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决 定
(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
(政治制度+社会治理+思想文化)
选必一: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
选必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经济与社会生活封面
选必2 导读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方作用于生产力
农
工
商
住
行
医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选必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第五单元 交通与
社会变迁
第六单元 医疗与
公共卫生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古代农业产生及区域特色
1、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2、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近代农业交流及影响
3、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现代农业的进步
农
导入新课:今天你吃了什么?
薯条
羊肉
包 子
小米粥
面 条
你知道这些食物的原材料都原产自那里吗?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课标】
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
了解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三、生产关系的变化
目录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远古人类的生活想象图
(1)【读图】远古人类是如何进行生产与生活?
周口店“北京人”生活场景想象图
田园洞人生活场景想象图
【生产工具】
【生产方式】
群居生活;用火取暖、烧烤食物;不断迁徙
决 定
生产关系
生产力
木、骨和石制工具
从事采集和渔猎
2.原始农耕和畜牧业的产生
三大农业 起源中心 农耕 畜牧业
东亚
西亚
中美洲
粟、水稻
小麦、大麦
玉米、甘薯
猪、狗(距今约8500年)
绵羊、山羊(距今约9000年
骆马(距今约6000年)
骆马
绵羊、山羊
小麦、大麦
粟、水稻
玉米、甘薯
猪、狗
原始农业起源的特点:
多元中心;独立发展;多样性。
距今1万年前左右的生产与生活
读图与远古时期相比,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
大约1万年前,出现原始农业和畜牧,人们从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转变、定居……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典例研析】 (2022·山东高考·11)图3为世界物种交流过程中两种作物的传播路线示意图,两种作物是( )
A.小麦、玉米
B.玉米、水稻
C.小麦、甘蔗
D.水稻、甘蔗
【答案】C【解析】据图可知,白色箭头所代表的的农作物从西亚向东亚、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地传播,黑色箭头所代表的的农作物从南太平洋向南亚、东亚、非洲、欧洲等地传播,所以两种作物是小麦(西亚)、甘蔗(南太平洋新几内亚群岛),故选C项;玉米原产于美洲,图中美洲是传入地,排除A项;玉米原产于美洲,水稻原产于中国,图中美洲、中国是传入地,排除B项;水稻原产于中国,图中中国是传入地,排除D项。
【典例研析】(2022·黑龙江·鹤岗一中高三阶段练习)考古发现,良渚古城周边存在大规模水利系统,河道、灌水孔、排水槽,规划有致;存在众多宽大田埂,纵横交错,蔓延近8万平方米。在古城核心莫角山南侧还发现了20万公斤的稻谷堆积;这表明当时该地区( )
A.统治阶级主导农田管理和经营 B.农业生产成为重要的经济活动
C.国家政权的组织建设能力增强 D.农业技术精耕细作的特征初显
【答案】B
【详解】依据材料“存在众多宽大田埂,纵横交错,蔓延近8万平方米。在古城核心莫角山南侧还发现了20万公斤的稻谷堆积”,结合所学新石器时代的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已经有了原始农业并有了一定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阶级分化,排除A项;这一时期并未形成国家,排除C项;精耕细作是铁犁农耕推动下产生的,排除D项。故选B项。
2、原始农牧业出现的影响
材料四: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化为食物的生产者。食物生产量的增加,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村落的出现。新石器时代末期,母系氏族公社逐渐为父系氏族公社所取代。生产工具的改进,劳动技能的积累,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导致了私有制和奴隶制的产生。
材料一:半坡居民的经济生活为农业和渔猎并重。出土斧、锄、铲、刀、磨盘、磨棒等石制农具,镞、矛、网坠、鱼钩等渔猎工具。还发现粟的遗存和蔬菜籽粒,以及家畜和野生动物骨骸。常见陶器有粗砂罐、小口尖底瓶和钵。彩陶十分出色,红地黑彩,花纹简练朴素,绘人面、鱼、鹿、植物枝叶及几何形纹样。从陶器上发现22种刻划符号,有人认为可能是一种原始文字。
材料二:农业出现后,人们才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能够从一小块土地上获得的食物,和在较大土地上采集狩猎获得的一样多。所以,农业出现后很快成为我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部门。由于农业的逐步发展,人们可以生产出除满足生产者本身所需之外的剩余粮食,这时城市出现,农业和畜牧业、手工业分工,特别是脑力劳动得以从体力劳动中分化出来的物质基础。
经济;①由食物采集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
②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社会生活:(2)农业的出现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定居和聚落的形成;一部分人开始专门从事手工业劳动(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的发展。精神文明发展
材料三;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对水土的特点、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经验,从而产生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3)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文历法、数学等。
(4)推动生产关系发生变化,早期的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
探究:食物生产者和采集者的生活相比有什么变化?
(1)人与自然,被动——主动
(2)生活方式,迁徙——定居
(3)社会分工,农业——畜牧
(4)生产关系,公有——私有
人类文明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1、四大古代农业文明的兴起条件
两河流域
尼罗河流域
黄河、长江流域
印度河、恒河流域
请指出四大古代农耕文明的诞生地及其名称,并分析兴起的条件?
