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
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姓名________班级________考号_______座位号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文学意境论早在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中已见端倪,盛唐之后开始全面形成。王昌龄的《诗格》甚至直接使用了“意境”这个概念,文中说:
诗有三境。一日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日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这段话从诗歌创作的角度,分析了意境创造的三个层次。认为要写好“物境”,必须心身入境,对泉石云峰那种“极丽绝秀”的神韵有了透彻了解之后,才能逼真地表现出来;描写“情境”需要作者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生的娱乐愁怨,有了这种情感体验,才能驰聘想象,把握情感,深刻地把它表现出来;对于“意境”,作家必须发自肺腑,得自心源,有真诚的人格、真切的发现,这样的“意境”才能真切感人。
他还探讨了意与景的关系,提出“诗一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这些都是前无古人的深刻见解。王昌龄之后,诗僧皎然又把意境的研究推进了一步,提出了诸如“缘境不尽曰情”“文外之旨”“取境”等重要命题,全面发展了意境论。中唐以后,刘禹锡提出了“境生于象外”的观点。晚唐司空图对此加以生发,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观点,进一步扩大了意境研究的领域。至此,意境论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构架已经确立。总的来说,它有两大因素、一个空间,即情与景两大因素和审美想象的空间。这就是所谓“境”。
此后,意境论逐渐成了我国诗学、画论、书论的重要范畴,历代都有学者文人对它作补充、发挥,清末王国维是意境论的集大成者。可是,由于意境概念历经千余年的沿革变化,更由于南宋以后意境与境界概念的混用,其内容更为丰富复杂。有人统计它几乎有四大类十种以上的涵义和界说。主要有“情景交融”说,“典型形象”说,“想象联想”说和“情感气氛”说。意境几乎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综合性概念。理论发展的教训告诉我们,当一个概念被引申得无所不包时,也就失去了理论意义。所以,我们主张以意境创立时的基本意义为准,来界定意境概念的内涵,让意境作为一个表意单纯的概念进入现代文艺学,而把此外的诸多含意,让给更为宽泛的概念“境界”去承担,从而区分“意境”与“境界”的不同。这样,我们才能对意境作出适当的界说: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摘编自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意境概念的形成与界定》,有别改)
材料二
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日景,曰情。”意境创造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由于它直接关系着意境的生成,所以古人在这方面研究得十分深透。南宋范希文在《对床夜语》中说:“情景相融而莫分也。”清人王夫之论述得更为精要。他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又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他们揭示了情景交融的两种主要表现方式。如果把居于二者之中的也算作一类,那么,我们就有了三种情景交融的不同类型:
第一是景中藏情式。在这一类意境创造中,作家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达,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得情深意浓。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全是对客观景物的具体描写,字面上一点也没有透露出对友人的态度。但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
第二是情中见景式。这种意境的创造方式,往往是直抒胸臆。有时不用写景,但景却历历如现。李白的《月下独酌》《行路难》,陆游的《示儿》等名篇,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创造了意境。
