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湖北省部分普通高中联盟期中联考
高一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2023年11月13日上午8:00-10:30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
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
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
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文化的基础性作用:产业兴旺需要农民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掌握基本的科
学知识、熟悉现代市场经济的运作。生态宜居需要农民树立环保意识、培养蛛色生活习惯。乡风文明需要
农民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移风易俗。治理有效需要农民具备法制观念、掌握法律常识。这些美好的
目标如果没有文化做支棋,是不可能实现的。
乡村振兴需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消除落后文化的不良影响。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不少扶贫干部发现,
落后的文化观念所带来的思想保守落后是造成贫困的重要原因。有的贫困群众块乏劳动技能,难以开展劳
务输出:有的长期享受扶贫待遇,“等靠要”思想严重…可以说,根深蒂国的落后文化观念是脱贫攻坚
的一大倖碍。“十三五”时期,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
域性整体贫困,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但要巩固这一来之不易的成果,实现乡村振兴,还要我们久
久为功,消除落后的文化观念,普及先进文化,用先进文化培育新一代农民。
乡村振兴需要用文化凝聚人心。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农民,只有充分调动起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
动性,才能使乡村振兴战略落到实处:只有农民人人参与,才能使乡村振兴的具体措施生根发芽、产生实
效,这就需要我们发挥文化在统一思想、凝聚人心、鼓舞士气上的独特作用,让农民真正了解乡村振兴战
略的政策、措施、明白做什么、如何做、怎么做,懂得自己既是乡村拥兴的参与者,也是受益者,增强自
觉性。通过文化“铸魂”,使广大农民群众在思想观念上、在生活方式上、在价值追求上统一到中央乡村
振兴的战略部署上来,为巩固脱贫成果、建设幸福美好的新农村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乡村振兴需要发展文化产业。农村是乡土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发源地,拥有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丰富贵
源。多彩的非遗技艺、古朴的古村古镇、独特的民俗风情、优美的自然景观…都是文化产业的要素,经
过产业化开发就可以成为致富之源。位于成都市附近的明月村现在每到周末和节假日就会游客云集,热闹
非凡,因为这里拥有数十座风格各异的非遗工作坊,聚集着上百位来自全国乃至海外的艺术家,成为远近
闻名的非遗村、文化村。通过开展乡村旅游,明月村还速脱贫,不但村民家家住上小洋楼,村容村貌也大
为改变,绿水青山、翠竹鲜花,处处透露着优雅整洁,让明月村赏心悦目,成为度假胜地。
高一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共8页)第1页高一语文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I(共5题,19分)
【答案】1.C 2.B 3.D 4.①乡村振兴需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消除落后文化的不良影响。②乡村振兴需要用文化凝聚人心。③乡村振兴需要发展文化产业。④乡村振兴需要移风易俗、树立文明风尚。 (4分,每个要点2分,任选2个均可)
5.①引进先进的文化支撑乡村振兴。②消除落后文化,带头抵制不良风气和陈规陋俗。③带领村民开发(继承、创新)乡土文化和农耕文化。④寒暑假赴乡村开展体育、美育、文艺活动。 (6分,每个要点2分,任选3个均可)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C.“只要……就……”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当前农村地区还存在各种不良风气和陈规陋俗,如……迫切需要加大农村文化建设力度,大力弘扬文明新风,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摒弃传统陋习,自觉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选项说法太绝对。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A.“是乡村基础教育质量快速提升前提”错误,原文“广大高校尤其是师范院校要持续开展支教行动,逐步提升乡村基础教育质量”,“前提”说法无中生有。
