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名著阅读专题《西游记》精读和跳读课件(5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名著阅读专题《西游记》精读和跳读课件(5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7.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4 09:11: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名著阅读专题★★

《西游记》

——精读和跳读
题目解说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达到了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巅峰,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各式各样的版本层出不穷,明代刊本有六种,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种,共计十三种。并被翻译成英、法、德、意、西西班牙等多国语言文字,深受读者喜爱,影响力极大。
题目解说
第二种:在《西游记》(第100回)中,作者吴承恩写得清楚:《西游记》至此终。因此,《西游记》是吴承恩自己取的书名。顾名思义是西天取经的游记。
第一种:在《西游记》(第1回)中,诗曰:“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因此,《西游记》还有另外一个名字《西游释厄传》。“释”是佛家的代称,指的是唐僧,“厄”是灾难的意思。那么“释厄”就是指唐僧的灾难。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吴承恩的生活年代在明朝中后期,前后历经五朝,从明孝宗朱祐樘一直到明神宗朱翊钧,这个时期的社会状况与明朝初期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各种矛盾不断激化,政治上、民族上、统治阶级内部等,这些矛盾不断激化并且日渐尖锐,自然就给普通民众带来了生活上的影响。
本书为证:
民灾翻出衣冠中,不为猿鹤为沙虫。
坐观宋室用五鬼,不见虞廷诛四凶。
吴承恩 《二郎搜山图歌》
创作背景
文化大背景:明代,小说的创作进入繁荣时期。
前秦:古代神话小说
汉魏六朝:志人志怪小说
宋元:话本小说
明代:章回小说
包括:
历史演义小说
英雄传奇小说
神魔小说
公案小说

创作背景
家乡文化背景:河下古镇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西北隅,古邗沟入淮处的古末口,曾名北辰镇,是淮安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保护区之一。这里曾诞生军事家韩信,文学家枚乘、枚皋父子,诗人赵嘏,巾帼英雄梁红玉,大文学家吴承恩等历史名人。明清两代这里曾出过55名进士、123名举人、12名翰林,有“进士之乡”之称,文化底蕴十分深厚。
宗教文化背景:儒、佛、道三教融合。
本书为证:
大圣道:“他虽年劫修长,也不应久占在此。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西游记》第七回

创作背景
家乡环境背景:家乡的泗州、盱眙、第一山、八仙台、玻璃泉等及其周边的花果山、水帘洞等,为写作提供了环境方面的素材。
本书为证:
功曹笑道:“大圣宽怀,小神想起一处精兵,请来断然可降。适才大圣至武当,是南赡部洲之地。这枝兵也在南赡部洲盱眙山嬪城,即今泗洲是也。那里有个大圣国师王菩萨,神通广大。他手下有一个徒弟,唤名小张太子,还有四大神将,昔年曾降伏水母娘娘。你今若去请他,他来施恩相助,准可捉怪救师也。”
《西游记》第六十五回

创作背景
家乡传说:无支祁,或支无祁。中国神话中的水怪。他的形状像猿猴,塌鼻子,凸额头,白头青身,火眼金睛。他的头颈长达百尺,力气超过九头大象,常在淮水兴风作浪,危害百姓。大禹治淮水时,无支祁作怪,风雷齐作,木石俱鸣。禹很恼怒,召集群神,天神庚辰(一说应龙)擒获了无支祁。无支祁虽被抓,但还是击搏跳腾,谁也管束不住。于是禹用大铁索锁住了他的颈脖,拿金铃穿在他的鼻子上,把他镇压在淮阴龟山脚下,从此淮水才平静地流入东海。
创作背景
民间传说:
