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9张PPT)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教学课件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单元内容要点
一次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个国际新秩序: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苏俄(联)
一种国家建设模式:苏联模式
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两次革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两项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两次民族解放运动: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华夫脱运动
三位民族民主运动的领导人:甘地、扎格鲁尔、卡德纳斯
单元概述
1914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战后签署的《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等一系列条约,暂时调整了战胜国在欧洲、西亚、非洲、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建立了被称为“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国际新秩序;战争还激化了亚非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与宗主国之间的矛盾,推动了拉丁美洲的民主改革。此外,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爆发了由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
单元概述
1.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爆发了由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
2.俄国崛起: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斯大林把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先进的工业国。苏联模式对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影响很大。
视频导入:大国崛起之新经济政策
学习目标导航
1.掌握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开始时间、内容及作用。
2.知道苏联的建立时间和全称。
3.掌握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和农业集体化运动。
4.了解苏联模式形成的背景、时间及标志,并正确评价苏联模式。
5.认识苏联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和复杂性。
1
知识点一 新经济政策
1.背景:
2.开始:
(4)议题:
(1)经历了数年战争的苏维埃俄国,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2)列宁认为只有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
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一战”和三年国内战争。
针对这种形势,列宁做出了怎样的探索?
1921年春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3.内容:
4.作用:
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
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农业 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
商业 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
工业 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分配方式 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
(1)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2)巩固了工农联盟,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是苏维埃俄国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有益探索。
冶金工厂建设工地
新经济政策后的市场
名师点拨
新经济政策的“新”是相对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言的,其含义是
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它是列宁从苏俄国情出发,创造性地发展马克
思主义的典范,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它恢复了被战争破
坏的国民经济,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
史料:“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列宁
解读: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设问:史料中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实施了新经济政策。
2
知识点二 苏联的工业化
1.背景:
2.开始实施:
3.过程:
4.成果:
(1)1922年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2)1924年1月,列宁逝世。1925年,斯大林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
从1926年起,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
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苏联的建立
1922年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苏联的成立(苏联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1922年12月最初入盟的是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共有15个加盟国。
苏联的成立
“苏联”工业化建设的成果。
1924.1列宁逝世
(1870——1924)
苏联进入斯大林时代
5.特点:
6.评价:
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
(1)利:它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
工业化。
(2)弊: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步被固定下来,致使后来苏
联的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名师点拨
列宁去世后,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先后实施“社会主
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俄国名称的变化
名师点拨
沙俄(1547-1917年)
苏俄(1917-1922年)
苏联(1922-1991年)
俄罗斯联邦(1991年至今)
苏联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化建设
思维延伸
项目 苏联 中国
时间 1928-1937年 1953-1957年
辅助 农业集体化运动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结果 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为国家工业化发展莫定了初步基础
斯大林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思维延伸
一是当时苏联处于帝国主义的包围之中,反对苏联的战争
的危险依然存在。二是苏联经济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因
此苏联必须高速发展以重工业为主的国防力量,以保卫国
家安全。
①1922年年底,苏联成立。②观察此图,了解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的地理位置,识记最初的4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1936年,外高加索联邦分成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3个加盟共和国)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地理位置。
“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示意图”
①斯大林是苏联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对20世纪的苏联和世界影响深远。
②斯大林执政期间全力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设,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为国防建设奠定了重要经济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斯大林领导苏联红军和人民,与盟国军队和人民协力击败轴心国,取得了苏联卫国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③命题方向:常用来考查苏联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成果、农业集体化运动和苏联模式的形成。
“斯大林(1879-1953)”
①为加快工业化步伐,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32年,苏联政府宣布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顺利完成,第聂伯河上的水电站就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
②命题方向:考查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在第聂伯河上修建的水电站”
问题思考:
苏联是如何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变成强大的工业国的?
