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齐市第八高级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齐市第八高级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4 06:25:58

文档简介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D.“这是人们对于信任的一种自觉的自我选择”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二第三段“熟人社会的信任是一种自觉的自我选择,也是一种有范围的信任”可知,“这是人们对于信任的一种自觉的自我选择”的是熟人社会的信任,而不是普通信任。
2【答案】C
【解析】A.“他们需要为谋生这一共同目标,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二段“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可知,他们没有共同目标,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联系的;
B.“所以这种信任是一种小范围的、可靠性不高的信任”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一第四段“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可知,乡土社会的信任是有可靠性的;
D.“传统的特殊信任已失去存在的价值”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二最后一段“这种对于其他人的信任,是传统信任方式的拓展”可知,传统的特殊信任没有失去存在的价值,普遍信任是对它的一个拓展,并非完全代替。
3.【答案】B
【解析】B.心理焦虑的人和心理咨询师未必是熟人,对心理咨询师的信任是基于相关法律,职业道德对从业人员的规范和约束,属于普遍信任表现。
4. 【答案】主要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引用民间熟语证明乡土社会的信任是从熟悉中得到的;举某人祖父在中国订货的例子证明中国乡土社会信用的可靠性;对比现代社会和乡土社会的信用方式,突出乡土社会信任的特点。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1)引用论证。依据材料一第四段“‘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和“‘这不是见外了么?’”可知,此段运用的是引证法,说明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了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
(2)举例论证。依据材料一第四段“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瓷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可知,此处运用的是例证法,说明了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3)对比论证。依据材料二最后一段“从社会结构来看,传统社会存在同质性群体内部的高度‘粘连性信任’,熟人社会的关系网络具有规制的影响力;但由于城市化发展和社会流动性的增强,特殊信任的存在基础正被逐步削弱,人与人交往的短暂性、匿名性和易变性凸显,人们不得不迈向‘陌生人社会’”可知,此处运用的是对比论证,通过“传统社会”和“城市化发展和社会流动性增强”的“现代社会”进行对比,,突出乡土社会信任的特点,即“粘连性信任”,熟人社会的关系网络具有规制的影响力。
5. 【答案】普遍信任①顺应了城市发展和社会流动性增强的(或“陌生人社会”)异质性群体交易、联系和互惠的需要;②更适合开放的市场经济;③构建陌生人社会的“获致性关系”,是传统信任方式的拓展(或“破除了传统信任的空间局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1)依据材料二最后一段“熟人社会关系网络具有规制的影响力;但由于城市化发展和社会流动性的增强,特殊信任的存在基础正被逐步削弱,人与人交往的短暂性、匿名性和易变性凸显,人们不得不迈向“陌生人社会”可知,普遍信任使人们迈向“陌生人社会”,适应了城市化发展和社会流动性的增强;
(2)依据材料二最后一段“从时代发展的意义来说,特殊信任的信任范围狭小,社会交往的时空有限,很难适应开放的市场经济。因而有学者提出破除传统信任的空间局限”可知,普遍信任破除传统信任的空间局限,适应了开放的市场经济;
(3)依据材料二最后一段“破除传统信任的空间局限,将信任的道德视野由调适熟人社会的‘先赋性关系’转向构建陌生人社会的“获致性关系”,这种普遍信任的发展有益于社会进步”可知,普遍信任将熟人社会的“先赋性关系”转向构建陌生人社会的“获致性关系”,这种普遍信任的发展有益于社会进步。
6.【答案】DHN 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
7.【答案】B
8.【答案】D 善:(赞同)
9.【答案】C A 连词修饰/连词并列 B ……的人/判断 C 相当“于”在 D 连词(顺承/修饰)/介词在
10.【答案】B
11.【答案】C 美人:指所思慕之人
12. 【答案】D“有文采的句子”错了,原文说“可为文用者”,意思是“在写文章时候可以用到的语句”。
13.①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向上吃泥土,向下饮地下水,是因为它用心专一。
②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
14. 可以论证。荀子《劝学》的观点是“学不可以已”。秦观叙述了年少时凭记性好贪图玩乐,以及读书时学时辍所导致的后果,属于不专心读书,不能积累学问,可以从反面论证“学不可以已”的观点。
15.(1)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 道中迷雾冰滑,蹬几不可登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4)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5)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16.A 【解析】“‘大火流’表明天气依然炎热”错误。“大火”指星名,二十八星宿之一,也就是“心宿星”,居于正南,“流”指向下行。《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古人发现大火星逐渐向西方迁移坠落的时节,天气就开始变凉。因此“大火流”表明时至七月,天气开始转凉了。故选A。