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大约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年仅25岁的青年和尚玄奘离开京城长安,只身到天竺(印度)游学。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他这次西天取经,前后十九年,行程几万里,是一次传奇式的万里长征,轰动一时。后来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但这部书主要讲述了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没有什么故事情节,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彦琮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便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创作背景
个人生活经历:
1.幼年时期:聪明过人,好读神话传奇故事,熟悉古代神话、民间传说。父亲常给他讲述神话故事并带他游览周边名胜,使其接触到了在民间流传的唐三藏西天取经的故事,具备了整理再创作的有利条件。
2.成年时期:三十岁参加乡试,名落孙山。三十一岁时父亲去世,承担养家重任,品尝生活疾苦。三十三岁再次参加乡试,再次失败。
3.晚年时期:五十五岁担任新野知县,完成《西游记》前十几回。六十五岁担任长兴县丞,后遭陷害,弃官返乡。完成《西游记》全书。
吴承恩品尝了社会、人生的酸甜苦辣,不断思考社会、人生的问题,用文字同不合理的社会现实抗争,《西游记》由此诞生了。
全书内容及主旨概括
全书主要写了唐僧受大唐皇帝李世民的委派去西天求取真经,在取经路上先后收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人为徒,唐僧师徒四人一路降妖除魔,历经九九八十难,行程十万八千里余里,最终到达西天大雷音寺取得真经,四人终成正果的故事,歌颂了唐僧等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精神,表现了广大人民渴望惩恶扬善的迫切心情。
全书结构分析
《西游记》全书共一百回,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回到第七回。交代了孙悟空出世,拜师学艺,以及大闹天宫。
第二部分:第八回到第十二回。交代了取经的缘由(如来说法,唐三藏出世,魏征斩龙、唐太宗入冥,观音点化),同时记述了四名成员的出身经历。是两个主要部分的衔接和过渡。
第三部分:第十三回到至一百回。写孙悟空皈依佛门,和猪八戒、沙僧一起保护唐僧往西天取经,一路上跟妖魔和险恶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师徒四人皆成正果。其中“八十一难”由四十一个小故事构成,各个小故事既相对独立又前后呼应,是全书故事的主体。
成书过程
故事起源和《西游记》成书演变过程:
故事起源:玄奘西天取经是在公元627年(贞观元年),回到长安的时间是公元645年(贞观十九年)。
成书演变过程:
年代 书名 作者 成书阶段
唐代 《大唐西域记》 玄奘口述 辩机辑录 概述取经真实故事
唐代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慧立原本 彦悰笺 插入相关神话故事
宋代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作者不详 相关神话成分进一步增加
元代 《唐三藏西天取经》 吴昌龄 本书内容大体定型
明代 《西游记》 吴承恩 本书定型
取经往返路线图
取经简易路线图
途径国家简介
唐僧取经经过9国3郡州府。即宝象国、乌鸡国、车迟国、西梁女国、祭赛国、朱紫国、狮驼国、比丘国、灭法国这九个国家。外加凤仙郡、玉华州、金平府三个地方,即“九国三地”,最终到达目的地天竺国。
1.宝象国:查看《大唐西域记》,宝象国是书中的屈支,屈支又作龟兹、鸠兹。相当于今新疆库车县周近地区。
2.乌鸡国:乌鸡国是史料记载的焉耆国,现今的新疆天山南路东北部之喀喇沙尔。西汉初属匈奴,西汉神爵二年,属西汉西域都护府。东汉初年,附莎车国。东汉永平十八年,附匈奴。东汉永元六年,班超击破,又附汉。北魏太平真君九年,焉耆被北魏打败,北魏在此设镇管辖。不久,焉耆先后被柔然、高车控制,又被厌哒破灭。后来,焉耆龙姓王族重新执政,焉耆国重新振兴。大周武后长寿元年,武则天把焉耆确立为安西都护府下面的四镇之一。安史之乱后,吐蕃攻占焉耆。不久,焉耆又归属漠北回鹘汗国。元朝之前或之后,统治焉耆的畏兀儿王国灭亡,焉耆不再以国家的形式存在。
