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基础练 进阶训练第一层
知识点1 乡村土地利用形式
图1为云南省寻甸县塘子村鸟瞰图,图2示意该村土地利用结构。据此完成1~2题。
1.该乡村聚落的空间结构特点是( )
A.结构简单,农业区规模较大
B.结构简单,农业区规模较小
C.结构复杂,居住区和公共服务区规模较小
D.结构复杂,居住区和公共服务区规模较大
2.在我国一些发达地区的乡村,过去分散的一家一户的庭院正转变为统一规划的居住区,这样有利于( )
A.分散设置基础设施
B.集约利用乡村空间
C.分散农业生产区
D.功能区逐渐淡化
知识点2 乡村内部空间结构
乡村空间结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社会生产力变化不断发展变化的。据此完成3~4题。
3.乡村在形成初期,主要功能是( )
A.农业生产 B.手工业生产
C.生活居住 D.休闲娱乐
4.乡村规模变大后,其内部空间结构的核心是( )
A.中心农田 B.畜牧业活动场所
C.中心住户 D.公共服务设施
知识点3 城镇功能区的判断
下图是某城市主要功能区合理分布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代表不同的功能区。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甲、乙、丙对应的功能区依次是( )
A.商业区 工业区 居住区
B.居住区 商业区 工业区
C.工业区 商业区 居住区
D.商业区 居住区 工业区
6.为满足市场需要,欲在图中选址修建高级居住区,理想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知识点4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
下图是我国某大城市各类土地付租能力随距市中心远近递减示意图。读图,完成7~9题。
7.当①线变成②线时,住宅功能区可拓展到( )
A.一环路 B.二环路
C.三环路 D.环城路
8.近年来,该城市的工业部门大部分由城区迁移到郊区,主要原因是( )
①城区用地紧张,地租上涨 ②城市交通网的不断完善 ③为了缓解城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 ④郊区廉价劳动力丰富 ⑤人口向郊区迁移
A.①②⑤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⑤
9.近年来,该城市大型综合商场和超级市场逐渐从市中心向二、三环路迁移,主要原因是( )
①二、三环路地租比市中心低
②市中心交通拥堵
③二、三环路人流量更大
④城镇交通网的不断完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知识点5 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2023·河北张家口期末]河北省邢台市七里河城市运动公园依托七里河综合治理工程而建,以多种运动场地、多类型休闲形式、多维度生态空间为载体,集运动、文化、生态、游憩为一体,于2022年5月10日完工后免费对公众开放。如图为该公园局部景观照片。据此完成10~11题。
10.河北省邢台市七里河城市运动公园的用地来源主要是( )
A.采煤塌陷矿区 B.郊区农业用地
C.城市荒芜河滩 D.旧城改造用地
11.七里河城市运动公园建成对邢台市的意义是( )
①改善城市生态,逐步实现自我修复 ②调节城市气候,增加局部光照 ③利于全民健身,提高生活质量 ④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易错练 进阶训练第二层
易错点1 不能根据图中信息判读乡村结构特征
乡村景观空间受到乡村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是景观主题、景观功能特征与景观要素相互作用的成果,我国某平原地区乡村景观建设突出“院”“林”“田”“路”“特色景观”等景观主题,根据不同景观主题的组合方式,该地区乡村景观空间结构有围合式、树枝式等模式类型(下图)。据此完成12~13题。
12.图中乡村景观空间甲、乙、丙分别代表( )
A.院、林、田 B.林、院、田
C.田、林、院 D.院、田、林
13.与围合式空间结构景观相比,树枝式空间结构( )
A.生产空间完整 B.道路系统更完善
C.生活景观集中 D.林地景观突出
易错点2 不能根据图中信息判读城镇功能区布局特征
国内许多城市建设用地布局采用“摊大饼”模式,将所有的可用地采用蔓延式均布发展,不仅带来交通拥堵,更会造成土地资源严重浪费和开发效率低下。合理划分空间类型,优化土地利用与空间结构,科学管控开发强度,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是适应国内大城市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下图示意《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中提出的厦门市空间结构规划(5 km圈层内为厦门岛)。据此完成14~15题。
14.厦门市城市空间结构中面积占比最大的功能区是( )
A.商业区 B.行政区
C.住宅区 D.工业区
15.厦门市城市空间结构有( )
A.“二核多中心”特征
B.每个都市发展核内有多个城市副中心
C.海沧旧中心区无副中心
D.外围无多个片区段中心
能力练 进阶训练第三层
[2023·江苏省扬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区的山间盆地称为“坝子”,这里地势较平坦,是当地主要的耕作区。下图为云贵高原某乡村空间分布示意图,①②③代表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据此完成16~17题。
16.①②③代表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是( )
A.林地 住宅 耕地 B.住宅 林地 耕地
C.住宅 耕地 林地 D.耕地 林地 住宅
17.该乡村空间分布有利于( )
A.缩短道路里程 B.规避地质灾害
C.缩小城乡差距 D.保护耕地资源
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城市功能区规划示意图,其中甲地工业区计划外迁。据此完成18~19题。
