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教案】
【课程标准】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教育部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本单元意在阐述20世纪下半期的历史发展主流与大趋势,共有四课内容,分别是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20世纪下半叶 ,整个世界发生了巨大而又深刻的、带有本质性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上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都在积极地进行自我调节和改革。亚非等地的殖民国家也在促进本国的独立和发展,推动了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多方势力的发展促进了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新变化。四课内容整体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二课,与第三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呈并列关系,共同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社会结构的新变化、“福利国家”和社会运动四个子目,讲述了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概况,展示了资本主义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的成就与问题。资本主义国家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出现了一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层面的新变化,经济在高科技推动下迅速发展,社会矛盾有所缓和,说明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一定的自我调节机制,但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史观的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结构和社会运动的主要表现,加深对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理解,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在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的主要举措及变化,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曲折历程及发展趋势,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科学技术新发展的主要内容,理解其产生的背景及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发生的新变化。
【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的历史学习,学生对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第三次科技革命等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学生对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只关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而缺乏对资本主义整体的生产关系、阶级关系、社会关系等的理解,对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缺乏辩证认识。教学过程中需要搭建生动形象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在唯物史观的引领下,解决关键问题,能够对历史问题有多角度的解释,在比较中认识历史的本质,理解历史发展的特点,从而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难点:理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讲授新课】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生产关系的调整
国家的宏观调控是政府对国民经济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9B%BD%E6%B0%91%E7%BB%8F%E6%B5%8E / 6135834" \t "_blank )的总体管理,是一个国家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 ( https: / / baike. / item / %E4%B8%AD%E5%A4%AE%E6%94%BF%E5%BA%9C / 2215329" \t "_blank )的经济职能。它是国家在经济运行中,为了促进市场发育、规范市场运行,对社会经济总体的调节与控制。
1.时代背景:
(1)1929年经济大危机充分暴露了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的弊病。
由于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经济繁荣并没有带来共同富裕,而是加大了贫富差距;国内消费市场的扩大具有盲目性,容易引发过剩危机对地产和股票的投机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20 世纪前期的危机打碎了资本主义长期以来对自身的乐观自信,基于古典自由主义的国家“不干预”经济的政策在危机面前基本失效,资本主义不得不加强自我认识,以寻求破解危机的出路。战后资本主义对自身认识的不断深化为资本主义继续改革和调整提.供了思想和理论基础,资本主义的统治也不断适用基于深刻的自我认识而提出的经济和政治理论。
——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2)罗斯福新政的成功实践
"新政"缓和了经济大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美国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同1933年相比,1934年美国的工业产量增加了4%,1935年增加了14%,到1936年底,工业总产量超过了危机前的年平均数,农业方面较之危机年代也有重大的进展。“新政”在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同时,也注意改善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新政”还打击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和极端主义组织,起了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的作用。罗斯福“新政”作为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首次实验,无论是短期和长期影响都是相当深刻的。
