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2.《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3 20:18:5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伯牙鼓琴》是部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的文言文。主要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锺子期的故事。伯牙与子期生为知己,后子期病死,伯牙摔琴断弦,从此再不弹琴。这个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广为流传。
这篇文言文,只有短短4句83个字,却将俞伯牙与锺子期在音乐方面相知相近的深厚情谊刻画得入情入境,既彰显了古汉语文字之洗练,又创设了想象之无尽空间。让人通过简练的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充分体会语言文字所表现的艺术之美。
二、整体设计思路
文言文是传承祖国古代灿烂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的结晶和珍贵遗产。本文虽行文简洁,不足百字,由于文言文特有的表达方式与学生日常使用的白话文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学生对于文言文仍有着初学的新鲜感与认知上的陌生感。本课重点指导朗读,想象画面和背诵,强化语感,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引领学生边读边思考,力图让学生体验学习古文的乐趣。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四、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二)难点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五、教学策略
教法:情景教学法、朗读指导法、师生互动法
学法:想象朗读法、小组合作法
六、教学过程
(一)音乐渲染,揭题激趣
1.从课题入手,回顾文言文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单元整体的学习方法。
2..认识古琴,播放《高山流水》。
师:这首曲子,名曰《高山流水》,千古传诵,流传至今,它能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是因为它旋律优美,还因为它蕴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伯牙鼓琴》。
【设计意图】本课讲述的就是关于音乐的故事,用《高山流水》的乐曲导入这个千古佳话,契合本课内容,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古文的意境,以达到“未见其文先生情”的效果。出示“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让学生复习文言文的方法,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二)反复朗读,感受韵味
1.出示自读提示。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检查初读情况。
课件出示:
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指名读,读正确,读流利。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播放课文朗读视频。
4.课件出示画了停顿记号的课文: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5.生读课文。(指名读——小组读——男女生读——齐读)
6.教师范读并小结:文言文的朗读跟现代白话文的朗读不一样,光读通顺了、读流利了还不行,古文讲究一种节奏的美感韵律的美感,高高低低、起起伏伏这就是我们说的抑扬顿挫。
7.师生合作读。(师读每句的前半部分,生读后半部分。)
【设计意图】“文章不厌百回读。”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从刚开始时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出节奏,读出韵味,熟读成诵。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通过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反复品味语言,不断加深对伯牙与钟子期知音情怀的体会,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
知晓文意,聚焦句子,想象画面
课件出示方鼓琴而志在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善战乎鼓琴,魏巍乎若太山;善战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2.用横线和波浪线分别画出伯牙鼓琴和锺子期听琴的句子。
3.课件出示: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4.想象画面、汇报交流。
5.教师引导:读着句子,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
预设:
师: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当伯牙鼓琴志在太山,钟子期曰——
生: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师: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生: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师:伯牙善鼓琴,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巍巍太山,汤汤流水。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来吧,孩子们,充分发挥你们的想象力!
6.学生自由发言,想象俞伯牙钟子期的对话。
生:还会表现鸟语花香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春暖花开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春天繁花似锦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秋风习习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春天杨柳依依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春雨绵绵、诗情画意般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秋天果实累累的景象。
师:作为楚国有名的音乐家,正如同学们所说,伯牙的琴声一定表现了很多很多动人的情景。
师:他的琴声一定还表现了那皑皑白雪,徐徐清风,皎皎明月,依依杨柳 袅袅炊烟,蒙蒙云雾,灼灼霞光.....
师:现在你们都是钟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白雪,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皑皑的白雪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
生:善哉乎鼓琴,皑皑乎若白雪!
师:真是一个善听的子期!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徐徐的清风了吗?
生: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
师:我们都是钟子期,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
生: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钟子期曰——
生:善哉乎鼓琴,依依乎若杨柳!
师:志在炊烟——
生:善哉乎鼓琴,袅袅乎若炊烟!
师:志在云雾——
生:善哉乎鼓琴,蒙蒙乎若云雾!
师:志在春雨——
生:善哉乎鼓琴,潇潇乎若春雨!
师:志在云雾——
生:善哉乎鼓琴,蒙蒙乎若云雾!
师:志在霞光——
生:善哉乎鼓琴,灼灼乎若霞光!
师:好一个善鼓琴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
生:知音!
【设计意图】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在学生对“巍巍太山、汤汤流水”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徐徐清风,皑皑白雪,依依杨柳等”这样的场景进行了句式练习,既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结构之美,又在说话训练中丰富了文本的内容,水到渠成地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世上那个最懂你的人。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过渡:世上知音难觅,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
2.出示课文后资料袋链接:
俞伯牙、钟子期是我国春秋时代人,据说俞伯牙是楚国有名的音乐家。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吕氏春秋》《列子》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长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的高妙或知心朋友。
3.出示诗句,引导学生感悟知音难觅:
锺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孟浩然《示孟郊》
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李白《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王安石《伯牙》
4.一位是身居高位,集古琴家、作曲家于一身的琴仙。一位是戴斗笠、披蓑衣、背干柴、拿扁担的樵夫。是什么原因让这两位身份不同,地位悬殊的人走到了一起?
5.生各抒己见
6.过渡:知我者,乃钟子期也!好不容易遇到知音的伯牙,与子期约定,来年中秋再相见。可是,第二年当伯牙满怀喜悦,再来找子期时,面对的却是子期冰冷的墓碑。
7.课件出示:
锺子期死后,伯牙是怎么做的?你体会到伯牙怎样的心情?请用原文回答。
师:世再无知音,子期死了,伯牙的心也跟着死了。伯牙断绝的仅仅是琴弦吗?他是在用断琴绝弦这种方式来告诉子期,知我者,——
生:子期也!
师: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生:辉煌的前程!
生:断绝了他的心弦!
生:断绝了对未来的希望和向往。
生:断绝了快乐!
师:所有的快乐都随着子期的离去而化为泡影!伯牙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希望,断绝了快乐,断绝了对一切美好事物的追寻!只留下一片无边无际的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
【设计意图】拓展延伸,让学生走进伯牙内心,体会痛失知音之情。通过关于知音的名句积累,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影响力,体会知音难觅。
(五)背诵全文,总结升华
1.总结全文,板书归纳。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3.师:“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这破琴绝弦,使高山流水终成绝响。千百年来,这个凄美的故事,一直向我们传递着人间的真情。最后,让我们在这高山流水的的乐曲声中,再来回顾一次这个动人的故事吧。
(生试背诵全文)
师:希望今天回去,同学们能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和更多的人听,让经典永流传。
【设计意图】课堂最后五分钟是验证课程教学成果的时间,生能在此时正确、有节奏、有故事感地诵读课文是课堂教学质量的体现。在诵读过程中,生伴着音乐,再次回顾伯牙与锺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想象其画面,感悟艺术之美、友情之美、文化之美。
七、板书设计
伯 牙 志在太山 志在流水 破琴绝弦
↓ ↓ ↓
锺子期 巍巍乎若太山 汤汤乎若流水 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