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唐
朝
的
对
文
化
交
流
外
tang dynasty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
以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从历史人物看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在唐朝的对外交流中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历史人物,有来唐的使节日本人阿倍仲麻吕、新罗人崔致远,也有东渡的鉴真和尚和西行求法的玄奘大师,正是他们的努力与探索,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世界和平的发展。
阿倍仲麻吕
阿倍仲麻吕(698年—770年),朝臣姓,安倍氏,汉名朝衡(又作晁衡),字巨卿。中日文化交流杰出的使者。日本奈良时代的遣唐留学生之一。仲麻吕仕唐期间,实际上起了民间大使的作用,他为增进中日友好、提高日本国际地位,促进中日文化交流而辛勤献身,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身着日本裘,昂藏出风尘。
——李白
“隋唐时期日本派赴中国的使节团”唐朝建立后的630——838年,二百余年间,日本正式的遣唐使来中国的共12次。起初,遣唐使团的规模一般不超过200人,从8世纪初起,人数倍增,其中派出的三次遣唐使团,人数均在550人以上。遣唐大使、副使都挑选了解唐朝情况和博通经史、娴习文艺的人担任. ——《百年留学》
①持续时间长;
②次数多;
③规模大;
④人员素质高.
特点
为何来唐?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学习中国先进文化
大
化
改
新
645年日本宣布模仿中国建立年号,定年号为“大化”。并正式开始改革,史称“大化改新”,遣唐使们几乎把整个唐朝都搬到了日本,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习俗.....全面学习唐朝。
日本二官八省制
唐朝三省六部制
日本·和同开珎
唐·开元通宝
制度
货币
唐·圆通寺
日本·唐招提寺
朱雀大街
东市
西市
皇宫
日本都城平安京平面图
朱雀大街
东市
西市
皇宫
唐朝都城长安城平面图
建 筑
文化习俗
遣唐使还将中国的风俗习惯传到日本,如五月初五的“端午(阳)节”、七月初七的“七夕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九月初九的“重阳节”等,就是那时从中国传去的,有些节日一直流传至今。
相关史事
服饰
文字
以阿倍仲麻吕为代表的遣唐使,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结合本民族特色,又创造性的形成了日本独有的文化,如和服、相扑、茶道、插花.....在国际文化舞台上大放异彩,现在看来,可以说唐文化在日本又开出新的枝叶,文化交流的魅力就在于传播造就新生,而文化也只有这样才能生生不息。
新罗人崔致远,12岁,入唐求学。18岁,考中进士。在唐为官8年多,884年以唐使身份归国,被誉为韩国汉文学的开山鼻祖,有“东国儒宗”、“百世之师”的称誉。
秋夜雨中
崔致远
秋风惟苦吟,
世路少知音。
窗外三更雨,
灯前万里心。
崔致远
阅读教材p20,归纳唐与新罗的交流的表现。
“如果在新罗统一前唐新两国的遣唐使往来加起来统计,那么,有唐一代,新罗共向唐遣使126次,几乎平均每两年多一点就有一次使节往来”。
——武斌《新编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史》
唐
新罗
制度
医学
天文
历算
音乐
金属
药材
往来频繁
双向交流
道不远人,人无异国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交流与借鉴会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唐朝同新罗进行文化沟通和交融的过程,其实也是构建新罗和中国相互认识、了解的基础和共识的过程。中国与朝鲜半岛长久的交往就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与此同时这一双向的交流,既促使了新罗的新的发展,也不断丰富了唐文化的内涵。
鉴真(688~763),日文又称鉴真(がんじん),中国唐朝僧人,江苏扬州江阳县人,律宗南山宗传人,日本佛教律宗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日本人民称鉴真为“天平之甍”,意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时代文化的屋脊(意为高峰)。
鉴真
鉴真六次东渡
第一次,遭诬告与海盗勾结,船只被官府查没。
第二次,突遇风暴,触礁搁浅,被渔民所救。
第三次,因官府出面阻止,未能成行。
第四次,因弟子好心阻拦,未果。
第五次,遭遇台风;因暑热患眼疾,双目失明。
第六次,66岁的鉴真第六次东渡成功。
鉴真东渡体现出怎样的精神品质?
彼国太远,性命难存,沧海淼漫,百无一至。
——鉴真弟子祥彦
为是法事也,何惜生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
——鉴真
不畏艰险
坚忍不拔
开拓进取
……
日本文化的恩人
日本医术之祖
日本律宗大祖
鉴真东渡的贡献
影响:传授佛经,传播中国医学、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主持修建了唐招提寺。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763年为中日友好和文化交流辛勤劳碌了二十年的鉴真在日本圆寂,鉴真受到日本人民的深深崇敬和怀念,其由弟子们发愿塑造的鉴真干漆坐像,直到现在仍然安放在日本唐招提寺开山堂并被定为日本的“国宝”。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鉴真以其恢宏的气度与开阔的国际视野,打破国家与民族的藩篱,追求天下大同的理想。“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正是这种开阔的胸怀与事业,让唐文化在日本花繁叶茂----一灯燃百千灯,暝者皆明,明明不绝,生生不息!
