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闽江口协作体期中联考
高三历史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
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
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
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早期的殷遗墓葬中,铜器的形制大多具有浓厚的商代遗风,出土铜器所见酒器、食器大致
相等,既有商礼重酒,同时又有周礼重食的特点。在西周晚期的殷遗后裔的墓葬中,器物组合
具有明显的重食特点,代表商文化的饮酒器基本消失。这反映出
A.西周继承发展了殷商文化
B.中华文明多元性凸显
C.西周吸取商朝灭亡的教训
D.分封制推动文化认同
2.据统计,秦惠王至秦始皇时期先后共22人担任丞相,就这些人的籍贯来看,其中15人(占
68%)明确不是秦国人,另有6人籍贯不明,但从种种迹象判断,应该不是秦人,而籍贯明确属
秦者仅1人。这说明秦国
A.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选官标准趋向军功
C.人才选拔适应社会变革
D.布衣将相格局形成
3.在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首领石勒、符坚都曾统一过中国的北方地区,以“中国
皇帝”自居,北魏在中国北方建立了稳定的封建王朝,也以“中国”自称,东晋和南朝更是以“中
华正统”自居。这一现象反映了
A.南北方政权更迭频繁
B.各民族文化水平发展相当
C.民族交融呈现双向性
D.正统观念受到统治者重视
4.唐朝初期,朝廷为了巩固边防,为军队补给供养,在河西地区大量进行军屯。开元以后,军事
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士兵长驻防地,允许携带家口,并出现专门从事屯田的军队,某些军屯
【高三历史第1页(共6页)】
24160C
已具有移民性质。这一做法
A.开辟了中西文化交流通道
B.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C.使西域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D.旨在贯彻军民分治政策
5.辽圣宗统和二十四年(1016年)颁布法令规定,“奴婢犯罪至死,听送有司,其主无得擅杀。”这
改变了原先奴隶主可以任意杀害奴隶的传统。这一变化有助于
A.缓和民族冲突
B.确立法律威严
C.强化君主权威
D.缓解阶级矛盾
6.1138年,南宋监察御史方庭实上疏高宗,反对向金人屈辱求和,其中有言:“天下者中国之天
下,祖宗之天下,群臣、万姓、三军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1267年,监察御史刘黻上疏反对度
宗的内降恩,认为帝王不能有私恩,提出:“天下事当与天下共之,非人主所可得私也。”材料表
明南宋
A.士大夫“共治”意识增强
B.恪守祖宗之法成为惯例
C.君主专制统治出现危机
D.官僚政治运作体系缜密
7.明太祖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下诏,凡洪武二十六年以后栽种的桑、枣果树,均免除赋税。
这一举措客观上
A.提高了农业技术水平
B.导致了新经济因素产生
C.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
D.缓解了严重的人地矛盾
8.晚明时期苏州地区书画临摹、文玩制造水平一流,苏州人的审美趣味遂成世人的跟风目标。
“其民利鱼稻之饶,极人工之巧,服饰器具,足以炫人心目,而志于富侈者争趋效”,以苏州为中
心的江南地区引领流行时尚,引发各地“观赴”“趋效”。这反映了当时
A.市民文化开始兴起
B.奢侈观念影响社会稳定
C.价值观念出现背离
D.文化发展区域差异较大
9.1883年7月11日的《申报》第六版有一条缠脚药的广告,说此药“不但能使脚易小,并可免缠
紧胀痛”;而在1908年6月24日的《申报》第七版中有一条《放脚妇女》的广告,其中说道“现
在开放时代,妇女不尚缠足”。这一变化反映出
A.封建制度的崩塌
B.女性生存状况的变迁
C.社会结构的变动
D.女性成为改革的先锋
10.1904年,陈独秀在《安微俗话报》上发表文章指出:“一国之中,只有主权居于至高极尊的地
位,再没有什么能加乎其上了。上自君主,下至走卒,有一个侵犯这主权的,都算是大逆不
道。”据此可知,陈独秀
A.强调国家独立自主
B.主张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C.倡导君臣平等思想
D.具有反封建反侵略色彩
【高三历史第2页(共6页)】
24160C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闽江口协作体期中联考·高三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D根据材料可知,在西周早期的殷遗墓葬中体现商朝文化的酒器与体现西周文化的食器相等,到了西周晚
期,酒器逐渐减少,食器增多,这说明经过长时间的共同生活交流,周文化最终得到了殷遗后裔族群的广泛认
同,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西周文化逐渐取代股商文化,而不是继承发展,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中
