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散文专题复习之诗化散文 课件(共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散文专题复习之诗化散文 课件(共4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9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3 21:30: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标题数字等都可以通过点击和重新输入进行更改,顶部“开始”面板中可以对字体、字号、颜色、行距等进行修改。建议正文14号字,1.3倍字间距
目 录
诗化散文名篇阅读


诗化散文的练习


诗化散文的概念
诗化散文的特征
行业PPT模板http:///hangye/

诗化散文
的概念
一、诗化散文的概念
诗化散文是一种以真实的生活感知和情感体验为基石,融入诗歌的元素和技巧(如意象、节奏、韵律、情感表达等)来增强审美价值和艺术张力的特殊的散文形式。
诗化散文中的“诗化”并不仅仅是对诗歌的简单模仿、复制移植,而是对诗歌和散文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将诗歌的精神内涵渗透进入到散文中来,使散文具有更丰富的情感表达和更深层次的意义内蕴。
散文和诗歌表达情感的形态是不一样的。一般认为,作品的情感越克制,它传达出来的情感力量可能就会越大。散文的情感表达就是倾向于隐性、含蓄、隐忍、恳切的,如静水流深,曲折低徊;而限于篇幅行数和“言志”基因使然,诗歌的情感表达则是奔放、热烈、洋溢的;诗化散文的情感表达呢?它往往将上述二者的特点结合起来——该收则收,该放则放;既收且放,收放自如。诗化散文中的“诗化”,体现了文学创作观念的转变——从注重叙事和描述的散文传统,转向注重情感表达和审美体验的散文新形式。

诗化散文
的特征
诗化散文的特点之一:情感美
诗化散文所熔铸的情感,多是人类最基本、最珍贵的情感——亲情、友情、爱情,故园之思,家国之爱,生命之问,自然之向往,历史之追寻,等等。
诗化散文所表达的情感体验往往是欢乐、愉悦、美好、温情的。这类情感,能激发读者积极、向上、昂扬、温暖的情绪。
当然,有的诗化散文也会释放出生活和生命中的一些苦痛与忧思,带给读者淡淡的哀伤,或引发读者深切的喟叹。不过,这种略显哀婉的愁绪,往往能引发读者产生对生活、人生和世界的特殊感悟。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不也是一种情感的审美体验吗?
诗化散文的特点之二:意象美
诗化散文独特的艺术美感,体现在使用独具画面感、内蕴美的意象上,将抽象的概念和情感具体化,以诗意的语言来描绘自然、情感和人性的细微之处。
这些美妙的意象,有流水落花、月光星空、峰松池鱼等自然元素,以此展现出大自然的美丽和神秘;有馆阁楼台、笔墨信物、衣饰车船等生活元素,来含蕴人间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有晨昏春秋、浅绛深绿、嘶鸣啼唱等时空叠变、流彩暖声,来张扬宇宙的邈远和生命的纷呈。
诗化散文的特点之三:语言美
诗化散文的语言是优美流畅的。诗化散文的语言,既能呈现诗歌瑰丽、华美的语言特质,也不拒绝一般散文简明平实、质朴自然的语言风格。只要能传达出深刻情感和思想的语言,诗化散文都会予以兼容。
