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习孔孟之道,做有为之人
2024年中考语文大单元复习专题课件★★
孔孟之道大单元复习课
期末考试前,校园里的“孔子”和“孟子”的塑像忙了起来……
不少中学生对着校园里的“孔子像”和“孟子像”有的鞠躬,有的跪拜,更有甚者还在塑像的脚下摆上些许水果、零食来跪拜。
跪拜“孔孟”之像为哪般?
甲:这种“跪拜心态”是对孔孟之道的尊重和传承,值得推广!
乙:这种“跪拜心态”是对传承孔孟之道的误读,不是真正的尊重和传承!
vs
对于这种现象,社交媒体上的评论分出了两大阵营:
那么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尊重和传承孔孟之道呢?
就让我们从初中三年涉及到的孔孟之文出发找寻答案。
任务一:理孔孟之文,读千年文
任务二:觅孔孟之意,识儒家义
任务三:绘孔孟之像,悟大情怀
任务四:传孔孟之道,做有为人
理孔孟之文
1.自由朗读,组内合作,概括《论语》十二章的内容要点,完成通关打卡!
我来通关
1.学习方法,个人修养
2.强调加强自我反省,提高自我修养
3.循序渐进,进德修业,个人提高
4.学习方法,强调学习的关键在思考和“知新”
5.学习方法,“学”和“思”的辩证关系
6.修身要耐得住困苦、贫穷的考验
8.富贵与仁义之间如何选择
9.无论何时何地,要虚心向别人学习,端正学习态度
10.对于时间流逝的感慨,珍惜时间
7.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
11.坚守志气,捍卫人格
12.提升个人修养的方法:广泛学习、坚定志向、恳切发问、善于思考
修身
为学
《论语》
十二章
内容提炼
学而时习之(章一)
温故而知新(章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章五)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章九)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章十二)
人不知而不愠(章一)
吾日三省吾身(章二)
志于学,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章三)
贤哉,回也!箪食瓢饮在陋巷。(章六)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章七)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章八)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章十)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章十一)
理孔孟之文
2.自由朗读,组内合作,概括《孟子》四篇的内容要点!
我来通关
景春提出“什么是大丈夫”的观点。孟子首先用一个反问句表明了自己的否定态度,接着用“妾妇之道”作比,指出了公孙衍、张仪的本质,最后从正面提出大丈夫的三个标准。
从论述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入手,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再引申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
《富贵不能淫》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举例论证“舍生取义”的观点。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论证,通过对比行道之人、乞人和见利忘义之人的行为,论证了人保有本心的重要性。
首先一连列举了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据此事实,作者归纳总结出“天将降……”这一结论,让人不能不信服。在此基础上,作者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练的好处,最终提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鱼我所欲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治国
修身
《孟子》
四篇
内容提炼
“居天下之广居……此之谓大丈夫”《富贵不能淫》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论语》十二章以语录体的形式阐明道理,文字简略,呈现的是关于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方面的经典论述。 ——倡导修身、为学之道
孔孟之文的内容小结:
《孟子》四篇是章句式的散文,出现了细致的描述和长篇的议论,每一则都围绕一个中心论点,谈及个人修养、国家治理和个人成才等。——辩论修身、治国之道
觅孔孟之意
1.“孔孟之文”中闪耀的是“孔孟之道”的光芒。那么孔孟之道在文章中具体指什么呢?
我来发声
句式:
“孔孟之道”是儒家文化中的________。 它是孔子倡导的____________________;
它是孟子推崇的____________________。
“孔孟之道”是儒家文化中的修身之道。
它是孔子倡导的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方面认真治学,从自身成长经历和自我反省等方面修身养性;
它是孟子推崇的磨难中对人心性的磨砺,是大丈夫对于做人原则的坚守和内省,是为政者提升自己得到人和的关键。
“孔孟之道”是儒家文化中的仁之道。
它是孔子倡导的为人谋忠,与朋友交信的道德追求,它的实现依托博学、笃志、切问、近思;
它是孟子推崇的大丈夫“居天下之广居”的仁心,它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治国者应施行的仁政。
“孔孟之道”是儒家文化中的义之道。
它是孔子倡导的颜回的安贫乐道,是对“不义而富且贵”批评,是当“富贵”与“义”发生冲突时义无反顾选择义的决绝;
它是孟子推崇的不食嗟来之食的高格,对见利忘义的鄙视,它是人人不丢掉的本心(羞恶之心)。
