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推开窗子,豁然开朗
——透析新高考命题规律,寻求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观题解决方案
利辛高级中学
2023年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共命制全国甲卷、全国乙卷、新课标I卷、新课标II卷4套高考语文试卷。试题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考试内容改革,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服务拔尖创新人才选拔,鼓励学生在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厚植情怀、锤炼品德、砥砺心志,引导广大青少年勇于创新、勇于思考、勇于实践,在新时代扬帆起航,笃志前行。
利辛高级中学
一、理论支持
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023年全国新课标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之文学类文本阅读
利辛高级中学
2023年全国四套卷分别选取巴金《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甲卷)、曹多勇《长出一地的好荞麦》(乙卷)、陈村《给儿子》(新课标I卷)和沈从文《社戏》(新课标Ⅱ卷)等作为材料,这些作品情感真挚、结构精严、文风朴实、语言各具特色,为审美鉴赏奠定了基础。
2023年全国四套卷文学类文本选文
利辛高级中学
二、文本选择与问题设置
全国甲卷选文是巴金的散文《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文章赞美机械具有“创造的喜悦”和“散布生命”的诗性,以独特的视角塑造工人形象,礼赞劳动,引导考生思考“机械的诗”背后是工人的辛勤创造。
第8题:本文在写“机械的诗”时一再写到工人,请简要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9题:这篇随笔的最后段跳转到作者在上海的生活见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利辛高级中学
全国乙卷选文是曹多勇的小说《长出一地的好荞麦》。小说主人公德贵在得不到众人理解且多次失败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耕种河滩地,既反映了中国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情感,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引导考生思考“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的道理,自强不息,无惧失败。
8.文中画线部分的描写,人、牛、犁浑然一体。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营造出来的?请简要赏析。
9.德贵与牛、犁对话,表现了德贵什么样的心理?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利辛高级中学
新课标I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选用当代作家陈村的小说《给儿子》,文中写到下田劳动的深切感受,年轻人经受劳动的洗礼,不仅能增强体质,“肩上的肌肉会在扁担下鼓起”,还能感悟到一些根本和永恒的道理。
8.“下田去吧,儿子”这个段落,写出了多重的身心感受。请加以梳理概括。(4分)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利辛高级中学
新课标Ⅱ卷选用沈从文《社戏》,“就我所熟习的人事作题材,来写写这个地方一些平凡人物生活上的‘常’与‘变’,以及在两相乘除中所有的哀乐。”(沈从文自述)
9.文中记述社戏的筹备及演出过程,多处使用“依照往年成例”“照习惯”“照例”等,含有哪些意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8.本文是如何描写社戏的仪式感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4分)
利辛高级中学
聚焦审美鉴赏,以典型问题考查文学之美的理性阐释。
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观题设置:
利辛高级中学
三、主观题问题设置分析
相关命题将文学作品视为美学整体,在通盘考虑作者写作意图基础上,摘选能够集中体现作品思想和艺术特点的关键字句,以小中见大的方式考查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性理解。
一、设题的典型性
甲卷第8题:要考生分析“机械的诗”与“工人”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9题:要考生分析随笔的最后一段跳转到作者在上海的生活见闻有什么好处。
新课标I卷第8题:选择“下田去吧,儿子”这个段落设问 。
新课标Ⅱ卷第9题:问“依照往年成例”“照习惯”“照例”等词语含有哪些意味。
例如:
利辛高级中学
这些问题的设置,突破了小说、散文欣赏中一些固有的套路,不再直接在普遍意义上的情节、结构、形象等方面设题,而是抓住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对作品的整体欣赏又有着关键作用的东西来设题。这些问题深入文学创作内在机理,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例如“甲卷”《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这篇散文超越了传统文人对诗意和诗情的认识,作者通过对火车、轮船等机械运作中“诗性”的发现与描摹,表达了对旧中国某些现代性特征的热情歌颂。从章法上讲,机械运作要由工人支配,机械的力与美在工人操控下产生,而且人对机械的操控本身含有相得益彰的美,因此作者在写机械的同时必须写到工人;文题为“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而非“火车的诗”或“轮船的诗”,也就是说作者要写的是抽象事物的诗性,他必须拓展“机械”的外延,使这些现代性因子具有普遍性特征,因此文章结尾对上海见闻的联想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必要的。文后设题恰恰就根据这些来的形象思维和理性思维能力。
