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学年第一学期杭州市高三年级教学质量检测
生物试题卷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密封区内填写学校、班级和姓名。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科学家欲采用示踪方法研究细胞增殖过程中遗传物质的变化。下列物质中可改造成示踪分子的是( )
A. 油脂 B. 葡萄糖
C. 氨基酸 D. 核苷酸
【答案】D
【解析】
【分析】多糖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
【详解】科学家欲采用示踪方法研究细胞增殖过程中遗传物质的变化,即DNA的变化,那么需要将组成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进行标记再追踪,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2. 今年9月开幕的杭州亚运会,将“绿色、智能、节俭、文明”作为办赛理念,其中,“绿色”被摆在首位。以下关于“绿色”亚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对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B. 竟赛场馆建设中推行可循环、可再生材料
C. 为了个人卫生健康,尽量多使用一次性用品
D. 公交地铁出行观看比赛,爱护场馆一草一木
【答案】C
【解析】
【分析】全球环境问题指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造成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从而使人类、动物、植物的生存条件发生恶化的现象。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等。
【详解】A、分析题意,对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符合“绿色”亚运的理念,A正确;
B、竞赛场馆建设中推行可循环、可再生材料可减少材料的浪费,符合“绿色”亚运的理念,B正确;
C、多使用一次性用品会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不符合“绿色”亚运的理念,C错误;
D、公交地铁出行观看比赛,爱护场馆一草一木有利于环境保护,符合“绿色”亚运的理念,D正确。
故选C。
3. 鱼、蝶螈、海龟、鸡和人的早期胚胎发育过程如图所示。这一事实为当今生物具有共同祖先的观点提供了( )
A. 化石证据 B. 胚胎学证据
C. 细胞学证据 D. 比较解剖学证据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胚胎学上的证据等,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比较解剖学是对各类脊椎动物的器官和系统进行解剖和比较研究的科学,比较解剖学为生物进化论提供的最重要的证据是同源器官;胚胎学是研究动植物的胚胎形成和发育过程的科学,也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很重要的证据。
【详解】据图可知,图中比较鱼、蝶螈、海龟、鸡和人的早期胚胎发育过程,属于胚胎学证据,为生物进化理论提供了丰富的证据,B符合题意。
故选B。
4. 早期的中心法则如图所示,它不能用于解释下面哪种生物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 )
A. 人 B. 酵母菌
C. T2噬菌体 D. HIV
【答案】D
【解析】
【分析】中心法则所要阐述的内容就是生物界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即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但遗传信息不能从蛋白质传递到蛋白质,也不能从蛋白质流向RNA或DNA;发展后的中心法则又增添了从RNA流向RNA和从RNA流向DNA,即RNA复制和逆转录。
【详解】据图可知,图中的中心法则过程包括DNA分子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人、酵母菌和T2噬菌体均属于遗传物质是DNA的生物,可发生上述过程,而HIV属于逆转录病毒,不能用上图表示,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5. 斑子麻黄是维雄异株植物,下图为某山坡不同样地(分别记作S1、S2、S3、S4各样地的面积相等)斑子麻黄种群调查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海拔越低则斑子麻黄种群密度越大
B. S2样地斑子麻黄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C. 海拔越高则斑子麻黄种群性别比例偏离1:1越明显
D. 调查斑子麻黄种群性别比例需要统计样方中该物种的全部个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S2样地的营养条件优于S3、S4,与S1、S2样地中的种群相比,S3、S4样地中幼年个体的比例却较高,老年个体比例相对较低,说明营养不良环境下幼龄雄株比雌株生命力更强。
【详解】A、图中数据显示了海拔与龄级的关系,无法说明海拔越低则斑子麻黄种群密度越大,A错误;
B、S2样地斑子麻黄种群中老年个体多,幼年个体少,故其年龄结构为衰退型,B错误;
C、图中数据无法说明海拔越高则斑子麻黄种群性别比例偏离越明显,C错误;
D、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调查斑子麻黄种群性别比例需要统计样方中该物种的全部个体,D正确。
故选D。
6. 酵母细胞的内质网产生双层膜的膜泡包围细胞内容物,形成自噬体。之后,自噬体外膜与液泡膜融合,进入液泡的自噬体最后被消化分解。下列关于该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液泡内、外的自噬体都具有双层膜结构
B. 自噬体与液泡膜相互融合依赖于膜的选择透过性
C. 酵母细胞分解自噬体可以实现物质的再利用
D. 酵母细胞液泡功能与动物细胞的内质网相似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胞自噬是将细胞内受损、变性、衰老的蛋白质或细胞器运输到溶酶体内并降解的过程,发生在几乎所有细胞中。
【详解】A、由题意可知,液泡外的自噬体具有双层膜结构,自噬体外膜与液泡膜融合,进入液泡的自噬体最后被消化分解,所以液泡内的自噬体具有单层膜,A错误;
B、自噬体与液泡膜相互融合依赖于膜的流动性,B错误;
C、自噬体内物质被水解后可为营养缺乏的细胞提供物质和能量,故酵母细胞分解自噬体可以实现物质的再利用,C正确;
D、酵母细胞液泡的功能将进入液泡的自噬体最后被消化分解,其功能与动物细胞的溶酶体相似,动物细胞内质网是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的合成、加工场所和运输通道,D错误。
故选C。
7. 某实验小组研究pH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实验装置如图所示。锥形瓶为反应小室,甲注射器用于注射反应试剂,乙注射器用于收集气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反应小室需依次注入H2O2溶液、酶悬液和pH缓冲液
B. 乙注射器的读数即为反应小室的氧气释放速率
C. 实验时间过长可能会导致各pH组的氧气释放量不同
D. 增加H2O2溶液的浓度可增加各pH组的氧气释放速率
【答案】D
【解析】
【分析】在“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中溶液的酸碱度是要研究的且可人为改变的量,溶液的酸碱度是自变量,过氧化氢酶活性随溶液的酸碱度的变化而变化,过氧化氢酶活性是因变量。
【详解】A、实验过程中,应在反应小室中,先后加入相应pH值的缓冲溶液和H2O2溶液,最后加入酶,A错误;
B、乙注射器的读数应为氧气的释放量,B错误;
