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市五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
语文科试卷答案与评分参考
1. A(3分)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获取知识就必须付出费用”理解错误,孔子虽然收受学生“束脩”,但并不意味着“获取知识就必须付出费用”。C.这一说法夸大了原文的意思,理解不当,原文为“一旦人们缺乏辨析地一味相信媒介充当我们的大脑”,强调的是特殊现象,而并非普遍情况。D.“最终将会趋向知识完全免费”分析不当,根据原文“知识付费的空间还会不断增加”“知识不按产品来收费,而按服务使用来收费”可以得出结论。
2. B(3分)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B.“可见他们没有历史知识和现实经验”分析不当,这样做是因为部分新媒体为了获得关注而通过这种方式制造噱头、迎合受众。
3. D(3分)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D项,“先破后立”分析不当,文章全文以批判为主,最后提出了“值得社会深刻警惕与反思的”问题,并未明确“立”。
4. (4分)①故意制造噱头、迎合受众,违背了从业人员最基本的职业规范。(注:背弃报道与传播信息责任是“付费”行为的错误,非题目的得分点。)。②含有自身的经济和社会利益,会诱导人们未能做出正确的思维判断。(注:升级危害至“急功近利社会”“错误的三观”也可以。)
5.(6分)①接受知识付费,提升自己的水平。②培养独立思考意识,理性对待媒介提供的资讯。③利用好知识免费与知识服务付费的优势。④精选学习方向,让知识付费为自己服务。(每点2分,写出三点即可。)
6. C (3分)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A.“表面上对客人的吊唁深表感激,实际上不堪其扰”说法有误,原文为“两位未亡人虽对朋友们的好意深为感激,却还是巴不得他们走开。两人都觉得,不论多大的伤痛,都能在对方的心中找到慰藉”,两位未亡人“巴不得他们走开”不是不堪其扰,而是觉得客人不一定能深刻理解她们的悲痛。妯娌两觉得只有彼此能在对方的心中找到慰藉。B.“并认为玛丽的劝解和安慰是对她的伤害”曲解原文,原文为“此刻,一听玛丽的话就往后缩,如同受伤者害怕别人触痛伤口一样”,玛格丽特因为太过悲伤,所以不愿意玛丽提及噩耗,她在逃避,因为太痛苦了,不愿碰触,并不是认为玛丽的劝解和安慰是对她的伤害。D.“暗示妯娌俩深受人们尊重”于文无据,属于过度解读原文。两位好心的报信人最后都道了“晚安”,缘于他们的礼貌和修养,也表现了他们的善良。
7. D (3分)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表明了……亲情的复杂矛盾”说法有误。“沉沉黑夜”“月亮高悬”“扭曲的银光”这些景物有暗示人物心理及情节的作用,但并不能表明亲情的复杂矛盾。
8. (4分)①突如其来的喜悦 ②分享幸福的冲动 ③欲言又止的顾虑
④对不幸姐妹的恻隐。
9. (6分)玛丽被深夜敲门声惊醒,意味着在好心人的帮助下走出悲痛;玛丽得知喜讯后,不知是梦是醒,有着对命运无常的迷惘;玛格丽特在玛丽的泪珠下猛然苏醒,暗示在亲情的慰藉下将重新恢复原来的生活。(选文重点在于这三“醒”,若分析其它“醒”,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 .B F H
11. B 《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陈述自己不能赴职的原因,不含有劝谏的意味。
12. C “臣子虽然顺从太宗勉强进言,但是脸上已经有为难的神色”有误,应该是太宗虽然勉强顺从臣子的谏言,但是脸上有为难的神色。
13.(1)因为皇孙出生,在东宫宴请五品以上的官员(“以”“宴”各1分,大意、通顺各1分)
(2) 陛下在贞观初年,担心别人不进谏,常常引导(他们)让(他们)进言,(听的)期间还高兴地接受了意见。(“导” “中间”各1分,大意、通顺各1分)