古巴比伦
古埃及
中国
古印度
②统治者重视修建水利工程。
①大河流域,灌溉农业发达。
③气候湿润,适合农业发展。
先秦:都江堰
西汉:龙首渠
地区 种植作物、驯化动物 土地所有制 生产经营方式 农业特点
古巴比伦
古埃及
古中国
古希腊
古罗马
古代美洲
灌溉农业
灌溉农业
精耕细作
谷蔬轮作
旱作农业
大麦、小麦,
山羊、绵羊、牛等
北方粟麦农业区/南方稻作农业区。猪、狗等家畜
大麦、小麦;
葡萄、橄榄;
玉米、甘薯、
马铃薯;骆马;
奴隶主所有
奴隶主所有
商和西周时期,贵族土地所有制
(井田制)
战国后,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农民私有、王室所有)
公民拥有土地
长时期实行土地国有
阿兹特克人土地:贵族私有、村社公有和家庭份地三类
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
奴隶集体耕作
小农经济;
谷蔬轮作;
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奴隶劳动
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
以谷物生产为主;
橄榄、葡萄;
★2、世界上主要文明地区的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归纳人类文明起源的特点
统一性和多样性
四大文明古国
统一性(同一性):
都分布在利于灌溉的河谷地带或靠近水源地区,有利于灌溉农业。
都建立了政治权威和政府管理部门,通过税收或贡赋将社会剩余产品集中再分配
都致力于保障周边地区的稳定与经济发展,常常通过对外扩张扩大势力范围
都存在社会阶层的分化:统治精英,普通民众和奴隶。下层阶级的人成为主要耕种者,为建设大型工程(水利灌溉、道路、神庙宫殿、金字塔和城墙)提供劳动力
都创造成熟的文化传统(文字体系、天文观测等)
多样性:
形成三大谷类植物区(东亚东南亚稻米区;美洲玉米区;欧洲、中东、中亚及中国黄河流域的小麦区)
农业耕作技术的差异(精耕细作与休闲农耕制)
种植与畜牧的比重差异(主谷式农业与谷草式农业)
食物结构的差异
土地经营方式的差异
拓展一:精耕细作(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灌溉工具及水利)
通过投入劳动和肥料、改进生产工具、提高耕作技术、修建水利工程、改进耕作制度等方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拓展二:土地制度及生产方式
土地国有——土地私有
集体耕作——小农经济
特点
①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②具有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
拓展三:重农抑商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与封建制度相始终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一个国家或政权实行什么样的经济政策,归根到底是由其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当作“立国之本”,而把工商业当成“末业”来加以抑制。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合作探究】
材料1 古书中早有关于耦耕的明确记载,如《诗经》中有西周时往往“千耦其耘”,“十千维耦”。(千耦其耘,即千对农人在耕地。耦,二人并耕;千,言其多;耘,除田间杂草。)
材料2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紝…… ”
——《墨子》
★概括材料所反映的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1)变化:大规模简单协作劳动到一家一户的个体经营(小农经济)。
(2)原因: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提高了生产力使一家一户的个体经营成为可能;生产力提高的同时大量土地被开垦出来,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确立;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实行变法,承认土地私有,并采取重农政策。
【典例研析】(2022·全国·高二单元测试)据考古发现,公元前1700年左右以苏美尔语书写的泥板历书(共109行)是目前所知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农人历书。就其内容(关于农作物从灌溉、耕耘到收获的全过程)而言,是一部小自耕农的农业手册。汉谟拉比时代还开凿了运河并有管理严格的灌溉网。这表明( )
A.两河流域人比较重视农业发展 B.楔形文字形成与农业发展关系密切
C.古代苏美尔人是农业的创始人 D.古代巴比伦是当时农业最发达国家
【答案】A
【详解】材料反映了两河流域的人们编撰农书、开凿运河、管理灌溉等活动,说明两河流域的人们比较重视农业发展,A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楔形文字方面的信息,排除B项;原始农业是古代各地先民共同创造的,不是苏美尔人始创,排除C项;材料没有比较古代各地的农业发展情况,无法得出古代巴比伦是当时农业最发达的国家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典例研析】(2020·全国·高考真题)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
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
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
【答案】A
【详解】把福建的水稻推广到江浙一带甚至北方,同时广南和四川都种植小麦,这反映出宋代土地利用率的提高,A项正确;曹魏时已经有翻车,排除B项;仅从水稻种植的推广不能得出区域经济的均衡,区域经济不仅仅包含农业,排除C项;水稻种植推广会对饮食习惯的改变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不会根本改变,排除D项。故选A项。
【典例研析】(2022·福建·厦门双十中学高三阶段练习)如图所示反映出魏晋时期嘉峪关地区
A.农业生产的多样化
B.小农经济已基本成熟
C.养蚕缫丝技术进步
D.百姓的农耕定居生活
【答案】D
【详解】依据图示可知,反映了魏晋时期嘉峪关地区人们的采桑和牛耕情况,这说明当时嘉峪关地区百姓过着农耕定居生活,D项正确;材料只是涉及人们的采桑和牛耕情况,无法体现农业生产的多样化,排除A项;仅从魏晋时期嘉峪关地区人们的采桑和牛耕情况无法说明小农经济已基本成熟,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养蚕缫丝技术,排除C项错误。故选D项。
三、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它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的形式等。
农业
食物生产
男子占据主导地位
妇女退居从属地位
剩余产品出现
私有财产出现
贫富分化出现
个别人权力加强
战俘变成奴隶
阶级
产生
自由民
奴隶
调节阶级矛盾
国家
生产力提高
生产关系变革
男子处于从属地位
妇女居于主导地位
食物采集
公有制社会
三、农业出现的意义——生产关系的变化
男子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女子退居从属地位。
生产力发展,出现剩余产品,首领利用权力形成私有财产。
自由人(富人、穷人)、奴隶,阶级划分产生。
调节阶级之间利益冲突的强制机关出现,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社会关系变化
贫富分化出现
自由民与奴隶
阶级的产生
国家的诞生
战争使军事首领地位上升,权力加强,战俘被变成奴隶。
【知识拓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 产 力: 定义:人类创造新财富的能力。
要素:①生产工具;②劳动对象;③劳动者。
生产关系:定义: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
内容:①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
②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③产品分配的形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