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3 17:46:27

文档简介

永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完卷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现代文阅读(共25分)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人们的往来也必然疏少,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乡土本色》)
材料二: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在“江村经济”和“禄村农田”的“微观社会学”研究基础上提炼出的一个理想型概念。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费孝通构建的乡土中国理论,实际就是为了回答“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什么”这一问题,而对此问题的回答是:“从基层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因此,乡土中国即指中国基层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乡土性的,确切地说,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乡土性的。
从历史变迁的经验事实看,从20世纪40年代到今天,中国乡村社会已经经历了四次重大的历史变迁,即革命、改造、改革和市场转型。如今,乡村社会的“乡土本色”逐渐淡去,后乡土性色彩越来越明显。
“后乡土中国”是对“乡土中国”理论的发展,是对当下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的理论概括和解释。用后乡土性来概括和解释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是要说明在现代化的大趋势下,中国乡村社会具有着自己的一些特质。正是这些特质,使得乡村变迁与社会现代化并行相随,而非被现代化所取代。
变迁之后的乡土性特征,突出地表现在村落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之上,那就是在改革开放后,乡村人口大量向外流动,如今的村落已演变为“流动的村庄”和“空巢社会”。由此看来,如今的乡村社会,虽然村落共同体依然存在和延续,但共同体内的主体构成以及主体的社会行动都已发生了实质性的变迁。
后乡土社会的另一个重要变迁就是农户生计模式的转型,尽管在乡村发展进程中,农业经济与粮食生产也在不断增长和发展,但是对于多数农户而言,农业却已经不再是主要的生计模式。多数农户的生计模式属于农业+副业的兼业模式,而且越来越多农户的主要经济收入与生活来源是依靠外出打工或工商经营,从农业收入在农户总收入中所占比例来看,较多农户的主业其实已从农业转型为非农业。
乡土文化在与现代性文化的交汇融合中走向分化和多元化。文化是人们在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规范和价值系统,随着现代性文化不断向乡土社会的渗透,村民生活方式从单一的村落生活迈向乡--城两栖生活,社会经济的转型驱动着乡土文化的变迁。
(摘编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的基本问题及其出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村落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人口流动率小,人们的往来也疏少,他们的生活富于地方性,三家村就是典型的相对孤立和隔膜的村落代表。
B.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这两个概念也可以称作“有机的团结”的社会和“机械的团结”的社会。
C.“乡土中国”是指过去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它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对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具体而生动的描述。
D.“后乡土中国”是基于乡土中国理论和中国乡村转型与发展经验而提炼出的一个概念,是对当下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的理论概括和解释。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当终老是乡成为乡土社会中的生活常态,生活在这样的村庄里的人们,彼此“熟悉”成为一种人际关系特色。