诗化散文的语言是富有韵律的。这种韵律之美,既有文字节奏上韵律感,也有情感方面的起伏和转折。读者在体验语言文字美的过程中,也会深受蕴含其中的情感情绪的感染并与之共鸣。
诗化散文追求独特的语言表达特质。多会采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比喻、借代、比拟、排比、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想象、抑扬、象征、渲染、烘托、铺垫等艺术技巧,以及一些特殊的句式和特殊的语气。
诗化散文对语言的音乐性也很敏感。作品会通过对某些句子押韵,对某些词、句、段节奏调整,对叠词拟声词巧妙使用,让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感。这种音乐性语言表达,能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深切体验到文字视觉和内涵之外的魅力。
诗化散文的特点之四:意境美
诗化散文中富有表现力和意蕴美的文字,描绘出一幅幅色彩不同、情趣各异、内涵丰盈的生动画面,营造出令读者心驰神往的美好情境和氛围。读者神会其中,或宁静美好,或愉悦振奋,或浮想沉思——总能收获精神的力量以及得到心灵的休憩。
这些审美趣味充溢的意境,饱满的情感含蕴于其中,美好的意象点缀于其中,恰到好处的手法运用于其中,自由灵活的风格显扬于其中,广阔宏大的审美空间创造在其中。
诗化散文的特点之五:人性美
诗化散文描述的重心是放在人与人之间的行为互动和情感交流上,展现出人性中的善良、友爱、关怀、道义等美好品质;诗化散文描述的内容也展示人与社会的积极关系,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知识的渴望、对真理的追求、对实现自我价值的期盼等精神追求的赞美。
这些美好品质、思想情感、精神追求和价值观,是构成人格魅力的基础,其所展现出来的人性的独立、自由精神,是人类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动力。
  当然,优秀的诗化散文,不只是从美好中发掘人性之美;高明的作者,从恐惧、悲惨、绝望、伤痛、死亡等非美的情与事中,也能找到人性之美,并将它呈现在读者面前。
诗化散文的实质,是作家对世俗生活和人类自我的诗化,是作家用诗化的经验与素质、情怀与人格来诠释他自己心中的人性之美。
诗化散文的特点之六:哲思美
诗化散文抒写对象非常广泛,自然风物、社会现象、个人经历、情感体验,尽在笔端。作品细腻的文字之内,是蕴藉着作者独特的审美观、个性的思维和深度的思考的。诗化散文既有对生活的理解与对世界的认知,也有对个体与群体、社会与人性的洞察。在探讨人生价值与意义,揭示人性的复杂和多变,厘清内与外、物与我、功与名的辩证关系等方面,在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与探索的过程中,传达对生命的敬畏、对人性自身弱点的包容以及对未来和命运的关怀,呈现多元化的思想和观点,引导读者自由思考,为读者提供不一样的思辨视角和方式,以及广泛而独特的阅读体验和启示。诗化散文将诗歌的思维跳跃性运用到散文创作中,突破时间意识和空间意识的限制,也极具飘逸、灵动、开放的独特思维美感。

诗化散文
名篇阅读
诗化散文之名篇阅读
她不觉乍贫,反觉乍富。和司马长卿厮守,仿佛与一篇繁富典丽的汉赋相厮缠,每一句,每一逗,都华艳难踪”——张晓风 《卓文君和她的一文铜钱》
