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永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永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13 22:25: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永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完卷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0分
1.旧石器时代晚期,古人类已经遍布今天中国的各个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长江流域至少各自存在三大族群……正是这些族群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造就了早期中华文明。这说明中华文明的特点是(  )
A.起源最早 B.星罗棋布 C.多元一体 D.中心单一
2.如图是1973年出土于河姆渡遗址的猪纹陶钵,钵的外壁刻着一只造型逼真的猪。这是一件典型的盛食器,河姆渡人就是用它来盛放食物的。该器具最有可能盛放(  )
A.小麦 B.稻米 C.大豆 D.玉米
3.表3中记载均出自《尚书·周书》,这说明周初(  )
表3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尚书·酒诰》
“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见” 《尚书·康诰》
“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尚书·梓材》
A.民主观念已初现端倪 B.君权受到百姓制约
C.延续商朝的治国思想 D.民本思想已经萌发
4.《吕氏春秋》一书中说,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收益显著增加,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这主要得益于(  )
A.铁犁牛耕的使用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海外贸易的繁荣
5.西周时期楚王熊渠自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而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子囊则说“赫赫楚国……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国家统一趋势的加强 B.礼崩乐坏局面
C.儒家思想受诸侯认同 D.华夏认同增强
6.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不再像西周时期那样将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贵族,而是直接分配给农民种。其标准是以户口登记为前提计户授田,每户百亩,农民按授田数量向基层官府交纳赋税、提供徭役,并依一定期限“换土易居”。这一政策(  )
A.奠定了华夏农耕文明的根基 B.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C.承认了农民的土地私有权利 D.表明铁犁牛耕技术已得到普及
7.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下令修建“东穷燕齐,南极吴楚”的驰道;公元前212年,又命蒙恬开筑直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这些举措(  )
A.加速了国家统一进程 B.彻底解除了匈奴对边境的威胁
C.实现了秦的长治久安 D.有利于促进疆域内地区的交流
8.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纳丞相李斯建议,全面推行郡县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郡县制推行(  )
A.削弱了皇帝权力 B.巩固了中央集权
C.扩大了统治区域 D.加深了社会矛盾
9.下面两幅图片分别是汉武帝时期和南北朝时期的农牧分界线图。这两幅图中农牧分界线的变化(  )
A.反映出南北经济的不平衡 B.受政治局势的影响
C.表明北方经济结构的优化 D.说明中外交流加快
10.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今南方已定,兵甲己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曹操在207年作的《龟虽寿》一诗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两者共同的志向是(  )
A.构建和谐社会 B.实现国家统一 C.坚持以民为本 D.追求天下大同
11.中国古代有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分别发生在西晋永嘉之乱后、唐代安史之乱后和宋代靖康之变后,这三次人口迁徙都(  )
A.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加剧了统一王朝的衰落
C.导致了政治中心的转移 D.缘于少数民族入侵中原
1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下图中序号与政权对应错误的是(  )
A.①——西晋 B.②——东晋 C.③——北朝 D.④——北魏
13..有诗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材料中“此河”所起的深远影响是(  )
A.加速隋朝统一B.促进南北经济交流C.加速民族交融D.引发隋末农民起义
14.唐朝中期,为应对统治危机,政府进行税制改革,“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这一赋税制度是(  )
A.井田制 B.均田制 C.两税法 D.租调制
15.“求变”、“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下列描述的选官制度,按其出现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军功取士”“计首授爵” ②“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③“郡国孝廉,古之贡士” 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A.①③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①③④ D.①③④②
16.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但又择他官参加议政,也是宰相。唐中叶以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才是真正的宰相,三省长官先后被排斥出宰相行列,成为荣誉职务。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宰相制度的废除 B.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C.皇权的逐渐加强 D.官员队伍的不断扩大
