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写景抒情类 专题练习合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游东田
【南朝】谢脁
戚戚苦无悰,携手共行乐。
寻云陟累榭,随山望菌阁。
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
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
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
1.从体裁看,这是一首 诗。
2.下列对这首诗景物描写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诗中描绘了春末夏初的美景,构成一幅意境淡远而生机盎然的图画。
B.“远树”二句写远景:树木茂盛,树影朦胧,烟雾缭绕,云霭密布。
C.“鱼戏”二句写近景:鱼儿活泼,嫩荷婀娜,众鸟欢鸣,落英缤纷。
D.先用精细的工笔描绘阔大的背景,后用疏淡的白描点染精美的细节。
3.这首诗写出诗人感情怎样的变化?是如何表现这种变化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暮 春
杜 甫
卧病拥塞在峡中,潇湘洞庭虚映空。
楚天不断四时雨,巫峡常吹千里风。
沙上草阁柳新暗,城边野池莲欲红。
暮春鸳鹭立洲渚,挟子翻飞还一丛。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带病滞留在三峡,三峡的拥塞激发了他对洞庭广阔无边的想像。
B.颔联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强调了巫峡一地多风多雨而不宜久居的特点。
C.诗人描绘沙上草阁和城边野池的风光时,紧扣住诗题,表现了春景。
D.诗人看到水鸟携幼鸟在小洲之上自由翩飞的情景,得到了些许宽慰。
5.《暮春》和《登岳阳楼》都作于杜甫漂泊之时,都抒发了漂泊生涯的无奈,请认真阅读两首诗的颈联,分析其抒情方式的不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6.下列对这首诗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联写诗人过去已听说过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心早已向往之,今日登楼绝非唐突行事,而是实现了昔日的心愿。
B.诗歌颔联诗人以巨笔从吴、楚两地的地理位置着眼,由乾坤宇宙漫无边际的空间落笔,把洞庭湖开阔宏伟的气象,一览无余地描绘了出来。
C.颔联是诗人登上岳阳楼所见之景,颈联则是诗人现实处境的真实写照,上下两联,彼此映衬,益发显示出景之雄伟壮阔,情之孤苦伶仃。
D.这首诗运用了丰富的表现手法。开篇两句采用叙述;三四两句用描写的手法,绘制了一幅宏伟壮丽的图景,其中又运用了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作品的生动性;最后两句又运用了抒情,揭示出诗人的内心世界,开拓了作品的意境。
7.结句作者言己“凭轩涕泗流”,请结合全诗,概括作者“涕泗流”的原因。
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有美堂暴雨
苏轼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以响雷预示暴雨骤烈。雷声轰隆,本来是天空中带电的雷雨云的放电现象,诗人却说来自“脚底”,形容雷声震撼大地的威力之猛。
B.次句“顽云”二字,揭示出乌云愈聚愈浓的态势。“拨不开”三字,更显浓云所特具的巨大凝聚力。暗示一场蓄势已盛的猛雨的到来。
C.最后两句“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诗人借用典故,突发灵感,再展奇想。“谪仙”指李白;“琼瑰”指名诗佳作。
D.纵览全诗,通篇写实,无论是写雨景还是写雨势,都写得生动逼真,形神兼备。尤其是动词,更显得细琢精敲,恰如其分。
9.结合颈联,分析这首诗的修辞运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太白岭
王安石
太白巃嵷①东南驰,众岭环合青纷披。
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
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
生民何由得处所,与兹鱼鸟相谐熙。
【注】①巃嵷:高峻的样子。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太白岭上,诗人看到了或厚或薄的烟云、疏密有致的树和石等景物。
B.诗歌中,“鸟语乐”写乐景,“鱼行迟”写哀景,以乐写悲,更增悲情。
C.诗歌前三联描写太白岭的景色,最后一联抒情,触景生情,情景相生。
D.尾联把眼前景色和百姓生活联系了起来,体现了诗人关心民生的情怀。
11.首联是如何写出太白峰之高峻险要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
12.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13.下列诗句的风格与这首词的风格不一致的一项是( )
A.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B.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C.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D.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4.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5.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次”有“依次”“停留”“接连”等意思,标题中的“次”指停留、停宿。
B.首联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诗人山水兼程、旅途奔波的辛劳。
C.颔联描写了船行江上、一帆风顺、平野开阔、春潮渐退的壮观景象。
D.颈联蕴含着时序变迁的自然理趣,以及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
16.杜甫的《春望》和本诗都提到了“书”的意象,请分析其蕴含的情感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香菱咏月诗
其三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一轮皓月,破云而出,光华难掩。作者将自己才华终难埋没、学诗必能成功的自信心直接地传出,可谓“起句如爆竹”。
B.颔联对仗工稳,言浅意深。写广袤的大地传来一片捣衣之声,雄鸡报晓,已是五更,残月将尽。隐曲地表达作者对远在他乡的丈夫绵长的思念。
C.颈联上句写身着绿蓑衣的游人听着凄清、高远的笛声,表达游子对故乡以及远方亲友的思念,与李白《春夜洛阳闻笛》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情意相通。
