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中国风】
叙议结合,找准角度
——写文学短评
1.文体特点
文学短评的文体特点及题型特点
文学短评 读后感
文学小评论(短评)是一种精短的、以作家作品等作为评论对象的议论性文章。可以评析作品的内容、主题、形象、手法、构思技巧、语言特色等。 读后感是读者读完作品后的个人主观感受,属于引申体,可表述的内容灵活多样,呈现的面貌也变化多端,只要读者写出了自己的联想、感受、体会、收获等皆可。
侧重于分析评价作品思想内容与艺术表现的优劣高下,具有明显的客观色彩。 有更多的主观色彩
2.题型特点
文学短评一般是文学阅读中的最后一题,相对于前面的题型而言,它难度较大,是“读”与“写”、“赏”与“写”的高度融合。
就目前高考命题而言,主要有两种形式:(1)针对阅读作品写文学短评思路。如23年新高考Ⅰ卷第9题;(2)利用阅读作品中的观点评点文外作品。如2020年天津卷第20题:请参照《线条之美》的审美角度点评下面这首描写劳动者的小诗。
脊 梁
罗长城
一条力的弧线,
一道破土的犁圈,
一条飞来的彩虹,
一架厚的青峦。
第9题:.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 回忆 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中国风】
叙议结合,找准角度
——写文学短评
叙议结合:
写文学短评主要运用叙议结合的方式,要在适当复述、介绍或者引用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展开分析和评论。“叙”要精当,为“议”提供支撑或依据;“议”要紧密结合“叙”,思路清晰,态度鲜明。行文格式:点评角度+夹叙夹议(内容叙述+评析)
例:点评《赤壁怀古》的衬托手法:
善用衬托刻画人物形象。词人精心选取了多个细节来衬托笔下人物:如用美人小乔衬托周郎的丰姿潇洒、年轻有为;以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的仪态装束衬托周郎大战时成竹在胸、稳操胜券的形象;以曹军的灰飞烟灭、不堪一击衬托周郎用兵如神的形象。
答题角度 具体阐释
主旨意蕴 ①主题思想是什么;②主题表现得怎么样。常用的点评术语有:中心突出、主题深刻、言近旨远、意蕴丰富、含蓄蕴藉、深化主题、耐人寻味、深沉感人等。
形象 ①通过这个人物揭示出怎样的社会现象,即形象的典型意义;②评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艺术手法 如描写技巧、抒情艺术、修辞手法等。
构思技巧 ①写作思路,如总分、分总、总分总;欲扬先抑、伏笔铺垫等。②线索安排,有何效果。③选材特点,如真实典型、来自生活、新鲜亲切等。④叙事技巧:第一人称叙事、历史与现实交叉叙事,倒叙、插叙等
语言特色 主要看其语言风格、特点,如生动、清新、质朴、华丽、幽默等。
作家的创作风格 如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冰山理论”;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等。
选准角度:
要想写好文学短评,一定要精心选好角度,不可信马由缰,随意敷衍。
【中国风】
浅析《琵琶行并序》中的音乐描写
例文展示
音乐本是无形之物,很难用语言文字直接描写。因为它那飘忽即逝的音响、旋律,是很不容易被捕捉和表现的。其中所含的“幽愁暗恨”更是十分抽象、难以言传的。诗人白居易平日深厚的音乐修养和驾驭语言艺术的厚实功力,使他笔下生花,成功地写出了琵琶演奏的精彩片段。在白居易的笔下,那复杂多变的琵琶声,被描绘得层次丰富、音色分明。
诗人描绘音乐的比喻手法、以声传情以及将人物的往事与现实联系起来以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是音乐描写中的亮点。