17.唐朝时中外交流活跃,下表中①所对应的史事应该是(  )
序号 史事

② 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③ 新罗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④ 大食派遣使臣与唐朝通好,先后有40多次
A.文成公主入藏 B.唐玄宗重用贤能
C.鉴真东渡日本 D.安史之乱被平定
18.宋太祖在基本平定南方后,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此后,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各地财政转运中央成为常态。这些措施(  )
A.大大强化了中央集权 B.提升了军队作战能力
C.为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D.打击了世家大族的势力
19.北宋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文治,抬高文官和士人地位。这体现北宋政治(  )
A.因循守旧 B.崇文抑武 C.君权削弱 D.机构分散
20.王安石变法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变法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
A.解决藩镇割据的基础,以巩固统一 B.整顿政府官僚机构,提高行政效率
C.消除国家边防压力,解决财政危机 D.加强国家的管理和控制,富国强兵
21.元朝,各行省重大事务必须上报中央,由中央作出决定,但地方也可对处于职责范围内的事务自行裁量,并不需要全部上报中央。由此可知,行省制(  )
A.不利于地方政治稳定 B.容易造成国家的分裂
C.避免政府决策失误的出现 D.兼顾中央集权与行政效率
22.“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由此可见,契丹(辽)的政策特点是(  )
A.实行汉化 B.民族分离 C.军民合一 D.因俗而治
23.《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表明元朝(  )
A.行政效率不断提升 B.赋役制度发生重大变革
C.民族平等意识增强 D.边疆管理与内地一体化
24.元代,中书省委派官员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常设机构。其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是我国省制的开端。这一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
25.自晚唐五代至南宋时期,在南方地区除人口迅速增加之外,江南东路产田集中区粮食亩产量也大幅度提高,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这反映了(  )
A.经济重心向南转移 B.北方耕作技术落后
C.休养生息成效显著 D.江南地区发展滞后
26.宋元时期,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的是(  )
A.丝绸 B.瓷器 C.茶叶 D.戏曲
27.宋元时期,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娱乐场所的杂剧和说书演出等非常盛行,这一现象的兴盛主要是由于当时(  )
A.商业繁荣,市场活跃 B.儒学影响力逐渐增强
C.民族交融,交流频繁 D.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
28.据郑樵《通志》记载,隋唐以上,“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五代之后,“婚姻不问阀阅”。到了宋代,婚娶风气进一步改观,出现了“榜下捉婿”“娶妻不问门户,直求资财”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  )
A.社会成员身份完全平等 B.政府对民众控制力减弱
C.门第等级观念趋于淡化 D.儒家思想深入社会生活
29.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科学技术在诸多领域取得新成果。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A.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
B.孙思邈——《千金方》——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C.唐高宗——《唐本草》——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D.僧一行——《金刚经》——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
30.1127 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两位皇帝徽宗、钦宗被俘虏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其中,“靖康”指的是皇帝的 ( )
A. 谥号 B.庙号 C.尊号 D.年号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
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摘编自许悼云《万古江河: 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早在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运动,已经分别确立了君主集权的官僚制政治形态,它与西周以来的宗法分封体制有着本质的不同。随着全国统一,这种新的政治形态也自然地被秦王朝承用,并在某些方面有进一步的创新。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什么 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朝在制度创新方面的举措并分析其影响。(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西周至秦朝国家政治体制变化的原因。(3分)
32.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7分)
材料一 汉初以来,丞相作为三公之首、百官之长,位高权重,对皇帝形成一定约束。武帝改变了以前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为相的传统,开始擢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拜相后始封侯。另外,武帝还从中央各机构中选拔了一批资历较浅但有才能的官员,入宫侍从左右,参与决策,形成一个称为“中朝”或“内朝”的小团体,丞相为首的原有政务机关则相对称为“外朝”。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唐代的丞相不是只有一个人,相权可谓由集体领导,至少有代表皇帝的中书省、代表中央政府最高权力之一的尚书省和监督朝廷的门下省三省首长共同办事,从而构成了一个集体权力结构.....这一集体领导体制自此在中国历朝延续,直至清代。
