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天津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4 07:20: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天津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情调研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
注意: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
l 卷
一、单选题(28分)
1.下列各项中,字音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孱(càn)头 朱拓(tuò) 阴谋诡计 再接再励
B.忖(cún)度 国粹(cuì) 万事具备 冠冕堂皇
C.讥诮(qiào ) 提防(dī) 纵横捭阖 炙手可热
D.木讷(nà) 信笺(qiān) 仓皇失措 磕磕绊绊
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 )
A.茹志鹃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有短篇集《高高的白杨树》 《静静的产院》 《百合花》等,善于从大事件入手,反映时代本质。
B.郭沫若发表的第一本新诗集《女神》洋溢着强烈的浪漫气息,成为中国新诗奠基之作。
C.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其中都是四言诗, 普遍采用赋、 比、兴的表现手法。
D.莫泊桑,英国浪漫主义作家。主要作品有《羊脂球》 《一生》等。他和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一起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 题
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从身体力行的劳动中获取经验与知识,正是人类文明起源和发展的主要方式。大到创造力的发掘,小到生活常识的累积,都离不开劳动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仅劳动教育是教育学生对知识躬身修行、 用身体“丈量”世界,也要教会他们洗衣做饭、打扫卫生。加强劳动教育,不能止于课堂。劳动教育不只是 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价值观的导入和习惯的养成,这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协同。家庭 的影响尤其重要。从这个角度来讲,每个家庭都应当 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通过家长日常生活的 ,在孩子心中种下劳动光荣的种子,让他们从小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生活靠劳动创造,美好人生也靠劳动创造。( );期待学生们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用双手成就美好未来。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仅劳动教育要教会学生洗衣做饭、打扫卫生,也要教育他们对知识躬身修行、用身体“丈量”世界。
B. 不仅劳动教育要教育学生对知识躬身修行、用身体“丈量”世界,也要教会他们洗衣做饭、打扫卫生。
C. 劳动教育不仅要教育学生对知识躬身修行、用身体“丈量”世界, 也要教会他们洗衣做饭、 打扫卫生。
D. 劳动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洗衣做饭、打扫卫生,也要教育他们对知识躬身修行、用身体“丈量”世界。
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传授 潜移默化 竖立 言传身教 B. 训练 耳濡目染 竖立 薪大相传
C. 训练 潜移默化 树立 言传身教 D. 传授 耳濡目染 树立 薪火相传
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劳动将在校园、在家庭、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将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B. 让劳动在校园、在家庭、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C. 期待劳动在校园、在家庭、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D. 在校园、在家庭、在全社会让劳动蔚然成风,在学生心中让劳动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材料一:
如今, 大家一提工匠精神, 一般都先想起德国、 日本等发达国家。 殊不知, 自古以来, 工匠精神就是“中国气质”之一。工匠在古代的社会地位不算高, 但有很多匠人名垂青史。如先秦的鲁班、李冰是以心灵手巧而成就事业的标杆人物。
中国古代各类手工匠人以精湛的技艺为社会创造价值,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荣做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工匠们往往以打造精品为追求。朱熹对《论语·学而》中谈到的“如琢如磨”做了注解。他说:“治玉石者, 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 而益求其精也。”这是对工匠精神的精彩解说,阐释了“中国气质”。