①在诗的音乐描写中,诗人多方设喻,以表现琵琶曲中复杂、细微的音响变化。用许多形象、新鲜、贴切的比喻来描写极难用语言摹写的美妙乐声,给读者留下了十分深刻和具体的印象。如以人们在生活中可以听到的声音作比,以骤降的“急雨”比喻粗弦的繁音促节,以小女儿般的轻柔“私语”比喻细弦细碎绵密的声调,以大珠小珠洒落玉盘比喻乐声的高低音调,以“花底”的“莺语”、“冰下”的“泉流”比喻乐声流动的婉转与幽咽若凝,以“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比喻乐声暂时休止后又骤然响起,以“裂帛”声比喻四弦齐拨时乐声的清脆短促,响亮非凡。在妙语联翩中赋予抽象的音乐以生动、形象、具体之感,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些形象贴切的比喻,把美妙的旋律、变化的节奏表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风】
浅析《琵琶行并序》中的音乐描写
例文展示
②音乐描写,做到了以声传情,声情交融。把音乐与演奏者的身世之悲、听者(诗人)的主观感受结合在一起来写,大大加深了读者对乐曲内容及其内在情韵的体验。如果说琵琶女在校音定调时,已流露出情感,那么,随着正式弹奏的开始,感情的流露渐趋明朗。在千变万化的曲调旋律中,诗人仍然意在表现人物的感情。整个演奏过程,或低回掩抑,如泣如诉;或圆润流美,莺歌玉转;或高亢明快,铁骑交锋,无不生动地传达出演奏者内心深处浪涛般起伏不平的感情,交织着她对人生诸般滋味的深切感受。
③不仅如此,音乐还将人物的往事与现实联系起来,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琵琶女身世飘零的命运,白居易政治上遭受打击、贬谪偏远的不幸,都不是偶然的。由于命运的相似,两个萍水相逢的艺术家才可能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鸣中,一个重弹,一个重听。诗末六句更是写出了悲凄的乐曲,声声扣人心扉,满座皆泣,尤以诗人最是心潮澎湃,以至泪湿青衫,难以自已。声声乐曲、滴滴泪水,将两位艺术家对人生、社会的一腔激愤不平尽情宣泄,长诗就在这浓重的感伤气氛中被推向高潮,戛然收束。
总的来说,《琵琶行并序》的音乐描写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是一个典范的存在。它的创作手法,它表现诗人情感与琵琶女身世的巧妙结合,它的对音乐的透彻理解,对我们现在和将来的文学创作都会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例题探究1《废墟上的菜地 》
废墟上的菜地 晚乌
下班到家已过十二点。午饭和往常一样比较简单,喝一口碗豆蛋花汤,忍不住说“真好喝”。豌豆,是母亲自己种的。她从厨房里拿出一个小布袋,一边打开一边美滋滋地说,不太多,但很让人喜欢。我瞥过去,那里面装着的青绿豆英,颗粒饱满。
几年前,为了帮我照顾孩子,母亲从乡下来到城里。这种迁移如同一把无形的刀,缓慢地切割着母亲。她不说什么,我也能在日常生活里发现蛛丝马迹。从老家奔赴而来,想到归期遥远,母亲有些无力。白天,她窝在家里,时光泌出漫长的丝,将她束缚。有时她从卧室踱到客厅,又从客厅挪到阳台,像在寻找什么,默默地。她常看的电视节目是我们省台的玩水冲关,偶尔换到新闻频道,她总是对我说:电视里讲的,听不懂。她简洁的言辞后跟着长长的叹息。我给她买的智能手机,她不会使用,最后闲置在书架上。有时,她会打开门,随后又将其关闭,她感到就算出门了,她也无地可去。后来,孩子入了幼儿园,母亲多了闲暇,决定拓宽活动区域,去楼下不远处被拆的棚户区那片废墟上种菜。她从碎石渣里清理出厨房大的一块领地,现在便隔三岔五带回一小布袋青绿豆英,或几裸根部冒着乳白汁液的生菜。
围在废墟周围的栅栏被人枢裂,朝外翻卷的绿铁皮被风一吹就发出脆响。那里有一孔洞,是种菜人弯腰进出的门。一同出入的还有水壶、锄头、弯刀、铲子。这些和耕种有关的工具,被母亲隐藏在家里的各个角落:她把锄头横放在自己的折叠床下,铲子放在鞋架的底层,弯刀立在冰箱与墙之间的缝隙,水壶放在花架上。如果这些工具会表达情感,它们跟母亲一道出门时,一定会像孩子那样开心到尖叫。它们回归土地,不,并不是我在乡下看到的那些松软的黑土,具体点说,那是碎石、断砖及大块混凝土堆叠成的废墟,一把锄头在断壁残垣里爬行,母亲的脸上挂着汗滴。她浑身湿透,开门出现在客厅,好像刚刚经历过一场搏斗。随后,她迅速清理农具,把它们放回原处,再找来洁净衣服,沐浴。晚间我们回来时,似乎什么都未曾发生。
例题探究1《废墟上的菜地 》
