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课时作业(含解析)(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课时作业(含解析)(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1-13 17:07:58

文档简介

第一节 人口分布
基础练 进阶训练第一层
知识点1 世界人口分布的整体特点
  读世界人口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
1.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  )
A.温带沿海 B.热带平原
C.高山高原 D.寒带内陆
2.位于人口稠密纬度带,但人口稀少的地区是(  )
A.中南半岛 B.刚果盆地
C.阿拉伯半岛 D.西欧平原
知识点2 世界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
  截至2020年,全球人口总数突破78亿,主要分布在70°N至50°S地区,下图为纬度每隔10°范围内分布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比重图。据此完成3~4题。
3.全球人口占比最大的纬度范围是(  )
A.10°S~20°S B.40°N~50°N
C.30°N~40°N D.20°N~30°N
4.各纬度地区人口分布差异大,其中(  )
A.赤道地区水热丰富,人口分布集中
B.热带高原地区气候凉爽,适宜居住
C.30°N附近各地人口密度均较大
D.北温带地区因开发早人口较南温带多
知识点3 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
  世界人口分布最显著的特点是不均衡性,形成了明显的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疏区。目前全世界大约3/4的人口分布在5%的陆地上。据此完成5~7题。
5.在世界上,人口稀疏区往往(  )
A.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B.深居内陆、气候湿润
C.气候恶劣、远离海洋 D.靠近沿海、土壤肥沃
6.在热带多雨地区,人口稠密的地方不是平原,而是高原和山地。其影响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水源
C.土壤 D.气候
7.我国人口分布可以分为东南和西北疏密悬殊的两部分,东南半壁人口稠密,西北半壁人口稀疏,此界线是(  )
A.漠河—腾冲线 B.秦岭—淮河一线
C.800毫米等降水量线 D.黑河—腾冲线
知识点4 影响人口分布的人文因素
  下图是南美洲部分地区人口分布图。读图,完成8~9题。
8.该地区人口分布(  )
A.平原多,高原少 B.北方多,南方少
C.东南多,西北少 D.内陆多,沿海少
9.影响该地区东南部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水源
C.矿产 D.经济
易错练 进阶训练第二层
易错点1 不能根据图中信息判读人口分布特征
人口丰度指某地区的人口密度与所属国家人口密度的比值。根据人口丰度的数值可将中国边境地区分为人口极端稀疏区、人口绝对稀疏区、人口相对稀疏区、人口密度均下区、人口密度均上区五类。下图示意2000~2010年中国边境内外人口丰度及变化。读图,完成10~12题。
10.图示时期中国边境人口集中分布于(  )
A.东北边境外 B.东北边境内
C.西北边境内 D.西南边境内
11.在中国东北边境内,形成中蒙与中朝人口丰度差异的原因是(  )
A.气候 B.地形
C.文化 D.历史
12.2000~2010年,中国边境人口丰度的变化趋势是(  )
A.边境内整体呈减少趋势
B.边境外整体呈减少趋势
C.东北边境涨幅较小
D.西南边境减少较明显
易错点2 不能根据区域的特征判读影响人口分布的原因
[2023·云南省弥勒市四中月考]石羊河发源于祁连山脉北侧,其流域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东部,为河西走廊三大内陆河流域之一,是甘肃主要灌溉农业区,农田灌溉面积占46%。石羊河流域人口占河西走廊地区总人口的50%,流域内人口增长速度较快。近年来,石羊河流域下游地区人口密度增加缓慢,甚至有减少趋势。下图为2016年石羊河流域人口密度分布图。据此完成13~14题。
13.石羊河流域西南部人口密度大的原因主要是(  )
A.路网密集,交通便利
B.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C.海拔较高,气候适宜
D.河流较多,水源丰富
14.近年来,影响石羊河流域下游地区人口密度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全球气候变暖,蒸发加剧
B.下游水源短缺,土地退化
C.上游经济发达,迁入人多
D.人口趋老龄化,新生儿少
能力练 进阶训练第三层
三岔河发源于贵州西部高原乌蒙山脉东麓,一般认为是乌江的正源。三岔河河段两岸地势起伏较大,河谷深且陡峭,水流湍急;该地区为湿热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图1示意乌江三岔河河段两岸各海拔的人口数量,图2示意乌江三岔河河段两岸各海拔的人口密度。据此完成15~16题。
15.乌江三岔河河段两岸海拔1 000 m以下地区(  )
A.人口数量最多
B.人口密度最大
C.聚落数量较多
D.人口空间分布较集中
16.影响三岔河河段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气候 B.矿产、水源
C.地形、矿产 D.土地、文化
“亚洲之弧”又称“亚洲的胡焕庸线”,该线以东、以南从古至今都是文明繁盛之地。如图示意亚洲人口分布(人/km2)。据此完成17~19题。
17.形成“亚洲之弧”的根本原因是(  )
A.经济差异 B.政策差异
C.文化差异 D.自然差异
18.“亚洲之弧”两侧人口密度差异最显著的分段是(  )
A.Ⅰ段 B.Ⅱ段
C.Ⅲ段 D.Ⅳ段
19.“亚洲之弧 Ⅲ段”两侧人口密度差异显著,主要是因为该段(  )
①东南侧纬度较低,气候炎热 ②东南侧地势较低,土壤肥沃 ③西北侧深居内陆,降水较少 ④西北侧地表崎岖,矿产稀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下图为广东省2020年人口密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20~22题。
20.广东省人口密度分布规律为(  )
A.北部人口密度大于南部
B.北部向南部沿海总体呈增大趋势
C.西部人口密度大于东部
D.西北人口密度总体最大
21.造成广东省人口分布格局的主导因素是(  )
A.经济差距 B.文化差异
C.气候差异 D.水源分布
22.缓解广东省人口分布不均的首选措施是(  )
A.鼓励生育 B.政策移民
C.经济区域协调 D.治理环境
2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山东省是我国的人口大省和经济大省,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中部和南部为突起的鲁中南山地丘陵,东部是起伏和缓的丘陵,西部和北部是黄河冲积而成的鲁西北平原。历史上黄河下游多次改道,每一次改道都会形成巨大的黄泛区;入海口处由于海水入侵,土壤盐碱化严重。图1示意山东省地形、矿产分布,图2示意2012年山东17地市人口密度。
