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教材分析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和世界格局的演变》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三单元第7课内容,围绕着全球航路开辟的影响展开教学。本节课是第6课的深化,为第8课欧洲思想解放运动起到铺垫的作用,因此在世界史的学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全球航路开辟带来的全球海路打通,并由此引发的世界范围内所发生的人种、物种的迁徙与交流,商品的全球流动与交换,使全球建立了初步联系, 也影响到中国的发展;随着这些联系的日益紧密,人类在经济、社会、地理环境等方面也发生了全方位变化,从而导致世界文明格局发生演变,人类进入大变革时代。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对《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的内容已有一定的基础知识,但关于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等抽象性知识知之不多,也未形成知识系统。不少学生仅对史实感兴趣,缺少分析、理解、概括史料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创设史料情境,运用唯物史观培养学生分析、理解、概括史料以及合作探究历史的能力。
教学目标
1.掌握必备知识:全球航路开辟后,人口迁移、物种交换、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对印第安人的屠杀和传染病的流行;商品世界性流动的表现,三角贸易,围绕中国形成的白银贸易网络,全球贸易网络初步形成;早期殖民扩张带来的世界格局演变。
2.培养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运用唯物史观,引导学生从全球的视野多方面理解新航路的开辟所引起的全球性变化,理解大航海时代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意义;运用可靠史料建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围绕当时中国形成的白银贸易网络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使得中国与当时世界的(经济和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观察、分析多张全球航路图和不同主题的历史地图,结合国内外相关历史研究热点的最新学术成果,多角度、多层面了解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
3.坚持核心价值:全球航路的开辟,契合历史向前发展方向,大大扩展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也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血腥的黑奴贸易和殖民扩张带来了欧洲工商业的繁荣和城市的兴盛,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此同时也造成非洲和美洲大量的人口流失、 经济的凋敝和文明的破坏;葡萄牙人以澳门为据点,公开向中国政府缴纳地租的历史,表明了葡萄牙对中国在澳门主权的承认。印度洋和太平洋的贸易使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体会15—17世纪以中国为中心的全球贸易网络体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全球航路开辟所引起的全球性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全球航路开辟,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了世界整体格局演变。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PPT展示15—17世纪新航路地图。讲述:15—17世纪开辟了12条新航路,伴随着环球航路的开辟,欧洲、非洲、美洲、亚洲之间以海路为主的交通网络建立起来,人与物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日益增强。人与物的流动不仅改变了人文地理和自然环境的状态,也促使世界联系也加强。那么,世界的多元文明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呢?世界格局又会发生什么改变呢?今天我们作为旅行者,走遍世界各地,去感受当时的世界。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新航路的地图,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多条航线的展示,学生认识到新航路路线的数量和范围,扩展学生全球认识的视野。
【学习新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
1.人口迁移——全球化交流
创设情景:新航路开辟以后,美洲逐渐成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区,印第安人、欧洲白人、非洲黑人以及其他混合血统的人,共同生活在这里。因此,旅行的第一站来到南美洲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巴西不仅是足球王国,还是人种最复杂的国家。下面我们共同回顾15世纪以后世界人口的迁移。
创设情境,呈现材料:
材料一:
时间 1500~1850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人口迁移数量 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思考1】
(1)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世纪至19世纪中叶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学生根据表格回答:①主要从欧洲、非洲迁移至美洲
②白人移民为自愿移民
③被迫移民的数量较多
(2)根据材料分析,移民带来的影响。
学生回答:从人口、人种分布;物种交流;文明多样性等角度回答。老师重点强调——促进全球化。
【设计意图】
以表格和地图展现1500年以后世界的人口迁移,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能力。重点培养学生从全球视野看待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
【过渡】
美洲的外来人种很多,族群的混合程度也很高,但是美洲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却很少。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印第安人减少的原因吧!
