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一中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卷
高一语文
2023.11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做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一、积累应用(2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熊咆龙吟殷岩泉,___________。(李白《___________》)
(2)吾师道也,___________。(韩愈《师说》)
(3)《劝学》中说明君子与一般人本质上没有区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选择。(5分)
(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2分)
同学们来到七宝老街,看到蒲汇塘桥上有一幅对联,气势非凡,颇有意味,可惜的是,下联有一个字脱落了。下面所给的字放进去最合适的是( )
上联:东南三泖绿水源流远
下联:西北九峰青山气势□
A.壮 B.幽 C.大 D.深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一个人在创作和欣赏时所表现的趣味,大半由资禀性情、身世经历和传统习惯三个因素决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层功夫就是通常所谓的学问修养,而纯正的趣味必定是学问修养的结果。
①它们的影响有好有坏
②我们应该根据固有的资禀性情而加以磨砺陶冶
③接收多方的传统习惯而融会贯通
④这三者都是很自然地套在一个人的身上的
⑤不易也不必完全摆脱
⑥扩充身世经历而加以细心体验
A.②③⑥④①⑤ B.②⑥③④⑤① C.④①⑤②⑥③ D.④⑤①②③⑥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10分)
(1)烟涛微茫信难求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凄凄不似向前声。(白居易《琵琶行》)
(3)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4)非蛇饍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5)作《师说》以贻之。(韩愈《师说》)
(6)五合五奋首却敌。(《说苑·复恩》(楚庄王绝缨))
(7)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史记·苏秦列传》(苏秦合纵抗秦))
(8)少时常与鲍叔牙游。(《史记·管晏列传》(管鲍之交))
(9)沮之而不可则致也,庸迟乎!(《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离鲁))
(10)有鸟止于南方之阜。(《吕氏春秋·重言》(一鸣惊人))
二、阅读(6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4-7题。(11分)
材料一:
①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
②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孝经·三才章》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
③“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辩。”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
④“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基于孔子的“仁学”,把“孝”看成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它体现了孔子“爱人”(“泛爱众”)的精义;另一方面,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因此,“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爱”不断释放的过程,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摘编自汤一介《“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
材料二:
①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我所谓的“差序格局”。区别于西洋的团体格局,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儿清清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中心。以“己”为中心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水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运。
