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即事感怀类 专题练习合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寻隐者韦九
朱湾
寻得仙源访隐沦,渐来深处渐无尘。初行竹里唯通马,直到花间始见人。
四面云山谁作主,数家烟火自为邻。路旁樵客何须问,朝市如今不是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点题,交代入山寻访隐者韦九。“仙源”“无尘”极写其隐居之处的清幽。
B.颔联紧承上文,描述寻访途中所见所闻:修竹林中仅能通马,行至花间才见人家。
C.颈联具体描写韦九居处的环境:四面云山环绕,环境优美;几户烟火人家相邻,生活过得自由自在。
D.诗歌虽没有直接写到隐者韦九其人,但通过其居处的描写,读者自可想见其为人。
2.诗歌的尾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 亭①
杜 甫
坦腹②江亭暖,长吟野望时。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
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
【注】①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②坦腹:舒身仰卧,坦露胸腹。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作这首诗时,生活暂时比较安定,首联表露的情感和一般山林隐士的感情相同。
B.“水流”之速与诗人心境之平和形成鲜明对比,“心不竞”表达了无意与流水相争的情感。
C.白云移动舒缓悠闲,与诗人此时的闲适心情吻合,诗人观水望云,俯仰之间,倏然有得。
D.颈联诗人移情于景,晚春因诗人处境闲寂而无聊,花草欣欣向荣因诗人苦闷而自私。
4.这首诗尾联情感深沉真挚,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人情感。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书愤二首(其一)
陆游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①。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注]①安史之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被俘后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吞舌头,不屈而死。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年迈力衰,远离朝廷,一片孤忠无处可诉,只好凭借天地来明鉴。
B.颔联运用苏武牧羊张巡捐躯的典故,抒写自己的愤恨之情,含蓄深刻耐嚼。
C.颈联中的景物描写,极尽渲染、烘托之能事,详尽且形象,语言朴素,看似平淡,实则意蕴极其丰富。
D.本诗采用了起承转合之法,自然流畅,叙事抒情,寓情于景,艺术特色鲜明。
6.“愤”是陆游诗中常见的情感。本诗与《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的“愤”有何相同内容?请结合两诗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其二)①
杜甫
奇兵不在众,万马救中原。谈笑无河北②,心肝奉至尊。
孤云随杀气,飞鸟避辕门。竟日留欢乐,城池未觉喧。
[注]①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八月,李嗣业奉命率镇西都护府所属军队来关中,同郭子仪等共讨安庆绪。杜甫此时任华州司功参军,看到李嗣业部过境,写下这两首诗,以壮其威。②河北,指幽、蓟一带,当时为安史叛军老巢。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紧扣标题中的“观”字展开,从视、听两个角度描写安西军过赴关中待命的情状。
B.“谈笑”形容视若等闲,可轻易取得,与苏轼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有异曲同工之妙。
C.“孤云”“飞鸟”“辕门”等意象营造出清冷萧瑟的氛围,从侧面烘托出安西军的军容风貌。
D.全诗充溢着诗人对安西军的赞扬之情和对平定安史叛军的信心,富有气势,激烈豪迈。
8.本诗塑造了安西军将领李嗣业怎样的形象特征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定风波·赠杜鹃花①
辛弃疾
百紫千红过了春,杜鹃声苦不堪闻。却解啼教春小住,风雨,空山招得海棠魂。
恰似蜀宫当日女,无数,猩猩血染赭罗巾。毕竟花开谁作主 记取:大都花属惜花人。
【注】①这首词作于瓢泉(今江西省铅山县境内)。此前,词人曾被起用,但很快又因其准备整军,以恢复中原失地的政治举措与当权者因循苟安的方略不相协调,遭到弹劾,被革职。同时,词人的住宅又遭火灾,于是他便移居瓢泉,寄情山水,一住八年。这一时期,虽然他大声疾呼地干预时政、鼓动恢复失地的文字略有减少,但其壮志难消,只是表现得更为委婉、更加深沉罢了。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入笔起波澜,明确了时序的变化,以此构成春天到来又归去的两个层次。
B.用“海棠魂”体现杜鹃花的精神,表现杜鹃花在风雨中盛开彰显的高洁品格。
C.词的下片,在上片的基础之上,着重描绘杜鹃花的姿色,并引出词人自己的议论。
D.词人问究竟谁能为花做主,此处“花”不仅是自然界的花,“惜花人”也另有深意。
10.本词上片第二句“杜鹃声苦不堪闻”与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都写了“杜鹃”。请结合两首作品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两首作品在抒情方面的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枕上作
【宋】陆游
萧萧白发卧扁舟,死尽中朝旧辈流。万里关河孤枕梦,五更风雨四山秋。
郑虔自笑穷耽酒,李广何妨老不侯。犹有少年风味在,吴笺著句写清愁。
【注】郑虔:唐代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书画诗曾被唐玄宗赞为三绝;但晚年生活贫困而嗜酒。李广,汉代大将,一生屡建奇功,但命运坎坷,终未封侯。吴笺:吴地所产的一种用于书写的小幅纸张。
11.下列对诗歌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承题,写白发孤舟,诗人想到当年那些和自己意气相投、以恢复万里河山为理想的老友相继辞世,而今自己风烛残年,不禁满腔悲愤。
B.颔联写景虚实结合,以景衬情。秋风秋雨声惊醒了诗人的梦,把他从魂牵梦绕的万里关河拉回现实,四山秋色和着连天风雨齐齐向他袭来。