2. 疾病传播——全球化交流
创设情境,展示材料:
材料二 15-16世纪,在哥伦布到来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印第安人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病菌,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能力,也没有遗传抵抗能力。
——贾雷德·戴蒙德在《枪炮、病菌与钢铁》
【思考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疾病的传入对于美洲和世界的影响:
学生回答:美洲从人口、文明、社会发展、全球化等的角度回答。
例如:印第安人人口锐减;阻碍了本土文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印第安人的社会文化与凝聚力;促进了全球联系的加强等。
教师延伸:15—16世纪的印第安人饱受传染病侵袭时,他们只能靠自身的免疫力与病毒对抗,等待印第安人的结局是人口越来越少。欧洲人在美洲也受到了本土病毒疟疾的困扰,后来他们在美洲发现了奎宁,它是治疗疟疾的有效药物,从而促进了世界医药学的发展。当今世界正在遭受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肆虐,中国曾较早出现疫情,也曾经是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但是中国人民在党的带领下,迅速制定出治疗方案和应对措施,万众一心,战胜疫情。充分体现了党的强大组织能力,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备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面对国际疫情,我们贡献出中国方案,充分显示出中国人民强大智慧,为世界文明和谐发展贡献的中国力量。疫情当前,全世界应联合起来共同应对,发挥全球治理体系的作用,万众一心抗击人类共同的敌人。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史料解读,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认识促进全球化的因素;通过知识的延伸,帮助学生理解国家强大的组织能力、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
【过渡】结束了美洲的旅行之后,我们踏上前往亚洲的行程,来到中国的一座古老城市——广州。明清时期的广州,不仅仅是一座国际化城市,也是是中西方文明交流的窗口。
3. 动植物交换——全球化交流
创设情景,展示资料:
材料三 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传入中国后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思考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新物种的传入中国明清时期带来的影响。
学生回答:结合材料内容从明清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生态平衡等角度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促进中国与世界交流。
教师延伸:物种的传入中国,增加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此时的世界,由于新航路开辟,展开了发生在新旧大陆之间的全球物种大交换,即“哥伦布大交换”。这个时期人口、物种交流,特别是人种的重新分布,不仅促进全球联系加强,也逐渐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
【设计意图】
以玉米为情景设置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史料的分析和回答,有培养了学生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
【过渡】
新航路开辟前,连接亚洲与欧洲的贸易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条是陆上丝绸之路;另一条是海上丝绸之路。新航路开辟以后,陆上丝绸之路虽然仍就发挥作用,但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起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齐头并进,促成全球贸易网络形成。因此,下一站我们来到了中国澳门,共同回顾回顾近代初期海上贸易的繁荣。
4.商品世界流动——全球化交流
创设情境,呈现“银丝贸易”路线图
【自主学习】根据教材P41和所学知识完成表格
贸易区 主导国 购买方 中转站 供货方 货币 出口商品
印度洋 葡萄牙 欧洲 生丝、瓷器
太平洋 葡萄牙 日本 丝货
西班牙 墨西哥 生丝、瓷器、棉布、瓷器
【思考4】“丝银贸易”对中国的影响?
学生结合中国明朝经济(货币、生产关系等)发生的改变回答
教师延伸:新航路开辟以后,澳门成为主要的中转站,贸易路线跨越了太平洋、印度洋和太平洋,中国的生丝、瓷器成为全球贸易的主要货物,世界白银大量的流入中国。“丝银贸易”也促进了明朝时期东南沿海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变革和赋税制度的改革。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葡萄牙政府向中国租借澳门,向明朝政府缴纳租金,表明葡萄牙对中国主权的承认。
【过渡】
与此同时,在大西洋进行着罪恶的“三角贸易”。
创设情境:PPT展示罪恶的“三角贸易”地图和“丝银贸易”图
【思考5】与三角贸易比较,“丝银贸易”呈现哪些不同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从贸易范围、贸易商品、贸易方式等方面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完成
【总结】15——17世纪,随着海路的开辟,中国的丝织品、欧洲的手工业品、美洲的白银、非洲的黑奴等在全球流通,商品货币的全球流通,促进了世界市场的进一步拓展。
【设计意图】
根据贸易图,学生自主完成贸易表格,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以澳门为中心研究,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认识到全球化给中国明朝带来的影响。高度认识以中国为中心的贸易网络。
【过渡】结束了世界之旅之后,我们发现:新航路开辟以后,人口、物种、商品、病毒的全球流动,不仅促进全球联系加强,原来的世界也在不断发生改变。那么原有的世界多元文明该朝向哪个方向演进呢?我们共同来学习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内容——世界格局的演变。
世界格局的演变
1.经济格局——以西欧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创设情境:PPT展示世界贸易图和商品图
教师延伸:新航路开辟以后,商品和货币的世界范围内流通,促进世界市场不断形成,那么这个世界市场对于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来说,得到的经济效果是否一样呢?