(1)根据图2,描述山东省人口分布特点。
(2)分析山东省人口众多的原因。
(3)与菏泽相比,东营人口密度较________,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第一节 人口分布
基础练
1~2.答案:1.A 2.C
解析:第1题,由右图可知,人口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由左图可知,人口主要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第2题,中南半岛、西欧平原位于人口稠密纬度带,且人口稠密;刚果盆地位于赤道附近,不属于人口稠密纬度带;阿拉伯半岛位于人口稠密纬度带,但主要是沙漠气候区,炎热干燥,人口稀少。
3~4.答案:3.D 4.B
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10°S~20°S人口占比为2.0%;40°N~50°N人口占比为15.6%;30°N~40°N人口占比为22.4%;20°N~30°N人口占比为23.2%,20°N~30°N人口占比最大。第4题,由图可知,赤道地区终年高温多雨,不适宜居住,人口分布较少;热带高原地区气候较为凉爽,适宜居住;30°N附近人口主要分布在气候较为适宜、地形较为平坦的大陆东部地区,干旱的沙漠地区和高原山地地区人口密度小;北温带地区人口比南温带地区多,主要是因为北温带陆地面积大。
5~7.答案:5.C 6.D 7.D
解析:第5题,世界上人口稀疏区往往分布在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气候干旱恶劣的地区,这些地区不适宜人类生存,故人口稀少;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的地区,靠近沿海、土壤肥沃的地区,自然条件比较优越,交通便利,人口往往比较稠密。第6题,热带多雨地区,平原气候湿热,蚊虫滋生,不利于人类生存;高原和山地气候较为凉爽,蚊虫少,有利于人类生存。因此影响热带多雨地区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气候。水源是影响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山区地形复杂,一般人口分布较少;土壤也会影响人口分布,但不是导致热带多雨地区人口分布在高原和山地的主要因素。第7题,“胡焕庸线以西以北地区,以高原、山地为主,气候干旱,自然环境恶劣,人口稀疏,而以东以南地区以平原、丘陵为主,季风气候显著,自然环境较好,人口稠密,该线是黑龙江的黑河至云南的腾冲一线。秦岭—淮河一线呈东西走向,同时也为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是我国南方和北方分界线,与题意的东南半壁人口稠密,西北半壁人口稀疏不符合。
8~9.答案:8.C 9.D
解析:第8题,由图可知,图示区域主要位于巴西。该地区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西北内陆人口稀少;北部平原地区人口稀少。第9题,东南部地区气候条件优越,海陆交通便利,经济发展较早,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稠密。
易错练
10~12.答案:10.D 11.A 12.B
解析:第10题,由图可知,中国边境地区人口分布基本格局是南密北疏;境内外人口密度相比较,东北和西北边境是境内大于境外,西南边境则相反。图示时期中国边境人口集中分布于西南边境内。第11题,中朝边界为季风气候,气候较湿润,适宜人口分布,气候是形成中蒙与中朝人口丰度差异的原因。在中国东北边境内,中蒙边界多高原,地形相对平坦;中朝边界多山地、河流,地形起伏大,平坦地形利于人口分布,但中蒙人口丰度低于中朝;中蒙边界内外的文化相似,中朝边界内外的文化也相似,所以文化不是形成中蒙与中朝人口丰度差异的原因;中蒙和中朝都在建国初期建立了外交关系,历史不是形成中蒙与中朝人口丰度差异的原因。中蒙边界距海较远,降水少,较干旱,环境承载力低,不适合人类大量分布。第12题,由图可知,中朝边境外升内降(上升幅度小),中俄、中蒙边境内外均降,西北4国边境内升外降,西南7国边境内外升降比例相当。境内东北人口丰度显著减少,西北边境、西南边境人口丰度增幅整体大于0,边境内整体不呈减少趋势;境外东北边境、西北边境及西南边境大部分地区人口丰度增幅整体小于0,所以边境外整体呈减少趋势。
13~14.答案:13.D 14.B
解析:第13题,石羊河发源于祁连山脉北侧,为河西走廊三大内陆河流域之一,因此石羊河流域西南部接近河流上游,水源丰富,而东北部是下游,内流河越往下游水越少,因此石羊河流域西南部人口密度大的原因主要是河流较多,水源丰富。路网密集,交通便利是人口集中的后果;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是影响人口密度的次要因素;该地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条件较差。第14题,近年来,石羊河流域下游地区人口密度增加缓慢,甚至有减少趋势。原因应该是上游人口增加,过度用水导致下游水源短缺,土地退化;全球气候变暖,蒸发加剧对河流上下游都有影响;上游经济发达,迁入人多和人口趋老龄化,新生儿少是影响该地区人口密度变化的次要条件。
能力练
15~16.答案:15.D 16.A
解析:第15题,由图可知,三岔河河段两岸海拔1400~1600m处人口数量最多;海拔1200~1400m处人口密度最大;材料中强调海拔1000m以下的河谷两岸地势陡峭,河谷较深且气候湿热,人口分布数量少,聚落数量也应较少;海拔1000m以下的地区自然环境条件较差,适宜生活的区域较少,因此河谷两岸人口应集中分布在自然环境优越的地区。第16题,由图文材料可知,三岔河河段气候湿热,河流两岸地势陡峭,人口主要分布在气候相对凉爽且具有一定高度的山地缓坡地带;矿产资源、文化对三岔河河段人口分布影响不明显。
17~19.答案:17.D 18.B 19.C
解析:第17题,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是自然环境因素,“亚洲之弧”两侧的气候、地形、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明显,农业自然条件差异大,这条线以东以南地区由于自然环境优越,导致农业基础好,经济条件好,交通发达,人口集中分布。经济的差异也是由自然差异导致的;形成“亚洲之弧”与政策、文化关系不大。第18题,Ⅰ段、Ⅳ段两侧人口密度都<10;Ⅱ段南侧人口密度>100,北侧人口密度<10,Ⅲ段东侧人口密度>100,西侧人口密度<10,但是Ⅱ段是青藏高原与印度半岛,Ⅲ段是我国东部沿海与西北内陆,显然人口密度差异最显著的是Ⅱ段,而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高寒,人烟稀少,印度目前的人口密度已经达到平均每平方千米382人,相当于中国人口密度的2.5倍。第19题,Ⅲ段代表我国东南部沿海与西北内陆,而由图可知,Ⅲ段东南侧人口稠密,Ⅲ段西北侧人口稀疏,东南侧主要属于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气候条件适宜,人口众多,西北侧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到达的水汽少,导致降水较少,不适宜人类居住。东南侧以平原、丘陵为主,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西北侧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但是矿产资源丰富。