途径国家简介
3.车迟国:其大概的位置在我国新疆境内。《大唐西域记》里称“车师”,是古代中亚东部西域城郭诸国之一。国都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东南通往敦煌,向南通往楼兰、鄯善,向西通往焉耆,西北通往乌孙,东北通往匈奴,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站。
4.西梁女国:中国历史上有西凉女国,西凉十六国之一。李暠(汉)所建。西凉女国盛时在今甘肃西部酒泉、敦煌一带,西抵新疆葱岭。历三主,共二十二年。西凉女国与《西游记》里的女儿国不相符。东女国是公元六、七世纪出现的部落群体及地方政权,川西及整个藏族历史上重要的文明古国。主要活动范围在四川阿坝州、甘孜州丹巴县和西藏自治区昌都市等地区。东女国王城遗址位于今阿坝州金川县。《西游记》里的女儿国的原型是东女国。
5.祭赛国:史上并无这个国家,作者艺术创作的产物。
6.朱紫国:这个国家,史上也没有记载,很难确定是否存在。根据书中的描述,大概位置在现在塔吉克斯坦境内,是作者艺术创作的产物。
途径国家简介
7.狮驼国:根据书中的描述,大概的位置可能在现在的阿富汗境内,或巴控克什米尔地区。是一个妖精把持的国家,是作者艺术创作的产物。
8.比丘国:又叫泥婆罗,即现在的尼泊尔。尼泊尔是南亚山区内陆国家,佛教的发源地。
9.灭法国:这个国家也是作者艺术创作的产物。按照《西游记》的描述,唐僧师徒在灭法国之后到了天竺国的凤仙郡。这样来看的话,灭法国在天竺国外,在尼泊尔与印度之间,很可能是尼泊尔与印度交界处的一个地方。
10.天竺国:我国对古代印度的称谓。汉朝的时候称为身毒,也称云摩伽佗或云婆罗门。天竺国的具体位置在葱岭之南,距离月氐东南数千里远。
凤仙郡:天竺国外围的郡,作者艺术创作的产物。
玉华州、金平府:天竺国境内,也就是现在的印度境内的两个地方,具体位置应该在印度比哈尔邦。
精彩章节赏析
精彩章节赏析
精彩章节赏析析
精彩章节赏析
人物形象分析
唐僧
(1)人物综述:唐僧公元600年出生。其前世为如来佛祖二弟子金蝉子。转世后,俗姓陈,因父母双亡,被长安金山寺的长老法明和尚所养,并取名江流儿。13岁时剃度出家,18岁时皈依佛门。因贯通《经藏》、《律藏》和《论藏》,赐法名“三藏”。西行取经时,唐太宗李世民封其“唐”姓,称“唐三藏”。因获誉“唐朝第一高僧”的美称,被民间俗称“唐僧”。后来被如来佛祖暗中选中去西天取经之人,并赐宝物三件,即袈裟、九环锡杖、紧箍咒。他西行取经遇到九九八十一难,始终痴心不改,在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的辅佐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从西天雷音寺取回657部真经,为弘扬佛家教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取经后被封为“旃檀功德佛”。
人物形象分析
唐僧
(2)性格综述
吴承恩笔下的唐僧并非圣僧,而是一个带着“缺点”的常人。他胆小懦弱,取经路上一遇险山恶水,他就面容失色,一遇妖魔鬼怪,他更连叫饶命。他甚至有些不明事理,爱听馋言;他经常人妖颠倒,相信妖怪的骗术。尽管唐僧有时令人厌烦,但他坚定执着的取经信念,且不羡慕富贵荣华和贪恋美色的个性让人钦佩。
(3)性格概括:
优点:性情和善、笃信佛法、严守戒律、坚韧不拔、勇往直前
缺点:胆小怯懦、优柔寡断、面慈心软、是非不分、忠奸不辨、愚贤固执
(4)精彩情节:三打白骨精、四圣试禅心、真假唐僧、女儿国遇难
人物形象分析
孙悟空
(1)人物综述:孙悟空,祖籍东胜神州,由开天辟地以来的一块仙石孕育而生。他占花果山为王,有“美猴王”的美称。后拜菩提祖师为师学艺,得名孙悟空,学会大品天仙诀、地煞数七十二变、筋斗云等高超的法术。孙悟空先大闹龙宫取得如意金箍棒,又大闹地府勾去生死簿,后被天界招安,封为“弼马温”。得知职位低卑后生气返回花果山,并战胜托塔天王和三太子的讨伐,迫使玉皇大帝封其为“齐天大圣”,被再次召回天庭,奉旨管理蟠桃园。因醉酒搅乱王母的蟠桃盛会,偷吃太上老君的金丹,阴差阳错地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炉中炼就火眼金睛,金刚不坏之身。之后大闹天宫,打败天宫十万天兵天将,后来在与如来的打赌斗法中失利,被压在如来用五指化作的五行山 (唐时更名两界山)下五百余年悔过自新。后经观音点化,被唐僧救出,成为唐僧的大徒弟,法号行者。他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一路降妖除魔,不畏艰难困苦,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被封为“斗战胜佛”。