17.①《沁园春·长沙》描绘湘江寒秋图,意象丰富,色彩绚丽;本诗描绘太原早秋图,意象简单,色调黯淡。②《沁园春·长沙》借湘江秋景抒发一种乐观积极昂扬向上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本诗借悲秋抒发思乡怀人的情感。
【解析】结合“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可知,诗人描绘了一副壮阔绚丽的秋景图,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一系列的意象:山、林、江、舸、鹰、鱼、万类。山、林、江、舸分别为万山、层林、漫江、百舸,以数量和外在的表象渲染博大的、辽远的空间;“红”“碧”等绚丽色彩的使用,写出了典型意象的特点。可见《沁园春·长沙》意象丰富,色彩绚丽。
结合“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可知,随着岁月的流逝,美丽的花儿都凋谢了;在大火星向西移动的时候,一也就是炎暑消退的时候。这时塞外就已经升始下霜了,黄河以北已经呈出一派秋天的气息。本诗意象简单,色调黯淡。
上片先写景,上片就结尾处发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可知,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诗人思绪万端,不禁问道: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这一问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结合“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可知,看到这边城的月亮,我梦想回到安陆家中。我对于家乡的思念,就像长长的汾水一样没有尽头,没有一天心里不充满相思之愁。表现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时刻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以及渴望归乡的急切心情。
18.(甲)浅显易懂(通俗易懂) (乙)大材小用 (丙)一以贯之(始终如一)
第一处,此处应与“深奥”相对可填“通俗易懂”或“浅显易懂”。通俗易懂:为广大人民群众都能懂得。
第二处,院士是研究科技创新的,文中院士却也做科普,可填“大材小用”。大材小用:把大的材料用于小的用处,比喻人才使用不当。
第三处,此处应与“不断更新变化”相对,可填“一以贯之(始终如一)”。一以贯之:做人做事,按照一个道理,从一而终不会改变。始终如一:自始至终都一样,多用于形容人能坚持,做事从不间断。
19.首先提出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然后讲述搞科研的目的。最后提出科学思维的重要性。
20.A 文中画横线处的“咱们”包括说话人及听话人。
A.“咱们”与画线处相同,包括说话人及听话人;
B.“咱们”用作单数,指称说话人自己;
C、D两项的“咱们”不包括听话人,指说话人及其伴随一方。
21.【答案】A【解析】A.语序不当,句中的副词“不”应放在“把”字前,才符合语法规范。
22.①萝卜叶是最佳补钙食物之一(或“宜多吃萝卜叶”);②白菜还有相当高的药用价值;③菜内的水分会损失减少
①处,“因此”是结论,前文说萝卜是“养生的好食材”,“萝卜叶补钙”,以及萝卜的其它功用,语境是说冬季补钙的话题,故可以填:“萝卜叶是最佳补钙食物之一”或“宜多吃萝卜叶”;
②处,“除了食用方法多种多样之外”说的是白菜的其它价值,而后文“中医认为,白菜有解热除烦、生津止渴、清肺消疾、通利肠胃之功效”主要是说药用价值,据此应填“白菜还有相当高的药用价值”;
③处,“建议竖着切”目的是保存白菜内的水分,后文有“水溶性营养素丢失也会减少”,应填“菜内的水分会损失减少”。齐市第八高级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瓷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学界对于信任的探讨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初期,韦伯便在对中国社会结构及文化的研究中将信任做出了两类区分:一种是特殊信任,即以血缘性社区为基础,建立在私人关系和家族或准家族关系之上,是中国人典型的信任行为;另一种是普遍信任,即以信仰共同体为基础,这是中国人所缺乏的信任形式。
简单来说,特殊信任是对于特定群体的信任,譬如有血缘、地缘关系的“自己人”或“熟人”;而普遍信任是不指向特定群体的信任,信任的范围拓展到陌生人。前者主要是以关系网络作为基础,同属于一个关系网络的群体共享着全知性的信息,身处其中的群体受到名声的控制,要做出守信的行为;而后者则被认为是以社会制度为主要保证,社会中的所有人共享一套制度规范,用奖惩机制来规范人们的行动。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信任是由关系网络化方式制约还是制度化方式制约的。
传统中国社会以特殊信任为主导。在农耕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形态,人们重视血缘、地缘等关系网络的存在,并发展出一套礼仪来影响关系的处理方式。人们从熟悉中获得信任感,习得可靠性规矩,并形成一种对行为规矩自觉的身体化遵守。但是有研究指出,特殊信任的运行逻辑是模糊和欠规范的,其文化背景就是非规范性的人情关系文化。熟人社会的信任是一种自觉的自我选择,也是一种有范围的信任。
随着社会环境日益多样化、利益结构日益复杂化,中国的人际信任逐渐变得开放和包容,人们不再局限于血缘关系圈中的社会互动,并且大多认为社会上的其他人亦是值得信任的。这种对于其他人的信任,是传统信任方式的拓展。这一转变既受到社会结构变化的影响,又符合时代的发展价值。从社会结构来看,传统社会存在同质性群体内部的高度“粘连性信任”,熟人社会的关系网络具有规制的影响力;但由于城市化发展和社会流动性的增强,特殊信任的存在基础正被逐步削弱,人与人交往的短暂性、匿名性和易变性凸显,人们不得不迈向“陌生人社会”。异质性群体之间的交易、联系和互惠变得更为重要,特殊信任转向普遍信任。从时代发展的意义来说,特殊信任的信任范围狭小,社会交往的时空有限,很难适应开放的市场经济。因而有学者提出破除传统信任的空间局限,将信任的道德视野由调适熟人社会的“先赋性关系”转向构建陌生人社会的“获致性关系”,这种普遍信任的发展有益于社会进步。