点评:随意拾掇一句就窥见了古典诗词的萍碎
万里长城又不是他的,至少, 不是他一个人的。——余光中《万里长城》
点评:原先是以坚定的强调语气,但在语气将结束时渐渐可以感受出他语气里的缓和。 运用语法错置,原以为会让散文看起来无章法可言。若仔细品尝,却可以看出一些蛛丝马迹。就像是光和影子,互相交错,看似迷幻真理却在里面。因为朦胧感多了神秘的色彩,让原先的散文再度加分。
诗化散文之名篇阅读
无穷神秘亦复平常的背景, 交错升降的一种稀薄的音乐忽远忽近。——杨牧《亭午之鹰》
点评:一下子神秘,一下子平常,升降的排序交错,让人陷入思想迷幻漩涡中的错觉。在散文里除了加上一些古典历史,有时使用上一些西方语言习性,亦能增加文章的密度和流畅性。让阅读增加变化,更加活泼。
因为雨是最原始的敲打乐从记忆的彼端敲起。瓦是最低沉的乐器灰蒙蒙的温柔覆盖着听雨的人,瓦是音乐的雨伞撑起。——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点评:敲打乐和低沉的乐器是西方音乐的代表,作者不用汉语语法描述,反而运用些西方语言的词汇和语序来描写,使文章增添异样味道。
诗化散文之名篇阅读
日光搅拌着尘埃,我是滚烫的路,忌怕沙沙擦响的车辆长队,梗塞了硬化的动脉。雷似的钢铁机械起搏我的心脏。灰色的混泥土是我的陈旧的衣著。我是驶上高速的飞轮,让命运不断地磨砺和撞击。——许淇《我是城市》
点评:在这段文本中出现的所有名词都不是真实的事物。与其说它们是事物,不如说是一系列象征的喻体,其存在的目的不是为了表述特定的事件、强化或烘托一个现场气氛,而是通过意象的拼凑暗示一种混乱、抽象、难以表述的城市生存的总体境况。
诗化散文之名篇阅读
水在比我低的地方,永远如此。我凝视它的时候,总要垂下眼睛。好像凝视地面,地面的组成部分,地面的坎坷。
它无色、闪光、无定型,消极但固执于它唯一的癖性:中立。为了满足这种癖性,它掌握非凡的本领:兜绕、穿越、侵蚀、渗透。
——法国诗人蓬热散文诗《水》
点评:诗人笔下的水并不是某片特定的水域或他个人的生活记忆中的水,而是抽象的水;整个篇章也没有汪洋肆掠地全面描述水的万千情状,只是将“水往低处流”这一个单一的特性抽象出来,并从中推绎出一系列精妙的诗思。
诗化散文之名篇阅读
这个时代的痛苦在于它的几乎所有矛盾冲突都是无法看见的。它的语言是形体。而这形体,人们在什么时候最后见过它?左一层右一层的服饰把它掩盖起来仿佛是反复涂上去的油漆,但也就在这层硬壳的保护下,与日俱增的灵魂悄无声息地塑造了它的面孔,改变了它的形体。这形体变成了另外一幅模样。如果人们现在把它揭开来,它也许会有上千种方式表现这中间所产生的一切无名的和新颖的事物,表现从无意识中产生出来的那些古老的秘密,仿佛陌生的河神从淙淙的血流中露出它们那血淋淋的面孔一般。这形体的美绝不次于古典艺术的形体,它一定更美。生活在自己的手里把他保存了两千多年,日日夜夜对它进行加工、谛听和锤炼。绘画梦想着这种形体,它用光线装饰它,用暮霭透视它,用千般柔情和万般妩媚包围它,它抚摸它像抚摸一片花瓣,听凭它像波浪一般把自己漂来荡去。
——里尔克《论奥古斯特·罗丹》
点评:这样的文字全是一串变动的密集的幻象,是流动的欲望、感官的长河,永不间断地触碰着你的思索,荡漾着你的心魂,但你若想用手把它掬起来,对它总结、归纳,转化为理性的语言、凝固的知识,它便总从你的指缝间溜走,让你一无所获。
诗化散文之名篇阅读