“孔孟之道”是儒家文化中的理想人格。
它是孔子倡导的君子形象,有仁德之心、宽恕之心、谦逊之心、反思之心,能够坚守气节,不改变志向;
它是孟子推崇的大丈夫的形象。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和屈服。
壹
贰
叁
修身、治国是儒家文化八目的重要组成,而修身是治理国家的前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真正做到。
《论语》以纲,《孟子》以目。
君子和大丈夫都是儒家文化推崇的理想人格,吸引了孔孟后学为之趋赴,也影响了一大批如诸葛亮、文天祥、范仲淹、周恩来等这样的儒士风范。
仁和义是孔孟之道中重要的五常组成部分,也是做人做事的道德准则,孔子发其端,孟子畅其流。
绘孔孟之像
1.根据文章内容,用文字描绘你心中孔子和孟子的形象?并结合文章具体语句说说你的依据。
孔子:温柔敦厚的长者,循循善诱的最佳教师
孟子:意气风发的智者,长于雄辩的最佳辩手
我来描绘
依据一 语气
《论语》十二章中多用商量推测的语气: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孟子》四篇多用犀利、强烈的语气: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肯定)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未学礼乎?(《富贵不能淫》)(反问)
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排比)
依据一 语气
依据二 手法
《论语》十二章手法简单:
排比、对偶句和简单的叙述,没有详尽的描写和论证,如一位老者把自己一生的智慧凝练在这寥寥数语之中,发人深思。反
《孟子》四篇手法丰富:
论证方法丰富,修辞手法丰富,不同句式兼备,论证逻辑严谨。如下表格:
篇目 观点提出方式 修辞手法 论证方法 句式特点
《富贵不能淫》 树立靶子 排比、对举、反问、反复 类比论证 反问句、排比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开门见山 排比、对举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双重否定句
《鱼我所欲也》 比喻论证提出 排比、对比、比喻 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反问句、双重否定、铺排、短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结尾点明 排比、对举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肯定句
《孟子》四章
孟子尽雄辩!!!
读《论语》如沐春风,读《孟子》如闻战鼓;
冷看《论语》看得是寥寥数语中的意蕴丰富,
热读《孟子》读得是思辨文字中的浩然正气。
《论语》质朴简练,自然无华,含义深刻,意味深长;
《孟子》气势充沛,感情强烈,逻辑严密,层层深入;
绘孔孟之像
2.解读经典时需要建构起相应的历史视域,不能单纯的就经典而阐释经典。那么我们能否结合时代背景再次细致描绘孔子和孟子的形象呢?
我来描绘
孔子生活在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时代,那时奴隶制度走向崩溃,奴隶逃亡、暴动和起义像暴风骤雨,君臣相杀、父子相杀不计其数。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论语》产生的背景
孟子出生在社会动荡不安的战国时代,当代大国兼并、战争不断,百姓生活困苦不堪。
孟子生活在一个对话的时代,一个思想言论非常庞杂的时代,因此面对不同的错误思想,进行批评和反驳,反驳各种不同思想。
孟子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孟子》产生的背景
读书
孔子像一个苦口婆心的老师诉说着对这个时代深沉的爱,一言一语总关情,深邃的眼眸,语重心长的语气,悲怆的内心在《论语》中仿佛都能读到;
孟子像一个雄辩高亢的辩手呐喊着自己心中的正义仁政,丝丝入扣,层层推进,犀利的眼眸,坚毅的内心,对人民的悲悯在《孟子》中也能够触摸到;
他们思想相通,形象不同,虽相距二百年,但他们用自己的热忱践行自己的思想,实现自己的抱负的情怀却是相同的!
传孔孟之道
重读千年美文,汲取经典的力量。同学们请结合这课的梳理和整合,谈谈你更赞成课堂之初的哪种观点吧?
甲:这种“跪拜心态”是对孔孟之道的尊重和传承,值得推广!
乙:这种“跪拜心态”是对传承孔孟之道的误读,不是真正的尊重和传承!
赞成乙观点。跪拜孔孟之像,祈求保佑得高分,其实是没有真正领会孔孟之精神,真正的孔孟之道,是秉持君子之风,大丈夫之志,真正的乐于学习,有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而不是靠迷信和不劳而获。
真正的尊重和传承是用心阅读千年经典,是用心铭记儒家大义,是用心感悟济世情怀,是不断地加强个人修养,拥有能够从泥淖中拔出来的勇气和毅力,做有为之人。
他没有什么万卷巨著,万余字的语录是他一生思想的浓缩;他没有什么惊天事迹,极平凡的言行却给后人树立了万世楷模。九州四海因他而一统,寰球世界也必将因他而和谐;华夏文明因他而灿烂,未来明天也必将因他而美好。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他,一个老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摘自《三千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铭记孔子
他是一位政治上的旅行者——游说列国;他是一位生活上的乐观者——鱼和熊掌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他是一位精神上的佼佼者——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他是一位辛勤的耕耘者,用睿智和口才耕种出他心里的仁义之花。
——《孟子颁奖词》
铭记孟子
铭记孔子,铭记孟子,铭记孔孟之道中熠熠闪光的思想,走好未来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