华文明的多元性,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2.C根据材料可知,当时处于战国时期,而秦国的人才来自周边国家,说明人才选拔不拘一格,形式多样灵活,
适应了当时社会变革的需要,故C项正确;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是秦朝郡县制的确立,排除A项;
材料不涉及具体选官标准,排除B项:布衣将相格局出现在西汉初年,排除D项。
3.D由题干中“少数民族首领石勒、符坚…以‘中国皇帝’自居”“北魏…以‘中国’自称”“东晋和南朝更是
以‘中华正统’自居”等信息可知,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南北方政权均自称“中国”,旨在论证统治的合法
性,故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4.B材料表明,唐朝初期在河西地区进行军屯,开元时期,驻军可以携带家口,已经具有移民性质,这一做法加
强了中央对河西地区的控制,同时这些移民促进了河西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河西地区的发展,
故B项正确。西汉丝绸之路的开辟,就已经形成了中西文化交流通道,排除A项;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
域都护府标志着西域正式纳入中国版图,排除C项;唐朝军屯的目的是加强对河西地区的控制,巩固统治,排
除D项。
5.D由题干中的信息“改变了原先奴隶主可以任意杀害奴隶的传统”可知,该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奴隶
的生命权,有利于缓解其与奴隶主阶级的矛盾,故D项正确。材料中的法律规定并非只针对某个民族,排除
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题干中未提及“君权”的变化,排除C项。
6.A根据材料“天下者中国之天下,祖宗之天下,群臣、万姓、三军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天下事当与天下共
之,非人主所可得私也”等信息可知,南宋时期,士大夫进一步强化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强调
在政治活动中合理规范的“共治”意识,故A项正确。祖宗之法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C项说法不符合
史实,排除;材料涉及御史的劝谏活动,但不能直接反映官僚机制的运行,排除D项。
7.C由题干中的信息“桑、枣果树,均免除赋税”可知,政府此举提高了百姓种植桑、枣等果树的积极性,有利于
桑叶、枣等产量的提高,推动其商品化进程,故C项正确。免除赋税与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没有直接关系,排
除A项:明清时期从农耕经济中分离出的新经济因素是指资本主义萌芽,题干中桑、枣果树免除赋税与此无
关,排除B项;政府鼓励种植经济作物并不能缓解人地矛盾,排除D项。
8.C根据材料“志于富侈者争趋效”“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引领流行时尚”可知,苏州的社会消费观念出现新
的变化,书画临摹、文玩制造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新爱好,这是对旧有的礼制为主导的社会价值观念的冲击,
故C项正确;市民文化在宋代兴起,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社会秩序稳定与否,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其他
区域文化发展水平,排除D项。
9.B材料表明,1883年的广告在推销缠脚药,1908年的广告中已呼吁废除缠脚,这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
解放的深入,传统的封建陋习逐渐被废止,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一定提高,生存状况有所好转,故B项正确。
封建制度在当时并没有崩塌,排除A项;材料无法看出社会结构的变化,排除C项;D项无从体现,排除。
10.A由题干中“主权居于至高极尊的地位”“侵犯这主权的,都算是大逆不道”等信息可知,陈独秀具有强烈
的国家主权意识,主张国家独立自主,故A项正确。B项中“民主共和”的表述与题千中的关键词“君主”不
符,排除;题干中未提及“平等”“反侵略”等主张,排除C、D两项。
11.D材料表明北洋时期四川的行政状态十分混乱,行政长官任期短,行政区划不明确,这都容易造成地方治
理的效率低下,故D项正确。这一现象是北洋军阀割据,互相争夺权力的外在表现,所以军阀割据是直接原
因,根源则在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社会性质,排除A项;北洋统治的瓦解是在北伐开始之后,排
除B项;当时地方权力被各军阀控制,没有多少自主权可言,排除C项。
12.A根据材料可知,近代报纸用大量版面推送商品信息和广告,内容多涉及民族制造业、工商业和服务业,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24160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