C、每组H2O2的总量是相同且有限的,因此该反应最终释放的氧气的量是相同的,C错误;
D、增加H2O2溶液的浓度即为增加了反应底物的浓度,可增加反应速率即氧气释放速率,D正确。
故选D。
8. 相对多度是指某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在某退耕农田演替过程中,物种甲、乙和丙相对多度与演替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第30~50年乙种群密度变小
B. 该群落最终将演替为森林群落
C. 群落演替是优势种取代的过程
D.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没有影响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物群落的演替指随时间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群落的演替其过程有一定的区别。
【详解】A、第30年至第50年乙种群相对多度下降,但该时间段内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变化未知,因此不能确定乙种群密度的变化,A错误;
B、群落演替会受到外界环境、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以及人类活动等的影响,如环境不适宜或人类干扰,该群落不一定演替为森林,B错误;
C、群落的演替指随时间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是优势种取代的过程,C正确;
D、人类活动对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D错误。
故选C。
9. 在我国云南地区生活着一种突眼蝇,眼睛在长长的眼柄顶端,两只眼的眼间距很大。研究表明,突眼蝇的这种眼型会损害视力,但雌性更青睐眼间距大的雄性容眼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突眼性状不受自然选择的影响
B. 眼间距大的雄突眼蝇具有更多的繁殖机会
C. 雄蝇为了吸引雌蝇突变出突眼性状
D. 眼间距大有利于突眼蝇个体的生存
【答案】B
【解析】
【分析】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详解】A、突眼蝇的这种眼型会损害视力,所以该变异不适应环境,所以突眼性状受自然选择的影响,A错误;
B、雌性更青睐眼间距大的雄性容眼蝇,所以眼间距大的雄突眼蝇具有更多的繁殖机会,B正确;
C、突眼蝇的出现是不定向变异的结果,C错误;
D、突眼蝇的这种眼型会损害视力,即眼间距大不利于突眼蝇个体的生存,D错误。
故选B。
10. 流式细胞仪可根据细胞中DNA含量的不同判断细胞所处细胞周期的大致阶段。研究人员用某种抑制DNA复制的抗癌药物处理体外培养的家鼠(2N=40)癌细胞,24小时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a、b峰之间的细胞正在进行DNA复制
B. a峰与b峰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之比为1:2
C. b峰细胞可能含有80条染色单体
D. b峰细胞数低于未用抗癌药物处理组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实验目的是根据细胞中DNA含量的不同判断细胞所处细胞周期的大致阶段,用某种抑制DNA复制的抗癌药物处理体外培养的家鼠(2N=40)癌细胞,会使细胞周期中不同时期的数目发生变化。
【详解】A、在a峰与b峰之间细胞内的DNA在逐渐加倍,所以正进行着DNA分子的复制,A正确;
B、a峰与b峰细胞中发生了DNA分子复制,核DNA数目加倍,但染色体不变,B错误;
C、b峰的细胞中DNA含量加倍,可能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故可能含有80条染色单体,C正确;
D、用抗癌药物处理后DNA复制被抑制,故b峰细胞数低于未用抗癌药物处理组,D正确。
故选B。
某工厂拟制备苹果醋,设计了一个简要的酿造过程如图所示。(注:有时需向原料中加入一些糖以保证发酵产物的浓度,称为调整糖度。)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11. 苹果醋的制备过程中,酵母菌和醋酸菌进行了细胞呼吸。关于发酵过程中两种微生物的呼吸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两者细胞呼吸的场所均为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B. 两者细胞呼吸消耗等量葡萄糖产生的ATP数量相同
C. 酵母菌厌氧呼吸的两个阶段并不都能产生ATP
D. 发酵过程持续通入O2会增加发酵液中苹果醋的浓度
12. 下列关于苹果醋制作过程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发酵前,需分别用液体培养基分离出高产的菌种
B. 破碎打浆是为了增加发酵菌和原材料的接触面积
C. 发酵过程中需监控发酵液的温度、溶氧量等参数
D. 提纯后的剩余残渣需先经高压蒸汽灭菌才能废弃
【答案】11. C 12. A
【解析】
【分析】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在有氧的情况下酵母菌生长繁殖速度快,把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的环境中酵母菌把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11题详解】
A、醋酸菌为原核生物,不含线粒体,其呼吸作用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错误;
B、酵母菌既可进行有氧呼吸也可进行无氧呼吸,而醋酸菌只能进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的ATP较多,故两者细胞呼吸消耗等量葡萄糖产生的ATP数量不相同,B错误;
C、酵母菌厌氧呼吸(无氧呼吸)的两个阶段只有在第一阶段能产生少量ATP,C正确;
D、据图可知,苹果醋的酿制是在果酒基础上进行的,而果酒制作时需要无氧(厌氧)条件,D错误。
故选C。
【12题详解】
A、发酵工程中,无需用液体培养基再分离培养菌种,A错误;
B、破碎打浆是为了增加发酵菌和原材料的接触面积,利于发酵过程的进行,B正确;
C、发酵过程中需监控发酵液的温度(利于酶促反应进行)、溶氧量(影响细胞呼吸)等参数,C正确;
D、提纯后的剩余残渣需先经高压蒸汽灭菌才能废弃,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D正确。
故选A。
13. 神经细胞突触小泡中的乙酰胆碱浓度高于细胞溶胶的乙酰胆碱浓度,其转运机制如图所示。若将突触小泡离体培养在与神经元细胞溶胶成分相似的培养液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乙酰胆碱通过易化扩散方式进入突触小泡
B. 膜蛋白A、B功能相同且在发挥作用时都发生构型变化
C. 适当增加培养液pH,可提高突触小泡对乙酰胆碱的摄取效率
D. 加药物增加膜对H+通透性,可提高突触小泡对乙酰胆碱的摄取效率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题干可知,突触小泡外的乙酰胆碱浓度低于突触小泡内的乙酰胆碱浓度,即乙酰胆碱逆浓度梯度进入突触小泡,又需要膜蛋白A运输,H+顺浓度梯度产生的势能提供能量,所以乙酰胆碱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进入突触小泡。
【详解】A、由题干可知,突触小泡外的乙酰胆碱浓度低于突触小泡内的乙酰胆碱浓度,即乙酰胆碱逆浓度梯度进入突触小泡,又需要膜蛋白A运输,所以乙酰胆碱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进入突触小泡,A错误;
B、膜蛋白A的功能是运输作用,膜蛋白B的作用是运输和催化作用(ATP合成),所以膜蛋白A、B功能不完全相同,都是载体蛋白,在发挥作用时都发生构型变化,B错误;
C、适当增加培养液pH,突触小泡外的H+浓度增大,通过膜蛋白B进入突触小泡的H+增多,所以从突触小泡通过膜蛋白A出去的H+增多,H+顺浓度梯度产生的势能增加,所以对乙酰胆碱的摄取速率增加,C正确;
