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齐市第八高级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齐市第八高级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14 10:37:33

文档简介

齐市第八高级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道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3分,共48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A C B D B C B B D D
11 12 13 14 15 16
B D A B C A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道小题,第17题20分,18题12分,19题20分,共52分)
17、(1)类型:分封王室、功臣、先代帝王的后代建立的诸侯国。(6分)
义务:朝觐天子,服从命令,镇守边疆,随从作战。(4分)(答出两点即可)
(2)制度:分封制、宗法制。(4分)关系:相辅相成。(2分)
(3)分封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互为表里;以血缘关系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4分)(答出两点即可)
18、信息1,后代路线比前代更发达。(2分)
说明:汉代可达东南亚和南亚,唐朝和两宋可达波斯湾、红海,两宋还可达非洲东海岸。这主要是由于唐朝及两宋时期经济的发展,造船与航海技术的提高,经济重心的南移。(4分)
信息2,朝贡贸易转化为市舶贸易,贸易的经济职能增强。(2分)
说明:汉、唐、宋三朝都有朝贡贸易,如汉有外国使者“进献”,唐朝对朝贡使团的限制,宋朝官营贸易。宋代市舶司专司货物税,外贸以私营为主,商品种类多有生活用品。这些说明对外贸易的经济职能增强了。从原因上看,唐朝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对外实行开放的政策;宋朝偏安东南,财政开支大,因此重视海外贸易,通过商业税解决。(4分)
信息3,管理越来越规范。(2分)
说明:汉代设官员管理,唐朝设市舶司,到了两宋,不仅设市舶司,还有相关的法律,对官员也有一定的限制。(4分)
(答出两点或者言之有理即可)
19、(1)经济政策:自由贸易政策。(2分)根本目的:打开中国大门,掠夺原料,把中国变成其商品市场。(6分)
(2)割让香港岛,成为侵略中国的支点;开放通商口岸,便利其对华商品输出;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治外法权,中国司法权遭到破坏;片面最惠国待遇,便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每点特权2分,对应影响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12分)齐市第八高级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道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3分,共48分)
1.北京周口店的考古发现包括:近10万件石器,成批的骨器,大量的动物化石,还有大量灰烬……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等。材料反映了北京人
A.会制造和使用石器、骨器
B.会种植庄稼
C.已经饲养家畜
D.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2.孔子认为“身正”是为政者的重要品质,“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韩非子主张立法者“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他们这是倡导统治者
A.推行仁政
B.以法治国
C.规范行为
D.监督民众
3.嬴政自称始皇帝,对国家事务掌至高无上的决定权,下设三公:丞相掌行政,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为副丞相,主管监察。这种政治制度的本质特征是
A.国家统一
B.君主专制
C.三权分立
D.中央集权
4.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兴太学”。后来,汉武帝接受丞相田蚡的奏请,“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只剩下“五经博士”。这表明当时
A.皇帝好恶决定儒学的兴亡
B.儒学主流地位的强化
C.董仲舒儒学成就不可超越
D.儒学受到高度的重视
5.“草木皆兵”这一成语出自《晋书》对于一场发生在东晋与前秦之间战争的记载:“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勍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材料中涉及的战争是
A.赤壁之战
B.淝水之战
C.楚汉战争
D.牧野之战
6.唐太宗“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既用“西北骁武之士”,又用“东南儒生”;既用秦王府旧人,也用东宫旧仇;既用高祖遗臣,也提拔寒微士人、任用少数民族精英。材料表明,“贞观之治”得益于
A.宗法制的深远影响
B.统治者的革新魄力
C.统治集团的开放性
D.科举制的发展完善
7.史学家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的宰相是委员制。”这句话可以用于说明唐朝
A.宰相的职能彻底改变
B.宰相的权力被分割
C.宰相的品级逐渐下降
D.宰相执政能力降低
8.《全唐诗》中收录了许多和尚、道士、尼姑、宫人、歌伎以及无名氏的作品。唐代的小说、其他通俗文学作品也大量引用五言、七言诗歌作唱词。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各阶级社会地位日益趋于平等
B.整个社会具有重视诗歌的风气
C.各种宗教之间的矛盾逐渐消弭
D.官府垄断教育局面被逐渐打破
9.如图为某一朝代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由此判断,该朝代是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10.元朝不仅版图辽阔,而且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其中管辖西藏和台湾地区的机构分别是
A.行都指挥使司 台湾省
B.行中书省 台湾府
C.驻藏大臣 台湾办事大臣
D.宣政院 澎湖巡检司
11.宋朝时,“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取代了传统的“选士必论族姓阀阅”“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亦成为宋朝的普遍现象。这种变化反映出宋朝
A.国家大统一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B.门第观念的淡化和阶层流动的加强
C.经济重心南移带动科技与文化进步
D.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融合
12.明成祖时,阁臣可参与机务,但不置僚属;至明仁宗时,用六部尚书侍郎兼殿阁大学士,阁臣权力加重;明宣宗时,内阁有票拟权,有了属官和办事机构,有行使公文的职能。这些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A.皇权日趋衰弱
B.内阁与宰相制一致
C.内阁取代六部
D.君主专制日益加强
13.顺治十三年,清廷正式颁布“禁海令”,平定“三藩之乱”即将结束之际,福建总督及江苏、福建、广东巡抚等先后上疏,要求废除海禁,准民出海贸易。这说明
A.海禁政策受到质疑
B.明清出现进步思想
C.东南沿海遭到西方侵扰
D.清朝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14.李时珍的足迹遍布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地,访问了农夫、车夫、猎户、矿工等人,由此获得了大量的药物学珍贵资料和许多民间有效的单验方,为《本草纲目》的写作准备了翔实的资料。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古代医药学注重分析与实证精神
B.古代科技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
C.经济重心转移支撑医药学者研究
D.古代科技的传播运用了市场机制
15.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的特命全权公使委派到世界的那一边(中国),站在树底下,手里拿着筐子,等着接他在树上的伙伴所摇撼下来的果子。甚至他还接到训令,万一树上的人和果园的主人发生纠纷,他应当出来调停”。其中“摇撼下来的果子”包括
A.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鸦片贸易合法化
D.通商口岸传教权
16.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魏源、徐继畬等人编写了一批介绍西方事物的著作。他们意