C.“已经”错误,原文的表述是“迫切需要加大农村文化建设力度,大力弘扬文明新风,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摒弃传统陋习,自觉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选项时态错误。
D.“只要……就……”错误,依据材料二最后一段可知,选送一批政治素质高、综合能力强、工作作风过硬的中青年教师、科技服务团,投身乡村、建设乡村是强化人才支撑的措施,但“就能”的说法太绝对。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D.是乡村振兴,但没有突出文化。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材料内容的能力。
依据材料一第二、三、四、五段的“乡村振兴需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消除落后文化的不良影响”“乡村振兴需要用文化凝聚人心”“乡村振兴需要发展文化产业”“乡村振兴需要移风易俗、树立文明风尚”可直接概括出答案。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运用文中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材料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文化的基础性作用”可知,文化对于乡村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要引进先进的文化支撑乡村振兴;
由材料一“乡村振兴需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消除落后文化的不良影响”“不少扶贫干部发现,落后的文化观念所带来的思想保守落后是造成贫困的重要原因”“有的长期享受扶贫待遇,‘等靠要’思想严重……”“根深蒂固的落后文化观念是脱贫攻坚的一大障碍”可知,要消除落后文化,带头抵制不良风气和陈规陋俗;
由材料一“乡村振兴需要发展文化产业”,尤其是明月村的例子生动说明开发乡土文化和农耕文化可以致富,材料二也有“鼓励高校师生开展农耕文化、民间文化研究,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可见要带领村民开发(继承、创新)乡土文化和农耕文化;
由材料二“引导学生利用寒暑假赴乡村开展体育、美育活动,送文艺演出下乡,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可知,可以利用寒暑假赴乡村开展体育、美育、文艺活动。
(二)现代文阅读II(共4题,16分)
【答案】6. C 7. B
8. ①老成且有担当。敲锣召集观众是他,表演最惊险节目的是他,挨家挨户收取粮食的也是他。
②活泼顽皮,不失稚气天性。表演结束后和村子里的娃娃开玩笑,误会村人的意思朝他们挤眼扯嘴逗闹。
③不卑不亢。挨家收粮食时不进门,接粮食前鞠躬。
④自尊和倔强。村人轻慢他跟讨饭的一样,他以锣声表达抗议并转身离开。 (本题4分,每个要点2分--其中概括性格1分、分析1分,任选2个均可)
9. ①开篇描写初冬青白冷寂的太阳,渲染了一种凄清冷寂的气氛,为后文写敲铜锣的孩子艰难的生活作好了铺垫,也从侧面烘托了敲铜锣孩子的坚强性格。
②结尾写“夕阳红亮,将干黄灰白的羊凹岭涂染得明亮,又温暖”营造了一种明亮、柔和的气氛;
③与开篇“青白冷寂”的太阳遥相呼应并形成对比,烘托了二豁子善良品性的伟大,暗示了文章的主题:正是善良的羊凹岭人把贫穷、阴冷的羊凹岭点燃得温暖、明亮。(6分,每个要点2分,其他符合景物描写的分析可参照所给答案酌情给分)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但是否收养这个孩子,她内心还是犹豫”错。结合上下文分析,敲铜锣的孩子并未承诺做她家孩子,二豁子让敲铜锣的孩子当她儿子也只是句玩笑话。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对于耍把戏的欢迎说明羊凹岭的人们精神生活富足”错。这一描写应是说明了“羊凹岭的人们精神生活的贫乏”。
C.“这是二豁子喜欢孩子的表现”错。二豁子对敲锣的孩子说要收养他做儿子,是戏弄孩子,所以这一情节应是表现二豁子“故意为难孩子”。
D.“这说明羊凹岭的人们慷慨”错。拿出两个馒头,羊凹岭的人们或者拿出一个南瓜三五个红薯的行动,表现的应是物质生活的艰苦。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敲铜锣的是个十二三岁的孩子”“表演顶尖刀的是敲铜锣的孩子和黑脸大汉”“敲铜锣的孩子开始挨家挨户地收粮食了”,从任务的分派来看,敲铜锣的孩子分担的最多,这表现出孩子的少年老成和能担当的特点。
“那孩子故意将肚子鼓得老大,等娃娃们小心地刚碰到他的肚子,他忽地瘪了下去,吓得娃娃手一弹,倏地缩回。那孩子就嘿嘿笑”“那孩子看着人们给他挤眼扯嘴的,以为人家跟他开玩笑,他也朝人们挤眼扯嘴地逗闹。笑闹中,就站在二豁子门口把铜锣咣咣地敲响了”,误会村人的意思朝他们挤眼扯嘴逗闹,表现出孩子的活泼顽皮,不失稚气天性。
“那孩子见人拿了东西出来,就不敲了,鞠一下躬,翻过铜锣,接了粮食”,接粮食前鞠躬,表现出孩子处事的不卑不亢。