D.整首诗用词典雅含蓄,立意新奇别致,除首联直接写月外,句句都似非写月,但句句与月相关。
18.作者心绪集中体现在“寒”字上,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卖花声·题岳阳楼
张舜民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注释:张舜民是北宋文学家、画家,为人刚直敢言,词作与苏轼风格相近。元丰六年(1083),词人获罪贬往郴州,途经岳阳楼,登楼后写了这首词。
1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中“木叶”是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给人以落寞之感,营造出凄清的氛围。
B.诗人因遭贬来到此地,又将离此南行,内心十分苦闷,听曲自斟全无半点笑容。
C.“醉袖”用借代的修辞,以衣饰代人,不言醉脸、醉眼,而言醉袖,富有想象之美。
D.词的上阕写楼内宴饮,下阕写楼外远望,词人因醉酒而吐露真情,结构安排自然。
20.“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是杜甫登临而作的《登岳阳楼》。比较两首诗词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长安秋望①
【唐】赵嘏
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②学楚囚。
【注释】①此诗是赵嘏客居长安时期所作。赵嘏曾于唐文宗大和六年(832)举进士不第,寓居长安。②〔南冠〕楚冠。《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使税之,召而吊之。’”
21.下列各项中,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属于近体诗的范畴。律诗在形式上有严格要求,尤其讲究对仗。每首律诗二、三联的上下句惯例是对仗句,一、四联可对可不对。
B.首联点出了时间,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远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唐代的宫观楼阁都在眼前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烘托了诗人心境的凄凉。
C.颈联拟物作人,移情于物,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以“静”赋菊,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表达容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
D.这首诗以秋日典型形象入诗,诗中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并寄寓着诗人思乡深远情怀,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
22.颔联和尾联在抒情方式上有何差异?请结合诗歌比较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卖花声·题岳阳楼①
张舜民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②。
[注]①元丰五年张舜民贬谪郴州,途经岳阳楼,登楼而作本词。②长安,代指宋都汴京。
2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是( )
A.君山落叶纷飞,洞庭湖水天一色,辽远空阔,此景作为离别宴会的背景,蕴藏着词人无尽的幽思。
B.“敛芳颜”指收起笑容,变得严肃,与白居易《琵琶行》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的“敛容”意思相同。
C.“天淡云闲”描绘了一幅天气晴好、浮云悠闲的画面,体现出词人从被贬的忧愤情绪中解脱的心理感受。
D.“何人此路得生还”概括出古往今来无数迁客的命运,倾吐了词人压在心底的心声,具有悠久的历史感。
24.本词结尾句意蕴丰富,请结合“夕阳”“长安”两个意象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25.这首诗第二句连用两个“自”字,突出了天平山云水什么样的形象?
26.三、四句以“何必”一词领起,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安济桥①
(元)刘百熙
谁知千古娲皇石,解补人间地不平。半夜移来山鬼泣,一虹横绝海神惊。
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日暮凭栏望河朔,不须击楫壮心生②。
【注】①安济桥,位于河北赵县,又称赵州桥。②《晋书·祖逖传》谓祖逖渡江北伐,船到中流时,“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丽,众皆叹服”。
2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安济桥是女娲补天石所建,可以帮助人们渡过因地势不平而形成的河流。
B.安济桥仿若一夜建成,令山鬼大为震惊,夸张地写出了其建造速度之快。
C.诗人凭栏远眺黄河以北,即使没有祖逖击楫而晢,也让人顿生豪情壮志。
D.诗歌运用了神话传说,来盛赞安济桥的古老与神奇,浪漫主义色彩浓厚。
28.清代王士禛说:“咏物之作,不即不离,乃为上乘。”意为诗歌咏物不可太执着于物本身,又需切合物之特点。请结合中间两联,谈谈本诗是如何做到“不即不离”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多景楼
汪元量①
多景楼中昼掩扉,画梁不敢住乌衣。
禅房花木兵烧杀,佛寺干戈僧怕归。
山雨欲来淮树立,潮风初起海云飞。
酒尊未尽登舟急,更过金焦看落晖。
[注]①汪元量,字大有,号水云,宋末元初诗人。
2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日掩门,诗人眼中的多景楼再无昔日光彩。因为战乱,人们纷纷逃难。首联中的“画梁”“乌衣”均使用了借代的手法。
B.元军南侵,大肆烧杀掳掠,连作为佛门静修之地的寺庙禅院都不能幸免。“僧怕归”就是对这一场景进行的直接而细致的描绘。
C.“山雨欲来”“潮风初起”,自然界的风云变幻象征着社会的动荡不安。惊魂甫定,战乱又起,仓促间诗人只得登船逃离。
D.国土沦丧,战火纷飞,诗人心中悲愤却又无可奈何。回头看落日余晖,那既是王朝衰亡的写照,又是诗人内心悲痛之情的映射。
30.李钰在《湖山类稿跋》中评价说:“开元、天宝之事,纪于草堂,后人以诗史目之。水云之诗亦宋亡之诗史也。”试分析这一观点在本诗中的具体体现。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渭上秋夕闲望①
潘阆
秋色满秦川,登临渭水边。残阳初过雨,何树不鸣蝉。
极浦涵明月,孤帆没远烟。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②贤?