一一摘编自许悼云《中西文明的对照》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削弱相权的举措。(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集体领导体制”的具体内容并分析其作用(3分)
(3)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汉、唐政府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2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 古人在设计政治制度时,面临的难题是什么 换言之,他们煞费苦心、处心积虑地进行制度上的改造,要解决什么样的政治难题 我觉得古人面对的政治难题主要有以下六个:
第一,如何防止地方力量做大,形成对中央政府的致命挑战。
第二,如何防止军事集团把枪口对准统治者自己的胸膛。
第三,如何防止外朝官僚集团做大,形成对皇权的威胁与挑战。
第四,如何对待皇亲国戚这些“自己人”,是用他们还是不用他们。
第五,如何对待社会基层力量,是尊重、利用还是控制它。
第六,如何处理中原政权 (天朝大国) 与周边政权 (边陲小邦)的关系,是朝贡、羁糜还是直接治理。
——摘编自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根据材料中的某一政治难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 北宋时,经济发达的浙江嘉兴“诗书礼乐相辉相扶,家之良子弟无不风厉于学”。经济落后的夔州路和广南东、西路,文化也逐渐得到普及。如夔州(四川奉节),从前“此邦之人尚不识书”,到庆历年间,“人渐知读书”。三河(河北今县)“村民颇知书,以耕桑为业”。饶州帽匠吴翁“日与诸生接,观其济济,心慕焉”,他“教子任钧读书,于经学颖悟有得”。南宋时,鄂州富商武邦宁叫其次子武康民“读书为士人”。
——摘编自《宋史资料汇编》
材料二 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
——摘编自《中国史纲要》
材料三 北宋时,“负担之夫,微乎微者也,日求升合之粟,以活妻儿,尚日那一二钱,令厥子入学,谓之学课。亦欲奖励厥子读书识字,有所进益。”臣(北宋国子祭酒邢禺)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无一二,盖传写不给。今板本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
——摘编自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四 宋太宗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宋会要辑稿·选举》其至还出现“有道释之流还俗赴举”现象。
——摘编自《为儒家正声——“重农抑商”非儒家所为》
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文化普及的特点(3分)
根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文化普及的原因。(5分)
永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测试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D A D B D B B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C B C A C C A B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D D D A B A C A D
1.【答案】C【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时期时代晚期(中国黄河、长江流域)。据本题材料“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长江流域至少各自存在三大族群……正是这些族群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造就了早期中华文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文明在多个地域起源,每个文化区域都有自己鲜明的地域特色,各文化区域相互辐射、吸收,交流,逐渐形成统一的特点,所以材料说明中华文明的特点是多元一体,C项正确;材料并未将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其他文明的起源进行对比,无法得出中华文明起源最早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中体现出了星罗遍布,但是重点是交流碰撞融合,体现多元一体,排除B项;中心单一不属于中华文明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河姆渡遗址处于中国长江流域,以水稻为主要栽培物,所以最有可能盛放稻米,故选B项;小麦的原产地是西亚,排除A项;大豆主要种植在北方黄河流域,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玉米是明朝时期才引入我国,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3.【答案】D【解析】据材料“当于民监”“民情大可见”“永保民”可知周初重民,民本思想已经萌发,故选D项;材料中体现的是重视百姓,不是民主观念,排除A项;材料强调对百姓的重视,并不能说明君权受到百姓制约,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并未延续商朝的治国思想,排除C项。
4.【答案】A【解析】略
5.【答案】D【解析】据材料“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赫赫楚国……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可知,熊渠说他是蛮夷人,不用中原的谥号,而子囊认为楚国对南方诸国或安抚或征伐,使之归顺诸夏,这表明了楚国为华夏而战,并以华夏自居,体现了楚国人对华夏文明的接受与认同,故选D项;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割据,分裂趋势加强,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诸侯国推崇不同思想流派,儒家思想未受到诸侯认同,并且材料没有涉及儒家思想,排除C项。
6.【答案】B【解析】据材料“计户授田......交纳赋税、提供徭役”可知,这种以户计田的政策,直接将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可以自由地在自己的土地上耕作,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故选B项;华夏农耕文明的根基奠基于新石器时代,排除A项;据材料“农计户授田......一定期限‘换土易居’”可知,被授田的农民只是土地的使用者,并没有赋予农民土地私有权,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出现并得到推广,但并未达到普及的程度,排除D项。