B.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具体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悉”社会。
C.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D.在现代化的大趋势下,当下中国乡村社会变迁逐渐被现代化所取代,乡村社会的自有特质越来越不明显。
3.下列选项中不具有“乡土社会”特征的一项是( )(3分)    
A.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C.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D.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二姐的燃情岁月
石钟山
二姐参军一个星期后,才被父亲发现。
二姐参军那一年,刚满十七岁。我们家有三个男孩,二姐是唯一的女孩,父亲像对待自己眼珠子似的照顾二姐。可能是因为家里男孩多,二姐被带偏了,虽然她穿着花衣服,梳着小辫子,但她的性情和喜好与我们男孩别无二致。
在我们还小时,父亲喜欢打猎,没有了战争的父亲,把热情都投入到了打猎中。后来他说:就喜欢听枪响,闻子弹出膛后的硝烟味。在我模糊的记忆里,每次父亲外出打猎都会带上二姐。父亲打猎一般情况下一大早就出发了,坐上他那辆帆布篷的吉普车,带着二姐一溜烟地钻进郊区的山里。那会儿,山里的猎物还多,有山鸡、野兔,偶尔还能看到野猪。
二姐每次随父亲打猎回来,大约都是傍晚了,一阵车响,门开了,二姐先从车上跳下来,肩上扛着枪,腰里系着枪带,枪套里还插了一把手枪。枪压得她身子歪斜着,她却一本正经目不斜视地往家走。我迎上去,讨好地问:姐,你今天打枪了吗 我对打枪很好奇,也羡慕能打枪的人。二姐每次回来我都要这么问。二姐有时伸出三根指头,有时伸出五根,我明白那代表开枪的次数。这次二姐没伸指头,撇着嘴向身后努了一下,我看见父亲从吉普车的后备厢里拿出两只山鸡、一只野兔,看来这是他们的战利品了。二姐努完嘴,骄傲地说:有一只野鸡是我打的。我认为二姐是在吹牛,就撇着嘴看她,她昂着头,扛着枪进门了。
吃饭时,一家人围在桌前,二姐吃得狼吞虎咽,脸上的表情也是不屑一顾的。父亲在喝了几口酒之后,吐着酒气说:老闺女今天不错,开了两枪就打下了一只山鸡。父亲一直称呼二姐为老闺女。父亲这么说完,我真的有些崇拜二姐了,我学着父亲的口气说:老闺女今天一共打了几枪 二姐用筷头在我脑袋上敲了一下。她不让我叫她老闺女。
父亲一直宠溺他的老闺女,没料到,十七岁的二姐结结实实地扇了父亲一记响亮的耳光。二姐不辞而别,自作主张地参了军。我们心里都很解气,一致认为,父亲这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在父亲的规划里,二姐高中毕业后是应该上护士学校的。父亲不希望二姐参军,他担心天不怕地不怕的二姐会闯出更大的祸端。的确也是这样,十七岁的二姐总是穿一身男军装,那是大哥在部队寄给她的衣服,衣服穿在二姐身上很肥大,被母亲改了改,仍然不合体。二姐就穿着这身不合体的军装,骑一辆二八式自行车,车把手上挂着军用挎包,里面象征性地装了书本。只有我知道,二姐的书包里还装了一把火药枪。这把火药枪是她用一顶大哥寄给她的军帽换来的。二姐从小就喜欢舞刀弄枪,父亲早就不打猎了,她没机会摸枪了,就用军帽换了这把火药枪,鼓鼓囊囊地塞在书包里,如影随形。
母亲经常哀叹:这哪像个姑娘,天天跟个假小子似的,心都操碎了。
长大的二姐让父母操碎了心,也许是父亲想校正对二姐的教育方式,他和母亲研究决定,要让二姐去学护士,护士工作都是细心活,希望护士这个职业能磨磨二姐的性子。
二姐是偷了家里的户口本报的名,但在参军的环节上,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家长签字。这也没有难倒二姐,她在父亲的书房里找到父亲签过字的文件,父亲经常在文件上写下两个字“同意”。二姐把家长签字的表格放在同意两个字下面,先是用力描了遍父亲同意那两个字,同意两个字就和真的没什么区别了。还有父亲的签名,这也难不倒她。父亲有名章,她在父亲书房的抽屉里轻易地拿到了父亲的名章,蘸了印泥,端庄地印在参军的表格上。二姐就把这张表格伪造好了。此时的二姐还装成没事人似的,临出发的头一天,二姐和父亲请假道:爸,我想和同学出去玩几天。以前二姐在寒暑假也经常出去玩,三天五天不等,最后都平安地回来了。二姐高中毕业了,想出去玩几天也正常,但父亲还没忘二姐上护校的事,便强调道:快去快回,护士学校要开学了。二姐抿着嘴应了。
一周后,学校打电话给父亲,让二姐去护士学校报到,父亲和母亲满世界去找二姐,这才知道二姐已经参军了。二姐的偷梁换柱打了父亲个措手不及。
那天,父亲像磨道上的驴似的,在屋里团团乱转,不停地拍自己脑门。母亲都快急哭了,她拍着手说:老石呀,这可怎么好,要不你给部队打个电话,让丫头回来吧。
父亲立住,瞅着母亲厉声道:你糊涂,亏你当了一辈子兵,军都参了,这时回来不就是逃兵了吗 !