D、加药物增加膜对H+通透性,突触小泡进出的H+相同,所以突触小泡内的H+浓度不变,所以突触小泡对乙酰胆碱的摄取效率不变,D错误。
故选C。
14.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通过分泌白细胞介素-10(IL-10),促进TAM转变成可抑制T细胞活化和增殖的调节性T细胞,从而影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调节性T细胞参与调节机体的特异性免疫
B. TAM转变成调节性T细胞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C. 调节性T细胞有利于肿瘤细胞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
D. IL-10是免疫活性物质,可通过TAM间接抑制T细胞活化和增殖
【答案】B
【解析】
【分析】免疫系统的组成包括:(1)免疫器官:淋巴结、胸腺、脾、骨髓;(2)免疫细胞: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B细胞则在骨髓中发育成熟;(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
【详解】A、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均可发挥作用,调节性T细胞可抑制T细胞活化和增殖,进而参与调节机体的特异性免疫,A正确;
B、巨噬细胞(TAM)通过分泌白细胞介素-10(IL-10),促进TAM转变成可抑制T细胞活化和增殖的调节性T细胞,该过程没有发生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替换、缺失,不属于基因突变,B错误;
C、白细胞介素-10(IL-10)可促进TAM转变成调节性T细胞,进而抑制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进而使肿瘤细胞不容易遭受免疫系统的攻击,C正确;
D、分析题意可知,IL-10是白细胞介素,属于免疫活性物质,可通过TAM转变成调节性T细胞进而抑制T细胞活化和增殖,D正确。
故选B。
15. 乙烯可促进香蕉果皮逐渐变黄、果肉逐渐变甜变软的成熟过程。在农业生产中,人们常用乙烯利对香蕉催熟,下列关于探究乙烯利对香蕉的催熟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乙烯是一种气体植物激素,应用起来不方便
B. 乙烯利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会分解释放出乙烯
C. 可以用还原糖含量、果皮颜色等作为因变量的检测指标
D. 实验材料应选择成熟程度相近且完全成熟的香蕉果实
【答案】D
【解析】
【分析】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2、植物生长调节剂是由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的特点;
3、乙烯:合成部位:植物体的各个部位都能产生。主要生理功能: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开花;促进叶、花、果实的脱落。
【详解】A、乙烯是一种气体植物激素,应用起来不方便,A正确;
B、乙烯利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当溶液pH<3.5 时,它比较稳定,但随着溶液pH升高,它会分解释放出乙烯,B正确;
C、香蕉成熟过程中,果皮逐渐变黄、果肉逐渐变甜变软,说明淀粉转化为了还原性糖,因此淀粉量下降,还原糖量增加,变化趋势不同,所以可以用还原糖含量、果皮颜色等作为因变量的检测指标,C正确;
D、实验材料应尽量选择未成熟的香蕉果实,这样内源乙烯对实验的影响较小,D错误。
故选D。
16. 某DNA分子共含200个碱基对,其中一条链含胞嘧啶30个,另一条链含胞嘧啶20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每条链中(A+T)/(C+G)均为3:1
B. 每条链中嘌呤与嘧啶数之比均为1:1
C. 该DNA分子复制3次需350个游离的G
D. 该DNA分子中碱基之间的氢键总数为450个
【答案】B
【解析】
【分析】某DNA分子共含200个碱基对,共400个碱基,C1表示1条链胞嘧啶,其中一条链含胞嘧啶(C1)30个,另一条链含胞嘧啶(C2)20个,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G1为20个,G2为30个,一条链含有200个碱基,所以A1+T1=150,A2+T2=150。
【详解】A、某DNA分子共含200个碱基对,共400个碱基,C1表示1条链的胞嘧啶,其中一条链含胞嘧啶(C1)30个,另一条链含胞嘧啶(C2)20个,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G1为20个,G2为30个,一条链含有200个碱基,所以A1+T1=150,A2+T2=150,所以(A1+T1)/(G1+C1)=150/50=3/1;(A2+T2)/(G2+C2)=150/50=3/1,A正确;
B、因为不知道每条链的A、T数量,所以每条链的嘌呤(A+G)与嘧啶数(C+T)之比无法计算,B错误;
C、该DNA分子复制3次,产生8个DNA,需要给7个DNA提供原料,1个DNA分子含有50个G(G1为20个,G2为30个),该DNA分子复制3次需750=350个游离的G,C正确;
D、该DNA分子含有A/T碱基对150个,含有G/C碱基对50个,所以氢键总数=1502+503=450个,D正确。
故选B。
17. 如图所示为某个高等动物体内三个不同时期细胞模型,其中有一个细胞经历了一次变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动物性别为雄性,图示细胞均无染色单体
B. 甲细胞可能是精原细胞,其子细胞一定进行减数分裂
C. 甲、乙、丙细胞的染色体组数依次为4、2、1
D. 甲、乙、丙细胞的同源染色体对数依次为4、0、1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图分析,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丙细胞是子细胞,但染色体数目多了一条,据此分析作答。
【分析】A、判断动物的性别可通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细胞质是否均等分裂进行判断,图中细胞均不含染色单体,但无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细胞,故无法判断该动物的性别,A错误;
B、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可能能是精原细胞,其子细胞可能进行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B错误;
C、据图可知,丙细胞中含有一对同源染色体,则甲、乙、丙细胞的染色体组数依次为4、2、2,C错误;
D、同源染色体形态和大小相同,通常用不同颜色表示,甲、乙、丙细胞的同源染色体对数依次为4、0、1,其中丙细胞的同源染色体是染色体变异所致,D正确。
故选D。
18. 某植物的性别由两对基因决定。一对纯合的亲本杂交得到F,F1自交得到F2,每一代的表型如表所示。配子、合子均无致死情况。
亲本(P) F1 F2
纯合雌株×纯合雄株 全为雌雄同株 雌株:雄株:雌雄同株=31:29:101
若F2严格自交,F3中雌雄同株的个体比例最接近( )
A. 3/4 B. 64/81 C. 65/81 D. 53/80
【答案】A
【解析】