“新政”的实践也推动了凯恩斯国家干预经济理论的系统化和完整化。民主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大规模试验取得成功和“凯恩斯理论”的完善,为二次大战以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和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起飞”提供了重要的经验。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第323页
(3)二战的教训,以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冲击与影响
1929年经济危机也造成了西方世界再度分裂,在解决危机过程中,美英法等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根基比较牢固的国家,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通过“新政”改革,使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获得新生,而具有军国主义传统、资本主义民主基础薄弱的德国和日本则建立起法西斯专政,并最终发动了二战。
就在西方世界遭遇经济危机的时候,新生国家苏联却是风景那边独好。从1928年到1932 年,也就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大萧条的那几年,苏联实施了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从农业国一跃成为工业国,整个社会一派欣欣向荣。苏联五年建设计划的成功引起了西方政治家和经济学家的高度关注。
——《大国崛起》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直接管理经济的模式对加速工业化、集中人力物力战胜法西斯都发挥了巨大作用。从罗斯福新政可以看到,借鉴苏联的成功经验,有利于缓和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4)第三次新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20世纪中期以后,科技开发与研究日益社会化。一些科技项目的开发和研究,往往需要跨学科、跨部门的协同配合;一些大规模公共设施的建设更是投资巨大、回报率低,私人垄断资本要么无能为力,要么不愿进行投资建设。
(5)经济理论:战后凯恩斯主义的盛行
“宏观调控”一词首先是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的,其含义为:政府运用政策、法规、计划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调节和干预,以摆脱危机,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在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过程中,引入计划因素是调控的鲜明特征,计划的有效性受到了广泛重视。
宏观调控,以国家干预为核心,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对国民经济的总体管理,是一个国家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的经济职能。它是国家在经济运行中,为了促进市场发育、规范市场运行,对社会经济总体的调节与控制。
当商品供给大于需求时,政府就应当通过举办公共工程、降低利利率等刺激消费和增加投资;当需求大于供给时,就采取相反的措施。政府必须放弃自由放任主义,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这是对传统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一次革命。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能力提升】一项新的经济政策的出台,必然是历史与现实的选择与需求的结果,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产物,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结晶。
2.主要措施:
(1)国内调整:国家干预经济增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利用信贷、利益、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
联邦德国经济部长艾哈德实施“社会市场经济”,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保护自由竞争。艾哈德认为必须通过竞争发挥个人和企业的作用;国家的干预主要是采取符合市场规律的手段,通过货币、信贷、财政、税收和外贸政策进行总体调节。……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以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公平。
——王斯德《世界通史: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
日本政府为经济开发提供了各种计划和情报等服务。1956年日本政府制定《经济自立五年计划》,1960年池田勇人内阁提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1960年6月24日,日本政府发表《贸易汇兑自由化计划大纲》。
——王斯德、钱洪《世界当代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些国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的调整,谋求资本主义的生存发展。
(2)国际协调:国际经济秩序从无序到有序——三大国际经济组织
在20世纪之前,虽然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地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他们之间也采取了一些相互协调关系地做法,但基本是权宜之计。直到20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矛盾重重,无序竞争,最终引发了两次损失惨重地世界大战,才使各主要领导人认识到战后必须建立国际协调与国际干预地机制,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表现是在经济上成立三大国际经济组织,成为世界经济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支柱。
