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用法 课件(共5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用法 课件(共5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3 21:47: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1张PPT)
常见文言虚词
用法归类
文言文学习关键在于积累
利辛高级中学 姜成龙

1.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①: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例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例③:问:“何以战 ”例④:余船以次俱进。
(2)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①: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例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至于泰安。
(5)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①: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例②:(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2.连词。
(1)表并列或递进,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表承接,可译为“而”或省去。例: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3)表目的,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例①:作《师说》以贻之。例②:敛赀财以送其行。
(4)表因果,可译为“因为”。例: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5)表修饰,可译为“而”,或省去。例: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6)表结果,可译为“以致”。例: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3.动词。可译为“认为,以为”、“用”、“行”等。例①: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
例②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4.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例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例②: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练习:下列“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B.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E.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F.是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G.今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H.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于yú
1.介词。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例①:得复见将军于此。(在。)
例②: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在……方面。)
例③: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中。)
例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向。)
例⑤: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到。)
例⑥: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从、自。)
例⑦:故燕王欲结于君。(跟、同。)
例⑧: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对于。)
例⑨: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给。)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可译为“比”。
例①:良曰:“长于臣。”
例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例③: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①: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例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2.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1)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2)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例: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
练习:下列“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D.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之zhī
1.代词。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
例①:作《师说》以贻之。(代人,作宾语。)
例②:鞣使之然也。(代物,作兼语。)
例③:人非生而知之者。(代事理,作宾语。)
(2)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例: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助词。
(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①: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例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例:宋何罪之有 (即“宋有何罪”。)
(4)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例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例②: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5)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①:顷之,烟炎张天。例②: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3.“之”字用作动词,意为“往,到……去”。如: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之”意为“到……去”,句子的意思是:“我准备到南海去,怎么样?”
②“行不知所之。”“之”意为“到……去”。
练习:下列“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C.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E.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F.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与yú
1.连词,表示并列,可译为“和”、“跟”、“同”。
例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天下,可以知之矣。
例②: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2.介词,表示相关,可译为“和”、“跟”、“同”。例①:客从外来,与坐谈。例②:陈胜少时,尝与人佣耕。(另一说,“与”为介词,当“为”、“替”解。)
3.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感叹、反诘(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欤”)。
例①:“管仲非仁者与 ”
例②:无乃尔是过与
4.用于句中,无意。例:是盟也,其与几何
5.动词。可译为“给予”、“授予”、“结交”、“参加”等。
例①:与斗卮酒。
例②:不欺其与。
例③:蹇叔之子与(yù)师。
练习:下列“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陈涉少时,与人佣耕
B.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D.四海之大,有几人与
E.微斯人,吾谁与归
F.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其qí
1.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例①:秦王恐其破璧。(“其破璧”作宾语。)例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作主语。)例③: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其可目”作宾语。)
(3)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例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例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例:则或咎其欲出者。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2.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祈使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例①:其皆出于此乎 (表测度,大概。)
例②:其孰能讥之乎 (表反诘,难道。)
例③:汝其勿悲!(表婉商,可要。)
例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表期望,一定。)
例⑤:吾其还也!(表祈使,还是。)
3.连词。
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是……还是”。
例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表假设。)
例②:其若是,孰能御之 (表假设。) 例③: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表选择或反诘:难道。)
练习:下列各句中“其”字意义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③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④则或咎其欲出者
⑤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⑦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⑧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⑨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A.①⑧相同,②⑤相同 B.③④相同,⑥⑨不同
C.⑥⑦相同,⑧⑨相同 D.②⑤不同,④⑥相同
焉yān
1.语气助词。
(1)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例:于是余有叹焉。
(2)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例:万钟于我何加焉!
(3)在词或短语后,起附加作用,相当于“然”。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2.代词。
(1)相当于人称代词“之”: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2)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例:焉足道邪!