(摘编自杨慧《现代社会的信任重构》)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乡土社会是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乡民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须选择。
B. 乡土社会的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相互熟悉的人们在不逾规矩的前提下,可以得到从心所欲的自由。
C. 特殊信任是对于特定群体的信任,主要以关系网络为基础,这个基础随着社会流动性的增强被逐步削弱。
D. 普遍信任以社会制度为主要保证,信任的范围拓展到陌生人,这是人们对于信任的一种自觉的自我选择。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由于受地方性的限制,乡土社会里的个体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他们需要为谋生这一共同目标,有机地聚合在一起。
B. 乡土社会的信任是从相互的熟悉中得到的,没有社会制度的保障,所以这种信任是一种小范围的、可靠性不高的信任。
C. 由于特殊信任发生在“熟人”这个特定的群体内,所以任何失信的行为都很快为群体内的人所共知并受到相应的谴责。
D. 随着社会环境日益多样化、利益结构日益复杂化,现代社会应以普遍信任为主导,传统的特殊信任已失去存在的价值。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特殊信任表现的一项是( )(3分)
A.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 B. 心理焦虑的人向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
C. 在异乡打拼的同乡人设立“同乡会”。 D. 家庭成员有矛盾找长辈来调解。
4. “材料一”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4分)
5. “材料二”最后一段为什么说普遍信任的发展有益于社会进步,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文言文阅读(共33分)
(甲)劝学 荀子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乙)《劝学》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矣,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丙)《进学解》韩愈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畯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6. (丙)文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答案标号涂黑。(3分)
爬[A]罗[B]剔[C]抉[D]刮[E]垢[F]磨[G]光[H]盖[I]有[J]幸[K]而[L]获[M]选[N]孰[O]云[P]多[Q]而[R]不[S]扬
7.下列选项中句式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我精骑三千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C.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D.行成于思,毁于随
8.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中:合乎
B.泰山之阳 阳:山南
C.勒为若干卷 勒:编
D.心善其说 善:高兴
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吾尝终日而思矣 侣鱼虾而友麋鹿
B.喜从滑稽饮酒者游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相与枕藉乎舟中 生乎吾前
D.余始循以入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
10.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歌窈窕之章 B.济水东流
C.顺流而东也 D.明烛天南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学,作为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是传授儒家经典、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
B. 朔:古代用“朔、望、既望、晦”等来纪日。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朔”,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C.美人,《赤壁赋》中写到“望美人兮天一方”,眺望美丽的女子,而美女却在天的那一边。表现作者对美丽女子的渴望。
D.“传”,是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对《春秋》的系统注释,流传下来的有《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12.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荀子的《劝学》,“登高而招”等行为,说明人通过学习可以弥补自身的不足,可见学习的重要性。
B.韩愈在《进学解》中认为在“业”和“行”两方面刻苦努力,是立身处世之大端。
C.秦观在《劝学》中讲述了自己幼时读书不勤奋,成人后开始发愤读书,可是聪明却远不如从前。
D.秦观在《劝学》中说到不勤奋和善忘让他荒怠了学业,但看到孙搴答邢词中的句子,深表赞同,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有文采的句子,编为《精骑集》。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4分)