第三是情景并茂式。这一类是以上两种方式的综合型。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欢畅明快,一气流贯:先是诗人为收复蓟北的消息激动得老泪纵横,接着见老妻都消失了愁容,才觉自己激动过分而失态了。于是漫卷诗书欢喜若狂,实际上又失态了。但诗人于狂欢之中放歌纵酒,手舞足蹈,畅想回家的路线,浑然不知自己已像一个天真烂漫的儿童。诗中处处情态毕现,情境生动自然。
(摘编自《文学意境的特征之情景交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我国古典文学审美理想集中体现的意境,首次出现于王昌龄的《诗格》。
B.刘勰、钟嵘、王昌龄、刘禹锡等人拓展生发使意境论确立了基本内容和理论框架。
C.王昌龄认为一味写景和一味言情都“无味”,唯景情融合才“得其真矣”。
D.意境的概念主要由于历经千余年的沿革变化,内容变得丰富而复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简明清晰地追溯了意境的理论发展历程,并重点与表意更为宽泛的“境界”相区分。
B.材料二全文采用并列式结构,作者先提出意境的特征情景交融,再分析三种具体类型。
C.两则材料都多次采用引用论证,材料一以引用文论为主,材料二以引用古诗为主。
D.材料一将古代文论放在今人的视野中加以审视,材料二为古代文学阐释提供了具体路径。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材料二“景中藏情”表现方式的是()(3分)
A.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C.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D.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4.请结合第一则材料,给“意境”下定义。(4分)
5.王国维言“一切景语皆情语”,请结合《沁园春·长沙》一词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肩膀
王愿坚
西天,一抹晚霞正在消退:远处丘陵的后面,淡淡的雾气慢慢地升腾起来。通讯员小秦望着前面茫茫的草地,皱起了眉头。现在,整个草地空荡荡的,看不见火光,听不见人声,他摸着肩上的扁担,愁烦地想:“要不是它,也许早就赶上队伍了。”他轻轻地叹了口气,把扁担换了个肩,又吃力地向前走去。这副担子,是两个钟头以前落到他的肩上的。
还是刚过正午不久,一阵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让他在离队处理伤口返回时走错了方向。当他顶风冒雨在烂泥里奔跑的时候,猛地撞到了这副担子上。这是两个不大的木箱,被棕绳紧紧地拥在一根小竹扁担上,里面装着不多的药品、纱布和几件医疗器械。就在担子前一米多远的泥塘里,它的主人——一位中年红军战士牺牲了,小秦摘下他那顶小小的八角军帽,默默地注视着这位没走完长征道路的烈士,含着眼泪,挑起了这副担子。
起初,这一切是那么简单:担子,是战友留下的革命财产,必须挑上它。因此,他满怀信心地相信:他一定能执着它赶上队伍,走到宿营地。但是,当他走了两个小时以后发现,坚持下去越来越困难了。再加上寒冷和饥饿一齐袭来,他头晕得天旋地转,浑身一点儿劲也没有了。
就在这时,他脚下被草根一绊,猛然摔倒了。他歪坐在地上,望着在眼前晃动的水草、矮树和那对木箱,心想:“不行了,我是挑不动啦!就在这里歇一会儿。只一会儿……不要紧的,反正后面还有部队,反正……”这么一想,他觉得浑身的骨头架子都散了,那抓着扁担的手一松,倒了下去。
朦胧间,听见有人在说话。小秦用力睁开了眼睛,发现自己正在一个人的怀里躺着呢。他仰脸望去,只见这位同志已经不年轻了。一张饱经风霜的脸,宽阔的额角上刻着几条深深的纹路。尤其吸引他的,是那两道平直的一字眉下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
“醒了!”那同志微微一笑,那双眼睛更温和、更慈祥了。他向旁边的战士问道:“做好了没有?”
“好了,”一个背着驳壳枪的战士端着一个小搪瓷碗走过来。
那位老同志接过碗,放在嘴边试了试,又轻轻地吹了吹,然后慢慢送到小秦嘴边。碗里,是加上青棵面粉煮的野菜汤。小秦吃着却是那样香甜。看着他狼吞虎咽的样子,那位老同志亲切地问道:“小鬼,你怎么掉队啦?”小秦吃着菜汤,简要地把事情的经过说了说。
“对,那是一个好战士啊!”老同志深情地点了点头,“小鬼,你也是个好同志。看!
你接过来,又把它挑了那么远。”得到了老同志的夸奖,小秦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可是,”老同志亲切地摸着小秦的臂膀,又问了,“你为什么不继续往前走了呢?”“我,我想歇歇。”小秦坦白地说。
“唉,想歇歇?”老同志指了指木箱,“那么,这东西怎么办呢?”
“这……”小秦觉出自己有什么地方不对了,他嗫嚅着说,“我一点儿劲也没有了……”“不!”老同志收敛了笑容,慢慢地摇了摇头,“你有劲,知道吗?你有很多很多的劲。”小秦不解地望着这位老同志。老同志没再说什么,他把小秦扶着站起来,然后拿出了一架望远镜。老同志把望远镜拿在手里,调整了一下距离,然后递给了他。
小秦把镜子举在眼前,向着部队前进的方向望去。草地顿时变得清晰起来,就在夜幕垂下的天际,现出了点点火光。他高兴地跳着叫起来:“篝火!”
“对,那里就是今天的目的地。”老同志把一只大手搭在小秦肩头上,轻声地说,“篝火后边是什么地方呢?”