20~22.答案:20.B 21.A 22.C
解析:第20题,由图可知,广东省人口密度北部小于南部;北部向南部沿海总体呈增大趋势;西部人口密度小于东部;西北人口密度总体最小。第21题,造成广东省人口分布格局的主导因素是经济差距,南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稠密。广东省文化差异、气候差异、水源分布差异较小。第22题,缓解广东省人口分布不均的首选措施是缩小南北经济差距,经济区域协调。鼓励生育、政策移民对人口分布有一定影响,但不是首选措施;治理环境对人口分布影响不大。
23.答案:(1)分布不均,西南多,东北少(由西南向东北递减)。
(2)自然原因:多平原、低山丘陵,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矿产、水产品等自然资源较丰富。
社会经济原因:开发历史悠久;工农业发达(经济基础较好);交通便利。
(3)小(低) 位于黄河入海口,洪涝等自然灾害频发;地势低洼,海水入侵,土壤盐碱化严重(或土壤肥力低);开发历史短。
解析:第(1)题,根据图2可知,总体而言,山东省人口分布呈不均衡的特点,人口分布主要集中在西南部,东北部较少。第(2)题,结合区域地理特征可知,山东省人口众多的原因,可从自然原因和社会经济原因两方面进行分析。自然原因方面可从气候、地形、资源等角度分析。社会经济原因方面可从开发历史、经济基础及位置角度等分析。第(3)题,读图2可知,相比而言,东营人口密度更小。结合图1以及材料信息可知,东营位于黄河入海口,历史上黄河下游多次改道,其洪涝等自然灾害频发;其次,根据材料“入海口处由于海水入侵,土壤盐碱化严重”可知,东营位于黄河入海口附近,地势低洼,受海水入侵的影响,土壤盐碱化严重,不适合发展农业生产,人口密度较低;最后,东营市开发历史短(1983年东营市才正式挂牌成立),人口密度较低。第二节 人口迁移
基础练 进阶训练第一层
知识点1 人口迁移的判断
小王是陕西榆林人,小时候一直生活在榆林。下表为小王的一段经历。据此完成1~2题。
序号 时间 经历
① 2011年9月 考入西安某重点高中
② 2014年9月 考入北京师范大学
③ 2016年8月 到哈尔滨旅游
④ 2017年9月 到西安某中学实习
⑤ 2018年9月 到西安某重点中学从教
1.小王的经历中,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③⑤ D.①②⑤
2.小王在北京上学期间发现,每年春节前后,北京市人口数量发生巨大变化。节前人口数量迅速减少,节后人口数量迅速增大。北京春节前后人口的变化属于(  )
A.人口自然变化 B.人口迁移
C.人口流动 D.人口分布
知识点2 人口迁移的影响
日前,济南市出台《2021年关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人才集聚的若干措施》,主要包括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全面实施大学生留济创业就业工程、全面保障落户权益等内容。为把济南建成“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助力。据此完成3~4题。
3.济南市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常住户籍人口 B.储备高素质人才
C.缓解学生就业压力 D.提高城市知名度
4.全面实施大学生留济创业就业工程对济南市的影响表现在(  )
①降低城市管理难度 ②增加城市创新活力 
③缓解就业压力问题④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知识点3 影响人口迁移的自然因素
人口迁移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逐渐减弱,社会环境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逐渐增强。据此完成5~6题。
5.美国很多老年人在退休后向南方迁移,其主要原因是(  )
A.南方气候较好 B.南方经济发达
C.南方资源丰富 D.南方生活方便
6.历史上,我国北部草原地区的游牧民族迁移频率很高,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气候 B.水源
C.土地资源 D.矿产资源
知识点4 影响人口迁移的人文因素
  下图示意我国中部某城市人口迁移的年龄构成分布。据此完成7~8题。
7.影响占比最高年龄段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 B.政治
C.交通 D.家庭
8.60岁以上年龄段人口迁移比重较小的主要原因是老年人(  )
A.数量较少 B.自理能力强
C.经济收入高 D.异地生活不便
知识点5 国际人口迁移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世界人口流向发生了显著变化。据此完成9~10题。
9.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人口流向主要表现为(  )
①“旧大陆”迁向“新大陆” ②“新大陆”迁向“旧大陆” ③已开发地区迁向未开发地区 ④未开发地区迁向已开发地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0.符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主要方向的是(  )
A.埃及迁往法国 B.英国迁往美国
C.印度迁往巴西 D.美国迁往中国
知识点6 国内人口迁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人口迁移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据此完成11~12题。
11.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特点是(  )
A.迁移规模大、频率高
B.从内陆地区迁向沿海地区
C.有计划、有组织地迁移
D.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
12.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是(  )
A.自发性迁移减少
B.移民的主要目的是务工和经商
C.人口迁移主要流向西部地区
D.人口迁移主要流向边疆地区
易错练 进阶训练第二层
易错点1 不能根据不同时期人口迁移变化判读人口迁移特征及影响
