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授课时间:9月18日 课时:1
课标单元要求:1、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教学目标:1、能初步了解透视现象及基本规律,并能运用这些规律表现身边的景物。
2、理解视平线、消失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
重点:初步了解景物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及相关知识。
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的透视知识表现身边的景物。
前置任务设计:1、以游戏导入本科主题。
2、用范画来直观的表现透视的基本现象。
3、网上收集各种透视现象的图片,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课堂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游戏——请同学们闭上你们的右眼,用左手遮住左眼,手慢慢平行离开左眼,你发现手有什么变化?
生:手越来越小了。
师:同学们的感觉很好!我们称这种现象叫做透视现象。
板书: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2、教授新课:
师:1、透视是绘画中的术语,那么什么是透视现象呢?
2、播放课件,列举带有透视现象的图片。
3、这些图片都有什么透视现象?
生:近大远小 近高远低 近宽远窄
师讲: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图片中的树越来越矮了,路越来越窄,最后都变成了一个点。
师讲:1、消失点 2、视平线 3、消失线
3、练习实践:
师:布置作业要求——找出我们校园里的透视现象
生:根据透视的基本规律完成练习作业。
4、展示评价:
师:1、展示几幅有代表性错误的学生作业,请学生分析是否符合透视规律?
2、点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生:发现问题、自评、互评。
5、拓展:
师生:透视的分类 1、平行透视 2、成角透视 3、斜角透视
教学策略选择设计:
1、课件观看名作家作品中的透视现象。
2、走进校园发现我们身边的透视现象。
板书设计: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1、基本现象:近大远小
近高远低
近宽远窄
2、分类:1、平行透视 2、成角透视 3、斜角透视
课后反思:
学生对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现象掌握较好,但画出的树、门等有倒在地上的问题,教师在今后练习中有待加强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