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课件+素养检测+视频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课件+素养检测+视频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14 09:26:50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课堂导入
核心素养时代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新课标
新课标新教学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评价目标
评价任务
思维创新
核心素养
教学评一致性
课堂导入
Step
01
Step
02
Step
03
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了解东晋取胜的原因
2022年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唯物史观 史料实证
家国情怀
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作用
认识民族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时空观念
素养探究 一:淝水之战
2分钟快速阅读教材,找出答案 ,并在书本上做好标注
合作+展示
1.背景:
2.时间:
3.交战双方:
4.经过:
5.兵力对比:
6.成语典故:
7.过程:
8.特点:
9.影响:
强大后的前秦,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383年
南下进攻东晋
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著名战役
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局面
东晋PS前秦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东山再起
8万对87万
苻坚不顾上下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
氐族VS 汉族
战后分析:为什么前秦拥兵87万,东晋仅8万却兵败呢?(请从民心、战术、领导人等多方面分析)对此你有什么感悟?
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并不在于兵力的多寡,应团结一致, 凝心聚力,才能一统天下。
前秦
东晋
民族矛盾严重,军心不齐。
苻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
战线过长,长途跋涉……
团结一致,坚决抵抗、士气高昂。
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以逸待劳……
感悟:
合作探究
你知道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成语吗?
投鞭断流何雄壮,
风声鹤唳究可哀。
草木皆兵成一梦,
东山再起新局开。
农耕民族
(汉人)
游牧民族
(胡人)
中原
鲜卑
匈奴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民族交融是
时代的主流!
鲜卑族
迅速崛起
历史解释
素养探究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阅读教材P95,填充表格内容
合作+展示
人物 目的 措施
性质 影响 孝文帝(拓跋宏)
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改说汉语;改穿汉服;改用汉姓;鼓励与汉人贵族联姻。
迁都洛阳(494年)
一场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
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自晋、宋以来,好洛阳为荒土,此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分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洛阳伽蓝记》
迁都
推行汉化
拓拔宏,生于467年,卒于499年,他四岁即皇帝位。即位19年时,冯太后去世,开始独揽朝政。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的教养下,深受汉文化的影响,《魏书》说他“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意,览之便讲,学不师授······”
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进行改革?
材料研读
结合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民族 生产 方式 生活 方式 政治 制度 文化
汉族 以农耕 为主 定居 比较完备 先进
北魏 鲜卑族 以游牧 为主 逐水草 而居 相对落后 相对
落后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年-499年),南北朝时期北魏第七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5岁即位,公元490年亲政。
孝文帝从小就由汉人冯太后抚养,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更加倾向于汉化改革。
史料一
史料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
①鲜卑拓跋部因内迁比较晚,任然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困难重重。
②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孝文帝登基后,在冯太后的辅佐下,进行了改革,史称"孝文帝改革"。
材料一 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王肃《悲平城》
材料二 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魏收《魏书·列传》
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
平城地处偏远,气候环境恶劣,不利于统治;
平城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移风易俗;
平城易受到北方柔然的侵扰,威胁安全;
洛阳地处中原,有利于推行改革。
1.内容——迁都洛阳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为什么要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2.内容——推行汉化
依据材料归纳孝文帝改革的历史影响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材料一 礼俗之叙,粲然复兴;河洛之间,重隆周道。巷歌邑颂,朝熙门穆,济济之盛,非可备陈矣。——《魏书·崔玄伯传》
材料二 自葱岭已西,至於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款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所谓尽天地之区已。乐中国土风因而宅者,不可胜数。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门巷修整,阊阖填列。青槐荫陌,绿柳垂庭。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三》
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合作探究——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
材料二:鲜卑族作为一个民族,已经不存在了。因此有人说:“孝文帝的改革使一个有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族及其文化和语言很快消亡,所以他是千古罪人。”
材料一: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评价孝文帝,主要根据他的改革;评价他的改革,主要根据以下两个标准:1.改革的初衷(原因)
2.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历史前进?