提示:实施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3
知识点三 农业集体化
1.背景:
2.开始:
3.举措:
1927年年底至1928年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决心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解决粮食问题。
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1)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
(2)政府从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为集体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名师点拨
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的关系两者都是斯大林领导的苏联早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
索历程,工业化促进了农业集体化,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提供了资金、原料等。
农业集体化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
苏联宣传画
集体农庄幸福快乐的少女
苏联集体农庄宣传画
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
图片反映了什么事件?为何发生?导致什么后果?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为适应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和解决粮食问题
违背农民意愿,损害农民的利益,致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到1937年,全国基本完成农业集体化,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全国农户的93%,耕地面积达99%,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份在苏联的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
苏联宣传画——集体农庄幸福快乐的少女
《跛脚的巨人》
粮食收购危机
①这幅图片反映了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场景。集体农庄是苏联农民为共同经营农业生产而组织的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组织。集体农庄实行大部分生产资料公有化,这一方面为国家工业化提供了资金,另一方面也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伤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命题方向:常用来考查苏联农业集体化的措施、意义与弊端。
“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
4
知识点四 苏联模式
1.背景:
2.开始:
3.主要特征: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经济上,单一的公有制、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
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确立起来。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建立的时间及标志是1956年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苏联模式,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简称,又称斯大林模式。
4.评价:
(1)积极影响: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
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2)消极影响: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
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成为后来苏联解体的历史
根源)。
归纳提升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苏联模式的特点
思维延伸
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的突出特点:高度集中。
(1)经济特点: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用行政命令甚至强制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片面发展重工业。
(2)政治特点: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权力越来越集中于个人手里,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制度。
苏联模式的进步性与带来的教训
思维延伸
(1)进步性:使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一个先进的工
业国。
(2)教训(启示):①制定政策要符合客观经济规律,要适合
国情。②重工业、轻工业、农业要协调发展,等等。
列表记忆俄国的历史大事件
思维延伸
时间 事件
1917年3月 俄国爆发二月革命
1917年11月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并取得胜利
1918-1920年 苏俄国内战争
1918年 苏俄开始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21年 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1922年年底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1928年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
1936年 苏联通过新宪法,苏联模式形成
1937年 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
课后活动:
1.以下表述,哪些是正确的?在正确选项后的括号里画√,错误的画×。
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
在列宁的领导下,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
为了加速工业化建设,斯大林加快实行农业集体化( )
1936年,苏联宣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
2.查阅资料,看一看苏联在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取得了哪些成就。
1.答案:
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在列宁的领导下,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为了加速工业化建设,斯大林加快实行农业集体化(√)
1936年,苏联宣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2.提示:第一个五年计划:苏联建成了1500多个现代化技术装备的大型工业企业,在苏联历史上首次出现了拖拉机、飞机制造、汽车、重型机械、机床制造、化学合成工业、精密仪器制造等重要的工业部门。当时开工建设的第聂伯河水电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苏联的发电量比1913年增加了6倍。苏联的石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产量位居世界第二位、欧洲第一位。欧洲最大的拖拉机厂于1929年在斯大林格勒破土动工,1932年第一期工程建成。
第二个五年计划: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联已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建立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在东部地区兴建了新库兹涅茨克钢铁基地、伏尔加一乌拉尔石油基地等;在中亚兴建了塔什干为核心的以轻工业为主的食品加工和纺织工业基地;在哈萨克建立了机械化采矿基地;在远东地区兴建了飞机制造厂。
(2022年黑龙江牡丹江、鸡西)抓住关键词是把握历史事件的重要方法。与“1921年”“苏维埃俄国”“列宁”“粮食税”“实行自由贸易”“巩固工农联盟”几个关键词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斯大林体制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1921年苏俄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推行新经济政策,B项正确;1921年没有斯大林模式和农业集体化,排除AC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实行余粮收集制,排除D项。故选B项。
考查角度一 新经济政策
(2022年安徽)1925一1927年夏季之前,苏联连续三年粮食丰收。然而,1927年底之前国家仅征收到240万吨粮食,为计划征收数量的52%。为解决这一问题,苏联推行了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农业集体化运动 D. 垦荒运动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25一1927年夏季之前,苏联连续三年粮食丰收。然而,1927年底之前国家仅征收到240万吨粮食,为计划征收数量的52%”及所学知识可得,苏联为了发展工业征收粮食推行了农业全盘集体化,C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是在1921年前推行的,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1921年推行新经济政策,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垦荒运动只能是增加种地面积,不能体现政府征收的数量,排除D项。故选C项。
考查角度二 农业集体化
(2022年陕西)苏联在1934-1935年的机器进口只相当于1931年的1/10,从1937年起就不再从国外进口锅炉、发电机、化工设备等。这说明
A. 经济大危机阻碍苏联发展 B. 粮食税代替了余粮收集制
C. 农奴制的废除带来新气象 D. 工业化建设取得重要成就
【答案】D
【解析】依据“苏联在1934-1935年的机器进口只相当于1931年的1/10,从1937年起就不再从国外进口锅炉、发电机、化工设备等”说明苏联在斯大林执政时期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建设,工业化建设取得重要的成就,因此工业方面从依赖外国机器进口到能够自力更生、自主生产,D项正确;经济大危机波及的范围是资本主义世界,对苏联的发展并没有造成严重的阻碍,排除A项;粮食税代替了余粮收集制是1921年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但是是在农业方面,与题干不符,而且20年代末期新经济政策已经逐渐被取消,排除B项;1861年农奴制的废除带来新气象,使得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考查角度三 苏联的工业化
谢谢观看!
涓滴之水终可以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强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
——贝多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