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评卷人得分
一、选择题
1.如果给下图配诗词,最恰当的选项是( )
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
A.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B.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C.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D.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答案】C
【解析】根据图片“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可知,图片反映的是解放战争的渡江战役。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行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发动渡江战役,占领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毛主席的“中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反映的就是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解放南京的事实。故选C项;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反映的是秋收起义,排除A项;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反映的是长征,排除B项;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反映的是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长江天险成为通畅的大路,排除D项。
2.解放战争初期,国共两党军事力量悬殊。但人民解放军却在短短的三年内由弱变强,最终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其原因有( )
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②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
③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④国共两党签订“双十协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有为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①②⑥正确,故选A项;1945年国共两党进行重庆谈判,签订了有利于和平的“双十协定”,但1946年蒋介石撕毁了“双十协定”,发动了内战,排除④,排除B、C、D三项。
3.国民党军人回忆淮海战役时说:“从双堆集战斗到徐州撤退,基层官兵哭喊、哀叹的厌战情绪充斥于行伍之中,及至陈官庄被围,官兵悲观情绪恶化到极致。结果,未及解放军攻击,即不战自溃。”以上回忆表明( )
A.士气往往决定战争成败 B.国民党军队内部的矛盾重重
C.国民党军队的贪腐严重 D.战略战术错误导致战争失败
【答案】A
【解析】据“国民党军人回忆淮海战役的话”“厌战情绪”“悲观情绪恶化到极致”“不战自溃”等可知,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厌战情绪高涨,士气低落,最终导致失败的结局,说明士气高低往往决定战争成败,故选A项;材料强调国民党军队内部的厌战情绪,并未提及其厌战情绪的来源是矛盾重重、贪腐严重或战略战术错误,排除B项、C项、D项。
4.下图是某同学在“研学旅行·红色记忆”考察活动中,拍摄的一件革命文物。这一文物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
淮海战役中农民支援前线用的独轮车
A.北伐战争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抗美援朝时期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图片“淮海战役中农民支援前线的独轮车”可知,这一文物反映的历史时期是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11月,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发起淮海战役,歼灭大量敌军,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故选C项;北伐战争、抗日战争、抗美援朝和淮海战役无关,排除A、B、D项。
5.八年级历史学习小组计划在暑假开展一次红色主题研学活动,实地了解1949年4月23日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结束的史实。他们应该选择去( )
A.北京 B.南京 C.锦州 D.徐州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渡江战役中,1949年4月23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结束,故选B项;平津战役中,解放北平,排除A项;辽沈战役中解放锦州,排除C项;淮海战役中解放徐州,排除D项。
6.下图所示战役的意义是( )
A.推动了工农革命运动的发展 B.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斗争
C.揭开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D.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答案】D
【解析】据图片中解放军进攻跨过长江,向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进军可知,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故选D项;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工农革命运动的发展,排除A项;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斗争是南昌起义,排除B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排除C项。
7.陈毅曾说:“淮海战役是人们用小车推出来的。”他表达的是淮海战役( )
A.战役的原因 B.战役的进程 C.战役的影响 D.胜利的原因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整个淮海战役中,解放区发动群众总计543万人,他们使用小推车这种原始的运输工具,克服千难万险,共向淮海战役前线运送粮食9.6亿斤,大大满足了战争的需要。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解放战争,使人民解放军获得深厚的兵源,人民群众组织民兵,保卫了后方,人民群众的大力支前,这就是保证人民解放军打胜仗,夺取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因而陈毅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说明淮海战役能够取得胜利原因,D项正确;战役的原因、进程、影响与题干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8.《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中写道:通过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农民获得了土地等生产资料,破除了迷信,实现了民主和平等。这描述了土地改革的( )
A.背景 B.目的 C.结果 D.性质
【答案】C
【解析】依据“通过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农民获得了土地等生产资料,破除了迷信,实现了民主和平等可知”反映了土地改革的结果,即通过土地改革,农民获得了土地等生产资料,翻身获得解放,也推动了农民思想观念的变化,故选C项;题干没有体现土地改革的背景或目的,排除A、B两项;土地改革具有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性质,但在题干中并没有得到体现,排除D项。
9.对如图所反映的三个历史事件的表述,正确的是( )
图一 抄写《中国土地法大纲》 图2 宣传《土地改革法》 图3 “大包干”带头人合影