18.若该城市功能区布局合理,则该地盛行风最可能为( )
A.正南风 B.西南风
C.西北风 D.东北风
19.甲地工业区外迁后,最适宜在此地布局( )
A.大型游乐园 B.高级住宅区
C.行政中心 D.五星级酒店
[2023·重庆市部分区高一期末联考]下图为某城市地租分布等值线示意图(单位:元/m2),其中④线数值为3 000,图中等值距为1 000。据此完成20~22题。
20.图中②线的数值为( )
A.1 000 B.2 000
C.4 000 D.5 000
21.图示阴影部分最可能为( )
A.中心商业用地 B.工业用地
C.外围商业用地 D.住宅用地
22.甲、乙、丙、丁四地的商店服务范围最广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3.[2023·四川省遂宁市高一下学期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某特大城市一老旧工厂区,经过政府近十年的改造,于2006年被评为国家最佳文化创意产业园,名声大涨。2008年以来,该产业园又持续转型为文创旅游空间,城市周边大众游客替代文创从业者和爱好者成为消费的主要群体。下图示意2008~2019年该产业园功能分区演化。
(1)描述产业园各功能分区的演化方向和趋势。
(2)分析该区域从老旧工厂区成功改造为文创产业园的原因。
(3)说明产业园的功能分区演化对文创产业带来的有利影响。
第一节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基础练
1~2.答案:1.A 2.B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耕地占了45%,林地占了31%,说明主要以农业区为主,农业区规模较大,并且该村落土地利用种类较少,所以空间结构较为简单,故选A。第2题,在我国一些发达地区的乡村,过去分散的一家一户的庭院正转变为统一规划的居住区,这样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集约利用乡村空间,故选B。
3~4.答案:3.C 4.D
解析:第3题,乡村在形成之初,内部的土地利用方式单一,以居住为主。第4题,当乡村发展到一定规模,乡村土地利用出现分化,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向外环绕发展。
5~6.答案:5.D 6.A
解析:第5题,由图可知,甲功能区位于市中心,为商业区;乙功能区占地面积最大,为居住区;丙功能区沿交通线路分布,为工业区。第6题,①位于城市的边缘;靠近风景区,地处河流上游,环境优美;临近交通线,交通便利。
7~9.答案:7.C 8.B 9.D
解析:第7题,由图可以看出,图中①线是住宅功能区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线,图中显示在一环路和二环路之间住宅功能区付租能力最高,则住宅功能区主要分布在一环路与二环路之间,当①线变成②线时,在一环路与三环路之间,住宅功能区付租能力最高,则住宅功能区可拓展到三环路。第8题,工业区向郊区迁移的原因有郊区地价较低,可降低生产成本;靠近交通干线,交通便利;可以减少对市中心的环境污染。与郊区的廉价劳动力丰富和人口向郊区迁移没有直接关系。第9题,影响商业布局的主要因素是市场和交通。近年来,大型综合商场和超级市场从市中心向二、三环路迁移,是由于此地地租较低,能够降低经营成本;市中心交通拥堵;交通运输网的完善,二、三环路的交通便利,能够为商业活动带来大量消费人群,满足其市场需求。二、三环路人流量没有市中心高。
10~11.答案:10.C 11.D
解析:第10题,根据材料“七里河城市运动公园依托七里河综合治理工程而建”和图片可知,城市荒芜河滩面积大,有自然水景,满足建造城市运动公园的条件,故用荒芜河滩建七里河城市运动公园的可能性最大,故选C。第11题,根据第10题的分析可知,七里河城市运动公园最可能建在城市荒芜河滩,因此,城市运动公园可以作为城市的蓄水池、温度及湿度的调控器,可以实现城市生态功能的自我修复,但不能增加光照,故①正确,②错误;城市运动公园为城市居民免费提供运动、游憩等文体活动场所,利于全民健身,提高生活质量,同时还可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故③④正确。故选D。
易错练
12~13.答案:12.A 13.D
解析:第12题,由材料可知,乡村景观大致分为院、林、田,面积最大的是田,属农业生产景观,林地属生态景观,围绕在院落周边,相比林地景观,农田和院落景观与乡村道路连通性较好。由此可以判断,甲为院,乙为林,丙为田。第13题,围合式与树枝状景观差异较为明显,相比围合式景观,树枝状结构景观农田相对分散;道路系统布局方式有差异,但均较为完善;生活景观主要通过院落判断,相比围合式,树枝状院落相对分散,面积并不多,并未明显集中生活景观;树枝状结构最突出的特点是林地占比较大,合围在院落周边,突出自然生态景观。
14~15.答案:14.C 15.B
解析:第14题,厦门市城市人口众多,住宅区要容纳城市的所有人口。住宅区主要承担居民的起居需求,因此厦门市城市空间结构中面积占比最大的功能区是住宅区。第15题,由图可知,厦门市城市空间结构呈现明显的“三核多中心”特征;图中5km圈层内和10~20km圈层内有明显的三个都市发展核,每个都市发展核内有多个城市副中心,如海沧旧中心区、国际航空港、翔安东部城市中心、马銮湾中心区等,外围又有多个片区段中心,层层叠加,从中心向外围等级依次递减。
能力练
16~17.答案:16.C 17.D
解析:第16题,由材料可知,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区的山间盆地称为“坝子”,这里地势较平坦,是当地主要的耕作用地,所以②为耕地,③位于石灰岩峰丛地区,适合发展林业,为林地,①主要位于道路沿线,接近耕地,为住宅。第17题,由图可知,该乡村空间分布呈条带状延伸,不能缩短道路里程;住宅位于山麓,不能规避地质灾害;乡村空间结构对缩小城乡差距作用不大;由图可知,该乡村空间分布相对集中于“坝子”北部,节约耕地,有利于保护耕地资源。
18~19.答案:18.D 19.A