【分析】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详解】分析表格,亲本纯合雌株×纯合雄株,F1均雌雄同株,F1自交得到F2,雌雄同株:雄株:雌株≈10:3:3,是9∶3∶3∶1的变形,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设相关基因是A/a、B/b,可判断F1基因型为AaBb,F2雌雄同株基因型为(A-B-、aabb),雄株基因型为(aaB-或A-bb),雌株基因型为(A-bb或aaB-),若F2(9A-B-、3A-bb、3aaB-、1aabb )严格自交,其中1AABB、2AaBB、2AABb、4AaBb以及1aabb自交后能出现雌雄同株,则F3中雌雄同株(A-B-、aabb)的个体比例最接近1/16+2/16×3/4+2/16×3/4+4/16×10/16+1/16×1,最接近于3/4,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19. 下列有关PCR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退火温度和延伸时间均与引物有关
B. 常用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PCR产物
C. PCR时需加入DNA聚合酶和解旋酶
D. 可用细胞的基因组DNA作为模板
【答案】C
【解析】
【分析】利用PCR可以在体外进行DNA片段的扩增。PCR利用了DNA的热变性原理,通过调节温度来控制DNA双链的解聚与结合。PCR仪实质上就是一台能够自动调控温度的仪器。一次PCR一般要经历30次循环。
【详解】A、PCR的一次循环包括变性、复性和延伸三个过程,退火温度(使引物结合到互补链DNA上)和延伸时间(从引物3'的合成子链)均与引物有关,A正确;
B、PCR的产物常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来鉴定,在凝胶中DNA分子的迁移速率与凝胶的浓度、DNA分子的大小和构象有关,B正确;
C、PCR技术中,DNA解旋是在高温下实现的,不需要加入解旋酶,C错误;
D、PCR是一项体外扩增DNA的技术,可用细胞的基因组DNA作为模板,实现目的基因的快速扩增,D正确。
故选C。
20. 动脉血压正常时,过高过紧的衣领会直接刺激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使人产生头晕甚至晕厥的现象,即“衣领综合征”,其调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窦神经受损时,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不能产生兴奋
B. 窦神经是传出神经,心血管中枢在大脑皮层
C. “衣领综合征”是反射启动后引起血压升高所致
D. 产生“衣领综合征”的反射活动为非条件反射
【答案】D
【解析】
【分析】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包括5部分:①感受器:感受刺激,将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的兴奋;②传入神经:将兴奋传入神经中枢;③神经中枢:对兴奋进行分析综合;④传出神经: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⑤效应器: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详解】A、感受器的功能是感受刺激,将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的兴奋,窦神经是传入神经,连接在感受器之后,故窦神经受损时,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仍可产生兴奋,A错误;
B、由图可知,窦神经是传入神经, 该过程不属于条件反射,心血管中枢不在大脑皮层,B错误;
C、“衣领综合征”是血压升高启动反射,是动脉血压下降所致,C错误;
D、产生“衣领综合征”的反射活动没有经过大脑皮层的调控,为非条件反射,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0分)
21. 松材线虫病被称为松树的“癌症”,松树感染该病后,四十多天就会枯死,目前浙江等多个省份的县级行政区已被列人松材线虫病疫区。为防治松材线虫病害,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回答下列问题:
(1)松材线虫生活在松树体内,能快速破坏松树的输导组织,导致松树迅速萎蔫死亡,松材线虫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
(2)为研究松材线虫入侵对松林生态系统中植物的影响,研究人员在受害程度不同的多个样地内进行调查,并分别测定乔木层和灌草层地上部分生物量,结果如下图。
注:纯林表示全部为马尾松;7马3阔、6马4阔、5马5阔分别表示马尾松与阔叶林占比为7:3、6:4、5:5
生物量是指生物在某一特定时刻,___。调查结果说明,随受害程度的加大,乔木层地上部分生物量逐渐___,其中受影响最小的样地是___,其原因可能是该样地的___多样性高,自我调节能力强。样地内灌草层地上部分生物量均随受宝程度增加而增加,可能的原因是___,
(3)松材线虫主要通过松墨天牛传播,花绒寄甲幼虫是松墨天牛的天敌,利用花绒寄甲幼虫对松墨天牛传播的松材线虫病进行防治有什么优点 ___。林间人工释放花绒寄甲幼虫能有效降低松墨天牛的数量,若要进一步确定花绒寄甲幼虫的防治效采,还需测定的指标有___。(写出一项)
(4)除上述方法外,请提出新的预防或治理松材线虫的思路(至少写出2种)___。
【答案】(1)消费者 (2) ①. 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实际存在的有机物质的干重(或鲜重)总量 ②. 降低(减少) ③. 5马5阔 ④. 物种 ⑤. 随受害程度的增加,乔木层地上生物量减小,林下光照强度增加,有利于灌草层植物的生长
(3) ①. 减少农药使用量,有利于环境保护 ②. 林区松木死亡率(或存活率)或松材线虫种群密度
(4)防止外来松材线虫的入侵和扩散;及时清理和处理林间病死树;在纯马尾松林中因地制宜地种植其他树种;利用药剂抑制树体内松材线虫繁殖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小问1详解】
松材线虫生活在松树体内,松材线虫食用的是松树的部分组织,所以松材线虫与松树的关系是寄生,即消费者。
【小问2详解】
生物量是指生物在某一特定时刻,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实际存在的有机物质的干重(或鲜重)总量。调查结果说明,随受害程度的加大,乔木层地上部分生物量逐渐降低,比较图中数据可知,其中受影响最小的样地是5马5阔,其原因可能是该样地的物种多样性高,自我调节能力强。样地内灌草层地上部分生物量均随受害程度增加而增加,可能的原因是随受害程度的增加,乔木层地上生物量减小,林下光照强度增加,有利于灌草层植物的生长。
【小问3详解】
利用花绒寄甲幼虫对松墨天牛传播的松材线虫病进行防治为生物防治,生物防治的优点是减少农药使用量,有利于环境保护;林间人工释放花绒寄甲幼虫能有效降低松墨天牛的数量,若要进一步确定花绒寄甲幼虫的防治效采,还需测定的指标有林区松木死亡率(或存活率)或松材线虫种群密度。
【小问4详解】
新的预防或治理松材线虫的思路:防止外来松材线虫的入侵和扩散;及时清理和处理林间病死树;在纯马尾松林中因地制宜地种植其他树种;利用药剂抑制树体内松材线虫繁殖。
22. 科研人员以山药为材料,研究在全光照及2种不同透光率下山药叶片光合特性及块茎蔗糖、淀粉积累的相关指标,结果如表所示。
检测项目 组别
正常透光组(CK) 60%透光组(T1) 30%透光组(T2)
净光合速率/μmol.m-2.s-1 141.2 128.5 117.9
气孔导度/μmol.m-2.s-1 52.3 49.7 47.3
蒸腾速率/mmol·m-2.s-1 1.65 1.29 1.06
胞间CO2浓度/mmol.mol-1 5.23 5.91 6.78
叶绿素含量/mg.L-1 11.3 12.9 15.4
块茎蔗糖含量/mg.L-1 0.64 0.6 0.58
块茎可溶性淀粉含量/% 66.2 60.1 52.6
Rubisco羧化酶活性/mmol·mg-1 min-1 0.59 0.51 0.44
块茎蔗糖合成酶活性/mg g-1 min-1 4.06 3.13 2.24
块茎可溶性淀粉合成酶活性/U.G-1 6105 49.06 40.9
注:Rubisco羧化酶是植物进行光合碳同化的关键酶,对CO2的固定具有催化作用。
回答下列问题:
(1)为测定叶片叶绿素含量,常用___提取色素,后分离获取。叶绿素是光反应阶段能量变化必不可少的色素,该阶段中光能转化为___中的化学能。据表可知,叶绿素的含量随着遮光程度增强而增加,发生这种变化的意义是___。