A.图1反映的事件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B.图2反映的事件激励农民踊跃参军参战,掀起支援前线的热潮
C.图3反映的事件使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D.三个事件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
【答案】D
【解析】图1反映的事件是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图2反映的事件是土地改革,图3反映的事件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改革使广大农民分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据此可知,三个事件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故选D项;排除A、B、C项。
10.1946年5月4日毛泽东指出,现在类似大革命时期,农民伸出手来要土地,共产党是否批准,今天必须表明态度。这反映了( )
A.国民革命运动发展迅猛 B.革命形势发展要求改变土地政策
C.地主减租减息土地政策必须实施 D.土地改革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条件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46年5月解放战争即将爆发,国共矛盾尖锐。革命形式的发展要求中共改变抗战时期双减双交政策,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争取农民对解放战争的支持,以推翻南京国民政府,故选B项;国民革命运动发生在1924—1927年,排除A项;地主减租减息土地政策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排除C项;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1.(11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历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地存在的地方,不是那种并未经过民主革命影响的地方,例如四川,贵州,云南及北方各省,而是在一九二六和一九二七两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工农兵士群众曾经大大地起来过的武装,便决然不能造成割据局面,更不能造成长期的和日益发展的割据局面……
——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年10月5日)
材料二
抗战以前,存在着许多亡国论的议论。例如说:“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抗战十个月以来,各种表现急性病的意见也发生了……许多人有一种毫无根据的乐观倾向,他们把日本估计过低……
……总起来说,日本的长处是其战争力量之强,而其短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退步性、野蛮性,在其人力、物力之不足,在其国际形势之寡助。这些就是日本方面的特点。
……总起来说,中国的短处是战争力量之弱,而其长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进步性和正义性,
在其是一个大国家,在其国际形势之多助。这些都是中国的特点。
……强弱对比虽然规定了日本能够在中国有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的横行,中国不可避免地要走一段艰难的路程,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而不是速决战;然而小国、退步、寡助和大国、进步、多助的对比,又规定了日本不能横行到底,必然要遭到最后的失败,中国决不会亡,必然要取得最后的胜利。
——毛泽东《论持久战》(1938年5月)
材料三
人民解放军的战争所具有的爱国的正义的革命的性质,必然要获得全国人民的拥护。这就是战胜蒋介石的政治基础。
……在人民战争的基础上,在军队和人民团结一致,指挥员和战斗员团结一致以及瓦解敌军等项原则的基础上,人民解放军建立了自己的强有力的革命的政治工作,这是我们战胜敌人的重大因素。
……全党必领明白,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是现阶段中国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
——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1947年12月25日)
(1)材料一中,毛泽东认为“中国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存在”于什么地方?受过大革命洗礼的地方,指出毛泽东最先创造“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地点。(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的历史背景,并分析抗日战争为什么是一场持久战。(4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毛泽东认为人民解放战争终将取胜的主要因素。(3分)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认识。(2 分)
【答案】
(1)受过大革命洗礼的地方。井冈山。
(2)抗战初期国内存在“亡国论”“速胜论”等错误论调,为了向全国人民指出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敌强我弱。
(3)人民解放战争的正义的革命性质;全国人民的拥护;人民解放军队的英勇作战和革命意志;土地改革的进行等。
(4)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本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坚持维护人民利益等。
【解析】
(1)根据材料一“中国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地存在的地方,不是那种并未经过民主革命影响的地方……,而是在一九二六和一九二七两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工农兵士群众曾经大大地起来过的武装”可知,毛泽东认为“中国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存在”于受过大革命洗礼而且群众基础较好的地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在起义受挫的情况下,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山区近进军,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根据材料二“抗战以前,存在着许多亡国论的议论……他们把日本估计过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背景是抗战初期国内存在“亡国论”“速胜论”等错误论调,为了向全国人民指出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根据材料二“总起来说,日本的长处是其战争力量之强……”“总起来说,中国的短处是战争力量之弱……”敌强我弱决定了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
(3)根据材料三“人民解放军的战争所具有的爱国的正义的革命的性质,必然要获得全国人民的拥护”可知,毛泽东认为人民解放战争终将取胜的主要因素是人民解放战争的正义的革命性质;根据“在人民战争的基础上,在军队和人民团结一致……人民解放军建立了自己的强有力的革命的政治工作,这是我们战胜敌人的重大因素”可知,毛泽东认为人民解放战争终将取胜的因素是全国人民的拥护;人民解放军队的英勇作战和革命意志;根据“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可知,毛泽东认为人民解放战争终将取胜的主要因素是土地改革的进行。
(4)综上所述,对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认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本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坚持维护人民利益等。(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