7.【答案】D【解析】据材料“东穷燕齐,南极吴楚”“道九原,抵云阳”可知秦始皇修建的驰道、直到连接了统治中心到周边各个统治区域,有利于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故选D项;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已经实现了国家统一,排除A项;秦始皇修筑长城只是对匈奴的被动防御,说明秦朝并未彻底解除匈奴威胁,排除B项;秦朝很快因为暴政短暂而亡,排除C项。
8.【答案】B【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官员可将选官权收归中央,道郡县制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管理形式,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不能削弱皇帝权力,排除A项;郡县制是管理地方的政治制度,无法做到扩大统治区域,排除C项;郡县制没有加深社会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B【解析】据图片信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牧分界线相对汉武帝时期明显呈现收缩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汉武帝时期通过主动对匈奴的战争迫使匈奴西迁,使河西走廊和河套地区被纳入农耕范围,魏晋南北朝时期则因为五胡内迁导致部分中原地区被游牧民族所占领,二者都体现了政治局势对社会生产方式的影响,故选B项;图片中农牧分界线的变化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南方地区无明显变化,排除A项;图片中魏晋时期农牧分界线呈现收缩的趋势,说明北方部分地区出现了游牧化的现象,不利于北方农耕区经济结构的优化,排除C项;材料中农牧分界线主要针对的是国内的民族关系问题,不涉及对外关系,排除D项。
10.【答案】B【解析】据材料“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志在千里”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末年出现军阀割据局面,二者都希望实现国家统一,故选B项;据所学可知,构建和谐社会是现代国家的追求,排除A项;以民为本是在强调百姓的重要作用,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天下大同是儒家宣扬的"人人为公"的理想社会,与材料“北定中原”不符,排除D项。
11.【答案】A【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古代出现三次大规模人口迁移,结合所学人口迁移的史实可知,北民南迁将北方的生产工具、技术和劳动力带到南方,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故选A项;第三次北民南迁时并非是统一王朝,排除B项;政治中心一直在北,并未转移,排除C项;第二次北民南迁源于北方战乱,并不是好书民族入侵中原,排除D项。
12.【答案】C【解析】据纲要上册第5课所学可知,③对应的是前秦,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对应①,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383年,前秦和东晋在淝水发生战争,东晋对应②,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对应④,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3.【答案】B【解析】唐朝时期实行严格的坊市制,需要去专门的商业区购买物品,故选B项;活字印刷术发明于北宋,排除A项;《四书章句集注》是南宋朱熹编写的,排除C项;榷场是宋朝在边境建立的,排除D项。
14.【答案】C【解析】略
15.【答案】A【解析】“军功取士”“计首授爵” 是战国时期的军功爵制,故①是最早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郡国孝廉,古之贡士” 是汉代的察举制;“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隋唐时期的科举制;故时间顺序应该是①③②④,选择A项符合题意。
16.【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从初唐到唐中叶以后,三省长官从宰相到成为荣誉职务,皇帝将实权交给别的官员,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反映了在皇权的猜忌下,相权的不断削弱,皇权的逐渐加强,故选C项,明朝朱元璋时,宰相制度被废除,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宰相是三省长官还是别的官员,不能反映政府行政效率是否提高,需要别的信息才能判断,排除B项;材料反映相权从三省长官向别的官员转移,这并不能体现官员队伍是否扩大,排除D项。
17.【答案】C【解析】据材料“中外交流活跃”并结合所学可知,鉴真东渡日本体现了中外文化的交流,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文成公主入藏属于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交流,不属于中外交流,排除A项;唐玄宗重用贤能是唐朝政治清明的表现,不属于中外交流,排除B项;安史之乱被平定属于唐朝政权内部问题,排除D项。
18.【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宋太祖建立禁军有利于削弱地方武装力量对中央的威胁,文官任知州并将地方财政转运至中央,削夺了地方长官的各项权力,这些举措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A项;频繁调换军士的部队归属,不利于系统化的训练,会削弱军队的战斗力,排除B项;宋代没有实现统一,排除C项;材料中的措施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并不能打击世家大族的势力,排除D项。
19.【答案】B【解析】略
20.【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基本原则是加强国家对这些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富国强兵,故选D项;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排除A项;范仲淹发起的“庆历新政”,以整顿政府官僚机构、提高行政效率为宗旨,排除B项;“消除”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21.【答案】D【解析】据材料“重大事务必须上报中央,由中央作出决定”“地方也可对处于职责范围内的事务自行裁量……”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重大事件报告中央,由中央裁决,加强了中央集权,而地方自行裁量职责范围内的事务并不需要全部上报中央,这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因此行省制兼顾中央集权与行政效率,故选D项;元朝行省制度极大地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地方政治稳定,排除A项;元朝行省制度强化中央集权,不易造成国家分裂,排除B项;行省制强化中央集权,重大事务必须上报中央,但材料并没有涉及政府的运作及决策环节,无法判断是否可以避免政府决策失误的出现,并且“避免”表述绝对,君主专制下最终决策权君主手中,排除C项。