3.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
北魏的强盛、孝文帝的改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民族交融的高潮
历史解释
素养探究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阅读课本,找出民族交融共同进步的表现
合作+展示
民族交融
民族交融领域
民 族 交 融 的 表 现
生产生活
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
社会习俗
民族心理
相互学习
实行君主专制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
汉族学习少数民族乐舞
相互借鉴吸收
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融合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风俗习惯、语言文化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民族交融的表现
(1)生产生活方面(经济上)
汉人牧马图
胡人采桑图
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将畜牧业生产转变为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穿裤褶(zhe) 服的南朝乐队
汉族妇女蒸馍烙饼 汉人胡食图
(2)政治方面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3)文化方面
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4)民族心理方面
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情日益沟通,以社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根据本课的讲述,请你谈谈你理解“民族交融” ?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民族交融的影响
材料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根据材料请思考,北方民族大交融有怎样的影响
北方地区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高度,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
核心素养
思维创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背诵清单
1、淝水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特点?影响?
①383年;②前秦和东晋;③东晋获胜;④以少胜多。
⑤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为东晋经济的发展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北魏孝文帝属于哪个民族?其改革措施、目的及意义?
①鲜卑族;②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措施:讲汉语、易汉服、改汉姓、和汉族联姻。
③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④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
3、列举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及影响?(知道)
①内迁民族开始过定居生活;汉族人民向少数民族学习畜牧经验;汉族人民学习少数民族的食物、服装和用具;少数民族统治者学习汉族的君主专制制度;经济交往日益密切,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②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4、有关“民族交融”主题的启示?
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各民族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我们要理解和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习俗,维护民族团结。
素养检测
评卷人得分
一、选择题
1.(2022·山东菏泽·九年级期中)“下面两幅图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的胡床和方凳,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同一时期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材料主要反映( )
A.北方民族交融加强 B.北方民族矛盾消除 C.少数民族入侵北方 D.经济中心开始南移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同一时期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交融,A项正确;北方民族矛盾消除,表述错误,排除B项;少数民族入侵北方,无法从题干得出,排除C项;唐朝中后期经济中心开始南移,排除D项。故选A项。
2.(2022·福建龙岩·七年级期中)历史观点是指观察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所采取的态度、持有的看法。下列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 B.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C.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时期 D.民族交流、碰撞促进中华民族的形成
【答案】D
【详解】根据“历史观点是指观察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所采取的态度、持有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交流、碰撞促进中华民族的形成是对民族交流的看法,属于历史观点,D项正确;ABC项都是对历史事实的客观叙述,属于历史史实,排除ABC项。故选D项。
3.(2022·吉林长春·中考真题)“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这些措施( )
A.促进了民族交融 B.削弱了北魏实力
C.沿袭了鲜卑习俗 D.实现了南北统一
【答案】A
【详解】“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等措施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和民族交融趋势,A项正确;北魏孝文帝改革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沿袭了鲜卑习俗,排除C项;北魏孝文帝改革没有实现南北统一,排除D项。故选A项。
4.(2022·山东潍坊·七年级期末)历史图片往往能再现当时的历史现象。以下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
A.中外交往 B.国家统一 C.经济发展 D.民族交融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少数民族穿汉族的衣服,汉族使用少数民族的日常用具,汉族学习食用少数民族的食品,互相学习,这是民族交融,D项正确;材料说的是民族关系,不是中外关系、国家统一、经济情况,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5.(2022·辽宁·沈阳市和平区南昌中学沈北分校七年级阶段练习)皇室拓跋氏的拓意为土,跋意为后,后是君主之意,土是万物之始,故改姓元。鲜卑贵族中的拔拔氏改为长孙氏,达奚氏改为奚氏,丘穆陵氏改为穆氏,独孤氏改为刘氏,贺兰氏改为贺氏,步六孤氏改为陆氏等。这则材料表明北魏孝文帝进行的改革措施是( )