注:①此诗作于潘阆早年落拓江湖之时。②太公,即吕尚,相传他垂钓于渭滨溪,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为师。后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
3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景、叙事,“满”字突出了秋意的浓烈,“渭水边”是诗人选取的登临之地,为下文详细具体描写秦川秋色作了铺垫。
B.颈联中的“明月”二字,照应了诗题中的“秋夕”,“没远烟”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的情状,又含时间、空间上的变化过程。
C.尾联使用对比手法,拿“渔人”的“空老”和“太公”的“贤”进行对比,揭示出“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自身才德不够。
D.该诗通过对渭上秋夕幽美景色的描绘,借助太公垂钓的典故,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又不愿老死江湖,渴望得到重用的情感。
32.本诗颔联写景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裴秀才迪小台
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3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虽端居室内,却能遥望远山苍云,“望”字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之景。
B.颔联中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动静结合,写出了秋原的空阔。
C.颈联一方面间接表现了小台之高,一方面暗写了裴秀才居处和小台深藏林壑的幽雅超尘。
D.“好客多乘月”与《春江花月夜》中“不知乘月几人归”所抒发的“乘月”之情是一样的。
34.诗歌之妙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注】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注】本诗作于元和十三年(818)中秋夜,时白居易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已被贬为江州司马,居于浔阳。
3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颈联“西北望乡”“东南见月”浸透着诗人的孤寂和凄苦,“何处是”“几回圆”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孤苦之情。
B.全诗慨叹物是人非,今昔殊异,表达了诗人谪居生活的愁闷,其感情基调与《琵琶行》一脉相承。
C.“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表现出诗人历经磨难之后极其复杂的心理状态,耐人寻味。
D.同样是在八月十五的明月之夜,去年诗人在皇家御园曲江杏园边赏月,今年就被贬到江州,境遇改变,令人感慨。
36.本诗中“月”这一意象,对表情达意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面小题。
王氏能远楼
范梈①
游莫羡天池鹏,归莫问辽东鹤②。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廊。
请君得酒勿少留,为我痛酌王家能远之高楼。
醉捧勾吴匣中剑,斫断千秋万古愁。
沧溟朝旭射燕甸,桑枝正搭虚窗面。
昆仓池③上碧桃花,舞尽东风千万片。
千万片,落谁家?愿倾海水溢流霞④。
寄谢尊前望多客,底须惆怅惜天涯。
【注】①范梈,元诗四大家之一。少孤家贫,刻苦工诗文。人称文白先生。为文雄健,有两汉风格。为诗好歌行,冲淡闲远,如秋空行云。②辽东鹤,指传说中辽东人丁令威修道升仙,驾鹤归飞之事。③昆仑池,指昆仑瑶池,是传说中西王母的居所。④流霞,神话传说中的美酒。
3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连用《逍遥游》中大鹏和传说中辽东鹤两个典故,表达对两只神鸟的否定。
B.五到七句以歌行的散句写诗人劝酒之辞以及助兴的舞剑,有李白《将进酒》的气韵。
C.九到十二句诗人放任思绪飞扬,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构建了梦想中美好的世界。
D.十三到结尾句以设问启思,表达借美酒解去愁情的愿望,劝慰他人也劝慰自己。
38.此诗本是一首劝酒歌,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22年5月庆祝共青团成立100周年讲话中借用“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勉励时代青年,使其具有了鲜活的青春内涵。请从“青年之诗,绚丽之诗”的角度分析本诗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的样子;春天降临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表达了诗人念家悲己的感情。
B.颔联将人的情感赋予花和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面对国都破败的无奈感慨和绵绵愁绪。
C.颔联“三月”表明丧乱之久,“抵万金”形容家书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妻儿的强烈思念。
D.全诗所写意象甚多,从“远景”的山河城郭,到“中景”的荒草残木。再到“近景”的春花飞鸟。一直到“自身”的白发,步步推进,“镜头”越来越小,将宏大的家国之悲,渐渐渗透凝缩在诗人自己身上。
40.诗人时年四十多岁,却说“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夕望月
张九龄
清迥江城月,流光万里同。
所思如梦里,相望在庭中。
皎洁青苔露,萧条黄叶风。
含情不得语,频使桂华空。
4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描写江城之月,化静为动,写出了月光的清明旷远,彰显了磅礴之势。
B.诗人描写梦中所见之景。他在梦里仿佛与月相望庭中,内心生出思念之情。
C.诗人通过感官和色彩描写,描绘出江城月下秋景图,笔触鲜活,状物生动。
D.诗人写诗围绕“望月”二字展开,以月光开篇,又以月光煞尾,一气呵成。
42.王国维说:“大家之作,其言情必也沁人心脾。”这一观点在诗歌最后两句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
1.古体诗 2.D 3.诗人的情感从愁苦(忧愁)到快乐(愉悦)。开首二句“戚戚苦无悰,携手共行乐”,先写自己出游的原因,即苦于内心闷闷不乐,所以约伴到大自然中去寻找乐趣。面对着大自然美好的图景,诗人如梦如醉,完全忘记了自己初来时的烦闷,以致使诗人发出:“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这种由衷的慨叹。情感从愁苦(忧愁)到快乐(愉悦)。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判断诗歌体裁常识的能力。