合作探究一:世界市场形成后,理解在西欧产生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创设情境:展示15—16世纪贸易图
【思考6】结合教材42页和世界贸易图,分析世界的贸易发生哪些变化?
学生回答:商品种类与流通量成倍增长;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股份制公司与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
教师总结:商业革命使英国、法国、荷兰等商业强国崛起,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展示材料,创设情境:
材料四 16世纪,欧洲的黄金从55万千克增加到119万多千克……物价上涨使靠工资为生的工人实际工资下降,日趋贫困。按传统方式征收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主,收入减少了。新兴的资产阶级靠使用廉价的劳动力和高价出售产品而得到好处。
——孔祥民《世界中古史》 【思考7】根据材料并结合材料四,分析欧洲的社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根据材料和教材内容回答:
金属流入欧洲,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价格的波动搅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依赖于固定地租收入的封建领主经济地位下降,商业资产阶级实力上升,资本主义加速发展,封建制度不断衰落。
教师延伸: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使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欧洲社会即将由封建社会转型到资本主义社会。既然世界市场给欧洲带来这么多的好处,为什么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七篇的24章中有“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这样一段论述呢?下面我们从殖民扩张的角度分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论述。
(2)展示资料:
材料五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军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考试进行的政府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的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这些田园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
——【德】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文选》
材料六 16世纪的修道士卡萨斯关于西班牙殖民者屠杀印第安人的一段记载:西班牙殖民者在登陆的岛屿上屠杀了无数的印第安人,制造巨大的灾难。他们掳掠印第安人的妻小,奴役蹂躏他们。整个岛屿全部被摧残,一片荒凉。
——摘编【西】卡萨斯著,孙家堃译《西印度毁灭述略》
合作探究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殖民扩张的角度,理解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七篇第24章中的论述“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学生回答:从西欧获得资本的方式、资本积累对美洲居民的影响角度分析
教师延伸: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欧主要的资本主义强国在亚非拉地区建立殖民地,展开了殖民掠夺。殖民扩张对欧洲而言,促进了欧洲的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变革,但是给亚非拉却产生了深刻的灾难。那么,世界市场对于亚非拉地区一点好处都没有吗?
(3)创设情境,展示资料:
材料七 英国在印度要完成的双重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旧社会,一个是建设性,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合作探究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理解马克思讲的英国殖民印度的双重使命。
学生结合殖民扩张对殖民的破坏性和建设性回答,教师注意强调在客观上给亚非拉地区带来建设性。
教师延伸:美国和拉丁美洲分别是英国和西班牙的殖民地,但是美国独立之后经济发展迅速,而拉丁美洲发展缓慢。追溯其原因,除了自身的资源、市场等因素外,和殖民统治的关系很大。英国把殖民扩张的所得转化为发展资本,并客观上把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带到殖民地,客观上促进殖民地近代化。而西班牙和葡萄牙把殖民扩张所得用于王室消费,因此拉丁美洲与美国相比,发展速度要慢很多。
此时期的全球贸易,是由西欧指挥的全球性活动,美洲提供了生产原料,非洲提供劳动力,亚洲提供各种奢侈品,亚非拉地区被迫卷入世界市场。殖民扩张和掠夺是世界市场扩展的主要方式。虽然在世界市场中存在着不公平的交易和殖民掠夺,但是世界市场的扩展,不仅使世界联系增强;也客观上促进了世界的经济和贸易总额不断的增长;促进了不同类型文明间的交流与碰撞;人类社会愈来愈倾全力于工业生产,从而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了大变革时代。