解析:第18题,由图可知,该城区的工业区分布在市区的西南部,为减轻大气污染,工业区分布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因此该地盛行风最可能为东北风。第19题,甲地占地较广,四周分布着居民区,为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和提供休闲娱乐场所,最适宜在此地布局大型游乐园;高级住宅区、五星级酒店,多分布在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空气质量好的地区,该区域原来是工业区,不适合建高级住宅区与星级酒店;行政中心区应靠近文化区或商业区。
20~22.答案:20.D 21.C 22.B
解析:第20题,由材料可知,地价由市中心向外围递减,其中④线数值为3000,图中等值距为1000,②与④相差2等值距,②距离市中心更近,地价更高,故②线的数值为5000。第21题,由图可知,阴影部分位于道路交会处,交通便利,地价较高,外围商业用地所付租金相较工业用地与住宅用地较高,故为外围商业区;中心商业用地位于地价最高的城市中心。第22题,乙地位于城市中心,服务级别最高,商店的服务范围最广。
23.答案:(1)核心商业区、餐饮区、次要商业区向北、向东范围增大;文化创意产业区北部、西部被占据,范围缩小。
(2)市场广阔,位于特大城市,经济发达,消费人群多;政策支持力度大,政府引领下多年改造形成;知名度提升,获评“国家最佳文化创意产业园”;交通便利,靠近地铁站,便于大众游客往返;产业转型升级,服务业不断发展。
(3)增加产业园旅游人数,提升文创产业知名度;促进文创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倒逼文创产业创新,提升吸引力。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核心商业区、次要商业区和餐饮区均向北、向东扩展,向城市的外围扩张,使其范围增大;其中餐饮区和核心商业区还向文化创意商业区扩张,使文化创意产业区缩小。第(2)题,由材料可知,产业结构转型是2008年以来从文化创意产业园持续转型为文创旅游空间,该产业园是我国某特大城市经过近十年的改造,于2006年被评为国家最佳文化创意产业区,到现在产业园功能分区进一步的演化,都有政府政策引导和大力支持,而且知名度不断提升;特大城市经济发达,拥有广阔的市场,交通便利;该产业园功能分区的演化,大众游客替代文创从业者和爱好者成为消费的主要群体,说明功能分区演化是消费需求的推动,也说明了当地现在主要是以旅游业为主,产业结构发生了转型,服务业不断发展。第(3)题,图示功能分区演化中可以看出商业区和餐饮区扩大,文化创意产业区缩小,导致土地租金上涨,商业规模扩大,文创功能缩小,倒逼文创产业创新,吸引力得以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园转型为文创旅游空间,大众游客替代文创从业者和爱好者,成为消费的主要群体,消费群体增加,提升文创产业知名度,产业园经济活动更加频繁,促进文创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第二节 城镇化
基础练 进阶训练第一层
知识点1 城镇化的标志和动力
2019年,上海城镇人口比例为88.1%,山西城镇人口比例为58.5%。据此完成1~2题。
1.衡量上海与山西城镇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 )
A.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B.城镇人口比重
C.工业发展规模 D.经济发展水平
2.导致上海与山西城镇化水平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农业发展水平 B.城镇人口规模
C.工业发展规模 D.经济发展水平
知识点2 城镇化的意义
截至2018年年末,我国大陆总人口139 538万人,城镇常住人口83 137万人,城镇化率为59.58%。据此完成3~4题。
3.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意义是( )
A.使城乡居民收入相同 B.改善城乡的产业结构
C.使城镇人口不断增加 D.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4.十九大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该决策的意义有( )
①充分发挥大城市的带动作用 ②促进各等级城市均衡发展 ③促进低端产业向大城市集中 ④吸引人口进入大城市 ⑤加快城乡协调发展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④⑤ D.②③⑤
知识点3 城镇化进程的一般规律
读城镇化进程图,完成5~7题。
5.中国和西欧城镇化进程所处的阶段分别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①
6.市区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出现于城镇化进程的( )
A.①阶段 B.②阶段
C.③阶段 D.①和②阶段
7.大城市的人口和产业向农村和小村镇转移的阶段是( )
A.①阶段 B.②阶段
C.③阶段 D.①和②阶段
知识点4 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亲嘴楼”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形容两栋楼房间隔距离过小。在云南省昆明市城中村改造之前,“亲嘴楼”普遍存在。这些城中村的楼房一幢贴着一幢,且疯狂向上生长,楼与楼之间的距离极小。下图示意昆明市某区的“亲嘴楼”。据此完成8~10题。
8.昆明市的“亲嘴楼”现象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城市( )
A.土地紧张 B.人口增加
C.环境恶化 D.交通拥堵
9.“亲嘴楼”集中区域可能存在的问题有( )
①建筑质量差,容易倒塌 ②建筑通风、采光条件极差 ③车辆(如消防车)通行不便,存在安全隐患 ④位于市中心区,影响市容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0.解决此现象的合理措施是( )
A.控制人口规模,合理规划城市
B.修建城市立交,改善交通条件
C.增加社会投资,扩大居民就业
D.发展城市新村,扩大居住面积