1945年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是战后协调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总部设在华盛顿。运行机制是“双挂钩一固定”,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并帮助维持黄金与美元基本固定的汇率,由此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1976年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取代。
1947年10月,23个国家政府缔结多边国际贸易协定,1948年开始临时运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其主要职能是为了促进国际贸易而逐渐降低各国关税。1995年被世界贸易组织取代。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被公认为调整当代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但它们存在的共同问题是美国在其中有特殊地位,国际贸易和国际金汇兑本位货币制度对美国的依赖,势必产生许多矛盾,严重地限制和削弱了它们的作用。然而,尽管如此,这三大支柱的出现标志着战后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开始,反映了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作为世界性的国际贸易组织,它所制定的一系列多边贸易规则已成为各缔约国所普遍接受的共同准则,保证了进行国际贸易相对自由、透明及其稳定性,极大地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增长和发展。据统计,自关贸总协定成立以来,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10倍以上。
——王东京、王志《关贸总协定知识读本》
【历史纵横】战后国际经济组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是战后协调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成立于1945年,总部设在华盛顿。成立时的运行机制是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并帮助维持黄金与美元基本固定的汇率,由此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这两个组织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成员国的认缴,美国因认缴资金最多而获得最大投票权。1976年,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取代。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从1948年开始临时运行,1995年被世界贸易组织取代。
(3) 评价
积极: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消极: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造成财政赤字加大。国家对私人企业管制过严,降低了企业的活力。
【能力提升】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区别
形成方式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通过殖民扩张和殖民侵略的方式确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是通过会议协商的方式确立。
金融中心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以欧洲为中心,世界金融中心在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世界金融中心由英国转移到美国。
组织形式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缺乏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则向着制度化和体系化的方向发展。
3.表现阶段:
(1)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达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
20世纪50年代初,世界大部分国家都通过了不同方式完成了经济恢复,在此基础上,整个世界迎来了20年左右的高度繁荣。在这一时期,整个世界的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在这个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占有重要地位,这一时期被称为它们的“黄金时代”。
凯恩斯也被称为“战后经济繁荣之父”。
(2)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来,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停滞或衰退、大量失业和严重通货膨胀以及物价持续上涨同时发生的情况。西方经济学家把这种经济现象称为滞胀。
因为70年代的经济危机出现除了外部因素外,在国内中央银行却发了太多的货币对抗经济衰退,通货膨胀率高,钱不值钱。由此,凯恩斯主义失灵,他又获得了“经济滞胀之母”的称号。
从根本上分析,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的经济滞胀,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仍然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反映,是经济危机周期性规律的特殊体现。毫无疑问,滞胀这个出现于战后的西方经济病的形式,将会长期困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恰如周期性规律的作用一样。
1973年危机以后,如果继续按照凯恩斯的办法去扩大社会需求,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减少失业,就势必会加剧通货膨胀,造成严重的物价上涨,削弱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如果反过来实行缓和通货膨胀和控制物价上涨的紧缩政策,又会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增加失业人数,甚至会加速触发新的经济危机。面对这种病症,钒恩斯主义一筹莫展。
——高德步《世界经济史》
