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桃市田家炳实验高中2023年秋季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试卷
考试时长75分钟 卷面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20个小题,每题3分,共60分)
1.距今7000年前的姜寨遗址中,各个墓葬随葬品不多,差别也不大;到距今5000年左右的陶寺遗址,出现了宫殿、天文建筑及各种礼器,阶级分化比较明显,这说明陶寺文化( )
A.小农经济催生阶层分化 B.早期国家体制已经成熟
C.王权神权更加紧密结合 D.基本具备国家初始形态
2.《韩非子》载:“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法家引用这则寓言意在( )
A.强调趋时更新 B.否定等级秩序 C.讽刺不劳而获 D.阐释农本思想
3.《隋书》记载:“(汉高祖)矫秦皇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汉高祖“矫秦皇之失策”的措施是( )
A.“与民休息”政策 B.“推恩令”
C.郡国并行制 D.刺史制
4.下图为某几个朝代的中枢机构简化图。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①②④ D.④③①②
5.“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是对唐代两个重要时期的赞誉。一般认为,“贞观之治”更强调政治开明、社会安定;“开元盛世”更强调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以下诗文能够直接反映“贞观之治”特点的是( )
①“君臣相得”“乐闻直谏” ②“小邑犹藏万家室”“公私仓廪俱丰实”
③“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 ④“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6.薛元超凭借门荫入仕,在唐高宗时期官至宰相,其谓所亲曰:“吾不才,富贵过人。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这表明( )
A.选官方式科举门荫并重 B.丞相大多数由门荫入仕
C.选官制度具有不确定性 D.科举取士制度受到重视
7.宋仁宗下诏废郭皇后。御史中丞孔道辅、谏官范仲淹等以“后无过不可废”,跪求奏对。仁宗遣宰相吕夷简告知他们皇后应废的理由。事后,孔道辅等遭贬黜,朝廷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这反映了宋代( )
A.皇帝家事不容外朝官员置疑 B.士大夫政治降低了皇帝权威
C.御史与谏官职能有混通趋势 D.宰相已沦为君主专制的工具
8.绍兴和议后,宋高宗不仅没有趁境内经济恢复,储备战略物资,厉兵秣马,寻找时机收复故地,反而发出“忧内之心,不减于外”的感慨,并将名将刘琦、李显忠等闲置多年,以致世人不再崇尚军功,良家子弟耻于入伍。这反映了当时( )
A.统治集团内部的保守与不思进取 B.已与金国实现全面和平
C.地方势力割据的问题已日益凸显 D.君主权力得到空前强化
9.金朝猛安谋克,是以军事需要而建立和发展的军事组织,其成员平时在各自部落内从事狩猎、捕鱼劳动,一遇战争,青壮年便应征召去打仗,并自备武器、军马和粮草。据此可知,猛安谋克制度( )
A.维护了金朝统治秩序 B.具有兵民合一的鲜明特色
C.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D.保留契丹民族的游牧传统
10.宋代瓷器较前代更加丰富,有碗、盘、碟、洗、盏、托、瓶、壶、罐、钵、尊、盆、渣斗、炉、枕等。工匠们利用粗细、横直、长短、弯曲不同的外部轮廓线,组合成不同形体,它们有的匀称秀美,有的轻盈俏丽。这反映出宋代瓷器( )
A.生产工序较复杂 B.主要服务于下层民众
C.兼具实用性和审美性 D.商品化程度较高
11.宋代依据有无田产,将全国户口分为主户和客户。下表是北宋宝元元年(1038)和元丰元年(1078)三路主户、客户的统计数据,表中客户比率变化反映( )
A.土地兼并程度加深 B.地域经济差别扩大
C.商品经济发展加快 D.贫富差距逐渐缩小
12.宋代理学家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从古至今一直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食粮之一。这主要是因为,该思想( )
A.具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 B.便于统治者控制百姓
C.体现个人对社会的担当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13.明太祖废除宰相后,皇帝一人难任天下之事,渐次形成的内阁、司礼监成为皇帝的左右手,然而皇帝往往更依赖后者,所谓“内阁之票拟不得不决于司礼之批红”,宦官势力突破了内廷,向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僚系统渗透。由此可知,明朝的宦官专权( )
A.使君主专制制度受到冲击 B.是中央机构异变的结果
C.导致内阁失去了决策权力 D.促使中央权力体制平衡
14.图 2 为明清时期人口与人均田亩数变化示意图。对该图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
A.人口持续快速增长 B.人身依附关系增强
C.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D.耕地面积不断缩小
15.清朝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下表所示清朝系列事件反映的主题是( )
时间 事件
1662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9年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两国东段边界