人物形象分析
孙悟空
(2)性格综述:
①孙悟空是一个蔑视封建等级观念的人物形象。天上的皇权统治是人间封建统治的投影。天上的最高领导是玉皇大帝,可是孙悟空大闹天宫,根本没把玉帝放在眼中。天宫中星象群神的等级森严,但他一概都不承认,而且不论高低,俱以兄弟相待,俱是朋友,把天宫中的尊卑秩序给搅得一塌糊涂。在当时玉皇大帝是最高权力的代表,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且是天意所定,不可违背,而悟空根本不把这些放在眼中,表现了他极强的叛逆性和反抗精神。否定等级观念,要求打破固有的尊卑之分,蔑视天命和皇权的。
人物形象分析
孙悟空
(2)性格综述:
②孙悟空是一个善恶观念十分鲜明的人物形象。在这方面,孙悟空又和唐僧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唐僧虽然是取经队伍中的精神领袖,却常常是一个人妖不分、善恶不明的糊涂虫,而孙悟空不仅有火眼金睛,能辨别真假,认识妖魔,更为重要的是,他敌我观念十分明确,爱憎感情十分鲜明,对残害人民的妖怪,他毫不手软,除恶务尽。而对被残害的人民扶危济困,救人救彻。悟空一路上消灭的妖魔,大多是既危害唐僧又危害人民的妖怪。孙悟空同他们斗争,就带有一种为民除害的性质。这也是博得广大读者喜爱的重要原因。正因为如此,几百年来孙悟空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一个可爱的神话英雄形象。
人物形象分析
孙悟空
(2)性格综述:
③孙悟空是一个来历不凡聪明机智神通广大的人物形象。他从师菩提祖师学道,学得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七十二般变化之数。后来又在东海龙宫获得一万三千五百斤的如意金箍棒。他不理睬天宫神圣不可侵犯的说教,抡起金箍棒打上凌霄宝殿,把天宫闹得不亦乐乎。他不管生死定数“六道轮回”的说教,打入冥司,强行勾掉生死薄上的名字。他也不理“天子独尊,下不犯上”的教义,全不把那些高高在上的神仙放在眼中,就连玉皇大帝面前也自称“老孙”。孙悟空不仅敢打敢骂,而且在斗争中毫无恐惧之感退缩之态。被天兵重重包围中他从容对阵,斗智斗勇,坚持到底。大闹天宫时,十万天兵天将被他打得落花流水。在整个天宫中东打西打无一神可挡。
人物形象分析
孙悟空
(2)性格综述:
④孙悟空是一个积极乐观、勇敢无畏、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的人物形象。在取经的路上,千难万险,遇见再多的妖魔鬼怪,孙悟空从不畏惧退缩,总是积极乐观、勇往直前。这在和唐僧、八戒的比较中显得更加突出。有好几次唐僧、八戒、沙僧都被活捉,但他坚持战斗,怀着必胜的信念,充满着乐观主义的精神,最终反败为胜。
(3)性格概括:
优点:桀骜不驯、忠心耿耿、敢作敢当、坚韧不拔、英勇无畏、敢于反抗压迫、勇敢机智、爱憎分明、嫉恶如仇、正直无私、行侠仗义、无所畏惧
缺点:性情急躁、好勇斗胜,、喜欢搞点恶作剧。
(4)精彩情节有:大闹天宫(最能体现他的反抗精神)、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智取红孩儿、三借芭蕉扇等。
人物形象分析
猪八戒
(1)人物综述:原来是天蓬元帅,主管天河,因调戏嫦娥被逐出天界,到人间投胎,错投猪胎。他会变三十六变身术,能腾云驾雾,使用的兵器是九齿钉钯。曾占云栈洞为妖,自称“猪刚鬣”。唐僧西去取经路过云栈洞,猪八戒被孙悟空降服。因受菩萨戒行,唐僧称其“八戒”。观音菩萨赐法号悟能。八戒从此成为孙悟空的好帮手,一同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他对师兄的话言听计从,对师父忠心耿耿,为唐僧西天取经立下汗马功劳,是个被人们喜爱的喜剧人物。取经后被封为“净坛使者”。
人物形象分析
猪八戒
(2)性格综述:
八戒性格温和,憨厚单纯,力气大,但好吃懒做,爱占小便宜,贪图女色,经常被妖怪的美色所迷惑,难分敌我。但在取经中,他对师父忠心耿耿,对师兄言听计从,为西天取经立下功劳。取经后被封为“净坛使者”。其实,八戒护僧取经是出于无奈的,所以在西行途中遇有劫难,总是第一个打退堂鼓。这种眷念家园、渴望定居生活的心情,也正是长期依附于土地的典型的农民意识和心理,具有那个时代的思想特色。