措施:各国再次实行调整,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撒切尔夫人是在英国经济地位江河日下的情况下上台组阁的。她主张放弃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奉行的扩大政府开支、搞福利,以刺激需求的凯恩斯主义政策。她根据货币主义理论,采取紧缩公共开支,控制货币供应量,把控制通货膨胀放在政策的首位,借此医治“英国病",重振英国经济。为此,自1979年5月入主唐宁街10号之后,这位英国女首相便对英国的社会经济政策进行了“激烈的改革"。她的经济政策,被人们冠以“撒切尔主义”。她的经济改革政策主要包括:货币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福利制度,限制工会权力等。
20世纪70年代,英国的经济处于颓势,英镑不断贬值,政局不稳。1979年5月,撒切尔夫人就任首相。她一改以往的凯恩斯主义政策,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控制通货膨胀,重振英国经济。她的经济政策,被人们称为“撒切尔主义”。通过改革,英国通货膨胀率1988年降至4%。1987年度起,英国的财政由赤字转为盈余。
——摘编自黄安年《评撒切尔夫人治理“英国病”》
里根在1981年2月18日晚发表的国情讲话提出了长达300页的“经济复兴计划”。这个计划概括地说,就是“三砍一稳",即大砍联邦预算开支,大砍个人和企业的税率,大砍政府下达给企业的各种规章、条例,以及制定一项稳定的货币政策。就这个计划本身而言,它标志着里根政府同罗斯福新政以来历届政府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实行决裂。从30年代初期罗斯福新政开始,美国历届政府都以凯恩斯学说为圭臬,执行大政府、高税收、大开支的政府干預经济政策。而里根政府则以70年代兴起的供应学派理论为指南,与凯恩斯学说背道而驰,说要实行小政府、小税收、小开支的经济政策。里根强调,他将依靠“自由企业”的积极性,来打破15年来美国经济的停滞局面,恢复美国经济的增长能力。这是美国官方文件中第一次提到它奉行供应学派的理论。这个在经济学界信徒不多的理论,不仅日益得势,而且成了官方政策的依据。里根的复兴经济计划有四根支柱,这就是减税,减少政府开支、减少规章约束、节制通货流量。它兼采供应学派和货币学派的精髓,被人们为里根经济学
20世纪70-90年代,是西方新自由主义的全盛时期。新自由主义信奉“市场万能论”,力推自由市场经济,解除政府对市场的调控和监管;削减社会福利;实行“大市场”和“小政府”。当新自由主义处在高峰期的时候,从2007年夏季开始,西方许多国家先后陷入严重的危机之中,这是一次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系统性危机。这一切有力地证明,自由市场配置资源不仅没有达到最有效率的状态,而且相反,出现了西方经济学家所说的“市场失灵”,即市场配置资源无效率。
——吴易风《西方经济学中的新自由主义》
【概念解释】经济滞胀
滞胀即停滞膨胀,又称为萧条膨胀或膨胀衰退。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用以概括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现象时的专门术语。长期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一般表现为:物价上涨时期经济繁荣、失业率较低或下降,而经济衰退或萧条时期的特点则是物价下跌。西方经济学家据此认为,失业和通货膨胀不可能呈同方向发生。
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趋势分析,虽然危机重重,但不可能倒退到彻底否定国家干预和调节作用的自由发展时代。问题只有一个,即在资本主义 发展的新形势下,怎样调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系统的适应性,促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前发展。从当代资本主义就是垄断资本主义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一点来分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与资本主义制度一样尚未行将灭亡,发展仍是个现实问题。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下卷》
4.评价
积极方面: ①它突破了私人垄断的局限性,使生产、技术改造以及劳动力再生产过程社会化,从而可以在更大程度上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②它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生产与消费的矛盾,使资本主义市场问题得到缓解,从而在一定时期内减轻经济危机的危害,促进生产的发展。
消极方面: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并且在发展过程中会使矛盾进一步加剧。②20世纪70年代,出现“滞胀”现象,表现为经济增长停滞,通货膨胀严重。各国再次实行调整,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知识延伸】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化
资本主义国有化亦称“资产阶级国有化”。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财政拨款或用高价收买及其他补偿办法把某些企业、部门的生产资料转归资产阶级国家所有。资本主义国有经济形成的一个途径。在早期资本主义发展时期,随着生产资料规模的扩大和交通手段的发展,它主要表现为由国家来承担私人资本无力承建的矿山、铁路、公路、港口、邮电等工程,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生产力的提高。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产阶级国家和垄断资本密切结合,资本主义国有经济进一步扩大,国有化趋势加强,相继建立起国有企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资本主义国有化大多在战争和经济危机时期发展较快,一旦战争结束、经济危机过去,国有化企业就大大收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有化有了新的发展。通过国有化扩大资本主义国有经济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重要形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垄断的一种新形式,它和私人垄断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同私人垄断相比,它有一些特点和优点:首先,它突破了私人垄断的局限性,使生产、技术改造以及劳动力再生产过程更加社会化,从而可在更大范围内容纳生产力的发展。其次,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私人垄断资本的有限性以及它同现代化巨额投资的矛盾。它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生产和消费的矛盾,使资本主义市场问题得到缓解,从而在一定时期减轻了经济危机的严重性,使生产可以得到较快的发展。但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所制约的其他一系列的矛盾,而且在其发展过程中使这些矛盾进一步加剧,从而加深资本主义停滞的趋势,这种情况到70年代初就充分显示出来。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当代史》