1727年 清朝开始派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1762年 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A.专制集权空前强化 B.文明的碰撞与交流
C.国家的巩固与统一 D.统治危机的初显
16.理学家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但对于如何求“理”却有着不同的主张。一种主张“格物致知”,一种主张“致良知”。这两种主张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王守仁、陆九渊 B.朱熹、王守仁 C.朱熹、程颢 D.陆九渊、程颢
17.论及自己的学术旨趣,顾炎武说:“《春秋》之作,言焉而已,而谓之行事者,天下后世用以治人之书,将欲谓之空言而不可也。愚不揣,有见于此,故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由此可知,其“学术旨趣”在于( )
A.无为而治 B.经世致用 C.再续《春秋》 D.中体西用
18.清朝中期,政府通过将军直辖、设置盟旗、土司制度、派驻大臣等方式稳定了边疆局势,同时在中央设置理藩院专门处理蒙藏等民族事务。这些做法体现出( )
A.行省制度弊端显露 B.国家治理因地制宜
C.地方财政面临困境 D.专制集权高度强化
19.康熙二十三年,即开放海禁,翌年设立江(上海)、浙(宁波)、闽(漳州)、粤(广州)四海关。乾隆二十二年起清廷实行“独口通商”政策,将国内与西洋各国的贸易集中于粤海关一口。这一变化( )
A.振兴了沿海经济 B.保护了民族工业
C.顺应了时代潮流 D.妨碍了中外交流
20.明、清曾有一特殊时期,当时来华的传教士群体中掀起过一股“中国文化热”。他们或“习汉语、研儒学、着华服”,或与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著作,一时蔚然成风。这一现象( )
A.是中西文化频繁交流的产物 B.促进了民族融合与华夏认同
C.客观上有利于“西学东渐” D.便利了西方的殖民主义侵略
二、非选择题(3个小题,共4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历史上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国之大者”。鲁成公十三年(公元前578年),刘康公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年)敕曰:“漕运通流,国之大计。”明洪武十年(1377年)太祖曰:“赏罚者,国之大权,人君操赏罚之权,以御天下。”
——据《左传》《汉书》《唐会要》《明实录》
材料二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张之洞连上《通遵筹议变法谨拟整顿中法十二条折》及《遵旨筹议变法谨拟采用西法十一条折》,认为:“盖立国之道,大要有三:一曰治,二曰富,三曰强国。”
——据《张之洞全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康公、汉文帝、唐德宗、明太祖、张之洞提出“国之大者”主题的时代背景。(10分)
(2)让人民生活幸福是我们今天的“国之大者”,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古今确立“国之大者”主题的因素。(4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唐初全国有州358个,宋初有317个,中央的直接管理幅度将近泰初的10倍。贞观元年(627年),李世民依据“山川形便”的原则,把全国划分为10道,作为监察区域;玄宗时固定为15道,每道有固定的治所和监察官员,却重演了汉代州刺史权力逐步扩张的历史。安史之乱后,唐政府虽然缩小了道的区域,却难逃分裂与混乱的历史结局。在中间环节的设置和管理上,赵宋君臣在摸索中创建了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的路制。每路设四个机构,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和安抚司;形成婚田、税赋则隶之转运,狱讼、经总则隶之提刑,常平、茶盐则隶之提举,兵将、盗贼则隶之安抚的分工格局。
——摘编自张小稳《宋代的路:划时代的地方行政制度设计》
材料二
由于元代中书省宰执经常前往各地区处理军政事务,逐渐形成了固定的、中央常设的地方最高官府——行中书省,并具备“分镇方面”的权利。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群官中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交参任用,重要政务“事从公议”,并有行御史台与廉访使司构成地方监察网络。为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元政府还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使各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此外,行省不仅管辖面积比前朝要大,如江浙行省,其辖区包括现今的江西、浙江、江苏、安徽南部等地区,其作用也不尽相同,如江浙行省主要负责镇压民众、征收赋税,其治所多在水陆要道,而云南行省,为加强对边陲控制,其治所多分布在军事要地。
——摘编自曹兴兵《元代行省制度的特点及其历史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路制形成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宋代路制相比,指出元代行省制的特点,并简述其历史意义。(8分)
23.有同学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问题,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表2 明代财政收入