母亲在城市生活中习得了绝佳的藏匿本领,这些背后,一同隐藏的还有她自己的心事。我曾去过母亲的菜地。母亲的小块石渣地卧在断墙之中,种着大蒜、豌豆、生菜,那些细弱的苗,像是一块土地微弱的呼吸。母亲第一次割生菜回来时曾说,买种子的本钱已经收回。我记得,她使用的是我们家一贯的低调不张扬的口气,平静中还带着终有回报的自豪。母亲的算计,听起来格外世俗。但我并不嫌弃这些,相反,我会给她诸多赞美。在乡下,母亲干农活粗放豪迈,她早出晚归,经常忘记时间,汗流浃背而又不知疲倦。在城里,母亲对这里的生活缺少掌控感,必须在日常事务中学会平衡,精准到每个时刻。因此,种地这样的事情,好像也变得精致起来:她把肥料装进塑料瓶,用废油捅装清水,用旧童车推着去给蔬菜施肥。垦荒的劳苦,随时被毁坏的可能性,她似乎都忽略不计,行动中有我行我素的坚决。我终于明白:在那小块地面前,她几近忘我,泥土,让她忘乎所以。
母亲一生未进过学堂,我一直相信,如果有机会读书,她一定会有不同的人生。从前,母亲会用自己的人生故事教育我们,后来又试图用那些故事教导我正在念高中的侄女。女孩缺乏耐心,三言两语便可让奶奶闭嘴不再说话。母亲故事的主题是:凡事都要做好,争取第一。然而,母亲的人生中鲜有机会展示自我,从而赢得可以吹嘘一生的价值感。
我不禁想起母亲人生中已过去半个世纪的那个故事。生产队里的男男女女在集体劳作间隙,组织了次插秧比赛,母亲上午赢得很轻松。有人不服气,坚持下午再比一次,结果还是母亲赢。她给我讲完这个故事后,低声又略带兴奋地说:“当年,我上午赢得轻松,基本没使劲下午又要比,我稍微使出一点力气,还是我赢。”母亲一生未进学堂,鲜有机会展示自我,那一次,她赢得了可以吹嘘一生的价值感,声名大噪。
例题探究1《废墟上的菜地 》
是土地,是劳动,成就了她。
现在,和母亲一起种菜的有不少人,元元的奶奶,胡小功的奶奶,丁家枫的外公,他们像蜗居在春日荨麻叶片下的虫子,在蒿草丛生的废墟上自得其乐。他们是废墟上的首批种地人,都来自外地,住在这整体功能颇为完善的小区里,帮着带孙辈。他们此生也许未曾想到自己会住在洁净明亮的高楼里,把心神分给不同的地方,一面记挂着老家的房子、院落、老伴甚至一条狗,一面在城里过着逼仄但又无法摆脱的生活。
夜幕将临时,他们常聚集在楼下说话。或站或坐,说话。有时,她们还会把自己种的菜拿来跟大家分享,一把豌豆、两棵生菜或几根蒜,这或许能让彼此产生回到乡下的短暂错觉。谈起种地经验,他们有抑制不住的热情,聊着聊着,时间就过去了。黑夜漫长,来自菜地的那点荣光,好像可以帮她们驱散寂寥与不安。偶尔,附近传来挖掘机的轰鸣,她们还会仔细甄别,听那声响是否来自废墟……
(有删改)
《废墟上的菜地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劳动·价值”,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土地”。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甲组(“劳动·价值”)答案:
①母亲年轻时是插秧能手,劳动让年轻的母亲曾经得以展示自我、赢得人生的价值感;
②母亲来到城里痴迷种菜,再次在劳动中获得了价值感——使生活充实快乐,感受到收获的喜悦、与他人分享劳动果实的喜悦。
③小说通过母亲热爱劳动,在劳动中获得价值感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关于土地与劳动者血脉相相连的深沉思考,耐人寻味。
短评角度:小说形象、主题
例题探究1
《废墟上的菜地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劳动·价值”,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土地”。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乙组(“土地”)答案:
①土地是贯穿文章始终的抒情意象。文章始终以土地为情感载体抒发对母亲的赞美、对土地的眷恋;
②土地是刻画母亲形象的重要载体。母亲热爱劳动、凡事争取做到最好的形象主要是通过她在土地上的劳作表现出来的;
③土地是价值寄托、乡土情结的象征。土地成就了年轻时的母亲、抚慰了寄居城市的母亲,是母亲获得价值感的中重要媒介。
短评角度:小说的构思技巧、形象、主题
例题探究2《 白洋淀上 》
白洋淀上①(节选) 关仁山
这个秋天是令人陶醉的。
秋分这一天,白洋淀的芦苇熟了,空气里流荡着芦苇成熟的气息,甜丝丝、醉醺醺的。
早上,褚忠良召开了一个简短的会议,准备德县地下管廊招标。这次工程量大增。大吨位吊装还在这里进行,冲击新的标高。
技术总监肖寒一走,谁来弥补这个技术空缺?王决心心里犯了嘀咕。这时,一个声音出现了,王决心扭头一看,路海生推着鲁大林师傅进来了。
“决心,决心。”鲁大林喊着,喉咙口一热。
王决心异常地惊喜,急忙扑了过去:“师傅,我可见到您啦!”