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生产力的发展
科学技术革命是在人类改造自然过程中关于制造和操作的系统知识的社会性根本性的变革。它的发生有科技自身的内在动因,也有社会的因素。
1.直接背景
(1)20世纪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相对论的提出和量子力学的发展;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问世,为技术革命进一步提供了理论支持。
科学技术发展得益于科学理论取得了重大突破。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和量子力学的诞生,在物质观、时空观、运动观和方法论方面改变了牛顿力学体系,从而将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从宏观世界引向微观世界。30 年代原子物理学的迅速发展揭开了核裂变的奥秘,使人工利用原子能成为可能。
20世纪物理学上的新发现从根本上动摇了经典物理学大厦,称为经典物理学的两朵乌云,第一朵乌云是“以太”学说,第二朵乌云是“紫外灾难”。这些无法用经典物理学解释的新发现,使经典物理学陷入了危机,进而引发了现代物理学革命。
相对论是关于时空和引力的理论,1905年爱因斯坦的论文介绍了其狭义相对论。1915年爱因斯坦发表的一系列论文中给出了广义相对论最初的形式。
量子论揭示了微观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1900年普朗克为了克服经典理论解释黑体辐射规律的困难,引入了能量子概念,为量子理论奠定了基石。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提出给物理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它们共同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另外,二战后初期形成的“三论”即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随着科技的发展,各个科学研究领域的分支日益细化,但与此同时,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现象越来越明显。适应这一趋势,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这三门边缘学科几乎同时产生。它们的出现对科学技术和思维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现代多门新学科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战后开始的科技革命,就其本来的意义上来说,主要是一场技术革命,但是这场技术革命同科学革命紧密结合,不仅起源于第二次科学革命的成果(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及战后初期形成的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同科学革命互相依赖,互相促进,两者交织着向前发展。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2)两次世界大战促进了科技发展。
两次世界大战、“冷战”以及和平条件下的激烈国际竞争,成为新的科学技术发展的强有力的刺激移速和巨大杠杆;科学技术的社会化,各国政府有组织的大规模投入和有计划的开发,为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创造了条件。所有这些,促成了规模空前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或称新技术革命的到来。
1939 年 8 月 2 日,爱因斯坦致信罗斯福总统,建议试 制原子弹。1941 年 12 月美国政府作出制造原子弹的决定。为了实施“曼哈顿工程”计划,美国政府动员了 50 万人力,投资 22 亿美元,耗费了全国电力生产的 1/3,才保证了试制成功。
2.主要内容:原子能的开发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互联网的建立、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新材料的出现,生物工程技术的突破等。
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以核能、太阳能技术为标志的新能源技术,以及以半导体为代表的新材料技术等三大主要技术,还出现了综合多种学科技术成就的航天条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激光与纳米技术等。此外,在传统科技领域也有新的发展,例如农业领域的杂交理论和技术、基因工程,海洋工程,以及各种医疗系技术。
3.影响:这些科技成果使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思维拓展】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的特点:
第一,出现的新技术,不是单一的技术,而是技术群。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诸多领域。第二,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第三,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相互渗透,互相促进。第四,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
新技术的出现和传统技术的更新又引发了生产领域的变革,推动了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三、社会结构的新变化——就业(产业)结构 和社会阶层结构
社会结构概念:是指一个国家、部落、部族或地区占有一定资源、机会的社会成员的组成方式及其关系格局,其中社会阶层结构是核心。
狭义地讲,在社会学中主要是指社会阶层结构。一个理想的现代社会结构,应具有公正性、合理性、开放性的重要特征。
1.产业结构:第三产业的兴起、非物质化趋势增强
作为直接物质生产部门的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和第二产业(采矿、制造、建筑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相对下降,而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急剧上升。第三产业不仅仅是传统意义的服务业、商业、运输业、通讯业以及文化教育等等,而且还包括大多数与信息工业联系在一起的部门,如软件工程、数据库等,传统的会计、统计、金融等部门也由于计算机 的广泛使用而使业务范围大为扩大。
2.阶级结构:“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