父亲一句话,二姐参军的事便成了事实。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运用倒叙的方式,先说二姐参军一个星期后才被发现,再叙写二姐的成长经历及隐瞒父母参军的过程。
B.二姐与父亲打猎归来,“有时伸出三根指头,有时伸出五根”,然后才说打到了一只野鸡,体现其骄傲神情。
C.文章多处为二姐将来会选择参军埋下伏笔,如二姐总穿着大哥寄给她的不合体军装,书包里装着一把火药枪等。
D.母亲哀叹二姐天天像假小子,体现母亲对二姐的担忧与关爱,其中也隐含了对父亲偏爱二姐的行为的不满。
5.关于文中二姐冒充家长签字的这一段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二姐描摹父亲写的“同意”二字,并轻易地拿到父亲的名章,说明二姐参军并非突发奇想,而是“蓄谋已久”。
B.二姐以和同学出去玩为借口向父亲请假,说明之前二姐寒暑假出去玩,就是在为这次请假去参军做铺垫。
C.“但父亲还没忘二姐上护校的事”,照应前文“希望护土这个职业能磨磨二姐的性子”,体现父母对二姐的操心。
D.“二姐抿着嘴应了”运用细节描写,体现二姐报名参军的隐秘,无论是行为还是神态上,都表现得天衣无缝。
6.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父亲的人物形象。(4分)
7.文章的中心人物是二姐,但却从“我”的视角展开叙述,具有怎样的文学效果 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诗文阅读(49分)
(一)文言文阅读(2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劝学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乙)
劝学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矣,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8.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君子生非异也
9.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利:对……有利
B.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无以:没有用来……的,无从
C.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彰:清楚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一:专一
10. 下列句子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D.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1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①木直中绳(合乎) ②金石可镂(雕刻)
B.①故木受绳则直(经过墨线比量) ②虽有槁暴(晒干)
C.①金就砺则利(接近,靠近)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曾经)
D.①吾尝跂而望矣(踮起脚后跟) ②声非加疾也(劲疾)
1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B.朔:古代有“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朔”,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C.《齐史》,“二十四史”之一。“二十四史”是指我国古代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前四史”则指“二十四史”中的《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
D.“传”: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详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以史实为根据,但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描述。
1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荀子的《劝学》,善用比喻来阐述道理。像选文中的第一段,便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观点。
B.荀子在《劝学》选文中的第二段,运用了比喻、对比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了学习应该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C.秦观在《劝学》中讲述了自己幼时读书不勤奋,成人后开始发愤读书,可是聪明却远不如从前。这和颜真卿“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感受相同。
D.秦观在《劝学》中说到不勤奋和善忘让他荒怠了学业,但看到孙搴答邢词中的句子,深表赞同,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有文采的句子,编为《精骑集》。
14.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用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说明了“学不可以已”的道理。
B.“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几个不同的比喻连用,使读者加深对同一道理的理解。
C.《劝学》虽然以论述思想品德的学习修养为主,但作者也着力论述了学习文化知识,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学习方法。
