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评卷人得分
一、选择题
1.《申报》1872年创刊于上海,是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材料所述现象的出现,说明了( )
A.《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中文报纸
B.报纸作为大众传媒工具刊登的内容广泛
C.《申报》是最受当时人们喜欢的报纸
D.报纸是反映当时社会习俗和时政的唯一途径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申报》1872年创刊于上海,日后成为中国近代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廉不毕载”可知,《申报》作为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其刊载的内容包括国家政治、风俗变迁、中外要闻、商业事宜等,说明《申报》作为大众传媒工具刊登的内容广泛,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申报》刊登的内容,没有强调《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中文报纸,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申报》是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但不代表《申报》是最受当时人们喜欢的报纸,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民众对《申报》的态度,排除C项;报纸能够反映当时社会风俗和时政,但不是唯一途径,排除D项。故选B项。
2.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列出如下数据:1902年共有近代学堂35787所,1912年增至82272所;学生则从1006743人增至2933387人。促成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清廷救亡图存发展近代教育 B.科举制废除促进近代教育发展
C.辛亥革命胜利推动教育转型 D.近代西方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1902年共有近代学堂35787所,1912年增至82272所;学生则从1006743人增至2933387人”及所学可知,1905年科举制的废除,推动了1902至1912年间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B项正确;1901年的清朝政府已经沦为洋人的朝廷,“救亡图存”的表述不准确,排除A项;辛亥革命胜利,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C项;西方思想的广泛传播是在新文化运动期间,排除D项。故选B项。
3.据统计,1937—1945年,重庆有70多家报纸,900多种刊物,在渝出版社出版了300多部小说、近百部文艺书籍,重庆话剧团举行的“雾季公演”共创作演出了242台进步话剧,这些文艺作品积极宣传抗战。材料体现了当时重庆( )
A.教育事业的发展 B.当局对话剧发展的支持
C.抗战文化的兴盛 D.成为国民政府经济中心
【答案】C
【详解】根据“1937—1945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1945年是全面抗战时期,根据“重庆有70多家报纸,900多种刊物,在渝出版社出版了300多部小说、近百部文艺书籍,重庆话剧团举行的‘雾季公演’共创作演出了242台进步话剧,这些文艺作品积极宣传抗战”可知,材料反映抗战文化的兴盛,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教育事业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当局对话剧发展的支持,排除B项;成为国民政府经济中心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4.它的废止,改变了久被非议而不可触动的传统教育制度,做成了戊成维新想做而没有做成的事。材料揭示了( )
A.科举制度的影响 B.教育制度的改革 C.戊戌变法的原因 D.传统教育的发展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它的废止,改变了久被非议而不可触动的传统教育制度,做成了戊戌维新想做而没有做成的事”结合所学知识,改变了传统教育制度,指的是废除了科举制度的影响,A项正确;教育制度的改革、戊戌变法的原因、传统教育的发展都不是题干表达的重点,排除BCD项。故选A项。
5.20世纪初以后,中国文艺创作空前繁荣,酒现出一批优秀作品。下列对应不正确的是( )
A.茅盾----《子夜》 B.郭沫若----《家》
C.曹禺----《雷雨》 D.徐悲鸿-----《愚公移山》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家》是中国作家巴金的长篇小说,是《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腐朽,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生命的摧残,歌颂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争以及民主主义的觉醒。B项符合题意;《子夜》是茅盾创作长篇小说 ,排除A项;《雷雨》是剧作家曹禺创作的一部话剧,排除C项;《愚公移山》是徐悲鸿的绘画作品,排除D项。故选B项。
6.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以下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鲁迅的《狂人日记》无情批判吃人的礼教,是一篇讨伐封建主义的檄文
B.1897年,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创办
C.聂耳在抗日救亡运动洪流中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曲目
D.1905年,中国存在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即“是什么”的问题。历史解释则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即“有什么用”的问题。“是一篇讨伐封建主义的檄文”是对《狂人日记》的一种观点和看法,属于历史解释,A项正确;BCD是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历史史实,排除BCD项。故选A项。
7.下列关于“中国近代文化出版事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B.新式报刊报道各地发生的重大事件,分析国内外时局,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C.中华书局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D.新华书店是中共在根据地创办的,成为出版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
【答案】C
【详解】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C项表述不正确,符合题意;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A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近代新式报刊报道各地发生的重大事件,分析国内外时局,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B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中共在解放区创办的新华书店,成为出版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D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
8.小明想通过搜集一种报刊的相关内容,来探究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武昌起义等历史事件发生时,我国国民的看法。他最好的选择是( )