C.颈联“郑虔自笑穷耽酒,李广何妨老不侯”,借用典故抒发了诗人为国效力的志向和报国无门的愤懑。
D.尾联抒情委婉含蓄,这一生无法实现杀敌报国、收复失地之志,只能挥笔写清愁,颇有“白头不试平戎策,虚向江湖过残生”的遗憾。
12.清沈德潜《说诗啐话》云:“诗贵性情,亦须论法。”律诗在章法结构上很讲究,请结合全诗分析本诗的行文脉络。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鹊桥仙·华灯纵博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①蘋洲烟雨。镜湖②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
[注]①占断:完全占有。②镜湖:唐开元间,诗人贺知章告老还乡,唐玄宗诏赐镜湖剡溪一角。
1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华灯纵博”三句,词人以倒叙之笔,回忆自己从前在军中的畅快生活。
B.“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绘的渔翁生活是词人所追求的。
C.“轻舟八尺”三句,写词人尽享烟雨空灵的风光,情景交融,心境旷远。
D.“镜湖元自属闲人”句,引贺知章的典故,表明镜湖风月本就应属闲人。
14.明代杨慎《词品》评价此词“英气可掬”,有人认为词中除英气外还有不平之气。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其“不平之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初授官题高冠①草堂
岑参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
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
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②。
【注】①高冠:山谷名,岑参终南山隐居地。②一渔竿:古代许多隐士垂钓水滨,因而渔竿成为了隐士或者隐逸生活的一种标志。
15.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三十始一命”,是说官职来之不易,这让隐居耕读十载的岑参感到心情愉悦,“宦情多欲阑”,是指做官的念头因此消磨殆尽。
B.颔联流露出对其初授官职的厌倦,官职卑微,本不屑为之,为生活所迫,却不敢以此为耻其无可奈何的心态,跃然纸上。
C.这首诗的颈联描写了河水涨起淹没采樵小路,山花怒放醉倚药栏的充满生机、秀丽清幽山野景象。
D.诗中的“吞”字写出了涧水淹没山间小路、恣肆无拘的情态;“醉”字则写出了山花装点药栏、旁若无人怒放的情态。
16.尾联运用了那些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①
范成大
休舞银貂小契丹②,满堂宾客尽关山③。从今袅袅盈盈处,谁复端端正正看。
模泪易,写愁难。潇湘江上竹枝斑。碧云日暮无书寄,寥落烟中一雁寒。
【注】①此词为淳熙二年正月范成大离开桂林赴成都就任时所作。②小契丹:契丹族的一种舞蹈。③关山:王勃《滕王阁序》有“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句。
1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一开篇就说“休舞”,足见欢乐的歌声、曼妙的舞姿并没有缓解作者的离愁别绪。
B.用“关山”之典说明满堂宾客幕士都来自边防前线。杜甫《登岳阳楼》中“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也是类似的表达。
C.词人进一步抒发愁绪,以提问的方式发出从今往后谁还能认真欣赏这美妙的舞姿呢?叠词的运用强化了这种伤感。
D.最后两句虚写别后的相思。意思是说,日后“我”在寂寞的旅途中无法把自己写的书稿寄给友人了,只能空对那横空的孤雁。
18.本词下片作者认为表现流泪容易,把愁充分表现却很难。结合下片内容,简析词人是如何写愁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九日登东山寄昌叔①
王安石
城上啼乌破寂寥,思君何处坐岧峣②。应须绿酒酬黄菊,何必红裙弄紫箫。
落木云连秋水渡,乱山烟入夕阳桥。渊明久负东篱醉,犹分③低心事折腰。
【注】①本诗写于1051年,这一年作者31岁,任舒州通判。昌叔:王安石的妹夫。②岧峣:高山。③分:甘愿。
1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运用以声衬静的手法,以划破寂静的乌啼声,渲染出秋日傍晚的空寂。
B.诗人登东山而“思君”,颔联即写诗人在登高中想象与妹夫一起赏菊的场景。
C.第五句诗中有画,流云将“落木”“渡口”连成一片,画面开阔,气韵生动。
D.第六句的“乱”字,既写出了群山连绵起伏之状,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纷乱。
20.这首诗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中都提到了“折腰”,各自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同石守游
周敦颐
朝市谁知世外游,杉松影里入吟幽。
争名逐利千绳缚,度水登山万事休。
野鸟不惊如得伴,白云无语似相留。
傍人莫笑凭阑久,为恋林居作退谋。
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与友人到远离世俗的山林游玩,“谁知”一词表明他们的行踪不为别人知晓。
B.颔联运用夸张和对比的艺术手法既写出作者的感慨,也是对世人争名逐利的警醒。
C.颈联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野鸟、白云,表现了它们悠闲自得、亲近游人的情状。
D.本诗融合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景物描写形象生动,情感表达率真自然。
22.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章正字①道正新居
[唐]朱庆馀
独在御楼南畔住,生涯还似旧时贫。
全无竹可侵行径,一半花犹属别人。
吟处不妨嫌鼓闹,眼前唯称与僧邻。
近来渐觉青莎巷②,车马过从已有尘。
[注]①正字:古代官职名。②青莎巷:唐代杭州城内的地名。
2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御楼南畔”交代了章道正新居的位置,“独”“贫”二字点明了主人的生活状况。
B.颔联写新居行径无竹、一半花草都属于他人,渲染了“贫”,也暗示新居有一丝清雅之气。
C.颈联写新居的周边环境,因与僧为邻,受寺院钟鼓的吵闹,故生出“嫌”的态度。
D.末句化用陶渊明“而无车马喧”“户庭无尘杂”等诗句,反衬新居特点,含蓄蕴藉。
