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九年级
第三单元复习
-理解课文-
学习目标
把握课文内容和主题思想。
《岳阳楼记》
课
文
理
解
课
文
理
解
文章主旨
作者通过描写岳阳楼周围景物(全景、晴明美好之景、晦暗恶劣之景),把“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以物喜,以己悲)与自己及古仁人的胸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
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境界,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高尚品质,不仅在今天仍有教育意义,而且永世长存,光照后人。
课
文
理
解
内容概述
记叙滕子京的政绩和作记的缘由,描写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以及迁客骚人们浏览明暗之景和他们的喜悲之情,最后作文探求了古仁人之心,表达了不以物喜、不心己悲的宽阔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课
文
理
解
思想感情
通过把“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以物喜,以己悲)与自己及古仁人的胸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进行对比分析,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同时对滕子京有劝勉规箴之意。
课
文
理
解
思想感情
通过把“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以物喜,以己悲)与自己及古仁人的胸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进行对比分析,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同时对滕子京有劝勉规箴之意。
课
文
理
解
语言特点
本文虽名为“记”,却不拘泥于以记叙为主,抒情、议论为辅的体式,而是吸收了骈文赋体对偶的句式特点,强化了议论、抒彩。文体突破,成就了这篇千古名文,开启了宋代写景散文偏于议论的风气,对王安石、苏轼等人的游记影响很大。到了明清时期,《岳阳楼记》已成为很多古文选本的必选篇目,成为公认的经典。
课
文
理
解
语言特点
音韵之美。
本文的语言充分体现了汉语的音乐美。诵读时,要注意其句式特点:记叙多用散句,写景多用偶句。散句长短错落,质朴平实;偶句两两相对,珠联璧合。文中多用四字句,具有音韵协调、语气呼应、语意互补、整齐流畅的特点。这些短句,多为平仄交替,多以平声收束,读之悠扬婉转,余音徐徐。诵读时,还可以找出文中的韵脚字,体会其珠圆玉润的美感。如形、明、惊、顷、青等,清脆而悠长;江、汤、湘、忘、洋等,绵长而嘹亮。
课
文
理
解
语言特点
大量使用双声叠韵词。
如“潇湘”“隐矅”“满目”“游泳”(以上双声),“远山”“长江”“万千”“静影”“锦鳞”(以上叠韵),收到了金声玉振、回环往复的共鸣效果,形成了极强的视听冲击;大量同义词的使用,如衔一吞、际一涯、通一极、隐一潜、啸一啼、心一神等,使表意更加精细准确,错落有致而富于变化;大量反义词的使用,如废一兴、朝一夕、宠一辱、喜一悲、进一退、忧一乐等,在对比和衬托中,增加了语言的表现力。
课
文
理
解
写法特点
本文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自然结合起来,既有对事情本末的年代,又有对湖光水色的描写;既有精警深刻的议论,又有悲伤惆怅的抒情。记楼,记事,更寄托自己的心志。
写作记缘由是为写景铺垫,写景为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铺垫,写览物之情又为和古仁人对比铺垫。层层铺垫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醉翁亭记》
课
文
理
解
课
文
理
解
文章主旨
本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情感。
课
文
理
解
内容 + 思想情感
内容方面
体现太守与民同乐的四个重点画面: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思想感情方面
太守醉翁之意:一是借山水排遣抑郁之情,二是体现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醉与乐的关系:醉是表象,乐是实质,二者统一。写醉是为了写乐,突出太守与民同乐。
课
文
理
解
语言特点
问题答疑:骈散结合是本文的一个特色,请举一例加一赏析。
例如文章第二段。“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是骈句,“山间之四时也”“山间之朝暮也”是散句。骈散结合,既对仗工整,又错落有致。
课
文
理
解
语言特点
问题答疑:除了对偶、铺排,本文在语言上还具有很多特点,试概括。
一是文字简练,可谓惜墨如金。历来被人们称道的首句“环滁皆山也”,五个字写尽滁州环山的特点,举重若轻,令人叹服。
二是平易流畅,这主要表现在不用难字,不用典故,不堆砌词藻,语言生活化、口语化等方面。
三是委婉有致,摇曳生姿,主要表现在句式错综,表意深婉,抒情绵长等方面。与韩愈散文追求奇险怪僻的风格相比,欧阳修走的是明白如话的一路,读之更亲切喜人。
课
文
理
解
写作手法
侧面描写:
写山水写滁人,都是为了烘托太守的与民同乐。
《湖心亭看雪》
课
文
理
解
课
文
理
解
文章主旨
本课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清高自赏的闲情雅趣,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课