D.荀子提出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观点,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它启发和鼓励人们利用外物来增强人的能力。
1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分)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海棠花
齐己
繁于桃李盛于梅,寒食旬前社后开。
半月暄和留艳态,两时风雨免伤摧。
人怜格异诗重赋,蝶恋香多夜更来。
犹得残红向春幕,牡丹相继发池台。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寒食旬前社后开”一句介绍海棠花的花期,是在春社之后、寒食之前开放。
B.“艳态”一词写出了海棠花在温暖和煦的阳光下展现出美好艳丽的姿态。
C.“人怜格异诗重赋”写人们怜惜海棠花的零落,为它写下诗词歌赋来表达惋伤。
D.尾联写暮春时分海棠花凋谢后还会有牡丹开花,“犹”字表现诗人的喜爱和不舍之情。
17.全诗如何描写海棠花?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2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2分)
(1)秦观在《鹊桥仙》表达自己独特的爱情观是 , 。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直抒胸臆,表现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态度的句子 , 。
(3)曹操《短歌行》中运用借代手法,写能够消除忧愁烦恼的唯有美酒的两句是“
? ”。
(4)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用远景镜头表现炊烟袅袅、山村安静祥和的两句是 , 。
(5)“落叶”是秋的典型特征,在杜甫的《登高》中 , ”两句描绘了落叶纷纷的壮阔秋景。
(6)《琵琶行》描写琵琶女不愿出场但又盛情难却的矛盾心情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提起“两弹元勋”和“航天英雄”,大家都 ,有以钱学森为代表的科学家,有以杨利伟为标志的航天员群体。可是,( )。东风基地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发祥地,“两弹一星”的诞生地。身为大漠航天人的后代,作者熟悉自己的父辈——第一代航天人 的创业史,熟悉60多年来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史,也熟悉一代代航天人
的奋斗史,切身体会深藏于他们内心的丰盈与骄傲。她以40多万字左右的作品,生动讲述了两代航天人为实现强军梦的奋斗故事,以及他们的情感经历、家庭生活和精神世界,真实再现了共和国航天发展史的印记。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了如指掌 筚路蓝缕 前赴后继
B.耳熟能详 艰苦卓绝 义无反顾
C.了如指掌 艰苦卓绝 义无反顾
D.耳熟能详 筚路蓝缕 前赴后继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大家对大漠深处的航天人却知之甚少。他们默默奉献,隐身戈壁,是无名英雄
B.提起大漠深处的航天人,大家却知之甚少。他们隐身戈壁,默默奉献,是无名英雄
C.大漠深处的航天人却容易被人们遗忘。他们是无名英雄,隐身戈壁,默默奉献
D.提起大漠深处的航天人,大家却一无所知。他们隐于戈壁,勇于奉献,是无名英雄
2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病句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她以40多万字左右的作品,生动讲述了两代航天人为实现强军梦的奋斗故事,以及他们的情感经历、家庭生活和精神世界。
B.她的作品有40多万字,不但讲述了两代航天人为实现强军梦的奋斗故事,而且刻画了他们的情感经历、精神世界和家庭生活。
C.她以40多万字的作品,生动讲述了两代航天人为实现强军梦的奋斗故事,展现了他们的家庭生活、情感经历和精神世界。
D.她在40多万字左右的作品中,生动讲述了两代航天人为实现强军梦的奋斗故事和家庭生活,展现了他们的情感经历和精神世界。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牙齿是消化食物的重要工具:前方的切牙像铲刀一样,负责切断蔬菜水果等食物:两侧的犬牙像尖刀,负责撕碎坚韧的肉类等食物。后面的前磨牙凸凹不平,负责把食物嚼碎;更靠后的磨牙把前磨牙嚼碎的食物再次咀嚼,使其更加细碎。一般而言,切牙和犬牙的寿命比较长,而 ① 。
每一颗牙齿都很宝贵,需要用心呵护。牙齿如果脱落就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进而造成营养失衡、体质下降。 ② ,那我们就有望在80岁时还保有20颗健康的牙齿。总体来说,目前我国公民的 ③ ,65—74岁年龄段的平均失牙数量为10颗,中青年人群中龋齿和牙周炎的发病率较高。少年儿童也因嗜甜而面临较大的龋齿风险。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上海地铁上,一男子因随地吐痰遭到指责后,竟不停地用污言秽语和指责他的乘客对骂,一黑衣壮汉忍不住,拨开人群走到“吐痰男”跟前踢去一脚,吐痰男顿时安静下来,一语不发,此时,有出来劝架的乘客指责“黑衣男”:“打人是不对的。”更多的人则认可黑衣男的做法。这段视频被上传到网络后,引起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你就其中某一个或某一群人的表现,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题目自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永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1、C【解析】“是对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具体而生动的描述”说法错误。从材料二第一段“在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可知,“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