利辛高级中学
二、设题凸显理性思维在审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命题要求学生阐释的文学之美,普遍涉及对创作逻辑的解释或美学效果的成因分析。要全面、准确地揭示作者之所以“这样写”而不是“那样写”,背后有怎样的合理性、必要性和优越性,就要建立一套逻辑自洽的阐释框架,包括阐释维度、核心观点和文本证据等,还要注意各要素的次序和关系,本质上就是在考查概括思维、逻辑思维和证据意识,这些都是理性思维的重要构成。
利辛高级中学
例如“新课标I卷”第9题要求学生从“未来·回忆·成长”和“河流”中任选一组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两组关键词给定了写作方向,学生要由果溯因,从不同维度概括文本内容与关键词的关联,这一建构过程是个性化的,但其作答必须观点明确、逻辑顺畅且提供印证两者关系的文本证据。
利辛高级中学
全国甲卷选文是巴金的散文《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
第8题:本文在写“机械的诗”时写到工人,请简要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1)工人的雄姿、自如的神情、内心的诗意与“机械的诗”相互映衬;
(2)“机械的诗”需要工人激发出来,工人的管理和操作是“机械的诗”的生成条件。
1、工人是机械的操纵者,他们建设社会,创造奇迹,是产生“机械的诗”的前提。(谈关系)
2、作者写机械具有给人以创造的喜悦和散布生命的诗性,是以独特的视角塑造工人的形象。(对塑造形象的作用和效果)
3、作者赞美机械的诗,其实是在赞美工人的辛勤劳动和创造。(对文章主旨的作用)
参考答案:
利辛高级中学
解答提示:
四、解题思路分析
第9题:这篇随笔的最后段跳转到作者在上海的生活见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通过场景的转换,表明“机械的诗”到处都存在,写出了它的普遍性;
(2)通过对上海建筑工地的描写,进一步说明“机械的诗”的内涵和功能,深化了主题;
(3)由旅途见闻引出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感,充分发挥了随笔自由灵活的特点。
参考答案:
利辛高级中学
全国乙卷《长出一地的好荞麦》8.文中画线部分的描写,人、牛、犁浑然一体。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营造出来的?请简要赏析(6分)
①“人老、牛老、犁也老”,总述三者具有共同的老迈特征;
②对人、牛、犁的描写一视同仁,不区分人与物,互为参照;
③将人、牛、犁三者并列,交替描写;
④行文舒缓,与人、牛迟缓的步态和谐一致。
人老,牛老,犁也老。牛老,蹄迈得很迟缓,远处里还以为牛是站堤坝上不动弹;人老,老在脊梁上,肩上挂一张犁,侧斜身显得更佝;犁呢是犁铧小,犁把细,还满身裂出一道一道暗裂纹,像老人手上脸上的皱纹皮。牛前边领,德贵后面跟,牛缰绳牵连他们俩,一副懒懒散散的模样,弄不清是德贵赶牛,还是牛牵德贵。
参考答案:①写犁时运用比喻修辞,将犁暗纹比作“老人手上脸上的皱纹皮”,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与犁的相似性,他们都经历了岁月的洗礼;②写牛时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牛与人的“懒懒散散的模样”巧妙地将牛与人的形象与精神状态合二为一;③从叙述逻辑上看,表面上是分述“人、牛、犁”,但三者联系紧密:人因犁而佝,犁老而似人,牛因人而和。三者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浑然一体。
答案提示:
利辛高级中学
原文
9.德贵与牛、犁对话,表现了德贵什么样的心理?请结合小说筒要分析(6分)
①让牛、犁饮水以及对它们的笑骂,表现了德贵对牛和犁的亲近与爱惜;
②对犁地的态度展现了德贵的坚持与执着;
③对牛和犁的絮絮叨叨,表现了德贵的孤独感。
①德贵喝水前与犁、牛的对话,从中可以看出德贵对犁与牛十分熟悉,有充分的了解,表现了对犁、牛的疼惜;
②德贵喝几口水后“骂”犁、牛,从中可以看出他与犁与牛的深厚感情,表现了他此时的轻松愉快;
③德贵喝水之后问牛与犁究竟犁不犁地,表现了他对得到他人理解的渴望以及下决心犁地种地之后的痛快。
答案提示:
参考答案:
利辛高级中学
8."下田去吧,儿子"这个段落,写出了多重的身心感受。请加以梳理概括。(4分)
新课标I卷小说《给儿子》
下田去吧,儿子。让太阳也把你烤透。//你弯下腰,从清晨弯到天黑,你恨不得把腰扔了。你的肩膀不是生来只能背背书包的。你挑起担子,肩上的肌肉会在扁担下鼓起。也许会掉层皮,那不算什么。你去拔秧,插秧,锄草,脱粒。你会知道自己并非什么都行。//你去握一握大锹,它啥时候都不会被取代。工具越原始就越扔不了,像锤子,像刀,总要的。//你得认识麦子,稻子,玉米,高粱,红薯。它们也是扔不了的。//你干累了,坐在门边,看着猪在四处漫游,看着鸡上房,鸭下河,鹅窜进秧田美餐一顿。你听着杵声,感觉着太阳渐渐收起它的热力。你心平气和地想想,该说大地是仁慈的。它在无止无息地输出。我们因为这输出,才能存活,才得以延续。
①体验下田劳作的辛苦;意识到自我的局限;②认识到有些事物如工具、粮食是最根本也是最恒久的;③休憩时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体会大地的仁慈和生命的延续。
①对自己过去插队生活的怀念;②对儿子经受劳动洗礼身心得到磨砺的期望;③对村庄的风情风物不能因现代化而丢弃的思考;④对大地无止无息地输出以滋养人类的感激。
答案提示:
参考答案:
利辛高级中学