  [2023·河北省承德市高一下学期期末]人口迁移是区域人口结构、城镇化进程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1985~2020年中国省际人口迁移规模从约1 100万人增加至5 168万人,而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也在2020年末达到63.89%。下图示意2000~2020年中国各区域人口迁出率、人口迁入率,其中人口净迁出率=人口迁出率-人口迁入率(单位:%)。据此完成13~15题。
13.2000~2020年,我国(  )
A.东部地区人口净迁入增幅持续增大
B.中部地区人口回流趋势增强
C.东北地区人口净迁入降幅变化平稳
D.西部地区人口外流规模增大
14.现阶段东部地区依然是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入地区,主要是因为东部地区(  )
A.生活消费成本较低 B.交通通信发达
C.自然环境优越 D.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15.我国人口大量迁入城镇可能会导致我国乡村地区(  )
A.耕地撂荒现象明显增多
B.新宅基地数量剧增
C.家庭老幼人口占比下降
D.人地矛盾更加突出
易错点2 对于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判读错误
[2023·福建省漳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下图示意1980~2014年深圳市本科及以上高学历人才迁入数量与占比的年际变化。据此完成16~18题。
16.导致1980~2014年深圳市迁入人口数量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自然资源丰富 B.生态环境优美
C.就业机会较多 D.国家政策优惠
17.2000~2014年深圳市高学历人才迁入占比降低的原因可能是(  )
A.购房优惠力度小 B.产业结构不完善
C.城市发展潜力小 D.地理位置偏僻
18.为进一步提高深圳对高学历人才的吸引力,可采取的措施是(  )
A.落实高学历人才引进政策
B.控制周边城市发展速度
C.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
D.扩大深圳市的城市规模
能力练 进阶训练第三层
[2023·辽宁省锦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的人口迁移经历了三个阶段(下图)。在此过程中,县城和中心城市人口保持缓慢增长。据此完成19~20题。
19.下列符合甘肃省人口迁移特征的是(  )
A.迁移距离呈增加趋势
B.一直以乡村向城镇迁移为主
C.迁移规模呈减小趋势
D.区域内人口迁移的比重增加
20.促使甘肃省人口迁移方向变化的最主要条件是(  )
A.区域间经济差距减小
B.乡镇企业的发展
C.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
D.交通条件的改善
近些年,我国沿海某省份人口变动存在一些新的特征,这些新变动对该省的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下表为该省不同年份60岁及以上人口统计表。据此完成21~22题。
年份 2010年 2016年 2021年
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万人) 675 925 1 095
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 15.4 21.4 25.9
21.由表中数据分析,造成该省人口总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发展迅速 B.人口政策调整
C.人口不断外迁 D.平均寿命延长
22.近十年来人口变化特点对该省的主要影响是(  )
A.就业压力减小 B.消费能力减弱
C.产业升级加快 D.环境质量改善
[2023·河南省周口市高一下学期期末]常住人口=户籍常住人口+常住外来人口。下表示意2017~2022年北京市户籍常住人口数量与常住外来人口数量变化。读表,完成23~24题。
年份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常住外来人口数量(万人) 1 338.9 1 343.5 1 346.6 1 349.4 1 353.8 1 359.2
户籍常住人口数量(万人) 855.5 848.2 843.5 839.6 834.8 825.1
23.2017~2022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密度(  )
A.先升后降 B.持续上升
C.先降后升 D.持续下降
24.近年来北京市常住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包括(  )
①社会经济发达 ②生活成本高昂 ③户籍政策影响 ④产业转型升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5.[2023·包头市高一下学期期末]阅读文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批农民离开家乡,来到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成为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一支生力军。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介绍,农民工已成为中国产业工人的主体,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88亿,其中外出农民工1.73亿(2018年)。
在春节期间,大量的农民工回家过年,一些工厂招不到工人,只得减产或停业。现在,我国的许多工业和城市已经离不开农民工了。
(1)结合所见所闻,列举城市里的农民工主要从事的行业,并说明这些行业的共同特点。
(2)分析促使这种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原因。
(3)城市中的农民工普遍面临收入低、住房医疗无保障、子女入学难等问题,请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合理化建议。
第二节 人口迁移
基础练
1~2.答案:1.D 2.C
解析:第1题,考入西安某重点高中,居住地由榆林变更为西安,①属于人口迁移;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居住地由西安变更为北京,②属于人口迁移;到西安某重点中学从教,居住地由北京变更为西安,⑤属于人口迁移;到哈尔滨旅游,到西安某中学实习,居住地未发生变化,③④不属于人口迁移。第2题,北京春节前后人口数量的巨大变化主要表现为居住地的短时间变化,属于人口流动。
3~4.答案:3.B 4.C
解析:第3题,由材料可知,本次济南市发布的人口新政策中,针对的主要是大学生,说明该政策的发布是为了进一步吸纳人才,储备高素质劳动力,增加人才储备。能够增加户籍常住人口,但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吸引高素质人才落户济南,并非解决学生就业问题;济南本身知名度高,无须借助该措施来提高城市知名度。第4题,全面实施大学生留济创业就业工程,不会降低城市管理的难度;全面实施大学生留济创业就业工程,能够吸纳高素质人才,增加城市创新活力;全面实施大学生留济创业就业工程,没有增多就业岗位,不会缓解就业压力;全面实施大学生留济创业就业工程,可以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城市产业结构升级。