24.新居主人章道正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遵大路
《诗经·郑风》
遵大路兮,掺①执子之祛②兮,无我恶兮,不寁③故也。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魗④兮,不寁好也。
【注】①掺(shǎn):执,持。②祛(qū):袖口,泛指衣袖。③寁(zǎn):去。这里是丢弃、忘记的意思。④魗:同“丑”。此言不要以我为丑。
2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无首无尾,诗人只选择了男子离家出走,女子拽着男子衣袖,苦苦哀求他留下的一个小小的生活片段。
B.诗中的女子呼唤着男子,不停地哭诉“不要嫌恶我面目丑”“多年相爱不能说忘就忘”仿佛自己的一切伤感、担忧、嘱托都凝聚在这两句话中了。
C.诗中虽然没有点明男子离开的原因,也没有交代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但读者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断定,男子和女子结婚多年,男子厌倦了女子。
D.本诗语言自然流畅,朴实无华,诗人运用了呼告、反复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古代平常而习见的画面,但却是活灵活现的。
26.联系《诗经·卫风·氓》分析,这两位女主人公的形象有何区别?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舟夜即事
王安石
火炬临遥岸,余光照客船。
水明鱼中饵,沙暖鹭忘眠。
感概无穷事,迟回欲晓天。
山泉如有意,枕上送潺湲。
2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写诗人乘舟在外漂泊,夜晚之际火炬余光相伴,流露出诗人的孤寂之情。
B.颔联描写鱼在清澈的水中吃食、鹭在暖和的沙上不眠的景象,表明诗人乐观闲适的心境。
C.颈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世事的感慨和迟疑不决,也点明了诗人夜不能寐的原因。
D.整首诗写景紧扣“夜”字,通过“火炬”“鹭忘眠”“欲晓天”“枕上”写出诗人所见夜景。
28.诗的尾联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赣州①
文天祥
满城风雨送凄凉,三四年前此战场。
遗老犹应愧蜂蚁,故交已久化豺狼。
江山不改人心在,宇宙方来事会②长。
翠玉楼前天亦泣,南音③半夜落沧浪。
[注]①文天祥被捕后,被张弘范挟持押往元大都(今北京),途径早年宦游和起兵勤王之地赣州。②事会:机遇;时机。③南音:怀念故土的乡思之曲。
2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故地重蹈心潮澎湃,用“满城风雨”渲染凄凉的氛围。在今非昔比的叹惋中,充满诗人对往昔生活的留恋。
B.颔联运用对比、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南宋遗老和自己的故交好友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表达了对故交的思念。
C.诗人在翠玉楼上俯瞰赣州之景物,水面上传来一曲曲哀怨南音,不禁感慨面对此情此景,即便苍天也会悲伤落泪。
D.全诗从临故地睹物念昔开始,引发对早年宦游起兵勤王的回忆;然后抚今追昔,寄寓哀痛。结构圆融,浑然一体。
30.诗的颈联有何含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野老歌
张籍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3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直陈其事,语极平易却至为沉痛,与杜甫《登高》所抒发的情感相似。
B.“岁暮”农事暂歇,锄犁闲置,但老农不得空闲,还要登山采橡果果腹。
C.“呼儿登山”暗示老农衰老羸弱,不得不叫儿子一齐出动,上山采野果。
D.这首悯农诗情感倾向鲜明,充分体现了“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乐府精神。
32.本诗的前三联写“野老”,尾联转写“贾客”,似与山野老农全不相干,对此你如何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①
苏轼
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②,朝露漙漙③。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④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注释:①该词作于神宗熙宁七年(1074),苏轼由海州出发赴密州(今山东诸城)途中。时苏轼39岁,改任密州知州,其弟苏辙在齐州(今山东济南)任职。②〔摛锦〕铺开锦缎。③〔漙漙〕形貌多样。④〔二陆〕西晋文学家陆机、陆云兄弟。
3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词由眼前所见所闻写起,描绘出一幅旅途早行图,与序中“早行”二字照应。
B.“渐月华收练”四句运用比喻的修辞,从近到远,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丹青水墨画。
C.“凭征鞍无语”与“相顾无言”(《江城子》)一写现实,一写梦境,情感不同。
D.全词集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既有形象的景色描写,也有抽象的议论说理。
34.“诗者,志之所之,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歌言志抒情,该词蕴含了词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慈恩绝顶有感
许月卿
为学平生不究源,未妨绝顶上慈恩。塔高俯视群山小,江阔能容巨浪喧。
人每中登难脚力,谁于高处领天根。须信平生为基址,基址牢时德业尊。
【注】天根:星名。
3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起笔于登临之事,收笔处生发人生感慨。议论诚挚中肯,语言晓畅。
B.诗歌首联从“为学”话题入手,并交代登临慈恩绝顶一事,呼应题目。
C.颔联以比喻说理,表达了诗人由“塔高”“江阔”产生的思考与感悟。
D.颈联写登山中途脚力难以为继,在对谁能登顶的疑问中流露出沮丧之情。
36.杜甫登泰山而生济天下之雄心壮志,本诗作者登慈恩绝顶后领悟到了“为学”的哪些心得?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圣贤
[宋]刘克庄
圣贤自牧极卑谦,后学才高胆力兼。
悔赋不妨排贾谊,谤诗遂至劾陶潜。
取人最忌规模狭,绝物常因议论严。
君看国风三百首,小夫贱隶采何嫌?