年份 米麦(万石) 布(万匹) 绢(万匹) 宝钞(万锭) 银(万两)
1430 3979 20.5 94.1 7388.9 32.9
1552 2659 13.3 32.0 2414.4 243.3
1621 2780 12.9 20.6 8.1 755.2
——摘《明实录》
材料二
《醒世姻缘传》、“三言”、“二拍”等小说中有关白银的描述不可胜数,大到如捐官、行贿、购房、买卖人口,小到如日常消费和社交馈赠,处处可见。铜钱的使用只是第二位的,以物易物也不频繁。
——据《醒世姻缘传》等
材料三
吾以为非废金银不可。废金银,其利有七:粟帛之属,小民力能自致,则家易足,一也。铸钱以通有无,铸者不息,货无匮竭,二也。不藏金银,无甚贫甚富之家,三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的价值。(6分)
(2)综合上述材料,简述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影响。(6分)高一期中考试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A C C C D C A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C B C C B B B D C
1.【答案】D【解析】据材料“到距今5000年左右的陶寺遗址,出现了宫殿、天文建筑及各种礼器,阶级分化比较明显”,可知陶寺遗址中出现了宫殿、手工业制品和阶级分化,说明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故选D项;小农经济战国时期才开始出现,时间不符,排除A项;周朝是早期国家体制才成熟,排除B项;商周时期王权与神权才逐步结合,排除C项。
2.【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内容中所述及的寓言故事是守株待兔,其寓意是比喻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据此可知,法家之所以引用这则寓言,其用意在于要趋时更新,而不能墨守成规,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守株待兔这则寓言中并没有涉及“等级秩序”观念,排除B项;守株待兔这则寓言可以用来讽刺不劳而获的行为,但是题干之意的着重点在于强调其“反思”之意,这才与法家主张相一致,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家主张“法、术、势”的结合,主张“变法革新”,并没有涉及“农本”思想,排除D项。
3.【答案】C【解析】据材料“(汉高祖)矫秦皇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可知汉高祖借鉴秦始皇失策之处,既进行分封又实行郡县,即郡国并行制,故选C项;“与民休息”政策属于恢复经济发展的措施,而材料中提到的是政治制度,排除A项;“推恩令”是汉武帝时期削弱诸侯国势力的措施,排除B项;刺史制是汉武帝时期监察地方的制度,排除D项。
4.【答案】C【解析】①汉武帝为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原先的三公九卿成为外朝,是汉朝的中外朝制度;②元朝中枢机构是中书省,直辖今天的河北、山东、山西地区;③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④明太祖废丞相,皇帝直接领导六部,明成祖设内阁;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③①②④,选择C项符合题意。
5.【答案】C【解析】据材料“‘贞观之治’更强调政治开明、社会安定”可知,唐太宗时期,君臣关系融洽,虚心纳谏,与“君臣相得”“乐闻直谏” 相符,故①正确;“小邑犹藏万家室”意思是连小县城都有上万户人家;“公私仓廪俱丰实” 意思是无论公家还是私人的粮仓储备都非常充盈,描述了“开元盛世”的场景,故②错误;“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意思是五尺高的学童以不说诗词文赋为耻,强调科举制度带来的积极影响,体现文化繁荣,与“政治开明、社会安定”不符,故③错误;“商旅……常空”大意是出门旅游或做生意的人,也不会碰上小偷强盗,国家的牢房常常是空的,说明政治开明、社会安定,能够直接反映“贞观之治”,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6.【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吾不才,富贵过人。
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可知上层统治者往往以科举出身作为自身的遗憾,体现了上层统治阶级对科举制的重视,故选D项;材料并未对唐朝时期科举、门荫两种选官方式进行对比,无法得出二者并重的特点,排除A项;薛元超只是门荫入仕的个例,不能代表大多数宰相,排除B项;科举制的推行是唐朝时期选官制度化的体现,排除C项。
7.【答案】C【解析】宋朝之前御史台主要负责纠举官邪,是监督官吏的官员;谏院的主要职责是规谏,为讽谏君主的官员;而就郭皇后被废一事,御史、谏官联合跪求宋仁宗给明理由,事后宋仁宗“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得出宋朝御史台、谏官职权有合一的趋势,故选C项;皇后被称为“国母”,其废立是皇帝家事也是国家大事,且御史、谏官要求奏对后,宋仁宗被迫给出郭皇后被废的理由,排除A项;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度,削弱了相权,皇权得到加强,排除B项;宰相在宋代虽遭到削弱,但仍对皇权有制约作用,排除D项。