5~6.答案:5.A 6.B
解析:第5题,美国东北部地区,气候冷湿,不利于老年人生活;南部地区纬度较低,气候较温暖,阳光明媚,故影响该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气候。第6题,游牧民族从事游牧业,往往逐水草而居,影响他们迁移的主要因素是水源。
7~8.答案:7.A 8.D
解析:第7题,由图可知,20~34岁年龄段人口迁移率最高,20~34岁年龄段的人口为青壮年劳动力,影响其迁移的主要因素是寻求就业机会等经济因素。与经济因素相比,政治、交通、家庭对青壮年劳动力的人口迁移影响较小。第8题,60岁以上年龄段为老年人,老年人自理能力较弱、经济收入较低;60岁以上年龄段的总人口数量也较多;老年人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差,受过去生活环境的影响,迁往其他地区会生活不便,迁移的意愿低。
9~10.答案:9.C 10.A
解析:第9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人口由“旧大陆”迁向“新大陆”,由已开发地区迁向未开发地区。第10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主要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
11~12.答案:11.C 12.B
解析:第11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规模比较小,频率比较低,自发迁移和流动少,以有计划、有组织的迁移为主。第12题,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人口的迁移方向主要是从农村到城市,从内陆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人口流动主要是自发性的;移民的主要目的是务工和经商。
易错练
13~15.答案:13.B 14.D 15.A
解析:第13题,人口净迁入率是迁入率减去迁出率,东部地区人口净迁入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小,增幅并未呈现出持续增大;从中部地区人口迁入率持续增加变化可知,中部地区人口回流趋势增强;东北地区迁出率、迁入率差值并不平稳,人口净迁入降幅变化也不平稳;西部地区迁出率、迁入率差值缩小,说明外流人口规模减小。第14题,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就业机会较多,对人口吸引力强。东部地区生活消费成本较高;通信发达、自然环境优越具有一定吸引力,但不是主要原因。第15题,我国人口大量迁入城镇,务农人员减少,可能会导致我国乡村地区耕地撂荒现象明显增多;新宅基地数量减少,家庭老幼人口占比上升,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现象增多,人地矛盾相对缓解。
16~18.答案:16.C 17.B 18.A
解析:第16题,由图可知,深圳迁入人才数量增加,占比变化不大,说明迁入人口增加,其直接原因为深圳经济发达,就业机会较多。深圳自然资源并不丰富;生态环境和国家政策会影响人口迁移,但不是深圳人口迁入的直接原因。第17题,购房优惠力度不只影响高学历人才,不会导致高学历人才迁入占比降低;深圳产业结构不完善,高科技等高层次产业占比较少,对高学历人才吸引力减弱;深圳的发展潜力较大;深圳地理位置优越。第18题,落实高学历人才引进政策,可以增加对高学历人才的吸引力。控制周边城市发展速度会阻碍周边城市发展,不符合国家整体发展要求;劳动密集型企业对高学历人才没有吸引力;扩大城市规模和吸引高学历人才没有直接关系。
能力练
19~20.答案:19.A 20.D
解析:第19题,由图可知,从阶段一到阶段三,人口迁移从区域内迁移到有区域外的人口迁移,迁移距离呈增加趋势。从阶段一到阶段三,乡村一直向外迁移到城镇、县城和中心城市,乡村向各种城镇迁移的都有;迁移规模增大;从阶段一到阶段三,人口迁移从区域内迁移到有区域外的人口迁移,区域内人口迁移的比重下降。第20题,乡镇企业的发展会使区域间经济差距减小,人口迁移规模减少,对迁移方向影响不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影响迁移规模,不影响迁移方向;甘肃省人口迁移方向的变化主要是从乡村到城镇、县城和中心城市之间的迁移,再到跨区域的迁移,说明交通条件改善,迁移方向从区域内到区域外。
21~22.答案:21.A 22.C
解析:第21题,由表可知,我国沿海的某省份2010~2021年老年人口不断大幅增加,老龄化变得更加严重。作为东部沿海省份,城镇化水平高,经济发展水平高、速度快,产业升级减少了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入,使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这一期间,国家一直鼓励生育,新生儿增多,会降低老龄化,但是与表格显示信息不符;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可以就地就业,基本不需要外迁,外迁人口很少,对老龄化基本无影响;平均寿命的延长会影响人口老龄化,但是在11年内平均寿命不会有显著的影响,不是人口老龄化加重的主要原因。第22题,该省十年来老年人口大幅增加,老龄化变得更加严重,缺少青壮年劳动力,这将促使劳动密集型企业外迁,本地企业进行升级,减少对劳动力数量的依赖,加速该省的产业升级速度。该省产业升级对劳动力数量需要减少,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就业压力;该省为我国东部沿海省份,经济发展水平高,老龄化的加重会促进医疗保健行业的发展,不会减弱居民的消费能力;老龄化的加重,对环境质量的改善效果并不明显。
23~24.答案:23.D 24.D
解析:第23题,由材料可知,常住人口=户籍常住人口+常住外来人口,而由表可知,2017~2022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数量持续下降,故其常住人口密度也持续下降。第24题,近年来北京市常住人口数量持续下降,与生活成本高昂、产业转型升级及严格的落户制度等密切相关。社会经济发达有利于人口迁入,而非人口迁出。
25.答案:(1)从事行业:体力要求较高的建筑工;城市清洁和环境保护的操作工种(环卫);绿化养护的苗木工;居住家中的钟点工或保姆、厨师、服务员(家政服务);安保工作等。
共同特点:收入低,待遇低;工作环境差,技术培训少,职业病和工伤事故多;工作时间长等。
(2)农村体制改革,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农村文化落后,劳动艰辛,生态环境压力大;城乡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经济收入差距悬殊;城市的医疗、教育水平高;国家户籍制度改革为流动人口的大量涌现提供了机会。