一位身材十分高大的白发男人稍稍弓着腰走进屋里来,脸上带着儒雅的、近乎道歉的笑意……我不记得他当时具体说了些什么,可我记得我被他的话语之优美惊倒了。有这样一种感觉,似乎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所具的一切高贵、礼貌、优雅和矜持都在一刹那间被同时拨动。对于我和我这只缺乏训练的耳朵来说,这个效果是富有魔力的。这一效果毫无疑问也部分地源自这件乐器那稍稍弓着的框架:我觉得自己与其说是这音乐的听众,不如说是他的同谋。
——布罗茨基《悼斯蒂芬·斯彭德》
点评:布罗茨基在这里唤醒了一个古老而典雅的比喻,即诗人是竖琴。对斯彭德形象的描绘如“高大”,“弓着腰”,“儒雅”,结合对他斯文、优雅、谦卑、智慧的各种气质的叙述,以及他对于作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所有这些细节串联起来,构成了一个整体性的隐喻:斯彭德=诗人=竖琴。可以说,在这篇散文中,诗性的隐喻是骨架,而散文的叙事则是血肉,诗歌和散文通过这样的方式融合成一个完整的艺术生命体。
诗化散文之名篇阅读
一位有一天我在这园子里碰见一个老太太,他说:“哟,你还在这儿哪?”她问我:“你母亲还好吗?”“您是谁?”“你不记得我,可我记得你。有一回你母亲来这儿找你,她问我看没看见一个摇轮椅的孩子?……”我忽然觉得,我一个人跑到这世界上来玩真是玩得太久了。有一天夜晚,我独自坐在祭坛边的路灯下看书,忽然从那漆黑的祭坛里传来一阵阵唢呐声;四周都是参天古树,方形祭坛占地几百平方米空旷坦荡独对苍天,我看不见那个吹唢呐的人,惟唢呐声在星光寥寥的夜空里低吟高唱,时而悲怆时而欢快,时而缠绵时而苍凉,……我清清醒醒地听出它响在过去,响在现在,响在未来,回旋飘转亘古不散。
必有一天,我会听见喊我回去。
——史铁生《我与地坛》
点评:它道出了与命运相处的真理:对于普通人来说,我们无法理解这太过复杂的世界,面对命运,我们都是无知的孩子,唯一能做的就是怀着玩耍的态度,而不要刻意求一个解释;它更道出了我们每一个活着的人都需面对的处境:必有一天,我会听见喊我回去。

诗化散文
的练习
一、萧萧《灯火》
①乌黑油污的煤油灯,一经火柴点燃,便有了亮晃晃的“生命”。
②“生命”的意义就是它会让你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生命的最简单意义可以是一个字:“动”!那昏黄的煤油灯的火舌,就是那样闪动着,那样引逗着你的眼,那样闪着古老的昏黄。
③在胡兴村,这样的煤油灯不知与我们共处了多少年,小的时候,我们叫它“番仔油灯”。番仔油和番仔火(火柴)一样,都是由洋人传来的。番仔油的味道呛鼻难闻,打来的油通常都放在墙角不起眼的地方,煤油灯缺油的时候才提出来添加,小心翼翼的,一方面怕弄脏了衣物、桌子,一方面怕易燃的煤油引来祝融肆虐,回禄嚣张(1)。
④家用的煤油灯主体是大约十公分高的玻璃瓶,外围有铝片为套,瓶口是一个铅皮的盖子,中间钻一个小洞,棉纱捻成的灯芯就插在这个洞里,灯芯可以一直伸向瓶底,将煤油汲吸上来,油润的灯芯,火柴一点就燃着了,昏黄摇曳的光芒,就这样温暖着我们的童年。
⑤深夜的时候,面对这样一盏摇曳的灯火,仿佛可以跟古人促膝而谈,读一点诗词,雅兴随之而起,如果能翻阅几则“聊斋”,或许更增加一些古奥之趣,可惜,当时年纪小,只认识李白的铁杵、王冕的荷花!
⑥最温暖的当然不是这摇曳昏黄的灯光,而是灯光下两个相对的人影,一老一少,祖孙两人从“人初静”,守到夜更深,守着永夜,守着灯火,守着长长的一段祖孙相牵系的深情记忆,那是祖母无怨的爱,无尽的心,所有的怀念都从这样温馨的画面进入、泛起……
⑦当灯芯烧黑了,我们用个小竹片剔亮它,挑灯夜战原来就是这样的啊!那情景仿佛剪烛西窗一般,灯芯越烧越长,就要用小剪刀剪除碳化的那小小一截,光,就更亮了!