8.【答案】A【解析】绍兴和议(南宋与金)后,宋高宗“不仅没有趁境内经济恢复,储备战略物资,厉兵秣马,寻找时机收复故地”,反而“发出‘忧内之心,不减于外’的感慨”,甚至将名将闲置多年,以致于社会世人“不再崇尚军功”,良家子弟“耻于入伍”,这些史实充分体现出统治集团内部的保守和不思进取,故选A项;据所学,绍兴和议之后,南宋与金之间并没有实现全面的和平,排除B项;据所学,在宋高宗统治时期,南宋并没有出现地方势力割据问题,排除C项;据所学,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排除D项。
9.【答案】B【解析】据题干“其(猛安谋克)成员平时在各自部落内从事狩猎、捕鱼劳动,一遇战争,青壮年便应征召去打仗,并自备武器、军马和粮草”可知该制度具有兵民合一的鲜明特色,故选B项;题干述及的是金朝猛安谋克制度的特点,而不是其作用,排除A项;据所学,金朝猛安谋克制度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排除C项;据所学,金朝是女真族所建立,而不是契丹族,排除D项。
10.【答案】C【解析】据材料“有碗、盘、碟、洗、盏、托、瓶、壶、罐、钵、尊、盆、渣斗、炉、枕”,可知宋代瓷器大多都是日常生活用具,体现了实用性,“它们有的匀称秀美,有的轻盈俏丽”说明宋代瓷器同时还追求美感,故选C项;材料主要介绍了宋代瓷器的种类用途和审美价值,并未对详细的生产工序进行说明,排除A项;瓷器在古代属于工艺品,主要适用于贵族和富裕阶层,排除B项;材料并未说明瓷器是否用于市场流通,排除D项。
11.【答案】A【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北宋宝元元年(1038)到元丰元年(1078)荆湖南路、荆湖北路、江南东路的客户人数都呈现出增长的趋势,且没有田产的客户占比逐渐增加,结合所学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措施,导致土地兼并较为严重,因此客户比重上升,主户比重下降,故选A项;材料仅有不同地区人口的统计数据,没有对不同地区间经济发展进行比较,无法得出此结论,排除B项;材料强调封建土地所有制基础上的主户和客户,属于农业经济中的封建租佃关系,与商品经济无关,排除C项;土地兼并推动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排除D项。
12.【答案】C【解析】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含义是要探求天地真知,要为天下百姓谋求幸福,要继承古代圣贤的思想文化精髓,要开创一个万世太平的和谐社会,体现了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这种个人对社会的担当使张载的“横渠四句”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食粮之一”,故选C项;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源是存在于世界某个地方的神秘的“客观”精神,材料反映的是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没有体现张载对世界本源的认识,排除A项;理学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分的观念抽象化为天地万物始源的“理”,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秩序的合理性,便于统治者控制百姓,材料反映的是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没有体现对儒家伦理纲常的强调,排除B项;中央集权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控于中央,材料反映的是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没有体现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
13.【答案】B【解析】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废宰相后,形成了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内阁和司礼监,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尤其是明朝中后期,由于皇帝怠政或年幼等原因,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甚至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但明朝宦官是以皇帝家奴的身份窃取了皇帝的权力,在权力体系中处于“非法定”的状态,体现了中央机构的异变,故选B项;明朝虽然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但司礼监不是法定的决策机构,宦官能够专权的原因是得到皇帝的信任,宦官的权力始终受制于皇权,并没有冲击君主专制制度,这种情况反而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自始至终不是法定的决策机构,不具备决策权力,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皇帝利用内阁与司礼监相互制衡,权力中枢在司礼监和内阁游移,但两者权力并非完全平衡,排除D项。
14.【答案】C【解析】明清时期人口与人均田亩数变化示意图中,人口曲线呈上升趋势,而人均土地曲线呈现下降趋势,说明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故选C项;明清时期人口与人均田亩数变化示意图中,人口曲线一直呈现上升趋势,但总体平缓,只有最后才急剧上升,不属于持续快速发展的形态,排除A项;明清时期人口与人均田亩数变化示意图中,无法判断人身依附关系,它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排除B项;明清时期人口与人均田亩数变化示意图中,虽然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缩小,说明土地开垦速度比不上人口增长速度,而不能说明耕面积缩小,排除D项。