人物形象分析
猪八戒
(3)性格概括:
优点:心地善良、不忘大义、淳朴憨厚、能知错改错、敢说真话、战斗勇猛、勤芳肯干、勇敢执着、幽默乐观
缺点:好吃懒做、贪图安逸、见识短浅、爱搬弄是非、好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耍小聪明、贪恋女色
(4)精彩情节:高老庄收八戒、八戒大战流沙河
人物形象分析
沙僧
(1)人物综述:
法名悟净,原是天宫玉帝的卷帘大将,因触犯天条,被贬出天界,在人间流沙河兴风作浪。他经南海观世音菩萨点化,拜唐僧为师,赐法号悟净,一心归佛。与孙悟空、猪八戒一起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他使用的武器是降妖宝仗,身上有两件宝,一件是菩萨葫芦,一件是九个骷髅组成的项圈。沙和尚保护唐僧西天取经路上,任劳任怨,忠心不二。取经后被如来佛祖封为“南无金身罗汉”。
人物形象分析
沙僧
(2)性格综述:
沙僧外貌看上去凶神恶煞,但是他还是比较憨厚和忠心耿耿的。他在受点化后就一心跟着唐僧前往西天取经,一直扮演任劳任怨的角色。沙僧最直接的责任是照顾唐僧的起居生活,如“登山牵马”之类,这些琐碎平凡之事,他都处理得有条不紊。遇到妖魔鬼怪时,他一般都是看守行李、马匹,但一旦直接参加战斗,就从不象八戒那样临阵脱逃。沙僧虽然是个默默无闻的人,是个真正的老实人,但是绝对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人。他在取经的队伍中是一个和事佬,他调和着孙悟空和猪八戒,还有孙悟空和唐僧师徒之间的矛盾,如果没有沙僧的调和,西行的路途并不会如此的顺利。
人物形象分析
沙僧
(3)性格概括:
优点:武艺高强、不畏强敌、任劳任怨、埋头苦干、小心谨慎、忠诚老实、勤勤恳恳、秉性善良、崇信佛法、严守戒律、立场坚定、勇往直前、义骨侠肠、世故但不圆滑
缺点:有时循规蹈矩、明哲保身、贤愚不分、好坏不辨
(4)精彩情节:大战流沙河
人物形象分析
感悟人生
用一句话来表达我们从这些人物身上所领悟的道理!
唐僧——认准目标,坚持到底。
孙悟空——战胜自我,改变世界
猪八戒——快乐生活,幽默人生
沙和尚——谦逊为人,踏实做事
取经团队——团结协作,共同进步
人物形象分析
其他人物
如来佛祖:
性格概括:法力无边 权力无限
精彩情节:收服孙悟空、辨识六耳猕猴、收服大鹏雕、惩罚乌鸡国
观音菩萨:
性格概括:心存仁爱 大慈大悲 普救众生 手段高强
精彩情节:鹰愁涧收服小白龙、收服熊罢怪、流沙河点化沙和尚、五庄观医活人参果、火云洞智取红孩儿、捉拿灵感大王、麒麟山招回赛太岁
太上老君:
性格概括:道行深厚 与世无争 胆小怕事 吝啬小气
精彩情节:金刚琢打孙悟空、三昧真火炼悟空、收服小童、收服青牛
二郎真君:
性格概括:武艺超群 法力深厚 讲义气 重情义
精彩情节:大战孙悟空 助悟空打败九头怪
写作手法赏析
1.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和丰富奇特的夸张。
(1)均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透露出生活气息。例如:富丽堂皇、高无上的天宫,就像人间朝廷在天上的造影;那等级森严、昏庸无能的仙卿,使人想起当朝的百官;扫荡横行霸道、凶残暴虐的妖魔,隐寓着铲除社会恶势力的愿望;歌颂升天入地、无拘无束的生活,也寄托着挣脱束缚、追求自由的理想。
(2)奇幻描写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既能丰富小说的内容,又可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例如小说中用“旋风翻败叶,流水淌残花”来形容孙悟空被芭蕉扇“扇得无影无形”的情形,使人感受到孙悟空也有战胜不了对手的时候,增添了故事情趣和吸引力。
写作手法赏析
2.《西游记》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栩栩如生人物形象。
《西游记》 中的神魔形象之所以能给人以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很重要的一点是注意把人物置于日常的平民社会中,多色调地去刻画其复杂的性格。如孙悟空,长得一副毛脸雷公嘴的猴相,具有机敏、乖巧、好动等习性。他是一只神猴,却又是人们理想中的人间英雄,他有勇有谋、无私无畏、坚忍不拔、积极乐观的个性。当然又具有凡人的一些弱点,如心高气傲、争强好胜,容易冲动,爱捉弄人,如信奉”一旧为师,终身为父”, 遵守”男不与女斗”的规则等等,都深深地打上了现实社会的烙印。