图片反映的是什么内容?
TU PIAN FAN YING DE SHI SHEN ME NEI RONG
玄奘
唐代高僧,法相宗创始人,佛经翻译家、旅行家。幼年家贫,父母早丧,13岁出家,20岁在成都受具足戒。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627年他从长安出发,西行求佛法,《西游记》以此为蓝本创造唐增形象。因为他精通佛学中的《经》《律》《论》三藏,故尊称他为 “三藏法师”。
玄奘西行
随着佛教在中土传播,由于对原始佛典的理解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学说。为了进一步了解佛学原著,玄奘决定亲自去西行取经,到佛教的发源地天竺去探求佛理。
出发时间:公元629年
单程距离:约12000公里
途经国家: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总计用时:4年
游学:13年间遍访名寺,研习佛法,成为10大法师之一
◎玄奘西行与回国路线图
“在这漫漫的取经长途中,玄奘不再是身披大唐皇帝御赐袈裟、奉旨游学的高僧,而是发愿西行的“偷渡者”。真实的取经之路虽无妖魔阻拦但也无高徒护送,一人一马念着佛号和经文,独自踏向未知的迷途,“经途险阻,……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四夜五日,无滴沾喉;口腹干燋,几将殒绝,不能复进…”。游记中的唐僧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到达雷音寺后便功德圆满,但对于现实的玄奘来
说,求道才刚刚开始。”13年间遍访名寺,研习佛法,
才终得大成。
玄奘为什么选择这条“取经”之路
玄奘西行求法,这个法在我们中国人眼里,更多的是“真”---追求真理,严谨求实。文化的发展里程正如这西行之路,充满了迷茫、困苦、孤独、诱惑....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有神农氏识药性“尝百草”,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近有玄奘“宁可西进而死,绝不东归而生”。正是这份求真的精神,中国的文化才能不断丰富其内涵,扩展其外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据他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玄奘回国后专心致志地翻译佛经。历时近四年终于将号称镇国之典的600卷的《大般若经》翻译完成。在他回国的19年间,共译经75部,1335卷,为中国佛教
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同时
他也将中国的书籍译成梵
文,推动了中印两国文
化交流。
玄奘西行的贡献
唐朝称阿拉伯为大食。651年,大食遣使和唐通好,先后有40多次。
大食的商人来到中国,贩卖珠宝、香料和药材。
中国的造纸术、纺织、金银等制作技术,传入西亚、欧洲、非洲。
知识拓展
繁荣之因
材料一:唐朝均田制······为中国乡村的稳定和富裕提供了基础······儒家教育系统及相关的文官体制大大巩固了中国政府······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二:隋、唐、宋的域外交通很发达,尤以唐中叶为盛。无论从交通路线的远近,或是从交通密度的疏密来说,唐均为隋、宋所不及。
——白寿彝《中国交通史》
材料三:唐王朝为了接待外国客人,中央政府还专门设置了鸿胪寺。
——启良 《中国文明史》
提示:从政治经济、文化、对外政策、交通方面出发去思考
①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根本原因)
②唐朝道路畅通,四通八达
③唐朝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盛唐之盛,盛在精神,大唐之大,大在心态。
是诸人不去,我即去耳的无我状态
是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大同理想
是道不远人,人无异国的包容胸怀
不求得大法,誓不东归的求索精神
(唐代)其独特的文化氛围,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传统,而且在政治上扩大了唐代对外的影响,也使得唐代文明在世界各地遍地开花,形成了空前的开放态势,取得了辉煌成就。
——王建平《唐代长安的对外开放及其意义》
何为盛
昔日的大唐向世界敞开自己,包容万象,勇于求索,谱写文明盛世,今朝之中国将如何?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互联互通、互学互鉴、共建共享、与时俱进、发展创新,彰显大国担当,谱写盛世华章!
不求得大法
,誓不东归
九天阊阖开宫殿,
万国衣冠拜冕旒。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
日本遣唐使
唐与新罗
→
→
→
鉴真东渡
玄奘西行
唐与其他
国家的交往
道不远人,
人无异国
山川异域,
风月同天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课堂小结
1.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如果你想了7世纪印度的历史,下列最值得查阅的是( )
A.《史记》 B.《大唐西域记》 C.《马可·波罗行记》 D.《资治通鉴》
2.鉴真和玄奘的故事充分体现了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 )
A.高度繁荣 共享太平 B.对外开放 双向交流
C.世界领先 求同存异 D.源远流长 泽被东西
3.七年级(1)班本月负责学校文化长廊的黑板报设计,他们选定的主题是“唐代的中外交往”,并
拟定了如下四个标题,请你帮他们指出哪一项是不恰当的( )
A.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成亲 B.鉴真东渡宣扬中国文化
C.玄奘西游天竺取经 D.日本派遣唐使来华
4.唐朝时期中国在世界上影响很大。现在很多国家把中国人称为“唐人”。主要因为( )
A.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 B.唐朝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声望
C.唐朝时中国才开始对外交往 D. 中国人具有很高的制糖技术
课堂练习
谢谢!