知识点5 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中,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存储在不同的图层上。叠加不同的图层可以分析不同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据此完成11~12题。
11.通过城市交通图层与城市人口分布图层的叠加,可以( )
A.进行商业网点选址
B.分析建筑设计的合理性
C.计算城市水域面积
D.估算工农业生产总值
12.对1997年与2017年城市土地利用图层进行分析,能够( )
A.计算交通流量的变化
B.预测洪涝灾害的发生
C.了解城市地域结构的变化
D.预测城市降水变化趋势
易错练 进阶训练第二层
易错点 不能根据城镇化特征判读城镇化的影响因素及发展措施
目前人口—土地城镇化发展协调性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部门及学术界的重视和关注,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获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人口—土地城镇化异速生长系数(其值取决于城镇建成区面积与城镇人口数量二者维数的商)可以很好地反映出人口—土地城镇化协调度,其值越高,则城镇人口增速小于土地城镇化增速,反之则城镇人口增速大于土地城镇化增速。如图示意
2000~2020年哈长——辽中南城市群人口—土地城镇化异速生长系数值分布。据此完成13~15题。
13.下列城市中,人口—土地城镇化协调度最好的是( )
A.齐齐哈尔 B.绥化
C.松原 D.哈尔滨
14.与图中南部沿海城市相比,北部内陆城市城镇人口增速较小是因为( )
A.城市土地价格更高 B.城内基础设施完善
C.对外贸易相对落后 D.人口总体数量较大
15.为降低该城市群部分城市人口—土地城镇化异速生长系数,政府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有( )
①加强城市间的分工与合作 ②扩大城市用地面积与规模 ③引进高附加值科技产业 ④大力整治城市不文明现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能力练 进阶训练第三层
[2023·陕西省安康市高一下学期期末]爷爷的乡愁是家里的麦田,爸爸的乡愁是祖居的老屋,我的乡愁是村口的柿子树,如今儿子毕业论文的题目是《寻找那些终将逝去的农耕文化》……读图,完成16~17题。
16.“寻找那些终将逝去的农耕文化”这种变化主要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
A.城镇化 B.再城镇化
C.第三产业的进步 D.逆城镇化
17.这种现象将导致的结果是( )
A.农村经济走向衰落
B.城市中心出现空心化
C.农村人力资本流失
D.城镇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2023·安徽省宣城市高一下学期期末]下图示意某城市不同时期人口密度与距市中心距离关系。据此完成18~20题。
18.按城镇化发展过程,四条曲线的排序依次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④③ D.④③②①
19.①阶段中心城区人口密度较低,形成的主要条件是( )
A.中心城区经济发展 B.远郊区服务业崛起
C.交通运输快速发展 D.中心城区绿地增加
20.城镇化早期,该城市金融业最为集中的地段是( )
A.0~3 km B.6~9 km
C.12~15 km D.18~21 km
[2023·福建省漳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职住分离度是衡量居住地和就业地最短通勤距离的指标。近年来,我国特大城市的职住分离度在不断增加,下表为某年我国特大城市的职住分离度指标。据此完成21~22题。
城市 深圳 上海 广州 北京
职住分离度 2.51 3.65 3.70 6.57
21.深圳市的职住分离度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心城区占地面积较大
B.城镇化水平比较高
C.周边城镇产业发展较快
D.住宅区分布较集中
22.应对我国特大城市的职住分离度变化的措施有( )
A.放慢城镇化进程 B.发展快速公共交通
C.城区新建住宅区 D.将产业迁至市中心
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22年末,我国城镇化率达到65.2%,比2010年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但对标发达国家超80%的城镇化率,仍有一定的差距。城镇化的发展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但也会带来一些问题。
材料二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国家。英国第一个制定了“城市规划法”,第一个建立了“田园城市”,第一个建设了“卫星城”,第一个完成“郊区城镇化”,同时也是当今世界上逆城镇化现象非常明显的一个国家。下图为中国与英国城镇化进程曲线示意图。
(1)与英国相比,简述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主要特点。
(2)有学者预测,到2025年我国北上广等城市可能出现逆城镇化现象。请简述逆城镇化现象产生的一般原因。
(3)针对我国快速城镇化过程可能带来的问题,可采取哪些积极措施。
第二节 城镇化
基础练
1~2.答案:1.B 2.D
解析:第1题,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是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主要指标。第2题,区域的城镇化水平差异是由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
3~4.答案:3.B 4.B
解析:第3题,城镇化可使城乡差别减小,但城乡收入不会相同;城镇化有利于促进城乡经济发展,改善城乡的产业结构;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属于城镇化的标志;城镇化与维护世界和平无关。第4题,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主要是为了发挥大城市的带动作用,合理发展城市等级,促进各等级城市均衡发展,缩小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差距,加快城乡协调发展。