⑧煤油灯的火焰很容易将墙壁、屋梁熏黑,因此悬挂的地方一直是固定一处,不随便改换,以免房子到处留下乌黑的油烟。
⑨那样的煤油灯,我们家好像只有三盏,人在客厅的时候,灯随我们在客厅,夜读如果是在祖母的房间,灯就随着我们过去。有时,书读到一半,要到客厅拿东西,那得提着灯过去,脚步不能太急,免得走路的风息将灯吹熄。不知你是否记得我们家是土埆厝?(2)
⑩风随时可以从破落的竹篾片之间随意进出,风大的时候,我们就得一手举灯,一手遮风护火,步步为营,仿佛履薄的人,战战兢兢。
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在那样的灯火下,一切都荡漾着温馨。
一、萧萧《灯火》
虽然,煤油灯有效的亮度不过是一两尺而已,那样的光晕却是不灭的永恒之火,一直亮在童年的心中。
多少风与云吹送过去了,我们长大了,家里安装电灯了,刚开始,我们只要五烛光的灯泡,五烛光的亮度刚好模拟煤油灯的古意,却免除了油烟的熏染、风动的闪烁,那样笃定而拘谨的五烛光灯泡,是我们使用“电火”的第一步。
五烛光取代煤油灯,虽光亮相似但仍失了风动。顿生怀念煤油灯之情。
此后,四十烛光、六十烛光的灯泡陪伴着我们的成长,日光灯一到,黄光从此成为白光,那又更向前跨过了一步,这时,伴读的祖母早已回到天上去了,惨白的日光灯下总觉得缺少了昔日那份盈满的温馨,总觉得身边嘘寒问暖的声音就这样沉寂了下去,我怅怅然在良好的灯光下写作。
继之而来的美术灯,霓虹灯,将我们的家、我们的城装扮得更美,耀眼、闪烁的灯,增添了一些妖媚,每个家、每个众人进出的地方,都安装了无数的、千奇百怪的灯,入夜以后的都市和乡村,比白天更多了一些新奇和眩惑。
有一次,我从华冈上望向台北,万家灯火里哪一盏是为我而开的?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
一、萧萧《灯火》
四十年了,从摇曳昏黄的煤油灯下,我们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坐在讲求爱眼照明的桌前,如果祖母还在,那会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境?我常有一个奇怪的想法,在一个万灯闪亮的夜晚,陪祖母静静欣赏着一些光影缤纷!
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有删节)
【注】(1)祝融、回禄:传说中的火神,借指火灾。(2)土埆厝:台湾的一种民居。
一、萧萧《灯火》
一、萧萧《灯火》
一、萧萧《灯火》
14.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6分)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2)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
参考答案:
14.①寄托作者对童年时光生活的深切留恋和怀念;②使童年的生活图景更真实、具体、生动,给人一身临其境的感受;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5.(1)①即使是普通的煤油灯,在贫困的年代里也是很宝贵的;②灯下的温暖和苦读,是更值得珍惜的人生的宝贵财富。(2)①曾经拥有的灯下的温馨已经逝去,我有一种不知身在何处的怅惘;②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失去一些美好的东西。
一、萧萧《灯火》
16.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17.文章最后一段说:“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综观全文,灯火在作者心中具有什么样的意义?(6分)