37.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圣贤自我修养态度谦卑,而后辈读书人则认为自己才学、胆力兼具。
B.读书人以贾谊、陶潜作为评定“圣贤”的标准,诗人对此是不认同的。
C.颈联直出议论,直接表明观点,表达了对“取人”“绝物”的看法。
D.诗歌批评了当时的一些社会现象,对今天的我们依然有警示作用。
38.清代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说:“诗犹文也,忌直贵曲。”意思是诗歌像文章一样,表达不宜太直白而应有波澜。请结合这个观点分析本诗尾联的艺术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琴
唐 白居易
蜀桐木性实,楚丝音韵清。
调慢弹且缓,夜深十数声。
入耳澹无味,惬心潜有情。
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
3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蜀桐木是一种质地坚实的木材,楚丝则指的是琴弦,两者结合使得琴的音色清韵悠扬。
B.第三句诗句描述了诗人的弹奏方式,乐调缓慢,节奏宽缓,呈现出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
C.“十数声”照应前句弹琴节奏舒缓,并以“夜深”二字交代弹琴的时间,一起营造了疏淡寂静的氛围。
D.颈联正面描写琴声,虽淡然无味,没有繁复技巧或华丽的演奏,却蕴含着情感,给人以宁静舒适的感觉。
40.有人评价,这首诗的尾联意蕴丰富,且能给人以生活的启示。请谈一谈你的理解。
答案:
1.B 2.①尾联意为:路旁的樵夫不必询问(韦九为何隐居于此),如今朝市承平,不是秦时那样的乱世。②诗人反用《桃花源记》中桃源人因避乱而隐居的典故,说明韦九山人隐逸山林不是避祸之举而是天性使然,赞颂其热爱自然、高蹈出世的高洁品格。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描述寻访途中……所闻”错,颔联并没有描述途中所闻,“唯通马”足见深山之僻野幽邃,“始见人”则更进一步表现了曲径通幽的意境,两句都是途中所见,并无“所闻”。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从句意上看,“何须”意为“何必”或“不必”,“朝市”即早市,是朝廷与市集的场所;故“路旁樵客何须问,朝市如今不是秦”意为:路旁的樵夫不必询问(韦九为何隐居于此),如今朝市承平,不是秦时那样的乱世。
从表现手法上看,“路傍樵客何须问,朝市如今不是秦”,“何须”使用反问;《桃花源记》中说“自云先世避秦时乱……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所以“……朝市如今不是秦”使用典故,“不是秦”却归隐,可见并非因世道混乱而隐居,可见韦九山人隐居山林是天性使然,表现出诗人对韦九山人的崇敬和赞美,赞颂其热爱自然、高蹈出世的高洁品格。
3.B 4.①江东仍然在进行艰苦的战争,表现了诗人对战事的关切。②每一次回首都因为对国家的忧愁而皱眉,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愁绪。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无意与流水相争”错误,“水流心不竞”,本来心里是“竞”的,看了流水之后,才忽然觉得平日如此栖栖遑遑,毕竟没有意义,心中陡然冒出“何须去竞”的一种念头来;“云在意俱迟”也一样,本来满腔抱负,要有所作为,而客观情势却处处和诗人为难。由此可知,“水流心不竞”写出了诗人原有的满腔抱负及竞争之心,只因流水缓缓、白云悠悠,诗人并因客观形势才暂缓入世之心。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意思是江东依旧在进行艰苦的战争,我每一次回首都因为对国家的忧愁而皱眉。
江东仍然在进行艰苦的战争,表现了诗人没有停留在一己的悲欢上,对国家、对战事充满关切之情。
诗人每一次回首都因为对国家的忧愁而皱眉,到底还是忘不了国家安危,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愁绪。
5.C 6.①国土分裂,世事艰难;②年华已老,徒慕英豪;③收复难期,壮志难酬。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渲染、烘托”、“详尽且形象”错。颈联“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用六种名词意象“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加以组合,运用白描手法,看出不“详尽”,亦没有渲染烘托手法。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诗与《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的“愤”的相同内容:
①国土分裂,世事艰难:本诗写“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意思是丝丝的春雨飘洒在上林苑的乱草上,清冷的夜月照见了洛阳宫的断砖破墙,体现出家国的破败;《书愤》中“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意思是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既有对世时艰难的慨叹,又有对自己当年抗金复国的壮心豪气的袒露。
②年华已老,徒慕英豪:本诗写“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意思是遭难的苏武熬住了十数年吞毡咽雪的风霜,忧愤的张巡面对叛贼恨得把牙齿咬碎嚼光;“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意思是我的壮心并没有同年岁一起衰老消亡,纵然死了我也能做鬼中雄杰英明流芳,体现出对英雄的仰慕之情;《书愤》中“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用典明志,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③收复难期,壮志难酬:本诗写“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意思是我这白发稀疏的老头幽住在镜湖旁,只有公正的天地能洞察我报国无门的忠肝义肠,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情感:《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意思是说自己当年曾以守城大将檀道济自我期许,到如今鬓发已渐渐变白,盼恢复都城已成空谈。体现出诗人感到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的郁愤。