14. ①内心的“骄傲”,觉得国家已经治理好了,不居安思危。②态度上“不诚恳”,听人劝谏(没有以前的求谏纳谏的态度),勉强答应,面有难色。[第一点1分(概括或分析即可);第二点2分,概括+分析各1分]
【参考译文】
贞观十一年十月,安州都督吴王李恪多次外出打猎,严重损害居民的利益,侍御史柳范上书弹劾他。丁丑(二十六日),李恪因此被免官,削减食封三百户。太宗说:“长史权万纪侍奉我的儿子,不能匡扶修正过失,按罪应该判处刑。”柳范说:“房玄龄侍奉陛下,尚且不能制止陛下打猎,怎么能单单处罚权万纪!”太宗大怒,拂衣而起到宫中去。过了很久,太宗独自请来柳范对他说:“为什么要当面冒犯我呢?”柳范回答说:“陛下仁慈圣明,我不敢不竭尽我的愚鲁憨直建言。”太宗听了很高兴。十二年三月辛亥(初二),著作佐郎邓世隆上表请求编集太宗文章。太宗说:“我的文辞号令,对百姓有益处的,史书都会记录下来,足以成为不朽的言辞。如果没有益处,编集出来又有什么用呢!梁武帝父子、陈后主、隋炀帝都有文集在世间流传,对于他们的灭亡又有什么补救呢!作为君主担心的是没有德政,文章有什么用!”于是不答应。丙子(二十七日),因为皇孙出生,在东宫宴请五品以上的官员。太宗说:“贞观之前,跟从我谋划天下大事,是房玄龄的功劳啊。贞观以来,修正过失,是魏征的功劳啊。”于是都赏给他们佩刀。太宗对魏征说:“我这些年的政事和往年相比怎么样?”魏征回答说:“威严与明德所影响到的,比贞观初年要深远得多;臣民心悦诚服则不如以前。”太宗说:“远方的人畏服威严仰慕仁德,所以前来归顺;如果说不如从前,为什么会到达这一步呢?”魏征回答说:“陛下以前忧虑天下未治,所以你的仁德道义每天都有进益;如今你安于天下大治,所以就比不上以前了。”太宗说:“现在做的事,跟往年没什么区别,凭什么说不同了呢?”魏征回答说:“陛下在贞观初年,担心别人不进谏,常常引导他们让他们说,听的时候就高兴地接受了意见。如今却不是这样的,你即使勉强听从进谏,脸上还是有为难的神色。所以不同了。”太宗说:“这些事可以说给我听听吗?”魏征回答说:“陛下当年想要杀元律师,孙伏伽认为按法律不宜判处死刑。陛下把价值百万的兰陵公主园赏赐给孙伏伽。有人说:“赏赐太丰厚。”陛下说:“自从登基以来,没有进谏的人,所以赏赐他。”这是引导大家让他们进谏啊。司户柳雄虚报在隋朝的资历,陛想要杀了他,后来接受了戴胄的谏言而没有杀他。这是乐于听从劝谏啊。近来皇甫德参上奏谏言修建洛阳宫的事,陛下非常愤怒,虽然因为我的进言而作罢,但只是勉强听从意见啊。”太宗说:“如果不是你,没人能说到这么深刻的地步(或译为:我达不到这一步),人苦于不能了解自己啊。”
D “前两联重在抒情”错,本诗前两联重在叙事,稍带抒情。
①先写诗人漫游几千里,却未逢名山,心情带有一种失落感。②接着写诗人见庐山,慕山中高士,心中欣喜,向往隐士生活。③最后写诗人栖息山寺,却只能空闻钟,因失志而心中伤凄。(每点2分)
17.(6分)(1)老病有孤舟
(2)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或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或骐骥一跃,不能十步;或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18. (3分)①各有千秋 ②心领神会 ③风卷残云
(第①处应填入体现“各有各的特色”之意的成语,与“都有自己的特色”呼应。第②处应填入能体现“懂得对方意思”之意的成语,与“暗号”呼应。第③处应填入能体现“吃得很快”之意的成语,与后面的“一会儿工夫,一碗面就见了底”呼应)
19.(3分)它们不仅撑起了西北人餐桌上的半壁江山,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形塑着西北人的性格——豪爽、热情与仗义。(“不仅它们”语序不当发,可改为“它们不仅”,1分;“而且更”语义重复,删除“更”,2分)
20.(4分)①原句强调食材的可口,与下文强调食物可口衔接紧密;改句突出“乐曲”,与下文衔接不够严密。②原句长短结合,表意灵活明快;改句为长单句,节奏舒缓,缺乏生气。(每点2分,若有其它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21.(6分) ①时代发展之新 ②也删除了一些词语 ③词典所收录词语的变化。
22.(4分)