小秦仔细地看了半天,摇了摇头:“我看不见了。”
“看不见吗?”老同志笑了,“那里,是草地的边边。再往前,是陕北革命根据地——那里,就是我们明天、后天的目标。”
“陕北?”
“对,陕北。”老同志深情地重复了一句,“党中央带着红一方面军,去年就到了那里。现在,毛主席正等着你,等着我,等着我们大家呢!”他那双搭在小秦肩头上的大手按得更重了,“在那里,有好多好多事情正等着我们去做啊!”
小秦觉得这些话,像只看不见的大手,在推着他,拉着他,向一个新的天地前进,他放下望远镜,激动地望着这位老同志。
“小鬼,要鼓起劲来,继续前进!要知道,将来,革命的将来,属于你们,也依靠着你们哪!”
话,一下子钻进了这个小红军战士的心,引起了他深沉的思索。
就在他想着的工夫,同志们已经收拾好行装,准备上路了。那位老同志弯腰抄起扁担,放到自己的肩上。他挑着担子,迈开大步在队伍前头走着,那魁梧的身躯和宽阔的肩膀那么结实,那么健壮。仿佛就靠这个坚强的人的带动,整个队伍才走向前去。
这时候,一个干部模样的人迎面跑过来,向那位老同志敬了个礼,又朝小秦这边跑来。小秦不禁向干部问道:“前头那个挑担子的同志是谁呀?”
“嘿,你这小鬼!”干部笑了,“那是我们的朱总司令啊!”
“啊,是他?!”小秦怔住了。他连忙拔腿向前跑去,紧紧地抓住了扁担。
“我说你有劲嘛!”朱总司令爱怜地摸了摸小秦的肩膀,把扁担搁上去,“好,挑着吧!
肩膀,挑重担子的肩膀,就是在前进的路上磨出来的!”
小秦挑着担子,望着朱总司令那健壮的背影,踏着前边的脚印,大步走着。就在这时,他明白了:这副担子本来就是属于他的。现在是他的,将来也是他的。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篇小说和茹志鹃的《百合花》塑造的都是小通讯员的形象,他们虽然性格、经历不相同,但都有极大的革命热情。
B.小说开头写小秦挑扁担已经非常吃力,“叹了口气”表现出他担起扁担之后的愁烦和后悔之意,也体现了他的不坚定。
C.小秦吃那碗野菜汤“狼吞虎咽”,吃得非常香甜,这既能表现出此时小秦已经饥饿至极,又能够反映长征路上的艰苦。
D.小秦只从望远镜里看到了远方的篝火,并没有看到草地边和陕北,但是这三个目的地层层深化了他对革命目标的认识。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段的景物描写点明故事的时间和天气状况,说明了当时环境的恶劣,也烘托了小秦饥寒交加之下内心的忧虑。
B.小说运用倒叙手法,交代了小秦遇到这对装着医疗物资的木箱的经过,避免了平铺直叙,使小说情节更加完整。
C.小说运用了多处心理描写,写出了小秦从起初的勇挑重担到后来的不能坚持而松懈,最后重燃革命斗志的过程。
D.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对话,构成了这个革命故事的主体,使故事情节更加集中,也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8.小说以“肩膀”为题,可谓匠心独运,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妙处。(6分)
9.茹志鹃的《百合花》表现了革命战争中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具有人情之美,王愿坚的小说也是如此。请结合本篇小说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刘秀)兄弟早孤,养于叔父良。其兄演性刚毅,自王莽篡汉,常愤愤,怀复社稷之虑,倾身破产,交结天下雄俊。演召诸豪杰计议曰:“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连年,兵革并起,此亦天亡之时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也众皆然之于是分遣亲客于诸县起兵,演自发舂陵子弟。秀得子弟七八千人,自称“柱天都部”。更始元年,秀至定陵,悉发诸营兵。诸将贪惜财物,欲分兵守之。秀曰:“今若破敌,珍宝万倍,大功可成。如为所败,首领无余,吾属取财物何用!”乃悉发之。六月己卯朔,秀与诸营俱进,自将步骑千余为先锋。寻、邑亦遣兵数千合战,秀奔之,斩首数十级。秀复进,寻、邑兵却,诸部共乘之,斩首数百千级。连胜,遂前,诸将胆气益壮,无不一当百。寻、邑陈乱,汉兵乘锐崩之,遂杀王寻。莽兵大溃,走者相腾践,伏尸百余里。会大雷风,雨下如注,士卒赴水溺死者以万数。