7.C 8.①智勇。李嗣业善用骑兵,带领万马就可以在谈笑间将河北从安史叛军手中解救出来。②忠诚。李嗣业掏心掏肺将一片真心奉献给皇帝。③治军严明。安西军过境而不扰民,百姓未被惊扰所以竟日欢乐,城池未被惊扰所以未见喧闹。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C.“营造出清冷萧瑟的氛围”错误,“孤云”“飞鸟”“辕门”等意象营造出肃杀威严的氛围。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智勇。首联说李嗣业精通兵法,“兵贵用奇,不必在众”。安西兵神勇出奇,出于精锐而不在众多,因此以万马之军去平安史叛军,救中原人民于战乱水火之中。
②忠诚。颔联称其忠义,这支军队神勇绝伦,谈笑间便可扫清盘踞河北的安史叛军,将一片忠心奉献给皇帝。
③治军严明。尾联写安西兵军容整齐,军威军纪森严有度,过境而不扰民,城池未被惊扰所以未见喧闹,百姓未被惊扰所以竟日欢乐。
9.B 10.(1)相同点:都抒发了作者悲伤的心情。(2)不同点:①本词主要写词人伤春的情感,也表达了对风雨飘摇的国家的哀叹和对自己壮志难酬的哀伤;②白诗主要表达被贬之地的荒凉僻远,以及被贬后内心的悲凉情感。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体现杜鹃花的精神,表现杜鹃花在风雨中盛开彰显的高洁品格”错误,结合“却解啼教春小住,风雨,空山招得海棠魂”可知,既写鸟,又写花。在词人的笔下,这杜鹃鸟似乎有了人的灵性,它声声啼血,苦叫不停,虽不堪闻,却是想教春天再在人间“小住”,挽回匆匆归去的春光。结果在风雨之中,在它的声声呼唤之下,杜鹃花芬芳吐艳,把新的春色带给人间。“海棠魂”三字在此处是指杜鹃花,并没有体现其精神和高洁品格。海棠含苞未放之时特别红艳,与火红的杜鹃很相似。
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词,写词人不堪“闻”“杜鹃”啼鸣。这是词人在仲春时节想象到了暮春的悲凉,再结合其处境,体现了词人对春去的哀伤、对国家风雨飘摇的哀叹;如果结合词人一生的追求,更容易理解其悲凉的处境和壮志不能酬的悲凉。白诗,写诗人被贬谪听到琵琶女的弹奏,引发了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思考。被贬谪之地偏远,早晚只能听到杜鹃和猿猴的叫声,诗人以此表现此地的偏僻荒凉,表达被贬后内心的哀伤等。故两首作品在抒情方面的相同点是都抒发了作者悲伤的心情。
结合“百紫千红过了春,杜鹃声苦不堪闻”可知,“百紫千红”指那些早春花卉,“过了春”是说它们过了花期。此时为春三月,杜鹃鸟开始鸣叫,杜鹃花也正在此时开放。词人这里的“杜鹃声苦”实际上便表明杜鹃花开。《成都纪》一书中说:“望帝死,其魂化为鸟,名曰杜鹃。”《华阳风俗录》又载:“杜鹃大如鹊而羽鸟。 其声哀而吻有血。士人云:春到则鸣,闻其声则有离别之苦。人恶闻之。”词人这里说“杜鹃声苦不堪闻”便是由此生发出来的。 在词人的笔下,这杜鹃鸟似乎有了人的灵性,它声声啼血,苦叫不停,虽不堪闻,却是想教春天再在人间“小住”,挽回匆匆归去的春光,写了词人伤春的情感。
结合“毕竟花开谁作主?记取:大都花属惜花人”可知,“毕竟”,即究竟。 杜鹃花开得如此艳丽,可究竟谁能为它做主,谁真正珍视它呢?这最后几句词已不单单是就花谈花了。在辛词中,花有时含有特殊的意义。“惜花人”也即“惜春”之人,实际上是词人自己心忧国家时局,不甘寂寞的真实写照。而这几句议论的实质是在表明苟安妥协、不关心国家时局、不关心民族命运的南宋朝廷不能掌握时局变化,不配做国家的主人。表达了作者对风雨飘摇的国家的哀叹和对自己壮志难酬的哀伤。
结合“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可知,四句描写了环境的恶劣。地势荒僻,环境恶劣,举目伤怀,一点开心解闷的东西都没有,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诗人自己的苦闷移情的结果。由此可知,《琵琶行》中“杜鹃啼血猿哀鸣”的诗句,以杜鹃悲凄的啼鸣渲染谪居之地浔阳环境的恶劣,衬托诗人被贬后痛苦的心情。
据此可以分析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1.D 12.全诗结构严谨:首联“卧扁舟”紧承诗题“枕上”破题;颔联“孤枕梦”承首联,下启“四山秋”,风雨惊觉,梦境变为实境;颈联一转,乃有“自笑”“何妨”之论;尾联收束,再回应诗题,扣住“作”。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D.“尾联抒情委婉含蓄”错误,“写清愁”为直抒胸臆。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行文脉络的能力。
全诗脉络分明:首联承题,写白发孤舟,诗人想到当年那些和自己意气相投、以恢复万里河山为理想的老友相继辞世,而今自己风烛残年,不禁满腔悲愤。首联中之“卧扁舟”,对上而言,紧承诗题《枕上作》之“枕上”,对下而言,内启“孤枕梦”的出现,外启“四山秋”的环境描写。秋风秋雨声惊醒了诗人的梦,把他从魂牵梦绕的万里关河拉回现实,四山秋色和着连天风雨齐齐向他袭来。风雨惊觉后,梦境变为实境,但思绪未断,由想象中的“我”,回到了现实中的“我”。于是乃有“自笑”、“何妨”之论,这两句的“自笑”和“何妨”,是句中的诗眼,透露出诗人的心曲。“自笑”,非自我解嘲,而是欣慰之情的表现。尾联“吴笺着句”云云,再回应题目《枕上作》,重点则在“作”。堪称针线细密,无懈可击。
13.B 14.①开篇描绘出词人戎马生涯的图景,可如今还有谁能记得?表达词人对于现实的无奈之情;②终日畅饮的酒徒一个个封侯,自己却被迫闲置,独作江边渔父,表现出词人壮志未酬的孤愤不平之情;③最后一句借用贺知章的典故,点明皇帝闲置我,而这镜湖山水本就是属于闲人的,谁又需要“官家赐予”?表达了对统治者的不屑和厌恶之情。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渔翁生活是词人所追求的”错误。陆词写“独去作江边渔父”,词中被迫投闲的渔翁表面上追求潇洒悠闲,内在却充满爱国志士的豪纵之气;张志和诗“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绘的是在大自然怀抱里远离尘嚣,逍遥自在的渔翁生活,并非陆游真正所追求的。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开篇三句“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词人从南郑幕府生活写起,描绘出词人戎马生涯的图景。在华丽的明灯下与同僚纵情赌博,骑上骏马猎射驰驱,这是多么豪迈的生活,第三句折入现实,紧承以“谁记”二字,顿时引出一片寂寞凄凉。可如今还有谁能记得?表达词人对于现实的无奈之情。
“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两句,描绘出两类人物,两条道路: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候;志存恢复的儒生如己者,却被迫投闲置散,作了江边渔父,事之不平,孰逾于此?这两句以“独”字为转折,写昔日马上草檄、短衣射虎的英雄,在此时却已经变成孤舟蓑笠翁了,表现出词人壮志未酬的孤愤不平之情。