(2)山药叶片吸收的CO2与___在Rubisco羧化酶的催化下生成___,后经还原过程生成糖类等物质。T2组与CK组相比,净光合速率降低,气孔导度并不是主要影响因素,表中支持这一判断的直接证据是___。
(3)块茎中的蔗糖和淀粉的产量是影响山药经济效益的主要因麦.由表可知,___组处理方式最有利于山药产量的提高,原因是___。
(4)研究发现.山药Rubisco羧化酶基因(DoRbcL基因)在叶片的表达量远高于块茎,遮光处理后的叶片表达量显著降低,且遮光程度越大表达越大,上述证据表明DoRbcl基因在细胞中的表达具有的特点是___。
【答案】(1) ①. 95%乙醇或无水乙醇或丙酮 ②. ATP和NADPH ③. 可以提高弱光下植物吸收和转化光能的能力,减缓光合速率的下降幅度
(2) ①. 五碳糖 ②. 三碳酸 ③. T2组与CK组相比,气孔导度减少,胞间CO2浓度却升高
(3) ①. 正常光照组(CK组) ②. 常光照条件下,山药叶片净光合速率最大,山药块茎中合成淀粉、蔗糖相关酶活性强,从而提高了蔗糖和淀粉的含量。
(4)山药DoRbcL基因在不同组织、不同光强度条件下发生选择性表达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本实验目的是 研究在全光照及2种不同透光率下山药叶片光合特性及块茎蔗糖、淀粉积累的相关指标,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照情况,因变量是植物的生长情况,据此分析作答。
【小问1详解】
色素易溶于有机溶剂,故为测定叶片叶绿素含量,常用95%乙醇或无水乙醇或丙酮提取色素;光反应阶段,光能转化为ATP和NADPH中的化学能;叶绿素是光合色素,可参与光反应过程,据表可知,叶绿素的含量随着遮光程度增强而增加,发生这种变化的意义是:可以提高弱光下植物吸收和转化光能的能力,减缓光合速率的下降幅度。
【小问2详解】
二氧化碳是暗反应的原料,参与暗反应二氧化碳的固定过程,故山药叶片吸收的CO2与五碳糖在Rubisco羧化酶的催化下生成三碳糖;据表分析,T2组与CK组相比,气孔导度减少,胞间CO2浓度却升高,故T2组与CK组相比,净光合速率降低,气孔导度并不是主要影响因素。
【小问3详解】
据表可知,正常光照条件下,山药叶片净光合速率最大,山药块茎中合成淀粉、蔗糖相关酶活性强,从而提高了蔗糖和淀粉的含量,故正常处理组处理方式最有利于山药产量的提高。
【小问4详解】
分析题意可知,山药DoRbcL基因在不同组织、不同光强度条件下发生选择性表达,故表现为处理后的叶片表达量显著降低,且遮光程度越大表达越高。
23. 水稻矮缩病毒能使得水稻出现矮缩症状。某科研团队发现水稻矮缩病毒的功能与其合成的P蛋白有关。为了探究P蛋白的作用机理,该团队决定构建转P基因水稻。回答下列问题:
(1)构建重组DNA分子。P基因序列较短且序列已知,适合用___法进行制备。获取P基因后可与农杆菌的___相连接,连接过程的效率与下列哪几项因素有关 ___。
A.P基因的浓度
B.质粒的浓度
C.黏性末端情况
D.DNA连接酶的活性
(2)用农杆菌侵染愈伤组织。选择野生水稻的叶片作为___,消毒后诱导其经历___过程形成愈伤组织。加入含___的农杆菌,待转化完成后加入一定量植物细胞不敏感的抗生素,其目的是___。
(3)植物组织培养得到完整植株。将愈伤组织进行___培养以分散成单个细胞,克隆培养后,筛选含___的植物细胞株,经过培养得到转基因植株。愈伤组织的细胞容易受到培养条件和诱变因素的影响产生突变,原因是其处于___的状态。
(4)推测转P基因水稻___(填“更难”或“更易”)出现矮缩症状。进一步研究表明,P蛋白能与水稻细胞的Os蛋白互作,导致水稻合成的乙烯变多,进而引发一系列症状。下列措施中能够降低水稻矮缩病毒带来影响的有哪几项 ___。
A.提高乙烯含量
B.敲除水稻的Os基因
C.过量表达P蛋白
D.乙烯合成抑制剂处理水稻
【答案】23. ①. 化学合成(人工合成) ②. Ti质粒 ③. ABCD
24. ①. 外植体 ②. 脱分化 ③. 重组DNA分子(重组质粒) ④. 杀死农杆菌
25. ①. 液体悬浮 ②. P基因 ③. 不断增殖
26. ①. 更易 ②. BD
【解析】
【分析】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小问1详解】
分析题意可知,P基因属于目的基因,若目的基因序列较短且序列已知,适合用化学合成(人工合成)法进行制备;农杆菌转换法是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常用方法,该方法中获取P基因后可与农杆菌的Ti质粒相连接;该过程中连接效率与P基因(目的基因)的浓度、质粒的浓度、黏性末端情况(碱基配对情况)以及DNA连接酶的活性(连接DNA片段)均有关。
故选ABCD。
【小问2详解】
愈伤组织是在体外经脱分化过程获得的,该过程中可选择野生水稻的叶片作为外植体;农杆菌完成转移过程后需要杀死,故克隆培养后,筛选含重组DNA分子(重组质粒)的植物细胞株,经过培养得到转基因植株,待转化完成后加入一定量植物细胞不敏感的抗生素,以杀死农杆菌。
【小问3详解】
将愈伤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的方法是液体悬浮法;克隆培养后,筛选含P基因(目的基因)的植物细胞株,经过培养得到转基因植株;愈伤组织处于不断增殖的状态,细胞容易受到培养条件和诱变因素的影响产生突变,故可用于获得突变株。
【小问4详解】
分析题意可知,水稻矮缩病毒的功能与其合成的P蛋白有关,转P基因水稻含有P基因,故更易出现矮缩症状;结合题干信息“P蛋白能与水稻细胞的Os蛋白互作,导致水稻合成的乙烯变多”可知,乙烯的增多以及Os蛋白的增多均会导致水稻矮缩病毒症状加剧,故想要降低水稻矮缩病毒带来的影响,可通过敲除水稻的Os基因、乙烯合成抑制剂处理水稻进行处理。
故选BD。
24. 某团队对小麦籽粒颜色的遗传进行了研究。用一株深红粒小麦和一株白粒小麦杂交,F1均为中等红色。F1自交,F2的表型及比例为深红色:红色:中等红:淡红色:白色=1:4:6:4:1
为了解释这一现象,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一:籽粒颜色由复等位基因A1、A2、A3、A4控制;
假设二:籽粒颜色由A/a和B/b两对基因控制,每当有一个显性基因存在时籽粒颜色就会红一些,A和B的效果相同且可以叠加。
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假设一,小麦籽粒颜色相关的基因型共有___种,若要出现五种不同的颜色的表型,还需要A1对A2、A3、A4为显性。A2对A3、A4为显性,且A3、A4之间为___。但仍然无法解释F2的比例。
(2)若假设二正确,则A/a和B/b两对基因遵循___。中等红籽粒的基因型共有___种,挑选F2中中等红的个体自由交配,子代深红色个体的比例为___。
(3)若籽粒颜色由三对基因控制,且每对基因的功能如假设二所描述,那么 AaBbCc个体自交的子代表型种类为___种。
(4)为进一步研究这些基因的功能;尝试用CRISPR-Css9系统对A基因进行敲除,获得了A基因的一段正常靶序列的4种突变类型,如下表所示(表中序列外的其余序列均正常)。这4种类型中A蛋白最有可能功能正常的是___,A蛋白中氨基酸数数一定变少的是___。
突变类型 编码链的部分序列
正常靶序列 AGG(对应精氨酸)
A AGGA
B AC
C TGA
D AGA
注:精氨酸的密码子包括AGC;终止密码子为UAG、UAA或UGA
(5)科学家最新发明了一种dCss9系统,该系统可以将甲基化酶携带至目基因处,对目的基因的碱基进行甲基化修饰,该修饰不改变DNA序列但改变生物性状且有可能遗传给后代。这种改变属于___修饰。
【答案】(1) ①. 10 ②. 不完全显性(或共显性)
(2) ①. 自由组合定律 ②. 3##三 ③. 1/36
(3)7##七 (4) ①. D ②. C
(5)表观遗传
【解析】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由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因此基因突变可能产生复等位基因,复等位基因在遗传过程中也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小问1详解】
依据假设一,小麦籽粒颜色复等位基因A1、A2、A3、A4控制,相关的基因型共有4+3+2+1=10种;分析题意,F1均为中等红色,F1自交,F2的表型为深红色、红色、中等红、淡红色、白色,出现五种不同的颜色的表型,说明子代出现了显性基因的累加,类似数量性状,故A2对A3、A4为显性,且A3、A4之间为不完全显性(或共显性),但据此无法解释1:4:6:4:1的比例关系。