原文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①本文表面上是关于未来的想象,即父亲想象儿子长大后的一次旅行;
②其实是父亲对过去的回忆;
③为何交叠未来与过去?指向关于成长的主题,即父亲带儿子重温自己的成长,并期待儿子也能够在其中找到自我。
利辛高级中学
甲组参考答案:
评分参考:“未来”和“回忆”所知,一点1分;答出成长所指给2分;将三者联系起来构成清晰的思路,给2分。
乙组参考答案:
①文章有很多抒情的意象,河流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
②其表现就是,从爬上江堤到独坐河滩,儿子的板桥之旅始终与河流作伴;
③那么河流究竟意味着什么?河流既是环境与风景,也代表着空间和延展和时间的流逝,并承载着人的思索。
评分参考:找出河流的重要性给2分;思考河流的意义给2分;构成清晰的思路给2分。
8.本文是如何描写社戏的仪式感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4分)
①对象描写:文章通过对社戏的人物、场景和物品进行描写,展示了社戏的仪式感。例如,描写了戏班子如约而至,女人们携带饭箩针线或香烛纸张,这些具体的描写方式突出了社戏的仪式性质。
②细节描写:作者通过对社戏过程中的细节进行描写,增强了仪式感的氛围。例如,提及了额外点戏需封赏,会长被迫点一出的情节,凸显了社戏的庄重和仪式性。
③形容词和修饰语的运用:作者使用了形容词和修饰语来增强社戏的仪式感。例如,描写社戏开始的庄严氛围,使用了诸如"庄严"、"富有乡土生活气息"等词语,使读者能够感受到社戏的庄重和仪式性。
①正面描写:依次写了社戏过程中的各种仪式,如选址择日、具帖;开锣祭拜,打加官、额外点戏等。
②侧面描写:通过描写各色人物举止,伏波宫前观看社戏等场面,来衬托社戏的仪式感。
①描写戏前周密、隆重的准备工作;如…… ②详细描写看社戏人的服饰言行;如……
③描写社戏郑重开锣的场景;如…… ④描写戏目内容安排等,如……
答案提示:
参考答案:(一)
参考答案:(二)
利辛高级中学
新课标Ⅱ卷小说《社戏》
9.文中记述社戏的筹备及演出过程,多处使用“依照往年成例”“照习惯”“照例”等,含有哪些意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①传承与延续:使用这些词语暗示社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活动,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并且一直按照相同的方式进行。这种传承与延续的意味使得社戏具有一种历史感和连续性,代代相传。
②规范与规定:通过强调"往年成例"和"习惯",文中传达了社戏的演出过程和筹备工作都遵循着一定的规范和规定。社戏的筹备和演出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有既定的程序和规则,这种规范性使得社戏呈现出一种庄重、正式的仪式感。
③重视与认可:使用这些词语表明社戏在当地社区中享有一定的重视和认可。社戏的筹备和演出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被视为重要的传统活动,必须按照过去的经验和惯例进行。这种重视和认可体现了社区对社戏的重要性的认识,并且强调了它在社区生活中的地位和价值。
①社戏作为当地民俗活动,民间仪式,传承久远,各个步骤都有例可循。
②社戏各步骤循例展开,代表着一种秩序井然,安稳平和的生活常态。
③多次强调“照例”,也暗示“例外”或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出现。
答案提示:
参考答案(一):
利辛高级中学
①“依照往年成例”“照习惯”“照例”等的使用可以看出,社戏的演出时间,演出时的热闹场景,演出的程序、打赏、点戏等都跟往年一样。表明这样的社戏每年都有,是当时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
②社戏的形式、内容几乎都不变,表明这是一个较为封闭的乡土社会,是不受外界打扰的世外桃源。
③文章暗示了即将发生战争的背景,“依照往年成例”“照习惯”“照例”反复出现,暗含着作者对这片净土即将遭受战争蹂躏的担忧。
参考答案(二):
利辛高级中学
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命题对文学类作品阅读复习教学有积极导向作用。
首先,在选用阅读材料方面,我们要从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构成维度研判文学作品的教学价值,着力选用文质兼美、意涵丰厚的作品,引导学生详究和考查文学作品的语言美、形象美和艺术真实等美学特征。
其次,要把审美鉴赏作为文学阅读的首要任务,整体审视作者意图和创作理念,抓住文本的核心价值设计典型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文本内证,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美”与“好”之所从来。
再次,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理性,逐步引导学生从不知其美到感知其美,从知其表层之美到知其深层之美,从知而不能言到知而能言,从言之无据、无序、无理到言之有据、有序、有理。
利辛高级中学
五、 复习应对策略
备考建议
利辛高级中学
1.选文可以更大胆、更广阔,试题需兼顾必备知识,并根据文本因文设题,力求创新,不必过分效仿当年考题。
2.以核心素养引领,以双基训练命题,以词语、短语、句子等细微的语言为切入点,考察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追求试题与答案双重创新。
3.万变不离其宗,在一轮复习中,注重积累和梳理知识体系,强化训练,加强对文本的深入研究。
4.以教材为根本,抓住小说、散文的写作规律和基本特征,打好基础,在坚实的一般知识把握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5.建议多做些题目分析的训练,让学生体会命题人的命题意图,认真做到问什么答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