末句“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借用贺知章的典故,唱出了全阕的最高音。唐代诗人贺知章老去还乡,玄宗曾诏赐镜湖一曲以示矜恤。陆游借典故翻出一层新意,点明皇帝闲置我,而这镜湖山水本就是属于闲人的,谁又需要“官家赐予”?表达了对统治者的不屑之情。
15.A 16.用典和借代。“五斗米”运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典故;“一渔竿”代指古代隐士。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为微官薄禄不得不割舍闲适自得的隐逸生活的矛盾心情。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A.“这让隐居耕读十载的岑参感到心情愉悦”错误。“三十始一命”,是指多年未得有做官的机会,到了三十多才好不容易有个官做。而做官的心情已经多半消退了。“一命”是官秩最低等,从八品,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工作刻板琐碎。这对隐居耕读十载的岑参来说太失望了。全诗抒发了作者做官赴任时对原来的隐居地依依不舍的深情,表现了作者虽不屑担任卑微的官职却为生计所迫而不敢以此为耻的矛盾心情。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结合注释,不难找出“五斗米”这一典故和“一渔竿”的借代,注意分析时要结合全诗,准确把握作者的心情。
尾联“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的意思是:只因为这五斗米的官俸,竟然要辜负这根钓鱼竿。前句“只缘五斗米”用典,“五斗米”不是指实数,而是言其少,意思是指“俸禄微薄”。这是用东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后句“辜负一渔竿”运用借代手法。注释中说“一渔竿”指古代许多隐士垂钓水滨,因而渔竿成为了隐士或者隐逸生活的一种标志。所以,“一渔竿”运用借代手法,代指古代隐士。
此诗结尾二句采用用典、借代的修辞手法,很生动的写景。诗人在尾联说自己只因为这五斗米的官俸,竟然要辜负隐居的愿望,暗喻诗人为了微薄的官禄不得不割舍闲适自得的生活的矛盾心理。
17.D 18.①“潇湘江上竹枝斑”,用湘妃泪洒斑竹的典故,表现了离别时难以言状的痛苦。②“碧云日暮无书寄,寥落烟中一雁寒”,亦兴亦比,很有意境,途中景况的苍茫、清寒,正映见心境的迷惘、冷寂,“一雁”亦可比喻自己的形单影只。作者下片写愁并不直写愁的具体情况,而是通过典故、景象去暗示、渲染,寓情于景,启发读者的想象力,这个“愁”就变得更具体可感了。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无法把自己写的书稿寄给友人”理解有误。这两句的意思是,日后“我”在寂寞的旅途中想念你们而得不到你们的书信时,大概只能空对那横空的孤雁了。
故选D。
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潇湘江上竹枝斑”,用湘妃泪洒斑竹的典故,表现了离别时难以言状的痛苦。刘禹锡的《潇湘神》写道:“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这里用湘妃泪洒斑竹典故,表现了离别时难以言状的痛苦。用这个典故,也切合将来的行程,暗示舟行潇湘时也会有这样的相思之苦。
②“碧云日暮无书寄,寥落烟中一雁寒”,写别后的相思。“碧云日暮”化用江淹《拟休上人怨别》:“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这两句是说,日后我在寂寞的旅途中想念你们而得不到你们的书信时,大概只能空对那横空的孤雁了。最后一句亦兴亦比,很有意境;途中景况的苍茫、清寒,正映见心境的迷惘、冷寂:“一雁”既表示来书的渺茫,又比喻自己的形影相单。真是“横泪易,写愁难”,作者下片写愁并不直写愁的具体情况如何如何,而是通过典故、景象去暗示、去渲染,启发读者的想象力,这个“愁”就变得更具体可感了。这不是避难从易,而是因难见巧。
19.D 20.王安石诗:表现出对出仕的陶渊明的仰慕,自己也甘愿居下位为国效力。
李白诗:表现了对权贵的不满、抗争和自己怀才不遇的心声。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纷乱”错误,结合“落木云连秋水渡,乱山烟入夕阳桥”可知,描写了诗人登高所见之景,即落叶缤纷、夕阳西下、群山起伏、烟雾缭绕等,表现了诗人对美丽秋景的喜爱之情,作者并无纷乱,相反作者心志坚定。
故选D。
2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结合“渊明久负东篱醉,犹分低心事折腰”可知,陶渊明享有“东篱醉”这样的盛名,我甘愿为国事屈意居下位为国效力。借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的仰慕以及甘愿居下位为国效力的志向。
结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可知,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让自己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诗人一吐郁闷之气,表达了不向权贵低头的高贵人格,展现出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也鼓舞了后人坚毅的独立人格。
21.A 22.①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之情。诗歌首联写出与友人到世外山林游玩,感受远离世俗的清幽,流露出欣喜之情;颈联通过写“野鸟”“白云”对游人充满情谊,表达自己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②淡泊名利的高雅情怀。诗歌颔联中,作者将争名逐利与登山度水的感受作对比,表达了淡泊名利、崇尚自由的高雅情怀。
③身在官场却向往归隐的矛盾心情。诗歌尾联,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凭阑久”的原因是“为恋林居作退谋”,表达了身在官场却渴望归隐山林的矛盾心情。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谁知’一词表明他们的行踪不为别人知晓”理解错误。诗歌首联交代作者游览世外山水的事,并用“入吟幽”总写游玩的感受。其中“谁知”有摆脱官场俗务,感受山林清幽的惊喜之情,并不是不为人知。
故选A。
2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的首联“朝市谁知世外游,杉松影里入吟幽”两句,是说作者来到深山树林之中,看到如此幽静的景色,想到天天在朝堂之上,如何知道这幽静的好处。从“世外游”“入吟幽”的表述中可以看出,这一联流露出作者远离世俗的喜悦之情。而颈联“野鸟不惊如得伴,白云无语似相留”中,通过对“野鸟”“白云”的描写,写出了万物在大自然中的自由之态,此处作者是借景抒情,明写“野鸟”“白云”,其实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表达出自己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之情。