②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释名》于“伦”字下说“伦也,水文相次有伦理也”。
③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祭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不失其伦”是在别父子、远近、亲疏。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在我们现在读来,鬼神、君臣、父子、夫妇等具体的社会关系,怎能和贵贱、亲疏、远近、上下等抽象的相对地位相提并论?其实在我们传统的社会结构里最基本的概念,这个人和人来往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就是一个差序,也就是伦
④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加以克服于礼,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本立而道生。”“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中庸》里把五伦作为天下之达道。因为在这种社会结构里,从己到天下是一圈一圈推出去的,所以孟子说他“善推而已矣”。
⑤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的。以生育社群来担负其他很多功能,使这社群中各分子的关系内容也发生了变化。乡土社会中,家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他的主轴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而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求效率就得讲纪律;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这些都是事业社群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4. 对材料一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中国古代的“礼”,既有伦理性的一面,也有制度性的一面,是二者的结合。
B. 儒家从“天道”与“人道”的关系看待“孝”,这体现了哲理与伦理的统一。
C. 以“亲亲”作为“孝”的选点,能使“学”在历史实践中一直是自觉自愿的。
D. 在儒家思想中,“孝”以“仁”为根据,并在家庭和社会的实践中彰显意义。
5. 材料二中“人伦”的含义是__________。(2分)
6. 根据两则材料,可以推断出的一项是( )(3分)
A. 中国自古以来注重家庭伦理,将家庭伦理规范置于比社会伦理更重要的位置。
B. 家庭兼有生产和生活功能,因此“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庭伦理规范。
C. “孝”的本质属性是“仁爱”,仅从外在形式判断是否“孝”,是值得怀疑的。
D. 由于家庭结构和家庭伦理的变化,中国传统的“孝”在现代社会已无提倡必要。
7. 费孝通先生说“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请运用材料二的相关观点,分析“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原因。(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8-11题。(14分)
一个村庄的半径 丘脊梁
①一个村庄的半径有多长?对蒋山人来说,从降生的那一刻起,他们的人生就围绕着这个原点慢慢展开。
②蒋山在湘东北,是从洞庭湖平原进入山区的咽喉。往里走,是一个接一个的山间盆地,是连绵不绝的群山和葬葬苍苍的林地,进去后,似乎到了遥远的天边和世界的尽头。往外走,则是渐渐开阔起来的平原和越来越喧嚣的城镇,当然还有机会与梦想。
③在我的记忆中,它似乎像一个巨大的背景,衬托出我童年的虚空和渺小。我与小伙伴们翻山越岭去找野果、扯笋子,忙碌了大半天,始终没有走出牛角冲的地盘;我陪八土多岁的曾祖母,去她的娘家山枣坡,她颠着一双小脚,颤颤巍巍地走了一上午,差点都没赶上中饭;我替班主任黄老师到杨泗庙代销店买肥皂,跑步去跑步回,累成了一条狗,还是没能在课间十五分钟内完成任务。整个蒋山如同一个广表的王国,童年的我在这片疆域里纵情奔跑,但始终没有越过它的边界。
④后来我像许多人一样,从这里走到了城市。三十年了,每每想起蒋山,我依然觉得它的地域广阔而且复杂,道路弯曲并且漫长。即使是驾车回乡,眨眼就穿越整个村庄,我也并不认为它过于窄小,而是认为速度缩短了长度,科技改变了世界。
⑤直到这次回家,我才惊讶地发现,蒋山的半径居然是那么的短小!那天晚饭后散步,沿着门前的水泥路,下行至杨泗庙,又上行到关塘坳,再回到家门口,我觉得已经走了很远,但拿起手机一看,天啊,怎么只有三千多步?按一步六十五厘米算,整个蒋山的长度,充其量不过一千二百米。而我们村庄的半径,只有区区六百米!这太让我感到意外了!我没有想到,在我的心中纵横了几十年的那个广袤世界,居然只是一个弹丸之地。
⑥明明是一段很短的路程,为何会一直觉得它很长?想来想去也没理出一个头绪,只好肤浅地认为,孩童的眼界太小了,总是把事物无限放大,并深藏到记忆中,以致若干年后回想起来,仍是最初的印象。