写作手法赏析
3.语言充满着喜剧色彩和诙谐气氛,既增加小说的趣味性,有时又对刻画性格、褒贬人物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第四十四回写到车迟国国王迫害和尚,各府州县都张挂着御笔亲题的和尚的”影身图”,凡拿得一个和尚就有奖赏,所以都走不脱。此时忽然插进一句“且莫说是和尚,就是剪鬃、 秃子、毛稀的,都也难逃。四下里快手又多,缉事的又广,凭你怎么也是难脱。”此语看似风趣而夸张,实是对当时厂卫密布、特务横行的黑暗社会的控诉,成为讽刺世态的利器。
4.情节扣人心弦,引人人胜,可读性强。如“大闹天宫”“三借芭蕉扇”等情节,做到了波澜迭起,扣人心弦。
阅读方法指导
我们读一本书,根据兴趣或读书目的的不同,可以分别采取精读或跳读的方法。精读指向细腻的感受,透彻的理解和广泛的联想;跳读则是主动地舍弃,有意地忽略,以求更高的效率。这两种方法在同一阅读过程中是可以交替使用的。读《西游记》这样的古典小说,就适合精读与跳读并用。
阅读方法指导
精 读
1.精读角度的选择:
角度一:赏析人物的形象。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所以,要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要认真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描写,从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出各色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
角度二:品味名著精妙的语言。它包括作家的叙述语言和作品中的人物语言。作家的叙述语言,指作者在小说中叙述事件、描绘人物、发表议论、抒拨感情时使用的语言。一般指全文的语言特色,包括修辞、句式、地方色彩和语言风格四个方面,还指作品中人物的语言,即文中人物对话、独白等。人物语言应该是性格化的语言,要能充分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心理。
角度三:体会名著带给我们的启示或体验。可以从社会、人生、学习、生活等方面谈启示。
阅读方法指导
2.以《三调芭蕉扇》为例,简析精读的主要方法。
精读理由: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遇火焰山受阻。孙悟空万不得已,到翠云山向牛魔王之妻铁扇公主借芭蕉扇。作者用三个篇幅讲述这个故事,场面宏大,情节曲折,人物个性鲜明,在《西游记》诸多故事中具有代表性。
精读方法一:精读就是细读。仔细阅读感兴趣的章节,需要我们仔细捕捉字句中提供的隐含信息,读出文字背后的意思;能够前后勾连,更深入地理解人物的心境,理解人物言行背后的原因和意图;或者能结合本章节或前后章节的内容产生联想,使故事内容建立有机的统一体,便于整体把握全书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例如,在阅读《三调芭蕉扇》时,我们要想一想,孙悟空借芭蕉扇为什么遭到拒绝?这与孙悟空在观音的帮助下,降伏了牛魔王与罗刹女之子红孩儿有关。如果不仔细阅读作者的回叙,就无法理解“借扇”的艰难。
阅读方法指导
精读方法二:精读就是精思。阅读的目的之一在于思考。应在充分阅读基础上,从内容角度认真思考,解决阅读产生的疑问。例如,在阅读《三调芭蕉扇》时,想一想,一借芭蕉扇被骗后,沙僧、猪八戒、唐僧三人关于是否“西行”的对话,表现了各自怎样的心理?可以这样概括:沙僧认为“进退两难”,深为取经前途担忧;猪八戒想“拣无火处走”,其一贯的“散伙”想法再次复燃;唐僧“只欲往有经处去”,表达了坚定不移的取经决心。
阅读方法指导
精读方法三:精读就是鉴赏。精读就是品味、鉴赏。细读文章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章内容、主题,把握人物性格。我们还要通过品味、鉴赏领略作品的艺术手法,品鉴作品的语言、构思等,把握作品的精妙之处。以《三调芭蕉扇》为例,孙悟空、铁扇公主的语言各有什么特点?孙悟空的话是不是机智善变?罗刹女的话是不是泼辣犀利?作者对二人的形态、动作的描写,是不是都非常真切传神?作者用“撮盐入火,火上浇油”来形容罗刹女憎恨孙悟空的情态,用“旋风翻败叶,流水淌残花”来形容孙悟空被芭蕉扇“扇得无影无形”的情形,是不是那些都形象逼真?
