居》)两句中的“少”字含义不同。
C、“权贵有嫌其出位”与“予出官二年”(《琵琶行并序》)两句中的“出”字含义不同。
D、元和,皇帝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
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B、白居易的母亲落井而死,他却写了篇《新井篇》,词句十分浮夸华丽,正是品行不好,所以不
得重用。
C、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风格平易,后人评价白居易的诗作就像崤山以东的百姓谈论农桑之事。
D、白居易擅长写诗,认为诗可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几类,其中的杂律诗不为他所重。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4分)
(
高
一语文
试卷
第
3
页
共
8
页
高
一语文
试卷
第
4
页
共
8
页
)
与元稹俱有名,最长于诗,它文未能称是也。(4分)
结合材料,简要概括顾况对白居易的态度先后有何不同,以及发生变化的原因。(2分)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6-17题。(7分)
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陈与义①
高咏楚词酬午日②,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③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①陈与义:南宋爱国词人。本篇当为宋室南迁,作者在建炎三年(1129)避金兵流寓湖湘(湖南、湖北)一带,逢端午感怀而作。②午日:端午节。③戎葵:即蜀葵,夏日开花,有向阳特性。
16、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前两句写在端午之际,词人深受屈原高洁人格的激励,吟咏楚辞,情绪昂扬悲壮。
B、“榴花”一句中,借榴花与舞裙的对比,感时怀旧,表现出词人的落寞和愤懑。
C、“戎葵”一句,运用拟物的手法,借蜀葵向阳的特性,抒发词人始终如一的爱国情思。
D、最后三句,词人将满腔豪情倾注于对屈原的怀念之中,表达出强烈的怀旧、爱国之情。
17、下片“万事一身伤老矣”一句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
能饭否”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4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8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诗人在梦境中第一眼
看到的天姥山仙境的景象:有无边无际的蔚蓝的天空,有日月照耀的宫阙,景色壮丽,美丽炫目。
⑵在《诗经 静女》中,男子到城角赴约,但静女“_______________”,男子只能“_______________”。
⑶《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想到当初周瑜建功立业时,“_________________”的年少英俊形象,
感慨自己“_________________”,人生已老,而功业无成。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3题。(16分)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说中国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更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了。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我遇见过一位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友。我问他说在这一带的语言中有没有受蒙古话的影响。他摇了摇头,不但语言上看不出什么影响,其他方面也很少。他接着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有变动。”——这结论自然应当加以条件的,但是大体上说,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 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或是“发迹了”。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 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 ”——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 ”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
高
一语文
试卷
第
5
页
共
8
页
高
一语文
试卷
第
6
页
共
8
页
)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地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在做母亲的人听来都清清楚楚,还能听出没有用字音表达的意思来。
不但对人,他们对物也是“熟悉”的。一个老农看见蚂蚁在搬家了,会忙着去田里开沟,他熟悉蚂蚁搬家的意义。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 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 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节选自《乡土中国》,有删改)
19、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
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
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C、无论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他们无须选
择,终老乡土便成为一种生活常态
D、乡土社会的产生并没有具体目的,是一种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与有具体目的而分
工协作,机械地聚合在一起的法理社会不一样。
20、下列选项中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
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由。
B、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它们和法律都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
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C、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样的信用远胜于法理
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D、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
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2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假如一个中国人在西伯利亚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
这是因为我们的民族和泥土分不开。
B、初次出国的人,老人会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灶上的泥土塞在出行人的箱子底下,告诉出行的
人,如果水土不服就用灶土煮点汤喝。这说明乡土能够治病。
C、一个村子几百年来老是几个姓,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
那些人。这说明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D、做子女的在日常接触中去摸熟父母的性格,然后去承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这说明了
乡土社会中人和人相处的基本办法。
22、文本选段中运用了多种的论证方法,请举出一种论证方法,并结合文本加以分析(3分)
23、在中国香港,经常会出现诸如“长沙湾道”“山东街”“南京街”“北京街”等以大陆城市命名街道的现象。读了《乡土本色》后,你觉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6小题。(共14分)
格 桑 梅 朵
张玉兰
来到川藏线上这个道班的时候,正是一个凛冽的冬天,风像长了牙齿,龇牙咧嘴地向我扑来。连绵的雪山矗立在眼前,一眼望去,是意料之中的一片纯白。
父亲在这条线上修了一辈子路,最后不得不带着一身的高原病回到家乡。临走时,也不忘将我作为他的接班人。那时,我刚卫校毕业,本有大好的前途。可军人出生的父亲,却板着一张脸,无比严肃认真地告诉我,你必须得去,那儿需要你这样懂医的人。
我知道有这样的父亲,一切都是无法挽回的。在母亲的哭哭啼啼中,我没有掉一滴泪,把对父亲的怨恨装进行囊,毅然走进了这个雪山脚下的道班。
这里并没有想象中的荒凉,每年春夏时节,被大雪封了一冬的公路就格外的热闹。纤细娇艳的格桑花蓬蓬勃勃一路开到雪山之巅;连绵不断的进藏汽车排起长龙,在蜿蜒而上的盘山公路上蠕动;骑行爱好者们一路欢歌,摇着清脆的铃铛,从我们面前疾驰而过;还有那些藏族老乡赶着自家的牛羊,从从容容地跨过公路,辗转到别的草场……
公路上最热闹的时候,也是我们这些养路工人最繁忙的时候。这段28公里长的川藏线是属于我们道班管辖的,为了能保证这条路畅通,李大姐他们天不见亮就得起来去清理路面,然后再回来吃早饭。
通常这个时候,我都还在睡懒觉,他们知道我憋屈,也不叫我出工,由着我的性子来。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不属于这里的,迟早有一天我会离开这里,因此我也放任着自己,我要让我的父亲知道,是他毁了我的一生。
直到有一天,一阵慌乱的脚步声将我从睡梦中惊醒,接着是李大姐的呼喊:“幺妹儿,快起来,要出人命了。”我一骨碌从床上坐起来,只见几个藏族老乡抬进来一个老阿妈,呼吸急促,脸色乌青。我被这慌乱的场面吓住了,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老阿妈的呻吟瞬间战胜了我的犹豫,我从床下拿出急救箱,给老阿妈吸上氧,打针,拿药,倒水,喂药,一连串的动作再自然不过了。
不一会儿,老阿妈终于缓过气来,她忽然跪在我的面前,不停地说着我听不懂的话,吓得我直往李大姐的身后躲。
一个月后的一天下午,我正坐在道班的屋顶上看远处盛开的格桑花,一个部队的车队从道班门口浩浩荡荡驶过。这时,一辆军车靠边停了下来,从车上跳下一个年轻的士兵,对正在修路的李大姐他们比划着什么。
忽然,李大姐抬起头,朝我大喊,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从房顶上跳下来问:“喊我干啥子?”