5~7.答案:5.C 6.B 7.C
解析:第5题,中国为发展中国家,处于城镇化的中期阶段;西欧地区为发达地区,处于城镇化的后期阶段。第6题,在城镇化中期阶段,城镇化推进速度加快,随着人口和产业向城镇集中,城区出现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第7题,大城市的人口和产业向农村和小村镇转移的现象出现在城镇化的后期阶段。
8~10.答案:8.A 9.D 10.A
解析:第8题,根据材料“亲嘴楼”形容两栋楼房间隔距离过小,且楼层越来越高。考虑昆明位于云贵高原,平坦且适合发展城市的土地不多,城市用地紧张,导致住房拥挤,故选A。第9题,建筑质量差,房屋易倒塌只是个别现象,一般不会集中出现,①错误;住房拥挤导致无规划乱建造房屋,致使住房更加拥挤,房屋过于密集,通风、采光条件差,②正确;房屋密集,道路狭窄,车辆(如消防车)通行不便,存在安全隐患,③正确;“亲嘴楼”主要分布在近郊城中村地区,不是市中心,④错误。故选D。第10题,城市住房拥挤产生的根源在于城市人口过多,乱建房屋的原因是管理力度不够,所以控制人口规模、合理规划城市是解决此现象的根本措施,故选A。
11~12.答案:11.A 12.C
解析:第11题,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存储采用“分层”技术,即将地图中的不同地理要素,存储在不同的图层中。将不同的图层叠加,就形成不同主题的地图。城市交通图层能显示城市各地区的交通便捷程度,城市人口分布图层能显示城市不同地区人口的密度,两个图层相叠加,可以显示出城市人口密度最大、交通通达度最好的地区,而这恰好是商业网点的最优区位。第12题,比较2017年与1997年城市土地利用图层,可发现城市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城市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可很好地反映城市地域结构的变化。
易错练
13~15.答案:13.D 14.C 15.B
解析:第13题,由图可知,在选项所给的四个城市中,哈尔滨人口-土地城镇化异速生长系数值居中,城镇人口增速与土地城镇化增速相对同步,说明该市人口-土地城镇化协调度最好。第14题,由材料可知,图中南部城市为沿海城市,对外交通便利程度高于地处内陆的北部城市,对外贸易更为发达,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对于城乡人口以及外来人口吸引力较大,城镇人口增速大于土地城镇化增速。第15题,改善城市群人口-土地城镇化异速生长系数值较高的现状需要扩大对外贸易,引进高附加值科技产业,整合内部低端、高污染企业及产业链,推动产业升级,并加强城市间的分工合作,大力发展经济。扩大城市用地面积与规模可能会提高该系数;整治城市不文明现象与城镇人口增速小于土地城镇化增速无关。
能力练
16~17.答案:16.A 17.C
解析:第16题,久居城市的儿子毕业论文的题目是《寻找那些终将逝去的农耕文化》,说明地域景观由农村变成了城市,属于城镇化现象。再城镇化是城镇化发展进程的一个阶段,是针对逆城镇化而言的一个应对过程,使得城镇因发生逆城镇化而衰败的城市中心区再度城镇化的过程;第三产业的进步是指第三产业经济产值逐渐增长,服务业经济占比增多;逆城镇化指城镇化后期由于市中心环境质量差、交通拥堵,高收入人群迁移到环境较好的郊区和农村的现象。第17题,材料中的这种变化描述不同年代人的乡愁变化,反映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转化为城镇人口,将会导致农村人力资本流失。生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村经济水平提高;迁移出的人口主要是劳动力人口,农村出现空心化;人口外迁,人地矛盾减轻,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城镇生态环境相对遭到一定影响破坏。
18~20.答案:18.D 19.C 20.A
解析:第18题,按照城镇化发展进程,最初的城镇规模小,城镇中心的人口密度最大,随着城镇发展,城镇规模扩大、人口增加,城镇化水平提高,中心区人口密度减小,出现郊区化现象。所以图中四条曲线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④—③—②—①。第19题,①阶段出现郊区化现象,主要原因是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大量市中心人口向郊区迁移。中心城区经济发展、中心城区绿地增加不是导致郊区化的主要因素;远郊区服务业崛起是郊区化的结果。第20题,城镇化早期市中心交通便捷程度最好,人口最多,是金融业最为集中的地段,而0~3km地段是城镇化早期金融业最为集中的地段。
21~22.答案:21.C 22.B
解析:第21题,周边城镇产业发展较快,周边地区就业岗位多,职住分离度相对较低;中心城区占地面积较大、城镇化水平比较高、就业岗位不一定距离居住地近;住宅区分布较集中职住分离度可能较高。第22题,近年来,我国特大城市的职住分离度在不断增加,说明上班地与居住地的距离在增加,应对的措施要发展快速公共交通,减轻职住分离度不断增加带来的交通不便;放慢城镇化进程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城区地价高,不能在城区新建住宅区;将产业迁至市中心,可能带来城区的环境污染。
23.答案:(1)对比英国,中国城镇化起步晚;发展速度快;当前城镇化水平低;目前整体处于郊区城镇化阶段。
(2)大城市房价高,生活成本高;大城市交通拥堵、环境质量下降;人们对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乡村和小城镇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生活便利;乡村和小城镇亲近自然,环境优美,环境质量更优;私人小汽车的普及和高速交通、信息产业的发展,缩短了城区与乡村及小城镇之间的时间距离。