阅读方法指导
3.精读的技巧:
(1)可以按照每一个人物的“居住地、使用兵器、来历、外貌特征、性格特点、出现意图、结局、出现的章回”等内容做成做“人物身份证”,这样把生动的文字描述变化成直观可感的图表,增添了阅读的乐趣,训练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研究研究人物关系。小说中人物众多,关系复杂,如果不理清楚人物关系,阅读时难免会造成混乱;或者由于理解表面化,而导致对人物的片面认知甚至曲解。因此,可以利用编制人物关系图,有利于掌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作批注。写出对书中描写人物的语句或故事情节的阅读感受、观点。
4.书中适合精读的章节:如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大战红孩儿、三调芭蕉扇等故事。
阅读方法指导
跳 读
1.跳读的方法
(1)章回题目推断法。可以借助章回题目推想故事的主要经过,然后再读故事,了解故事的起因和结果,就能对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一清二楚了。章回体小说的题目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以主谓方式概括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二是在人物和中心事件的基础上指明地点。
(2)特定内容跳读法。与阅读内容无关、难以理解的或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后面章回中出现与此相似的内容选择跳读。如书中一些描写环境气氛的诗词,描写人物装束、打斗场面、环境气氛的诗词等,可以略而不读。
(3)雷同内容跳读法。例如“借芭蕉扇”,在三个不同回目中分别有一调、二调、三调芭蕉扇,读的时候完全可以跳过每回前半部分内容。另外,一些降妖伏魔的故事,套路雷同,情节简单的,也可以跳过。
阅读专题探究
专题一 取经故事会
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路上经历了重重困难,构成了一系列惊险而曲折的故事。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要求:
1.讲故事的时候别再看书,但可以看自己准备的提纲;2.注意讲出故事曲折的情节,以及某些生动的细节,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示例:师徒四人在击败了有意挑衅的六耳猕猴后,继续向西天行进,来到了西凉女国。唐僧等人前往王宫内换取通关文牒,谁知女王见唐僧仪容俊美,情愿以身相许,还想将自己的王位让给唐僧,这下可急坏了唐僧。幸亏孙悟空机灵、乖巧,用计稳住了女王,并乘机取得了通关文牒,师徒四人终于逃离了西凉女国。六耳猕猴不甘心自己的失败,加之他想独往西天取经,修成正果,于是,他三番五次地假扮成孙悟空,以假乱真,迷惑了唐僧。六
阅读专题探究
耳猕猴有意在唐僧面前杀伤小盗,让唐僧误以为是悟空所为,把他逐出师门,自己就可以乱中取利,趁机抢走通关文牒。唐僧果然中计,在大念了一通紧箍咒后,要将悟空赶走。孙悟空遭此冤枉后,忠心不改。为保唐僧顺利取经,他不得不去南海普陀,求助于观音。但六耳猕猴自恃有一身通天的本领,再三与孙悟空掀起了一场场恶斗,两只猴子都使出了看家本领,使尽了浑身解数,一直打上了凌霄宝殿。玉皇大帝令他们二人停手,但六耳猕猴竟然不听从玉帝的命令,闹得玉帝也无可奈何。真假美猴王一直厮打到灵山,要让如来说个是非,辨个真伪。在如来面前,六耳猕猴最终原形毕露,自食恶果。唐僧师徒四人在战胜了六耳猕猴后,又踏上了去西天取经的漫漫长路。