2、A【解析】B.“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具体目标,分工协作”说法错误。从第四段“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可知,“为了谋生这一具体目标,分工协作”应该是法理社会的特征。C.“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说法错误,依据材料一“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可知,这里只是指出二者的不同,并没有比较二者的优劣。乡土社会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是乡土社会信用的基础,但是法理社会中的信用就需要契约来维护,两者适用环境不同,不能说“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D.“当下中国乡村社会变迁逐渐被现代化所取代”说法错误,依据材料二第四段“中国乡村社会具有着自己的一些特质。正是这些特质,使得乡村变迁与社会现代化并行相随,而非被现代化所取代”可知,乡村变迁与社会现代化并行相随,而非被现代化所取代。故选A。
3、A【解析】“乡土社会”特征包括: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孤立和隔膜,但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人口流动率小,生活富于地方性,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A.“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是与外界完全的隔绝状态,而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可知,乡土社会的隔绝不是绝对的。故A不具有“乡土社会”特征。B.“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体现了“乡土社会”的“乡下人离不了泥土”的特征。C.“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体现出“乡土社会”的“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的特征。D.“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体现出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孤立和隔膜。
4.D(“隐含了对父亲偏爱二姐的行为的不满”于文无据。)
5.B(“说明之前二姐寒暑假出去玩,就是在为这次请假去参军做铺垫”过度解读,二姐之前的出去玩并不就是为参军做铺垫。)
6.①喜欢打猎,对生活具有热情:没有战争的父亲常去打猎,喜欢枪响和硝烟味;②关爱孩子:担心二姐的将来,为二姐提前做好规划;③具有军人的血性、原则性强:母亲提议让二姐回来,但父亲坚决反对让二姐当逃兵。(每点1分,答满三点得4分,意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7.①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进入“我”这个角色:通过“我”进行叙述,仿佛二姐的故事就发生在眼前;②“我”是故事的叙述者、参与者、见证者,与二姐及其他人物共同构成小说的内容,推动情节的发展:从“我”的视角揭示二姐参军的过程;③丰富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通过“我”的内心活动,如“我真的有些崇拜二姐了”,体现二姐的英勇形象,激发读者的思考与想象。(每点2分,意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8.C 【解析】A.“知”通“智”;B.“有”通“又;D.“生”通“性”。C项没有通假字。
9.A 【解析】A.利:“使……快”。
10.C 【解析】题干句式为定语后置句。A项“吾谁与归”是宾语前置句;B项“而青于蓝”是状语后置句;C项“马之千里者”是定语后置句;D项宾语前置句。
11.B 槁;枯
12.D 【解析】D项“但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描述”错误。古代传记文学大体上包括两类﹐一类是历史传记文学即史传文学﹐一类是杂体传记文学即杂传文学。杂体传记文学包括史传之外的一切具有传记性质的作品,往往能道正史所不能道﹐作家的感情和倾向也更鲜明强烈。
13.D 【解析】D项中“善忘”是成年后,荒怠学业主要是因为不勤奋。
14.C
15.(1)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博学”1分,“日”1分,“参省”1分,句意1分)
(2)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水”1分,“绝”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默写它,也不会有多大的错误。依仗这样的本事就放任自流,喜欢和巧言善辩、喝酒的人交往,一个月,没有几天在看书。所以,即使有很强的记忆力,也常常荒废在不勤奋上。
近几年来,非常勤奋,后悔以前的所作所为;然而聪明已经耗尽,大概不如以前的十分之二,每看一件事,心中反复推敲几遍,合上书还是感到茫然不知,就又不知道了。所以即使有勤奋刻苦的辛劳,却常常荒废在善忘,嗨!损害我的学业的,常常是这两种情况。最近读《齐史》,看到孙摩答邢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  
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摘录几千条,编为几卷,取名为《精骑集》。
啊!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
16. C 【解析】“……写人们怜惜海棠花的零落,为它写下诗词歌赋来表达惋伤”理解错误。“人怜格异诗重赋”意思是人们因为喜爱海棠花的品格,所以为它写诗作赋,诗中“怜”有喜爱之意。
