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闽江口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福州市闽江口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4 06:13:50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闽江口协作体期中联考·高三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由原文可知,应是“作家的学养决定了散文的厚度,思想的深度决定着散文的高度”)
2.D(当时散文创作不发达的原因之一在于有些青年作家不大愿读中国的古典作品,对于传统重视不够,并非
“主要原因”。)
3.C(A项强调“质”与“文”的关系,B项强调作文要以气质、才情为主,D项强调做文章要有自已独特之构思与
风格,只有C项强调作文要暴露民间疾苦,揭露时弊,是“文以载道”,故选C。)
4,①多读经典,不断学习,尤其是向中国古代经典散文及优秀的散文传统学习。②培养自己的胸怀、器识,培养
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基本信仰和价值观。③在散文创作中,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表现当代人们最关切的问
题。(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5.①道理论证:引用苏东坡、刘晏、张潮等人的名言,论证了散文须有学,有识、有情,增强了论证的权威性与说服
力。②对比论证:把有情的散文与没有情感的散文加以对比,突出强调有情的散文才有温度。③举例论证:举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为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中国散文素有伟大的抒情传统”。④比喻
论证:将经典喻为散文创作的“根”,论证了经典在现代散文创作中的重要性。(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6.A(“通篇采用了顺叙的叙述顺序”错误,应为“顺叙与插叙相结合”。)
7.C(此处“虚荣心”并非“以故乡为荣”,而是怕别人知道自己祖籍是扬中人·是农村移民的孩子,是苏州的外
来户。》
8.不赞同。(1分)原因如下:①“八百米故乡”贯穿全文,是文章行文的线索。②“八百米故乡”构成了本文写作
的主要内容:“我”和哥哥出生之前,“我们”三家人和外婆一起居住的东汇路南田村,与后来的齐门外大街,距
离差不多是八百米:齐门外大街的旧居与后来搬至的水泥厂宿舍,距离也不超过八百米。③“八百米故乡”这
一题目新颖别致,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原因每点1分。若回答“赞同”,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9.①选材:作者选取“故乡”这一传统题材,以亲身经历表达了对“故乡”的认知,写出了对“故乡”的深度思考。
②构思:把“八百米”与“故乡”两个词组合在一起,新颖别致,让读者眼前一亮,产生阅读探究之兴趣。插叙全
家住在127号的往事,更好地表现出传统社会里家族的聚合力。③内容:从童年时没有故乡的意识,到不断
的搬迁导致亲戚关系日渐疏远,也使作者对“故乡”的情感体验渐渐变得模糊,对故乡的认识变得迷惆与焦
虑。作者对故乡的一系列情感认知历程,对许多在城市长大的孩子来说,十分具有典范意义。(每点2分,意
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10.B、E,F(原文标点如下:不可,犹秉周礼。周礼,所以本也。)
11.D(A项后一句中的“厌”是讨厌、憎恶的意思。B项后一句中的“嘉”,意思是美好的。C项所指相同。D项
后一句的“复”是再,又的意思。)
12.C(“离开晋国另立国家就不能保持好的名声”错。士篇认为申生可以效仿吴太伯避让君位,能赢得名声;“为
吴太伯”也不等于“另立国家”。)
13.(1)齐桓公答应(或同意》了鲁闵公(的要求),派人从陈国召回季友,鲁闵公住在郎地等候他。(“许”“诸”
“次”,每个词语1分;语意顺畅(补出省略成分),1分)
(2)俗话说:“心里如果没有毛病,又何必担心没有家?”上天如果保佑您,您就不要(待在)晋国了吧!(“苟”
“祚”“无”,每词1分;语意顺畅(译出反问和祈使语气),1分)
14.①巧用比喻和对比,让齐桓公认识到敌友。②连用排比的短句,信息绵密,思辨性强。③引用并阐发经典,
顺势提出明确的主张。(每点1分,答对三点,即赋满分;意思相近即可)
15.D(应为抒发了词人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16.①本词为我们描绘了一位曾经意气风发、慷慨激昂,(1分)而今壮志难酬,失落苦闷(1分)的爱国词人形象。
(1分)②全词采用了对比的手法。(1分)词人上阕回忆了壮岁意气风发,拥戈戍边,吞杀敌虏的豪迈气魄。
下阕描写了此时“功名梦断”,闲居江南,空望秦关的生活处境。(1分)今昔对比,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虚
度流年的悲愤之情。(1分》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24160C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闽江口协作体期中联考
高三语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
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題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
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
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高考范国。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散文须有学,就是要有学养。所谓学养,不是单纯的书本知识。学养与知识储备有着密切
的联系,但又不仅仅是知识储备。学养是学问和修养的综合,是体现在一个人身上的整体气质,
一种非常自然的能够传递生命信息的书卷气。苏东坡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作家的学养决定
了散文的厚度。好的散文,应当以知识为核心,闪烁着知性的光辉,流露出作家的学养等,以及
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反思,应该具有厚重的文化意识和深邃的历史感。古人那些优秀的散文作
品,总是蕴含着知识的光辉,令人回味无穷。中国古典散文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中
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所以能够承担起这一重任,是因为它们的作者都是学富五车的
学者。今天的散文创作能否承担起这一重任,同样取决于作家是否具备相应的学养。
散文须有识,就是要有见识。“识”与“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学未必有识,但有识必先
有学。学是识的前提和基础,识是学的升华和结晶。思想的深度决定着散文的高度。唐代刘晏
总结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明确提出“士先器识,而后文艺”的文艺观,强调“士”要先培养自己的
胸怀、器识,培养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基本信仰和价值观,然后才能从事文艺创作。“盖文章,
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曾在《典论·论文》中强调了文章的价值,认为文学创作是有关
治理国家的伟业,是万世永不消亡的大事。可以说,中国散文形成之初,就不是为作文而作文,
而是自觉承担了较为重大的社会责任,表现了当时人们最关切的问题。春秋战国时期,《左传》
《战国策》中的那些文章,讨论的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白居易说: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纵观古代散文传统,占据绝对优势和统治地位的是“文以
【高三语文第1页(共8页)】
24160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