参考答案:
16.第一问:①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视角;②偶尔插入第二人称,构成两种不同人称的相互交叉。
第二问:①不同人称的出现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②营造了一种亲切的气氛,拉近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
17.①灯火让作者不时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它是作者人生中的“永恒之火”;②灯火下的祖孙相牵,使作者贫穷的童年生活变得温馨而富有诗意;③作者的成长离不开灯火下的夜读,这是作者人生的重要一步。
一、萧萧《灯火》
余秋雨在《乡关何处》中写道,思乡往往可以具体到一个河湾,几棵小树,半壁苍苔。只是我的乡思没有落脚在河湾、小树或苍苔,而是无数个乡村的灯火。
灯火,是一个个村落最为亮堂的眼睛,黑暗中的无声对话者。晚曦殆尽,乡野渐渐被黑幔吞噬,这时一村落的某个人家便会亮起第一盏灯火,于是另一家也亮了,另一村落也亮了,一盏再一盏,全亮了。它们相互欣赏着,相互安抚着,相互守护着,直到一个小村落安然眠睡,直到一个大村落高枕无忧。子夜的乡村常是万籁俱寂,很容易就被一声突兀的狗吠刺破天地,刺破酣卧在天地的村落。一盏灯火赫然醒来,在狗吠中也赫然有了起床声,赫然有了开门声,一个村落苏醒了;透过门窗的灯火穿过黑色热烈地奔向远方,于是又一盏灯火醒来,又一个村落醒来。透过门窗的万家灯火穿过黑色依旧热烈地奔向远方,一个接连着一个,大大小小左邻右舍的村落齐刷刷的全醒了。
村落与村落似乎真的很近,近的只要这有意无意的一盏灯火,整个乡村便在注目;却又好像真的很远,远的让乡人们循了灯火总要趟着黑走上个千折百回,完结一个焦虑一个心事,收获一次喜悦一次乡情。在我的乡思里,不断演绎着这样一幕幕播种和颂传乡情的美丽记忆:
二、陈夫《灯火》
黑夜一来,一两户人家的小村落的孩子便寂寞无聊起来,只有白天那销魂的游击还意犹未尽,一屁股落在大门槛上饥渴地胡乱向嘴里扒着饭,眼珠一动不动死瞅着远方大村落那蛊惑人心的蔚然灯火,仿佛那儿战事正酣。女人见了,一阵骂。孩子便不情愿地站起身靠着门框叉着腿撅着屁股继续死瞅,女人又是一阵骂。正在喝酒的男人白了一眼女人和孩子,猛地将一杯老白烧倒进肚里,微醺着走出门,孩子会意地屁颠颠的紧撵过去。女人捧着碗追出门,正要开骂,发现一弯新月站在东屋角像自己孩子一样正死瞅着自己,她犹豫了。女人看了看走在阡陌上披着一身月辉的男人与孩子,又看了看远方大村落那确实令人禁不住要去消遣一番耳舌的蛊惑灯火,忽然也鬼使神差般朝着眼前一高一低两个人影默默撵去。男人听出女人的脚步声,便扭头摆了摆手,示意女人回去看家。女人误以为男人在赶跟上来的看门狗,便也掉身向看门狗一边跺脚一边轰着。狗站住了,嘴里不情愿的嗫嚅着;女人便拾起土块向狗扔去,狗一跳又站住了;女人于是折了树枝向狗猛追了几步,口中不停威胁和命令着:死狗,回家看门!狗不见了,女人傻傻地向男人咯咯地笑了笑,男人则哈哈大笑起来。笑声传到远方,隐隐约约地,远处的灯火也不禁颤了颤腰板。
二、陈夫《灯火》
大村落也记挂着小村落,今天这一户明天那一家,趟着夜辗转在千折百回的阡陌上,做客在小村落热情洋溢的灯火里。男人可能依旧微醺,小孩可能依旧贪玩,女人可能依旧可爱。然而,就在大村落谒访小村落的路上总会冷不丁的生出一段诙谐的小插曲来。由于大村落一向广纳宾朋,熬夜应酬,时间上多多少少就没有了概念,于是便如出一辙的发生着接下来的一幕:抬头,灯火还在小村落的地平线上亮着,再一抬头,灯火眼睁睁的消失了。好在是,要去串门的乡人在稍微的一个思索后,便会迅速意识到时间已经有些晚。这一刻,失去目的地的乡人也总会心平气和地转过身去,好似在说:没关系,睡吧,我明晚再来。次日夜晚,在通往小村落的阡陌上早早的便活跃着几个黑点,果然,正是他一家。是的,乡人们总会为仅仅一次面对面的笑谈,一次无关痛痒的寒暄而热衷而折腾而不罢休,他们的手总能自然而然地彼此握紧,心总能平平淡淡地相互靠近。