(3)建设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大城市职能;发展第三产业和新兴工业、先进制造业,增加就业机会;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公共交通,完善交通运输网;合理规划和布局城市功能区;改善住房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增加城市绿化面积等。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英国为发达国家,其城镇化发展特征为起步早,水平高,发展速度减慢,出现逆城镇化现象;我国为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发展特征为起步晚,水平低,发展速度较快,正处于城镇化发展的中期阶段,郊区城镇化特点明显。第(2)题,逆城镇化是指人们离开大城市市中心地带前往郊区、中小城镇甚至农村地区的现象,出现的原因是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大城市市中心区出现环境恶化、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郊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市和郊区、小城镇之间的交通变得更加便利;私人小汽车的普及和高速交通、信息产业的发展,缩短了城区与乡村及小城镇之间的时间距离。第(3)题,通过分散大城市职能,可以缓解大城市人口压力,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卫星城和新区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住房选择,吸引人口分散到更广泛的地区;扩大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提供更多的服务业就业机会,发展新兴工业和先进制造业可以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为城市经济注入活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桥梁、水电等,可以提高城市的交通流动性和效率;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如地铁、轻轨、公交等,可以减少私人车辆使用,缓解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问题;通过科学规划城市功能区,合理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域,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可以提高城市的效率和便利性;合理的城市布局可以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压力,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加大住房供应,特别是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可以解决部分人口的住房问题;改善住房条件可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稳定;加强环境保护,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空气质量和水质;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可以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改善城市的生态平衡。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基础练 进阶训练第一层
知识点1 地域文化
下图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读图,完成1~3题。
1.下列关于地域文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地域文化具有传承性
B.地域文化具有不变性
C.地域文化包括物质文化
D.地域文化包括精神文化
2.图中传统民居特点形成与当地环境特征对应正确的是( )
①下沉式窑院—黄土土质黏重 ②房屋高架—风暴海啸多发 ③墙厚窗小—炎热干燥光照强 ④顶尖坡陡—冬季降雪量大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3.图中传统民居建筑体现( )
A.人类对环境的利用和适应
B.地域文化内向含蓄的特点
C.地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D.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扩散
知识点2 地域文化与乡村建筑
读下列民居图,完成4~5题。
4.图中民居与当地地理环境的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
A.陕北窑洞——地势平坦,土层深厚
B.湘西吊脚楼——气候多雨,空气湿度大,盛产杉木
C.印度尼西亚巴塔克式房屋——地表起伏大,河流纵横
D.伊朗风塔——多大风天气,气候湿热
5.图中典型民居共同反映的地域文化是( )
A.皇权至上,长者为尊
B.敬畏自然,因地制宜
C.刀耕火种的农耕文化
D.封闭内敛,尊卑有序
知识点3 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下图为纽约帝国大厦和芝加哥西尔斯大厦图片。据此完成6~7题。
6.图中的摩天大楼一般分布在( )
A.市区中心 B.市区边缘
C.河流两岸 D.郊区
7.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
A.城镇发展历史悠久 B.城镇发展历史短暂
C.城镇环保意识强烈 D.城镇规划不合理
知识点4 地域文化与建筑风格
[2023·山东威海期末]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经过长期生产生活实践创造的,具有显著特色的文化。图1为法国巴黎街景,图2为美国芝加哥街景。据此完成8~9题。