如当别人说他是乞丐的时候,“那孩子突然敲响了铜锣,咣的一声,响亮,突兀,也寒凉,冰块般撞向每个人。人们一个哆嗦,还没回过神来,那孩子缓缓地说,我不是讨饭的。说着,一手提着铜锣,一手把布袋子猛地摔到肩上,在人们的一片惊叹中,走了”,他以锣声表达村人轻慢他时的抗议,并转身离开,表现出孩子的自尊和倔强。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在小说的开篇,作者就对环境进行了一番描写,“初冬的太阳青白冷寂地走到头顶时”,点明了小说发生的时间;“太阳青白冷寂”的描写,渲染了一种凄清冷寂的气氛,给读者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压抑之感。从材料二“至于细节描写、细部描写、场面描写等,都是从不同角度展开的人物描写与景物描写”可知,这样的气氛营造,为后文写敲铜锣的孩子艰难的生活作好了铺垫,也从侧面烘托了敲铜锣孩子的坚强性格。
而作者在小说的结尾也以一段环境描写做结,“夕阳红亮,将干黄灰白的羊凹岭涂染得明亮,又温暖”,夕阳的温暖、明亮,从国内文本二“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可知,这一描写营造了一种明亮、柔和的气氛。
开篇“青白冷寂”的太阳与结尾“温暖、明亮”太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又互相呼应。小说描写的羊凹岭生活贫困,卖艺人也是生活穷困,但从村民们尤其是二豁子表现出的善良可以感受到人性的温暖。所以小说的结尾烘托了二豁子善良品性的伟大,也表现了小说的主题——人性的善良所带来的温暖。
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5题,20分)
【答案】10.CEG (3分,选对一个给1分) 11.A 12.C
(1)(苏轼)不久读《庄子》,感叹说:“我从前有的见解,嘴里不能说出,现在看到这本书,说到我心里了。(4分)
(得分点:“既而”,不久;“见”,见解;“是”,这。三个得分点各1分,句子大意1分)
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 (4分)
(得分点:“诣”,到;“急”,紧迫;“且”,暂且。三个得分点各1分,句子大意1分)
14.志存高远,好学有才华,身先士卒,关爱百姓(一心为民、尽职尽责、细致周全)大公无私,淡泊名利等(回答准确性格一个方面1分,共3分)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于是率领众人拿着畚锸出城,从东南方向筑起长堤,首起戏马台,一直到城门口。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中,“其徒持畚锸”为主谓短语,中间不能断开;“以”为连词,表修饰,前面不能断开;“率其徒持畚锸以出”句子结构完整,“以出”后断开,即C处;
“筑东南长堤”是动宾结构,后面断开,即E处;
“首起戏马台”和“尾属于城”结构相似,单独成句,中间断开,即G处。
故在CEG三处断句。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错误。动词,建庐;名词,房屋。句意:苏轼建庐住在那上面。/悲凉地守着简陋的房屋。故选D。
B.正确。
C.正确。句意:适逢苏洵去世。/恰逢天下大雨,道路不通。
D.正确。难道;回头,回头看。句意: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又为自己求来一个额外的官职”错误,苏轼既不是向韩琦要官,也不是为自己要官。而是要求赠予父亲一个官职,于是朝廷追赠“光禄丞”一职给苏轼父亲。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8分,每句4分)
(1)不久读《庄子》,感叹说:“我从前有的见解,嘴里不能说出,现在看到这本书,说到我心里了。”(4分)
(得分点:“既而”,不久;“见”,见解;“是”,这。三个得分点各1分,句子大意1分)
(2)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4分)
(得分点:“诣”,到;“急”,紧迫;“且”,暂且。三个得分点各1分,句子大意1分)
14.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由原文“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可知,苏轼志存高远;
由原文“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可知,苏轼好学有才华,
由原文“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可知,苏轼身先士卒,关爱百姓(一心为民、尽职尽责、细致周全),大公无私,淡泊名利。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很有感慨,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答应吗?”程氏说:“你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不久读《庄子》,感叹说:“我从前有的见解,嘴里不能说出,现在看到这本书,说到我心里了。”
治平二年,入朝判登闻鼓院。英宗在做藩王时就听到他的名声,想用唐朝旧例召他进翰林院,任知制诰。宰相韩琦说:“苏轼的才能,远大杰出,将来自然应当担当天下大任。关键在于朝廷要培养他,使天下的士人无不敬畏羡慕而佩服他,都想要朝廷使用他,然后召来加以重用,那所有的人都没有异议了。现在突然重用他,天下的士人未必以为正确,恰恰足以使他受到牵累。”到试了两篇论,又列入三等,得到了直史馆的职位。苏轼听到了韩琦的话,说:“韩公可以说是靠德行来爱护人的呀。”