第一类:碳达峰、申遗、黄金周。这些新词来源于社会生活和时代的变化。
第二类:给力、群主。这些新词来源于网络。
23. (60分)
材料中三个主要人物:智瑶、智宣子、智果,任选一个角度切入或者几个角度结合均可成文。
从智瑶的角度看,他最大的问题就是有才智和力量,但不够宽仁,做事咄咄逼人,难以和别人和睦相处、共同发展,身死家灭。参考立意:宽以待人。此立意方向,易出现只论证“宽以待人”论点,而缺乏思辩分析的作文。
从智宣子的角度切入,可以选取“识人辩才”这个角度。智宣子择人失败的原因是弄错了“才德”之间的关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中国历史告诉我们选人标准。此立意不是材料的最核心立意。
从智果脱离智家得以保全的角度看,我们可以看到“未雨绸缪”的远见。这是材料的最核心立意,材料也以“智果一支得以保全”做为结语。晋江市五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
语文科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知识付费目前主要指知识的接收者为所阅览知识付出资金的现象。知识付费让知识的获得者间接向知识的传播者与筛选者给予报酬,而不是让参与知识传播链条的人通过流量或广告等其它方式获得收益。知识付费的本质,就是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商业价值。知识付费有利于人们高效筛选信息,付费的同时也激励优质内容的生产。某种意义上,正是糟糕的免费内容太多、太杂乱,反而增强了人们对精品内容付费的意愿。
知识付费让知识的接收者为所获得的知识付出金钱,有利于补偿知识传播与筛选的成本,并给予知识产生——筛选——传播链条的参与者以经济报偿,利于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知识的传播过程中。选择太多,用户自己选择的时间成本增加,愿意通过付费来代替个人搜寻选择,这使知识付费成为可能。你没看过《欢乐颂》,但是看过几篇有关《欢乐颂》的文章,你就有了和别人聊天谈话的话语权;你没读过《必然》,但是你买了,遇到这个话题你就可以插嘴聊两句;你没看过《大鱼海棠》,但是看了别人的影评,你就敢像看过一样说这是一部好片。用户愿意为内容买单,内容实际有效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马云、柳传志、雷军推荐了,你看了就会有成功人士的感觉,你和别人聊天就会有话题。
(摘编自“百度百科”《知识付费时代,你为你的智商交了多少钱?》等)
材料二:
大数据分析报告指出,超过五成的网民有过不同形式的知识付费行为。一些人在报刊上撰文疾呼,“不管你是否接受,知识付费时代已经到来。”
实际上,知识付费时代的到来是一个伪命题。将为获得知识而付出费用视为一种新的现象,显然是经不起考量的。人们为获得知识而付出费用,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论语·述而》曾这样记载:“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如果有主动送给孔子十条干肉的,他就愿意收做学生。这里的干肉就可以视为弟子为获得知识而向孔子支付的费用。至于在现实生活中,为了获得知识而上学,参加培训、课程、讲座,以及购买图书、报刊资料、音像制品等等,无不属于知识付费的范畴。因此,付费下载论文、付费参加线下和线上培训,只不过是现实生活中的知识消费的网络延续而已。忽视了这一基本事实,将现实生活中长期存在的知识付费实践当作新媒体兴起之后的新事物,显然有悖于历史真相与现实经验。
在新媒体崭露头角的时代,它们为了在眼球经济时代分一杯羹,往往不惜为了获得关注而制造噱头、迎合受众,甚至不惜为了吸引注意力而制造新闻。新媒体新闻的报道者、信息的提供者如只为付费受众提供正确的资讯,显然是违背新闻专业主义这一媒体从业人员最基本的职业规范,是对新闻媒体所承担的报道与传播信息责任的背弃。一旦这样,那么媒体的职业伦理与公众的知情权将轰然崩塌。在这股对于知识付费现象讨论中,最为卖力、最有热情的是新媒体这一群体,它们对于话题的炒作与持续推动有着更为内在的利益诉求。
