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统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四单元 第8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教案(共两课时)(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统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四单元 第8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教案(共两课时)(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14 13:32: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8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教学理念】
本课是针对高一学生的新课,贯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版)》的关于学科素养的要求,依托教材的内容进行设计,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为教学目标,落实课堂改革,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把教学目标和学生活动落实到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本课属于思想史范畴,理论性强,知识点枯燥,因此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一是采用主题式教学、情境教学法、表格归纳法和材料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式教学,补充相关知识,,组织小组讨论,拓展学生的思维。二是通过文学作品节选,美术作品图片,引导学生直观感受人文主义精神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三是通过拓展提升,培育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增强合作探究意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认识。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上承《中古时期的世界》和《走向整体的世界》,下接《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主要包括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的兴起和启蒙运动四大块内容。把握四大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学习本节内容的难点。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在意大利首先发生文艺复兴运动,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解放人们的思想,推动德国和欧洲其他国家宗教改革运动的发生,进一步解放人们的思想,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国家的形成。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近代科学兴起,削弱了封建专制统治的精神支柱。在此基础上,欧洲掀起了启蒙运动,提倡理性主义,极大地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 高一学生的逻辑思维有待发展,对史料的辨别、分析能力需要加强,因此本课采用通俗易懂并符合学生认知的文字材料和图片材料,问题设置层次分明,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思考分析问题并得出结论。本校学生普遍基础较差,本课设置的问题主要围绕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内容、影响等展开,以巩固基础知识为目标;另外,针对部分上层生,设计了总结提升与拓展(理论升华:使学生认识到“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拓展研究:启蒙运动与中国文化)。
【教学目标】
1.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近代科学、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
2.利用时间轴和表格梳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近代科学、启蒙运动兴起的过程及内容,强化“时空观念”,识记史实,掌握基础知识。
3.通过史料和图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多角度分析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近代科学、启蒙运动的影响,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拓展探究,引导学生感悟中国文化对启蒙运动的深远影响,认识 “文化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和世界发展的重要动力”,从而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认同,塑造“家国情怀”。
5、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映”,理解“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教学重点】
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背景和人文主义者、宗教改革家和启蒙思想家各自的思想诉求。宗教改革家和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教学难点】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的兴起和启蒙运动的之间的关联。
【教学方法】
材料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讲授法、情景教学法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教师下发“自主学习、知识梳理”,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梳理主干知识,绘制思维导图 阅读教材,填写“自主学习任务单”,绘制思维导图 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课主要知识,初步建立知识框架,以便教师设计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导入新课 展示本课主题——走出中世纪。 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走出中世纪”? 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中世纪西欧的特征:政治:封君封臣制度→君主专制制度;经济:庄园和农奴制度;思想:天主教会统治。 教师总结:走出中世纪,需要披荆斩棘,挣脱一系列束缚...... 回顾所学知识思考并归纳 激发课堂兴趣,引入第一子目“文艺复兴”