(3)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让农民举家进城落户;实施居住证制度,保障居住证持有人享有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健全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机制,让进到城市的农村人口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市民权利;大力发展大中城市,鼓励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支持农民工回乡创业,建设新农村;加强农民工的培训,提高农民工的素质;控制农民工进城的数量。
解析:第(1)题,城市里的农民工主要从事的行业一般是体力要求较高、文化素质不高的建筑工;城市清洁和环境保护的操作工种(环卫工人);绿化养护的苗木工,负责浇水、修剪;居住家中的钟点工或保姆、厨师、服务员(家政服务人员);安保工作(保安)等。这些行业的共同特点是工资收入低,待遇低;工作环境差,脏乱差;技术培训少,职业病和工伤事故多,劳动保障少;工作时间长,不稳定等。第(2)题,大批农民离开家乡,来到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成为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一支生力军,主要原因是中国农村体制改革,生产力水平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多,需要解决就业问题;早期农村文化落后,劳动艰辛,生态环境压力大,生活贫困,促使人口迁出;城乡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经济收入差距悬殊,对农民工吸引力大;城市的医疗、教育水平高,农民工为子女上学迁往城市;国家户籍制度改革为流动人口的大量涌现提供了机会,政策提供了机会。第(3)题,城市中的农民工普遍面临收入低、住房医疗无保障、子女入学难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减少限制,让农民举家进城落户;实施居住证制度,保障居住证持有人享有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和原有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健全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机制,让进到城市的农村人口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市民权利;大力发展大中城市,鼓励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减少迁移距离,减少文化等差异的影响;支持农民工回乡创业,建设新农村,促进农村健康发展;加强农民工的培训,提高农民工的素质,提高生产效率,增加致富途径;控制农民工进城的数量,减少城镇化问题。第三节 人口容量
基础练 进阶训练第一层
知识点1  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
[2023·山东威海期末]“木桶效应”是指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图)。甘肃敦煌莫高窟为世界文化遗产,旅游旺季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据此完成1~2题。
1.制约甘肃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气候资源 B.土地资源
C.水资源 D.矿产资源
2.莫高窟在旅游旺季的日接待游客极限容量为5 280人次,该数值主要取决于景区的(  )
A.资源环境承载力  B.人口密度
C.知名度 D.土壤环境承载力
知识点2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估算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某区域在既定的对外联系、经济技术水平、社会文化条件下,由本地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所决定的人口规模。据此完成3~4题。
3.对资源环境承载力可以进行定量的估计,其原因是(  )
A.科技发展速度很缓慢
B.现有资源的总量是确定的
C.人口的消费水平在不断变化
D.资源环境承载力具有相对确定性
4.原始社会时期资源环境承载力(  )
A.比现在小得多 B.比现在大得多
C.与现在相当 D.无法比较
知识点3 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措施
某评测机构从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能源承载力、大气环境容量以及水环境容量五个方面来确定研究区域的综合承载力,其大小最终取决于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瓶颈”作用的一方面。读某市综合承载力测量表,完成5~6题。
综合承载力 可承载人口规模上限/人
土地资源承载力 5 489 090
水资源承载力 3 273 765
能源承载力 6 434 491
大气环境容量 4 528 653
水环境容量 3 083 635
5.该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是(  )
A.水资源承载力 B.能源承载力
C.水环境容量 D.大气环境容量
6.专家预测,2030年该市能源承载力可承载人口规模将增加,最可能是因为该市(  )
A.能源消费总量下降 B.能源总量大幅减少
C.能源利用效率提升 D.区域人口数量增加
知识点4 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
下表是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和人口合理密度表。据此完成7~8题。
气候区 人口合理容量/亿人 人口合理密度/(人·km-2)
热带雨林气候区 28.00 200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9.30 100
地中海气候区 2.25 90
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及温带季风气候区 7.35 30
7.表中所列人口合理容量和人口合理密度测算主要考虑的是(  )
A.社会因素 B.自然因素
C.经济因素 D.历史因素
8.按表格推算,下列气候类型所在地区远没有达到人口合理容量和人口合理密度的是(  )
A.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B.地中海气候区
C.温带季风气候区 D.热带雨林气候区
知识点5 区域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里指出,到2020年,天津市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 450 km2以内,天津市常住人口控制在1 350万人。这“1 350万”是让天津人“活得舒服”的指标。据此完成9~10题。