新媒体技术背后的媒介公司有着自身的经济和社会利益,它们善于利用自身的辐射力影响民众的感知与思考方式,并通过发现或打造各类现象、话题引导公众接受媒介代表的观念。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媒介的裹挟力与诱导力也逐渐引起有识之士的警惕。媒介通过制造“社会需要什么”、“公众在想什么”的幻觉,引导公众在这一假设的背景下步入其设置后的营销景观。一旦人们缺乏辨析地一味相信媒介充当我们的大脑,实质上公众就将自己的思考、理性与政治、经济权利无偿交付给媒介,而这一点正是值得社会深刻警惕与反思的。
(摘编自《“知识付费”命题背后的营销焦虑》,有删改。原载《光明日报》)
材料三:
获得知识,从不付费到付费是一个历史性进步。但从知识付费到知识产品免费,又代表着更高阶段发展的必然。中国的特殊性在于,这两个历史阶段在时间上叠合在一起,造成了收费与不收费的两难。
首先,知识付费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知识收费兴起,反映了人们收入结构改变的现实。这个过程刚刚开始,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付费的空间还会不断增加。
其次,免费经济兴起,知识服务化正成为潮流。知识免费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不是不收费,而是知识不按产品来收费,而按服务使用来收费。本质上,是将知识的业态从产品业态升级到服务业态。这说明,知识产品收费只是初级业态,相当于知识制造业;知识产品不收费而知识服务收费是更高级的业态,相当于知识服务业。在我国,知识的产品业态还没发育好,又迎来了服务升级。这就是当前知识付费面临的实际情况。更特殊之处在于,知识产品不收费是初级业态之前的不发达状态形成的习惯。因落后而不收费与因先进而不收费,叠合在一起。
在两次浪潮合成一股的特殊国情条件下,知识付费会向哪个方向发展?
一方面,知识产品业还要大发展。知识的“制造”业要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要更有针对性地提供用户所需的知识。
另一方面,知识服务业后浪推前浪,不断以创新业态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举例来说,下载商业研究报告,不付费是不对的。但只靠版权收费,收的是小钱。如果通过服务附加价值,比如以用户要解决的问题为主线,根据用户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持续地提供每一步的研究线索和信息,甚至与咨询服务结合起来,可以收到比版权费更多的服务费。从续订产品升级为续订服务,要做的事情很多。完善知识服务平台功能,让在线支付手段更便捷,通过自媒体与社交网络增加交互,开发针对效果付费的打赏制度等,都可以使知识服务发展得更好。
(摘编自《知识该付费还是免费》,有改动)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知识付费指知识的接收者为阅览知识和接受服务付出资金的现象,它客观上有利于知识的传播。
B. 早在孔子时代,获取知识就必须付出费用,因此,今天说“知识付费时代到来”是一个伪命题。
C. 民众面对新媒体营造的舆论环境,逐渐失去感知与思考的理性,最终沦为媒介公司的赚钱工具。
D. 当前知识付费和知识免费同时存在,但最终将会趋向知识完全免费,这是由其本质特点决定的。
2. 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知识付费现象的出现,部分原因是当下互联网免费内容多而杂乱,人们更愿意为精品内容付费。
B. 有些新媒体混淆概念,将知识付费实践当作新事物来宣传,可见他们没有历史知识和现实经验。
C. 如果公众付费购买的信息真的更加可靠,那么媒体从业人员就有可能违背了最基本的职业规范。
D. “靠软件卖钱,赚的钱越来越少;软件不收钱靠服务收钱,赚的钱越来越多”可作材料三的论据。
3. 下列对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针对“知识付费时代已经到来”这一命题,文章从历史和现实角度进行了反驳,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B. 文章注意论述的严谨性,如第三段在探讨相关问题时,采用了假设论证的方法和“往往”等限制性词语。