王决心看着鲁师傅瘦了,脸色蜡黄,但师傅的眼睛依然炯炯发光。
鲁大林说:“海生、决心你们两个好好谈谈。”
路海生微笑着说:“决心同志,我们的项目负责人,祝贺你的飞跃式的进步。”
王决心愣了愣。他皱着眉头苦苦地思索,路海生怎么变了?他离开的半年,都经历了什么?
一个傲慢自私的人,怎么从里到外全变了?
例题探究2《 白洋淀上 》
鲁大林说:“决心,你协助肖寒突破大吨位技术的时候,海生去巴基斯坦找我了。他在那里,摸爬滚打,任劳任怨,真正长大了。”
“原来是这样啊!”王决心吃了一惊,“过去我对路总有误解,多有冒犯,盼路总多多包涵。”
路海生内心隐隐作痛,咧着厚嘴唇说:“决心,不是误解,我踩到红线啦,你做得对,如果不是你及时提醒,我说不好就被别有用心的人给套牢啦!我应该谢谢你。”
王决心瞬间明白了。看来总部决定,接替肖寒的是路海生。能够跟路总比肩搭档,王决心忽然感觉有些得意,非常自豪,仿佛自己像个大人物了。他当年,就像一块生铁疙瘩,锉了又锉,逐渐成形了。如果在“千年秀林”工程建设的时候,他想都不敢想啊!人的变化,是一个问题,很复杂,一言难尽。他也是一路蜕变,终于从危险的思想怪圈里走了出来。
王决心微笑着说:“路总,我也是在反思自己,对不起。我们都在成长啊,我真心为你高兴。
这次我们跟吊装行业龙头老大哈特集团竞争,一定要打败他们!”
路海生望着王决心说:“决心,我回到白洋淀,感觉真的大不一样了,不是多了工地,不是立起了多少楼房,而是我的内心。我也要跟你说,这次我们并肩作战,意义重大。”
王决心说:“是啊,我们有骨气,我们有信心。”
例题探究2《 白洋淀上 》
路海生说:“我过去年轻气盛,傲慢,随性,如今我都明白了,一切都是虚的。在央企干,像大林兄一样,凭的是实干,凭的是业绩。决心,你走得很稳,我祝贺你的成功。”
路海生从包里拿出了一盒画轴,说:“决心,这是我送给你的见面礼,也是咱们哥俩握手言和的见证。这幅(梅花》来自北京一个名画家。‘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你的身上就有这个劲头,我要送给你。”
画轴哗地打开,一幅国画《梅花》。
王决心接过画轴,分外感动:“谢谢路总,我珍藏。我要送你一幅我们白洋淀的芦苇画儿,就是洁白的荷花儿和鲤鱼,年年有余。”
鲁师傅欣赏着梅花图,眯着眼笑一笑:“决心,还有一层意思,梅花香自苦寒来,决心为了练电焊,吃了不少苦。”王决心说:“应该的,向师傅学,干一行爱一行。这回我要好好向路总学习,提高技术水平。水平提高了,既是对工友们的保护,也是对国家财产的保护。”
下午突然来个任务,地下管廊即将交付使用,还有几处需要焊接。王决心、齐师傅和小四川十几个人接受了任务。
下了地下管廊,王决心推着鲁师傅走。鲁师傅不动眼珠地看着错落有致、雄浑壮观的管廊,想象着艰苦的吊装,脸上有泪痕闪烁。
例题探究2《 白洋淀上 》
值班工人将王决心他们领到了通气管子焊接的地方。齐师傅和小四川打开焊枪,即将操作。王决心嗅了嗅鼻子,感觉味道不对,大喊一声:“停,有情况。”他扑了过去。
突然唰的一下,地下管廊没电了,周边异常黑暗。
王决心喊了一声:“师傅,我闻到了甲烷的味道。”王决心打开手机照亮,凑到了鲁大林身边。鲁大林说:“这种气体不能焊接,容易发生爆炸。决心,赶紧给路海生打电话,尽快关闭阀门。”
管廊里的毒气越来越浓。
王决心脑袋开始晕眩,对小四川说:“我处理漏气,你带师傅上去,我去寻找。”他说这话的时候,来电了,灯唰地亮了,管廊依旧看不清晰,像飘着厚厚的雾。
王决心检查带下来的包裹,找到了气体测试仪,埋头测试。这个时候,突然一声巨响,有地方爆炸了。水泥板啪地拍了下来。王决心一滚,推开了鲁大林师傅,他的身体没有被砸到。
王决心终于找到了漏气的地方。漏气口很大,他拿湿衣服缠上,拿铁丝扎紧。人们松了口气,又一块水泥板砸下来,砸在钢管上,火星飞溅,像夜萤的光亮。
王决心接到了路海生的电话,他说明了紧急情况,路海生马上关掉阀门,组织救援。
王决心猛烈地咳嗽着,他感觉气体越来越浓,有爆炸的危险,必须赶快找到疏通口。