关中闻之震恐。于是海内豪杰翕然响应,皆杀其牧守。新市、平林诸将以刘演兄弟威名益盛,阴劝更始除之。更始执演,即日杀之。秀自兄演之死,每独居辄不御酒肉,枕席有涕泣处。建成元年六月己未,秀即皇帝位,改元。七月,帝帅诸将围朱鲔于洛阳,数月不下,帝令岑彭往说之。鲔曰:“演被害时,鲔与其谋,诚自知罪深,不敢降。”彭还,具言于帝,帝曰:“举大事者不忌小怨。”朱鲔面缚,帝解其缚,拜纳为平秋将军。十月癸丑,入洛阳,遂定都焉。悉封诸功臣为列候。梁侯邓禹、广平侯吴汉皆食四县。博士丁恭议曰:“古者封诸侯不过百里,强干弱枝,所以为治也。今封四县,不合法制。”帝曰:“古之亡国,皆以无道,未尝闻功臣地多而灭亡者也。”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光武中兴》,有改编)
10.文中画波浪线的地方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写出断句处的字母。(3分)
此亦天A亡之B时C复D高祖E之F业G定H万世之1秋J也K众L皆然之
11.下列对文中词语或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需祭祀社稷,后以“社稷”指国家。
B.更始元年,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元代以前,一个皇帝一般有多个年号。明清时期,一个皇帝基本就用一个年号,即一世一元。
C.“遂前”的“前”的词类活用类型和“听妇前致词”的“前”不一致。
D.“新市、平林诸将以刘演兄弟威名益盛”,“以”用法及含义和“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的“以”不一致。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演愤慨于王莽篡汉,心怀恢复汉室的志向,倾尽家产来结交天下豪杰。后来分别派遣亲客在各县起兵,自己在舂陵发动子弟起事。
B.在与王寻、王邑的交战中,刘秀自为先锋,杀敌却兵,诸部乘胜追击,接连获胜,将领们受到激励,胆壮气盛,每人都杀敌百余人。
C.在各路义军中,刘演兄弟威名日益显赫,刘演因此招致杀身之祸,其死后,刘秀思兄情切,独居时常常不食酒肉,落泪沾湿枕席。
D.刘秀封赏邓禹、吴汉食邑四县,丁恭认为不符合礼法制度,刘秀则认为,自古国家灭亡都是因为统治者无道,并非功臣的封地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如为所败,首领无余,吾属取财物何用!
(2)会大雷风,雨下如注,士卒赴水溺死者以万数。
14.洛阳之战,朱鲔不敢投降的原因是什么?刘秀是如何消除他的疑虑的?(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午枕①
王安石
百年春梦去悠悠,不复吹箫②向此留。
野草自花还自落,鸣鸠相乳亦相酬。
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欹斜见画楼。
欲把一杯无伴侣,眼看兴废使人愁。
【注】①本诗写于宋神宗去世后,当时新法已被全部废除。②吹箫:《列仙传》记载,萧史善吹萧,作风鸣。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作风楼,教弄玉吹箫,感风来集,弄玉乘风、萧史乘龙,夫妇同仙去。
15.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叙事点题,诗人午后就枕而眠,醒来梦境已悠然远去,“百年”二字写出梦中所历时间之长。
B.第二句化用萧史、弄玉之典,感慨自己没有神仙道术可以长留梦境之中,表达了对梦境的留恋。
C. 颔联写了野草的花开花落,鸣鸠的相乳相酬,句句是景语,句句亦是理语,景理结合,颇具深意。
D.“朱户欹斜见画楼”一句,描写朱户画楼兴废迭代的情状,对比之中抨击了豪门贵族的奢侈生活。
16.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天色暗下来后,天姥山洞外阴森恐怖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善用侧面描写,第一次听到琵琶曲演奏时用以表现乐曲有着强大吸引力的一句是“_________”,第二次演奏后借自然景物表现音乐魅力的一句是“_________”.