8.图示两地地域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 )
A.建筑风格 B.生活水平
C.宗教信仰 D.饮食习惯
9.欧洲城市市中心多为广场、教堂,而非摩天大楼,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经济因素 B.政治因素
C.历史因素 D.环境因素
易错练 进阶训练第二层
易错点 不能根据区域的建筑特征判读地域文化特征
[2023·山西省太原市高一下学期期中]
斜仁柱是我国东北地区鄂伦春族的传统民居。该民居主要由30多根树杆搭建,夏季用桦树皮,冬季用兽皮包裹围合。20世纪50年代后,新建的斜仁柱越来越少,旧的斜仁柱大都弃之不用。如今,当地政府提倡现代民居建设适当融入斜仁柱建筑特点。如图为斜仁柱景观图。据此完成10~12题。
10.鄂伦春族的传统民居体现出当地( )
A.农耕为主 B.气候干旱
C.森林丰富 D.年温差小
11.20世纪50年代后,新建的斜仁柱越来越少是因为当地( )
A.建筑原料减少 B.建造技艺失传
C.大量人口外迁 D.生活方式变化
12.当地政府提倡现代民居建设融入斜仁柱建筑特点的目的是( )
A.传承民族文化 B.降低建设成本
C.美化建筑景观 D.吸引游客入住
能力练 进阶训练第三层
[2023·河南省郑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读福州市永泰县月洲村局部空间结构图(下图),完成13~14题。
13.导致图中房屋朝向出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方位 B.水系特征
C.耕地分布 D.盛行风向
14.月洲村空间结构反映的地域文化主要是( )
A.顺应自然,趋利避害
B.男耕女织的生产习惯
C.御外凝内的集体精神
D.长幼有序的家庭文化
第二居所是指在常住地之外的地区拥有产权或长期租赁用以休闲、度假、养老等生活目的的临时性居所。第二居所旅居者作为一种周期性居民,很难与当地居民产生持久的能称之为融合的社会互动,并刻意与当地居民保持适当距离,导致了“外地人”与“本地人”的对视。因此,从长期发展来看,需要政府、社区组织参与其中,从而促进旅居地可持续发展。如图示意第二居所旅居地和谐社区发展模式。据此完成15~17题。
15.第二居所的出现,将使旅居地( )
A.房价持续提高 B.就业压力增大
C.儿童入学困难 D.环境压力加大
16.在第二居所区,形成了“外地人”与“本地人”的对视的根本原因是( )
A.地域文化差异 B.出行方式差异
C.居住时间差异 D.消费水平差异
17.在构建第二居所旅居地和谐社区发展模式中,发挥重要中介作用的是( )
A.政府 B.社区居委会
C.第二居所旅居者 D.当地居民
“倚山偎翠,方圆错落,似古堡巍峨苍朴,像地下冒出的‘蘑菇’绚丽多彩。以生土夯筑,却巧夺天工。安全坚固,防风抗震,冬暖夏凉,阴阳调和”。据此完成18~19题。
18.下图所示的传统民居中与材料描述一致的是( )
19.传统民居可以反映乡村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福建土楼主要受地形条件影响
B.陕西窑洞主要受科技水平影响
C.北京四合院主要受交通条件影响
D.云南竹楼主要受气候条件影响
[2023·安徽省安庆市高一下学期期中]江西省南端的大坝村田心围为广东省叶氏后裔所建客家围屋,始于明代,四面环山,前置水塘,以宗祠为中心环建3圈,四周设炮楼,有田埂包围,封闭式圆形土建筑,前低后高。占地7 000多平方米,房屋300余间。下图为田心围示意图。据此完成20~22题。
20.田心围以宗祠为中心,反映了( )
A.儒家文化根深蒂固 B.佛教文化影响深远
C.道家文化源远流长 D.中西文化融汇贯通
21.田心围前置水塘,其目的是( )
A.收集雨水,肥水不流外人田
B.引入河流水,用于洗衣养鱼
C.收集围屋排水,预防火灾
D.储存地下水,满足农业灌溉
22.客家聚落以围屋的形式出现,其作用是( )
①抵御外来入侵 ②方便家族人员交流
③利于商品贸易 ④节省土地资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传统民居可以反映乡村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同样也受当地地域文化的影响。海草房以厚石砌墙,屋顶呈50°角,采用“人”字坡形构造,用含有大量卤盐和胶质的海草覆盖,外面紧绷着渔网;雨巷一般采用石板路面,四周房屋连为一体,房屋使用穿斗式结构;晾房一般呈长方形格局,墙壁用土块砌成,留有许多方形花孔,在屋内设置挂架,以挂晾葡萄。
材料二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传统民居景观。
(1)指出海草房其上覆盖渔网的主要原因。
(2)比较雨巷和晾房所在区域房屋屋脊的坡度大小并说明原因。
(3)与泥土地面相比,列举雨巷采用石板路的优势。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基础练
1~3.答案:1.B 2.D 3.A
解析:第1题,地域文化具有传承性;地域文化具有稳定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地域文化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地域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第2题,由图可知,下沉式窑院,主要与黄土具有直立性有关;东南亚的“水屋”,房屋高架,气候闷热潮湿;北非碉堡式建筑墙厚窗小,气候炎热干燥,光照强;北欧木屋顶尖坡陡,冬季降雪量大。第3题,图示传统民居建筑体现人类对环境的利用和适应。不能体现地域文化内向含蓄、创新与发展的特点,也不能体现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扩散。
4~5.答案:4.B 5.B
解析:第4题,陕北地区黄土深厚,但地表沟壑纵横,地势起伏大,A错误。湘西地区多雨,空气湿度大,吊脚楼有利于防洪、防潮、通风,且当地丰富的杉木可作为建筑材料,B正确。印度尼西亚地处热带,气候湿热,巴塔克式房屋有利于通风排湿,与地形条件无关,C错误。伊朗地区气候干燥炎热,风塔利用了热力环流的原理,有利于增强室内的空气流动,D错误。故选B。第5题,图中典型民居体现了因地制宜、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地域文化,故选B。