22.【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契丹设置北面官管理契丹事务,设置南面官管理汉人事务,说明其统治政策的特点是实行因俗而治,故选D项;契丹对本民族和汉人实行不同的统治政策,不是完全汉化,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对于契丹和汉族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并非实行民族分离,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对于契丹和汉族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不能说明军民合一,排除C项。
23.【答案】D【解析】据材料的唐所谓羁縻之州,元代“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并结合选必一第11课所学可知,元代时岭北、甘肃等边疆地区也推行与内地统一的行省制度、赋役制度等,故选D项;“不断提升”不合逻辑,行政效率的提升除了制度保证外,还需要官员的执行力,排除A项;“发生重大变革”不合史实,与材料的岭北等边疆地区“皆赋役之,比于内地”逻辑相悖,排除B项;“民族平等意识”不合史实,元朝对不同民族实行明显的差别对待政策,排除C项。
24.【答案】D【解析】略
25.【答案】A【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自晚唐五代至南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在南方地区除人口迅速增加之外,江南东路产田集中区粮食亩产量也大幅度提高,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对材料进行分析,在晚唐五代至南宋时期,人口和粮食产量不断增加,可以得出经济重心向南转移,A项正确;材料没有将南北方的耕作技术进行对比,无法得出北方耕作技术落后的结论,排除B项;南宋时期施行的政策不是休养生息的政策,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江南地区发展迅速,而不是江南地区滞后,排除D项。故选A项。
26.【答案】B【解析】宋元时期物质文明象征是瓷器,故选B项;丝绸是汉唐时期物质文明象征,排除A项;茶叶不是物质象征,排除C项;戏曲并未传出,不能作为物质象征,排除D项。
27.【答案】A【解析】由材料“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娱乐场所的杂剧和说书演出等非常盛行”可知宋元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杂剧、说书等演出适应市民阶层文化需求,成为盛行的娱乐方式,说明当时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市场活跃,故选A项;两宋时期儒学影响力增强表现在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杂剧和说书的演出形式,并未涉及演出的内容,无法推知民族融合,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无法推知皇权专制的强化,排除D项。
28.【答案】C【解析】据材料“婚姻不问阀阅”、“娶妻不问门户”可知,隋唐以后,门阀政治日益衰落,社会等级观念趋于淡化,故选C项;在封建社会中,仍存在等级之分,“完全平等”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社会中婚姻观念的变化,源于商品经济发展和门第观念的淡化,并非政府对民众控制力减弱,排除B项;材料中的婚姻观念是对儒家思想的突破,排除D项。
3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
机制:分封制和宗法制。(2分)积极作用:稳定政治秩序;维护政治联系。(2分)
举措: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3分)影响: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国家统一;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3分)
原因: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吸取前代历史教训;法家思想提供理论基础。(3分)
32.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7分)
举措:任用一般士人为相,设立“中朝”参与决策。(2分)
内容:三省六部制。(1分)作用: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相权分割,加强了皇权。(2分)
策略:分散权力;权力制衡。(2分)
3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示例一
见解:我认为如何防范地方势力做大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设计首先要解决的难题。
论述:要防止地方势力做大,就要剥夺或分散地方权力,集权于中央。汉武帝采用“推恩令”等方式以削弱地方诸侯王国的力量,解决了汉初以来日益严重的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北宋初期,吸取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分别从行政上、军事上、财政上将地方的各项权力收归中央,形成了“强干弱枝”的局面,基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统治者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问题。
示例二
见解:我认为抑制外朝官僚集团做大是古代君主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
论述:君主要加强自身的权力,就必须杜绝官僚集团势力的膨胀。汉武帝时期建立的“内朝”制度,开启了任用身边的侍从亲信参与处理军国大事的决策的先河,这就剥夺了外朝官僚集团的决策权,加强了皇权的独断性。北宋分散各级机构的权力,使其互相牵制。在中央,设立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为制约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
特点:文化普及程度较高;从先进地区推广到落后地区;从士阶层推广到农工商各阶层。(3分)
原因:统治者重文轻武政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对文化的需求增强,印刷技术的进步,书籍增多,便宜易得;宋代教育的发展(书院教育);宋代科举取士条件放宽;家庭重视文化教育。(5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