15.【答案】C【解析】材料提及清朝收复台湾,划定中俄东段边界,派驻藏大臣,设立伊犁将军等,有力地维护了边疆和领土主权,利于清朝的巩固与统一,故选C项;“专制集权空前强化”不合题意,与材料侧重中央巩固边疆相悖,排除A项;虽然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涉及到了中俄两国的交流,但其主旨是为了划定国界,而非进行文明的交流与碰撞,排除B项;“统治危机”不合逻辑,与材料提及清朝妥善处理边疆事务相悖,排除D项。
16.【答案】B【解析】朱熹主张“格物致知”,王守仁主张“致良知”,故选B项;主张“格物致知”的是朱熹,而非王守仁,排除A项;主张“致良知”的是王守仁,而非程颢,排除C项;主张“格物致知”的是朱熹,陆九渊主张的是“发明本心”,排除D项。
17.【答案】B【解析】据材料“谓之空言而不可也”“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可知,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故选B项;无为而治是道家老子的政治思想,“无为”是不妄为,不胡作非为,最后达到“无不为”的效果,排除A项;再续《春秋》与“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不符,排除C项;“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主张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术为应用,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18.【答案】B【解析】据材料“政府通过将军直辖、设置盟旗、土司制度、派驻大臣等方式稳定了边疆局势”可知清代对边疆的治理根据边疆的实际情况而定,体现了国家治理的灵活性,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行省制的弊端,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清代对边疆的治理,与地方财政无关,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中央对边疆的管理,而非中央的君主制度的调整,排除D项。
19.【答案】D【解析】据材料“将国内与西洋各国的贸易集中于粤海关一口”,可知清代乾隆年间闭关锁国,阻碍了东西方交流,故选D项;清代闭关锁国并没有振兴沿海经济,排除A项;近代才出现民族工业,排除B项;清代闭关锁国政策违背时代潮流,排除C项。
20.【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清时期,来华传教士掀起中国文化热,学习中国文化,这有利于双方的文化交流,客观促进西方学说传入中国,即利于“西学东渐”,故选C项;“频繁”一词过于绝对,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程度有限,排除A项;来华传教士与中国之间并不能用民族融合形容,他们也并未产生华夏认同的观念,他们学习中国文化的目的是减少传教阻力,排除B项;此时西方殖民者尚未对中国侵略,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21.【答案】(14分)
(1)刘康公:礼崩乐坏,战乱不断;
汉文帝:经济凋敝,休养生息;
唐德宗:南方经济发展,藩镇割据;
明太祖:君主专制加强;
张之洞:西学东渐,民族危机。
(2)因素:政权性质;时代大势;治国理念;内忧外患。
【解析】
(1)据材料一“鲁成公十三年(公元前578年),刘康公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结合所学可知,此时处于春秋时期,其时代背景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战乱不断,所以刘康公强调国家的重大事情,在于祭祀和战争;据材料一“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结合所学可知,汉初经济凋敝,统治者采用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统治政策,致力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此强调重视农业;据材料一“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年)敕曰:‘漕运通流,国之大计’”结合所学可知,唐德宗时期是在安史之乱后,此时南方经济发展,北方藩镇割据,唐朝政府财政开支几乎完全依赖东南地区的供给,所以重视漕运;据材料一“明洪武十年(1377年)太祖曰:‘赏罚者,国之大权,人君操赏罚之权,以御天下’”结合所学可知,明太祖朱元璋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严格控制中书省和丞相权力,加强皇权,即君主专制加强;据材料二“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盖立国之道,大要有三:一曰治,二曰富,三曰强国’”结合所学可知,随着西学东渐,列强侵略的加强,民族危机深重,所以张之洞提出富国、强国。
(2)结合所学可从政权性质、时代大势、治国理念、内忧外患等角度入手,古代中国政权是君主专制制度,当代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古代中国时代大势是君主专制不断增强,当代中国时代大势是发展经济、发展民主、建设法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古代中国治国理念是维护君主一家一姓的统治,当代中国治国理念是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据材料一刘康公、汉文帝、唐德宗、明太祖提出的“国之大者”主题结合所学可知,影响古代确立“国之大者”主题的因素是内忧,据材料二张之洞提出的“国之大者”主题结合所学可知,影响近代确立“国之大者”主题的因素是外患;结合所学可知,当代中国也面临内忧外患,内有经济需要增强,民主需要深化,外有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虎视眈眈,亡我之心不死,所以让人民生活幸福是我们今天的“国之大者”。