6~7.答案:6.A 7.B
解析:第6题,美国大城镇中的摩天大楼一般位于市区中心。第7题,美国城镇发展历史短,城镇建设的现代化水平较高,市中心多现代化的摩天大楼。
8~9.答案:8.A 9.C
解析:第8题,从图中可以看到巴黎以典型的低矮建筑群落为主体,芝加哥以密集分布的高大建筑为主体,二者建筑风格截然不同,故选A。第9题,城市的地域结构主要是服务于城市发展,而中世纪欧洲的精神主宰是宗教,所以教堂往往占据着城市的中心位置,城市格局与主体风格已经形成,故城市中心主要为教堂和广场,是其历史因素的传承,故选C。
易错练
10~12.答案:10.C 11.D 12.A
解析:第10题,结合材料,斜仁柱是我国东北地区鄂伦春族的传统民居。该民居主要由30多根树杆搭建,夏季用桦树皮,冬季用兽皮包裹围合,该民居主要使用木材,反映了当地的森林资源丰富。第11题,20世纪50年代前,鄂伦春族以狩猎为主,采用了和游猎文化相适应的建筑形式,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与之相应的民居也逐渐减少。斜仁柱的原料为桦树皮和兽皮,建筑的原料较多;斜仁柱的建设不难,建造技艺没有失传;斜仁柱减少主要是因为产业结构改变,不是人口外迁。第12题,斜仁柱为当地传统建筑的特点,当地政府提倡现代民居建设融入斜仁柱建筑特点是为了传承当地文化。
能力练
13~14.答案:13.B 14.A
解析:第13题,由图可知,房屋朝向略有不同,但都正对河流,便于取水、灌溉等,因此,房屋朝向出现差异的主要因素为水系特征;同一地区太阳方位不会有明显差异;耕地分布和盛行风向对房屋朝向影响较小。第14题,由图可知,月洲村空间结构反映的地域文化是顺应自然,趋利避害;材料中未有体现男耕女织的生产习惯和长幼有序的家庭文化;房屋造型略有差异未有体现御外凝内的集体精神。
15~17.答案:15.D 16.A 17.B
解析:第15题,由材料可知,第二居所旅居介于短时性旅游与永久性旅游移民之间,是一种新的人口流动现象。房价持续提高不符合现实;第二居所是以休闲、度假、养老等生活目的的临时性居所,不会加大就业压力,对儿童入学没有影响,但对旅居地造成额外的公共设施支出,导致环境压力加大等问题。第16题,中国地域辽阔,南北地势地貌和气候等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大相径庭的南北文化。这些差异以语言、性格、价值观、生活方式等形式为表征,旅居者作为“外地人”,这些表征必然会与“本地人”不同,从而与本土文化发生碰撞,形成“外地人”与“本地人”的对视。居住时间、出行方式、消费水平在“外地人”与“本地人”自然存在,不会造成对视。第17题,在构建的和谐社区发展模式中,政府顶层设计,发挥引导作用;社区自组织上传下达,发挥中介作用,同时,社区居委会又是各个行政部门的基层单位,各项工作最终都要落实到社区。社区居委会,发挥广大普通居民与第二居所旅居者的主体作用,共同推进旅居地的可持续发展。
18~19.答案:18.A 19.D
解析:第18题,由材料可知,依山偎翠——周边环境良好,植被较多;方圆错落,形似古堡——外形方圆都有;生土夯筑——技术较高;居住功能——主要是安全坚固和防守功能。福建土楼巧妙地利用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等特点;陕西窑洞是利用黄土开挖而成;北京四合院地形平坦,不是依山建筑;云南竹楼主要是利用竹子建设,形状不似蘑菇。第19题,土楼主要是两宋时期南迁中原居民客居江南,为保护自己形成的一种群居形式,故地形因素影响不大;陕西窑洞主要是利用黄土高原沟壑和黄土的直立性特点建设,技术水平符合当地条件;四合院位于北京核心老城区,交通便利,主要是功能齐全,适合大家族共居;云南竹楼位于热带地区,蚊虫较多、湿气较重,故用竹木支撑,底层架空,便于空气流通,防止虫害。
20~22.答案:20.A 21.C 22.D
解析:第20题,我国儒家传统文化的象征——宗祠,是供奉与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是我国儒家传统文化的象征,田心围以宗祠为中心,反映了儒家文化根深蒂固。第21题,田心围前置水塘,一方面收集围屋的排水,避免围屋内涝,另一方面可以预防火灾,火灾发生时,就近提供水源;本区位于我国湿润地区,降水丰富,无需收集雨水;灌溉农田是用河流水;水塘与河流没有直接相通。第22题,客家人以围屋聚族而居,可以共御外敌,抵御外来入侵,又方便家族人员交流,有凝内团结的作用,且节省居住用地,少占耕地,节省土地资源。相对封闭,不利于商品贸易。
23.答案:(1)防止海风刮跑屋顶海草;减弱飞鸟、走兽对屋顶的破坏;削弱流水等外力对海草屋顶的侵蚀;就地取材,充分利用资源等。
(2)坡度大小:雨巷所处区域大于晾房。原因:雨巷地处季风区,夏季降水多,为增加排水速度,屋脊坡度一般比较大;晾房一般地处西北地区,降水少,屋脊坡度小。
(3)坚固耐用;不易积水,排水方便;易清扫,干净卫生;通行方便。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海草房用含有大量卤盐和胶质的海草覆盖,说明该民居临海。我国沿海地区属季风气候,海草房以石筑墙,可间接说明风大、雨多。我国沿海地区是季风气候,冬夏风力大,房上覆盖渔网可以避免海风刮跑屋顶海草;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屋顶尖,坡度大利于排水,覆盖渔网减轻降水等外力对海草屋顶的冲刷,也能间接防止海鸟等对屋顶的破坏;沿海地区海草资源丰富,建海草屋便于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第(2)题,由图可知,雨巷所在区域房屋屋脊坡度大于晾房所在区域。雨巷所处地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多,降水集中,多暴雨,所以雨巷屋顶尖,坡度大利于排水。晾房为我国西北地区的建筑,西北地区深居大陆内部,是温带大陆气候,降水少,气候干旱,因此晾房屋脊坡度小。第(3)题,雨巷所在地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雨季长,年降水量多。与石板相比,泥土松软,泥土地面的道路,雨天易形成泥巴路,不利于人们行走;晴天时易尘土飞扬。而石板路坚固耐用,排水方便,不易积水,而且还容易清扫,干净卫生。因此石板路更方便人们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