这首诗共十句,每句五个字,其中第六句“稀”字不押韵;只有五六句对仗,其他都不对仗。由此可见此诗用韵、对仗比较自由。由此判断是古体五言诗。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景物描写手法和特点的能力。
D.“先用精细的工笔描绘阔大的背景,后用疏淡的白描点染精美的细节”错,开篇写诗人眺望城郭边的青山,应该是先用疏淡的白描描绘阔大的背景,后文嬉戏的鱼儿、摇动的荷花,飞散的鸟儿等,是用精细的工笔点染精美的细节。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和美好的向往。
由“戚戚苦无惊”可知,诗人的心中不乐,是愁苦的,故与朋友携手来游东田;诗的最后两句“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写不去饮酒取乐,而是凝神眺望城郭边的青山,诗人陶醉于自然景色中流连忘返,诗开始时的苦闷至此已荡然无存,化作赏景的快乐。
故诗人的情感变化:从愁苦到快乐。
4.D 5.①《暮春》中颈联“沙上草阁柳新暗,城边野池莲欲红”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诗人描绘了柳树一片浓密的新绿,水莲将要绽放鲜红花朵的富有生机的美好画面,这美丽的春画更加勾起诗人的无限伤心,反衬出诗人抱病漂泊的无奈。②《登岳阳楼》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运用了直接抒情的方式,诗人描述了自己的境况,和亲朋们断绝了音信,自己又老又病,身边只有一艘船相伴,抱病漂泊的无奈溢于诗句间。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D.“得到了此许宽慰”错误。尾联以鸳鹭携子自由翻飞的情景反衬自己不能携家人南下洞庭的苦闷之情,属于以乐景衬哀情。
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暮春》颈联“沙上草阁柳新暗”写杨柳成荫,颜色已经暗绿;“城边野池莲欲红”写莲花含苞待放。运用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美好的春色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与之对比的是自己还因病久卧,抒发的是异乡漂泊之苦以及抱病漂泊的无奈之情。
《登岳阳楼》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两句是写诗人自己的处境。“亲朋无一字”写出了诗人的孤苦,“孤舟”,写出了诗人全家挤在一条小船上漂泊度日,消息断绝,年老多病,孤舟漂泊的生活境况。直接抒发了自己生活坎坷,漂泊天涯的心情。
6.D 7.①年老多病,孤独无依;
②战乱未平,国家艰危;
③壮志未酬,早期抱负终未实现。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D.“其中又运用了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错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意思是: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运用了夸张手法描写湖水的宽阔,没有拟人修辞手法。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两句是写诗人自己的处境。交代诗人没有得到亲朋故旧一字音信,年老体弱之身只剩一叶孤舟。从中可见,诗人因为自己年纪老迈,身体多病,漂泊在外,孤苦无依而流泪。
“戎马关山北”是说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诗人从洞庭湖向长安望去,隔着一道道关,一座座山,而战火就在北面燃烧,威胁长安,战争不息,国家不得安宁。杜甫倚靠岳阳楼的窗户,向北眺望,虽然隔着道道关山,他看不到长安,也看不到战火,但在他心中却呈现出吐蕃入侵,长安危急,人民遭难的情景,于是他就禁不住伤心的老泪纵横了。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写诗人音信断绝,正因外族侵扰,国家四分五裂,社会动荡不安,而诗人之所以联想到此,恰恰是因为诗人胸中翻腾着叫人牵肠挂肚的国事民事,所以就很自然地勾起了自己不能再施展抱负的痛心。从而表现诗人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尾联抒写出诗人眼睁睁看着国家离散而又无可奈何,空有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只好凭旋流泪。由此概括出壮志未酬,早期抱负终未实现。
8.D 9.①主要运用了比喻、夸张修辞手法。② “十分潋滟金樽凸”,把因暴雨注灌而几乎要突过堤岸的钱塘江水,喻作即将溢出斟满酒杯的美酒;以水势之汪洋浩大,反衬雨势之猛烈。③ “千杖敲铿羯鼓催”,是以声音写雨势之大,既有比喻,兼具夸张,把雨势之猛烈渲染得无以复加。诗人以千杖催击羯鼓的急剧之音,来比喻雨声的急、骤、齐、密。使读者感受到暴雨不但势急点密,而且声响粒大。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通篇写实”错。尾联上句“唤起谪仙泉洒面”想象用雨水唤醒醉酒的谪仙李白,此为虚写;下句“倒倾鲛室泻琼瑰”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大雨如注,实中有虚。
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颈联“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意为:西湖犹如金樽,盛满了雨水,几乎要满溢而出;雨点敲打湖面山林,如羯鼓般激切,令人开怀。
前句“十分潋滟金樽凸”,把因暴雨注灌而几乎要突过堤岸的钱塘江水,喻作即将溢出斟满酒杯的美酒。以水势之汪洋浩大,反衬雨势之猛烈。故主要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
后句“千杖敲铿羯鼓催”,以声音写雨势之大。诗人以千杖催击羯鼓的急剧之音,比喻雨声的急、骤、齐、密。使读者感受到暴雨不但势急点密,而且声响粒大。故运用比喻和夸张修辞手法。
10.B 11.①正面描写。以“巃嵷”一词直接写出太白山之高峻。②侧面衬托。以众山环绕着太白山来衬托太白山之高峻。③比拟(拟物)。以骏马奔驰来写太白山山势,突出其山势高峻。④化静为动。太白山好像向东南方飞驰一样,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太白山之高峻险要。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鱼行迟’写哀景,以乐写悲,更增悲情”错误,“鱼行迟”写的是鱼悠闲自得的情态,和“鸟语乐”“溪水不动”构成了和谐的画面。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联“太白巃嵷东南驰,众岭环合青纷披”意思是,太白山势高峻,东南方的山峰好像要直飞入天,群岭环绕且绿色铺满山。
①正面描写。“巃嵷”:高峻的样子。以“巃嵷”一词直接写出太白山之高峻。
②侧面衬托。“众岭环合”写群岭环绕,以众山环绕着太白山来衬托太白山之高峻。
③比拟(拟物)。“东南驰”东南方的山峰好像要直飞入天,以骏马奔驰来写太白山山势,突出其山势高峻。
④化静为动。“东南驰”写太白山好像向东南方飞驰一样,好像要直飞入天,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太白山之高峻险要。