二、陈夫《灯火》
千百年来,人们会时时固执地承传家乡历来的衣钵,或迈着沾满水露春色的脚,或持着濡满霜色寒意的脸,用最原始的方式缔结友谊;习惯私隐与重复各自阡陌上那段土味十足却版本相仿的经久演绎,匆匆在灯火两端,用背后最虔诚的努力称兄道弟。以告慰世代的焦虑世代的心事,丰收又一辈子孙的喜悦又一辈子孙的乡情。
在那方古老而朝气的乡土上,一盏灯火便是一个兄弟,一盏灯火便是一个姐妹。他们穿过黑色相安在广袤的苍野里,一代一代守望,一代一代对话,从未疲惫。
二、陈夫《灯火》
8.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诠释了灯火的多重意义,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4分)
9.文章写灯火,但作者却花了大量篇幅写乡民夜晚串门的场景,对此你如何理解?(6分)
参考答案:
8.①灯火是村落的眼睛,让村落变得灵动而富有生气;②灯火是作者乡思的寄托所在;③灯火是村落在黑暗中的对话手段,是村落人情的联系纽带;④灯火是华夏大地质朴乡情延续的载体。(每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
9.①乡民夜晚串门与灯火息息相关,灯火寓示着人家,正是由于远方人家灯火的吸引使得乡民夜晚串门成了一种习惯。②灯火是文章的主体意象,寄托着美好而质朴的乡情,村民夜晚串门则是这一乡情的具体表现。③因此,作者花大量篇幅写乡民夜晚串门场景,不仅没有对文章造成不利影响,反而让文章有关乡情这一主题展示得具体可感,想象丰满。(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二、陈夫《灯火》
文本一
对一个村庄的认识
刘亮程
对于黄沙梁,我或许看不深也看不透彻,我的一生局限了我,久居乡野的孤陋生活又局限了我的一生。
可是谁又能不受局限呢?那些走遍天下学识渊博的人,不也没到过黄沙梁吗?他们熟知世间一切深奥的道理却不认得这个村里的路,我这位农夫有朝一日给他们指一回路真是荣幸莫大。
我全部的学识是我对一个村庄的见识。我在黄沙梁出生,花几十年岁月长成大人,最终老死在这个村里,死后肯定还是埋在村庄附近。这便注定了我生死如一地归属于这片土地,来来回回经过那块地那几间房子,低头抬头看见那一群人。生活单调得像篇翻不过去的枯涩课文,硬逼着我将它记熟、背会,印在脑海、灵魂里。除了“荒凉”这唯一的读物,我的目光无处可栖。大地把最艰涩难读的一个章节留给这群没啥文化的人。
三、刘亮程的散文
我不懂大道,只通一点斜门歪理。我想一个人活下去的理由可能只有芝麻那么小,而这些芝麻小理并不被通常的大道所涵盖。活在大地边缘的这一村人,他们的生活中没有大事,但并不因此活得小里小气。当他们因一个鸡蛋而亲戚为仇、邻居反目,为半截麻绳大打出手、刀叉伤人时,你能说他们心胸狭隘,不该为这些琐碎之事争斗计较吗?那你说他们该计较什么?坐在如此荒远的不为人知的村庄里分析世界局势,还是讨论股市涨跌问题?这些天下大事,哪件比牛啃了他们的庄稼这事更大?当张三为自家麦地先淌进水而甩开膀子堵渠拦坝时,你能说他的拦坝工程比三峡工程小,不伟大?他抢救的可是眼看旱死的一亩二分地的麦子啊,这麦子可是他一家五口的活命粮啊。谁要在这时阻止他,没准他会操起铁锨和你拼命呢。
三、刘亮程的散文
我在村里住久了,便掌握了这个村庄的很多秘密。比如王家腌了几缸咸菜喂了几头驴,李家粮仓里还有几担麦子,箱子里还有多少钱。但要真正认识一个村庄很不容易,你得长久地、一生一世地潜伏在一个村庄里,全神贯注留心它的一草一木一物一事。这样到你快老的时候,才能勉强知道最基本的一点点。在村里溜达一圈走掉的人,如果幸运的话,顶多能踩走一脚牛粪,除此他们能得到什么呢?