(2)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4分)
14.秦观《劝学》中读书的故事可否论证荀子《劝学》中的中心论点?请阐明你的理由。(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共5小题,10分)
15.(1)《师说》中,揭示本文写作缘由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大雾弥漫,山路冰滑,表现了登山的困难。
(3)苏轼《赤壁赋》中,通过侧面描写表现洞箫声音的凄切婉转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生动描绘了日出前云彩的变化过程。
(5)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苏轼与友人在舟中举杯共饮。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6——17题。
太原早秋①
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②。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注】①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秋天。这年夏季作者应友人元演之邀,同来太原,意欲攀贵以求闻达,然而辗转三晋,时历数月,终未能得到实现抱负之机会,到了秋季便写下了这首诗。②大火,星名,《诗经·七月》“七月流火”即指此星。这颗星每年夏历五月的黄昏出现于正南方,位置最高,六七月开始向下行,故称“流火”。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即用秋天的典型景象来照应题目中的“早秋”,“众芳歇”表明花草凋零,“大火流”表明天气依然炎热。
B.颔联中的“早”“秋”两字巧妙点题,“霜威”“云色”则直接描写了太原早秋的自然景象。
C.颈联的“绕”和“飞”字,采用了比拟的手法,把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D.这首律诗条理清晰,前两联写太原的早秋之景,后两联则着重于抒发情感。
17.同是写秋,本诗描绘的画面、色调和情感表达方面与《沁园春 长沙》有什么不同?(6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最近,多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因为在网络上通过视频、直播等形式进行“云科普”,而广受青少年喜爱,成为了科普领域的新“网红”。在短短五六分钟的科普视频内,院士们将一个个深奥的科学问题,讲得 ,生动有趣。他们为了能让知识基础不同的观众“各取所需”, 会录制不同长度的视频,既有面向普通观众的“短视频”,也有针对专业人士的“长视频”。
有人觉得,院士做科普是 。实际上,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搞科研的目的,一是要推动社会发展,二是要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怎样让大众了解科学、运用科学、具有科学精神?这都离不开科普工作。科学不只是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知识本身会不断更新变化,但科学的思维可以 。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梳理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白萝卜是冬季的时令蔬菜,也是养生的好食材。萝卜根开胃顺气,萝卜叶补钙。白萝卜性凉,味甘辛,对肺胃有热、疾多的人尤为适用。大雪节气,人们需适当调整日常饮食,保证身体获得充足的钙源,因此 ① 。
白菜被誉为“百菜之王”,还有“冬日白菜美如笋”的说法。白菜中维生素C的含量高于苹果和梨,与柑橘类居于同一水平,而且热量还要低得多。除了食用方法多种多样之外, ② 。中医认为,白菜有解热除烦、生津止渴、清肺消疾、通利肠胃之功效。大白菜含有丰富的水、粗纤维及多种维生素,有补水滋润、护肤养颜的效果,常吃白菜可以使皮肤光滑滋润,防止皮肤变得干燥,粗糙,失去光泽。大白菜中所含的膳食纤维及微量的钿,可抑制人体的亚硝酸胺的生成,吸收,起到防癌的作用。白菜建议竖着切, ③ ,水溶性营养素丢失也会减少。
亲爱的朋友们,在时下越来越多的家庭出现高油脂高热量的饮食习惯的时候,为了让咱们的身体更加健康,不妨让萝卜白菜成为餐桌的常客,烹调出各色美食。
20.下列句子中的“咱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咱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马先生听伊牧师说请温都太太喝茶,心里一动,低声问马威:“咱们的茶叶呢?”
B.咱们是小药铺,存不住你这根大人参。
C.老师,您辛苦了,我怀念您带咱们走过的分分秒秒。
D.“啊,累坏了,给咱们做点饭吃。”客人说得很亲切,很像自家人的口吻。
21.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 我们如果把这本书不认真读好,就谈不上读别的书了。
B. 今年的双“11”,商家套路很深,他们不仅推出了无数花式繁多的商品想要掏空人们的钱包,还要让广大剁手族时刻冒着买进次品赝品的危险。
C. 听了英雄的报告,许多同学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D. 为了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美德,我们学校决定组织开展义工服务活动,要求每名学生三个月内完成20个小时的义工服务。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六、23.作文(60分)
面对不同的“人生”境遇,有的人不服输,拥有上进之志;有的人不偏倚,拥有凛然正气;有的人知取舍,拥有无畏勇气;有的人心向善,拥有悲悯情怀。
人生有时一帆风顺,有时一路坎坷。顺境时,别忘了居安思危;逆境中,莫忘记自强不息。回味毛泽东、史铁生、苏轼等文学大家的经典之作,围绕“人生”写一篇议论文,谈一谈你面对人生的思考和态度。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