鲁大林极为清醒,水泥制件是他一手盯着浇筑的,他知道紧急通风口位置。他抬手指着,王决心就爬上去极速打开。
例题探究2《 白洋淀上 》
王决心感觉有硬东西挤了手,双手鲜血淋漓,他大口喘气,随时就要晕倒。飞过来的东西将他们拍晕了。王决心醒来发现自己脸上流血了,他带着几十个人往外闯。
由于事故,地下管廊出口堵住了。褚忠良等人现场组织救援,水和气体阀门关闭了,工人们用机械打开通道。
王决心背着鲁大林往外走,一点一点爬上来。他的身后跟着十几个工人,路海生都分不清他们的模样了。
人们热泪盈眶,欢呼起……
这个秋天,王决心迎来了人生两大喜事。他和路海生主导的管廊投标,一举击败了德国哈特公司以及国内同行,成功中标。还有一个喜事。王决心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预备党员。
听说王决心入了党,二叔王永山从望乡岛匆匆赶回来。
王永山郑重地说:“我娘走之前,有一样传家宝留了下来,决心,我今天要送给你。”
王决心愣了愣,看着二叔。王永山缓了缓,小心翼翼拿出一个画轴。他徐徐打开画轴。玉决心不动眼珠地望着,心里紧张起来,他琢磨可能是奶奶留下来的名画,像那只值钱的大碗一样。画轴在阳光里展开了,一团模模糊糊的红色从暗中浮现出来。
画轴出现两个红色的大字:信仰!
例题探究2《 白洋淀上 》
王决心和乔麦都愣住了,“信仰”两字,写得不是那么端正,颜色发黄,却是那般耀眼。
王永山脸色变得庄严,严肃地说:“决心。这是咱祖上的英雄王学武就义前,咬破手指写下的血书。解放后,你奶奶托人在保定莲池书院装裱好。虽然发黄,血失去了它的味道和鲜红的色泽,但是,这个颜色是真实的。”
“你奶奶再三叮嘱,咱们王家的后代,谁入党了,就把这个画轴交给谁。没有牺牲的信仰,不叫信仰。王学武做到了,你爹王永泰做到了。我看好决心,你能在央企入党,证明王家后继有人。我就遵照娘的旨意,交给你吧,你再一代一代往下传。”
王决心喉咙一热,鼻子酸酸。他庄严地跪地,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
他将画轴高高地举过头顶……
[注]①《白洋淀上》是一部全景式表现新时代华北社会生活变革的鸿篇巨制,入选中国作协“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获2022年度人民文学奖特别奖。全书三卷百余万字,以2017年至2022年白洋淀新区成立和乡村振兴为大背景,讲述白洋淀王家寨打鱼人王永泰、王决心父子投入家乡建设,以及由此展开的生活新变,反映时代变化和本质。
《 白洋淀上》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历史、现实、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现场感;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新传说。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甲组(“历史、现实、成长”)答案示例:
①小说选择“白洋淀”这样的革命老区为背景,在以王决心为核心人物的同时又勾连王家祖上的英雄事迹,使得整篇小说很富有历史感;
②小说着眼现实,以白洋淀新区建设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现实背景,讲述新时代新区建设中的新人的成长故事,使得小说极富有时代感;
③小说同时融合历史与现实因素,动态地呈现了人与历史的同步成长,表达出关乎信念与信仰的“成长”主题,深沉感人。
短评角度:小说的构思技巧、主题
乙组(“现场感”)答案示例:
①小说关注当下现实生活,选材真实,写出了真实的乡村建设生活,内容具有“现场感”。
②小说抓住典型的生活场景——如廊管事故,展现乡村建设的生动场景,使得小说场面描写具有“现场感”;
③小说刻画人物时,符合生活逻辑,不虚幻,不拔高,使人物显得血肉丰满、真实可信,具有“现场感”;