12.D 13.C 14.第一问:达观、豪迈的胸怀。
第二问:如“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描写了湖面的美丽景色,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物显示了诗人的达观之情。“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写他期待风向回转,天气变好,及时登程的心情。“今宵露宿何妨?”“何妨”,有什么关系呢,表现了他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露宿”时的旷达胸襟。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句的能力。
D.“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错误。“水晶宫里奏《霓裳》”是作者的想象,表现乐观态度,并不是真的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风格的能力。
这首词的风格是乐观、豪迈。
C.是李清照的一首婉约词,表达是伤感、悲愁,ABC都体现了乐观、豪迈的风格。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作者是以达观、豪迈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
例如词的上阕,诗人乘舟北行,原本陶醉于秋色湖光。忽然风起浪涌,船不能行,被迫滞留在黄陵庙下,但诗人没有焦躁牢骚,更没有满目萧然,感极而悲反而吟唱道:“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在诗人旷达的胸怀里,险恶的风浪只不过是水神为挽留而召唤来的粼粼细浪,他仍然瞩目烂漫斜阳。把风波险阻当作感受世事人生的机遇,这与穿林打叶,吟啸徐行的景象异曲同工,正是诗人宽广思想境界的写照。
又例如词的下阕。“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险恶的风浪中充满着对来日风回的信念,有着这更好的信念,那么今夜在风浪中露宿又算得了什么?这真是达人快语,广阔胸襟。在诗人耳内心中,风浪咆哮的声音竟如同水晶宫殿里传来的轻曼的《霓裳羽衣曲》,这分明是一种胜似闲庭信步的胸怀。问君何能尔?因为诗人有坚定的信念:明天准定登上岳阳楼。这种倾慕和信念表明,诗人已经具备了宽广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仁人情怀。
15.C 16.《春望》里的“书”蕴含着因战争频发、诗人和家人走散、家信难求的伤感、悲凉,真切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深,令人悲伤、慨叹;《次北固山下》中的“书”蕴含着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C.“春潮渐退”错,颔联描写了船行江上、一帆风顺、平野开阔、春潮涌涨的壮观景象。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象和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春望》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意思是“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一个春天,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战争频发,国破家亡,诗人和家人走散,家信难求。这里的“书”蕴含着伤感、悲凉,真切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深,令人悲伤、慨叹。
《次北固山下》中“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家书既已寄出,会被送往何处?希望北归大雁,送到洛阳之边”。这里的“书”蕴含着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17.A 18.①借明月“魄自寒”的特性,暗喻自身孤苦命运之“寒”;②借凄凉月光下“万户捣衣”和“半轮鸡唱”,展现作者顾影自怜、思念远游人之“寒”;③展现与作者有相似命运的无数游子思妇的“寒”愁。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作者将自己才华终难埋没、学诗必能成功的自信心直接地传出”说法有误。首联写的是月,作者是借助对月的描写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
故选A。
1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诗歌首联中,“影娟娟”首先写月亮修美的外形,而“魄自寒”指月质清寒的特性。通过月亮这一特质,我们犹如看见香菱姣好的容貌中深藏着一颗凄凉又寥落的苦心。这位精华灵秀所钟的薄命女儿,却不幸沦落为粗鄙陋俗的呆霸王薛蟠之小妾。由此可见作者对自身孤苦命运的“寒”意。
诗歌颔联中“一片砧声千里白”,以“一片”与“千里”对举,让“砧声”与“皎月”浑融,既写出了地域之广远,又道出了愁思之绵长,而且这种愁思,乃是由砧声(即妇人们在月夜中的捣衣声)所引发的。这里隐曲地传出达了香菱对远在江南的丈夫薛蟠的思念之情,因为薛蟠虽然与她并无谐和恩爱之情份,但从名份上来说,他毕竟还是她的丈夫,何况香菱除了他以外,并无一个亲人。而“半轮鸡唱”一句,以景托情,展现的是因时光流逝而尝尽了不眠滋味的这位女诗人,把满怀的愁绪,一腔的心事,尽托付这默默无言的半轮残月中。所以,从这一联中,可以看出作者孤身一人、思念远游人的“寒”。
诗歌颈联的意思是:同一个凄清的月夜,不知有多少身穿绿蓑的游子漂泊江上,因闻笛声而垂涕;又不知有多少红袖佳人徘徊楼头,倦倚栏杆而出神。因而这月夜中的愁思,就不仅是属于香菱本人的,也还是属于千千万万个与香菱有着同样的遭遇的伤心人的!这乃是一种亘古至今游子思妇所共有的绵绵愁恨!由此可见,这里作者将颔联中原属于一人的“寒”在境界上作深一层的开掘,让这种深沉的哀愁扩散开来。
19.B 20.相同点:两首诗词都表现了诗人流落江湖,仕途失意、报国(忠君)无门的苦闷。
不同点:①张词抒写了对君王的期待和内心的迷茫,又有对自身遭贬的怨愤。②杜诗有初登岳阳楼的喜悦,年老多病漂泊异地的孤独感伤,以及对国家动荡时局的关切与不安。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内心十分苦闷,听曲自斟全无半点笑容”错误,“十分”二字,写的是歌妓给诗人斟满酒;“敛芳颜”,即敛眉、敛容,写的是歌妓的情态。
故选B。
20.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相同点:
张诗“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这是酒后作者带着几分醉意再次来到楼前,他扶着高楼上的栏杆,放眼远眺,只见淡远的天空,白云在悠闲地飘动。作者的思绪随着这飘动的白云不由猛然惊起:“何人此路得生还?”古时岭南一带素称蛮荒绝域,成了历代贬官的流放之地。概括了古往今来多少迁客的命运,也倾吐了词人压胸底的心声,负载着遭贬的无尽悲哀与痛楚。杜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联想到自己的流离之身、老病之悲,进而抒发了对国家安危、时局动荡的忧思,报国无门的哀伤。两首诗词都表现了诗人流落江湖、仕途失意、报国(忠君)无门的苦闷。