【小问2详解】
若假设二正确,F2的表型及比例为深红色:红色:中等红:淡红色:白色=1:4:6:4:1,是9∶3∶3∶1的变式,说明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设相关基因是A/a、B/b,则F1基因型是AaBb,令其自交,中等红籽粒(含有2个显性基因)的基因型共有3种,分别是AAbb、AaBb、aaBB;挑选F2中中等红的个体(1/4AAbb、2/4AaBb、1/4aaBB)自由交配,据棋盘法可知,子代深红色个体(四个显性基因)AABB的比例为1/36。
【小问3详解】
若籽粒颜色由三对基因控制,且每对基因的功能如假设二所描述,即符合自由组合定律且具有累加效应,三对基因的加性效应相同,基因型为AaBbCc的植株自交,子代表型有7种,显性基因个数分别为0~6。
【小问4详解】
分析表格可知,正常靶序列为AGG,A-D发生的突变类型分别是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替换2个碱基对、替换一个碱基对,根据密码子的简并性可知,这4种类型中A蛋白最有可能功能正常的是D;由于终止密码子是UAG、UAA或UGA,表中的C突变后会导致终止密码提前出现,故蛋白中氨基酸数数一定变少。
【小问5详解】
表观遗传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即基因型未发生变化而表现型却发生了改变,dCss9系统可以将甲基化酶携带至目的基因处,对目的基因的碱基进行甲基化修饰,该修饰不改变DNA序列但改变生物性状且有可能遗传给后代,属于表观遗传修饰。
25. 糖皮质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一类激素,临床上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被用于抗炎症、抗过敏、抗休克等。应激反应中糖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如图所示,CRH和ACTXI为激紊。“+”痰示促进。“-”表示抑制。
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据图分析,应激反应中作用于下丘脑细胞的信息分子有___。
(2)下丘脑分泌的CRH促使垂体分泌ACTR,ACTH作用于肾上腺皮质并促使其分泌糖度质激素,这种调节方式称为___。
(3)临床上,糖皮质激素被用于治疗过敏反应,若长期过量使用该激素会导致肾上腺皮质的功能减退,分析其原因是___。
(4)糖皮质激素因升高血糖效应而得名,为验证糖皮质激素和胰高血糖素对调节血糖有协同作用,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完善实验思路,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与讨论。
材料与用具:适龄、血糖正常的健康雄性小鼠若干只、血糖测定仪、生理盐水、糖皮质激素海液(用生理盐水配制)、胰高血糖素海液(用生理盐水配制)等。
(要求与说明;答题时血糖的测定具体过程不作要求,实验所用的两种激素的浓度适宜,实验中涉及的剂量不作具体要求,饲养条件适宜)
①完善实验思路:
a.选取小鼠若干只,随机均分成甲、乙、丙、丁4组,测量各组小鼠的血糖,计算平均值。
b.变量处理:甲组:每只小鼠腹腔注射一定量生理盐水;乙组;每只小鼠腹腔注射一定量糖皮质激素溶液;丙组;___;丁组:___。
c.3h后测量各组小鼠的血糖,计算平均值。
②预测实验结果:___。设计用于记录3h后实验结果的表格,并将预测的血糖浓度变化填入表中。
③分析与讨论:糖皮质激素给药途径除了腹腔注射外,还可以灌胃,其原因是___;胰高血糖素能否通过准胃给药 ___(填“能”或“不能”),其原因是___。
【答案】25. 神经递质、糖皮质激素
26. 分级调节 27. 机体中过量的糖皮质激素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相关分泌活动,垂体分泌的ACTH减少,使得肾上腺皮质的功能减退
28. ①. 每只小鼠腹腔注射一定量胰高血糖素溶液 ②. 每只小鼠腹腔注射一定量糖皮质激素和胰高血糖素溶液 ③. 糖皮质激素和胰高血糖素对血糖调节作用的实验结果
组别 3h后血糖浓度变化
甲组 不变
乙组 略有升高
丙组 略有升高
丁组 显著升高
④. 糖皮质激素属于类固醇激素,可以直接吸收 ⑤. 不能 ⑥. 胰高血糖素是多肽类激素,灌胃后会被消化成氨基酸而失效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分泌是神经激素调节的结果。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属于激素的分级调节,同时,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相关激素具有负反馈调节作用。
【小问1详解】
分析图示,应激刺激会导致下丘脑分泌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该过程为神经调节,作用于下丘脑细胞的信息分子为神经递质,糖皮质激素可反馈抑制下丘脑分泌CRH,故应激反应中作用于下丘脑细胞的信息分子有神经递质、糖皮质激素。
【小问2详解】
由图分析,下丘脑分泌CRH作用于垂休,促进垂体分泌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作用于肾上腺皮质并促使其分泌糖皮质激素,下丘脑通过垂体调节肾上腺皮质的活动,属于分级调节。
【小问3详解】
结合图示分析,机体内糖皮质激素过多时,可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相关分泌活动,垂体分泌的ACTH减少,使得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故临床上,糖皮质激素被用于治疗过敏反应,若长期过量使用该激素会导致肾上腺皮质的功能减退,其原因是机体中过量的糖皮质激素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相关分泌活动,垂体分泌的ACTH减少,使得肾上腺皮质的功能减退。
【小问4详解】
①实验遵循对照原则,为验证糖皮质激素和胰高血糖素对调节血糖有协同作用,变量处理:甲组:每只小鼠腹腔注射一定量生理盐水;乙组;每只小鼠腹腔注射一定量糖皮质激素溶液;丙组;每只小鼠腹腔注射一定量胰高血糖素溶液;丁组:每只小鼠腹腔注射一定量糖皮质激素和胰高血糖素溶液。
②预测实验结果:实验检测的指标为量各组小鼠的血糖,计算平均值,由于实验是验证糖皮质激素和胰高血糖素对调节血糖有协同作用,二者都是升高血糖的激素,故实验结果表格如下:
组别 3h后血糖浓度变化
甲组 不变
乙组 略有升高
丙组 略有升高
丁组 显著升高2023学年第一学期杭州市高三年级教学质量检测
生物试题卷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密封区内填写学校、班级和姓名。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科学家欲采用示踪方法研究细胞增殖过程中遗传物质的变化。下列物质中可改造成示踪分子的是( )
A. 油脂 B. 葡萄糖
C. 氨基酸 D. 核苷酸
2. 今年9月开幕的杭州亚运会,将“绿色、智能、节俭、文明”作为办赛理念,其中,“绿色”被摆在首位。以下关于“绿色”亚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对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B. 竟赛场馆建设中推行可循环、可再生材料
C. 为了个人卫生健康,尽量多使用一次性用品
D. 公交地铁出行观看比赛,爱护场馆一草一木
3. 鱼、蝶螈、海龟、鸡和人的早期胚胎发育过程如图所示。这一事实为当今生物具有共同祖先的观点提供了( )
A. 化石证据 B. 胚胎学证据
C. 细胞学证据 D. 比较解剖学证据
4. 早期的中心法则如图所示,它不能用于解释下面哪种生物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 )
A. 人 B. 酵母菌
C. T2噬菌体 D. HIV