A.学习西方以自强
B.发展资本主义
C.变革社会制度
D.传播民主思想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道小题,第17题20分,18题12分,19题20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 周本纪》
材料二 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和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的封国有哪几类?(6分)说明该制度下受封诸侯对周王有哪些义务?(4分)
(2)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西周的哪两种制度?(4分)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2分)
(3)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谈谈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汉朝 唐朝 两宋
路线 从今天广东出发,可达东南亚和南亚。 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可与大食(阿拉伯帝国)相通。 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除主干道外,还有许多支线。
管理 汉在徐闻县南七里(今广东徐闻县)置左右侯官。 唐玄宗在广州设市舶司后,几乎包揽了全部的内海贸易。对朝贡使团则只准许使者及随从二人入京觐见。 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帕条或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贵经营海外贸易、买舶商货物。
货物 汉武帝时有外国使者来进献,汉武帝派译长带上黄金和丝绷出海,到这些国家交换明珠、碧琉璃、奇石、异物。 主要货物为丝绸、瓷器、漆器等输出品及胡椒、香料、珠宝、象牙等输入品。 进出口货物达4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叶等商品,外贸分官营与私营,以后陶瓷品。茶者为主。
根据材料,提取关于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至少2个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分析说明。(12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强行挑起争端的主要目的是要除去中国设在经商道路上的无数障碍。不应忘记,英国人到19世纪中叶几乎已开始相信有一种在世界各地经商的神圣权利,并认为一些政府禁止自己的国家自由贸易是不合自然规律、应受谴责的。
材料二 按照《南京条约》,中国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并开放五个对外通商口岸——广州、福州、宁波、厦门和上海。英国领事可以居留于这些港口,英国商人可以在此租借土地,用于居住和经商。中国还同意实行一种按照价值的5%固定下来的统一关税,若要变动这一关税,须经双方同意。这一条款剥夺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因而控制了中国的国家收入。此外,第二年缔结了一个补充条约,承认英国人在刑事案件方面的治外法权;条约还包括一项最惠国条款,保证英国人享有中国在将来准予其他国家享受的附加特权。
——以上材料均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英国怎样的经济政策 (2分)指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在中国获取的特权及其影响。(1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