精品的产出当然需要制度作保障。中国很早就形成了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如秦国很早就实行了“物勒工名”制度,要求制造者把名字刻在制作的产品上。到后来秦朝建立,国家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有这样的制度,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秦朝能够制造出精湛的铜车马、兵马俑等代表“中国气质”的艺术品了。
在中国历史上,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渐渐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体现了特有的“中国气质”,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官窑生产的好产品呈给皇家,出现次品就要砸掉。陶瓷界有实力的厂家都坚守一个传统:仿品不能当正品出售。
正是有“精益求精”的精神, 有制度做保证, 中国历朝历代才能不断产出名扬四海的精品,铸就东方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在当代中国产业界和其他行业都应当弘扬,或者说找回“精益求精”的精神。全社会也要尊重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让“中国制造”成为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 创造出新时代的“中国气质”。
(摘编自张柏春《工匠精神自古就是“中国气质”》)
材料二:
为什么有人否认“工匠精神”一直深藏在民族文化中
“工匠精神”曾在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中扎根生长。千百年来, “大国工匠”们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令西方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 由他们凝聚起来的“工匠精神”,也不断酝酿、发酵,直至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精神支柱之一。
无论在庙堂上还是江湖间,每一个时代,那些巧思运筹的工匠们亦成为那个时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由他们生发出来的“工匠精神”亦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韩非子《五蠹》中提到的率先民“构木为巢”的有巢氏和“钻燧取火”的燧人氏,均是因为拥有了独门技艺而得以“王天下”。唐代后期的敦煌文献《二十五等人图并序》这样描述传统工匠: “工人者, 艺士也……虽无仕人之业, 常有济世之能, 此工人之妙矣。 ”这是对能工善工者的歌颂, 对“工匠精神”的至高认同。 而在民间, 工匠文化同样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与尊重。正是出于这种朴素的认知, 民众愿意学手艺,愿意将手艺练得越来越精湛,潜移默化中也孕育了中国工匠独特的敬业精神。
随着“工匠精神”的蔚然成风, “工匠精神”的内涵和要义,也在历代人的推敲中逐渐显现出来。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是《诗经》里描述工匠制作骨器、 象牙、 玉石的, 宋代理学家朱熹对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述, “治之已精, 而益求其精也”。 精益求精, 这在现代语境中,被认为是对“工匠精神”核心和精髓的表述, 首次出现在历史文丛中。再后来,清代赵翼在《瓯北诗话七言律》中做了进一步的阐述: “大概日趋于新,精益求精, 密益加密, 本风会使然。 ”待到民国时期, 孙中山将其扩展到近代工业,概括提炼出“精益求精”精神,这成为当代技术道德的重要规范。
精益求精、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手下世界的“工匠精神”,被不断内化、延伸至更广的领域。 古人们还将“工匠精神”延伸至文化创作领域, 于是, 就有了“匠心独运”的说法。文化创作中无论是“打磨” “勾画”, 还是“描摹” “推敲”,都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文化创造中的对位呈现。
“苟日新, 日日新, 又日新。”在新时代语境下,从古老而朴素的文化源头重新出发, “工匠精神”正成为新的时代热词, 而热度的背后是一场新的出发, “工匠精神”正返本开新,开创着全新的天地。
(摘编自公晓慧《“工匠精神”是深藏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精神密码》)
材料三:
要想重建中国的“工匠精神”,需要我们深入探讨中国“工匠精神”所需要的制度一保障、信仰支撑以及文化支撑。
“工匠精神”需要用制度做保障, 而传统上这个制度便是行会。首先,行业组织具有团结行业同仁、增强行业同仁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为维护行业同仁的共同利益,行会都会通过共同信仰,将行业同仁组织起来,增强抗风险能力。其次,行会还具有制定行规、整合行帮内部秩序的作用。每个行业内部都会有自己的“行规”。第三,行业
组织还具有对外调节各行业及同行业内不同行帮间社会矛盾的功能。为维护各行业利益,行业间还有许多共同的“游戏规则”, 如行业间“不得跨业” “不得跳业”, 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恶性竞争, 即所谓“生行莫入, 熟行莫出”。在同行业不同行帮间,也讲究各有各的地盘, 不得相互侵吞, 以免造成行帮间的无序竞争。
作为传统, “工匠精神”需要用信仰做支撑。一个行业要想维系其自身的稳定,通常当人管不了人的时候,便会创造一个神,让神来管理,对某种神韵的信仰在行会秩序维系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作为传统, “工匠精神”同样需要用文化做支撑。俗话说: “家有万贯, 不如一技在身。 ”在匠人眼中, 技艺就是财富。为避免“教会徒弟, 饿死师傅”, 师傅在选徒时都非常留心徒弟的人品。 而一旦收徒, 师傅又会努力营造出一种家族氛围, 与徒弟建立起一种形同父子般的具有宗法制特征的人际关系文化。