⑦我想起了我的曾祖母。我不确定她年轻时有没有走出过村庄,但她的晚年,没有离开过这里半步。她去得最远的地方,是她的娘家山枣坡,离我家充其量不超过一千米;她去得最多的地方,是菜园里和对门岭,为的是去摘瓜菜、晒瓜菜,两地距离家中都不过百来米。她活了将近九十岁,战胜了贫穷、疾病甚至是时间,受到所有人的敬重。但现在看来,她的人生是多么的单薄和苍白。她漫长的一生,其实只有可怜的六百米。
⑧好在还是有不少蒋山人拓展了生活的半径。他们从这里出发,追赶着自己的理想,不屈不挠地向前进。他们有的打着赤脚,有的穿着草鞋;有的身着长衫,有的头戴礼帽;有的外出经商,有的出门求学……在村庄里,大家熟知很多外村人深感陌生的东西。比如洞庭湖的各种船舶,蒋山人总是讲得头头是道,原因是蒋山人在那修了多年码头;比如北京四合院的构造与价位,蒋山人往往说得八九不离十,原因是多个蒋山装修队在这专事仿古装饰;比如莫斯科的气候和伏特加的特性,蒋山人谁都能道说一二,原因是有个蒋山名人曾在那里生活了七八年。
⑨我又想起了曾祖母。她在村庄里有着至高无上的威信,很多人来找她拿主意、断是非。我起先以为是因为她年纪大,别人尊重她,后来才发现是她比村里的任何人都更明事理。原来每一个蒋山人出远门回来,必定会第一时间来看望她,详细向她报告所见所闻。她也总是充满兴趣地问这问那,不露痕迹地引导对方讲出她想知道的事情,并默默地进行横向对比。这些人似乎就是她的眼睛和腿脚,他们到达的地方,她也一个不落地到达了。我的曾祖母,是村庄里走得最慢最慢的人,但她这一生,却又走得很远很远。
⑩远行的蒋山人,将村庄的半径拉长,也让自己的人生变得精彩和丰富。无数的事实让蒋山人越来越相信行走,他们觉得一个人是否成功,与他离开故乡的半径大有关系。但不管走多远,生活在哪个城市,这些人做起菜来肯定是蒋山味道,说起梦话肯定是蒋山方言,想起事情肯定是蒋山逻辑。而且走得越远,内心与蒋山也就贴得越近。
我在蒋山生活了十多年,离开已有三十多年,但闭上眼睛,这里的山水田园,却依然清晰如昨。在我的心底,长年隐藏着一条秘密通道,每当在城里感到疲惫和厌弃时,我就通过这秘道随时潜回故乡。走过千山万水,这个半径六百米的地方,依然是我的整个世界。
一个村庄的半径有多长?我想只有等到终老的那天,生命才会帮我交出准确的答卷。
8. 第③段画线句语言极富表现力,给读者印象深刻,请对此加以赏析。(3分)
9. 第⑦⑨段作者两次想到自己的曾祖母,分析其在文章构思中的作用。(4分)
10. 联系全文分析第⑩段中“村庄的半径”的具体内涵。(3分)
11. 作者笔下的蒋山,与《乡土中国》中的传统乡村熟人社会相比,在“居住方式”“工作生产”“人际交往”“文化观念”等方面都已发生变化,请任选其中两个方面,结合文章有关内容分析其变化。(4分)
(三)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12-13题。(7分)
赤壁①
【清】赵翼
依然形胜扼荆襄,赤壁山前故垒长。
乌鹊南飞无魏地,大江东去有周郎。
千秋人物三分国,一片山河百战场。
今日经过已陈迹,月明渔父唱沧浪②。
【注】①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赵翼因其不满官场黑暗,辞官归里,途径赤壁写下此诗。②沧浪:语出《孟子》“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后遂以“沧浪”指此歌。
12.下列诗词选集中,能收录本作品的一项是( )。(2分)
A.《古诗源》 B.《历代怀古诗余》 C.《明清律诗选》 D.《千首清人绝句》
13.本诗多处化用前人诗句表情达意,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5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14-19题。(17分)
李崇矩传
①李崇矩字守则,潞州上党人。幼孤贫,有至行,乡里推服。汉祖起晋阳,次上党,史弘肇时为先锋都校,闻崇矩名,召署亲吏。
②宋初,李筠叛,太祖命崇矩率龙捷、骁武左右射禁军数千人屯河阳,以所部攻大会寨,拔之,斩首五百级。及平泽、潞,遣崇矩先入城,收图籍,视府库。
③乾德二年,代赵普拜枢密使。五年,加检校太傅。时剑南初平,禁军校吕翰聚众构乱,军多亡命在其党中,言者请诛其妻子。太祖疑之,以语崇矩。崇矩曰: “叛亡之徒固当孥戮①,然案籍合诛者万余人。”太祖曰:“朕恐有被其驱率②,非本心者。”乃令尽释之。翰众闻之,亦稍稍自归。未几,翰败灭。
④开宝初,从征太原。会班师,命崇矩为后殿。次常山,被病,帝遣太医诊视,命乘凉车还京师。崇矩叩头言:“凉车乃至尊所御,是速臣死尔。”固辞得免。
⑤太平兴国二年夏,河防多决,诏崇矩乘传自陕至沧、棣,按行河堤。是秋,出为六州都巡检使。未几,移琼、崖、儋、万四州都巡检使,麾下军士成惮于行,崇矩尽出器皿金帛,凡直数百万,悉分给之,众乃感悦。时黎贼③扰动,崇矩悉抵其洞穴抚慰,以己财遗其酋长,众皆怀附。代还拜右千牛卫上将军端拱元年卒年六十五。
⑥崇矩性纯厚寡言,尤重然诺。尝事史弘肇,及贵,见其子孙,必厚礼之,振其乏绝。
(节选自《宋史》卷二五七)
【注】①孥戮:诛及子孙。②驱率:驱使威逼。③黎贼:此指两广和海南一带的黎族人。
14.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次上党( ) (2)拔之,斩首五百级( )
15.为下列句中加点字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被病,帝遣太医诊视( )
A.表示被动 B.遭遇,遭受 C.通“披”,披着,穿着 D.遮盖,覆盖
(2)振其乏绝( )
A.振作,振兴 B.奋起,兴起 C.搬动,挥动 D.同“赈”,救济