C. 文章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说明知识付费这一现象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并非新媒体时代的产物。
D. 文章先破后立,分析了知识付费的历史和现实后尖锐指出,所谓“新趋势”不过是新媒体的营销策略。
4. 根据以下文章标题:《我如何通过朋友圈月入5万》《从小镇青年到月入10万》《普通人如何用3个月时间逆袭》《快速读懂一本书》,结合材料二,指出这类文章的错误与危害。(4分)
5. 知识付费时代,个人怎样做才能健康、良性地发展?请综合三则材料,简要回答。(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亲情
(美)霍桑
一座小屋二楼的客厅里,陈设朴素。两位年轻漂亮的女人共坐炉旁,各自怀有相同的哀伤。
她俩不久前才成为两兄弟的新娘,哥哥是老水手,弟弟初次出海。可是接连两天噩耗不断,一个丧生于加拿大海战,另一个葬身于大西洋的暴风雨。丧亲之痛引起普遍同情,来新寡的妯娌俩家中吊唁的客人络绎不绝。两位未亡人虽对朋友们的好意深为感激,却还是巴不得他们走开。两人都觉得,不论多大的伤痛,都能在对方的心中找到慰藉。于是她们默默流泪,沉浸于悲痛之中。但一个小时后,其中个性温和安详,却并不脆弱的那位,开始顺从天命,率先恢复被打乱的生活秩序,动手在炉前摆好餐桌,端来简单的饭莱,握住弟妹的手。
“亲爱的妹妹,今天你一口东西还没吃呢。”她说,“站起来吧,求你了。”
她这位弟媳性格热烈急躁,凶信传来,她又是尖叫又是号哭,悲痛欲绝。此刻,一听玛丽的话就往后缩,如同受伤者害怕别人触痛伤口一样。
“我再也没福分了,也不想再祈求!”玛格丽特又一阵热泪涔涔。
时间飞逝,平日安歇的时辰到了。两兄弟成亲时,收入仅够维持生计,只能住在一起,共用客厅,只对与客厅相连的两间卧室各自享有特权。两位未亡人,用柴灰盖住炉中余火,将一盏点着的灯放上炉台,各自回房。两间卧室的门都没关。两妯娌并未同时入梦。玛丽默默忍受伤痛,很快就坠入梦乡。然而夜越深,玛格丽特越辗转不宁,卧听雨声点点滴滴。她时时从枕上探头,张望玛丽的卧室与中间的客厅。两把椅子,空空荡荡,在炉旁的老地方相对而望。两兄弟曾坐在上头,青春勃发,笑逐颜开。玛格丽特满腹辛酸,呻吟叹息,忽听街门被人敲响。
敲门声缓慢而有节奏。玛格丽特看看嫂嫂卧室,见她仍沉睡不动,就爬起来,稍稍整整自己,恐惧和急切使她瑟瑟发抖。
“老天保佑!”她叹口气。
抓起炉台上的灯,她赶紧走到俯临街门的窗前,这是扇安着铰链的格子窗。她推开窗户,把头稍稍探到外面潮湿的空气中。但见门前有盏灯笼,红彤彤地照着,灯光融入附近一滩滩水洼之中,其余一切都被沉沉黑夜所笼革。窗户在铰链上吱嘎一响,突出的屋檐下就走出一个人来,抬头往上看,想弄清他敲门叫醒的是哪一位。玛格丽特认出是城里一位为人和善的客栈老板。
“古德曼·帕克,你有啥事?”寡妇喊道。
“是玛格丽特太太吧?”老板回答,“我还担心是您嫂嫂玛丽呐。”
“看在老天份上,你到底有啥消息?”玛格丽特尖声叫道。
“半点钟以前,有个专差从城里过,”古德曼·帕克道,“他在我店里歇了一会,我跟他打听前线的消息,他说你知道的那场小仗我们打赢了,十三个本来传说被打死的人都还好好地活着,你丈夫也在内。估摸着你不会怪罪我打扰你休息,就过来告诉你一声。晚安。”
说完,好心人动身走了,灯笼一路闪着微光,照亮两旁景物,若隐若现。然而玛格丽并未逗留在窗前观看这如画的场面,欢乐闪电般穿过心房,把她心儿照亮。她气喘吁吁飞一般奔向嫂嫂床边,可才到卧房门口又打住了。
“可怜的玛丽!”她自忖着,“我要把这消息藏在心里,等到明天再说。"
她走到床边,瞧瞧玛丽是否安睡。只见她脸半朝里侧,曾躲在那儿暗自流泪。不过眼下脸有种平静的满足,仿佛她的心就是深深的湖水,逝去的已沉入湖底,湖面变得风平浪静。玛格丽特退了回去。
夜更深,玛丽猛然惊醒,迷迷糊糊听到两三阵急促热烈的敲门声。担心弟妹也被惊动,玛丽披上一领带帽斗篷,端起炉台上的灯,急忙走到窗口。碰巧窗户没扣上搭扣,一碰就开了。
“是谁呀?”玛丽颤抖着向外张望。