不同点:张词末两句“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写因回首夕阳而念及家国,有对君王的期待等思君恋国,又有对自身遭贬的怨愤及内心的迷茫;杜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句有初登岳阳楼的喜悦,“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写诗人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年老多病、漂泊异地孤独感伤,有对国家动荡时局的关切与不安。
21.C 22.(1)颔联借景抒情,通过拂晓时分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悠扬的笛声,营造出寂寥凄清的意境,表达的是思乡的愁情。
(2)尾联则用典抒情,上句用了用西晋张翰想念故乡的菜莼鲈鱼脍的美味,便弃官回家的典故,表达自己的故园之思和退隐之志;下句用春秋时期的楚囚钟仪之事,“戴南冠学楚囚”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意义,与归隐之不宜迟。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表达容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错误,以“静”赋菊,并不表达容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菊花半开,静穆闲雅,俨然一派君子之风,更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油然而起归隐之心——写菊而冠以“篱”字,取意就在于此。
故选C。
2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颔联借景抒情,晨曦初见,西半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吸引,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寻声望去,在那远处高高的楼头,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婉:是在喟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吹笛人,你只管在抒写自己内心的衷曲,却可曾想到你的笛音竟这样地使闻者黯然神伤吗?通过写残星、雁、笛声等意象,营造出寂寥凄清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愁情。
尾联用典抒情,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也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钟仪事,此句大意是头戴楚冠学着囚徒把数充,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就如同囚徒一样,表达了不想继续留居长安,想要归隐的想法。一个“空”字,表达了诗人徒留长安,蹉跎岁月的痛苦,暗含不如趁早归去的决心。
23.C 24.①词人回望,看到夕阳映红天边,遥想远方自己离开的都城汴京。
②“夕阳”西下,苍凉落寞,表达词人被贬的伤感之情。
③遥想“长安”,表达对君王的期待之情,渴望再次得到朝廷重用。
【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体现出词人从被贬的忧愤情绪中解脱的心理感受”错。天空清远,白云悠然。“天淡云闲”四字以淡语、闲语间之,但后句“何人此路得生还”,概括了古往今来多少迁客的命运,也倾吐了词人压胸底的心声,具有悠久的历史感和深刻的现实性,负载着无尽的悲哀与痛楚。因此,“天淡云闲”虽写出悠然的景色,但并未写出词人从被贬的忧愤情绪中解脱的心理感受。
故选C。
2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①结尾句意思是:词人回望,看到夕阳映红天边,遥想远方自己离开的都城汴京。
②“夕阳”西下,映红天边,那里应该是作者离开的京都,词人被贬,因回首夕阳而念及家国,苍凉落寞,表达词人被贬的伤感之情。
③遥想“长安”,根据注释可知,此处代指宋都汴京,诗歌中向来有以都城代指朝廷、皇帝的手法,故此处表达了对君王的期待之情,渴望再次得到朝廷重用。
1.突出了天平山云水自由自在,自得其乐,逍遥而惬意的形象。
2.表现了诗人随遇而安、希望归隐的思想。
【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云自无心水自闲”意思是天上白云自在舒卷,泉水自流悠闲。这一句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流,自由奔泻,从容自得。句中连用两个“自”字,特别强调云水的自由自在,自得自乐,逍遥而惬意。
2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意思是白云泉啊,你又何必奔流飞泻到山下去,给原本多事的人间再添波澜。唐敬宗宝历元年(825)至二年,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期间,政务十分繁忙冗杂,觉得很不自由,面对闲适的白云泉水,对照自己“心为形役”的情状,不禁产生羡慕的心情,一种清静无为、与世无争的思想油然而生。自白居易贬官江州司马以后,济世的抱负和斗争的锐气渐渐减少,而“知足保和”、独善其身的思想则逐渐增加。在苏州刺史任上,他渴望能早日摆脱恼人的俗务。结尾两句流露出“既无可恋者,何以不休官”的情绪,集中反映了诗人随遇而安、出世归隐的思想。
27.D 28.①侧面写山鬼、海神,突出了安济桥建造技巧的鬼斧神工;写桥下之水、桥上之人,赋予桥灵动的特点,都是在写桥而又不是执着于桥本身。
②碧玉环、苍龙背,从外形上抓住桥造型精巧,形态宏伟的特点进行比喻,写得生动形象。
③侧面描写和比喻手法都使所咏之物具有了“不即不离”之感,令人玩味。
【解析】2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D.“来盛赞安济桥的古老与神奇”错误。文中使用神话传说,意在表现安济桥的神奇,而不是“古老”。
故选D。
2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侧面写山鬼、海神,突出了安济桥建造技巧的鬼斧神工,相传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所以他完全有能力帮助人们,渡过人间不平的河流。在当地,传说赵州桥是鲁班在一夜之间建造而成,这无疑使建造过石桥的山鬼和海神大为感叹震惊,并且为之折服。桥孔倒映在水中形成一个圆环,看上去洨河的水就像是从圆环中流出去一般。人行走在赵州桥上,都认为是踏着龙背前行。写桥下之水、桥上之人,赋予桥灵动的特点,都是在写桥而又不是执着于桥本身。
“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写桥孔倒映在水中形成一个圆环,看上去洨河的水就像是从圆环中流出去一般。人行走在赵州桥上,都认为是踏着龙背前行。碧玉环、苍龙背,从外形上抓住桥造型精巧,形态宏伟的特点进行比喻,写得生动形象。通过“水中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的描写和诗人在桥上凭栏而望时的感受写桥的雄壮气势,把一座静止的石桥写得活灵活现。