文
理
解
内容 + 思想情感
内容方面
景:冰天雪地,万籁无声,天地苍茫,浑然一体。人很渺小。
行:独行,饮酒。
人:两个痴人。——遗世独立,清高自赏。
情:闲情雅趣\故国之思\人生渺茫的感慨。
思想感情方面
遗世独立、清高自赏的闲情雅趣,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课
文
理
解
语言和写作方法
张岱是晚明小品文大家,文字简洁而又售永,叙事直白而有情韵,读之亲切喜人。
本文出语自然,明白如话,不夸张,不藻饰,又不乏雅趣,其炼字炼句之功,白描手法确实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如“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了大雪过后万籁无声的空寂,着一“绝”字,境界全出。
本文多运用白描手法,用简笔勾勒出景物、人物,朴素淡雅,却又耐人寻味。如写“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写“湖上影子”的“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都是以白描来写意传神的。作者曾盛赞宋代米芾的“云山戏墨”,可见如此写景,也是他在艺术上自觉或不自觉的追求。
《行路难》
课
文
理
解
课
文
理
解
诗歌主旨
借行路难来描写人生道路的坎坷,既反映了诗人仕途失意的抑郁苦闷,又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及执着追求理想的坚定信念。
课
文
理
解
素养提升:情感脉络
《行路难》(其一)具有强烈的抒彩,情感起伏变化,可谓一波三折、荡气回肠。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停杯投箸”“拔剑四顾”,表现出极大的郁闷之情;黄河不可渡,
太行不能登,隐喻仕途的艰难,表现出无限的惆怅之意;希望垂钓渭水,“乘舟梦日”,又对政治前途抱有幻想;接着诗人用四字短句反复咏叹“行路难”,又表现出徘徊和沉低的心境;最后两句,言乘风破浪、云帆渡海,又奋发振作,情绪高昂,表现出一往无前的精神。在一首短诗中,诗人的情感经历了如此复杂的变化,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苦闷、惆怅、徘徊、昂扬等情绪,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课
文
理
解
课
文
理
解
诗歌主旨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二十多年转徙巴山楚水的坎坷遭遇和无限感慨,流露出被长期贬谪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之情,表现出作者不甘沉沦、奋发昂扬的进取精神和达观态度。
课
文
理
解
素养提升:诗歌特色
刘禹锡的诗文,素以表达哲理见长,如我们熟悉的:“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浪淘沙词》(其八)“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陋室铭》)
本课学习的这首诗,最为警策人心的诗句就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它跳出个人遭遇和恩怨的樊篱,选取了“沉舟”与“千帆”,“病树”与“万木”这样两两相对的意象,表现了天地万物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活力,是诗人用乐观的精神看待社会人生的形象写照。这两句诗,也超越了时代,成为人们用以鼓舞梦想、放眼未来的激励语。
《水调歌头》
课
文
理
解
课
文
理
解
诗歌主旨
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月饮酒,下阕写对月怀人。反映了词人宦海失意的苦闷,也表现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乐观旷达的胸襟。
课
文
理
解
素养提升:月亮意象
月亮在古代诗人心中常常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一个自然物体,更是象征着多种意义,常常与情感、思绪、道德和精神生活相联系。以下是一些例子说明月亮在古代诗人心中的意义:
思乡之情:月亮常常被用来象征对家乡的思念和渴望。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深深怀念。
时间的流逝:月亮的圆缺变化常常被用来象征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例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表达了时间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
课
文
理
解
素养提升:月亮意象
爱情的象征:在古代诗歌中,月亮常常被用作爱情的象征。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对远方亲友的深深祝福和爱意。
哲理的启示:月亮的明亮和普照大地的特性,常常被用来象征真理和智慧。例如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千树银星乱眼明,万灯如豆暗香浮”,用月亮的明亮和灯光的暗淡对比,表达了对人生真理的追求。
孤独和失意的象征:月亮的孤独和冷峻,有时也被用来象征诗人的孤独和失意。如李白的《把酒问月》中,“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表达了他对人生短暂和孤独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