5. 斑子麻黄是维雄异株植物,下图为某山坡不同样地(分别记作S1、S2、S3、S4各样地的面积相等)斑子麻黄种群调查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海拔越低则斑子麻黄种群密度越大
B. S2样地斑子麻黄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C. 海拔越高则斑子麻黄种群性别比例偏离1:1越明显
D. 调查斑子麻黄种群性别比例需要统计样方中该物种的全部个体
6. 酵母细胞的内质网产生双层膜的膜泡包围细胞内容物,形成自噬体。之后,自噬体外膜与液泡膜融合,进入液泡的自噬体最后被消化分解。下列关于该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液泡内、外的自噬体都具有双层膜结构
B. 自噬体与液泡膜相互融合依赖于膜的选择透过性
C. 酵母细胞分解自噬体可以实现物质的再利用
D. 酵母细胞液泡的功能与动物细胞的内质网相似
7. 某实验小组研究pH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实验装置如图所示。锥形瓶为反应小室,甲注射器用于注射反应试剂,乙注射器用于收集气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反应小室需依次注入H2O2溶液、酶悬液和pH缓冲液
B. 乙注射器的读数即为反应小室的氧气释放速率
C. 实验时间过长可能会导致各pH组的氧气释放量不同
D. 增加H2O2溶液的浓度可增加各pH组的氧气释放速率
8. 相对多度是指某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在某退耕农田演替过程中,物种甲、乙和丙相对多度与演替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第30~50年乙种群密度变小
B. 该群落最终将演替为森林群落
C. 群落演替是优势种取代的过程
D.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没有影响
9. 在我国云南地区生活着一种突眼蝇,眼睛在长长的眼柄顶端,两只眼的眼间距很大。研究表明,突眼蝇的这种眼型会损害视力,但雌性更青睐眼间距大的雄性容眼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突眼性状不受自然选择的影响
B. 眼间距大的雄突眼蝇具有更多的繁殖机会
C. 雄蝇为了吸引雌蝇突变出突眼性状
D. 眼间距大有利于突眼蝇个体的生存
10. 流式细胞仪可根据细胞中DNA含量不同判断细胞所处细胞周期的大致阶段。研究人员用某种抑制DNA复制的抗癌药物处理体外培养的家鼠(2N=40)癌细胞,24小时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a、b峰之间的细胞正在进行DNA复制
B. a峰与b峰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之比为1:2
C. b峰细胞可能含有80条染色单体
D. b峰细胞数低于未用抗癌药物处理组
某工厂拟制备苹果醋,设计了一个简要的酿造过程如图所示。(注:有时需向原料中加入一些糖以保证发酵产物的浓度,称为调整糖度。)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11. 苹果醋的制备过程中,酵母菌和醋酸菌进行了细胞呼吸。关于发酵过程中两种微生物的呼吸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两者细胞呼吸的场所均为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B. 两者细胞呼吸消耗等量葡萄糖产生的ATP数量相同
C. 酵母菌厌氧呼吸的两个阶段并不都能产生ATP
D. 发酵过程持续通入O2会增加发酵液中苹果醋的浓度
12. 下列关于苹果醋制作过程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发酵前,需分别用液体培养基分离出高产的菌种
B. 破碎打浆是为了增加发酵菌和原材料的接触面积
C. 发酵过程中需监控发酵液的温度、溶氧量等参数
D. 提纯后的剩余残渣需先经高压蒸汽灭菌才能废弃
13. 神经细胞突触小泡中的乙酰胆碱浓度高于细胞溶胶的乙酰胆碱浓度,其转运机制如图所示。若将突触小泡离体培养在与神经元细胞溶胶成分相似的培养液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乙酰胆碱通过易化扩散方式进入突触小泡
B. 膜蛋白A、B功能相同且在发挥作用时都发生构型变化
C. 适当增加培养液pH,可提高突触小泡对乙酰胆碱的摄取效率
D. 加药物增加膜对H+通透性,可提高突触小泡对乙酰胆碱的摄取效率
14.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通过分泌白细胞介素-10(IL-10),促进TAM转变成可抑制T细胞活化和增殖的调节性T细胞,从而影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调节性T细胞参与调节机体的特异性免疫
B. TAM转变成调节性T细胞是基因突变结果
C. 调节性T细胞有利于肿瘤细胞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
D. IL-10是免疫活性物质,可通过TAM间接抑制T细胞活化和增殖
15. 乙烯可促进香蕉果皮逐渐变黄、果肉逐渐变甜变软的成熟过程。在农业生产中,人们常用乙烯利对香蕉催熟,下列关于探究乙烯利对香蕉的催熟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乙烯是一种气体植物激素,应用起来不方便
B. 乙烯利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会分解释放出乙烯
C. 可以用还原糖含量、果皮颜色等作为因变量的检测指标
D. 实验材料应选择成熟程度相近且完全成熟的香蕉果实
16. 某DNA分子共含200个碱基对,其中一条链含胞嘧啶30个,另一条链含胞嘧啶20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每条链中(A+T)/(C+G)均为3:1
B. 每条链中嘌呤与嘧啶数之比均为1:1
C. 该DNA分子复制3次需350个游离的G
D. 该DNA分子中碱基之间的氢键总数为450个
17. 如图所示为某个高等动物体内三个不同时期的细胞模型,其中有一个细胞经历了一次变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动物性别为雄性,图示细胞均无染色单体
B. 甲细胞可能是精原细胞,其子细胞一定进行减数分裂
C. 甲、乙、丙细胞的染色体组数依次为4、2、1
D. 甲、乙、丙细胞的同源染色体对数依次为4、0、1
18. 某植物的性别由两对基因决定。一对纯合的亲本杂交得到F,F1自交得到F2,每一代的表型如表所示。配子、合子均无致死情况。
亲本(P) F1 F2
纯合雌株×纯合雄株 全为雌雄同株 雌株:雄株:雌雄同株=31:29:101
若F2严格自交,F3中雌雄同株的个体比例最接近( )
A. 3/4 B. 64/81 C. 65/81 D. 53/80
19. 下列有关PCR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退火温度和延伸时间均与引物有关
B 常用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PCR产物
C. PCR时需加入DNA聚合酶和解旋酶
D. 可用细胞的基因组DNA作为模板
20. 动脉血压正常时,过高过紧的衣领会直接刺激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使人产生头晕甚至晕厥的现象,即“衣领综合征”,其调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窦神经受损时,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不能产生兴奋
B. 窦神经是传出神经,心血管中枢在大脑皮层
C. “衣领综合征”是反射启动后引起血压升高所致
D. 产生“衣领综合征”反射活动为非条件反射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0分)