那些季节中悠然成熟的麦子,并不为谁而熟,我们收回它们,我们并不是收获者。一年中有一次,麦子忘了回家,我们就得走好几年穷路。那些岁月中老掉的人,常老于一件事情。随便的一件事,就可消磨掉人的一辈子,想想吧,这些事情有多厉害。我不说出来你会以为什么大事耗掉了人的岁月和经历,那些看来很小的事到底有多大谁也不清楚。我们村庄上空飞过的一群苍蝇,对应到世界另一地可能就是一群庞大的轰炸机。我们村里的一声咳嗽,或许才是造成某个遥远国度地震的真正原因。
三、刘亮程的散文
这个村庄隐没在国家的版图中,没有名字,没有经纬度。历代统治者都不知道他的疆土上有黄沙梁这个村子,这是一村被遗漏的人。他们与外面世界彼此无知,这不怪他们。那些我没去过的地方没读过的书没机会认识的人,都在各自的局限中,不能被我了解,这是不足以遗憾的。我有一村庄,已经足够了。当这个村庄局限我的一生时,小小的地球正在局限着整个人类。
(节选自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有删改)
三、刘亮程的散文
文本二
城市过客
刘亮程
进城谋生的第二天,我便在楼梯上摔了一跤。上楼梯时我不知道脚该抬多高、步子该迈多大。尤其下楼的时候,脚总是不敢果断地踩下去,担心下一个阶梯会不会是空的。这跤使我深信世上最坎坷的路就是楼梯。
本以为在乡下走了多年的坑洼路,走城里的平坦马路应该不成问题。可是车流如梭的十字街头我总是难以过去,前后左右的汽车和喇叭声使我仿佛置身兽群。我缺乏城市人的从容,城市人不怕车就像乡下人不怕狗。
我想,这座城市的许多尺寸不是按乡下人的标准和习惯设计的,适应它得有一个过程。好在我聪明,懂得用自己熟悉的事物做参照。比如小汽车的门比狗洞稍大一些,进车门时就要比进驴圈时头再低一些;城市缺少尘土,不用常拍打衣袖和屁股,但手不能闲着,要时时摸摸口袋里的钱在不在;街道固然宽阔,但属于每一个人的路却窄得可怜,在人群中拥拥挤挤绕过一辆辆车一个个人时,比任何一条乡间小道都曲折蜿蜒。
三、刘亮程的散文
城里真好,但我知道我变不成城市人。除了这座城市不给我落户,不给我一间安身的住房外,我还缺乏很多在城市生活的经验和素质。我的老师告诫我,要多向市民学习。我都三十多岁了,要学的东西很多。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
我只是这座城市的客人,永远是,无论寄住几天或生活几十年,挣一笔钱衣锦还乡或是变成穷光蛋流落街头。城市没一件属于我的东西。我把楼房当成一座座荒山去爬,那上面不会有我的家。我知道了一些人的名字,但从骨子里我们并不认识,我仅仅是流浪到城市的一个农民。我把地荒在家里,时常在夜半之时,怀念起我的家畜的叫声、我的女儿和妻子。
(节选自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有删改)
三、刘亮程的散文
3.赏析文本一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点和效果。
4.有评论者认为,在作者刘亮程的笔下,黄沙梁“不再是单纯的故乡,而是灵魂憩息的地方”。请根据两个文本内容,探究评论者这样论断的理由。
参考答案:
3.①连续使用多个疑问句式,包括反问句式,强化了行文的语气,表明作者对乡亲的理解和对农民尊严的维护。②用性质上差别极大的事物作比较,如“一个鸡蛋”“半截麻绳”与“世界局势”股市涨跌”,“张三堵渠拦坝”与“三峡工程”,形成强烈的认知反差,富有哲思,令人回味。
4. ①作者生手斯长手斯,从情感和精神已经与故乡融为一体,注定生死如一地归属于黄沙梁这片士地。②作者清醒地认识到黄沙梁虽偏僻荒凉和不为人知,但作为故乡对自己却有着独特的存在价值。③作者即便生活在城市,对城市却是疏离和排斥的,他心中念念不忘、魂牵梦萦仍是故乡黄沙梁。
三、刘亮程的散文




标题数字等都可以通过点击和重新输入进行更改,顶部“开始”面板中可以对字体、字号、颜色、行距等进行修改。建议正文14号字,1.3倍字间距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