中间阶层是来自社会分层理论的一个概念。自20世纪40年代起,西方几个主要的现代化国家的社会分层结构中,均先后出现了以管理人员和公职人员为主的新中间阶层,亦称“中产阶层”、“新中产阶级”。
新中间阶层是难以准确定位的社会阶层,主要指富裕阶层和贫困阶层之间的群体,包括技术管理人员、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和白领工人。新中间阶层已经成为战后发达国家人口比例最大的社会阶层。
由技术管理人员、商务财务、行政人员及教师科技人员构成的“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他们一般不拥有生产资料,但有较高的收入,有可观的生活资产,如住房、汽车、股票等。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中间阶层的发展趋于稳定,保持在人口比例的25%—30%。
资本主义“中间阶层”并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新的巨大变化。但资本主义社会仍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整个社会的基本阶级依然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中间阶层虽然增长很快,但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中间阶层在外观、内部构成以及某些特征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其本质都没有改变。
——王瑞萍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
当代西方工人阶级的成分趋向多元化、复杂化,“蓝领”工人进一步减少,出现了“白领”“灰领”“金领”“粉领”等称谓。
由于科技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带来了第三产业的兴起;同时教育大众化的推动,介于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的中间群体,即“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
中间阶层的壮大会使得社会更加稳定,社会结构变化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在生产关系上的反映。
【知识延伸】白领、蓝领和中间阶层的划分
白领阶层一般是指有教育背景和工作经验的人士。主体是25-40岁之间的人群。按美国的标准,白领是指年薪在8万美元以上从事纯粹脑力劳动的人。
蓝领阶层指的是一切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资收入者。主要指产业工人,他们靠支付自己的体力来获取报酬,建筑工人、钢铁工人、纺织女工、家电制造工人、水电管道维修工、装修工人、卡车司机等职业是蓝领的典型职业。
中间阶层:他们一般不拥有生产资料,但有较高的收入,有可观的生活资产,如住房、汽车、股票等。
主要指富裕阶层和贫困阶层之间的群体,包括技术管理人员、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和白领工人。新中间阶层已经成为战后发达国家人口比例最大的社会阶层。
3.实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出现的社会结构多层次化现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在生产关系上的反映。
四、“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1.社会保障的制度化:“福利国家”
(1)概念:
所谓“福利国家”,是指国家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案例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社会福利。
1942年,英国的威廉·贝弗里奇爵士(William Beveridge)发表了著名的《贝弗里奇报告》,主张建立一个拥有完整社会保障体系的福利国家,为人们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保护,这份报告被视为“福利国家”的指向标。二战后英国工党执政期间推出了包括家庭津贴法案(1945年) 、国民保险法案(1946年) 、国民保险法案( 1946年)、国家援助法案(1948年) 、国民卫生服务法案(1946年) 、教育法案(1944年) 以及就业政策的改革等主要举措,奠定了“福利国家”的雏形。
西方大国一致认为,未来的发展将有赖于一种“混合制度”,在这种制度下,私人企业和公共行动要联合起来,确保普遍的和均衡的繁荣。这种“混合制度”规定,民主政府要管制企业,以避免你死我活的残酷竞争、极端形式的劳动剥削和无止境的利润追求。而一支生产力不断提高的、心满意足的和稳定的劳动力队伍将会增加利润以保证有充足的资金可以调用。慷慨大方的社会开支将会提升经济增长。政府在教育、医疗保健、公共交通、住房、养老金和家庭资助等方面的开支将会扩大市场需求,增加公司利润。
——摘编自[美]艾丽斯·凯斯勒·哈里斯《超越社会契约:西欧和美国福利国家的重构》
(2)内容:涉及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从摇篮到坟墓)
福利制度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劳动就业政策,通过政府调节实现“充分就业”,使公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保证。二世国家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包括社会保险、社会补贴和社会救济三个方面;三是社会服务,即由国家和社会团体兴办的以所有公民为对象的公益事业,包括教育、科学、卫生、环境保护等,还有地区福利、民政福利、职业福利等。种类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体现公民普遍受惠原则。
实质是国家通过收入的再分配来缓和社会矛盾的重要举措。
【学思之窗】
过去对穷人的援助计划已经失败,这些计划使穷人堕落,使纳税人受骗。家庭援助计划代表了近40年里我们在社会福利改革方面所做出的最广泛、最深远的努力。……家庭援助计划是以四个基本原则为基础的:鼓励工作和训练的强烈动机;公平地对有工作的贫困家庭提供援助;尊重个人的选择与家庭的责任;并且提高行政效率以博得纳税人的信任。
——《尼克松总统关于扩大福利改革建议的声明》(1970年6月10日),齐世荣总主编,黄安年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2分册
为什么尼克松政府要提出新的社会福利改革计划
答案提示:
①过去的社会福利政策扩大了财政支出,加重国家财政负担,造成纳税人的税款增加,引起纳税人的不满。②一些人依靠福利生活,不事生产。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社会风气,降低了人们工作积极性,滋生社会惰性。
③尼克松政府提出的社会福利改革计划(家庭援助计划)是对福利政策进行调整,希望使美国的福利制度更为合理,从而缓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统治。