一、批判神学:文艺复兴 含义 文艺复兴是14世纪中叶到17世纪初发生在欧洲的宣扬新思想的新文化运动。复兴原意为“再生”,新的时代将越过中世纪,延续古代的文化传统,古典文化将迎来再生。 问题1:为什么要批判神学? 多媒体展示:中世纪神学观念: 原罪说:亚当、夏娃偷吃禁果,证明肉体是罪恶的王国。上帝将其逐出伊甸园,罚其在满是荆棘和蒺藜的大地上终身劳苦。 赎罪说:人间不是幸福,人只有抑制自己的情欲和欢乐,忏悔错误,走完人生痛苦的历程,才能接近上帝,获得永恒的幸福。 来世说:人本身是鄙贱的,应该消极处世,把一切寄托于来世。 中世纪的意识形态: 基督教处于统治地位。 (1)神”高于一切,主宰一切; (2)人是神的附属品; (3)禁欲主义,人性被湮灭; (二)背景 问题2:为什么文艺复兴最先兴起于意大利? (三)成就 问题3:根据表格内容概括文学作品的特点。 学生回答:特点:讽刺教会的封建腐朽,宣扬人性的自由(人的本能) 问题4:对比中世纪的艺术作品,文艺复兴时期美术三杰的作品有何特点? 问题5:这段文学作品反映的特点? 材料:“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 ——(英)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展示表格,进行知识归纳: (四)核心思想:人文主义(内涵?) 问题6:展示图片和材料,概括人文主义的内涵。 展示材料: 文艺复兴文坛三杰肯定人的欲望、本能; 艺坛三杰赞美人的外在和自然美: 达·芬奇用作品刻画人性的善恶, 米开朗琪罗专注于男性的阳刚之美,拉斐尔则刻画女性的阴柔之美; 莎士比亚则讴歌人性的高尚与尊严, 使文艺复兴从质朴走向了高雅。 学生根据教材归纳: 内涵: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升人的地位,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②反对禁欲主义,抨击教会腐败和守旧思想,崇尚理性; ③重视发挥人的才智和创造力,追求现世社会的幸福生活; ④探索人与自然的奥秘。 (五)影响: 问题7:文艺复兴的影响? ①政治:一定程度上冲击封建秩序,解放人性; ②经济: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③思想:解放思想,为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打下基础; ④自然科学:推动近代科学兴起。 齐读教材中“文艺复兴”的含义 学生回答:神学不能满足14世纪西欧民众的精神需求 学生结合教材引言分析,并从经济、阶级、文化、人才四个方面分析,完成表格。 小组讨论,回答问题,全面认识文艺复兴的实质,树立科学的唯物史观 学生回答:中世纪呆板僵硬的风格,美术三杰描绘现世生活,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学生对比分析,感受人文主义精神,理解人文主义的内涵 引导学生构建思维导图 学生根据教材回答 理解重要历史概念。 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式教学。 补充相关知识,拓展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背景。 通过文学作品节选,美术作品图片,引导学生直观感受人文主义精神,理解人文主义的内涵; 活跃课堂气氛,落实基础知识。 引导学生通过这一系列问题,全面认识文艺复兴的实质,锻炼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培育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动起来”,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增强合作探究意识。
二、挣脱神权:宗教改革 (过渡)展示图片: 教师:如果说文艺复兴是从外部、从世俗的角度批判基督教会的腐朽与堕落,那宗教改革则从教会内部,从《圣经》的“神圣启示”出发,向正统教会的权威提出挑战,矛头直指教皇和罗马教廷。 问题8:这场宗教改革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发展人文主义的? (一)背景 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宗教改革的发生、发展历程,并撰写课本剧,分小组进行排练。 课上教师请表演最出色的一组学生上台展示,引导其余学生观看情景剧,思考宗教改革的背景 (二)过程:展示时间轴 (三)马丁路德的主张: 教师出示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材料,讨论问题: 材料一 第36条 每一个真诚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路德到赦罪或免罪。 ——《九十五条论纲》 材料二 “一个传教士在基督教世界中只是一个职位的充任者而已。当他担任某种职位时,他享有较高的地位;当他被免职之后,他仍是一个农民或一个市民,与其余的人并无分别。” ——马丁·路德《致德意志贵族书》 材料三 将世俗事务连同宗教事务一起置放在世俗权力之下,是一种更为安全可靠的作法……路德做了一件在德意志民族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事情:将拉丁文的《圣经》翻译成德语。对于德意志而言,语言是这个民族最深刻感情和传统的积淀。 ——《马丁·路德与德意志民族教会的诞生》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 归纳马丁路德的主张: ①人的灵魂获救靠自己的信仰(因信称义); ②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和廉俭教会,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 (四)影响: 材料四 宗教改革有助于西欧文明的现代化。当时,识字率提高,思想十分活跃;民众觉醒和参政的程度是欧亚大陆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世俗当局控制着神职人员的任命和教会的财务。宗教改革的直接和决定性的遗产是权力由教会向政府的转移。——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五 第一批民族国家的民族意识普遍形成于15-17世纪,这正是宗教改革时期。宗教改革时期英、法、德等国宗教与民族主义互动的历程充分说明,并不是民族创造了国家和民族主义,而是国家和民主主义创造了民族。——李韦《宗教改革与英国民族国家的建构》 ((2)根据材料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教改革的影响。 影响: ①思想: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 ②经济: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③政治: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④文化: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发展。 【学法指导】提醒学生对材料进行分层,通过各层的关键信息进行解读。 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请各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这一问题有一定难度,学生的回答可能不全面或表述不准确,教师会请同组的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或请下一组学生在回答之前,先对前一组同学的回答作出评价和完善,最终在全班的共同努力下完成对“宗教改革内容、影响”的探究。 观看情景剧,总结宗教改革的背景 阅读材料,小组讨论,总结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分析宗教改革的影响 学生归纳主张并识记基础知识。 小组讨论:学生根据多角度分析宗教改革的影响。 小组代表回答问题。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自主探究意识,培育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强化“时空观念”,了解宗教改革的过程。 通过阅读材料,分析历史问题,培育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增强合作探究意识