3.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是”。例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例②:青麻头伏焉
(2)相当于“哪里”。例:且焉置土石
练习:下列“焉”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于乱石之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B.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C.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谓也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E.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F.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因yīn
1.介词。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凭借、对象、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
例①: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例②:变法者因时而化。
例③: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例④:祥符年间,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例⑤: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2.连词。
表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
例①:因拔刀斫前奏案。
例②:相如因持璧却立。
练习:下列“因”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
B.不如因而厚遇之
C.左右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
D.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
E.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F.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也yě
1.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表判断。例①: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例②:环滁皆山也
(2)表肯定。例:昔人云:“将以有为也。”在有否定词的句子中,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如: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
(3)表疑问。例: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4)表感叹。“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例①: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例②: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5)表商量。可译为“吧”。例:吾其还也。
2.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例①: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
例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练习:下列句中“也”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故曰:“弊在赂秦也!”
A.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B.廉者,赵之良将也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为wèi
1 .介词
(1)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①: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例②:公为我献之。
(3)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例②: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5)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例①: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例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6)表示被动。读阳平声wéi,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
例①: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例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例③: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2.助词。
读阳平声wéi,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
下列句中“为”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B.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C.不足为外人道也
D.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
E.为赋新词强说愁
F.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G.不者,若属且皆为所虏
所suǒ
1.助词。
(1)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
例①: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例②: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例③: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例: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例①: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例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
例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表示原因。)
例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表示手段或凭借。)
练习:下列“所”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B.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C.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D.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且qiě
1.连词。
(1)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
例①: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例②: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例③:河水清且涟漪。
例④:犹且从师而问焉。(尚且)
(2)表示转折,相当于“但是”。例: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3)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例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例②: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
2.副词。
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例①:不出,火且尽。
例②: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例③且暂还家去。
练习:下列“且”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B.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C.吾攻赵,旦暮且下
D.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E.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F.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若ruò
1.代词
(1)表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例①:若毒之乎 (你)
例②:更若役,复若赋……(你的)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例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
2.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例: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3.复音虚词。
“若”和“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
例①:若夫霪雨霏霏。
例②:至若春和景明。
下列句中加点的“若”字意义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 ②视之,形若土狗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④天若有情天亦老
⑤若属皆且为所虏 ⑥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⑦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⑧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A.①②/③⑤/⑥⑦⑧/④ B.①②⑥/③④/⑤⑦⑧
C.①②⑥/③④/⑤⑧/⑦ D.①②⑥/③④⑦/⑤⑧
则zé
1.连词。
(1)表承接,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例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例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例③: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2)表假设,相当于“假使”、“如果”或“那么”、“就”。例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例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3)表并列,可译为“就”,或不译。例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例②:入则孝,出则悌。
(4)表转折、让步,可译为“可是”、“却”,或译为“虽然”、“倒是”。例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例②: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2.副词。
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例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例②:非死则徙尔。
下列句中加点的“则”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
A.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之一生彘肩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人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E.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乎hū
1.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例①:儿寒乎 欲食乎 例②: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
(2)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例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例②:日食饮得无衰乎
(3)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4)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例: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表舒缓语气,可不译。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2.用作介词。相当于“于”。
例①:生乎(在)吾前,其闻道也亦先乎(比)吾。
例②:吾尝疑乎(于)是。例③:叫嚣乎东西。
3.作词尾。
例: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的)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乎”的用法判定正确的一项是 ( )
①生乎吾前其闻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②曰:壮士,能复饮乎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④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乃nǎi
1.副词。
(1)表示顺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例: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2)表示转折,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例①:今君乃亡赵走燕。例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表示限制或条件,可译为“才”、“仅”等。例①:臣乃敢上璧。例②: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4)表示出乎意外,可译为“竟然”。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例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例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例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例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4.“乃”有时还作连词用,释为“而且”、“可是”、“却”、“于是”等。例①:非独聂政能,乃其姊者烈女也。例②: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子都,美男子;狂且,狂行愚拙之人)。例③: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下列加点的“乃”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E.使杞子、杨孙、逢孙戍之,乃还 F.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G.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H.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