(3)评价:
积极作用: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促进社会平等,缩小社会差距,对社会稳定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消极作用:财政开支过大,政府负担过重;降低劳动积极性;带来社会道德危机。
由于高福利是以高税收为前提条件的,福利国家政策的长期实行必然与经济发展的效率发生矛盾,巨额公共开支,国家不堪负担,社会成员的劳动积极性下降,产品竞争能力不强,中产阶级日益削弱,国家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这些在欧美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被称作难以治愈的“瑞典病”,它是一种由福利国家政策而引发的现代社会病。
——摘编自马克垚 主编:《世界文明史》下册
(英国)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维持社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50%。……(瑞典)主要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会福利的各项开支。……在各国社会福利开支仍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联邦德国从1970年到80年代中期,领取维持日常生活救济的人数增加了一倍。……70%以上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面花更多的钱。
——《现代社会的福利制度》
(4)发展:
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时,减少福利成为改革内容之一。
80年代,英、美、法等国都不同程度减少政府公共开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找新的平衡。
尽管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后通过国家干预调整生产关系、通过建立“福利国家”制度来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但并没有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此起彼伏的社会运动就是其显著表现。
2. 社会运动的常态化:民权、女权、反战运动
(1)背景:尽管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都通过加强国家干预的办法缓解社会矛盾,但没能触动造成这种不平等和贫困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各种类型的社会运动此起彼伏。
(2)主要表现:
①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美国早在内战时就基本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对黑人的歧视广泛存在,如在公共场所实行种族隔离制度,用文化测验的办法剥夺黑人的选举权等。为了争取自己的平等权利,美国黑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民权运动,终于迫使美国国会通过民权法案,宣布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为非法。
【史料阅读】
美国1964年民权法规定:任何人均有权在公共场所或地方享有自由,不得因种族、肤色、宗教或出身国籍受到任何形式的歧视或隔离,即便这类歧视或隔离是由或声称是由法律、法令、布告、规则、命令或一州或其任何机构或政治组织所要求的。
美国1965年选举权法规定:为保证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因种族和肤色而被否认和剥夺,在任何联邦、州或地方选举中,任何公民的选举权都不得由于未能符合州内的测试或其他要求而被否认
——齐世荣总主编, 黄安年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2分册
②女权运动:资本主义国家对妇女的歧视也长期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妇女参加工作,妇女运动兴起,其目的是争取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在妇女运动的推动下,大多数国家的妇女获得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一些国家建立了维护妇女权益的机构。
1955年12月1日,时年42岁当裁缝的帕克斯在一辆公共汽车上就座时,司机要求黑人给白人让座。
这无关“尊老爱幼”的美德。在美国内战后种族隔离 ( https: / / baike. / item / %E7%A7%8D%E6%97%8F%E9%9A%94%E7%A6%BB" \t "_blank )依然盛行的美国南方,法律明确规定黑人与白人在公车、餐馆等公共场所内需分隔,且黑人必须给白人让座。在北方,法律认可的种族歧视也使黑人被许多行业和社区拒之门外。
帕克斯拒绝了司机的要求。尽管当年早些时候,蒙哥马利就有两名黑人妇女因同样遭遇而被捕。这次也没有例外,帕克斯遭到监禁,并被罚款10美元。
她的被捕引发了蒙哥马利市长达381天的黑人抵制公交车运动,这场运动的结果,是1956年最高法院裁决禁止公车上的“黑白隔离”; 1964年出台的民权法案禁止在公共场所实行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 ( https: / / baike. / item / %E7%A7%8D%E6%97%8F%E6%AD%A7%E8%A7%86" \t "_blank )政策。帕克斯从此被尊为美国“民权运动之母”。
她2005年10月24日去世,30日遗体就被运到华盛顿的美国国会大厦 ( https: / / baike. / item / %E7%BE%8E%E5%9B%BD%E5%9B%BD%E4%BC%9A%E5%A4%A7%E5%8E%A6" \t "_blank ),安放在大厅中供全美民众瞻仰。包括总统乔治·沃克·布什 ( https: / / baike. / item / %E4%B9%94%E6%B2%BB%C2%B7%E6%B2%83%E5%85%8B%C2%B7%E5%B8%83%E4%BB%80" \t "_blank )在内的美国政治领袖与数千民众一起参加了安放仪式,她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遗体被安放在国会供民众瞻仰的殊荣的女性。总统并下令,帕克斯葬礼11月2日在底特律举行,届时全美国所有公共建筑都降半旗。
帕克斯的尊荣来自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一个人可以改变一个世界。后来她的铜雕像坐落在华盛顿国会大厦中。