第二课时
三、冲击神学:科学革命 (自然界) (过渡)师: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产生了革命性变化,16-17世纪近代科学兴起。 这一子目教师主要交由学生来讲解,教师强调、补充重点内容。 学生完成表格并分析意义。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历史表述和增强自主探究意识。
四、反抗专制:启蒙运动 (过渡)教师展示1738年《牛顿的哲学原理》的封面上,“光明”从牛顿头上照下,通过缪斯女神手中的镜子反射到伏尔泰正在写作的手稿上。从而引入第四子目“启蒙运动”。 概念 背景 (三)过程 (四)启蒙运动的内容 【探究一】启蒙思想家及其观点 教师组织班级抢答赛,引导学生根据材料,回归教材,识记主要的启蒙思想家及其思想。 材料一 本身自由,周围的人与自己平等——这才是真正的生活,人们的自然生活。 一个受人尊敬而富裕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力做好事,确无力为非作歹……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 ——(法)伏尔泰 伏尔泰:①自由,平等,天赋人权 ②“开明”专制,君主立宪制 材料二 当立法权和行政权合而为一,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担心,同一个人制定暴虐的法律,并同时加以执行。……司法权同立法权合而为一,法官就同时为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成为压迫者。 ——摘自(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孟德斯鸠:分权与制衡 材料三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因而一切权力的表现和运用必须体现人民的意志。当人民的权力被篡夺,并被运用来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完全有权利举行起义。有权利用暴力来消灭篡权者。 ——(法)卢梭 卢梭:①自由,平等,法治 ②主权在民 材料四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德)康德 康德:思想自由,运用理性 (六)【探究二】启蒙运动的影响 教师出示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材料、讨论问题: 学生观看图片,思考科学革命对启蒙运动的影响。 齐读启蒙运动的定义,认识理性主义的内涵 从经济、思想、阶级方面归纳背景 学生根据时间轴梳理启蒙运动的过程。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抢答 学生完成表格并归纳启蒙运动的内容。 阅读材料,小组讨论启蒙运动的影响 结合上册教材的所学知识,分析启蒙思想对近代中国的深 理解启蒙运动的定义和背景,认识理性主义的内涵 . 结合材料、回归教材,落实基础知识,活跃课堂氛围 通过表格归纳主干知识,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巩固基础知识,加强学生对启蒙思想的理解。 多角度分析启蒙运动的深远影响,培育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把中国史与世界史相联系。
总结提升与拓展 知识总结 展示学生课前绘制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围绕“人文主义的发展历程”梳理主干知识 2.理论升华 运用示意图,展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对资本主义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3.拓展提升 结合教材第49页“学习拓展”,提出探究主题:启蒙运动与中国文化。 教师出示材料,展现伏尔泰、卢梭对儒家思想的评价,并设问: (1)材料一中“孔子法规”指的是什么?伏尔泰为什么说:“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 (2)根据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卢梭对待中国儒家文化看法不一致的原因。 引导学生结合两册教材的相关知识,小组讨论。 4.坚定文化自信 补充、完善思维导图,梳理人文主义的发展历程。正确认识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关系,树立唯物史观,为第九课的学习做铺垫 阅读材料,小组讨论,感悟中国文化对启蒙运动的影响,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梳理主干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关系,树立唯物史观,为第九课的学习做铺垫 将上下册内容相联系, 引导学生感悟中国文化对启蒙运动的深远影响,认识 “文化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和世界发展的重要动力”,从而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认同,塑造家国情怀。
【板书设计】
含义
一、批判神学: 背景:经济、阶级、文化、人才
文艺复兴 成就:文学三杰、美术三杰、莎士比亚
核心思想:人文主义(内涵?)
影响:
二、挣脱神权: 背景(经济、政治、思想、导火线)
宗教改革 过程
马丁路德的主张:
影响:
三、冲击神学: 概念
科学革命 成就
意义
四、反抗专制: 概念
启蒙运动 背景:经济、思想、阶级
过程 :起源、高潮、扩展
思想家及其主要观点: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
内容:理性主义(内涵)
影响:
【教学评价】
1.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明确合理,教学内容紧扣教材,条理清晰,体现学科核心素养。
2.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教学、主题式教学、情境教学法、表格归纳法和材料教学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习参与面广,教学过程有序,课堂气氛活跃,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内容较多,理论性较强,教学设计中文字材料较多,时间较仓促,学生不易理解,这要求学生课前必须预习,课后复习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由于部分学生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导致课堂参与度不高,因此课前应检查学生的预习的结果,在调动中下层学生的积极性方面有待努力。另外,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缺乏创新,问题设置缺乏思维深度,在落实“课堂改革”方面有待进一步探索,需探索适合本校学生学情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