A.《申报》 B.《时务报》 C.《大公报》 D.《解放日报》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探究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武昌起义等历史事件发生时,我国国民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于1894年,1872年外国人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A项正确;1895年维新变法运动,为传播维新变法思想创办《时务报》,排除B项;天津的《大公报》和延安的《解放日服》,是民国时期的著名报纸,也就是1912年后创办的,排除CD项。故选A项。
9.20世纪,中国涌现出许多以下图为代表的优秀作品。它们强大的生命力在于( )
A.符合大众审美 B.顺应时代潮流 C.创作技法高超 D.表现形式多样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狂人日记》、《愚公移山》、《黄河大合唱》”并结合所学可知,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新文化运动期间的著作,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徐悲鸿的《愚公移山》创作之时,正值中国人民抗日的危急时刻,画家意在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众去争取最后的胜利;《黄河大合唱》是抗日战争期间,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这些作品都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B项正确;ACD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故选B项。
10.《申报》除刊登国内外重要新闻、文章外,还开辟专栏和副刊,涉及经济、教育、商业、医学、电影、图画,其中副刊还有各种广告。由此可以得知《申报》( )
A.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刊
B.是中国最早的商业报纸
C.关注时事,政治性强
D.覆盖面广,关注人们日常生活
【答案】D
【详解】据材料可知,“《申报》除刊登国内外重要新闻、文章外,还开辟专栏和副刊,涉及经济、教育、商业、医学、电影、图画,其中副刊还有各种广告”,不仅覆盖面广,还关注人们日常生活,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申报》存在时间,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申报》的性质,排除B项;材料反映其涉及经济、教育、商业、医学、电影、图画,其中副刊还有各种广告,因此其政治性不强,排除C项。故选D项。
评卷人得分
二、综合题
11.歌曲的创作往往和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连。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民革命军誓师大会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为国民革命,努力为国民革命,齐奋斗……——《国民革命歌》节选
(1)材料一是国民革命时期传唱的歌曲,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共第一次合作的两项重大成果。
材料二
日军占领沈阳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松花江上》节选
(2)材料二中“那个悲惨的时候”是指什么事件?松花江的同胞为什么会“流浪”?这首歌曲唱出了东北人民什么样的心情?
材料三
全民族抗战浮雕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义勇军进行曲》节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义勇军进行曲》的曲作者,列举两个“中国人民用血肉筑长城”的典型战役。
材料四
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
……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向最后的胜利,向全国的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节选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标志,分析这支部队为什么能够走向胜利?
(5)结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这些歌曲至今仍被传唱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黄埔军校;北伐战争的胜利
(2)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后,日军相继占领了东北三省,东北军十几万人撤到山海关内,短短4个多月,东北全部沦于敌手,东北人民被迫流亡他乡。歌曲唱出了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
(3)聂耳。北平保卫战;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保卫战;第三次长沙会战;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任意两点即可)
(4)1949年4月,渡江战役占领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从共产党方面: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解放军英勇善战;解放区人民的支持;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正确的战略战术等(任意一点)从国民党方面:不得民心;国民党的腐败等(任意一点)
(5)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紧扣时代主旋律;体现坚持不懈、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等。(任意一点即可)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国共第一次合作的两项重大成果是黄埔军校和北伐战争的胜利。
(2)根据材料“……“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可知“那个悲惨的时候”是指九一八事变;根据所学知识,九一八事变后,日军相继占领了东北三省,东北军十几万人撤到山海关内,短短4个多月,东北全部沦于敌手,东北人民被迫流亡他乡;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歌曲唱出了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
(3)根据所学知识,《义勇军进行曲》的曲作者是聂耳;结合所学知识,可列举为北平保卫战;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保卫战;第三次长沙会战;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任意两点即可)
(4)根据图片“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可知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标志是1949年4月,渡江战役占领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支部队走向胜利的原因可从国民党和共产党两个方面分析,从共产党方面: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解放军英勇善战;解放区人民的支持;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正确的战略战术等(任意一点);从国民党方面:不得民心;国民党的腐败等。(任意一点)
(5)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这些歌曲被传唱的原因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紧扣时代主旋律;体现坚持不懈、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等。(任意一点即可)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