狂风暴雨已经过去,月亮高悬,照亮头顶破碎的云团,照亮脚下黝黑潮湿的房屋。地上那一滩滩的雨水,微风吹来,便发出扭曲的银光。一位水手打扮的青年,正独自站在窗下。玛丽认出是那个靠短途航行挣饭吃的人,也没忘记自己出嫁之前,此人曾是她失败的追求者之一。
“斯蒂芬,你来这儿想干啥?”她问。
“打起精神来,玛丽,我只想安慰安慰你。”遭过拒绝的追求者答道,“十分钟前我才到家,我娘告诉我的头一件事就是你丈夫的坏消息,来不及跟老人家多说一句,我就抓起帽子,一路跑了来。玛丽,不跟你说上句话,我就睡不着觉。”
“斯蒂芬,我本来对你的看法还好得多!”寡妇大声道。泪水夺眶而出,打算关上窗户。
“听我把话说完嘛。”年轻的水手喊道。“昨天下午我们跟一艘从老英格兰来的帆船打过招呼,你猜我看见谁站在甲板上呀?他平平安安,就是比五个月前瘦了一点儿。” 玛丽探出身去,无言以对。
“就是你丈夫嘛。”宽宏大量的水手接着说,“祝福号翻船的时候,他抓住了桅杆,保住了性命。只要风顺,帆船天亮就能进港,明天你就能见到他啦。好啦,晚安。”
他匆匆走了。玛丽看着他的背影,不知自己是梦是醒。水手时而隐入房屋的暗影,时而出现在道道明亮的月光下面,忽强忽弱。然而,一股确信不疑的幸福洪流渐渐涌上她的心。她头一个冲动就是叫醒弟妹,与她分享这新生的欢乐。打开她卧室的门,这门是夜来关上的,没上闩。走到床边,正要把手放到熟睡者的肩头,却冷不丁想到,玛格丽特醒来时想到的会是死亡与悲恸。玛丽用灯照照丧亲者毫无知觉的身体,弟妹睡得并不安宁,周围帐幔乱成一团。年轻的脸蛋红扑扑,樱唇半开半闭,露出生动的笑容。
“可怜的弟妹!你的梦可别醒得太早。”玛丽心想。
离开之前,她放下灯,尽量理好床单,不让寒气侵袭兴奋的熟睡者。可手刚一挨玛格丽特的脸就发抖,一颗泪珠也坠落到她的脸上,于是她猛然苏醒。
(选自《霍桑短篇作品选》,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两位丧夫的年轻女人表面上对客人的吊唁深表感激,实际上不堪其扰,“希望他们赶快离开”。
B. 玛格丽特性格热烈急躁,她因悲伤过度不肯进食,并认为玛丽的劝解和安慰是对她的伤害。
C. 两间卧室的门都没关,暗示着两位未亡人在相同的遭遇中心意相通,希望能给与对方慰藉。
D. 两位好心的报信人最后都道了“晚安”,表现了他们的礼貌和修养,暗示妯娌俩深受人们尊重。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描写了听到敲门声后妯娌俩的不同动作,玛格丽特“稍稍整整自己”,而玛丽“披上一领带帽斗篷”,生动细致地表现了两人不同的性格。
B. 小说情节发展出人意料,不仅主要人物的命运发生突转,对次要人物的描绘也非平铺直叙,比如巧用误会表现斯蒂芬来访的目的,读来引人入胜。
C. 小说采用全知视角叙述,叙述者洞悉一切,呈现了玛格丽特和玛丽在夜晚各自的经历,使读者全面客观地了解到事情的过程与真相。
D. 小说善于通过环境描写暗示主题,“沉沉黑夜”“月亮高悬”“扭曲的银光”表明了命运的变幻莫测和亲情的复杂矛盾,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悲悯。
8. 得知丈夫生还的消息后,妯娌俩产生了相似的心理变化过程,请简要说明。(4分)
9. 小说多次写到人物的“醒”,请结合小说内容探究其丰富的意蕴。(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贞观十一年十月,安州都督吴王恪数出畋猎,颇损居人,侍御史柳范奏弹之。丁丑,恪坐免官,削户三百。上曰:“长史权万纪事吾儿,不能匡正,罪当死。”柳范曰:“房玄龄事陛下,犹不能止畋猎,岂得独罪万纪!”上大怒,拂衣而入。久之,独引范谓曰:“何面折我?”对曰:“陛下仁明,臣不敢不尽愚直。”上悦。十二年三月,辛亥,著作佐郎邓世隆表请集上文章。上曰:“朕之辞令,有益于民者,史皆书之,足为不朽。若为无益,集之何用!梁武帝父子、陈后主、隋炀帝皆有文集行于世,何救于亡!为人主患无德政,文章何为!”遂不许。丙子,以皇孙生,宴五品以上于东宫。上曰:“贞观之前,从朕经营天下,玄龄之功也。贞观以来,绳愆纠缪,魏征之功也。”皆赐之佩刀。上谓征曰:“朕政事何如往年?”对曰:“威德所加,比贞观之初则远矣;人悦服则不逮也。”上曰:“远方畏威慕德,故来服;若其不逮,何以致之?”对曰:“陛下往以未治为忧,故德义日新;今以既治为安,故不逮。”上曰:“今所为,犹往年也,何以异?”