适逢苏洵去世,朝廷赐给他金帛,苏轼推辞了,要求赠父亲一个官职,于是赠光禄丞。苏轼(到徐州赴任),有洪水决堤要淹没曹村,富民们争着要逃出城避水。苏轼说:“富民们如果都出了城,就会动摇民心,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绝不会冲了城。”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逃走,我们这些小人一定效命于您。”于是率领众人拿着畚锸出城,从东南方向筑起长堤,首起戏马台,一直到城门口。雨日夜不停的下,但城只剩三版高却没有沉。苏轼建庐住在那上面,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们分别守在各个地方,最终保全了城池。苏轼又请求调发明年的役人增筑旧城,做了木岸,以防洪水再至。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
(二)古诗鉴赏(共2题,9分)
【答案】15. B
表达了作者痛失家国无限愁绪。(2分)运用了设问和比喻的修辞手法。(2分)把心中无形的愁苦比作滚滚东去的长江水,具体形象。以春水来比喻愁绪,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写出了愁绪的奔腾不息和连绵不绝的特点。(2分)
(本题共两问,回答对第一问得2分,第二问4分,其中手法2分--一种手法1分、分析2分)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词人徘徊于雕栏玉砌间”错误,“雕栏玉砌”是故国的雕栏玉砌(虚写),不是现实徘徊之处。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问君能有许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意思是要问心中的愁恨有多少,大概就像东流的滔滔春水一样,无穷无尽。作者以其奔放之笔用问答的形式吐露心中深长的愁恨: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
以春水比喻愁绪,与“春花”“东风”等词语呼应,点明季节特征,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三)名句默写(共1题,每空1分,6分)
17、【答案】 ①. 无边落木萧萧下 ②. 不尽长江滚滚来 ③. 误落尘网中 ④. 一去三十年 ⑤. 青青子衿 ⑥. 悠悠我心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萧”“误”“衿”“悠”。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共2题,10分)
【答案】18. A:这与玩手机无直接关系B:虽然这种说法不太科学。
(4分,写对每句2分)
语句①修改为:科学研究显示(或根据科学研究);
语句③修改为:导致视力大幅下降;
语句⑥修改为:使我们在放下手机入睡后更多处在浅睡眠的状态。
(6分,改对一处得2分)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根据上文“其实,黄斑变性的病理机制主要为眼部黄斑区结构的衰老性改变,通常是高龄退化的自然结果。诱发黄斑变性的原因还有很多种,包括眼部炎症、高血糖、吸烟等”可知,黄斑疾病是高龄退化的自然结果,而且诱发的原因还有很多种,再结合下文“将黄斑变性称为‘眼癌’也不准确”,可见黄斑疾病与玩手机也没有直接关系,所以此处应该填写“这与玩手机无直接关系”。
B:结合上文内容可知长时间特别是夜晚玩手机,会造成眼部黄斑疾病这种说法不太科学,再结合下句“但沉溺于玩手机确实是个坏习惯,容易损害人体健康”可知,是转折关系,与“但”搭配的词语是“虽然”,所以此处应该填写“虽然这种说法不太科学”。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句式杂糅,“根据科学研究显示”句式杂糅,删掉“根据”或者“显示”;
③搭配不当,“视力……减少”搭配不当,“减少”改为“下降”;
⑥成分残缺,“处在”缺宾语中心语,在“睡眠”后加“的状态”。
(二)语言文字运用II(共3题,10分)
20.①“莽莽苍苍”能更好地表现空间阔大、植被丰茂的特点。“匆匆忙忙”更能描摹出两个瞎子为了弹断一千根琴弦而焦急奔走的状态。②空间阔大、自然幽静而人物匆忙,构成强烈的反差张力。③使用叠词,强化了语意,又使得语言节奏感更强,读起来朗朗上口。
(每点1分,共3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21.①比喻。将两人在群山中匆忙行走比喻为在不安静的河水中漂流,生动形象地体现出了两人时刻奔走于路途中的迅疾、动荡。②拟人。从“暴躁”到“平静”,赋予太阳以人的情绪,生动展现了夏季太阳的火辣,以及在接近野羊坳时太阳光慢慢趋向柔和的变化,调整了叙事节奏,构成了自然与人物内心的张力。(每点2分,其中手法1分、分析1分,共4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2.①“空”是因长期眼盲,老瞎子所期待并能准确表达出的有限,感到空虚而迷茫。
②“深重”是因为老瞎子发觉自己所盼望的东西其实多得多,盼望既深且重。
③在期盼与迷茫中,他开始求索生命更多的意义,这种求索深刻而厚重。
(答对一点给1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作文(共1题,60分)
23、写作指导 (1)命题意图
此作文题目属于典型的情景化作文,“立足当今时代探讨英雄的有无”是本命题的写作情景;考生写作时由“英雄”引发的思维点应该落在当今时代。 这则命题材料意在引导学生关注当今时代中有价值的人和事,强化作文“合为时而著”的社会性。