那个士兵递给我一个栽有格桑花的罐头盒说:“谢谢你救了我阿妈,这是生长在五千米雪山上的格桑梅朵,送给你。”还没等我反应过来,他就跑掉了。
我只知道这花叫格桑花,却不知道它还有一个名字叫格桑梅朵,好有诗意的名字。我把那盆格桑花放在窗台上,问李大姐:“格桑梅朵是什么意思?”
李大姐说:“格桑是幸福的意思,梅朵是花的意思,你那盆花在藏族人眼里就是吉祥幸福的花。”
以后的日子,那个藏族士兵每次进藏都要为我带回一个栽有格桑梅朵的罐头盒。渐渐的,娇艳的格桑花开满了我的窗台,在花香里,所有的烦恼抑郁全都逃遁了。
终有一天,为我送格桑梅朵的不再是那个满脸高原红的藏族小兵,而是他的战友。我问他的战友,那个小兵哪儿去了?战友先是支支吾吾,最后才说,他牺牲了。
战友红了双眼,哽咽道:“就是这次进藏 ,突遇暴风雪,道路塌方,嘎旺他们的车就翻下了悬崖……”
我不知道那个战友是何时离开的,我的头脑中一片空白。
李大姐安慰我说:“别伤心,在这几千里的川藏线上这样的事已是家常便饭。你爸爸曾说过,我们守路的人一定要守好这条路,才能让行路的人更加安全,让千千万万的家庭幸福美满。”
整整齐齐摆在窗台上的格桑梅朵,在暖暖阳光下,绽放着。似乎在告诉我,父亲和千千万万的养路工人是在用生命浇灌着更多人的格桑梅朵。 (选自《2014中国微型小说年选》)
2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中的父亲是一个血肉丰满的公路养护工形象,作者以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表现出他的强势、勇于担责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B、文中藏族士兵嘎旺是一个淳朴羞涩、有感恩之心的人,他多次送给“我”五千米雪山上的格桑
梅朵,来表达对“我”的感谢和祝福。
C、小说以“我”睡懒觉、不出工、放任自己与李大姐等养路工人天不见亮就起来去清理路面形
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养路工人的繁忙和我的懒惰与任性。
D、“我”不愿去高原,感觉人生灰暗,后来因给藏族老阿妈治病,藏族士兵给“我”送格桑花及
藏族士兵的牺牲对“我”的触动很大,改变了“我”对今后的人生的看法。
25、小说第四自然段为什么极力描写春夏时节川藏公路的热闹景象?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5分)
26、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我”,也有人认为主人公是以父亲、李大姐为代表的川藏线的养路工
人,还有人认为主人公是一个群体,包括父亲、李大姐、“我”和藏族士兵。你认为小说的主人
公是谁?请说明理由(6分)
四、作文
2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1年5月中旬,由关晓彤、张一山、范丞丞主演的电视剧《曾少年》,在南京大学取景,本以为娱乐圈的三大顶流齐聚南大,一定会引起粉丝的轰动。没想到的是,学生对三大明星的到来,根本没有反应,大家都是该干嘛干嘛。
2023上海科技节于5月20日上午在上海世界会客厅拉开帷幕,在黄浦江畔“最美天际线”的映衬下,涵盖老、中、青三代的34位“科技明星”亮相科技节红毯秀。两院院士陈凯先以及樊春海、韩斌、朱合华、陈玲玲、胡金波、陶虎、徐凡等科学家,从黄浦江畔世界会客厅的红毯上款步走过,鲜花和掌声簇拥着他们……
偶像是精神食粮,是榜样力量。偶像鼓舞着我们勇毅前行,激励着我们努力向善。可是现实生活中,有的人盲目崇拜偶像,只注重漂亮外表,在颜值崇拜中迷失自我。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心中的偶像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你如何看待偶像?请你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议论文,阐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明确,不得套作,不得脱离材料含义范围,字数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