16.第⑤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代∕还拜右千牛卫上将军∕端拱元年卒∕年六十五。
B.代还拜∕右千牛卫上将军∕端拱元年卒∕年六十五。
C.代还∕拜右千牛卫上将军∕端拱元年卒∕年六十五。
D.代还∕拜右千牛卫上将军∕端拱元年∕卒年六十五。
17. 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及平泽、潞,遣崇矩先入城,收图籍,视府库。
18.联系上下文,推断第③段画线部分李崇矩说这句话的意图。(2分)
19.第⑤段“以己财遗酋长”反映了李崇矩处事上________的特点,第⑥段“厚礼故人子孙”反映了李崇矩为人上________的特点。(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0-23题。(11分)
材论 [北宋]王安石
①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何也?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又或以吾之爵禄贵富足以诱天下之士,荣辱忧戚在我,吾可以坐骄天下之士,而其将无不趋我者;又或不求所以养育取用之道,而諰諰然①以为天下实无材。此三蔽者,用心非不善而犹可以论其失者,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其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特未知其故也。
②世之蔽者方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蔑②矣。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然后知骐骥与驽骀③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耳。
③呜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坐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或曰:“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而子独言其求而用之者,何也?”曰:天下法度未立之先,必先索天下之材而用之;如能用天下之材,则能复先王之法度;能复先王之法度,则天下之小事无不如先王时矣,况教育成就人材之大者乎?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
④噫!今天下盖尝患无材。吾闻之,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划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此数辈者,方此数君未出之时,盖未尝有也。天下之广,人物之众,而曰果无材可用者,吾不信也。
【注释】①諰諰然:担心害怕貌。②蔑:不明。③驽骀:劣马。
20.可填入第一段方框处的一项是( )(1分)
A.则 B.而 C.盖 D.然
21.对第④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世上本无人才,只要出现特定的历史契机,人才就会出现。
B.世上本无人才,只有出现特定的历史契机,人才才会出现。
C.人才本来就有,只要提供发挥才能的条件,就会发现人才。
D.人才本来就有,只有提供发挥才能的条件,才会发现人才。
22.分析第②段画线处比喻论证的作用。(3分)
23.本文驳斥了当时对于人才问题的偏见,议论具有针对性,请结合文本内容加以分析。(4分)
三、作文(70分)
24.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做事开始提倡“别那么累”。有人赞赏这种变化,也有人为之担忧。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松江一中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答案
高一语文
2023.11
一、积累应用(10分)
1. 默写。(5分)
(1)栗深林兮惊层巅 梦游天姥吟留别(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按要求选择。(5分)
(1)(2分)B (2)(3分)C
3.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1)信,实在、确实(2)向前,先前。(3)绝,横渡。(4)用,因为(5)贻,赠送 (6)却,击退(7)(处境困难)(8)游,交往。(9)庸,难道(10)阜,山冈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4-7题。(11分)
4. C (2分)
5.(2分) 人和人之间秩序/差等/次序/等级关系。
6. C (3分)
7.(4分)(1)家庭结构的构成角度: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是“差序格局”,社会范围是从“己”推出去的,而要维持这种关系(长幼尊卑)的和谐稳定,家庭中每个人心须具备与之相匹配的道德要素——孝。(2)家庭功能发挥角度:中国的家是个事业单位,以生育社群来担负其他很多功能。要让这种绵续性的事业社群有效率平地推进,必须用“孝”作为家庭伦理规范来维护。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4分)