诗的颔联“争名逐利千绳缚,度水登山万事休”,作者通过自己在官场的体会,感慨在官场中争名逐利,将人的自由爱自然的天性都束缚起来,也无法真正融入的山水大自然之中。这一联中,作者是对俗世对人的束缚的议论,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厌恶,表达出淡泊名利的高雅情怀。
诗歌的尾联“傍人莫笑凭阑久,为恋林居作退谋”则是作者内心感受的直接表达。自己为什么如此长时间的凭阑,是因为正在考虑远离朝堂、退隐山林的事情。作者通过“凭阑久”这一细节,表现自己在山林中流连忘返的情状;而则是“作退谋”直抒胸臆,作者已经厌倦官场,想要退隐山林,真正享受大自然的美景。表达出作者身在官场、心向山林的矛盾心情。
23.C 24.新居主人章道正是一个安贫乐道、志趣高雅、宁静自适之士:①从“生涯还似旧时贫”可见他安贫乐道。②从居处有花,“吟处”和“与僧邻”可看出他志趣高雅。③从居处无车马、无尘杂可看出其内心宁静。
【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C.“因与僧为邻,受寺院钟鼓的吵闹”分析错误,吵闹来自御楼,与僧为邻恰显宁静。
故选C。
2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生涯还似旧时贫”意思是,生活还是和以前一样贫困,“独”“贫”二字点明了主人的生活状况。可见安贫乐道。
颔联写新居行径无竹、花半属他人,渲染了“贫”,也暗示新居有一丝清雅之气;“吟处”生活中可以吟诗,“与僧邻”因与僧为邻,显出所居之地的宁静。居处有花、“吟处”“与僧邻”可看出志趣高雅;
“车马过从已有尘”化用陶渊明“而无车马喧”“户庭无尘杂”等诗句,反衬新居特点。居处无车马、无尘杂看出其内心宁静。
可见新居主人是一个安贫乐道、志趣高雅、宁静自适之士。
25.C 26.①《诗经·郑风·遵大路》写出了女子的执着、痴情,刻画了女子依依惜别的情态。②《诗经·卫风·氓》中的女子则是自尊自爱、清醒且坚强,她前期虽沉溺在爱情中,但在认识到男子的无情善变之后便直言斥责,转身离去。
【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C.“但读者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断定,男子和女子结婚多年,男子厌倦了女子”错,说法绝对。诗的结尾戛然而止,留下了一大片画面空白,容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审美情趣去创造、去丰富,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设想,绘出不同结果的精彩画面。
故选C。
2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诗经·郑风·遵大路》的文意。这首诗描写的是女子与男子分别时依依惜别的复杂心境。这首诗的文意是“沿着这大路往前走啊,双手拉着你的衣袖啊。可千万不要讨厌我啊,别忘了从前感情的深厚。沿着这大路往前走啊,紧紧地握着你的手啊。千万别嫌我面目丑啊,别忘了你我相好的时候”。由此可知这首诗中的女主人公是执着、痴情的。
而《诗经·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是自尊自爱、清醒且坚强的。此诗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
27.B 28.①想象。诗人想象晚上在床上听到的流水声是山泉送来陪伴自己的,表达了诗人的孤寂。(或答:拟人。山泉有情,送来流水声陪伴自己,表达了诗人的孤寂之情。回答虚写也可给分)
②以景结情,尾联描写了水缓缓流淌的景象,表达出诗人无法入眠的孤寂。(或答:以有声衬无声。以流水声衬托夜晚的静谧,突出诗人的孤寂落寞。回答反衬也可)
【解析】2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表明诗人乐观闲适的心境”理解错误,颔联意思是:水清澈明亮,鱼儿在其中觅食,沙滩暖和,白鹭忘却了睡眠。展现了夜晚的宁静和生机。应该是以乐景衬哀情,表明诗人的孤寂难眠。
故选B。
2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尾联意思是:山泉仿佛有意,轻轻地唤醒了潺潺的流水声,如同在枕头上送来一阵阵轻柔的声音。
①以山泉和枕头为象征,运用想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依赖和渴望。山泉仿佛有意地唤醒了潺潺的流水声,为作者送来了宁静和慰藉。这种温柔的声音,如同在枕头上送来陪伴自己的,表达了诗人的孤寂。
②以景结情,尾联运用“潺湲”描写了山泉水缓缓流淌的景象,以有声衬无声,以流水声衬托夜晚的静谧,表达出诗人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以及无法入眠的孤寂。
29.B 30.①颈联坚定地说出江山没有改变,人民对朝廷的拥护仍在,来日方长,中兴机遇尚存。
②表达了诗人对南宋复国、祖国统一寄予了长远的希望和必胜的信念。
【解析】2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B.“表达了对故交的思念”错误,由“故交已久化豺狼”可知,此处表达的是对以往战友投敌的痛恨。
故选B。
3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结合原文“江山不改人心在,宇宙方来事会长”可知,颈联展望未来,誓与元军抗击到底,大宋百姓恢复故国的决心仍在,时间还有的是,以后机会还会有很多。写出了大宋百姓对恢复故国的决心仍在,诗人对复国抱有必胜的信心,寄寓了长远希望。
31.A 32.贾客“船中养犬长食肉”的极度奢靡,与老农家老小登山攀摘野果的极度贫困,构成鲜明对比。人不如狗,又揭示出一种极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只摆事实,不加议论抒情,含蓄而发人深省。
【解析】3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A.“与杜甫《登高》所抒发的情感相似”错误。全诗语言朴实,感情沉郁,运用对比手法,揭露了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罪行,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本质;杜甫《登高》表达了作者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故选A。
3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老农之事,叙犹未已,结尾两句却旁骛一笔,牵入一“西江贾客”。“西江贾客”当指广西做珠宝生意的商人,故诗中言“珠百斛”。其地其人与山农野老似全不相干,诗中又没有叙写的语言相联络,跳跃性极显。然而,一边是老小登山攀摘野果,极度贫困;一边是“船中养犬长食肉”,极度奢靡,又构成一种鲜明对比。