短评角度:小说选材特点、描写技巧、人物刻画
丙组(“新传说”)答案示例:
①《白洋淀上》讲述白洋淀王家寨王永泰、王决心父子投入家乡建设并由此展开的生活新变,抒写着在白洋淀上正在发生的新传说。
②它是一个城市的新传说,“千年秀林”及地下管廊等工程建设将使白洋淀新区成为一座人民生活便利,舒适的新型城市。
③它是一个灵魂的新传说,白洋淀人的灵魂在新区建设过程中变得更加善良和美好。④它是新时代中国农村乡村振兴的新传说,通过大时代下的平凡人物以小见大地反映时代的变化和本质,书写出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的鲜活一页。
短评角度:小说的主旨意蕴
2023年全国新课标Ⅰ卷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给儿子 陈村
(小说原文略;第6、7、8题略。)
第9题:.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 回忆 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未来·回忆·成长
“你总会长大的,儿子,你总会进入大学......你会和时髦青年一样,热衷于旅游。等到暑假......你就去买票。”
火车、渡船、滩船......
被鞋底和脚板踩硬踩白的大路、大埂、沿着水渠边的路、小桥......
进板桥村、找草屋、到田间小路走走、到村东头的大坟茔、下田.....
火车430公里、花一毛钱、走半个小时、狗最先跳出来......
坟茔——体会一下死的庄重和沉默,捉摸到一点历史感。
下田——体验劳动的艰辛,意识到自我的局限,认识到有些工具和粮食不能丢弃,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体会大地的仁慈和生命的延续。
“你得不让自己飘了,你得有块东西镇住自己。”
父亲关于未来的想象,想象儿子长大后上了大学的暑假旅行。
父亲写的是自己以前的生活,借想象未来完成自己的回忆之旅。
父亲带儿子重温自己的成长经历,并期待儿子能在其中找到自我,完成自我的成长。
【答案示例】
【甲组】
①本文表面上是关于未来的想象,即父亲想象儿子长大后的一次旅行
②其实是父亲对过去的回忆
③为何交叠未来与过去?指向关于成长的主题,即父亲带儿子重温自己的成长并期待儿子也能在其中找到自我。
短评角度:小说的构思技巧、主题
河流
你背着包爬上江堤,看看长江。
去河边寻找滩船......你就能躺在舱里,将头枕着船帮,河水拍击船底的声音顿时变得很重。
你沿着大埂走,右边是漕河,它连接着巢湖和长江。
你就会懂得父亲,懂得父亲笔下的漕河。
你得在晚上告别,半夜就走。夜间的漕河微微发亮,你独自在河滩坐上一会,听听它的流动。
我不知道究竟会怎样。要是你的船走进漕河,看见的只是一排烟囱,一排厂房,儿子,你该替我痛哭一场才是。
1.河流构成了这篇作品的背景、环境和风景。
2.河流贯穿了儿子的板桥之旅,是作品的行文线索。
3.随着河流的流动,一个不同于城市的空间展开了,一次时间的回流开始了,
作者关于人生的思索也开始了。(联结城市与乡村的河,时间之河,人生之河。)
【乙组】
①文章有很多抒情的意象,河流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
②其表现的就是从爬上江堤到独坐河滩,儿子的板桥之旅始终与河流相伴,是小说的行文线索。
③那么河流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河流既是环境与风景,也代表着空间的延展和时间的流逝,并承载着人的思索。
评分参考:找出河流的重要性给2分;思考河流的意义给2分;构成清晰的思路给2分。
短评角度:小说的构思技巧、主旨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