(摘编自苑利《为什么需要“工匠精神”》)
6.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朝开始实行的“物勒工名”制度和建立的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都有助于秦朝制造出精湛的艺术品。
B. 材料一认为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这里的“文化”有别于材料三“ ‘工匠精神’ 同样需要用文化做支撑”中的“文化”。
C. 中国能够创造出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主要得益于传统的工匠精神,当代中国的发展需要找回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D.“生行莫入,熟行莫出”是调节同行业内不同行帮之间的社会矛盾的“游戏规则”,即不能随意跳槽改行。
7.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具有工匠精神的国度,而德国、 日本等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则难以和中国相提并论。
B. 工匠精神能推动社会发展,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让“中国制造”成了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
C. 曾在古代中国人生活中扎根生长的“工匠精神”,至近现代已被淡化,时至今日又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D.“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内涵,而“匠心独运”则是“工匠精神”延伸至文化创作领域的证明。
8. 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相关观点的一项是( )
A. 在工业化早期阶段,德国生产的产品根本谈不上精致,德国天鲜英孳展出产品,被要求标注“德国制造”,这相当于劣等产品的标签。
B. 李春是隋代著名的桥梁工匠,举世闻名的赵州桥就是他主持设计建造的。赵州桥存世1400多年,堪称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之一。
C. 制作杆秤的工匠们相信,秤星分别代表北斗七星、福禄寿等, 如果所造的秤亏顾客一两, 制秤人就折寿一年。
D. 素始皇统一六国后, 要求全国运用统一标准的度量衡, 为监管产品质量、推行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4 题
韩愈, 字退之, 昌黎人。 父仲卿, 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及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 辟为巡官。府除, 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 无所畏避, 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 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 不听, 怒, 贬为连州阳山令, 量移江陵府掾曹。
愈自以才高, 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 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 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①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 愈为序饯锷, 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 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
淮、蔡平, 十二月随度还朝, 以功授刑部侍郎, 仍诏愈撰《平淮西碑》, 其辞多叙裴度事。 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 李愬功第一, 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 因诉碑辞不实, 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愈性弘通, 与人交, 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 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 愈不避寒暑, 称荐于公卿间, 而籍终成科第, 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 馆之者十六七, 虽晨炊不给, 怡然不介意。 大抵以兴起名教, 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注】①裴均: 宦官的养子, 名声不好, 人所不齿。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寻登进士第 寻:不久 B.摭其旧事 摭:拾取
C.馆之颇厚 馆:管理 D.每退公之隙 隙:空暇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拙于世务/师不必贤于弟子 B.俄有不悦愈者/百事曰弟子云者