21. 松材线虫病被称为松树的“癌症”,松树感染该病后,四十多天就会枯死,目前浙江等多个省份的县级行政区已被列人松材线虫病疫区。为防治松材线虫病害,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回答下列问题:
(1)松材线虫生活在松树体内,能快速破坏松树的输导组织,导致松树迅速萎蔫死亡,松材线虫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
(2)为研究松材线虫入侵对松林生态系统中植物的影响,研究人员在受害程度不同的多个样地内进行调查,并分别测定乔木层和灌草层地上部分生物量,结果如下图。
注:纯林表示全部为马尾松;7马3阔、6马4阔、5马5阔分别表示马尾松与阔叶林占比为7:3、6:4、5:5
生物量是指生物在某一特定时刻,___。调查结果说明,随受害程度的加大,乔木层地上部分生物量逐渐___,其中受影响最小的样地是___,其原因可能是该样地的___多样性高,自我调节能力强。样地内灌草层地上部分生物量均随受宝程度增加而增加,可能的原因是___,
(3)松材线虫主要通过松墨天牛传播,花绒寄甲幼虫是松墨天牛的天敌,利用花绒寄甲幼虫对松墨天牛传播的松材线虫病进行防治有什么优点 ___。林间人工释放花绒寄甲幼虫能有效降低松墨天牛的数量,若要进一步确定花绒寄甲幼虫的防治效采,还需测定的指标有___。(写出一项)
(4)除上述方法外,请提出新的预防或治理松材线虫的思路(至少写出2种)___。
22. 科研人员以山药为材料,研究在全光照及2种不同透光率下山药叶片光合特性及块茎蔗糖、淀粉积累的相关指标,结果如表所示。
检测项目 组别
正常透光组(CK) 60%透光组(T1) 30%透光组(T2)
净光合速率/μmol.m-2.s-1 141.2 128.5 117.9
气孔导度/μmol.m-2.s-1 52.3 49.7 47.3
蒸腾速率/mmol·m-2.s-1 1.65 1.29 1.06
胞间CO2浓度/mmol.mol-1 5.23 5.91 6.78
叶绿素含量/mg.L-1 11.3 12.9 15.4
块茎蔗糖含量/mg.L-1 0.64 0.6 0.58
块茎可溶性淀粉含量/% 66.2 60.1 52.6
Rubisco羧化酶活性/mmol·mg-1 min-1 0.59 0.51 0.44
块茎蔗糖合成酶活性/mg g-1 min-1 4.06 3.13 2.24
块茎可溶性淀粉合成酶活性/U.G-1 61.05 49.06 40.9
注:Rubisco羧化酶是植物进行光合碳同化的关键酶,对CO2的固定具有催化作用。
回答下列问题:
(1)为测定叶片叶绿素含量,常用___提取色素,后分离获取。叶绿素是光反应阶段能量变化必不可少的色素,该阶段中光能转化为___中的化学能。据表可知,叶绿素的含量随着遮光程度增强而增加,发生这种变化的意义是___。
(2)山药叶片吸收的CO2与___在Rubisco羧化酶的催化下生成___,后经还原过程生成糖类等物质。T2组与CK组相比,净光合速率降低,气孔导度并不是主要影响因素,表中支持这一判断的直接证据是___。
(3)块茎中的蔗糖和淀粉的产量是影响山药经济效益的主要因麦.由表可知,___组处理方式最有利于山药产量的提高,原因是___。
(4)研究发现.山药Rubisco羧化酶基因(DoRbcL基因)在叶片的表达量远高于块茎,遮光处理后的叶片表达量显著降低,且遮光程度越大表达越大,上述证据表明DoRbcl基因在细胞中的表达具有的特点是___。
23. 水稻矮缩病毒能使得水稻出现矮缩症状。某科研团队发现水稻矮缩病毒的功能与其合成的P蛋白有关。为了探究P蛋白的作用机理,该团队决定构建转P基因水稻。回答下列问题:
(1)构建重组DNA分子。P基因序列较短且序列已知,适合用___法进行制备。获取P基因后可与农杆菌的___相连接,连接过程的效率与下列哪几项因素有关 ___。
A.P基因的浓度
B.质粒的浓度
C.黏性末端情况
D.DNA连接酶的活性
(2)用农杆菌侵染愈伤组织。选择野生水稻的叶片作为___,消毒后诱导其经历___过程形成愈伤组织。加入含___的农杆菌,待转化完成后加入一定量植物细胞不敏感的抗生素,其目的是___。
(3)植物组织培养得到完整植株。将愈伤组织进行___培养以分散成单个细胞,克隆培养后,筛选含___的植物细胞株,经过培养得到转基因植株。愈伤组织的细胞容易受到培养条件和诱变因素的影响产生突变,原因是其处于___的状态。
(4)推测转P基因水稻___(填“更难”或“更易”)出现矮缩症状。进一步研究表明,P蛋白能与水稻细胞的Os蛋白互作,导致水稻合成的乙烯变多,进而引发一系列症状。下列措施中能够降低水稻矮缩病毒带来影响的有哪几项 ___。
A.提高乙烯含量
B.敲除水稻的Os基因
C.过量表达P蛋白
D.乙烯合成抑制剂处理水稻
24. 某团队对小麦籽粒颜色的遗传进行了研究。用一株深红粒小麦和一株白粒小麦杂交,F1均为中等红色。F1自交,F2的表型及比例为深红色:红色:中等红:淡红色:白色=1:4:6:4:1
为了解释这一现象,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一:籽粒颜色由复等位基因A1、A2、A3、A4控制;
假设二:籽粒颜色由A/a和B/b两对基因控制,每当有一个显性基因存在时籽粒颜色就会红一些,A和B的效果相同且可以叠加。
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假设一,小麦籽粒颜色相关的基因型共有___种,若要出现五种不同的颜色的表型,还需要A1对A2、A3、A4为显性。A2对A3、A4为显性,且A3、A4之间为___。但仍然无法解释F2的比例。
(2)若假设二正确,则A/a和B/b两对基因遵循___。中等红籽粒的基因型共有___种,挑选F2中中等红的个体自由交配,子代深红色个体的比例为___。
(3)若籽粒颜色由三对基因控制,且每对基因功能如假设二所描述,那么 AaBbCc个体自交的子代表型种类为___种。
(4)为进一步研究这些基因的功能;尝试用CRISPR-Css9系统对A基因进行敲除,获得了A基因的一段正常靶序列的4种突变类型,如下表所示(表中序列外的其余序列均正常)。这4种类型中A蛋白最有可能功能正常的是___,A蛋白中氨基酸数数一定变少的是___。
突变类型 编码链的部分序列
正常靶序列 AGG(对应精氨酸)
A AGGA
B AC
C TGA
D AGA
注:精氨酸的密码子包括AGC;终止密码子为UAG、UAA或UGA
(5)科学家最新发明了一种dCss9系统,该系统可以将甲基化酶携带至目的基因处,对目的基因的碱基进行甲基化修饰,该修饰不改变DNA序列但改变生物性状且有可能遗传给后代。这种改变属于___修饰。
25. 糖皮质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一类激素,临床上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被用于抗炎症、抗过敏、抗休克等。应激反应中糖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如图所示,CRH和ACTXI为激紊。“+”痰示促进。“-”表示抑制。
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据图分析,应激反应中作用于下丘脑细胞的信息分子有___。
(2)下丘脑分泌的CRH促使垂体分泌ACTR,ACTH作用于肾上腺皮质并促使其分泌糖度质激素,这种调节方式称为___。
(3)临床上,糖皮质激素被用于治疗过敏反应,若长期过量使用该激素会导致肾上腺皮质的功能减退,分析其原因是___。
(4)糖皮质激素因升高血糖效应而得名,为验证糖皮质激素和胰高血糖素对调节血糖有协同作用,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完善实验思路,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与讨论。
材料与用具:适龄、血糖正常的健康雄性小鼠若干只、血糖测定仪、生理盐水、糖皮质激素海液(用生理盐水配制)、胰高血糖素海液(用生理盐水配制)等。
(要求与说明;答题时血糖的测定具体过程不作要求,实验所用的两种激素的浓度适宜,实验中涉及的剂量不作具体要求,饲养条件适宜)
①完善实验思路:
a.选取小鼠若干只,随机均分成甲、乙、丙、丁4组,测量各组小鼠的血糖,计算平均值。
b.变量处理:甲组:每只小鼠腹腔注射一定量生理盐水;乙组;每只小鼠腹腔注射一定量糖皮质激素溶液;丙组;___;丁组:___。
c.3h后测量各组小鼠的血糖,计算平均值。
②预测实验结果:___。设计用于记录3h后实验结果的表格,并将预测的血糖浓度变化填入表中。