17.①运用了对比手法,“繁于桃李盛于梅”,通过与“桃李”“梅”的对比来突出海棠花的繁盛的特点。②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颈联通过人和蝶侧面烘托海棠花的品格与芳香。③通过这些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海棠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每点2分)
首联“繁于桃李盛于梅,寒食旬前社后开”,诗一开始将海棠花与桃李和梅花相比,突出了海棠花的繁荣、茂盛,并交代了其开花时间是在社日之后到寒食节前。颔联“半月暄和留艳态,两时风雨免伤摧”,写天气暖和,海棠花开留下娇艳的美态,此时风雨祥和,避免摧伤那娇艳的花朵。说明大自然对海棠花格外照顾,为它提供了优越的生长环境。
颈联“人怜格异诗重赋,蝶恋香多夜更来”,诗人喜爱海棠花的品格奇特,多谢诗赋赞美,蝴蝶贪念它的香气浓郁,夜里又飞回花间来。表现了对海棠花极度的喜爱之情。尾联“犹得残红向春暮,牡丹相继发池台”,写暮春时节,还有未凋残的海棠花在开放,与牡丹花相继绽放在池台边。将海棠花与花王牡丹相提并论,突出了海棠花的美丽高雅。
18.(1)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3)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4)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5)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6)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19.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组:“耳熟能详”,指听得多了,能够很清楚、很详细的复述出来;“了如指掌”,形容对情况非常清楚,像指着自己的手掌给别人看。 语境是“两弹元勋”和“航天英雄”,大家听多了都知道,故选“耳熟能详”。
第二组:“筚路蓝缕”,指驾着简陋的柴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道路,形容创业的艰苦;“艰苦卓绝”,形容斗争十分艰苦,超出寻常。 语境是说“第一代航天人”的创业史的,故选“筚路蓝缕”。
第三组:“前赴后继”,前面的人上去,后面的人就跟上去,形容奋勇前进,连续不断; “义无反顾”,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对不能退缩回头。 语境是一代代航天人的奋斗史,故选“前赴后继”。 故选 D。
20.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依据括号前的提示语“可是”,“可是”表明情况和前面相反,根据首句“提起‘两弹 元勋’和‘航天英雄’,大家耳熟能详”可知,所填句子的句式应与之对应,据此可以排除 AC。
B 项“知之甚少”形容知道的人很少,D 项“无所知”形容一点儿也不知道。人们对于“航天人”不是无所知,而是知之甚少,由此排除 D。 故选 B。
21.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
①不合逻辑。“40 多万字左右”,应把“多”或者“左右”删去。排除 A。
②搭配不当。“讲述”和“精神世界”搭配不当,和“精神世界”搭配的应是“展现”, 排除 A;且“刻画”和“经历”与“生活”搭配不当,应把“刻画”改为“展现”,排除 B。
③语序不当。“家庭生活”是物质层面的,“情感经历”和“精神世界”是精神层面的,属于一个类别,表述的顺序先是物质层面,再是精神层面;且 D 项“奋斗故事和家庭生活”并列不当,“家庭生活”应和“情感经历和精神世界”并列,排除 D。
故选 C。
22. ①磨牙的寿命比较短
②如果用心呵护牙齿
③牙齿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23. 参考例文:
“黑衣男”的正义可以更具温情
男子地铁车厢内随地吐痰遭一女士指责后,反而用污言秽语辱骂,连身边的小孩和老人都毫不顾及,终被黑衣壮汉踢脚教训。事件发生后,义愤填膺者有之,拍手称快者亦之。但无论何种反应,都意味着正义尚在、公道犹存。这正是这件事让人欣慰的地方,让人能触摸到人性温暖的地方。
按理,出脚伤人,以暴制暴等反文明的行为总是不对的,但民调显示,认为“黑衣男”该踢的占七成,原因就在于“黑衣男”的“暴”并非简单的“暴”,至少在特定情境下特殊时间里可控状态下的“暴”,是轻微暴力,而非流氓暴力,是一定限度内可控范围下且裹挟着正义与公道色彩的暴力。(概念厘定与概念区分)
为什么说“黑衣男”的“暴”是具有公道色彩的呢?在近于失控的情况下,面对一个基本素养严重缺少又无法明理的人,道德约束乏力,法制管教艰难,选择“暂时性轻暴力”可能是“吐痰男”最熟悉最易接受的路径,这可能正适合他当下的认知水平。“黑衣男”暴力的动机是想控制局势,结果也达到了目的;程度上有分寸,那一脚的效力连轻伤的级别都达不到,且毫无穷追猛打之势,旨在局势的掌控,所以,尽管这种具有正义色彩的暴力依然是反文明的,不能被提出和被鼓励,却可以被理解。与“理中客”相比,人们的情感更激赏”黑衣男“,这既是人性光亮的所在,更是正义与公道本身的力量体现。为“黑衣男”设身处地所想的这份“情”只要建立在对社会公序的维护与人性最深沉的爱的基础上,都可以被理解。
这不是替“黑衣男”开脱,身具正义的勇士也无需别人担责。整个事件中我反而觉得“吐痰男”才是最可怜、最值得同情的一个。不能随地吐痰、不在妇幼老弱面前大声辱骂,这连几岁大的孩子都熟知的常理,“吐痰男”却浑然不觉,且似乎“理直气壮”,可见受弊之深。显然,与正常人相比,“吐痰男”有太多的教育缺失,这种缺失是一种不公平,因为它很大程度源于社会的各种因素。心理上的病痛较之身理上的病痛更严重,更凄惨。既如此,社会就有责任帮他,而不是在道义上遗弃他。
所以,当地文明办如果不把工作止于发发文件,写写总结,至少遇到特殊个案时能走出户外,协同“黑衣男”一起上门服务,握手言和,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帮吐痰男弥补缺失的礼仪知识,甚至解决他生活上的一些困难,相信“中国制造”的将不再是被网有定性的“渣男”,这称谓,毕竟搁在谁头上都会不好受。若是“正义”之上更有“温情”弥漫,于公于私都将是好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