对曰:“陛下贞观之初,恐人不谏,常导之使言,中间悦而从之。今则不然,虽勉从之,犹有难色。所以异也。”上曰:“其事可闻欤?”对曰:“陛下昔欲杀元律师孙伏伽以为法不当死陛下赐以兰陵公主园直百万。或云:“赏太厚。”陛下云:“朕即位以来,未有谏者,故赏之。'此导之使言也。司户柳雄妄诉隋资,陛下欲诛之,纳戴胄之谏而止。是悦而从之也。近皇甫德参上书谏修洛阳宫,陛下恚之,虽以臣言而罢,勉从之也。”上曰:“非公不能及此,人苦不自知耳!”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一》,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陛下A昔欲杀元律师B孙伏伽C以为法D不当死F陛下赐以兰陵公主G园H直百万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削户,曾经被封赏的户数被削减以示惩戒。古代封赏有千户侯、万户侯的说法。
B.表,古时给皇帝的书信、奏章,本文的“表”和《陈情表》都含劝谏的意味。
C.丙子,天干地支可以纪年、月、日。本文“丙子”是用来计日的,纪年用的是皇帝年号。
D.洛阳宫,洛阳曾是东汉的都城,在唐高宗后被定为东都,此处指在洛阳修建宫殿。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宗在儿子打猎损害百姓利益被柳范弹劾后,迁怒于侍奉教导儿子的长史,柳范责问为何不处罚房玄龄,当面冒犯太宗。
B.太宗善辨臣子进言对德政的作用,所以悦柳范而拒邓世隆,他对自己的言辞也有认识,有益的将会记入史书,无益的不劳文集。
C.太宗在孙子的宴会上不忘向魏征询问意见,魏征认为贞观之后臣子虽然顺从太宗勉强进言,但是脸上已经有为难的神色。
D.太宗也有普通人的情感,皇甫德参谏修洛阳宫,太宗发怒,听从魏征的意见才终止修建洛阳宫,但当时心里还是有些不愉快。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以皇孙生,宴五品以上于东宫。
(2) 陛下贞观之初,恐人不谏,常导之使言,中间悦而从之。
14.魏征认为太宗“人悦服则不逮也”的理由主要是什么?请简述。(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5~16题。
晚泊浔阳望庐山①
孟浩然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②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合③近,日暮空闻钟。
【注】①本诗是孟浩然出仕不第,漫游东南时所作。浔阳,现在江西九江。香炉峰,庐山
的主峰。②远公:东晋时的高僧惠远。③东林精舍:东林,即东林寺,在庐山峪岭以北。精合,
僧人所居。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颔联中的“始”字呼应首联中的“名山都未逢”,也侧面写出了诗人漫游之久。
B.颈联诗人借高僧惠远点明庐山绝弃尘俗,令人始终心怀向往。
C.尾联诗人从视觉与听觉的角度展现自己泊船浔阳的所见所闻,照应题目晚泊。
D.本诗前两联重在抒情,稍带叙事,落笔空灵;后两联以情带景,可谓寓情于景。
16.后人评价此诗说“诗人的感情一波三折”,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公元767年,杜甫在《登高》中感伤“百年多病独登台”,768年又在《登岳阳楼》中的“_______________”,表达了同样的心境。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_____”,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______”。