9.天津市提出的“1 350万”被称为“临界点”,“1 350万”是指(  )
A.人口最高容量 B.人口合理容量
C.资源环境承载力 D.土地承载力
10.针对天津市的人口状况,天津市今后应该(  )
A.挖掘自然资源潜力,积极扩大生产规模
B.鼓励无限制生育,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
C.建立公平的社会秩序,提高生活质量
D.鼓励移民,弥补劳动力不足
易错练 进阶训练第二层
易错点 不能根据相关资料判读区域环境承载力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内容可以分为资源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两个方面,其中资源承载力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承载力、矿产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和森林资源承载力。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位于我国云南省西部。下图示意德宏5县(市)主要资源承载力状况。据此完成11~13题。
11.下列资源承载的人口数量在各县(市)均最多的是(  )
A.土地资源 B.水资源
C.森林资源 D.矿产资源
12.瑞丽人口合理容量的限制性资源为(  )
A.土地资源 B.水资源
C.森林资源 D.矿产资源
13.下列各县(市)中资源承载力水平最低的是(  )
A.陇川 B.盈江
C.芒市 D.梁河
能力练 进阶训练第三层
长江经济带水资源虽然总体上比较丰富,但由于经济快速发展,水资源消耗量大。如图为长江经济带水资源人口承载力等级示意图,等级越低,人口承载力越大。据此完成14~16题。
14.长江经济带水资源人口承载力总体上(  )
A.中部高,两侧低 B.西部高,东部低
C.东南高,西北低 D.东部高,西部低
15.从水资源角度来看,能够保证较大人口增长的省区是(  )
A.江苏 B.重庆
C.贵州 D.四川
16.提高上海水资源人口承载力,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有(  )
①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②加强水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 ③全面推广海水淡化 ④将人口大量迁往中西部省区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023·广西来宾市高一下学期期末]生态足迹就是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体现了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其值越高,人类对生态的破坏也越严重。生态承载力则是在不损害地区生产力的前提下,一个区域有限的资源能供养的最大人口数。下图为2007~2016年广西耕地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图。根据图文完成17~18题。
17.广西耕地人均生态承载力与耕地人均生态足迹的变化关系是(  )
A.正比例 B.反比例
C.正相关 D.负相关
18.广西耕地人均生态足迹一直处于不断上升的原因是(  )
A.人口快速减少
B.过度使用化肥、农药
C.保护农田建设
D.严禁建设用地占用耕地
人口压力指数分为人口经济压力指数和人口资源压力指数。一个地区的人口经济或人口资源压力指数是全国人均经济或资源指标除以该地区相应人均指标后所得的比值。读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人口经济压力指数和人口资源压力指数统计表,完成19~20题。
东部 中部 西部 全国
人口经济压力指数 0.70 1.31 1.58 1.00
人口资源压力指数 1.30 0.93 1.01 1.00
19.下列关于表中人口压力指数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经济压力指数大于1,说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富裕
B.人口资源压力指数小于1,说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超载
C.人口经济压力指数大于1,说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超载
D.人口资源压力指数小于1,说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富裕
20.针对我国东、中、西部人口压力的差异,应采取的措施是(  )
A.中、西部地区控制对东部地区的资源输出
B.东部地区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技术和资金的输出
C.采取有效措施限制东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D.不断扩大中西部地区资源开采规模
[2023·南京市六校联合期中]阅读下表相关信息。据此完成21~22题。
21.依据专家分析,北京市(  )
A.人口合理容量为1 961万人
B.资源环境承载力为2 300万人
C.人口合理容量为3 000万人
D.资源环境承载力为3 000万人
22.要提高北京地区人口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A.制定更加严格的人口流动限制政策
B.加强道路建设,扩大工业生产规模
C.提高城市居民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D.发展科学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
23.[2023·天津部分区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指在一定时期内,特定区域在资源环境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下,所能承受的某一人口规模下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下图是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示意图。
(1)我国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总体分布特征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江苏省单位面积资源环境承载力较高的主要原因。
第三节 人口容量
基础练
1~2.答案:1.C 2.A