人不如狗,又揭示出一种极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豢养于船中的狗与猎犬家犬不同,纯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这形象本身也能引起意味深长的联想。
全诗似乎只摆一摆事实就不了了之,不加议论抒情,象一个没有说完的故事,与“卒章显其志”的作法完全相反,但读来发人深思,诗人的思想倾向十分鲜明,揭露现实极其深刻。其主要的手法就在于形象的对比。诗中两次对比,前者较隐,后者较显,运用富于变化。人物选择为一老者,尤见封建剥削之残酷,及世道之不合理,也愈有典型性。
33.B 34.①深厚的兄弟之情。苏轼调任密州,途中写下此词寄给弟弟子由,词中蕴含着兄弟二人的深厚情谊。②年轻时的豪壮之情。词人在途中回忆起初入京城时的意气风发,通过“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等词句将当年的壮志豪情尽情抒发出来。③不计得失荣辱的豁达之情。词人由追忆往事回到现实,想到人生遭遇的不幸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借“袖手何妨闲处看”来宽慰自己,以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慰藉。
【解析】3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从近到远”错。“渐月华收练”四句,月光、山色为远景,晨霜、朝露为近景,是从远处景观写到了近处细微之景,应为“由远及近”。
故选B。
3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深厚的兄弟之情。苏轼调任密州,途中写下此词寄给弟弟子由,词中蕴含着兄弟二人的深厚情谊。如词人最后写道:“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希望弟弟你身体健康,但求快快乐乐、悠闲自在地度过一生吧。
②年轻时的豪壮之情。词人在途中回忆起初入京城时的意气风发,“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遥想当年,自己文采飞扬,洋洋洒洒千字速成,胸中有万卷知识,凭借这些本事,辅佐像尧舜一样的国君成就大业有什么难的呢?如此直白地抒发胸臆在当时非常少见,词人在这几句词中表达了自己当年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心态和精神。
③不计得失荣辱的豁达之情。“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是啊,经历了种种磨难,词人也知道,被任用或是被弃置都取决于时运,但是是积极入世还是消极避世的态度是由自己决定的。既然由自己决定,何妨就袖手旁观,在一边落个清闲自在吧。词人由追忆往事回到现实,想到人生遭遇的不幸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借“袖手何妨闲处看”来宽慰自己,以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慰藉,表现出了自信和旷达的襟怀。
35.D 36.①要寻根究底,学深学透;②要渊博学识,博古通今;③要不惧困难,勇攀高峰;④要牢固基础,德业俱尊。
【解析】3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沮丧之情”错误。流露的应该是坚韧顽强、不屈不挠、意志坚定、勇往直前、拼搏向上之情。
故选D。
36.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诗歌内容及诗人的观点的能力。
(1)首句“为学平生不究源”意思是说平生求学不探究本源,意在劝谏鼓励自己应该深入求学,寻根究底。
(2)颔联“塔高俯视群山小,江阔能容巨浪喧”意思是说塔高可以俯视群山,江水开阔可以容纳巨浪的喧腾,以此启示为学也该像高塔阔江一样,不断向高处攀登,并拓展视野和见闻,博古通今。
(3)颈联“人每中登难脚力,谁于高处领天根”意思是说人在向上攀登的过程中必然遇到重重困难,只有不惧危险的人才能登上绝顶、山巅触摸星辰。
(4)尾联“须信平生为基址,基址牢时德业尊”直抒胸臆,强调为学也该重视筑牢基础,唯此才能实现德艺双馨、德高位尊。
37.B 38.“小夫贱隶”是讽刺文学批评者对平民创作者的忽视,“何嫌”运用反问突出对其诗歌的认可。此联表达含蓄深刻,曲折有致,可理解为对于文学批评者的讽刺和对于文学价值的肯定。
【解析】3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读书人以贾谊、陶潜作为评定‘圣贤’的标准”错。“悔赋不妨排贾谊,谤诗遂至劾陶潜”,意思是作者认为悔过的文人应被排斥,暗示了对人品不端的文人的不容忍。另外,诗人也批评了对诗人的谴责和批评,认为这种批评已经演变成对陶潜的指责。是对当时文坛风气的一种讽刺和批判。
故选B。
3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清代施补华认为“诗犹文也,忌直贵曲”,即诗歌像文章一样,表达不宜太直白而应有波澜。
“君看国风三百首,小夫贱隶采何嫌”,意思是诗人呼吁读者去阅读《国风》这三百首古代诗歌,他认为即使是普通的小夫和贱隶,他们所采集的诗歌也应该被珍视,不应该有任何偏见。“小夫贱隶”用以讽刺文学批评者对平民创作者的忽视,“何嫌”反问的方式,突出对其诗歌的认可。此联表达含蓄深刻,不直白,曲折有致,可理解为对于文学批评者的讽刺和对于文学价值的肯定,强调文学作品的普遍性和平等性。
39.D 40.①以“自弄还自罢”来形容自弹自听的情景,以“亦不要人听”来形容对音乐的独自享受。写出了诗人沉浸于弹琴中的情状。
②表现了作者对内心宁静和自由生活状态的追求和享受。
③蕴含着生活哲理:在学习工作抑或生活中不要在意外界的评价和赞美,应追求一种自我沉浸的生活状态。
【解析】3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颈联正面描写琴声”错误,“澹无味”和“惬心潜有情”,写诗人惬意舒适的感受,从侧面描写琴声的舒缓动听,强调其艺术魅力。
故选D。
4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品内涵和对作品进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内容上:“自弄还自罢”写自己在那里摆弄,调试,弹奏;“亦不要人听”写自己深感舒适惬意,独自享受,写出了诗人自娱自乐,自我陶醉,沉浸其中的情状。
情感上:夜深人静,一把好琴,一曲清韵,一人独享;自我沉浸,自我陶醉;有格调,有境界,表现了作者对内心宁静和自由生活状态的追求和享受。
生活哲理:世界纷扰,压力山大,生活中不要被外界左右,他人制约,应追求一种自我沉浸的生活状态,寻找宁静,不要仰望别人,学会欣赏自己,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