C.以功授刑部侍郎/作《师说》以贻之 D.如平昔焉/圣心备焉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
A.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及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子时/
B.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及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C.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及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D.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及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指离京外任, “辟”指官署征聘,“调” “转”指调动官职, “拜”指授予官职。
B.字,又称“表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存在一定的联系。
C.元和,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每位皇帝一生只有一个年号。
D.谈宴,指边宴饮边叙谈;与曹操《短歌行》“契阔谈讌,心念旧恩”句中的意思相同。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生性直率,敢于直言。他曾上过几千言的奏章把宫市的弊端毫无保留地讲了出来,皇上不听取,他就大为生气,因而被贬到边远的阳山做县令。
B.韩愈很有才能,史才突出。他仕途不顺、多被贬黜,就写《进学解》自明心志,受到执政者怜惜;又因史学才能被委任为比部郎中、史馆修撰。
C.韩愈很重感情, 记人恩情。他曾受到裴均照顾,裴均虽为大不齿,但他在赠序中仍尊称其字; 做裴度的行军司马,撰写《平淮西碑》时多记裴度的事迹。
D.韩愈宽宏通达,待人如一。与他人交往,不论人家地位如何变化,他待人总不改变态度; 他跟孟郊、张籍交往的事情,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Ⅱ卷
14.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8分)
①执政览其文而怜之, 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
②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6题(6分)
太原早秋
李白
岁落众芳歇, 时当大火流。霜威出塞早, 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 心飞故国楼。思归若汾水, 无日不悠悠。
注:①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秋天。这年夏季作者应友人元演之邀,同来太原,意欲攀贵以求闻达,然而辗转三晋,时历数月,终未能得到实现抱负之机会,便写下了这首诗。②大火,星名, 《诗经·七月》 “七月流火”即指此星。这颗星每年夏历五月的黄昏出现于正南方,位置最高,六七月开始向下行,故称“流火”。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
A. 首联用秋天的典型景象来照应题目中的“早秋”, “众芳歇”表明花草凋零, “大火流”表明天气依然炎热。
B. 颔联中的“早” “秋”两字点题, “霜威” “云色”则间接描写了太原早秋的自然景象。
C. 颈联的“绕”和“飞”字,采用了比拟手法把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D. 这首诗前两联写太原的早秋生机勃勃之景,后两联则着重于抒发思乡情感。
16. 同样是写秋天,本诗在意象和情感表达方面与《沁园春·长沙》有什么不同
五、默写(4分)
17.①《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直抒胸臆,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精神的句子是 ,
②《沁园春·长沙》上片中以设问方式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对国家命运担忧的句子是 , ,
③《劝学》中从反面论证学习必须专心的句子是 , ,用心躁也。
④《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 , 。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8分)
常守山
云阳山云雾深处的常家村, 最让人高看一眼的是常守山。
常守山65 岁了。个子高大,脸盘也宽大,配着大眼、长耳、 高鼻、 阔嘴,还有嘴边永远浮着的笑意, 村民们都说他是生就的佛相。
他是种田的好把式, 几亩水田、 山田侍弄得条理分明, 不需要妻子帮忙。他也是盘山(种树、栽竹)的行家里手,屋后的一大片自留山,是他储钱、、取钱的银行。
种田、盘山之外, 他精力还有富余。 家里设有工匠房, 摆放着打铁的红炉、站台,做木工活用的砍凳、工具柜。农具中的锄、铲、 刀, 都是老式样, 但尺寸要大一些, 因为他身高力大, 用起来才过瘾。家具也是按老规矩打造, 时新的款式他嗤之以鼻, 而且是就地取材, 什么胶合板、纤维板、木屑板绝对敬而远之。
农具、家具, 常守山做了为的是自用,并不以此作为谋生的项目。但有一种东西,他不常用, 别人也不常用, 他却隔三岔五地制作, 那就是打更报时、驱赶野兽的木梆。
木梆在城市、 乡村早成了文物。 自从有了钟、表,还要它来报时吗 在山区用得着它的时候,是守秋。各家都有苞谷地,到了夜晚,敲梆吓走那些前来偷、咬苞谷棒子的猴子、野猪。现在条件好了,敲梆太费事,提一个便宜的收录机去, 里面录着敲锣打鼓放鞭炮的响亮声响,充了电的干电池可以用好几个小时。守秋的人坐在一堆篝火后,隔一阵按一下开关播出声音, 莫说是猴子、 野猪, 连豹子都逃得远远的。