本课件有借鉴其他老师的作品,在此一并感谢!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题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课时 本学期第 4课时
教学 目标 以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教学 重点 鉴真和玄奘的历史贡献。
教学 难点 理解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
教学 准备 史料搜集、历史故事准备
“启思扬辩 活力飞扬”活力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 环节 师生活动(分层设计:基本环节) 二次备课
激趣 导入 观看视频《唐朝的外国人》,思考历史人物对中外文化交流的作用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学习 活动 过程 设计 (体现课改环节要求: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展示交流、质疑点拨等) 唐与日本。 由李白的评价“身着日本裘,昂藏出风尘。”认识阿倍仲麻吕,通过其一生来了解“遣唐使”。通过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1.2.何为遣唐使?2..有何特点?3.为何来唐?4.有何影响。(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图片文字史料结合教材,二人小组互助完成) 小结:以阿倍仲麻吕为代表的遣唐使,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结合本民族特色,又创造性的形成了日本独有的文化,如和服、相扑、茶道、插花.....在国际文化舞台上大放异彩,现在看来,可以说唐文化在日本又开出新的枝叶,文化交流的魅力就在于传播造就新生,而文化也只有这样才能生生不息。 合作探究: 遣唐使来唐特点,通过史料,引导学生学会分析 ①持续时间长;②次数多;③规模大;④人员素质高. 知识拓展: 1.日本“大化改新” 介绍日本全面学习唐朝(制度、货币、建筑、文化习俗等) 2.日本具有民族特色文化(和服、相扑、茶道、插花等)
教学 环节 师生活动(分层设计:基本环节) 二次备课
学习 活动 过程 设计 (体现课改环节要求: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展示交流、质疑点拨等) 唐与新罗 老师介绍崔致远,引导学生了解堂与新罗的交往,发现新的特点“唐与新罗间不仅往来频繁,还是双向交流。”认识交流的内涵,并结合新冠疫情期间中韩的友好往来“道不远人,人无异国”文化交流的本质内涵。(本节略讲) 鉴真东渡 学生在了解鉴真六次东渡的故事后讨论鉴真的精神 品质。“为是法事也,何惜生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 2.思考:鉴真坐像为什么被日本视为国宝,探究鉴真在中日文化交流中的贡献。(“日本文化的恩人”“日本医术之祖”“日本律宗大祖”) 3.通过鉴真一生的贡献,认识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四人小组探究) 四、玄奘西游 1.由《西游记》认识真实的玄奘法师,并自主完成:玄奘法师为什么要西行求法呢? 2.介绍玄奘曲折的西行之路,思考玄奘有怎样的精神品质,并进一步探究我们应该怎样面对“求知之路”,引导学生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古有神农氏识药性“尝百草”,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近有玄奘“宁可西进而死,绝不东归而生”。正是这份求真的精神,中国的文化才能不断丰富其内涵,扩展其外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3.玄奘的贡献,玄奘回国后专心致志地翻译佛经。历时近四年终于将号称镇国之典的600卷的《大般若经》翻译完成。在他回国的19年间,共译经75部,1335卷,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同时他也将中国的书籍译成梵文,推动了中印两国文化交流。据他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认识: 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鉴真以其恢宏的气度与开阔的国际视野,打破国家与民族的藩篱,追求天下大同的理想。“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正是这种开阔的胸怀与精神,让唐文化在日本花繁叶茂----一灯燃百千灯,暝者皆明,明明不绝,生生不息! 学以致用: 结合学生学习过程中面对的困惑、诱惑等我们应该怀揣一颗怎样的求知之心。
教学 环节 师生活动(分层设计:拓展环节) 二次备课
拓展 延伸 繁荣之因 ①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根本原因) ②唐朝道路畅通,四通八达 ③唐朝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当然还有无数的杰出人物的努力........ 小结:现在我们经常说盛唐、大唐,从中外文化交流角度来看 是诸人不去,我即去耳的无我状态 是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大同理想 是道不远人,人无异国的包容胸怀 不求得大法,誓不东归的求索精神 师:昔日的大唐向世界敞开自己,包容万象,勇于求索,谱写文明盛世,今朝之中国将如何? 生:互联互通、互学互鉴、共建共享、与时俱进、发展创新,彰显大国担当,谱写盛世华章! 师: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补充: 唐与大食的交往 引用: (唐)其独特的文化氛围,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传统,而且在政治上扩大了唐代对外的影响,也使得唐代文明在世界各地遍地开花,形成了空前的开放态势,取得了辉煌成就。 小结: 盛唐之盛,盛在精神,大唐之大,大在心态。
作业 分层 设计 A:完成课堂选择题训练,并完成训练册的合作探究。 B:完成课堂选择题,熟读知识清单本课知识点。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在学生思考与探究过程中预留给学生的时间过少,急于拉进度加之拓展过深,学生的自主性未能很好的训练。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