解析:第1题,甘肃省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主要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年较差大,降水较少,制约当地环境承载力的最主要因素为数量最少的因素,为水资源,故选C。第2题,游客的数量取决于景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超出景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可能会对景区造成不可逆的损害,故选A。
3~4.答案:3.D 4.A
解析:第3题,在一定时期内,某地区的资源数量、科技发展水平和人口的消费水平大致是一个定值,因此资源环境承载力具有相对确定性,由此我们对资源环境承载力可以进行定量估计。第4题,原始社会科技水平比现在低得多,人们对资源的利用较少,资源环境承载力远比现在小。
5~6.答案:5.C 6.C
解析:第5题,由表可知,水环境容量可承载人口规模上限数值最小,说明制约该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是水环境容量。第6题,能源消费总量下降与能源承载力可承载人口规模增加没有直接关系,只有人均能源消费量下降才会增加能源承载力可承载人口规模;能源总量大幅减少,会导致能源承载力可承载人口规模下降;能源利用效率提升,会使人均能源消费量下降,从而增加能源承载力可承载人口规模;区域内人口数量增加与能源承载力可承载人口规模没有直接关系。
7~8.答案:7.B 8.D
解析:第7题,该表反映了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和人口合理密度,说明这种测算主要考虑的是自然因素中的气候因素。第8题,热带雨林气候区的水热资源极为丰富,从表中信息可知,该气候区的人口合理容量和人口合理密度都最大,而目前该气候区却是世界上人口稀少的地区之一。
9~10.答案:9.B 10.C
解析:第9题,这“1350万”人口是让天津人“活得舒服”的指标,因此天津提出的“1350万”是指当地的人口合理容量;人口最高容量、资源环境承载力、土地承载力都是指环境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第10题,天津人口和产业集中,城市压力巨大,已经不适宜再过度地扩大生产规模;天津人口已经达到天津提出的“1350万”临界点,因此鼓励无限制生育的措施不可取;天津人口集中,城市发展应在建立公平社会秩序、提高生活质量等方向上着力,这是保证人们“活得更舒服”的前提;天津经济发达,人口数量大,劳动力丰富,无须鼓励移民来弥补劳动力不足,鼓励移民有可能导致城市人口膨胀,超过人口合理容量“临界点”,带来很多城市问题。
易错练
11~13.答案:11.C 12.A 13.D
解析:第11题,由图可知,森林资源的承载力是超高等承载力和高等承载力,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的承载力都是高等承载力和中等承载力,所以森林资源承载的人口数量在各县(市)均最多。第12题,由图可知,瑞丽土地资源的承载力是中等承载力,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的承载力都是高等承载力,所以瑞丽人口合理容量的限制性资源为土地资源。第13题,由图可知,陇川各种资源的承载力是高等承载力,盈江、芒市各种资源的承载力是高等承载力和超高等承载力,梁河各种资源的承载力是中等承载力和高等承载力,所以梁河资源承载力水平最低。
能力练
14~16.答案:14.B 15.D 16.A
解析:第14题,由材料可知,水资源人口承载力等级示意图,等级越低,人口承载力越大。由图可知,长江经济带水资源人口承载力总体上西部高、东部低。第15题,从水资源角度来看,能够保证较大人口增长的省区应是水资源人口承载力较大的地区,即图示等级1的地区,主要是四川、云南、江西。第16题,提高上海水资源人口承载力,可加强水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治理水污染;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全面推广海水淡化成本较高,不符合现实状况;将人口大量迁往中西部省区不符合现实状况。
17~18.答案:17.D 18.B
解析:第17题,由图可知,广西耕地人均生态承载力不断下降,而耕地人均生态足迹不断上升,两者的变化关系是负相关。第18题,由材料“其值越高,人类对生态的破坏也越严重”,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B选项属于人类对耕地的破坏。
19~20.答案:19.D 20.B
解析:第19题,人口资源压力指数小于1,说明环境压力小,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富裕。人口经济压力指数只能反映经济人口承载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无关。第20题,由表可知,东部地区人口经济压力指数较小,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技术和资金的输出。我国中、西部地区人口资源压力指数较小,应加大对东部地区的资源输出;问题应在发展中解决,不能限制东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中、西部地区经济压力指数大,说明经济相对落后,应加快中、西部地区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发展,减轻经济发展压力。
21~22.答案:21.D 22.D
解析:第21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指一个地区充分利用资源,最大容纳的人口数量,表中北京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为3000万,人口合理容量是指不仅能满足经济发展,还要维持较好的环境和生活质量的环境人口容量,表中的北京为2300万,故北京市人口合理容量为2300万人,资源环境承载力为3000万人。第22题,消费水平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呈负相关;严格限制人口流动,不能提高环境承载力,加强道路建设,扩大工业生产规模会使建筑用地增加,绿地减少,不利于提高环境承载力。
23.答案:(1)东高西低(分布不均或由沿海向内陆呈递减趋势)
(2)水热条件好,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经济发展水平高;科技水平高;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程度高。
解析:第(1)题,结合图例很明显能看出,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东高西低(自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呈减小的趋势)。第(2)题,江苏省位于东部季风气候区,降水多,水资源丰富;江苏省地处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科技水平高,资源利用效率高;同时对外开放程度高,可从其他地区调入的资源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