妻子问: “老常, 没用的木梆, 你还做 ” “你不懂什么叫无用之用! "常守山哈哈一笑。
原先守秋用木梆时,村民来索取,常守山是免费相送。现在呢,没人要了,他是做着玩。坯料长一尺、宽五寸、厚四寸,中段镂空,空间的上部比下部要厚一些,因为上部要经受敲打。更重要的是上部和下部的断面上,要锉出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齿状,称之为回音齿。然后在木梆的一端,安上手柄。敲梆的棒提,用的是老南竹的粗壮竹根,用火炙直,用砂纸磨光磨亮。竹根棒槌敲在木梆上,"梆——梆——梆——",声音高亢、宏重,传得很远很远,像京剧舞台上的花脸演员叫板,有经久不息的膛音。
做一个木梆, 又费时又费工。村民们背地里议论: 常守山是不是脑子出了问题
常家堂屋的墙上, 隔些日子, 旧木梆换下来,再把新木梆换上去。有时候, 常守山兴致来了,取下木梆,站到门外的土坪里, 或轻或重地敲打几声,像一个顽皮的细伢崽。
常守山对妻子说: “只有一种东西我打造不出来,那就是手机!但我会玩手机,这就是古人所说的: 君子使物, 不为物使。”一个农民说出这样的话, 不但妻子听不懂,村民也会听不懂,不简单啊。常守山虽只念过初中,但他喜欢读书自学,传统国学的普及本他买了不少,在夜晚灯下,津津有味地手不释卷。
村里第一个玩手机抖音的,是常守山。
初冬,常守山去竹山挖冬笋。他把手机固定在一根三四尺长的细竹竿上,由妻子举着,或近或远地对着他。最有趣的是他头扎白毛巾, 背着一个很大的竹背篓,背篓里放着一把短柄二齿锄,左手拿着木梆,右手拿着竹根棒提。他像电影《平原游击战》中那个敲梆人一样,先敲几声梆, 然后喊道: “平安无事啊——“妻子笑得差点岔了气。常守山又说道: “冬笋是美味,人人都想吃。最好的冬笋, 是藏在土下不冒尖, 可怎么才知道它藏在哪里呢 我来告诉你。”
背景中远山苍翠,近景是一片青绿的竹林。常守山先介绍怎么找到竹笋:一是先看竹叶,哪棵竹子的竹叶青葱茂密, 它肯定孕育着冬笋。二看竹枝,竹枝的走向便是竹鞭的走向, 找到竹鞭就找到了冬笋。三看竹干的颜色, 青壳光滑的,说明竹龄短, 冬笋就在竹根附近; 光泽发暗还有白色斑点的, 则是老竹, 竹鞭长, 冬笋离竹根就远一些。解说中, 出现一个一个的画面。接着, 是常守山用短柄二齿锄, 挖出一只一只肥硕的冬笋,丢进背萎里。结束时, 他又敲响几声梆, 说: “常家村, 家家有竹林,请来这里旅游观光, 采购冬笋,体验挖冬笋的乐趣! ”
妻子问: “你怎么不说请来我们常家 ”
“到哪家不是一样 常家村是一家人。 ”
这个在网上一发出, 马上爆红。村民们很感动, 赶快转发到各自的微信朋友圈。
沿着云缠雾绕的山区公路, 私家小车、 电商的货车, 一拨一拨地来到常家村,看风景,吃农家饭菜,采买土特产。许多人家还有客房,可以安闲地住宿。常守山家有四间客房,总是住得满满的。他领着客人去游山,手里提着木梆。 山谷里、岔道边、密林中, 不时地敲两下,提醒客人不要走散了。到了快吃饭时, 他的妻子在家门前敲三声梆,他也回应三声梆,表示马上会转回来, 比打手机还便捷。半夜三更,客人已沉入梦乡, 常守山会披衣起床,说是去院墙外巡查,轻轻打几声梆。
妻子说: ”还用得着你去敲梆报时吗 ” “不是报时,是报平安。家在梆声里,这个念想就很温馨。 ” “老常,你是个人物! ”村民们说。
18.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生活背景,并以“最让人高看一眼”点明了常守山在常家人眼中的印象。
B. 小说在描述常守山拍抖音、挖竹笋一事时,以其妻子的封闭保守做陪衬,衬托了常守山开拓创新的一面。
C. 木梆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几经沉浮,原来可作山区守秋之用,后来只当玩具用,而现在作报时、报平安之用。
D.“无用之用” “君子使物,而不为物所使”等语言描写,与“他喜欢读书自学,夜晚灯下,手不释卷”的描述形成了对比。
19. 文中画线处详细地描写了常守山做木梆一事,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20. 常守山的身上寄寓了深厚的传统美德,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6分)
费孝通认为, “从基层上看去, 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想真正理解中国, 理解中国人,先要理解 ① 。中国是农业大国,靠土地吃饭,在土地上耕作繁衍,所以基层的乡下人的生存、生活都是与土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② , 心里怀着乡土的思念尚且不足, 包里还要带一抔灶上的泥土, 关键时刻以救治“水土不服”。 中国乡村里的人口世代定居是常态,成规模的迁徙反倒是特例,即便是水旱灾害或是兵匪离乱,真正大规模的迁徙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也是屈指可数的。 ③ ,使得人与人在空间的排列上,形成单位与单位之间的隔膜与孤立。对乡土社会而言,这里的单位就是村落。乡土社会各村落保持着自己相对孤立的圈子,在这里生活的人们也生于斯、长于斯, 以终老乡里为归依。人们成长的过程中周围都是熟悉的人们,那么这种社会环境下出现的社会原则与行为习惯就会同我们今天熟悉的由陌生人组成的现代城市社会很不同。
21.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个字。
22.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中国基层社会“乡土性”的鲜明特征。
八、写作(40分)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是毛泽东的追求; 深入农村,研究乡土,是费孝通的追求;挽起裤腿,走下稻田,是袁隆平的追求; 同学少年, 青春正少的你,也有很多追求吧
请以“这才是我的追求”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 自选角度,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