侧面描写和比喻手法都使所咏之物“安济桥”具有了“不即不离”之感,诗歌咏物不太执着于物本身“安济桥”,又切合“安济桥”之特点,造型精巧,形态宏伟,令人玩味。
29.B 30.①体现在诗歌内容上,本诗如实记录了元军南侵时烧杀掳掠的悲惨景象以及人们流离失所躲避战乱的社会现实,具有史实价值。
②体现在诗歌意义上,本诗深刻反映了王朝更迭时的战乱带给普通百姓的深重灾难,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和普遍的社会意义。
③体现在诗歌的思想情感上,本诗中诗人将个人的人生际遇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融入了深厚的家国情怀,能够引发读者情感共鸣。
【解析】2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僧怕归’就是对这一场景进行的直接而细致的描绘”表述错误。僧人都怕再回到寺庙,这是对元军暴行的间接描写。
故选B。
3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这一观点”是指李钰所说“水云之诗亦宋亡之诗史也”。
①体现在诗歌内容上,本诗“多景楼中昼掩扉,画梁不敢住乌衣”以楼中昼掩扉、画梁不敢住乌衣为开篇,揭示了一种压抑的氛围。“禅房花木兵烧杀,佛寺干戈僧怕归”写禅房花木兵烧杀、佛寺干戈僧怕归,表达了战乱的残酷和僧尼逃离家园的无奈,展现了动荡时代的苦难。这些都如实记录了元军南侵时烧杀掳掠的悲惨景象以及人们流离失所躲避战乱的社会现实,具有史实价值。
②体现在诗歌意义上,本诗“山雨欲来”“潮风初起”描绘的是大雨来临前乌云翻滚的自然景象,又暗示了因为战乱引发的社会动荡。“酒尊未尽登舟急”,足以表明诗人为避战乱急忙登船离开的仓促,深刻反映了王朝更迭时的战乱带给普通百姓的深重灾难,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和普遍的社会意义。
③体现在诗歌的思想情感上,整首诗以景物描写为主线,展示了时代的动荡和人们的无奈,“酒尊未尽登舟急,更过金焦看落晖”描绘了作者匆忙离开多景楼的场景。这种离去的匆忙暗示了作者内心的不安和无奈,诗人将个人的人生际遇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融入了深厚的家国情怀,这种表达方式使得诗词具有一种深沉的情感和思考,引发读者对历史和人生的思考和共鸣。
31.C 32.①诗歌颔联主要采用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残阳初过雨”属于视觉、静景描写,“何树不鸣蝉”属于听觉、动景描写;②静谧的黄昏时分,一阵小雨刚过,天上挂着一轮西沉的残日,四周响起了蝉的鸣叫声。诗人借助不同景物,勾画出一幅静中有动、时空交融的清新幽美的秋日黄昏图景。
【解析】3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C.“揭示出‘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自身才德不够”错误,尾联“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贤”表面是感叹无人如太公之贤,实则是说无人赏识,无太公的际遇。
故选C。
3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画面特点的能力。
颔联是写景,所以可以从描写的技巧方面分析。前一句“残阳初过雨”是眼中所见,是视觉效果,后一句“何地不鸣蝉”是耳中所闻,是听觉效果,前后两句视听结合,又有动静结合。
最后分析画面特点。颔联前一句呈现的是雨后残阳,这是静态画面,后一句是写处处鸣蝉,这是动态画面,这两句勾画出一幅静中有动、时空交融的清新幽美的秋日黄昏图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33.D 34.①人的悠闲。首联“端居不出户”,没有过多人事的烦扰,体现人闲。
②景与境的安闲静谧。山林自在,鸟儿悠闲,秋原无扰,营造了一个安闲诗境,境界安闲,人心安闲。
③情的闲适。诗人在好友裴迪的亭台上,遥望远山,赏飞鸟落日,与山林相伴,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与友相谐,远离人世争斗的宁静心境与诗意境界。
【解析】3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好客多乘月”体现的是一种闲适之情,“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体现的是一种思归之情,两句所抒发的“乘月”之情并不一致。
故选D。
3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由原文“端居不出户”,诗人起句便写端居室中,显得宁静安闲,不与世间接触。端居室中,并不封闭,他眼望室外,遥望远山苍云,与云山自然结合,变现一种恬淡适意的情怀,体现人的悠闲。
颔联“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本为鸟在落日时飞上飞下,被诗人表现为“落日”在“鸟边”落下;本为人在秋原上心闲意静,诗人却说秋原在人心之外显得安闲;颈联表面上写自己只能看到遥远的山林,而不见自己的屋檐,实际上表达的是心胸宽阔,视野博大,寄情山水,早忘记了身边的琐琐屑屑,忘记了人世间的纷纷攘攘,达到与自然冥合的境界,营造了一个安闲诗境,境界安闲,人心安闲。
尾联回到人世,但不是世俗的人世,而是仙风道骨的境界,乘着明月,等着友人,门无须关,窗不必闭,一切适意,一切自然,何等闲适!诗人在道友裴迪的亭台上,遥望远山,赏飞鸟落日,与山林相伴,一派安闲之境,一坏安闲之意,诗歌营造了一个安闲诗境,境界安闲,人心安闲,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与友相谐,远离人世争斗的宁静心境与诗意境界。
35.D 36.①以眼前之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②以眼前之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之苦;③将昔年赏中秋之月的愉悦与今年赏中秋之月的孤苦对比,进一步突出自己无法主宰命运的无奈和感伤之情。
【解析】3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D.“去年诗人在皇家御园曲江杏园边赏月”理解错误,“昔年八月十五夜”中的“昔年”并非“去年”,而是“往昔、往年”之意。
故选D。
3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意象的作用的能力。
月亮在古典诗歌里总是与“思乡、思亲”的主题紧密相关。诗人由望月而触发情思,先写到了往昔赏月在曲江的池畔杏园旁边,那时是愉悦的,今年中秋赏月,孤独凄清。诗人不烦厌地重复“八月十五夜”,显然它带给诗人的心灵是震撼的,也是惨痛的。让诗人不堪回首的是昨日的欢乐,独自苦品着眼前的寂寞和凄苦。今昔对比中徒添了诗人不尽的凄苦感,烘托了诗人孤苦的情怀。
颈联“西北望乡”“东南见月”,用互文修辞,身处湓亭向四方眺望故乡和四野观望明月,能想象出一个人观望的心神不定和急切之情,希望能望到家乡带给自己温暖,能看到心中一轮明月留给自己关怀,用眼前之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苦。