(3)曹操《短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比喻贤士们还没有归宿,生动刻画了他们犹豫彷徨的处境与心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来而不往非礼也”“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是乡土中国礼尚往来的朴素观念,在一些地方却异化成一种的________“人情礼”,发人深省。
人情味是甜的,弥足珍贵。据记载,在南北朝诗人陆凯折梅花时,偶遇北去的信使,于是托付他将花带给远在陇山的友人范晔,留下了“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千古名句,成就了一段人情往来的故事。如今,礼尚往来成为人们相互交往的一种方式,婚丧嫁娶、添丁增口、上梁搬家……寻常日子里的每一次起伏,亲朋好友都会相聚一堂。推杯换盏中,品味的不是酒肉,而是难以_________的人情。
人情债却是苦的。费孝通先生认为,乡土社会呈现出一种“差序格局”,人们习惯以“我”为中心,涟漪般一圈一圈,波纹的远近可以标示社会关系的亲疏。而变味的人情交往,使这种人情“漩涡”越漩越大、越漩越快。“熟人越来越多,朋友越来越少”。这样的现象恰恰在呼唤人情味的回归。
要有人情味,别背人情债,关键就是在传统礼俗和_______间划出一条线,反对天价人情、大操大办。“化俗不易,贵在因民”。让我们走出人情的围城,在新时代的风尚中________。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愈演愈烈 磨灭 陈规陋习 健步如飞
B.甚嚣尘上 泯灭 陈规陋习 奋勇前行
C. 愈演愈烈 泯灭 清规戒律 奋勇前行
D.甚嚣尘上 磨灭 清规戒律 健步如飞
19.下列选项中的双引号与文中加点词语双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李白诗中就有“白发三千丈”这样极尽夸张的语句。
B.这里所谓的“文”,并不是指文字,而是指文采。
C.海伦学会了用手指“说话”。
D.这样的劣迹艺人,难道还要让他“永垂不朽”吗?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袁隆平的性格中有其平和的一面,①______。他具有非凡的创新胆略,敢为天下先。他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他在人生道路上也经历了许多坎坷和磨难,走过秋天的泥泞、冬天的风雪,②_______。他相信,穿行在磨难之中,他的智慧就会发出璀璨夺目的光芒。
袁隆平人格之可贵,不仅在于他是以他的创造勇气来从事自己的事业,③_____。他拒绝做官,始终把自己留在科学家的角色之中,始终安于自己的农业科学研究。失意时不气馁,得意时不忘形;分外之事虽有利而不为,分内之事虽无利而为之。
21.请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4分)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瓜熟蒂落、羽翼丰满,这是草木鸟兽成熟的模样;但对我们而言,真正的成熟却不仅仅指身体的长成……
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理解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以“这,才是成熟的模样”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渭南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
试题参考答案
1.C 【解析】A.“首次出现”错,依据“王昌龄……直接使用了‘意境’这个概念”可知并不是首次出现;B.“拓展生发”错,依据“文学意境论早在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中已见端倪,盛唐之后开始全面形成”可知文学意境论在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中只是“已见端倪”,而不是“拓展生发”;D.“主要由于历经千余年的沿革变化,内容变得丰富而复杂”错,依据“由于意境概念历经了千余年的沿革变化,更由于南宋以后意境与境界概念的混用,其内容更为丰富复杂”可知不能判断“历经千余年的沿革变化”是“内容变得丰富而复杂”的主要原因。
