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学科 化学 年级 初三 学期 上学期
课题 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
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1. 以过氧化氢为例感受化学从分子、原子水平研究物质组成、构成、变化。过程中感受模 型的方法在解释宏观事实,表征对微观的认识时是非常好用的方法。 2. 感受对于物质的组成和变化的研究要基于宏观事实进行推理。 3. 通过对分子模型进行分析,知道混合物中各物质的分子构成情况以及各物质间的定量信 息。
课前学习任务
复习 1.元素、分子、原子概念,微粒的性质并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原子结构;化 学变化的宏观特征与微观本质。
课上学习任务
【任务一】 研究双氧水 【活动 1 】 研究双氧水的组成——从微观视角画双氧水的构成情况 资料 1: 1.双氧水的主要成分为过氧化氢,过氧化氢由分子构成。 2.双氧水为无色透明液体,有微弱的特殊气味,常温下可缓慢分解出氧气。 3.5%的双氧水是指当总质量为 100 g 时,其中有 5 g 的过氧化氢, 95 g 的水。
【小结】 资料 2 1.过氧化氢是淡蓝色的油状液体,很不稳定。加热到 153 ℃时会发生猛烈的爆炸性的分解, 生成水和氧气。 2.过氧化氢稳定性随着温度和浓度的降低而增强,自发分解生成氧气和水。 3.水在 2000 ℃以上才可以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4.一个过氧化氢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 化学符号 H2O2 。 【活动 2】 研究过氧化氢的化学变化——从微观视角画过氧化氢分解 过氧化氢→水+氧气
资料 3
20 ℃时过氧化氢密度为 1.13 g/mL;水的密度 0.998 g/mL。 【小结】 【任务二】 研究“空气 ” 资料 4 相同条件下,气体体积比等于气体分子个数比 【活动 3】 画出“空气 ”的主要成分 【活动 4】 画出变化后的“空气 ”成分
【小结】 课后思考题:微观视角解释反应后集气瓶中的气压减小的原因。
推荐的学习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