22.【答案】(14分)
(1)原因: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的现实需要;唐代“道”制的影响;唐代中后期地方割据的历史教训;赵宋君臣的积极探索。(6分,任答三点即可)
(2)特点:兼具中央和地方的双重属性;行省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权力;打破了“山川形便”的疆域划分传统;管辖范围广、职责多元化;行省权力大而不专。(6分,任答三点即可)
历史意义: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国家治理产生了深远影响。(2分,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据材料一“李世民……把全国划分为10道,作为监察区域;玄宗时固定为15道,每道有固定的治所和监察官员,却重演了汉代州刺史权力逐步扩张的历史”可知唐代“道”制的影响;据材料一“安史之乱后,唐政府虽然缩小了道的区域,却难逃分裂与混乱的历史结局”可知唐代中后期地方割据的历史教训;据材料一“在中间环节的设置和管理上,赵宋君臣在摸索中创建了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的路制”可知赵宋君臣的积极探索;结合所学可知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的现实需要。
(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由于元代中书省宰执经常前往各地区处理军政事务,逐渐形成了固定的、中央常设的地方最高官府——行中书省,并具备‘分镇方面’的权利”可知兼具中央和地方的双重属性;据材料二“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群官中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交参任用,重要政务‘事从公议’,并有行御史台与廉访使司构成地方监察网络”可知行省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权力;据材料二“为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元政府还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使各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可知打破了“山川形便”的疆域划分传统;据材料二“行省不仅管辖面积比前朝要大,……其作用也不尽相同,……”可知管辖范围广、职责多元化;据材料二“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可知行省权力大而不专。第二小问意义,据所学,行省制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国家治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23.【答案】(12分)
(1)材料一是明代国家财政收入的官方统计数据,可用于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原因、表现等问题;
材料二是小说对当时普遍使用白银的社会场景的描述,可用于研究明代白银使用的广泛性及其社会影响;
材料三是黄宗羲废金银的主张,可用于研究时人对白银货币化问题的认识。
(2)促进国家财政的货币化,有利于赋税制度改革;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区域性商帮群体出现;促进了市民文化的发展;影响了社会风气;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解析】
(1)第一小问价值,根据材料“明代财政收入”、“《明实录》”等信息可知,材料一属于官修史书,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可用于研究明代白银在财政收入方面的状况,以及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原因、表现等问题;根据材料“《醒世姻缘传》、‘三言’、‘二拍’等小说中有关白银的描述不可胜数”等信息可知,材料二属于文学类史料,描绘了当时普遍使用白银的社会场景,可用于研究明代白银使用的广泛性及其社会影响;根据材料“吾以为非废金银不可”、“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等信息可知,材料三属于学者研究类文献史料,可用于研究白银货币化存在的问题。
(2)简述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影响,根据材料一中“表2 明代财政收入”可知,明代政府财政收入中银(万两)占比上升,白银逐渐成为主流货币,白银货币化有利于政府税收规范化、制度化,有利于推行“一条鞭法”赋税改革;根据材料二中“《醒世姻缘传》、‘三言’、‘二拍’等小说中有关白银的描述不可胜数”等信息可知,白银货币化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区域性商帮群体出现,促进了市民文化的发展,影响了社会风气。根据材料三中“吾以为非废金银不可”等信息可知,白银货币化加重了人民负担,扩大了贫富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