③反战运动:20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还普遍爆发了大规模的学生运动,美国学生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反对美国侵略越南战争的运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在战后和平环境中,在高科技的引领下,生产力大发展,生产关系也有一些变化,社会也有所进步;但这些都只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贫富差距依然存在,经济发展的成果并未普惠全体民众。
【课后小结】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发生了深刻变化。就资本主义世界而言,其新变化主要体现在这五方面:一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强化。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在市场主导和政府调节之间寻求平衡,既强调市场机制,也主张国家适度调控与国际协调,保持社会经济发展;二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使人类社会迈入信息时代;三是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中间阶层崛起;四是“福利国家”的建立,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生存和稳定的重要基石;五是社会运动的发展,迫使资本主义国家不断改善公民的民主权利。这说明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一定的自我调节机制,经济在高科技推动下迅速发展,社会矛盾有些缓和,但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教学反思】
本课的关键在于教材内容的整合和重难点的突出,新教材的主要特征在于教材体量较大,在此基础上要对教材进行重新调整,并一定要突出重难点。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在充分掌握学情的基础上,结合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及新课标的要求,对教材梳理。特别是两条主线的建立,一条是显性的,即授课过程中的主要线索,使教学过程更加流畅,严谨。一条是隐性的,即授课的立意。要从一定高度上,使本课得到升华。
讲课时应该多注意增加趣味性,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不只是简单的背诵记忆。讲完之后需要对这节课的内容进行一个较完整的总结,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
【问题探究】 马克思在1859年撰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希腊罗马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
谈谈你对马克思这段论述的理解。
答案提示: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不断调整经济政策,在市场主导和政府调节之间寻求平衡,促进经济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推动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増强;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变化;“福利国家”的建立,对缓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一定积极作用。这些新变化既说明资本主义的生产力还有发展空间,也说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并没有彻底消除,经济危机、贫富差距加大等社会问题依然存在。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人类社会必将向更高阶段发展,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学习拓展】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2002年人类发展报告》中指出,发达国家内部存在着日益加剧的收入不平等,“这在英国和美国表现得最为前后一致和最剧烈。在1979年到1997年间,实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38%,但是一个中等收入之家的收入只增加了9%。因此大多数所得都被最富裕人口获取,最富裕的1%家庭的收入增长了140%是平均水平的3倍。最上层的1%家庭的收入在1979年是中等收入家庭的10倍,1997年达到23倍”
二成后,资本主义获得了快速发展,但是社会的不平等不断加大。结合所学,阅读上述材料并查找新的资料,谈谈你对战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看法。
答案提示:
(1)战后资本主义在和平环境中,在高科技的引领下,生产力大发展,生产关系也有一些变化,社会有所进步;
(2)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贫富差距依然存在,经济发展的成果并未普惠全体民众;
(3)鉴于资本主义还有生命力,中国要处理好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以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世界的进步;等等。
【合作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表现。
①生产力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模式。
②生产关系调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建立“福利国家”制度,国家干预深入到分配领域,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保障低收入阶层的利益,促进经济的发展。
③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
(2)实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3)作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达国家进入了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避免了像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那样大的经济波动的产生。
(4)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1973年“黄金时代”结束,发达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现象。
PAG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