尾联诗人细节化地再现秋风月光。“秋风秋雨愁煞人”,过去的日子出现的“昨风一吹无人会”,没有人领会这凄厉秋风的凉意。能忽略这凄冷秋风的肌肤感,一定是人们沉浸在喜悦里,已然忘记了秋风的凄冷,这里突出诗人过去日子的欢快感。“今夜清光似往年”,一是说今夜的月和往年是相似的,“光”是借代用法,突出的月亮还是昔日的月亮,暗含了人已不是昔日的意气之人了,在对比中突出了自己无法主宰命运的无奈;二是言今夜的月亮似往年,但这样的月光照在身上,却令人清冷至极。突出了自己的感伤之情。
37.A 38.诗中充盈着飞扬浩荡的青年之气,立意高远,乐观放达:①人生要靠自己去拼搏,即使境遇不佳,只要努力向前,步步扎实,日积月累,就可以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②珍惜时间,珍惜眼前的美好;③不枉自忧愁怅惘,要满怀希望和梦想,不懈追求。诗歌充满浪漫主义的豪迈飘逸,手法多样,绚丽多姿:①全诗意象纷呈,色彩斑斓,展现出高远宏阔清朗的境界;②夸张、用典、想象、设问、化用、呼告等手法交错使用,笔法浪漫,挥洒自如;③用语豪迈奔放,“万事”“江山”“千秋万古”等词语大开大合,雄壮奇丽。
【解析】3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情感、手法的能力。
A.“表达对两只神鸟的否定”错误,第一联的意思是“远游不要羡慕天池的大鹏鸟,归乡不用比辽东化鹤”,诗人借两个典故表达的是不必追慕无法实现的事情,为下一句“人生要靠自己把握”张本,并非否定两只神鸟。
故选A。
3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和写法的能力。
情感上,诗中充盈着飞扬浩荡的青年之气,立意高远,乐观放达。由“游莫羡天池鹏,归莫问辽东鹤”可知,诗人认为不必追慕无法实现的事情;由“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可知,诗人认为人生万事需要自己躬行,如果能够扎实努力地工作,方寸之地也有江山寥廓。这几句强调的是胸怀和志趣,是精神的自为,是脚踏实地的积累、努力,这样才能获得更为广阔的空间。“请君得酒勿少留,为我痛酌王家能远之高楼”写出诗人认为得到美酒不要吝惜,应当开怀痛饮,抒发了诗人珍惜时间,珍惜眼前的美好的情感。“醉捧勾吴匣中剑,斫断千秋万古愁”写诗人劝告人们抽出吴王匣中的宝剑,砍断那千秋万古的悲愁;“沧溟朝旭射燕甸,桑枝正搭虚窗面”描写沧溟外涌出一轮朝阳,阳光把莽莽苍苍照亮。几条桑枝的身影,点缀着高楼的轩窗。通过写朝阳东升传达出希望之感,表达了诗人认为人不要枉自忧愁怅惘,要满怀希望和梦想,不懈追求的看法。
手法上,诗歌充满浪漫主义的豪迈飘逸,手法多样,绚丽多姿。诗歌选取了多个意象,如“天池鹏”“辽东鹤”“匣中剑”“沧溟”“朝阳”“桑枝”“碧桃花”“流霞”,这些意象有天上的,有地下的,有黄色的,有彩色的,意象纷呈,色彩斑斓,展现出高远宏阔清朗的境界。“游莫羡天池鹏,归莫问辽东鹤。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运用呼告手法, 劝告人们要努力,不要追求不现实的东西;“天池鹏”“辽东鹤”“昆仑池”等化用典故,使诗歌含蓄蕴藉;“千万片,落谁家?愿倾海水溢流霞”运用设问,先问后答;“昆仑池上碧桃花,舞尽东风千万片”是诗人想象之景,想象昆仑池边,碧桃花开如此娇艳。它们伴着东风飞舞,化成天上云霞片片。多种手法运用,笔法浪漫,挥洒自如。语言上,诗歌用了多个具有豪迈特点的词语,如“人生万事”“千秋万古愁”“千万片”“天涯”等,这些词语既有数量上的多,也有距离上的远,还给读者生动形象之感,大开大合,雄壮奇丽。
39.A 40.“白头”为愁所致,“搔”是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之深。诗人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因此,诗人“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解析】3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表达了诗人念家悲己的感情”错,首联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感,不是念家悲己的感情。
故选A。
4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首联说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颔联说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颈联说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前三联写出了诗人“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原因: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凄惨的景象,内心焦虑至极,不觉于极无聊赖之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
故尾联中的“白头”为愁所致,“搔”是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之深。诗人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因此,诗人“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41.B 42.①诗的最后两句“含情不得语,频使桂华空”写诗人满怀深情却无人倾诉,辜负了美好的月光,表达诗人的惆怅之情。②“频”“空”二字说明诗人已长时间处于欲诉说而不得回应的状态,已多次辜负了美好月光,这种状况的“不止一次”,饱含诗人满腹的伤感与无奈。诗句感情真挚,沁人心脾,确实为大家之作。
【解析】4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诗人描写梦中所见之景”错。颔联并非描写梦中所见之景。它的意思是诗人所思之人、所念之事如在梦中,而此刻自己只能独自在庭中与明月对望。
故选B。
4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含情不得语”说明诗人与家人相隔千山万水,即使饱含深情也无法当面诉说。“含情”一词显示了诗人无尽的思念而“不得”则突显了诗人的无奈和心酸。“含情不得语,频使桂华空”,我心中怀着深情却没有机会表达出来,多次辜负美好的月光。在这个月夜,诗人始终是孤独的,他满腹心事,却没有一个倾听者。最终,诗人只能把那些欲说还休的惆怅深埋在心底,独自咀嚼,暗自伤怀。因为怀着满腹心事,即便今夜的月光清明旷远,诗人也兴致缺缺,没有心情赏月。对诗人来讲,这种情况已经不止一次了,因为长时间处于惆怅满怀的状态,诗人已经多次辜负了美好的月光。
②“频使桂华空”,该句运用嫦娥掷桂花的典故表达诗人对家人的思念,“频”一词表明诗人与家人聚少离多,常常思念家人,而“空”则是说自己因为思乡而陷入苦闷忧郁无心赏月。“频”“空”二字说明诗人已长时间处于欲诉说而不得回应的状态,已多次辜负了美好月光,这种状况的“不止一次”,饱含诗人满腹的伤感与无奈。诗句感情真挚,沁人心脾,确实为大家之作。诗人运用凝练的字词将思乡之情表达地淋漓尽致,使人深切地体会到诗人的满腹愁思,并与之共情。体现了王国维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