(3)学习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小明害怕自己难以坚持到底,于是用《劝学》的反面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做为座右铭;害怕自己骄傲自满,又将《谏太宗十思疏》的“_____________”贴于显眼的地方以警示自己。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说起食物的口味,南北差异是亘古不变的话题,就连在小小的吃面问题上,双方也很难达成共识。在南方,面是精巧而细腻的吃食,而在面食重镇西北,如新疆、宁夏、陕西、甘肃、青海等地,面是一门共通的语言。不同于南方面食的精致,西北面食显得豪迈而粗犷。西北地区的面食 ① ,都有自己的特色。不仅它们撑起了西北人餐桌上的半壁江山,而且更在潜移默化中形塑着西北人的性格——豪爽、热情与仗义。在异乡漂泊的南方人,或许会想念苏式面、竹升面;而对于在外奔波的西北人来说,大盘鸡拌面、羊肉面、兰州牛肉面就是他们的念想。
他们先是在路边停好大车,之后拎着大大的保温杯,一路小跑,找个椅子坐定。风尘仆仆的他们通常不看菜单,直接高呼暗号:“来个拌面!”老板们大都能 ② ,不一会儿,大盘鸡拌面就被端上了桌台。硕大的碗里,演绎着鸡块与面条交相辉映的乐曲,鸡肉鲜嫩,宽面爽滑。搭配上淋着辣油的汤汁,食材和调味料的配合恰到好处。对于为生活奔走的西北人来说,吸溜上这一碗面,就是一份宽慰。他们 ③ ,一会儿工夫,一碗面就见了底。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① ② ③ _____________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3分)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硕大的碗里,鲜嫩的鸡肉、爽滑的宽面交相辉映成一首乐曲。”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完成了新一轮修订。本次修订增补了近千条新词语,既有“共享经济”“慢生活”“新常态”等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出现的新词语,又有随着时代发展而出现的词语新义项和新用法,如“云”字增补了“比喻通过计算机网络提供计算服务的方式”的义项。从中不难发现,词汇之变出自社会生活之变,词语之新源于 ① 。
新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收录单字1.2万余个、词目7.2万余条、例证8万余条。增补一些词语的同时, ② ,如“单放机、八进制、夯机、打柴”等过时或使用频率较低的词语。增补或删除,呼应了当下社会生活的脉动,展现了时代发展变化的步伐。
从2004年推出第一版开始,《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迄今已完成3次修订。从收录“非典型肺炎”“软实力”等体现生活、时代变迁的词语,再到“点赞”“网红”“刷屏”等贴近日常的网络用词陆续收录进词典……纵览这些年的变化,我们可以体察时间之河在语言的河床上洗刷、沉淀的印记。 ③ ,体现了汉语言词汇系统及表达的更新。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根据文中相关信息,把下列词语按来源分为两类,并说明分类的理由。(4分)
给力 碳达峰 申遗 群主 黄金周
第一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资治通鉴》开篇记载了这个故事:晋国的智宣子想以智瑶为继承人,族人智果说:“他不如智宵。智瑶有五项长处,只有一项短处。高大俊美,精于骑射,才艺双全,能写善辩,坚毅果敢;他唯一的不足是不够宽仁。如果他以五项长处来制服别人而不能接照仁义的标准行事,谁能和他和睦相处?要是真的立智瑶为继承人,那么智氏宗族一定灭亡”。智宣子却认为智瑶的性格能担负起在险恶的斗争中将家族发扬光大的使命,过分宽仁的族长可能让家族一败涂地。智果因此脱离智族家族。后来智瑶果然凭借个人的才智和力量使智家成为晋国最强大的家族。但其咄咄逼人的行事风格迫使韩赵魏三家结盟,共同对付智家。最终在三家的联合进攻下智瑶失败,智家被灭族。只有智果一支得以保全。
你在网络上参加了一个名为“读史明智”的社群,大家围绕上述材料组织了一次交流分享。上面故事哪一点让你感触最深?请将你的感受和思考写成一篇发言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