A.学习汉语 B.与汉人通婚 C.改汉姓 D.改服饰
【答案】C
【详解】根据“鲜卑贵族中的拔拔氏改为长孙氏,达奚氏改为奚氏,丘穆陵氏改为穆氏,独孤氏改为刘氏,贺兰氏改为贺氏,步六孤氏改为陆氏等。”可得出是把鲜卑姓改为了汉姓,C项正确;ABD项没有涉及,排除ABD项。故选C项。
6.(2022·广东·模拟预测)北魏拓跋宏(孝文帝)认为拓跋氏起源于黄帝,史籍记载:“黄帝子昌意少子,受封北土,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为氏。”其意在于( )
A.推动北方统一 B.制造汉化舆论
C.消除民族差异 D.摆脱民族压迫
【答案】B
【详解】根据“黄帝子昌意少子,受封北土,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为氏。”可得出孝文帝把自己的民族与汉族联系在一起,意在制造汉化舆论,从而推动改革,B项正确;当时北方已经统一,排除A项;CD项不是他的意图,排除CD项。故选B项。
7.(2022·广东·模拟预测)北魏孝文帝下诏:“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这一措施( )
A.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 B.恢复了北方农业生产
C.加速了北方人民南迁 D.实现了北方再次统一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吐德王,故为拓跋氏”可知,体现了北魏孝文帝通过改姓的措施学习汉文化的现象,这有利于加强了北方民族交融,A项正确;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通过实行均田制,促进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而不是材料所述措施,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北魏孝文帝改汉姓的措施,该措施不能加速北方人民的南迁,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北魏孝文帝通过改姓的措施学习汉文化的现象,这有利于加强了北方民族交融,而不是对北方的统一,排除D项。故选A项。
8.(2022·黑龙江·大庆市祥阁学校二模)下列史实或结论错误的是( )
A.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忠君守礼思想成为大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B.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巩固了北魏全国统一的局面
C.秦汉时期,文字的统一、纸的改进促进了文化传播
D.丝绸之路的开通有助于汉朝与西亚欧洲的文化经济交流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北魏只统一了北方,并没有统一全国,B项符合题意,选择B项;ACD项都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9.(2022·江苏南通·二模)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材料说明孝文帝( )
A.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B.为学习汉文化寻找历史依据
C.进一步神化封建皇权 D.力图推动经济地区经济发展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中可以看出,孝文帝认为黄帝以土德之瑞称王鲜卑族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拓跋”为姓,称拓跋氏,意即黄帝的后代,这反映出孝文音为改革姓氏寻找依据,进而学习汉族文化,B项正确;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出孝文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神化封建皇权,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经济,排除D项。故选B项。
10.(2022·福建福州·模拟预测)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图厦门中学生助手所示时代的阶段特征是( )
A.文明初现 B.制度创新 C.政权分立 D.繁荣开放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表格反映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封建国家分裂,政权更迭频繁,其基本特征是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C项正确;文明初现是指夏商周时期,排除A项;秦朝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度,进行了制度创新,排除B项;繁荣开放反映的是隋唐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评卷人得分
二、综合题
11.(2022·江苏扬州·九年级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
——《战国策.秦策》
材料二如下表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鲜卑族改用汉姓的情况
鲜卑姓 改为汉姓 鲜卑姓 改为汉姓 鲜卑姓 改为汉姓
拓跋 元 步六孤 陆 独孤 刘
拔拔 长孙 贺兰 贺 勿忸于 于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中指出“商君治秦”的活动名称,并说出治秦行动取得的成效。
(2)指出材料二中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的目的。评价孝文帝改革的积极影响。
(3)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促进改革成功的因素。
【答案】(1)活动:商鞅变法
成效: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目的:推进汉化,弱化胡汉观念,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
影响:推进鲜单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因素:统治者的大力支持;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改革者具有非凡的意志和坚定的决心。(任2点)
【详解】(1)根据材料“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君治秦”的活动名称是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根据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鲜卑族改用汉姓的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的目的是弱化胡汉观念,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改革成功的因素有统治者的大力支持;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改革者具有非凡的意志和坚定的决心等。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