本命题材料体现了新课标强调的理性思维、批判质疑、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健全人格、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能力,尤其关注学生的审美能力、思辨能力——学生对英雄观的表述涉及文化审美、价值观的考查;对当今“英雄”的有无、“英雄”与“偶像”的比较、古今英雄的异同等分析,则考验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
(2)作文题解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中谈论的内容是对“英雄”的看法,审读材料时注意抓住关键词句“有人说,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还有人说,这是一个没有英雄只有偶像的年代”。两种说法即为两种观点。本题限定作文谈论的对象是“当今时代的英雄”,不是古代的英雄,不是历史上的英雄,不能泛泛而谈。
参考立意:①在时代的洪流中追寻英雄的价值与情怀,反思现实中对英雄的态度,在新时代传承英雄精神;②时代的英雄不应该由所谓的偶像明星来担当,主流价值观始终要回归到为国家、社会、时代发展作出贡献的人们。行文中注意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加以论述,如选择立意①,可以分析当代英雄的特质、内涵到底是什么,和平年代应该怎样对待英雄,新时代怎样传承和发扬英雄精神、英雄情怀。可结合现实中的社会现象进行反思,例如,偶像在聚光灯下接受粉丝崇拜,英雄却在民间默默无闻;时代发展不应该让英雄被遗忘,我们应该把崇拜的目光投到身边的英雄身上。
参考例文
尊重英雄,我们的民族才有未来
常听人说:“当今时代是一个没有英雄只有偶像的年代。”当今时代,真的没有英雄吗?我不这样认为。“英雄”一词,应该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贝多芬说:“在全人类之中,凡是坚强、正直、勇敢、仁慈的人,都是英雄!”诚哉斯言。“出师未捷身先死”的为国捐躯者是英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默默奉献者也是英雄。轰轰烈烈、青史留名,成就一番经天纬地事业的伟大人物是英雄;不求闻达、不见经传,在平凡岗位上辛勤耕耘的无名小辈也是英雄。
这个时代不只有偶像,还有数不尽的英雄。但是,大多数人只看得到偶像的光鲜亮丽,却忽视了身边平凡英雄们的默默付出。所以,我们的时代缺少的不是英雄,而是对英雄应有的正视和尊重。尊重英雄,善待英雄,学习英雄,我们的民族才会有未来。
尊重英雄,需要从正确认识英雄开始。英雄是一个大写的“人”,英雄必须头顶道义,肩扛民族,手托家国,英雄必须具有担当精神。我们处在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分毫积攒、捐赠千万的退休老人马旭是英雄,守岛卫国32年的王继才、王仕花夫妇是英雄,勇斗歹徒的退伍军人吕保民是英雄,担起乡村未来的“80后”教师张玉滚是英雄,六年坚守在扶贫一线的基层干部张渠伟是英雄……英雄不只是写进历史的光辉身影,英雄不只是镌刻在大理石上的伟岸形象。更多的英雄人物如拂晓时悄悄隐匿的繁星,他们名声不显,不为人知,只求黑夜来时奉上一点星光。
尊重英雄,需要热爱英雄,善待英雄。郁达夫先生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如今这个时代,很少有人称得上伟大,但是我们的民族从不缺少看似平凡却有非凡之举的英雄人物——我们缺少的是对他们应有的尊重、热爱和善待。
2016年4月,江苏射阳县渔民陈学虎自发参与了一次海上救助,在施救过程中,陈学虎船上的一名船员受伤,花下巨额治疗费却求助无门。2017年1月,唐山居民朱振彪驾车追赶肇事逃逸男子,该男子跑到铁轨上时,被飞速而来的列车撞击身亡。随后,朱振彪被逃逸男子的家属告上法庭,法院一审判决,认定朱振彪是见义勇为。我们希望,社会上多一些像对待朱振彪一样的对英雄的肯定和保护,少一些像对待陈学虎一样的对英雄的漠视和爱莫能助。
热爱英雄,善待英雄,需要全社会行动起来,共同呵护英雄们内心的那份正直、勇敢和担当;热爱英雄,善待英雄,不仅需要社会对英雄们付出一份内心的热忱,更需要一份经济上的支持和制度上的保障。
尊重英雄,需要学习英雄,以英雄为榜样。东方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行说:“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能,每个人身上都有英雄基因。”这句话是说,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英雄。只要我们勇敢一些,坚韧一些,坚持一份担当,坚守内心的正直和善良,我们就会发现,其实英雄并不遥远,他们就是我们身边的邻居、朋友、同事等等。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大环境里,中华民族复兴之梦、强国之梦的实现,需要伟大英雄人物的引领;更需要千千万万、数以亿计的平凡英雄为之不辞担当,默默奉献。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英雄是一面旗帜,引领着时代的方向和风尚;英雄是一座丰碑,支撑着中华民族的信心和力量。尊重英雄,善待英雄,学习英雄,集众生之力,才能成就我们中华民族梦想的未来!
【评分标准】按高考评分标准,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