【设计意图】通过商品和银元的全球流通,帮助学生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拓展。通过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殖民扩张双重性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辩证的看待历史的唯物史观。
2.政治格局——以西欧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格局逐步形成
创设情境:
PPT展示15-18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早期殖民者的殖民地地图
【思考8】结合教材P42内容,分析殖民者建立殖民地的实质。
学生结合世界市场的相关内容回答:划分各自在世界的侵略范围,便于殖民掠夺。
教师延伸:欧洲殖民大国逐步崛起,资产阶级日益成为主导力量,亚、非、拉的一些国家逐步沦为欧洲殖民国家的殖民地,以西欧为主导力量的世界政治格局逐步形成。
【设计意图】用动态地图呈现殖民大国的崛起和势力范围,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文化格局——世界范围文化碰撞和交融加强,打破了原来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
创设情境,展示资料:
材料八 “欧洲文化的强加和欧洲政治统治的强加一样,取决于各土著社会的状况。例如,欧洲文化能整个迁移到美洲,是因为土著居民或者被消灭,或者已被撵走......在1763年以前的这一时期中,欧洲人对于非洲和欧亚诸土著文化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九 虽然这一时期中,中国人、印度人和土耳其人对欧洲文化没什么印象,但是欧洲人却相反,对他们在君士坦丁堡、德里和北京所看到的东西印象非常深刻......这是一个眼界不断开阔的时期,总的来说,欧亚大陆诸古代文明给欧洲人的印象和影响较后者给前者的印象和影响更深......但是,在这时期结束以前,欧洲人对世界其余地区的态度起了显著的变化。欧洲人的态度变得越来越粗暴、冷酷和褊狭......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思考9】近代初期阶段,世界范围内文化碰撞与交融呈现的特点和影响。
学生回答:欧洲文化整体迁移到美洲,对亚洲和非洲的土著文化影响较小;欧洲文化对各大洲文化的影响受到当地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制约;亚洲古老文明对欧洲近代文化有一定影响;
世界范围的文化碰撞和交融不断的加强;打破了原来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
教师总结:近代初期,在文化上是一个眼界不断开阔的时期。整个地球上,一些民族正注意到其他民族的文化,欧洲人在贪婪地互相争夺在战利品和贸易的同时,表现出某种谦卑。例如,伏尔泰用一幅孔子的画像装饰其书斋的墙;德国的哲学家莱布尼茨称赞中国的康熙皇帝“如此伟大、人间几乎不可能有的君主,因为他是一个神一般的凡人,点一下头就能治理一切;不过,他是通过受教育获得美德和智慧......从而赢得统治权”。到19世纪时,欧洲不仅在政治上以其强大的帝国、经济上以股份公司控制全球,文化也成为了全球强势文化。对世界的影响非常深刻。例如:联合国的六种官方语言,来自欧洲的有四种。
【设计意图】三段史料的运用,学生感受世界文化碰撞与交融加强,打破了原来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教师的总结让学生明白,世界的文化随着经济、政治格局的演变,也在悄然发生巨大的变化,欧洲文化逐渐成为世界的主流文化。
【课堂小结】
由于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促使西欧开辟新航路。全球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人与物在全世界的流通,世界联系加强。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欧国家通过殖民扩张获得资本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促进社会转型。给亚、非、拉殖民地带来深重的灾难,客观上也促进了世界向近代化发展。逐步形成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格局,人类社会进入大变革时代。
【过渡】新航路开辟是世界全球化的开端,以西欧为中心的全球化,带有明显的两面性,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带有破坏性;另一方面又在客观上促进世界的近代化,人类社会向工业文明前进。当今世界,全球化是一种不可逆的大趋势,新时代下,中国提出新的经济全球化理念——“一带一路”。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各抒己见,谈一谈“一带一路”与西欧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有何不同。
【深化认识】探讨“一带一路”和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的不同。
【各抒己见】学生发表对“一带一路”和经济全球化的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发言,使学生认识到要坚持文明、合作、沟通、共赢的全球理念,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