阅读专题探究
专题二 话说唐僧师徒
唐僧师徒四人,你最喜欢的是谁?写一篇短文介绍这个人物。
要求:1.概括介绍人物的身世;2.用几句话勾勒其性格特征,并引用一些故事来印证,最好有些细节;3.写出你喜欢这个人物的理由。
示例1:我最喜欢的是孙悟空。孙悟空乃石猴出世,在菩提祖师处学得本领,会腾云驾雾、七十二变。学成后曾大闹天宫,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下。后经观音点化,随唐僧去西天取经。孙悟空的性格:机智、好动、活泼、勇敢、疾恶如仇、是非分明、正直忠心。
喜欢的理由:结合孙悟空的性格或精神品质即可。故事情节及细节略。
示例2:我特别喜欢他的善良、调皮、机灵、法力无边,喜欢他与各路天神交往时的直率、幽默,喜欢他降妖伏魔时的执着、勇敢(尤其体现在“三打白骨精”“三调芭蕉扇”等情节中),以及他对师父、师弟及猴子猴孙们的耿耿情意。
喜欢的理由:结合孙悟空的性格或精神品质即可。故事情节及细节略。
阅读专题探究
专题三 创作新故事
从小说中找几个故事,分析一下其情节结构模式,包括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妖精有何来历,唐僧师徒如何解决等。然后大胆发挥想象,自己来创作一个取经路上的新故事。
要求:虚构要合理,人物的表现必须符合其性格特征;故事要生动有趣,注意设置悬念,还要有具体的细节。
示例:话说离开乌鸡国后,唐僧师徒继续向西行进。一日,师徒四人遇上了一个非常厉害的妖精。几番打斗后,妖精几乎没怎么费力气,便将四人一起绑进了洞中,一边支起大锅,一边磨刀霍霍。唐僧始终面带微笑,从容不迫。妖精很纳闷儿,问:“马上就要被吃了,为何还如此淡定?”唐僧微笑:“为何要吃我呢?”妖精道:“吃了你的肉,可以长生不老。”唐僧不屑:“谁说的?”妖精愣了一下:“都这么说来着!若问谁第一个说的,还真搞不清楚。”唐僧笑道:“那我问你,一日吃几顿?一顿吃多少?需要连吃几天?如何加工炮制?是否需要引子?有无过敏等毒副作用?……”妖精傻眼了,唐僧再接再厉:“看来你有服用说明书?如果没有,
阅读专题探究
那还是请大夫来把把脉,开个方子更稳妥些。”唐僧挣扎着站了起来,一脸真诚地望着妖精,眼里满含关怀之意:“进补要结合个人体质,也要注意方式方法,不可随兴而为。若该生吞的,你却煮着吃了,恐怕无效;若该煮着吃的,你又生吞了,恐怕要闹肚子啊!”妖精简直要哭了。最后,妖精给唐僧松了绑,痛哭流涕道:“高僧莫怪,小的也是不明真相的围观者啊!”(应充分展开联想、想象)
中考对接演练
(2021·江苏连云港)4·23世界读书日,2021年连云港第九届花果山读书节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我市举行了《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四)》特种邮票首发式。本次发行的全套邮票共四张,呈现的是“真假美猴王”“三调芭蕉扇”“小雷音遭厄”“盘丝洞遇劫”四个经典故事中的场景。首发式后的图书捐赠仪式上,我市西游记文化名家李洪甫先生向市图书馆捐赠《西游记》校订本等多版本著作。
选出四个经典故事与人物情节对应错误的一项(2分)
A. “真假美猴王”—六耳猕猴假冒悟空,打伤唐僧,抢走了行李关文。
B. “三调芭蕉扇”—在小须弥山,文殊菩萨给了悟空一颗定风丹。
C. “小雷音遭厄”—黄眉大王假扮佛祖,侵占山头,虚设小雷音寺。
D. “盘丝洞遇劫”—为救师父,悟空变作一只饿鹰,叼走了蜘蛛精们的衣服。
【答案】B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二级
三级
四级
五级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