2.D 【解析】A.“并重点与表意更为宽泛的‘境界’相区分”错,依据“我们主张以意境创立时的基本意义为准,……从而区分‘意境’与‘境界’的不同”可知与境界的区分只在材料一末尾提了一下,且并未对意境和境界进行区分;B.“全文采用并列式结构”错,应为“总分式”结构;C.“材料二以引用古诗为主”错,依据“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李白的《月下独酌》《行路难》,陆游的《示儿》等名篇,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创造了意境”“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中处处情态毕现,情境生动自然”可知材料二并未以引用古诗为主,古诗是作为例证出现的。
3.A 【解析】A.直接抒情,属于情中见景式;B.C.D.均属于景中藏情式。
4.意境是以情景交融创造的审美想象空间为表现特征的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概念。(4分)
5.①“一切景语皆情语”是指诗词中所有景物都寄托作者情思,这句话强调了情思通过写景表现出来。(2分)②《沁园春·长沙》上阕着重写景,但处处可见作者情思。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不仅是枫林如火的写照,也抒发了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蕴含了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和追求。(2分)
6.B 【解析】 “‘叹了口气’表现出他担起扁担之后的愁烦和后悔之意”错误。结合“他摸着肩上的扁担,愁烦地想:‘要不是它,也许早就赶上队伍了’”可知,他叹气是因为没赶上队伍而愁烦,没有后悔之意。
7.B 【解析】“小说运用倒叙手法”错误。交代小秦遇到这对装着医疗物资的木箱的经过是“插叙”。
8.①意蕴丰富。表面指的是通讯员小秦和朱总司令的肩膀,实际象征担负起长征和未来革命重任的肩膀。②揭示主题,表明坚强的年轻战士必将接过长征的重担,完成未来革命的重任。③凸显人物,突出表现文中人物勇挑革命重担的形象。④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6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9.①小秦脱帽含泪作别牺牲的红军战士,表现出对战友去世的痛惜之情。②朱总司令怀抱晕倒的小秦,亲自喂他野菜汤,又自己挑起扁担,表现了革命领袖对战士的关怀爱护之情。③朱总司令引导小秦重燃革命斗志,表现出革命领袖对战士的鼓励和教导之情。④小秦知道了朱总司令的身份后,又勇敢上前把扁担接了回来,表现出战士对革命领袖的崇敬爱戴之情。(6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10.CGK 【解析】句意为:这也是天亡王莽之时,恢复高祖的帝业,安定万世的良机。大家都以为对。“此”作主语,“亦”作谓语,“天亡之时”作宾语,宾语“天亡之时”后断句,所以C处断句;“复”作谓语,“高祖之业”作宾语,宾语后断句,所以G处断句;“也”句末语气词,断句的标志,所以K处断句。
11.C 【解析】A.正确;B.正确;C.词类活用类型一致,都是名词活用成动词,分别是“进兵”和“走上前”;D.介词,因为;连词,表目的,来。
12.B 【解析】“每人都杀敌百余人”错误。原文是“无不一当百” 意思是说没有一个不是以一当百,而不是说每人都杀敌百余人。
13.(1)如果被敌人打败,头颈都不会留下,我们占有财物有什么用呢!
【解析】“为所”,被;“首领”,头颈;“吾属”,我们;“何”,什么。每点1分。
(2)适逢雷电狂风大作,雨水像往下灌似的,涉水淹死的士兵用万计算。
【解析】“会”,适逢;“士卒赴水溺死者以万数”,定语后置;“数”,计算。每点1分,句意通顺1分。
14.第一问:参与谋害刘演,自知罪行深重。(1分)
第二问:刘秀以不计较小恩怨的气度消除了他的疑虑。(2分)
15.D 【解析】“抨击了豪门贵族的奢侈生活”错误,这句暗示世间人事的不断变化和富贵荣利的不足慕。
16.①新法被废的痛苦与惋惜之情。首句既是写实,又寄寓了政治上的感慨。新法被废,如梦消散,诗人内心无比痛苦、惋惜。尾句则直抒愁情。(2分)②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感悟。中间两联通过对野草、鸣禽、旧蹊、新径、朱门、画楼的描写,阐释自然有新陈代谢、人事有兴废更迭之理。(2分)③知音难觅的孤寂与苦闷。“欲把一杯无伴侣”,写出了诗人想偕侣畅饮共叙却无人陪伴的孤苦。(2分)