8.(3分)①运用排比,列举三个生活场景,反复强调童年印象中的蒋山地域广袤。
②用语略带夸张,“翻山越岭”“忙碌了大半天”“颤颤巍巍地走了一上午”“跑步去跑步回,累成了一条狗”,而实则地方并不大。③善用动词,表现活动丰富,而实则活动的空间并不大。使得童年的印象与实际情形之间反差强烈。④画线句生动形象、风趣幽默,读来让人印象深刻。(一个角度2分,两个角度3分)
9.(4分)①第⑦段承接上文作者成年后认识到家乡生活空间的狭窄,以曾祖母一生没有离开蒋山,生活半径只有可怜的六百米,来感叹传统社会中的人们生活的单调和苍白。
②第⑨段写曾祖母通过外出的蒋山人了解外面的世界,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从曾祖母的角度侧面表现蒋山人没有被空间限制,他们走出山沟沟,拓展了生活的半径。③两次想到曾祖母,形成对比,蒋山虽小,但蒋山人却勇于突破,敢闯敢干,思想开化。既表达了对蒋山人的赞美之情,也为后文思考蒋山与蒋山人的关系作铺垫。
10.(3分)①村庄的半径首先是一个空间概念,指作者童年生存的地理空间;这个空间很小。(1分)②村庄的半径还是一份童年的记忆、精神的影响与情感的牵挂,无论人们走到哪里,直到生命的尽头,这些都是成年人心灵的养分;这个精神文化的半径,随着生命的延长而不断扩大。 (2分)
11.(4分)①“居住方式”:传统乡村熟人社会的村民附着于土地,安土重迁;蒋山的村民们虽然也是熟人聚居的形态,但也开始逐渐分散居住于更远的地方,湖南、北京,甚至是定居国外。②“工作生产”:传统乡村熟人社会的村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蒋山的村民们,如曾祖母,也是如此,但有更多的人为了经商、读书、谋生走到外面的世界,从事多种行业。③“人际交往”:传统乡村熟人社会的村民重视礼治,尊敬长者;蒋山的村民也保留了这一传统,从外面回来的人都会主动看望村里最年长的曾祖母,但交流的主要内容是祖母向外出的人学习,更新传统观念。④“文化观念”:传统乡村熟人社会的村民尊重传统,思想保守;而蒋山的村民更相信行走,“他们觉得一个人是否成功,与他离开故乡的半径大有关系”,他们勇于闯荡,敢于迎接变革。(一个角度2分。)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3题。(7分)
12.C (2分)
13.(5分)①①首联“故垒”一句用了苏轼“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念奴娇》)的名句,写诗人今日经过赤壁古战场,所见的物是人非之景,引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感。②颔联则巧妙地运用了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和苏轼《念奴娇》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句子。“乌鹊南飞”和“大江东去”是万古如斯的自然景象,隐寓曹操在此兵败而周瑜得胜成为英雄的历史画卷,作者在此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赞赏和感怀。③尾联中,“唱沧浪”云云自然是用了《孟子》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意思,与萧散自在的渔父相比,那些在政治上曾一度风云显赫的人们也显得可怜可叹了,表达了诗人弃官归乡、淡于名利的心境。(一个角度两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4—19题。(17分)
14. (2分) (1)驻扎 (2)攻克/攻取/占领/战胜
15.(2分)(1) B (2) D
16.(2分)C。代还∕拜右千牛卫上将军∕端拱元年卒∕年六十五
17.(5分)等到平定泽州、潞州之后,(宋太祖)派遣李崇矩首先入城,接收地图和户籍,察看收藏文书财物和兵器的府库。
(“及”“平”“省略的主语补足”“收”“图籍”“视”各1分,“府库”可不译。)
18.(2分)提醒太祖不要滥杀无辜,而应怀柔感化叛乱者;因为叛乱的徒众的妻子儿女数量太多,杀了他们会加剧叛乱徒众的反抗心理。
19.(4分)
分值 空格一 答案示例 空格二答案示例 解释
4分(各2分) 善于招抚(怀柔附远) 纯厚感恩 概括全面
2分(各1分) 有谋略 扶危济困 概括基本准确
0分 顾全大局 有心计 朴实寡言 概括错误,偏离材料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0—23题。(11分)
20.C (1分) 21.D (3分)
22.(3分)作者用骐骥与驽骀在进食嘶鸣时无有不同,而在负重行路时高下立见的比喻,(1’)论证了人的才能必须经由用事才能为人所知的道理。(1’)这一比喻不仅能够引发读者的直观想象,并且以喻驳喻,起到了针锋相对的效果。 (1’)
23.(4分)本文提出选拔人才应“尽其道以求而试之”的观点,是专门针对“用心非不善”的“无才观”而言的。引入“世之蔽者”认为“人之异能犹锥之在囊”的看法,为的是从根本上纠正这种对于人才可从表面外在进行辨别的错误看法。然后再次引入“不言教育独言求用”的质疑,借以申明“求而试之”是“法度未立”背景下的选择。先后两个虚拟论敌的引入,既破除了异见观点的认知误区又为自己立论的潜在缺陷增加了必要的前提限定,使文章的观点更站得住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