17.①熊咆龙吟殷岩泉 栗深林兮惊层巅 ②主人忘归客不发 唯见江心秋月白
③绕树三匝 何枝可依
18.A 【解析】愈演愈烈:指事情、情况等越加恶化、严重。磨灭:痕迹、印象、功绩、事实、道理等经过较长的时间而逐渐消失。陈规陋习:指陈旧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或习惯。健步如飞:形容步伐矫健,跑得飞快。甚嚣尘上:多指某种错误或反动言论十分嚣张。泯灭:灭绝,消失。清规戒律:原指佛教徒所遵守的规则和戒条。现比喻束缚人的繁琐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奋勇前行:鼓起勇气,不断向前。
19.C 【解析】A.表引用;B.表突出强调;C.表特殊含义;D.表反语
20.南北朝诗人陆凯在折梅花时,偶遇北去的信使,于是托付他将花带给远在陇山的友人范晔,留下了“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千古名句,成就了一段人情往来的佳话。
【解析】句首的介词“在”导致主语残缺,应放在“陆凯”之后;“成就……故事”,搭配不当,可改为“成就……佳话”。每处修改正确2分。
21.画线句子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1分)语言凝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1分)表现了袁隆平坚守本心、不为利益所动的高尚品格。(2分)
22.①更有富于挑战性的一面(2分)
②就会迎来春天的花朵(曙光)(2分)
③还在于他能以平常心来对待成就(2分)
23.参考立意:
“这”可以指有正义感、具有责任担当、为理想奋斗、充满同情心、快乐每一天、正视挫折……
总体分为四类:
一类:60-50分,以55分为中间线;
二类:49-43分,以46分为中间线;
三类:42-36分,以39分为中间线;
四类:35分以下。
参考译文:
(刘秀)兄弟几个早年是孤儿,被叔父刘良抚养。刘秀的大哥刘演性格刚强坚毅。自从王莽篡夺东汉政权以后,他时常愤愤不平,心怀光复汉室社稷的深谋远虑,倾尽家产,交结天下英雄俊杰。刘演召集豪杰计议说:“王莽暴虐,百姓分崩离析。现在枯旱连年,战乱并起。这也是天亡王莽之时,恢复高祖的帝业,安定万世的良机。”大家都以为对。于是分别派出亲友宾客到各县起事,刘演自己发动舂陵的子弟。刘秀召集子弟七八千人,自称“柱天都部”。更始元年,刘秀到达定陵,各兵营的士兵全部派出。众将领贪心爱惜财物,想分兵守着财物。刘秀说:“现在如果打败敌军,有万倍的珍宝,大功就可告成。如果被敌人打败,头颈都不会留下,我们占有财物有什么用呢!”于是调发各营的全部军队。六月己卯朔(初一),刘秀和各营部队一同出发,亲自带领步兵和骑兵一千多人为先头部队。王寻、王邑也派几千人来交战,刘秀带兵冲了过去,斩了几十人首级。刘秀又向前进兵,王寻、王邑的部队退却,汉军各部乘势一同冲杀过去,斩了数百上千个首级。汉军接连获胜,继续进兵,将领们胆气更壮,没有一个不是以一当百。王寻、王邑所部阵乱,汉军乘机击溃敌军,终于杀了王寻。王莽军大溃败,逃跑的士兵互相践踏,倒在地上的尸体遍布一百多里。适逢雷电狂风大作,雨水像往下灌似的,涉水淹死的士兵用万计算。关中听到这个消息十分惊惧。于是海内豪杰一致响应,都杀掉当地的州郡长官。新市兵、平林兵的将领们因为刘演兄弟威名日盛,秘密建议更始帝刘玄除掉他俩。更始帝抓住刘演,当天就杀了他。刘秀自从哥哥刘演被杀,常常独自居住,总是不吃酒肉,枕席上有他悲泣的泪痕。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六月己未(六月二十二日),刘秀继承皇帝位,改元年。七月,光武帝率领众将领在洛阳围困朱鲔,数月没有攻下,光武帝便派岑彭前去劝降朱鲔。朱鲔说:“刘演被害时,我参与谋划害他,我的确知道自己罪孽深重,不敢投降。”岑彭回朝,向光武帝详细报告了情况,光武帝说:“办大事的人就不要顾忌小的恩怨。”朱鲔当面被绑,光武帝解下朱鲔的绳子,授予朱鲔担任平狄将军。十月癸丑,进入洛阳,于是定都洛阳。光武帝分封有功诸臣为列侯。梁侯邓禹、广平侯吴汉都分封四县封地。博士丁恭上奏议说:“自古以来分封诸侯土地不超过百里,中央强大地方弱小,这才是国家安定太平的做法。现在给他们分封四县,不符合法度。”光武帝说:“古代那些灭亡的国家,都是因为统治无道,未曾听说有功之臣封地多而导致国家灭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